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

陈纳

陈纳. 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1): 28-34.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1.004
引用本文: 陈纳. 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1): 28-34.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1.004

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1.0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纳(1954-), 男, 汉族, 江苏省盐城市人, 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化研究

  • ①周瓦2005a探析了“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论文结尾说:“……当(美国)双语教育屡受世人质疑批评之际, 或许也正是酝酿另外一种辉煌之时。美国双语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为其双语教育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样的推断既缺乏依据和支持, 更与美国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说到底仍是对美国双语问题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
  • ②这类情况比比皆是, 本文所引文献中的吴剑丽, 袁锐锷2004和司玉英2005就很典型。
  • ③这一部分交代美国双语问题两派之争的背景, 主要参照了陈纳2005。
  • ④参见NABE 1998。这种极端化的做法于1923年被判为违宪而被制止。
  • ⑤一些非英语族群的移民, 在其特定的范围内自行开展非英语教育或双语教育, 以至移居美国几代人以后, 仍然有许多不会说英语。在194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中发现, 有近100万移居美国已三代以上的德裔仍然只讲德语; 全美则有近300万这种并非新移民的“老派美国人” (old-stock Americans), 他们不会讲英语, 而讲其它语言。(Kamphoefner 1996:158-159)
  • ⑥双语问题扩展到教育以外的诸多方面, 通常不仅仅是因为语言权利的原因, 而是将语言问题与司法、行政等方面相结合的原因。
  • ⑦Guadalupe San Miguel Jr.在追溯美国双语教育的发展进程后指出, “围绕着语言、文化、族群、和教育问题, 使美国民众两极化, 形成族群和种族关系的新阶段” (“a new phase of ethnic and race relations that polarized Americans along the lines of language, culture, ethnicity, and pedagogy”)。见Wollons 2004。
  • ⑧提倡“爱国主义”是美国许多保守主义团体和某些右翼组织惯用的手法。他们假借这种高度“政治正确”的口号, 以实现其往往是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双语反对派的许多基本观点可见之于Mujica 2003, 作者是“美国英语公司”的主席兼CEO。关于“唯英语运动”, 可参见“美国英语”网页http://www.us-english.org/inc/
  • ⑨相关数据见之于“美国英语”网页和James Crawford的网页。Crawford的网页可谓是关于美国双语问题和语言政策的最佳信息源之一, 其网址是http://ourworld.compuserve.com/homepages/JWCRAWFORD/
  • ⑩成立的专门学术组织有“全美双语教育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简称NABE), 等。
  • ⑪Padilla et al. 199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篇七位专家合写的十多页的长文从不同学科和角度对“唯英语运动”进行分析和批判, 文章所列出的参考文献多达77篇。
  • ⑫其中影响较大的组织包括成立于1968年的“墨(西哥)裔美国人法律自卫和教育基金会” (the Mexican American Legal Defense and Educational Fund, 简称MALDEF), 等。
  • ⑬所谓“色拉碗学说” (salad bowl theory)是对传统的“熔炉说” (melting pot theory)的批判和回应。前者认为, “熔炉说”的实质就是要把信奉新教的白种英国人的价值体系(所谓WASP)通过熔炉的方式强加于美国社会的所有族群。前者主张把美国社会比喻为一个“大色拉碗”, 各种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群体犹如碗中的各种蔬菜、水果等, 虽然搅拌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碗色拉菜(即同一个社会), 但各自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和认同感。
  • ⑭ 有关“英语Plus”运动的情况, 参见James Crawford关于“English Plus”的介绍。见:http://ourworld.compuserve.com/homepages/JWCRAWFORD/engplus.htm
  • ⑮关于昂兹其人及其政治观点, 见Wallace 1994和Unz 1997;查阅昂兹的“227号提案”等相关文献, 见James Crawford的网页。
  • ⑯如前所说, 美国民间的双语教育一向存在; 同时, 在美国高校中也有关于双语及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及研究项目。但是, 那种考虑到少数民族(尤其是新移民)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权利的, 由联邦政府资助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双语教育则成了美国双语事业横遭厄运的牺牲品。新政策推行的“语言习得”是较单纯的语言学习问题, 与双语教育有实质性的区别。
  • ⑰从一开始, “唯英语运动”就毫不掩饰其“保守主义”实质。主持该运动的“美国英语公司”和“英语第一”组建时就与某些种族主义和反移民组织有联系。参见Padilla et al. 1991; Crawford 1996。
  • ⑱关于国会“H.R.123”议案及相关信息, 见美国国会图书馆Thomas网站:http://thomas.loc.gov/
  • ⑲该项修正案(S. Amendment 4046)是附加于一项关于移民改革法案(S. 2611)的修正案, 在参议院中以63:34票通过(另有3票弃权), 赞成与反对票的分布基本以两大党为分野。修正案中用了“national language”而不是“official language”, 强调国家和民族意识, 文字游戏和政治游戏并演, 旨在争取更多的赞成票, 实质上还是要确立英语为美国的官方语言。法案(S. 2611)尚在讨论之中。但就目前美国的政治气候来说, 国会通过该法案只是一个手续和时间问题, 一旦通过, 总统也肯定会签署该法案使之生效。有关议案的信息, 见美国国会图书馆Thomas网站。关于美国双语之争的两派对这项修正案的反应, 见“美国英语”和James Crawford的网站5月下旬以来的相关文章。
  • ⑳我们不否论美国的双语事业有着某些影响其发展的内在问题, 诸如双语教育的实效问题、系统性问题等。这些主要是一些可以调整的技术性问题。在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中, 这些问题常常被反对派用作攻击双语事业的工具而并非问题的实质。
  • 摘要: 文献显示, 美国双语问题的高度政治性在我们的双语问题研究中远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着重对美国在推行双语教育过程中的相关社会政治问题, 尤其是围绕双语问题形成的派别纷争的情况及其政治实质进行探讨和分析, 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特定的“语言问题”和美国社会文化的认识。
    1)  ①周瓦2005a探析了“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论文结尾说:“……当(美国)双语教育屡受世人质疑批评之际, 或许也正是酝酿另外一种辉煌之时。美国双语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为其双语教育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样的推断既缺乏依据和支持, 更与美国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说到底仍是对美国双语问题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
    2)  ②这类情况比比皆是, 本文所引文献中的吴剑丽, 袁锐锷2004和司玉英2005就很典型。
    3)  ③这一部分交代美国双语问题两派之争的背景, 主要参照了陈纳2005。
    4)  ④参见NABE 1998。这种极端化的做法于1923年被判为违宪而被制止。
    5)  ⑤一些非英语族群的移民, 在其特定的范围内自行开展非英语教育或双语教育, 以至移居美国几代人以后, 仍然有许多不会说英语。在194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中发现, 有近100万移居美国已三代以上的德裔仍然只讲德语; 全美则有近300万这种并非新移民的“老派美国人” (old-stock Americans), 他们不会讲英语, 而讲其它语言。(Kamphoefner 1996:158-159)
    6)  ⑥双语问题扩展到教育以外的诸多方面, 通常不仅仅是因为语言权利的原因, 而是将语言问题与司法、行政等方面相结合的原因。
    7)  ⑦Guadalupe San Miguel Jr.在追溯美国双语教育的发展进程后指出, “围绕着语言、文化、族群、和教育问题, 使美国民众两极化, 形成族群和种族关系的新阶段” (“a new phase of ethnic and race relations that polarized Americans along the lines of language, culture, ethnicity, and pedagogy”)。见Wollons 2004。
    8)  ⑧提倡“爱国主义”是美国许多保守主义团体和某些右翼组织惯用的手法。他们假借这种高度“政治正确”的口号, 以实现其往往是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双语反对派的许多基本观点可见之于Mujica 2003, 作者是“美国英语公司”的主席兼CEO。关于“唯英语运动”, 可参见“美国英语”网页http://www.us-english.org/inc/
    9)  ⑨相关数据见之于“美国英语”网页和James Crawford的网页。Crawford的网页可谓是关于美国双语问题和语言政策的最佳信息源之一, 其网址是http://ourworld.compuserve.com/homepages/JWCRAWFORD/
    10)  ⑩成立的专门学术组织有“全美双语教育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简称NABE), 等。
    11)  ⑪Padilla et al. 199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篇七位专家合写的十多页的长文从不同学科和角度对“唯英语运动”进行分析和批判, 文章所列出的参考文献多达77篇。
    12)  ⑫其中影响较大的组织包括成立于1968年的“墨(西哥)裔美国人法律自卫和教育基金会” (the Mexican American Legal Defense and Educational Fund, 简称MALDEF), 等。
    13)  ⑬所谓“色拉碗学说” (salad bowl theory)是对传统的“熔炉说” (melting pot theory)的批判和回应。前者认为, “熔炉说”的实质就是要把信奉新教的白种英国人的价值体系(所谓WASP)通过熔炉的方式强加于美国社会的所有族群。前者主张把美国社会比喻为一个“大色拉碗”, 各种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群体犹如碗中的各种蔬菜、水果等, 虽然搅拌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碗色拉菜(即同一个社会), 但各自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和认同感。
    14)  ⑭ 有关“英语Plus”运动的情况, 参见James Crawford关于“English Plus”的介绍。见:http://ourworld.compuserve.com/homepages/JWCRAWFORD/engplus.htm
    15)  ⑮关于昂兹其人及其政治观点, 见Wallace 1994和Unz 1997;查阅昂兹的“227号提案”等相关文献, 见James Crawford的网页。
    16)  ⑯如前所说, 美国民间的双语教育一向存在; 同时, 在美国高校中也有关于双语及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及研究项目。但是, 那种考虑到少数民族(尤其是新移民)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权利的, 由联邦政府资助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双语教育则成了美国双语事业横遭厄运的牺牲品。新政策推行的“语言习得”是较单纯的语言学习问题, 与双语教育有实质性的区别。
    17)  ⑰从一开始, “唯英语运动”就毫不掩饰其“保守主义”实质。主持该运动的“美国英语公司”和“英语第一”组建时就与某些种族主义和反移民组织有联系。参见Padilla et al. 1991; Crawford 1996。
    18)  ⑱关于国会“H.R.123”议案及相关信息, 见美国国会图书馆Thomas网站:http://thomas.loc.gov/
    19)  ⑲该项修正案(S. Amendment 4046)是附加于一项关于移民改革法案(S. 2611)的修正案, 在参议院中以63:34票通过(另有3票弃权), 赞成与反对票的分布基本以两大党为分野。修正案中用了“national language”而不是“official language”, 强调国家和民族意识, 文字游戏和政治游戏并演, 旨在争取更多的赞成票, 实质上还是要确立英语为美国的官方语言。法案(S. 2611)尚在讨论之中。但就目前美国的政治气候来说, 国会通过该法案只是一个手续和时间问题, 一旦通过, 总统也肯定会签署该法案使之生效。有关议案的信息, 见美国国会图书馆Thomas网站。关于美国双语之争的两派对这项修正案的反应, 见“美国英语”和James Crawford的网站5月下旬以来的相关文章。
    20)  ⑳我们不否论美国的双语事业有着某些影响其发展的内在问题, 诸如双语教育的实效问题、系统性问题等。这些主要是一些可以调整的技术性问题。在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中, 这些问题常常被反对派用作攻击双语事业的工具而并非问题的实质。
  • [1] McQueeney,Krista B. Language Policy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Washington: Nov. 2001. Vol. 30,(6):623-624. doi:  10.2307/3089028
    [2] 吴剑丽,袁锐锷. 美国对双语教育有效性争论及其启示[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2004,(10) . doi:  10.3969/j.issn.1672-0962.2004.04.021
    [3] 周瓦. 从不同的语言观看美国双语教育之争[J]. 比较教育研究,2005b,(8) .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jjyyj200508017
    [4] 冯小钉. 美国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政治性[J]. 世界民族,200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jmz200401008
    [5] 郑新容. 美国语言教育的政策:校内校外的争辩[J]. 西北师大学报,2005,(1) . doi:  10.3969/j.issn.1001-9162.2005.01.007
    [6] 司玉英. 美国的双语教育及其启示[J].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8) . doi:  10.3969/j.issn.1009-5101.2005.04.010
    [7] 周瓦. 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探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a,(2) .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yyjysy200502014
    [8] 陈纳. 美国双语教育的社会政治背景[J]. 教育发展研究,2005,(6) .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yfzyj200506016
    [9]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NABE) . 1998. History of Bilingual Education [J]. In Rethinking Schools Online. Vol. 12,No. 3 Spring 1998. doi:  10.1080/08855072.1980.10668382
    [10] Kamphoefner,Walter D. German Americans: Paradoxes of a “Model Minority” [A]. In Origins and Destines: Immigration,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eds. by Silvia Pedraza and Ruben G. Rumbaut. 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p 152-160.
    [11] Davies,Gareth. The Great Society after Johnson: The cas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J].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Bloomington: Mar 2002. Vol. 88. doi:  10.2307/2700603
    [12] Wollons,Roberta. Review of Contested Policy: The Rise and Fall of Federal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960-2001 by Guadalupe San Miguel Jr [J]. History. Washington: Fall 2004. Vol. 33,Iss. 1. doi:  10.1353/ajh.2001.0037
    [13] Mujica,Mauro E. Why the U.S. Needs an Official Language [J]. The World & I. Washington: Dec. 2003. Vol. 18,(12):36-41. http://connection.ebscohost.com/c/articles/11528422/why-u-s-needs-official-language
    [14] Padilla,Amado M.,Kathryn J. Londholm,Andrew Chen,Richard Duran,Kenji Hakuta,Wallace Lambert,and G. Richard Tucker. 1991. “The English-Only Movement: Myths,Reality,and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y [DB]. (Title Note: This article was prepared for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y the Panel of Experts on English-Only Legislation.) Copyright 1991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Inc. Source: ProQuest (online database) search.
    [15] Biegel,Stuart and Julie Slayton (UCLA) . Access to Equ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EB].http://www.geis.ucla.edu/gseisdoc/study/equal2.html. 1997.
    [16] Leistyna,Pepi. Scapegoating Bilingual Education: Getting the Whole Story from the Trenches [J].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Washington: Summer 2002. Vol. 26,Iss. 2. doi:  10.1080/15235882.2002.10668715
    [17] Pyle,Amy. 80 Students Stay Out of School in Latino Boycott [N]. Los Angeles Times. February 14,1996.
    [18] Wallace,Amy. Unlikely Path Led to Wilson Foe's Far-Right Challenge [N]. Los Angeles Times. May 8,1994.
    [19] Unz,Ron K. Bilingualism vs. Bilingual Education [N]. Los Angeles Times. October 19,1997,p. M6.
    [20] Crawford,James.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ct 1968-2002 (Obituary) [EB]. http://ourworld.compuserve.com/homepages/JWCRAWFORD/T7obit.htm. 20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3
  • HTML全文浏览量:  327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10-01
  • 刊出日期:  2007-01-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