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教育观念更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引发的教育观念变革寻迹

瞿葆奎 郑金洲

瞿葆奎, 郑金洲.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教育观念更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引发的教育观念变革寻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16(3):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1
引用本文: 瞿葆奎, 郑金洲.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教育观念更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引发的教育观念变革寻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16(3):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1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教育观念更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引发的教育观念变革寻迹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1
  • *本文系作者向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1998年年会提交的论文。
  • *1994年12月至1995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和领导了"教育学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学科调查。教育基本理论(含14个子课题)是调查的学科之一。本文的撰写,参考了这次教育基本理论调查中的部分内容。有关这次调查的结果,请参见福建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瞿葆奎主编、郑金洲副主编的《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
  • ① 《俄共(布)纲领草案·党纲中国民教育方面的条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页。
  • ② 车树实: 《关于"学校应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辨析》,《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 任重远: 《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吗?》,《文汇报》 1979年12月27日; 成有信; 《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是大生产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年第5期。
  • ③ 卢曲元: 《论教育的本质——兼评"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79年第2期。
  • ④ 此外,还有"基本属于上层建筑说"、"生产部门说"、"非生产部门说"、"统一说"、"桥梁说"、"生产实践说"、"精神实践说"、"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说"、"培养人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个体社会化完善化说"、"促进人的类本质类属性的途径说"、"传授知识说"、"能力传递说"、"产业说"、"非产业说"、"相对说(转化说)"等。另有几种影响较小的,如"生产力之母说"、"影响灵魂说"、"社会遗传说"、"社会生活说"等。
  • ① 在讨论中,质、本质与本质属性常是混用的,而实际上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质是指某事物之所以为某事物而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规定性,是事物的特有属性(特性、特征、特点)的统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特性、本质特征、本质特点)的统一。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历构成,制约着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也制约着事物的整个特殊属性。(瞿葆奎、杨银付:《教育准实验的科学规范探讨》,《教育研究》 1992年第10期; 杨银付: 《教育本质研究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4年第4期。)在引文中,为反映论者个人观点的原貌,我们没有将这三者严格地区分开来。
  • ② 瞿葆奎、沈剑平: 《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1年第1期; 陈桂生、瞿葆奎、叶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的新进展》,《教育研究》编辑部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 ① 戚中: 《试论教育的职能》,《心理与教育》 1979年第1期; 于清涟: 《关于教育的生产斗争工具职能问题》,《吉
  • 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年第1期。
  • ② 千家驹: 《千家驹谈教育》,《世界经济导报》 1983年第1期:肖文、赵天: 《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理论与实贱》:1983年第2期;杜连庆、路遥: 《振兴经济必先发展教育——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辽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983年第6期。
  • 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 ② 于光远: 《教育要力争走在前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3年第1期;杨新益: 《现代教育的先导性探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年第1期; 曾成平: 《论教育的杠杆作用:兼论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先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年第2期;黄学溥: 《试论教育兴国》.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9年第3期;杜两省: 《教育优先发展论》. 《中国教育学刊》 1994年第5期。
  • ① 安平: 《 "教育与人"学术讨论会综述》,《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9年第3期。
  • ② 刘刚: 《教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教育研究》 1979年第1期。
  • ③ 汪幼芳、朱本: 《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因素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 1983年第7期:全德: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些因素》,《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年第1期; 阎水金: 《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的非线性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7年第1期。
  • ④ 叶澜: 《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
  • ① 扈中平: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研究》 1989年第8期。
  • ② 孙喜亭: 《人的教育与劳动力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9年第3期。
  • ③ 胡克英: 《 "人"在呼唤》,《教育研究》 1989年第3期:蒋仲仁: 《研究"人"》,《教育研究》 1989年第3期。
  • ④ 叶澜: 《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 1989年第8期。
  • ① 陈佳生: 《全面地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研究》 1984年第8期。
  • ② 李明德: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研究》 1981年第7期; 卢曲元: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发展》,《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82年第2期。
  • ③ 桑新民: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新探》,《教育研究》 1987年第7期。
  • ④ 丁学良: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概览》,《中国社会科学》 1983年第3期。
  • ① 刘佛年: 《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年第1期(1972年5月,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半师、上海教院和上海体院被强迫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上海师院、上海教院和上海体院相继恢复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师大恢复原名)。
  • ② 李国拱: 《试论"智育第一"——兼评林彪、"四人帮"批"智育第一"的阴谋》,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兼论教学为主》,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79年版。马兆掌: 《略论智育在全商发展教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 1980年第1期。
  • ①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瞿葆奎主编,雷尧珠、余光、黄荣昌选编: 《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92页。
  • ② 何传宗: 《消除"传统教育"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育研究》 1982年第1期:李应远: 《论转变教育思想的关键——一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吉林高等教育研究》 1986年第4期; 罗正华、聂海清: 《谈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吉林高等教育研究》 1986年第4期; 肖垠: 《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及其弊端》,《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年第4期。
  • ③ 黄济: 《试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6年第5期。
  • ① 顾明远:《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罗正华、聂海清:《谈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 李应远:《论转变教育思想的关键——正确处理传统敬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 ② 今天教育现代化已被广为接受,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众多的研究者在探讨着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实施等。它也成为近来几次全国位教育研讨会或年会的主题,如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1997)、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敬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1997)、全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1998)。
  • ③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十三大进一步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7页。)。
  • ④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将计划与市场都看作是经济手段,从而摆脱了有关姓"资"姓"社"论争的羁绊。
  • ① 广东省教育学会秘书处等联合调查组: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团临的挑战与选择:与部分中学校长座谈辑要》,《中国教育学刊》 1993年第3期;庄明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教育评论》 1993年第4期; 左成颐: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思考》,《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 赵丕行: 《市场经济与教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4年第3期; 等。
  • ② 陈旭远: 《危机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趋向》,《教育评论》 1993年第6期; 胡兴松: 《试论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年第2期; 董泽芳: 《试析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双重影响与对策》,《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4年第4期。
  • ③ 徐明滴: 《教育改革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研究》 1987年第4期; 吴光普: 《有力地促进,主动地服务》,《教育研究》 1988年第10期; 伍柳亭: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1988年第10期。
  • ④ 于志凯: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与经济》 1994年第1期:董泽芳: 《试析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双重影响与对策》; 张铁明: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视野:教育产业论》,《广东教育》1993年第1期。
  • ① 叶澜: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基础教育》,《教育研究》 1993年第5期; 谢维和: 《论被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保留》,《教育研究》 1993第8期; 司晓宏、董万祥: 《关于基础教育是否具有商品属性的辨析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年第2期。
  • 1)  *本文系作者向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1998年年会提交的论文。
    2)  *1994年12月至1995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和领导了"教育学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学科调查。教育基本理论(含14个子课题)是调查的学科之一。本文的撰写,参考了这次教育基本理论调查中的部分内容。有关这次调查的结果,请参见福建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瞿葆奎主编、郑金洲副主编的《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
    3)  ① 《俄共(布)纲领草案·党纲中国民教育方面的条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页。
    4)  ② 车树实: 《关于"学校应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辨析》,《教育研究》 1979年第3期; 任重远: 《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吗?》,《文汇报》 1979年12月27日; 成有信; 《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是大生产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年第5期。
    5)  ③ 卢曲元: 《论教育的本质——兼评"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79年第2期。
    6)  ④ 此外,还有"基本属于上层建筑说"、"生产部门说"、"非生产部门说"、"统一说"、"桥梁说"、"生产实践说"、"精神实践说"、"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说"、"培养人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个体社会化完善化说"、"促进人的类本质类属性的途径说"、"传授知识说"、"能力传递说"、"产业说"、"非产业说"、"相对说(转化说)"等。另有几种影响较小的,如"生产力之母说"、"影响灵魂说"、"社会遗传说"、"社会生活说"等。
    7)  ① 在讨论中,质、本质与本质属性常是混用的,而实际上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质是指某事物之所以为某事物而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规定性,是事物的特有属性(特性、特征、特点)的统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特性、本质特征、本质特点)的统一。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历构成,制约着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也制约着事物的整个特殊属性。(瞿葆奎、杨银付:《教育准实验的科学规范探讨》,《教育研究》 1992年第10期; 杨银付: 《教育本质研究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4年第4期。)在引文中,为反映论者个人观点的原貌,我们没有将这三者严格地区分开来。
    8)  ② 瞿葆奎、沈剑平: 《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1年第1期; 陈桂生、瞿葆奎、叶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的新进展》,《教育研究》编辑部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  ① 戚中: 《试论教育的职能》,《心理与教育》 1979年第1期; 于清涟: 《关于教育的生产斗争工具职能问题》,《吉
    10)  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年第1期。
    11)  ② 千家驹: 《千家驹谈教育》,《世界经济导报》 1983年第1期:肖文、赵天: 《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理论与实贱》:1983年第2期;杜连庆、路遥: 《振兴经济必先发展教育——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辽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983年第6期。
    12)  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  ② 于光远: 《教育要力争走在前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3年第1期;杨新益: 《现代教育的先导性探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年第1期; 曾成平: 《论教育的杠杆作用:兼论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先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年第2期;黄学溥: 《试论教育兴国》.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9年第3期;杜两省: 《教育优先发展论》. 《中国教育学刊》 1994年第5期。
    14)  ① 安平: 《 "教育与人"学术讨论会综述》,《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9年第3期。
    15)  ② 刘刚: 《教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教育研究》 1979年第1期。
    16)  ③ 汪幼芳、朱本: 《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因素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 1983年第7期:全德: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些因素》,《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年第1期; 阎水金: 《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的非线性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7年第1期。
    17)  ④ 叶澜: 《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
    18)  ① 扈中平: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研究》 1989年第8期。
    19)  ② 孙喜亭: 《人的教育与劳动力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9年第3期。
    20)  ③ 胡克英: 《 "人"在呼唤》,《教育研究》 1989年第3期:蒋仲仁: 《研究"人"》,《教育研究》 1989年第3期。
    21)  ④ 叶澜: 《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 1989年第8期。
    22)  ① 陈佳生: 《全面地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研究》 1984年第8期。
    23)  ② 李明德: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研究》 1981年第7期; 卢曲元: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发展》,《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82年第2期。
    24)  ③ 桑新民: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新探》,《教育研究》 1987年第7期。
    25)  ④ 丁学良: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概览》,《中国社会科学》 1983年第3期。
    26)  ① 刘佛年: 《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年第1期(1972年5月,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半师、上海教院和上海体院被强迫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上海师院、上海教院和上海体院相继恢复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师大恢复原名)。
    27)  ② 李国拱: 《试论"智育第一"——兼评林彪、"四人帮"批"智育第一"的阴谋》,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兼论教学为主》,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79年版。马兆掌: 《略论智育在全商发展教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 1980年第1期。
    28)  ①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瞿葆奎主编,雷尧珠、余光、黄荣昌选编: 《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92页。
    29)  ② 何传宗: 《消除"传统教育"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育研究》 1982年第1期:李应远: 《论转变教育思想的关键——一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吉林高等教育研究》 1986年第4期; 罗正华、聂海清: 《谈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吉林高等教育研究》 1986年第4期; 肖垠: 《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及其弊端》,《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年第4期。
    30)  ③ 黄济: 《试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6年第5期。
    31)  ① 顾明远:《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罗正华、聂海清:《谈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 李应远:《论转变教育思想的关键——正确处理传统敬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32)  ② 今天教育现代化已被广为接受,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众多的研究者在探讨着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实施等。它也成为近来几次全国位教育研讨会或年会的主题,如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1997)、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敬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1997)、全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1998)。
    33)  ③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十三大进一步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7页。)。
    34)  ④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将计划与市场都看作是经济手段,从而摆脱了有关姓"资"姓"社"论争的羁绊。
    35)  ① 广东省教育学会秘书处等联合调查组: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团临的挑战与选择:与部分中学校长座谈辑要》,《中国教育学刊》 1993年第3期;庄明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教育评论》 1993年第4期; 左成颐: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思考》,《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 赵丕行: 《市场经济与教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4年第3期; 等。
    36)  ② 陈旭远: 《危机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趋向》,《教育评论》 1993年第6期; 胡兴松: 《试论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年第2期; 董泽芳: 《试析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双重影响与对策》,《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4年第4期。
    37)  ③ 徐明滴: 《教育改革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研究》 1987年第4期; 吴光普: 《有力地促进,主动地服务》,《教育研究》 1988年第10期; 伍柳亭: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1988年第10期。
    38)  ④ 于志凯: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与经济》 1994年第1期:董泽芳: 《试析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双重影响与对策》; 张铁明: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视野:教育产业论》,《广东教育》1993年第1期。
    39)  ① 叶澜: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基础教育》,《教育研究》 1993年第5期; 谢维和: 《论被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保留》,《教育研究》 1993第8期; 司晓宏、董万祥: 《关于基础教育是否具有商品属性的辨析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年第2期。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6
  • HTML全文浏览量:  169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