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及九七后的对策

李军

李军. 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及九七后的对策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 15(2): 36-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5
引用本文: 李军. 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及九七后的对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 15(2): 36-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5

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及九七后的对策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5
  • 本研究系笔者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面向现代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并得到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奖学金基金的资助。在笔者赴香港访问期间,该同学会麦齐明、麦齐光、潘灿国、俞肇炎、莫鹏程、陈嘉展、江显其、黎万宽、李泽敏同仁(排名不分先后,下同),给予笔者以热情帮助。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李荣安副院长、张伟远博士,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粲一鸣总监和陈淑玲高级课程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卢乃桂院长、曾荣光博士、钟宇平博士、刘国强博士,香港政策研究所黄嘉宝、曲阿阳小姐,为笔者的研究和访问提供了大力支持。港府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教育署公民教育资源中心、政务科公民教育资料中心、香港廉政公署、香港立法局、香港最高法院、港大和中大图书馆、马头桶宫立上午小学、旅港开平商会中学等,为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多种便利。值此论文发表之际,谨向上述人士和机构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 香港教育界指称的“质素", 英文单词是"Quality", 主要含义就是大陆教育界目前普遍关注的“素质".
  •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1996).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ib). Hong Kong1 The Government Printer of Hong Kong.
  • 谭惠珠. (1986).“公民教育与香港未来"。载余树德编,《公民教育文选》(第一集,页44-46).香港;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
  • 杨耀忠。(1995)。“公民教育应成独立科"。载(联合报》1995年4月19日.
  • 曾荣光。(1996).“九七过渡下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再批判”.载(星岛日报》1996年4月2日.
  • 香港教育暑课程发展委员会。(1985)。《学校公民教育指引) (页ii, “序言"),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 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委员会。(1985). (学校公民教育指引) (页1, 1.1段), 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 香港教育署课程发辰委员会。(1985)。《学校公民教育指引) (页5, 2.2段),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 Lee Wing On. (1996). “Civic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Government Action and Public Debate.”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Comparative Education on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Education", 1-6 July1996, Sydney.
  • 曾荣光.(1996).“九七过渡下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再批判".载《星岛日报》1996年4月2日。
  • 曾荣光。(1985).“剖析(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方向与途径".载(中报月刊) (第71期, 页52), 1985年12月号.
  • Lee Wing On & Mark Bray. (1995). "Education; Evolving Patterns and Challenges, " in Joseph Y. S. Cheng & SonnyS. H. Lo (eda), From Colony to SAR : Homg Kong' $ Chanllenges Ahead (P.365).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Press.
  • See Paul Morris, (199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ong Komg: (PP. 111 - 144).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另请参阅黄嘉宝. (1996)。“意识形态争论下的九七香港公民教育走向".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 经公科是经济与公众事务科的简称,也即原公民科.经公科保留了原公民科的主要精神、内容和教学目标:“增广学生的见闻,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日后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请参见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委员会。(1985).学校公民教育指引》(页1, 1.4段)。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 Lee Wing On & Mark Bray. (1993).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Colonial Transition : The Case of Hong Kong.”Internatiomal Review of Education (pp. 541 -560).
  • Lee Wing On. (1996). "Civic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Government Action and Public Debate.”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on“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Education", 1——6 July 1996, Sydney.
  • 当时香港各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强调民族教育、民主民权教育为学校公民教育亟待充实的内容.如主张民族教育的有:翁心桥((文汇报)1994/9/26)、刘兆佳((文汇报》1995/5/22)、黄家梁(《大公报) 1996/5/16).杨耀忠(《文汇报》1996/5/22)等,主张民主民权教育的有:蔡宝琼(《快报》1995/7/17).文恩慧(《星岛日报》 1995/10/25、1995/11/9. 10. 11. 16、1996/8/28)等, 主张融合两者的有:梁恩荣(《明报》1994/10/8).曾荣光((教育学报> 1994年22卷2期页237- 248、1995年23卷2期页1-26、《星岛日报》1996/3/27. 28、(星岛日报)1996/4/2.3)等.限于探讨范围和篇幅,本文不拟就此展开论述。香港政策研究所黄嘉宝对此有专门评论,请参阅黄嘉宝。(1996).“意识形态争论下的九七香港公民教育走向".香港; 香港政策研究所.
  • Guidelines on Civr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1, 1. 2).
  •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1, 1.2).
  •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p. 5-6,2.2).
  •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11, 3.2).
  •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in Schools (pp. 12-29, 3. 3-45).
  • (大学》系僪家经典(札记》中的一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理论专论,与《学记》互为表里,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等经典教育命题。(九六指引》引用的是“八条目”中的部分内容。(大学》原文是:“古之微明明袼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参阅杜成宪。(1995)。“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札记》中的教育思想.《大学)”, 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页80-8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请见1996年3月11日《星岛日报》的报道.
  • 曹荣光。(1996).“九七过渡下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再批判”。载(垦岛日报》1996年4月2日。另请参阅曾荣光。(1996).“寻找香港公民教育的焦点与基础——《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批判(一)”、“公民权力:公民教育核心的重申——《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批判(二)”。分别载《星岛日报》1996年3月27/28日.
  • 李荣安. (1996).“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页6-7)。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1996年12月27日,信义中学,香港九龙.
  • 李荣安. (1996).“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页6-7)。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1996年12月27日,信义中学,香港九龙.
  • 李荣安博士是应香港教育署署长邀请起草《九六指引》的十位主笔之一。在与笔者的多次讨论和交流时,李博士很强调民主民权与民族教育的统一,尤其是非常强调《尤六指引》的“宗旨和目标”、“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公民教育理念架构”等.
  • Guidelines om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5, 2. 1).
  •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als (p. 23, 3. 31).
  • 笔者于1997年2月3日下午至港岛湾仔胡忠大厦13楼1327室走访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总监粲一鸣博士时的一个谈话要点..
  •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1996). 《优质学校教育●摘要》(页vili).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1996)。《优质学校教育》(页9,3.3段).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 曾荣光. (1994).“非殖民化的公民教育:九七以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构恩"。载《教育学报》, 第22卷第2期,页237——248.
  • 李荣安。(1996).“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 (页3-5).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 1996年12月27日,信义中学,香港九龙。
  • 《九六指引)对此问题的涉及极少.即便涉及,也没有从清除历史积淀的角度对殖民教育的后果进行反省和批判.
  • 曾荣光. (1995).“民族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之间:过渡期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载(教育学报》, 第23卷第2期, 页1——21.
  • 陈建强. (1996).“香港公民教育的回顾与前瞻”.刘国强、李锦全编,《道德与公民教育:东亚经验与前瞻》(页229-248)。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
  • 关于殖民地教育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近年来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 -个世界性热点。See Marc Depaepe. (1995).“An Agenda for the History of Colonial Education, " And Antonio Novoa. (1995). “On History,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History of Colonial Education" In Antonio Novoa, Marc Depaepe, E. Ⅴ. Johanningmeier (Eds.), The Colonial Erperiencein Education: Historical Issues land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Series Vol. 1, 15- 61. Also See Ryszard Pachocinski. (1994).“Poland. "In Sjoerd Karsten and Dominique Majoor (Eds.), Education'in East Central Europer Educatiomcl Changes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 (pp. 119- 155). New York; Waxmann.
  • 请参圆邓芷仪。(1995).“冯敏威谈公民教育:认为应加强国家及民族意识观念”.载《大公报》1995年4月17日.何景安。(1995).“公民教育要适应社会新要求”。载《快报) 1995年4月26日。仰高. (1995).“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与爱戴"。载《大公报》1995年4月21日.
  • 卢乃桂、文思慧认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概念的使用在香港公民教育史上是由《九六指引)开其先河。这衰明《九六指引》的历史进步。See Leslie Nai-kwai Lo & Man Si-wai. (1996). “Introduction; Nurturing the Moral Citizen of the Future. ”In Lealie N. K. Lo & Man Si-wai (Eds.), Research and Endeavours in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pP. ix- xxix).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Also See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23,3. 32).
  • 李荣安。(1996)。“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页3).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1996年12月27日,信义中学,香港九龙。
  • See Lee Wing On. (1996). "Civic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 Government Action and Public Debate. "Paperprented st the 9th World Congrem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on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Education", 1- 6 July 1996, Sydney.
  • 杨耀忠。(1995).“公民教育应成独立科".载《联合报》1995年4月19日.
  • 仰高。(1995).“缘何抗拒公民教育?”载《大公报) 1995年4月19日。
  •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11-29,3.1- 45).
  • See Lee Wing On. (1994). "The Cultural Context for the Asian Learners :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4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on“Altern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Work, School, Play", April 4-8, 1994, New Orleans. Also See Lee Wing On. (1996).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Enquiry with Some Eastern Perspectiv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ESCO一ACE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Re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Chang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for Development*, 9-12Dec.1996, Bangkok.另请参阅李军. (1996)。“儒家人格理想的铸造一孔子教育恩想及其与中西教育理念之关系探新"。“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暨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纪念会”会议论文,1996年8月25-29日,湖南长沙.
  • King——kwong Tsang. (1996). “Citizenship Educa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InLeslieN. K. Lo & Man Si-wai (Eds.), Research and Endeavours in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p. 11-37). Hong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 请参阅黄嘉宝。(1996). “意识形态争论下的九七香港公民教育走向”。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 费孝通. (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 -体格局。”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页1-36).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费孝通. (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 -体格局".费孝通等著,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页1).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曾荣光。(1995).“民族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之间:过渡期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载《教育学报), 第23卷第2期, 页7.
  • 教育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极为紧密的互馈关联.请叁阅李军。(1997).“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载《浙江社会科学), 第1期,页76-79/95.李军. (1992).“论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传统民族精神"。载《孔孟月刊), 第30卷第8期,页38-44.李军。(1991)。“论私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载(教育研究》第12期, 页70——73.
  • 笔者于1997年1月31日上午考察香港旅港开平离会中学,就公民教育在中学的实施与该校负贵公民教育的老师交换意见,并于2月3日下午走访港府教育署,就同一问题与课程发展处总监梁- -鸣博士交换意见,所得结论均是如此.
  • 狄志远。(1995).“推行公民教育的新建议"。载《星岛日报》1995年4月11日.
  • 张国华。(1995)。“论公民教育加强为独立综合科”。载《屋岛日报》1995年4月18日。
  • 杨耀忠。(1995)。“公民教育应成独立科"。载《联合报) 1995年4月19日.
  • 《快报》记者。(1995).“立局议员促设公民科——由专责教师讲授推行公民教育”。载《快报》1995年4月8日。
  • 《快报》记者。(1995). “否央列公民教育为独立科——六团体表强烈不满”。载《快报》1995年4月3日。
  • 赵步时。(1995). “议员不满拒设独立公民科,张文光质疑教署传达能力”。载《快报》1995年4月11日.
  •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47, 5. 5).
  • 渗透式是香港学校公民教育较受欢迎和广为采用的推行办法, 并得到多面试验的支持。See Cheung Wing - hung.(1995).“The Promotion of Civic Educationthrough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 And Public affairs. "In Yiu Wai- wan (Ed.), School Citvic Education Bulletin, 7, 38- 47. Also See Chan Pui-kai. (1995). “A Model in the Making: Civic Educationin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In Yiu Wai- wan (Ed.), School Citvic Education Bulletin, 7, 197- 205.
  • 笔者在考察香港旅港开平商会中学时,就公民教育在中学的推行与该校负责公民教育的有关教师交换意见, 了解到渗透式推行公民教育, 看起来处处在施行,实际上却容易导致谁都不管.
  • 笔者这里使用的“大公民教育"理念,是指将公民教育与德育、生活技能教育、社会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等相交叉、一致的内容全部纳入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其不交叉、一致的内容井作公民教育的辅助内容.此问题较复杂, 本文不作展开
  • 1)  本研究系笔者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面向现代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并得到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奖学金基金的资助。在笔者赴香港访问期间,该同学会麦齐明、麦齐光、潘灿国、俞肇炎、莫鹏程、陈嘉展、江显其、黎万宽、李泽敏同仁(排名不分先后,下同),给予笔者以热情帮助。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李荣安副院长、张伟远博士,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粲一鸣总监和陈淑玲高级课程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卢乃桂院长、曾荣光博士、钟宇平博士、刘国强博士,香港政策研究所黄嘉宝、曲阿阳小姐,为笔者的研究和访问提供了大力支持。港府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教育署公民教育资源中心、政务科公民教育资料中心、香港廉政公署、香港立法局、香港最高法院、港大和中大图书馆、马头桶宫立上午小学、旅港开平商会中学等,为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多种便利。值此论文发表之际,谨向上述人士和机构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  香港教育界指称的“质素", 英文单词是"Quality", 主要含义就是大陆教育界目前普遍关注的“素质".
    3)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1996).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ib). Hong Kong1 The Government Printer of Hong Kong.
    4)  谭惠珠. (1986).“公民教育与香港未来"。载余树德编,《公民教育文选》(第一集,页44-46).香港;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
    5)  杨耀忠。(1995)。“公民教育应成独立科"。载(联合报》1995年4月19日.
    6)  曾荣光。(1996).“九七过渡下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再批判”.载(星岛日报》1996年4月2日.
    7)  香港教育暑课程发展委员会。(1985)。《学校公民教育指引) (页ii, “序言"),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8)  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委员会。(1985). (学校公民教育指引) (页1, 1.1段), 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9)  香港教育署课程发辰委员会。(1985)。《学校公民教育指引) (页5, 2.2段),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10)  Lee Wing On. (1996). “Civic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Government Action and Public Debate.”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Comparative Education on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Education", 1-6 July1996, Sydney.
    11)  曾荣光.(1996).“九七过渡下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再批判".载《星岛日报》1996年4月2日。
    12)  曾荣光。(1985).“剖析(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方向与途径".载(中报月刊) (第71期, 页52), 1985年12月号.
    13)  Lee Wing On & Mark Bray. (1995). "Education; Evolving Patterns and Challenges, " in Joseph Y. S. Cheng & SonnyS. H. Lo (eda), From Colony to SAR : Homg Kong' $ Chanllenges Ahead (P.365).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Press.
    14)  See Paul Morris, (199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ong Komg: (PP. 111 - 144).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另请参阅黄嘉宝. (1996)。“意识形态争论下的九七香港公民教育走向".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15)  经公科是经济与公众事务科的简称,也即原公民科.经公科保留了原公民科的主要精神、内容和教学目标:“增广学生的见闻,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日后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请参见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委员会。(1985).学校公民教育指引》(页1, 1.4段)。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16)  Lee Wing On & Mark Bray. (1993).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Colonial Transition : The Case of Hong Kong.”Internatiomal Review of Education (pp. 541 -560).
    17)  Lee Wing On. (1996). "Civic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Government Action and Public Debate.”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on“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Education", 1——6 July 1996, Sydney.
    18)  当时香港各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强调民族教育、民主民权教育为学校公民教育亟待充实的内容.如主张民族教育的有:翁心桥((文汇报)1994/9/26)、刘兆佳((文汇报》1995/5/22)、黄家梁(《大公报) 1996/5/16).杨耀忠(《文汇报》1996/5/22)等,主张民主民权教育的有:蔡宝琼(《快报》1995/7/17).文恩慧(《星岛日报》 1995/10/25、1995/11/9. 10. 11. 16、1996/8/28)等, 主张融合两者的有:梁恩荣(《明报》1994/10/8).曾荣光((教育学报> 1994年22卷2期页237- 248、1995年23卷2期页1-26、《星岛日报》1996/3/27. 28、(星岛日报)1996/4/2.3)等.限于探讨范围和篇幅,本文不拟就此展开论述。香港政策研究所黄嘉宝对此有专门评论,请参阅黄嘉宝。(1996).“意识形态争论下的九七香港公民教育走向".香港; 香港政策研究所.
    19)  Guidelines on Civr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1, 1. 2).
    20)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1, 1.2).
    21)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p. 5-6,2.2).
    22)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11, 3.2).
    23)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in Schools (pp. 12-29, 3. 3-45).
    24)  (大学》系僪家经典(札记》中的一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理论专论,与《学记》互为表里,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等经典教育命题。(九六指引》引用的是“八条目”中的部分内容。(大学》原文是:“古之微明明袼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参阅杜成宪。(1995)。“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札记》中的教育思想.《大学)”, 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页80-8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5)  请见1996年3月11日《星岛日报》的报道.
    26)  曹荣光。(1996).“九七过渡下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再批判”。载(垦岛日报》1996年4月2日。另请参阅曾荣光。(1996).“寻找香港公民教育的焦点与基础——《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批判(一)”、“公民权力:公民教育核心的重申——《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批判(二)”。分别载《星岛日报》1996年3月27/28日.
    27)  李荣安. (1996).“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页6-7)。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1996年12月27日,信义中学,香港九龙.
    28)  李荣安. (1996).“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页6-7)。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1996年12月27日,信义中学,香港九龙.
    29)  李荣安博士是应香港教育署署长邀请起草《九六指引》的十位主笔之一。在与笔者的多次讨论和交流时,李博士很强调民主民权与民族教育的统一,尤其是非常强调《尤六指引》的“宗旨和目标”、“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公民教育理念架构”等.
    30)  Guidelines om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5, 2. 1).
    31)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als (p. 23, 3. 31).
    32)  笔者于1997年2月3日下午至港岛湾仔胡忠大厦13楼1327室走访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总监粲一鸣博士时的一个谈话要点..
    33)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1996). 《优质学校教育●摘要》(页vili).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34)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1996)。《优质学校教育》(页9,3.3段).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
    35)  曾荣光. (1994).“非殖民化的公民教育:九七以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构恩"。载《教育学报》, 第22卷第2期,页237——248.
    36)  李荣安。(1996).“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 (页3-5).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 1996年12月27日,信义中学,香港九龙。
    37)  《九六指引)对此问题的涉及极少.即便涉及,也没有从清除历史积淀的角度对殖民教育的后果进行反省和批判.
    38)  曾荣光. (1995).“民族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之间:过渡期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载(教育学报》, 第23卷第2期, 页1——21.
    39)  陈建强. (1996).“香港公民教育的回顾与前瞻”.刘国强、李锦全编,《道德与公民教育:东亚经验与前瞻》(页229-248)。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
    40)  关于殖民地教育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近年来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 -个世界性热点。See Marc Depaepe. (1995).“An Agenda for the History of Colonial Education, " And Antonio Novoa. (1995). “On History,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History of Colonial Education" In Antonio Novoa, Marc Depaepe, E. Ⅴ. Johanningmeier (Eds.), The Colonial Erperiencein Education: Historical Issues land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Series Vol. 1, 15- 61. Also See Ryszard Pachocinski. (1994).“Poland. "In Sjoerd Karsten and Dominique Majoor (Eds.), Education'in East Central Europer Educatiomcl Changes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 (pp. 119- 155). New York; Waxmann.
    41)  请参圆邓芷仪。(1995).“冯敏威谈公民教育:认为应加强国家及民族意识观念”.载《大公报》1995年4月17日.何景安。(1995).“公民教育要适应社会新要求”。载《快报) 1995年4月26日。仰高. (1995).“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与爱戴"。载《大公报》1995年4月21日.
    42)  卢乃桂、文思慧认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概念的使用在香港公民教育史上是由《九六指引)开其先河。这衰明《九六指引》的历史进步。See Leslie Nai-kwai Lo & Man Si-wai. (1996). “Introduction; Nurturing the Moral Citizen of the Future. ”In Lealie N. K. Lo & Man Si-wai (Eds.), Research and Endeavours in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pP. ix- xxix).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Also See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23,3. 32).
    43)  李荣安。(1996)。“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页3).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1996年12月27日,信义中学,香港九龙。
    44)  See Lee Wing On. (1996). "Civic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 Government Action and Public Debate. "Paperprented st the 9th World Congrem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on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Education", 1- 6 July 1996, Sydney.
    45)  杨耀忠。(1995).“公民教育应成独立科".载《联合报》1995年4月19日.
    46)  仰高。(1995).“缘何抗拒公民教育?”载《大公报) 1995年4月19日。
    47)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11-29,3.1- 45).
    48)  See Lee Wing On. (1994). "The Cultural Context for the Asian Learners :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4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on“Altern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Work, School, Play", April 4-8, 1994, New Orleans. Also See Lee Wing On. (1996).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Enquiry with Some Eastern Perspectiv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ESCO一ACE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Re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Chang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for Development*, 9-12Dec.1996, Bangkok.另请参阅李军. (1996)。“儒家人格理想的铸造一孔子教育恩想及其与中西教育理念之关系探新"。“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暨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纪念会”会议论文,1996年8月25-29日,湖南长沙.
    49)  King——kwong Tsang. (1996). “Citizenship Educa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InLeslieN. K. Lo & Man Si-wai (Eds.), Research and Endeavours in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p. 11-37). Hong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50)  请参阅黄嘉宝。(1996). “意识形态争论下的九七香港公民教育走向”。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51)  费孝通. (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 -体格局。”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页1-36).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52)  费孝通. (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 -体格局".费孝通等著,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页1).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53)  曾荣光。(1995).“民族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之间:过渡期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载《教育学报), 第23卷第2期, 页7.
    54)  教育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极为紧密的互馈关联.请叁阅李军。(1997).“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载《浙江社会科学), 第1期,页76-79/95.李军. (1992).“论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传统民族精神"。载《孔孟月刊), 第30卷第8期,页38-44.李军。(1991)。“论私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载(教育研究》第12期, 页70——73.
    55)  笔者于1997年1月31日上午考察香港旅港开平离会中学,就公民教育在中学的实施与该校负贵公民教育的老师交换意见,并于2月3日下午走访港府教育署,就同一问题与课程发展处总监梁- -鸣博士交换意见,所得结论均是如此.
    56)  狄志远。(1995).“推行公民教育的新建议"。载《星岛日报》1995年4月11日.
    57)  张国华。(1995)。“论公民教育加强为独立综合科”。载《屋岛日报》1995年4月18日。
    58)  杨耀忠。(1995)。“公民教育应成独立科"。载《联合报) 1995年4月19日.
    59)  《快报》记者。(1995).“立局议员促设公民科——由专责教师讲授推行公民教育”。载《快报》1995年4月8日。
    60)  《快报》记者。(1995). “否央列公民教育为独立科——六团体表强烈不满”。载《快报》1995年4月3日。
    61)  赵步时。(1995). “议员不满拒设独立公民科,张文光质疑教署传达能力”。载《快报》1995年4月11日.
    62)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p. 47, 5. 5).
    63)  渗透式是香港学校公民教育较受欢迎和广为采用的推行办法, 并得到多面试验的支持。See Cheung Wing - hung.(1995).“The Promotion of Civic Educationthrough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 And Public affairs. "In Yiu Wai- wan (Ed.), School Citvic Education Bulletin, 7, 38- 47. Also See Chan Pui-kai. (1995). “A Model in the Making: Civic Educationin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In Yiu Wai- wan (Ed.), School Citvic Education Bulletin, 7, 197- 205.
    64)  笔者在考察香港旅港开平商会中学时,就公民教育在中学的推行与该校负责公民教育的有关教师交换意见, 了解到渗透式推行公民教育, 看起来处处在施行,实际上却容易导致谁都不管.
    65)  笔者这里使用的“大公民教育"理念,是指将公民教育与德育、生活技能教育、社会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等相交叉、一致的内容全部纳入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其不交叉、一致的内容井作公民教育的辅助内容.此问题较复杂, 本文不作展开
  • [1] Lee Wing On. (1996).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Enquiry with Some Eastern Per-spectiv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ESCO - ACE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一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Chang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for Development", 9- 12 Dec.1996, Bangkok.
    [2]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1996). Guidelinesom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Hong Kongt The Government Printer of Hong Kong.
    [3] 谭惠珠. (1986)."公民教育与香港未来".载余树德编, 《公民教育文选) (第-集).香港: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
    [4] 曾荣光. (1996)."九七过渡下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一- (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再批判".载《星岛日报》1996年4月2日.
    [5] 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委员会. (1985).学校公民教育指引).香港: 香港政府印务局.
    [6] Lee Wing On. (1996). "Civic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Government Action and Public Debate."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on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Education", 1-6July 1996, Sydney.
    [7] Lee Wing On & Mark Bray. (1995). "Educationt Evolving Patterns and Challenges, " in Joseph Y. s. Cheng & SonnyS. H. Lo (eds), From Colony to SAR: Hong Kong' s Chanllenges Ahead.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8] Paul Morris. (199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9] 黄嘉宝. (1996). "意识形态争论下的九七香港公民教育走向".香港: 香港政策研究所.
    [10] Lee Wing On & Mark Bray. (1993).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Colonial Transitiont The Case of Hong Kong."Interna-tiomal Review of Education.
    [11] 孙培青、李国钧(1995). 《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一卷).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曾荣光.(1996). "寻找香港公民教育的焦点与基础一《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批判(--)"、"公民权力: 公民教育核心的重申一《九六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的批判(二)".分别载(显岛日报》1996年3月27日、28日.
    [13]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 (1996). 《优质学校教育).香港: 香港政府印务局.
    [14] 曾荣光.(1994). "非殖民化的公民教育: 九七以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构思".载教育学报》, 第22卷第2期.
    [15] 曾荣光. (1995)."民族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之间: 过渡期香港公民教育的议论".载《教育学报》, 第23卷第2期.
    [16] 陈建强. (1996)."香港公民教育的回顯与前瞻".刘国强、李锦全编, (道德与公民教育: 东亚经验与前瞻).香沸: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
    [17] Marc Depaepe. (1995). "An Agenda for the History of Colonial Education, " And Antonio Novoa. (1995)."On History,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History of Colonial Education."In Antonio Novoa, Marc Depaepe, E. Ⅴ. Johanningmeier(Eds.), The Calonial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Historical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Series Vol.1.
    [18] Lealie Nai-kwei Lo & Man Si- wai. (1996). Itroduction; Nurturing the Moral Citizen of the Future. "In Leslie N.K. Lo & Man Si- wai (Eds.), Research and Endeavours in Moral and Cirvic Education. Hong Kong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onsl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19] 李荣安.(1996). "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新指引看国家民族教育".发表于"华夏园丁迎九七教育交流大会", 1996年12月27日, 信义中学, 香港九龙.
    [20] Lee Wing On. (1994). "The Cultural Context for the Asian Learners;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4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on "Altern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Work, School, Play", April 4- 8, 1994, New Orleans.
    [21] King- kwong Tsang. (1996). "Citizenship Educat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In Leslie N. K. Lo & Man Si-wai (Ede.), Research and Endeavours in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Hong Kongi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22] Anthony Smith.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ed). London: Vereo.
    [23] Cheung Wing- hung. (1995). "The Promotion of Civic Education through the T eaching of Economic and Public Affairs." In' Yiu Wia-wan (Ed.), School Civic Education Bulletin, 7.
    [24] 法定语文事务署区丽香.(1996).《香港1996).香港: 香港政府印务局.
    [25] Anthony Gar- On Yeh and Chai - Kwong Mak. (1995). Chinese Cities and China' s Development: A Previerw of the Future Ro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t Centre of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Univ. of Hong Kong.
  • 加载中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6
  • HTML全文浏览量:  195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1997-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