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

郑金洲

郑金洲.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3): 1-10,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1
引用本文: 郑金洲.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3): 1-10,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1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1
  • ①文化的概念争议甚大, 一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涵盖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狄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思想规范和行为方式, 主要涉及广义文化中的制度、和精神层而。文化史著作一般采用狭义文化概念, 把文化按5方面线索进行史的阐释:科学技术; 政治制度; 社会生活; 学生思想; 文学、史学和艺术。儿乎概莫能外。见刘蕙逊著: 《中国文化史稿》,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这里采文化的狭义说法。
  • ②丹麦宗教哲学家霍尔姆(Holm, S)在其《宗教哲学》一书中指出:就文化而言, 它主要通过三种形式科学、进德、艺术来实现。见草新平: 《宗教与文化》, 人民出版社, 1985年, 第3页。
  • ③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在整个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 不同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化体系。人所创造的价值, 包括功能和真善美等, 它具体体现在人类活动的精神领域, 并和人的精神力量—理智、意志、情感等联系着。因此, 从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价f直体系_卜来讲, 教育也是与文化密切相联的。见陈卫平主编: 《反思:传统与价值》,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l年版, 第3页。
  • ④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这可以从许多人类学家的论述中得到说明。例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就曾将文化具体分为8个方而: (l)经济; (2)教育; (3)政治; (4)法律与秩序; (5)知识; (6)巫术宗教; (7)艺术; (8)娱乐。《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 第19 4页。亦见(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 《文化论》, 中国民间出版社1987年版, 第4一8页。美国人类学家巴格比讲通: “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 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 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内容在内。” 〔美〕巴格比著、夏克等译: 《文化:历史的投影》,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88页。
  • ⑤有关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的论述, 请参见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 叶澜主编: 《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 ⑥这里所谈的学校文化, 不等同于常讲的“校园文化”。一方面是用词上的不同, “校园”一般说来常有一定的空间形式, 而学校一般说来着重是指作为社会重要部分的机构; 另一方而校园文化常用来指学生的活动, 而学校文化是涵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在内的。
  • ⑦G.D.Spindler(ed), (1974). F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e, p.41。
  • ⑧G.D., Kuh (ed), (1993).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Student Affairs Work. 1p.95.
  • ⑨J. A.Bartky(1993).Social Issues in Public Education.p.127.
  • ⑩参见人民日报社论《全社会都米支持和关心教育事业》, 载《人民日报》 2000年2月12;人民日报社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载《人民日报》 2000年4月24日; 以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载《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
  • 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大州叫教育研究室译: 《学会生存》,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第205页。
  • ⑫马骥雄: 《“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词义分析》, 瞿葆奎主编, 把葆奎、丁证霖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17页。
  • ⑬朱智贤: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是符合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人民教育》1956年9月号。
  • ⑭马骥雄: 《“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词义分析》, 瞿葆奎主编, 把葆奎、丁证霖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34页。
  • ⑮朱智贤: 《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是符合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人民教育》1956年9月号。
  • ⑯朱经农、唐钺、高觉敷编: 《教育大辞书》 (上册), 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第812一813页。
  • ⑰郑杭生等: 《当代中国价位判断休系的转型》, 《社会学研究》 1995年第5期。
  • ⑱瞿葆奎主编, 叶澜等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l990年, 第16页。
  • ⑲J.Nixon (1989).DJ. Nixon (1989). School - Focused Inservice Education:An Approach to Staff Development.
  • ⑳崔允漷: 《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苹方向》, 《教育发展研究》 1990年第1 0期; 鲁艳: 《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 《教育发展研究》 l999年第12期。
  • 摘要: 在新的世纪,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主要会表现在这样4个方面:走向文化,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以及教育自身面临的问题, 都要求教育更多地与文化联姻, 在创造出新型学校文化的同时, 应对和关注各种相关的文化; 走向个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总是与学生个性的张扬联系在一起的, 基础教育需要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 将个性的发展放在突出地位; 走向多元, 多元文化的出现要求办学体制、学校类型、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呈现多元的态势, 用多元替代一统, 用多样替代单一; 走向校本, 学校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校本在叁础教育中愈益彰显其重要性, 如何以校本研究为起点, 校本培训为中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落脚点, 并以校本管理为保障条件, 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要加以探讨和实施的又一突出问题。
    1)  ①文化的概念争议甚大, 一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涵盖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狄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思想规范和行为方式, 主要涉及广义文化中的制度、和精神层而。文化史著作一般采用狭义文化概念, 把文化按5方面线索进行史的阐释:科学技术; 政治制度; 社会生活; 学生思想; 文学、史学和艺术。儿乎概莫能外。见刘蕙逊著: 《中国文化史稿》,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这里采文化的狭义说法。
    2)  ②丹麦宗教哲学家霍尔姆(Holm, S)在其《宗教哲学》一书中指出:就文化而言, 它主要通过三种形式科学、进德、艺术来实现。见草新平: 《宗教与文化》, 人民出版社, 1985年, 第3页。
    3)  ③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在整个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 不同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化体系。人所创造的价值, 包括功能和真善美等, 它具体体现在人类活动的精神领域, 并和人的精神力量—理智、意志、情感等联系着。因此, 从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价f直体系_卜来讲, 教育也是与文化密切相联的。见陈卫平主编: 《反思:传统与价值》,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l年版, 第3页。
    4)  ④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这可以从许多人类学家的论述中得到说明。例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就曾将文化具体分为8个方而: (l)经济; (2)教育; (3)政治; (4)法律与秩序; (5)知识; (6)巫术宗教; (7)艺术; (8)娱乐。《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 第19 4页。亦见(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 《文化论》, 中国民间出版社1987年版, 第4一8页。美国人类学家巴格比讲通: “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 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 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内容在内。” 〔美〕巴格比著、夏克等译: 《文化:历史的投影》,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88页。
    5)  ⑤有关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的论述, 请参见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 叶澜主编: 《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6)  ⑥这里所谈的学校文化, 不等同于常讲的“校园文化”。一方面是用词上的不同, “校园”一般说来常有一定的空间形式, 而学校一般说来着重是指作为社会重要部分的机构; 另一方而校园文化常用来指学生的活动, 而学校文化是涵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在内的。
    7)  ⑦G.D.Spindler(ed), (1974). F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e, p.41。
    8)  ⑧G.D., Kuh (ed), (1993).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Student Affairs Work. 1p.95.
    9)  ⑨J. A.Bartky(1993).Social Issues in Public Education.p.127.
    10)  ⑩参见人民日报社论《全社会都米支持和关心教育事业》, 载《人民日报》 2000年2月12;人民日报社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载《人民日报》 2000年4月24日; 以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载《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
    11)  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大州叫教育研究室译: 《学会生存》,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第205页。
    12)  ⑫马骥雄: 《“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词义分析》, 瞿葆奎主编, 把葆奎、丁证霖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17页。
    13)  ⑬朱智贤: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是符合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人民教育》1956年9月号。
    14)  ⑭马骥雄: 《“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词义分析》, 瞿葆奎主编, 把葆奎、丁证霖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34页。
    15)  ⑮朱智贤: 《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是符合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人民教育》1956年9月号。
    16)  ⑯朱经农、唐钺、高觉敷编: 《教育大辞书》 (上册), 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第812一813页。
    17)  ⑰郑杭生等: 《当代中国价位判断休系的转型》, 《社会学研究》 1995年第5期。
    18)  ⑱瞿葆奎主编, 叶澜等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l990年, 第16页。
    19)  ⑲J.Nixon (1989).DJ. Nixon (1989). School - Focused Inservice Education:An Approach to Staff Development.
    20)  ⑳崔允漷: 《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苹方向》, 《教育发展研究》 1990年第1 0期; 鲁艳: 《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 《教育发展研究》 l999年第12期。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8
  • HTML全文浏览量:  136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03-03
  • 刊出日期:  2000-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