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关于柏林大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研究

张小杰

张小杰. 关于柏林大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2): 6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8
引用本文: 张小杰. 关于柏林大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2): 6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8

关于柏林大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研究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小杰(1960-),男,云南省永善县人,教育学博士。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G40-09

  • 摘要: 柏林大学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领导创办起来的,洪堡的办学思想与他制定的办学原则对柏林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其中也包括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洪堡追求的是学术自由,但他却把柏林大学置于政府强有力的控制之下,正是这种控制妨碍了柏林大学模式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对于柏林大学的创办,尤其是对柏林大学模式的设计以及该模式基本特征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施莱尔马赫(F.E.D.Schleiermacher)。《柏林大学章程》主要是他的作品。该章程具体规定了柏林大学的基本组织结构、柏林大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洪堡、施莱尔马赫等人描绘和设计的大学模式(包括学院制、教授会制、讲座制、利益商谈制等)最终成为德国各大学的发展模式,对美、日等国的大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参见: ①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②杜作润、高烽煜著.大学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③膝大春主编, 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年.
    ④卫茂平, 殷瑜, 陈虹嫣编著.德国名校丰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④徐辉、方展画主编.高等教育[M].(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之一分卷)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⑥金秀芳.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中的体现[J].德国研究2001(1).
    ⑦肖海涛, 一种经典的大学理念——洪堡的大学理念考察[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⑧韩骅.柏林大学的传统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1997(1).
    ⑤刘宝存, 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2] D.Fallon(1980) 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l deal in Cory l 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 Pub ished by Colorado A seo ciated University Pre as.
    [3] W.H.Cowley and D.Williams(1991) International aud Historical Root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1.
    [4] 因为与外交部长哈登堡(K.A.Von Hardenberg)政见不和、首相几度换人、个性太强, 职务级别偏低等因素, 洪堡心里不痛快, 没有等到柏林大学正式开学他就辞职了(任期: 1809.2.20~1810.6.14)。参见: [德]彼得·贝格拉著, 袁杰译.威廉·冯·洪堡传[M].商务印书馆, 1994年.
    [德]F.W.卡岑巴赫著, 任立译施莱尔马赫[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6] E.Shils(1974) Max Weber on Univesity: the Power of the State and the Digrty of the Academic Callingn Imperial Cerman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J.Casco ign e(1998) Science, Politics and Universities in Europe: 1600~1800, Ashgate Publi hing Company.
    [8] W.Rudy(1984)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1100~1914: AHu story, Published by As social ed University Presses, Inc.
    [9] Noble, Keith Allan(1994) Changing Do to rul Degree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ive, the SR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
    [10] Hart, James Morgan(1994) Cerman Universities: A Narrative of Personal Experi cruce, G.P.Putnam's Sons 1874, Rout lex lge/Thoemmes Press.
    [11] J.Enders(2001) A Chair System in Transition: Appointments, Promotions, and Cate-keeping in Cer me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the i uer national jou mn 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Vol.41, No.1-2、January-March.
    [12] 柏林大学物理学助教(Privat deze nt)阿隆斯(Leo A runs)发表公开演说支持社会民主党的理想。政府(Them in-is try of Culture)向大学提出抗议并要求大学对阿隆斯的教学资格进行审查, 特别是重新审查颁发给他的任教资格证书(the vania legend i)。大学方面的调查结论是: 阿隆斯博士的"资格证书"具有充分的合法性, 而且他作为公民的言行与他作为物理学助教的职责并不矛盾。但是, 普鲁士政府于1898年6月17日颁布了一项法令, 第一次规定在颁发学位证书问题上政府享有与大学同等重要的决定权。根据这项法令, 政府利用法律的追溯效力撤消了颁发给阿隆斯博士的"资格证书", 剥夺了他在任何德国大学教书的权利。参见: D.Fallon(1980) Thc German Uni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xith the Moden World, Published by Colorado A seo ciated University Press, pp.48~50。
    [13] A.Flexner(1994) Universities: Amcerican, English, Cerman, Oxford Univ en sity Pre ns,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4] ① 关于帝国大学模仿德国大学模式, 参见: 天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的构造》(玉川大学出版会, 1986)、《近代日本的高等教育研究》(同出版会, 1989)和《大学改革的: 从模仿到创造》(同出版会, 2002);
    ②从几次教授会的抗议导致文部大臣辞职的事件即可看出, 帝国大学拥有相当的大学自治, 教授会拥有强大的权力。参见: 大崎仁著(大学改革: 1945~1999》有斐阁, 1999年, 第146~150页;
    ③关于帝国大学毕业生的特权, 比如, 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生拥有免除国家考试直接成为政府公务员, 进人政府机关工作的权利等等。参见: 藤田英典"学历主义的社会学", 天野郁夫编《对教育的追问》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7年, 第175页。
    [15] H.S.Brown, and L.B.Mayhew(1965)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c.
    [16] C.Bames(1984)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a World Guid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Press.
    [17] J.Ben-David(1984) Trend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4
  • HTML全文浏览量:  447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3-01
  • 刊出日期:  2003-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