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

余子峡

余子峡. 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13(2): 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1
引用本文: 余子峡. 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13(2): 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1

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1
  • ① 以往人们论及教育的现代化主要立足于教育的世俗化、普及化和专业化(或工技化)的考察。笔者认为, 所谓教育的现代化, 还应包括教育的国际化这一点。即与传统社会的教育相比较而言, 教育的现代化,除了力求教育切于社会的实际应用、获得国民的普遍参与以及适于职业的技能分工外,还必须不断地走向世界求取人类的新知认同。
  • ①《饮冰室文集》第一册,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
  •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四, 《设立自强学堂片》, 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七, 《吁请修备储才折》, 光绪廿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
  • ①《游学译编》第七册, 《与同志书》。
  •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一, 《致西安鹿尚书》。光绪廿七年正月初九日。
  •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一, 《致西安鹿尚书》, 光绪廿七年二月初五日。
  • ③ 此“三折”即:《变遁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见《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
  • ④《光绪朝东华录》, 卷一六九, 光绪廿七年八月。
  • ① 这种联系, 仅从“提调”等官职称谓和教、管分工两点, 即可得证。而以往人们论及湖北地区新型教育行政之设, 至多追至“铁政弹务局”的“学堂所”忽视了这种教育行政思想的萌端所自。
  •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零四,札学务处专设办公处所》, 光绪廿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零五, 《札学务处分设六科》, 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十日。
  • ① 清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
  • ② 见陈友松《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一书“附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
  • ① 见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一湖北省》(台北), 第272页。
  •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 《札道员蔡锡勇改定自强学堂章程》, 光绪廿二年六月甘七日。
  • ③《清朝续文献通考》(二)卷一百九, “学校”十六。
  •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四十七, 《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 光绪廿四年三月廿六日。
  • ⑤《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七, 第310页。
  • ① 张文襄公全集》卷四十九, 《会奏湖北匣金拟请外销赏款提解充饷折》, 光绪廿四年八月。
  • ② 对1898年计划以丁漕平余为“学堂捐”一事, 过去不少论者在引用时, 都把它作为张之洞解决湖北教育经费的主要渠道之一, 其实此项“学堂捐”并未成为现实, 仅仅是“计划”而已。
  • ③ William Ayers:“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p. 130.译文转引自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版第315页。
  •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二十, 《招考武备学生示(并章程)》, 光绪廿二年九月视四日。
  • ⑤《湘报》93号, 《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北巡抚谭繼洵晓谕湖北设立农工各学堂讲求农学工艺告示》。
  • ① 师范学堂有两种例外,即自费师范生和就读湖北支郡师范学堂的学生, 亦照样缴纳学费。据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所叙, 1906年于支郡师范学堂成立甲、乙、丙、丁、戊、已六堂, 每堂学生100名, 由各属申送, 不限年岁, 惟资格限定生员, 学生每年学费100元, 由申送各属缴纳”。这种由于生源与其他学堂不同, 故亦照例收费, 但不出自学生本人,而出自“申送各属”的收费方式, 颇类今天的由单位“保送进修”或“委托培养”。
  • ② 一般来说,湖北各级各类学堂收费标准为:高小生每月银3~6角; 中学生每月银1~2元; 高等学堂学生每月银2~3元; 自费师范生每月银,初级者1元,优级者2元。
  • ③ 张继煦:《张文褒公治鄂记》。
  • 宾兴款:“宾兴”一词, 始见《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礼》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郑玄注:“兴犹举也。”周时选才贡士, 从乡小学推荐有才能学子, 用宾礼款待。送入国学。科举时代, 地方官沿用周礼, 设宴招待应举士子, 称“宾兴”。后来“宾兴”专指资助学子、兴创学校。宾兴款由此而来。清代为了加强这种教育经费的收管支用, 相应于各地府县设有宾兴馆, 馆内设有董事负贵, 轮年分管为兴学所用的田租、银两等。湖北地区所属府州县的宾兴馆, 有的一直到民国初年, 才由劝学所接替其职权。
  • ④《张文襄公全集》一百O五, 《札各属免解赔款留办学堂》, 光绪三十年七月廿七日。
  • ⑥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
  • ①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 第198页。
  • ② 见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 ③《教育杂志》第1年第10期。
  •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七, 《盱请修备储才折》, 光绪廿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
  • ①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 第99页。
  • ② 据《日本研究》1944年笫2卷笫5期所叙。
  • ③[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1983年版, 第44页。
  •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四,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 光绪廿七年六月初五日。
  • ⑤ 见《选报》第10期《日本留学生调查录》。然而1902年《新民丛报》之《中国留学生新年纪事》记为, 1901年中国留日生为274人。其中湖北49人。
  • ⑥《东方杂志》1904年第2期(光绪三十年二月), “教育·留学日本人数籍贯考”。
  • ①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台北), 第467页。
  • ② 见《学部官报》1906年第8期。
  • ③⑦《东方杂志》1908年笫3期(光绪三十四年三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 ④《时报》1911年3月23日, 《中国留学生同情会》。
  • ⑤《光绪朝东华录》卷一百七十六, 光绪廿八年九月。
  • ⑥ 疏方:《奏派学生前赴美、德、俄三国游学折》,《约章成案汇览》乙编卷三十二(下)。
  • ⑧《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十一, 《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 光绪廿九年十月廿六日。
  • ①②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笫70, 50页。
  • ③《东方杂志》1904年第12期(光绪卅年十二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 ④《东方杂志》1905年笫2期(光绪三十一年二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 ⑤《东方杂志》1905年笫1期(光绪三十一年一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 ⑥《东方杂志》1905年笫6期(光绪三十一年六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 ⑦《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十七, 《两湖新选新补各州县报令出洋游历折》,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
  • ⑧ 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笫二次报告》1900年湖北仍有官费留日生出国。
  • ⑨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笫634页。
  • ⑩ 见《高高原随笔>所记慈禧对由湖北巡抚调任直隶总督端方的谈话。
  • ① 当然,其时湖北地区新式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种种的不足, 但指出这些不足之处并非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 故此略而不论, 以待来者。
  • ② 必须说明的思, 造成湖北地区教育经费大幅度锐减的因素之中, 也有一些属于外界所致, 其中清中央度支部强行将湖北盐斤加价的大部分(约85万余两)改充赔款, 使湖北教育经费损失甚大。
  • ③ 转引《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 笫250页。
  • ④ 参见《教育杂志》、《时报》、《湖北教育官报》之《湖北教育费支绌之悲观》、《湖北左右支绌之学务》、《鄂省教育司之为难》等文。
  • 1)  ① 以往人们论及教育的现代化主要立足于教育的世俗化、普及化和专业化(或工技化)的考察。笔者认为, 所谓教育的现代化, 还应包括教育的国际化这一点。即与传统社会的教育相比较而言, 教育的现代化,除了力求教育切于社会的实际应用、获得国民的普遍参与以及适于职业的技能分工外,还必须不断地走向世界求取人类的新知认同。
    2)  ①《饮冰室文集》第一册,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
    3)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四, 《设立自强学堂片》, 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4)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七, 《吁请修备储才折》, 光绪廿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
    5)  ①《游学译编》第七册, 《与同志书》。
    6)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一, 《致西安鹿尚书》。光绪廿七年正月初九日。
    7)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一, 《致西安鹿尚书》, 光绪廿七年二月初五日。
    8)  ③ 此“三折”即:《变遁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见《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
    9)  ④《光绪朝东华录》, 卷一六九, 光绪廿七年八月。
    10)  ① 这种联系, 仅从“提调”等官职称谓和教、管分工两点, 即可得证。而以往人们论及湖北地区新型教育行政之设, 至多追至“铁政弹务局”的“学堂所”忽视了这种教育行政思想的萌端所自。
    11)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零四,札学务处专设办公处所》, 光绪廿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12)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零五, 《札学务处分设六科》, 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十日。
    13)  ① 清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
    14)  ② 见陈友松《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一书“附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
    15)  ① 见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一湖北省》(台北), 第272页。
    16)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 《札道员蔡锡勇改定自强学堂章程》, 光绪廿二年六月甘七日。
    17)  ③《清朝续文献通考》(二)卷一百九, “学校”十六。
    18)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四十七, 《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 光绪廿四年三月廿六日。
    19)  ⑤《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七, 第310页。
    20)  ① 张文襄公全集》卷四十九, 《会奏湖北匣金拟请外销赏款提解充饷折》, 光绪廿四年八月。
    21)  ② 对1898年计划以丁漕平余为“学堂捐”一事, 过去不少论者在引用时, 都把它作为张之洞解决湖北教育经费的主要渠道之一, 其实此项“学堂捐”并未成为现实, 仅仅是“计划”而已。
    22)  ③ William Ayers:“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p. 130.译文转引自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版第315页。
    23)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二十, 《招考武备学生示(并章程)》, 光绪廿二年九月视四日。
    24)  ⑤《湘报》93号, 《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北巡抚谭繼洵晓谕湖北设立农工各学堂讲求农学工艺告示》。
    25)  ① 师范学堂有两种例外,即自费师范生和就读湖北支郡师范学堂的学生, 亦照样缴纳学费。据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所叙, 1906年于支郡师范学堂成立甲、乙、丙、丁、戊、已六堂, 每堂学生100名, 由各属申送, 不限年岁, 惟资格限定生员, 学生每年学费100元, 由申送各属缴纳”。这种由于生源与其他学堂不同, 故亦照例收费, 但不出自学生本人,而出自“申送各属”的收费方式, 颇类今天的由单位“保送进修”或“委托培养”。
    26)  ② 一般来说,湖北各级各类学堂收费标准为:高小生每月银3~6角; 中学生每月银1~2元; 高等学堂学生每月银2~3元; 自费师范生每月银,初级者1元,优级者2元。
    27)  ③ 张继煦:《张文褒公治鄂记》。
    28)  宾兴款:“宾兴”一词, 始见《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礼》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郑玄注:“兴犹举也。”周时选才贡士, 从乡小学推荐有才能学子, 用宾礼款待。送入国学。科举时代, 地方官沿用周礼, 设宴招待应举士子, 称“宾兴”。后来“宾兴”专指资助学子、兴创学校。宾兴款由此而来。清代为了加强这种教育经费的收管支用, 相应于各地府县设有宾兴馆, 馆内设有董事负贵, 轮年分管为兴学所用的田租、银两等。湖北地区所属府州县的宾兴馆, 有的一直到民国初年, 才由劝学所接替其职权。
    29)  ④《张文襄公全集》一百O五, 《札各属免解赔款留办学堂》, 光绪三十年七月廿七日。
    30)  ⑥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
    31)  ①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 第198页。
    32)  ② 见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33)  ③《教育杂志》第1年第10期。
    34)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七, 《盱请修备储才折》, 光绪廿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
    35)  ①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 第99页。
    36)  ② 据《日本研究》1944年笫2卷笫5期所叙。
    37)  ③[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1983年版, 第44页。
    38)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四,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 光绪廿七年六月初五日。
    39)  ⑤ 见《选报》第10期《日本留学生调查录》。然而1902年《新民丛报》之《中国留学生新年纪事》记为, 1901年中国留日生为274人。其中湖北49人。
    40)  ⑥《东方杂志》1904年第2期(光绪三十年二月), “教育·留学日本人数籍贯考”。
    41)  ①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台北), 第467页。
    42)  ② 见《学部官报》1906年第8期。
    43)  ③⑦《东方杂志》1908年笫3期(光绪三十四年三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44)  ④《时报》1911年3月23日, 《中国留学生同情会》。
    45)  ⑤《光绪朝东华录》卷一百七十六, 光绪廿八年九月。
    46)  ⑥ 疏方:《奏派学生前赴美、德、俄三国游学折》,《约章成案汇览》乙编卷三十二(下)。
    47)  ⑧《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十一, 《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 光绪廿九年十月廿六日。
    48)  ①②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笫70, 50页。
    49)  ③《东方杂志》1904年第12期(光绪卅年十二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50)  ④《东方杂志》1905年笫2期(光绪三十一年二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51)  ⑤《东方杂志》1905年笫1期(光绪三十一年一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52)  ⑥《东方杂志》1905年笫6期(光绪三十一年六月),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53)  ⑦《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十七, 《两湖新选新补各州县报令出洋游历折》,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
    54)  ⑧ 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笫二次报告》1900年湖北仍有官费留日生出国。
    55)  ⑨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笫634页。
    56)  ⑩ 见《高高原随笔>所记慈禧对由湖北巡抚调任直隶总督端方的谈话。
    57)  ① 当然,其时湖北地区新式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种种的不足, 但指出这些不足之处并非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 故此略而不论, 以待来者。
    58)  ② 必须说明的思, 造成湖北地区教育经费大幅度锐减的因素之中, 也有一些属于外界所致, 其中清中央度支部强行将湖北盐斤加价的大部分(约85万余两)改充赔款, 使湖北教育经费损失甚大。
    59)  ③ 转引《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 笫250页。
    60)  ④ 参见《教育杂志》、《时报》、《湖北教育官报》之《湖北教育费支绌之悲观》、《湖北左右支绌之学务》、《鄂省教育司之为难》等文。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6
  • HTML全文浏览量:  153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