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

徐玉珍

徐玉珍. 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13(4): 23-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3
引用本文: 徐玉珍. 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13(4): 23-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3

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3
  • *本文系根据博士学位论文改写而成。导师为瞿葆奎教授。现作者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
  • ① 所谓“走向实践的运动”, 又被称为“教师研究者运动(teacher-Iesearcher movement)”多数课程行动研究者承认。直接倡导“教师充当研究者的第一人应是英国课程论学者斯腾豪斯(L. Stenhouse), 但是, 施瓦布60年代末阐述的“实践的”课程理论以及7U年代后半期里德的进-步阐释无疑对斯腾豪斯之后的“教师-研究者”运动起着哲学上的“导向”作用。参见: Mckernan, J. (1991y, CurricuZum ActiOn Rosearch.p. 6, 11.
  • ②《实践1——3》见: Westbary, I. and Wilkof, N. J. (ed). (1978). Scienco Curricuum and Liberal Educalion:8olocted Essays of J. J. Schwab.pp. 287- 384; 《实践4》见CuricuJum Inquiry. 13: 3(1983).pp.239——265.
  • ① Westbury, I. and Wilkof, N. J. (ed.). (1978).Scienco,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a of J. J. Schiab. p.287.
  • ① Reid. W. A. (1992).The State of Qurricu1um Inquiry.Journal of Curriculum Stwdss. Vo1. 24. No.2, p.166.
  • ① 参见Gauthier, D. P. (1963). Practical Reasoxing: The Structure and Foundalions of Prudential and Morak Argun ents and Their Exemplifications初Discourso. London。
  • ② 关于这些区分, 详见Dillon, J. T. (1994) Deiberaion i Education and Socie'y.pp. 4——9.
  • ① 英文“eclectic"一词, 本文译为“择宜’而不是“折衷”或‘折中”, 也是为了避免因汉语对“折衷”-词的理解而误解施瓦布的本意。
  • ① 也正基于此, 西方课程行动研究者-般把施瓦布的《实践1-4》看成是行动的哲学著作,纳入行动研究的哲学和历史基础之一。
  • ① 有关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具体过程详见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1辑, 上海教育出版1990年版。
  • ②“个人实践知识(pergonal practical knowledge)"是加拿大两位课程学者康奈利(Connelly, F. M.)和克兰丁尼(Olandinin, D. J.)提出的两个术语,指教师在与课堂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关于课程的个人意义。详见Conrelly, F. M, and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cners. Toronto.
  • ③ 笔者于1994年11月——1995年元月在上海、安徽两地的中小学校分别分层抽样200名教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向卷题8是:“[]3对您来说, 最重要的是:(1)经济上的收入(2)学生的尊敬(3)同事的和睦相处(4)领导的信任和器重(5)学生考试的分数(6)自我提高”。在上海收回的184份有效问卷中, 选(6)的人数最多, 选(5)的最少。安徽收回的156份问眷中选(2)的人数最多, 仅其次的便是(6)。
  • ① 在笔者设计的问卷中, 题19是; “[]19您是否觉得,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正是解决了您在教学中惫常碰到的却难以解决的问题?(1)完全如此(2)大部分如此(8)部分如此(4)并非如此。在收回的上海市的184份有效问卷中, 选(1)的人数最少, 共5人。选(3)的人数最多,选(4)的人数仅次之。而在收回的安徽的156份有效问卷中(题中的“上海”改为“我国目前"), 选(1)的是0, 选(2)是12人, 选(3)的是56人, 选(4)的90人。
  • ② 笔者设计的问卷中, 题18是:“[ ]18.您是否经常觉得教学的效果不佳,但又不知问题在哪儿? (1)经常这样(2)有时这样(3)偶尔这样, (4)从未这样”。在收回的340份有效问卷中, 选(1)的人数最少, 共15人, 选(9)的人数最多, 共178人选(4)的共99人, 选(2)的有54人。
  • 1)  *本文系根据博士学位论文改写而成。导师为瞿葆奎教授。现作者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
    2)  ① 所谓“走向实践的运动”, 又被称为“教师研究者运动(teacher-Iesearcher movement)”多数课程行动研究者承认。直接倡导“教师充当研究者的第一人应是英国课程论学者斯腾豪斯(L. Stenhouse), 但是, 施瓦布60年代末阐述的“实践的”课程理论以及7U年代后半期里德的进-步阐释无疑对斯腾豪斯之后的“教师-研究者”运动起着哲学上的“导向”作用。参见: Mckernan, J. (1991y, CurricuZum ActiOn Rosearch.p. 6, 11.
    3)  ②《实践1——3》见: Westbary, I. and Wilkof, N. J. (ed). (1978). Scienco Curricuum and Liberal Educalion:8olocted Essays of J. J. Schwab.pp. 287- 384; 《实践4》见CuricuJum Inquiry. 13: 3(1983).pp.239——265.
    4)  ① Westbury, I. and Wilkof, N. J. (ed.). (1978).Scienco,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a of J. J. Schiab. p.287.
    5)  ① Reid. W. A. (1992).The State of Qurricu1um Inquiry.Journal of Curriculum Stwdss. Vo1. 24. No.2, p.166.
    6)  ① 参见Gauthier, D. P. (1963). Practical Reasoxing: The Structure and Foundalions of Prudential and Morak Argun ents and Their Exemplifications初Discourso. London。
    7)  ② 关于这些区分, 详见Dillon, J. T. (1994) Deiberaion i Education and Socie'y.pp. 4——9.
    8)  ① 英文“eclectic"一词, 本文译为“择宜’而不是“折衷”或‘折中”, 也是为了避免因汉语对“折衷”-词的理解而误解施瓦布的本意。
    9)  ① 也正基于此, 西方课程行动研究者-般把施瓦布的《实践1-4》看成是行动的哲学著作,纳入行动研究的哲学和历史基础之一。
    10)  ① 有关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具体过程详见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1辑, 上海教育出版1990年版。
    11)  ②“个人实践知识(pergonal practical knowledge)"是加拿大两位课程学者康奈利(Connelly, F. M.)和克兰丁尼(Olandinin, D. J.)提出的两个术语,指教师在与课堂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关于课程的个人意义。详见Conrelly, F. M, and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cners. Toronto.
    12)  ③ 笔者于1994年11月——1995年元月在上海、安徽两地的中小学校分别分层抽样200名教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向卷题8是:“[]3对您来说, 最重要的是:(1)经济上的收入(2)学生的尊敬(3)同事的和睦相处(4)领导的信任和器重(5)学生考试的分数(6)自我提高”。在上海收回的184份有效问卷中, 选(6)的人数最多, 选(5)的最少。安徽收回的156份问眷中选(2)的人数最多, 仅其次的便是(6)。
    13)  ① 在笔者设计的问卷中, 题19是; “[]19您是否觉得,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正是解决了您在教学中惫常碰到的却难以解决的问题?(1)完全如此(2)大部分如此(8)部分如此(4)并非如此。在收回的上海市的184份有效问卷中, 选(1)的人数最少, 共5人。选(3)的人数最多,选(4)的人数仅次之。而在收回的安徽的156份有效问卷中(题中的“上海”改为“我国目前"), 选(1)的是0, 选(2)是12人, 选(3)的是56人, 选(4)的90人。
    14)  ② 笔者设计的问卷中, 题18是:“[ ]18.您是否经常觉得教学的效果不佳,但又不知问题在哪儿? (1)经常这样(2)有时这样(3)偶尔这样, (4)从未这样”。在收回的340份有效问卷中, 选(1)的人数最少, 共15人, 选(9)的人数最多, 共178人选(4)的共99人, 选(2)的有54人。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9
  • HTML全文浏览量:  146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