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教育学范畴问题探析

郭元祥

郭元祥. 教育学范畴问题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13(3): 15-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2
引用本文: 郭元祥. 教育学范畴问题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13(3): 15-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2

教育学范畴问题探析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2
  • ①赫尔巴符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 ②见洪宝书:《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一全国教育学研究会讨论综述》, 《教育研究》1933年第11期(会议认为, 到目前为止, 教育学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范畴体系与逻辑体系, 概念比较混乱):胡德海:《教育学概念教育学体系问题》, 《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苏]格穆尔曼著、赵维贤译: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瞿葆奎主编, 颧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1~686页; 柳海民:《使用教育术语应科学化、规范化》《文汇报>1986年10月30日, 等。
  • ③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第88卷, 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第88页。
  • ①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第38卷, 第90、194页。
  • ②朱碧君: 《试论范畴体系及其认识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
  • ③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与具体概念相比较而言的, 这与逻辑学上关于概念的规定性并不矛盾。关于概念与范畴的性质、联系和区别的进一步分析,参见朱碧君:《试论范畴体系及其认识作用》; 仓道来: 《论范畴的唯物辩证性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88年第7期。
  • ④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第38卷, 第90、194页。
  • 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结构和功能、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反映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其范畴与规律是相互依存的。
  • ①元范畴是指用来评论科学理论的概念, 科学性范畴是指科学内部出现的概念(参见张巨青、吴寅华著:《逻辑与历史一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嬗变》,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第6~8页)。教商学的元范畴涉及教育学方法、教育学语言、教育学命题等问题, 本文拟不论及。
  • ②见赵汀阳: 《哲学的元性质》, 《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
  • ③陈侠: 《教育学中有些模糊观念要澄清》, 《北京教育》1937年第1期。
  • ④瞿葆奎: 《教育是一门科学吗?》, 《文汇报》1979年9月4日。
  • ⑤例如, 方展画:《教育科学的演绎结构和教育范畴》, 《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用“教育范畴”措称“教育学范畴”不妥, 因为范畴总是理论的范畴, 而非活动的范畴, “教育范畴”只能指称“教育"这一范畴。
  • ⑥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 语言形式影响思维或理论的科学性。日常语言易导致教育学理论的混乱。的确, 教育学存在严重的语言问题。关于教育学语言问题,需另文论及。
  • ①郭元祥:《论教育学的逻辑范畴和范畴逻辑》《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468页。
  • ③参见毛祖桓著: 《从方法论看教育学的发展》, 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 ①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等著,曲程等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1084年版,第18页。
  • ①参见凯洛夫主编, 沈颖、南致善等译: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第33页。
  • ②皮斯库诺夫著、周渠译: 《教育学》, 瞿葆奎主编, 瞿葆奎、沈剑平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
  • ③方展画: 《教育科学的演绎结构和教育范畴》, 《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
  • ④关于“主体与客体”这对哲学的概念论范畴的产生发展及内容, 见谢庆绵著: 《西方哲学范畴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51~864页。
  • ①参见熊舜时; 《科学范畴与哲学范畴》, 《哲学研究》1987年第8期。
  • ②见黑格尔著、杨一之译:《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 《逻辑学》(上卷),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 ③见谢庆绵著:《西方哲学范畴史》, 第14、15页。
  • ④见谢庆绵著:《西方哲学范畴史》, 第14、15页。
  • ①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德语全名为:《Allgemeine Palagogik au8 dom Zweek derErziohung》, 意为《源于教育目的的教育学》, 或《由教育目的产生的普通教育学》。
  • ②[苏]格穆尔曼著、赵维贤译: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 第646页。
  • ③见Eluller, G. F, Movemonts of Thought纫Modern Educatiom, pp. 46~56. Jobn Wiley & Bons InC., sR4.
  • ①[苏]格穆尔曼著赵维贤译: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 第082页。
  • 1)  ①赫尔巴符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2)  ②见洪宝书:《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一全国教育学研究会讨论综述》, 《教育研究》1933年第11期(会议认为, 到目前为止, 教育学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范畴体系与逻辑体系, 概念比较混乱):胡德海:《教育学概念教育学体系问题》, 《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苏]格穆尔曼著、赵维贤译: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瞿葆奎主编, 颧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1~686页; 柳海民:《使用教育术语应科学化、规范化》《文汇报>1986年10月30日, 等。
    3)  ③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第88卷, 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第88页。
    4)  ①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第38卷, 第90、194页。
    5)  ②朱碧君: 《试论范畴体系及其认识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
    6)  ③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与具体概念相比较而言的, 这与逻辑学上关于概念的规定性并不矛盾。关于概念与范畴的性质、联系和区别的进一步分析,参见朱碧君:《试论范畴体系及其认识作用》; 仓道来: 《论范畴的唯物辩证性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88年第7期。
    7)  ④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第38卷, 第90、194页。
    8)  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结构和功能、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反映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其范畴与规律是相互依存的。
    9)  ①元范畴是指用来评论科学理论的概念, 科学性范畴是指科学内部出现的概念(参见张巨青、吴寅华著:《逻辑与历史一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嬗变》,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第6~8页)。教商学的元范畴涉及教育学方法、教育学语言、教育学命题等问题, 本文拟不论及。
    10)  ②见赵汀阳: 《哲学的元性质》, 《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
    11)  ③陈侠: 《教育学中有些模糊观念要澄清》, 《北京教育》1937年第1期。
    12)  ④瞿葆奎: 《教育是一门科学吗?》, 《文汇报》1979年9月4日。
    13)  ⑤例如, 方展画:《教育科学的演绎结构和教育范畴》, 《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用“教育范畴”措称“教育学范畴”不妥, 因为范畴总是理论的范畴, 而非活动的范畴, “教育范畴”只能指称“教育"这一范畴。
    14)  ⑥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 语言形式影响思维或理论的科学性。日常语言易导致教育学理论的混乱。的确, 教育学存在严重的语言问题。关于教育学语言问题,需另文论及。
    15)  ①郭元祥:《论教育学的逻辑范畴和范畴逻辑》《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16)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468页。
    17)  ③参见毛祖桓著: 《从方法论看教育学的发展》, 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18)  ①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等著,曲程等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1084年版,第18页。
    19)  ①参见凯洛夫主编, 沈颖、南致善等译: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第33页。
    20)  ②皮斯库诺夫著、周渠译: 《教育学》, 瞿葆奎主编, 瞿葆奎、沈剑平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
    21)  ③方展画: 《教育科学的演绎结构和教育范畴》, 《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
    22)  ④关于“主体与客体”这对哲学的概念论范畴的产生发展及内容, 见谢庆绵著: 《西方哲学范畴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51~864页。
    23)  ①参见熊舜时; 《科学范畴与哲学范畴》, 《哲学研究》1987年第8期。
    24)  ②见黑格尔著、杨一之译:《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 《逻辑学》(上卷),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5)  ③见谢庆绵著:《西方哲学范畴史》, 第14、15页。
    26)  ④见谢庆绵著:《西方哲学范畴史》, 第14、15页。
    27)  ①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德语全名为:《Allgemeine Palagogik au8 dom Zweek derErziohung》, 意为《源于教育目的的教育学》, 或《由教育目的产生的普通教育学》。
    28)  ②[苏]格穆尔曼著、赵维贤译: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 第646页。
    29)  ③见Eluller, G. F, Movemonts of Thought纫Modern Educatiom, pp. 46~56. Jobn Wiley & Bons InC., sR4.
    30)  ①[苏]格穆尔曼著赵维贤译: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 第082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6
  • HTML全文浏览量:  283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