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

吴洪成

吴洪成. 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6, 14(2): 55-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7
引用本文: 吴洪成. 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6, 14(2): 55-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7

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7
  • ①《基督教中学之特殊的职务与目的》.李梦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
  • ②参阅陈景馨:《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2--63页。
  • ③张镇世等:《厦门鼓浪屿各基督教差会办的中小学校》.朱有琳。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 ①《教中小学教课程标准》.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敦育资料一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页。
  • ②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 -235页。
  • ③L. B. Peer, " On Mission Schools" in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1. p. 151.
  • ④A. P. Parker, ” Buffington Seninary. Soochow.”in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X, p. 437.
  • ⑤潘慎文: 《博习书院报单》.《中西敦会报》1892年5月。
  • ①参阅杨玉厚主编:《中国课程变革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 194页。
  • ①潘慎文:《论中国经书在教会学校和大学中的地位》.朱有琳、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127-131页。
  • ②《简又文记岭献大学之组织时期》(上),朱有琳、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540页。
  • ③潘慎文:《论中国经书在教会学校和大学中的地位》。朱有琳、高时良主编《近代中国学制史料》第四辑.第126页.
  • ④Kwang-Ching Liu, Early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0. No. 1 (Nov. 1960)
  • ①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Nisstionarics of (hins Held al Shanghai May 7- 20.1890. p.456.
  • ②Pwight W. Edwards: Yenching University,pp. 19-20..
  • ③《申报》1887年1月29日“广告栏"。.
  • ④《申报》1888年1月22日- 2月9日: 2月18日-27日“广告栏”。
  • ⑤《徐汇公学创立七十周年纪念庆祝会志盛》载(圣教杂志》1920年第12期。
  • ⑥《上海北虹中学校史)记圣芳济学院简史》,朱有琳、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235一236页。.
  • ①狄考文:《基督敦会与教育的关系》.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自出版杜1987年版。第10页。
  • ②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5页。
  • ③参阅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介出版社1994年8月第四版、第35页。
  • ④海滨隐士:《上海中西书院记》,朱有璨,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第四辑,第281页。
  • ⑤[美]林乐知:《中西书院课程规条》。同上,第286- 287页。
  • ⑥《在华基督教传教土1877年大会记录》,第17页。
  • ①狄考文:《如何使敦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14 15页。
  • ②《在华基怊教传教士1890年大会记录》.第471页。
  • ③《基督教教育之宗旨与精神》。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46页。
  • ④[美]好韦尔:《基督教教育的特点》,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48页。
  • ⑤于斌:《公教学校的目的要求》,同④第69- 70页。
  • ⑥同①
  • ⑦[美]毕范宇:《基督教中等教育的沿革》,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181页。
  • ⑧刘彭年:《一个施行半工半读的实验》.同⑦第118页。
  • ①狄考文:《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14-15页。
  • ②《基督教教育之目的与精神》.李楚材编著《帝国主文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42页。
  • ③朱有珊、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269- -270页。
  • 1)  ①《基督教中学之特殊的职务与目的》.李梦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
    2)  ②参阅陈景馨:《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2--63页。
    3)  ③张镇世等:《厦门鼓浪屿各基督教差会办的中小学校》.朱有琳。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4)  ①《教中小学教课程标准》.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敦育资料一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页。
    5)  ②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 -235页。
    6)  ③L. B. Peer, " On Mission Schools" in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1. p. 151.
    7)  ④A. P. Parker, ” Buffington Seninary. Soochow.”in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X, p. 437.
    8)  ⑤潘慎文: 《博习书院报单》.《中西敦会报》1892年5月。
    9)  ①参阅杨玉厚主编:《中国课程变革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 194页。
    10)  ①潘慎文:《论中国经书在教会学校和大学中的地位》.朱有琳、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127-131页。
    11)  ②《简又文记岭献大学之组织时期》(上),朱有琳、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540页。
    12)  ③潘慎文:《论中国经书在教会学校和大学中的地位》。朱有琳、高时良主编《近代中国学制史料》第四辑.第126页.
    13)  ④Kwang-Ching Liu, Early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0. No. 1 (Nov. 1960)
    14)  ①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Nisstionarics of (hins Held al Shanghai May 7- 20.1890. p.456.
    15)  ②Pwight W. Edwards: Yenching University,pp. 19-20..
    16)  ③《申报》1887年1月29日“广告栏"。.
    17)  ④《申报》1888年1月22日- 2月9日: 2月18日-27日“广告栏”。
    18)  ⑤《徐汇公学创立七十周年纪念庆祝会志盛》载(圣教杂志》1920年第12期。
    19)  ⑥《上海北虹中学校史)记圣芳济学院简史》,朱有琳、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235一236页。.
    20)  ①狄考文:《基督敦会与教育的关系》.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自出版杜1987年版。第10页。
    21)  ②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5页。
    22)  ③参阅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介出版社1994年8月第四版、第35页。
    23)  ④海滨隐士:《上海中西书院记》,朱有璨,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第四辑,第281页。
    24)  ⑤[美]林乐知:《中西书院课程规条》。同上,第286- 287页。
    25)  ⑥《在华基督教传教土1877年大会记录》,第17页。
    26)  ①狄考文:《如何使敦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14 15页。
    27)  ②《在华基怊教传教士1890年大会记录》.第471页。
    28)  ③《基督教教育之宗旨与精神》。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46页。
    29)  ④[美]好韦尔:《基督教教育的特点》,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48页。
    30)  ⑤于斌:《公教学校的目的要求》,同④第69- 70页。
    31)  ⑥同①
    32)  ⑦[美]毕范宇:《基督教中等教育的沿革》,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181页。
    33)  ⑧刘彭年:《一个施行半工半读的实验》.同⑦第118页。
    34)  ①狄考文:《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14-15页。
    35)  ②《基督教教育之目的与精神》.李楚材编著《帝国主文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42页。
    36)  ③朱有珊、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269- -270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0
  • HTML全文浏览量:  133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