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

郭元祥

郭元祥. 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 12(2): 17-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2
引用本文: 郭元祥. 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 12(2): 17-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2

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2
  • ①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算起,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362年的历史。其间,不同体系和派别的教育学理论纷星, 教育学的概念林林总总,范畴及其逻辑各异, 分支学科倍出。其发展至今, 该是进行“三省吾身”的时候了。
  • ②我国的教育学研究走进了不感之年,其间教育学家们进行了两次大的深刻反思,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的接乱反正, 一次是80年代末对”十年”教育学研究得失的回顾。后一次反思具有教育学元研究的性质, 它觉醒了教育学研究者的元科学意识。
  • ③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学界就有学者注重元教育学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 如元教育理论(meta- theory of education), 甚至更进-步用元理论观来探讨课程理论问题。参见Brezinka, W., Meta-theory of Education: European Contribution from Empirical analytical Point of View. In christesen, J. E. (Ed.), Perspectives on Eaducation 8 Educology, 1981. Athins, E. s., The Relationship of Metathoretical Principles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如Metatheoretical Explorationg in Curricalum, The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April 1988.
  • ④叶谰: 《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3期。
  • ⑤李光程: 《哲学究竟是什么一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
  • ①哲学界对哲学的元研究或元哲学早有系统研究, 明确了元哲学的性质特征、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元哲学的发展史[参见李光程文(洞上), 另有赵汀阳:《哲学的元性质》《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据称伦理学界的元伦理学研究堪称成熟的元研究典范。而教育学界未曾就元教育学问题作系统研究在整个教育史上,尽管有不少教育学大家涉及元教育学问题(如赫斯特、布雷金卡等), 但未曾见到一个严格的元教育学家。
  • ①鲍尔生是文化教育学的先驱之一, 他认为教育学不能作为孤立的学科存在, 它须以伦理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为基础而构成。
  • ②拿托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研究教育学的代表, 他认为教育学是“陶冶的学问、教化的学问, 是关于教育及教授问题之理论基础的东西”(参见钱歇川:《现代教育学说》, 中华书1934局年版, 第55~56页).
  • ③梅伊曼和拉伊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时代的实验教育学家, 前者著有《实验教育学纲要》等, 后者撰作《实验教育学》等。
  • ④作为教育社会学家, 涂尔干较深刻地追究了教育学的性质、对象等问题,他认为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 -种“实用理论”, “教育学没有科学地研究教育体系”,应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加以区分(参见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888页)。
  • ⑤如奧康纳, 彼特斯, 赫斯特等之间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等问题长达25年的论争,从教育学理论的对象、理论基础、方法各方面深刻探析了教育学理论的性质, 不失为元教育学研究的一种成果(参见O'Connor, D.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lion, 1957; Hirst, P. H., Educational Theory. In Hirst, P. H. (Ed.), Eaducalionaal Theory and Its Foundation Disciplines, 1983)。
  • ⑥1985年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开展的关于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关于教育学体系问题研究、关于教育学研究范式及元分析等方法论研究便属于元教育学间题研究, 这些元研究对元教育学来说仅仅是开端而并未结束(如瞿葆奎、喻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教育研究》1986年第11期; 沈剑平:《教育学逻辑起点初探》, 《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张晓鹏: 《试论教育的辩证逻辑一教育学范畴体系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8期; 黄向阳:《教育研究的元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等).
  • ①张乐天: 《教育学元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1期。他所谓的“教育学元科学”实质上指的就是本文论及的“元教育学”。
  • ②元教育学的研究城不只限于张文所称的8个方面,还包括本文拟论述的方面。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实质上属于教育学理论的逻辑范畴问题, 逻辑起点只是理论逻辑范畴中的一个, 此外还包括理论的历史范畴、推演范畴和一般范畴、理论的元范畴和科学范畴、理论的对象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范畴之间的逻辑转換便形成了理论的体系, 理论的体系问题实质上是范畴问题, 并且理论的范畴问题表现为逻辑范畴和范畴逻辑两方面。
  • ③见张乐天: 《教育学元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1期。
  • ④这种观点以华中师大等五院校主编的《教商学》为代表。
  • ①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页。
  • ②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0页。
  • ③亚里士多德所指称的10种范畴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何处、所有、动作、承受”。见亚里士多德著、-秦典华译:《范畴篇》, 苗细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5页。
  • ④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入《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78页。
  • ①见黑格尔著、杨一芝译:《逻辑学》(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 ②见谢庆绵著:《西方哲学范時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 ③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 ④Moore, T, Educaional Thaory: An Introduction, 1974, p.4.
  • ⑤保罗.利科尔著, 陶远东等译: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5页。
  • ①见张桂权: 《论哲学的解释循环》、《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
  • ②见张桂权: 《论哲学的解释循环》、《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
  • ③见S.摩根贝塞著、鲁旭东译:科学解释》, 《哲学译丛》1987年第6期。
  • ④E.S.阿特金斯著、郭元祥译: 《释义学与课程理论》,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9年第12期。
  • ⑤范登堡著、张玲等译: 《解释的教育理论与规范的教育理论》, 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页。
  • ⑥见范国睿: 《西方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199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打印稿。
  • ①关于元教有学的研究域,瞿葆奎教授等提出有四个方面。参见瞿葆奎、唐莹: 《元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卷1993年第10期。
  • ②瞿葆奎、唐莹:《元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卷第10期。
  • ③赵汀阳: 《哲学的元性质》, 《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
  • ①见瞿葆蛮、嗡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 《教育研究》1986年第11期。
  • ①见叶澜: 《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
  • ②这是器葆奎教授于1991年在以一定的标准辨析我国“十二年”(1979~1990)来111个版本的《教育学》教村后进, 行评价时所引用的一句诗。这句诗中肯地道出了我国教育学理论的状况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也说明了教育学元研究的重耍性。
  • 1)  ①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算起,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362年的历史。其间,不同体系和派别的教育学理论纷星, 教育学的概念林林总总,范畴及其逻辑各异, 分支学科倍出。其发展至今, 该是进行“三省吾身”的时候了。
    2)  ②我国的教育学研究走进了不感之年,其间教育学家们进行了两次大的深刻反思,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的接乱反正, 一次是80年代末对”十年”教育学研究得失的回顾。后一次反思具有教育学元研究的性质, 它觉醒了教育学研究者的元科学意识。
    3)  ③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学界就有学者注重元教育学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 如元教育理论(meta- theory of education), 甚至更进-步用元理论观来探讨课程理论问题。参见Brezinka, W., Meta-theory of Education: European Contribution from Empirical analytical Point of View. In christesen, J. E. (Ed.), Perspectives on Eaducation 8 Educology, 1981. Athins, E. s., The Relationship of Metathoretical Principles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如Metatheoretical Explorationg in Curricalum, The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April 1988.
    4)  ④叶谰: 《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3期。
    5)  ⑤李光程: 《哲学究竟是什么一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
    6)  ①哲学界对哲学的元研究或元哲学早有系统研究, 明确了元哲学的性质特征、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元哲学的发展史[参见李光程文(洞上), 另有赵汀阳:《哲学的元性质》《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据称伦理学界的元伦理学研究堪称成熟的元研究典范。而教育学界未曾就元教育学问题作系统研究在整个教育史上,尽管有不少教育学大家涉及元教育学问题(如赫斯特、布雷金卡等), 但未曾见到一个严格的元教育学家。
    7)  ①鲍尔生是文化教育学的先驱之一, 他认为教育学不能作为孤立的学科存在, 它须以伦理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为基础而构成。
    8)  ②拿托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研究教育学的代表, 他认为教育学是“陶冶的学问、教化的学问, 是关于教育及教授问题之理论基础的东西”(参见钱歇川:《现代教育学说》, 中华书1934局年版, 第55~56页).
    9)  ③梅伊曼和拉伊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时代的实验教育学家, 前者著有《实验教育学纲要》等, 后者撰作《实验教育学》等。
    10)  ④作为教育社会学家, 涂尔干较深刻地追究了教育学的性质、对象等问题,他认为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 -种“实用理论”, “教育学没有科学地研究教育体系”,应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加以区分(参见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888页)。
    11)  ⑤如奧康纳, 彼特斯, 赫斯特等之间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等问题长达25年的论争,从教育学理论的对象、理论基础、方法各方面深刻探析了教育学理论的性质, 不失为元教育学研究的一种成果(参见O'Connor, D.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lion, 1957; Hirst, P. H., Educational Theory. In Hirst, P. H. (Ed.), Eaducalionaal Theory and Its Foundation Disciplines, 1983)。
    12)  ⑥1985年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开展的关于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关于教育学体系问题研究、关于教育学研究范式及元分析等方法论研究便属于元教育学间题研究, 这些元研究对元教育学来说仅仅是开端而并未结束(如瞿葆奎、喻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教育研究》1986年第11期; 沈剑平:《教育学逻辑起点初探》, 《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张晓鹏: 《试论教育的辩证逻辑一教育学范畴体系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8期; 黄向阳:《教育研究的元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等).
    13)  ①张乐天: 《教育学元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1期。他所谓的“教育学元科学”实质上指的就是本文论及的“元教育学”。
    14)  ②元教育学的研究城不只限于张文所称的8个方面,还包括本文拟论述的方面。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实质上属于教育学理论的逻辑范畴问题, 逻辑起点只是理论逻辑范畴中的一个, 此外还包括理论的历史范畴、推演范畴和一般范畴、理论的元范畴和科学范畴、理论的对象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范畴之间的逻辑转換便形成了理论的体系, 理论的体系问题实质上是范畴问题, 并且理论的范畴问题表现为逻辑范畴和范畴逻辑两方面。
    15)  ③见张乐天: 《教育学元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1期。
    16)  ④这种观点以华中师大等五院校主编的《教商学》为代表。
    17)  ①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页。
    18)  ②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0页。
    19)  ③亚里士多德所指称的10种范畴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何处、所有、动作、承受”。见亚里士多德著、-秦典华译:《范畴篇》, 苗细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5页。
    20)  ④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入《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78页。
    21)  ①见黑格尔著、杨一芝译:《逻辑学》(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2)  ②见谢庆绵著:《西方哲学范時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23)  ③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24)  ④Moore, T, Educaional Thaory: An Introduction, 1974, p.4.
    25)  ⑤保罗.利科尔著, 陶远东等译: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5页。
    26)  ①见张桂权: 《论哲学的解释循环》、《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
    27)  ②见张桂权: 《论哲学的解释循环》、《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
    28)  ③见S.摩根贝塞著、鲁旭东译:科学解释》, 《哲学译丛》1987年第6期。
    29)  ④E.S.阿特金斯著、郭元祥译: 《释义学与课程理论》,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9年第12期。
    30)  ⑤范登堡著、张玲等译: 《解释的教育理论与规范的教育理论》, 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页。
    31)  ⑥见范国睿: 《西方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199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打印稿。
    32)  ①关于元教有学的研究域,瞿葆奎教授等提出有四个方面。参见瞿葆奎、唐莹: 《元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卷1993年第10期。
    33)  ②瞿葆奎、唐莹:《元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卷第10期。
    34)  ③赵汀阳: 《哲学的元性质》, 《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
    35)  ①见瞿葆蛮、嗡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 《教育研究》1986年第11期。
    36)  ①见叶澜: 《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
    37)  ②这是器葆奎教授于1991年在以一定的标准辨析我国“十二年”(1979~1990)来111个版本的《教育学》教村后进, 行评价时所引用的一句诗。这句诗中肯地道出了我国教育学理论的状况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也说明了教育学元研究的重耍性。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3
  • HTML全文浏览量:  143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