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李福华

李福华.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4): 25-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4.012
引用本文: 李福华.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4): 25-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4.012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4.012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2001190

教育厅人义社科项目 2003jw3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福华(1969-),男,河南省难滨县入,教育学博士,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G640

  • 摘要: 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两大哲学基础,即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本文简称“两点论”)已成为人们确立高等教育思想的经典,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在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理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人类学基础。认为,布鲁贝克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是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但忽略了任何教育存在的教育人类学这个首要的基础,教育人类学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从教育人类学出发.文章认为大学应首先为学生而设,“大学者,大学生之谓也”,进一步强调人们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 [1]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 王承绪, 邛继伟, 张维平.徐辉, 张民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杜, 1987
    [2] 许崇湍.欧美大学之今昔与中国大学之将来[A]; 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C]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0
    [3] 【美】怕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译.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杜.2001
    [4] John Hen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2.
    [5] 肖海涛.大学理想的哲学基础[J]江苏高教, 2000(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0-JSGJ200002001.htm
    [6] 【英】燕弗里·亚历山太编, 鼓聪腾译.迪尔凯姆社会学[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7] 【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捷克】夸美纽斯太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杜, 1984
    [9]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0] 【英】约翰·洛克著, 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11] 【法】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A];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C].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
    [12] 【德】米夏埃尔-兰撼曼著, 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3] 【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 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 【挪威】乔斯坦·贾德著, 萧宝森译苏菲的世界[M].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9
    [15] 李择彧, 周川.论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主体[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0(6)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ddxjy200006002
    [16] 【美】马斯洛.自我实现及其超越[A]; 【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C]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
    [17] 转引自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杜, 1979.
    [18] 转引自【法】埃米尔·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A]; 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9] 【英】查尔斯·汉迪著, 王凯丽译.非理性的时代[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20]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 方在庆, 韩文博, 何维国译.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海南: 海南出版社, 2000.
    [21] 参见陈玉琨.高等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实现[J]教育管理论坛.1994(2).
    [22] 【英】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范家骧选编.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节选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23] 陈学飞.应确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价值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 2001(22). http://www.cqvip.com/QK/96957X/200122/6512834.html
    [24] 陈玉琨.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 2000(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SYK200005017.htm
    [25] 【美】唐纳德·肯尼迪著, 阎风桥译.学术责任[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7
  • HTML全文浏览量:  378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9-01
  • 刊出日期:  2003-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