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

李伟胜

李伟胜. 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3): 25-30, 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5
引用本文: 李伟胜. 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3): 25-30, 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5

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伟胜(1967-), 男,湖北武汉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学校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研究,班级建设研究

  • 这里的“团结集体”主要是指苏联学者所主张建立的“班集体":我国20此纪50年代的学校教育也曾普遍以建设这种形态的集体作为班级工作的目标,其影晌至今仍很明显。这种形态的班级因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统一思想和行为而呈现出班级成员团结一致的特点,故以“团结集体”名之。
  • ①“管理集体”指的是以严格管理学生、以维持学习秩序为最高目标的班级形态:
  • 在笔者所涉猎的文献中,“学习集体”这一术语主要见于日本学者的论述。虽然有不少学者强调让学生在这一集体中获得比知识学习更广泛、更全面的发展,但这些方面的发展仍具体落实于各门课程的学习之中; 也就是说,班级建设围绕着知识学习活动进行。有人提出建设“班级杜会" (classroon conmunity).培养学生对班级的扫属感和自我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据此建立的班级则相当于下面所说的“自主集体",即学生自主管理并自主完成各项班级事务和活动的班级形态。(见参考文献[19] pp.215-238.)
  • 此外,西方学者所说的clasrom managrment(中译为“课堂管理”或“班级经营").其理论基础在近年来已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逐步过渡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其重点也从强调对付学生常有的不轨行为过渡到强调用各种方法创建有利于学生积极行为和提高学业成绩的学习环境。其基本功能虽然仍为两项一建立课堂秩序和促进知识学习,但新的信念已逐步确立,即“课堂管理不单单是管理学生的行为,更要创建互相扶持的集体,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可以满足发展需要和个人需要.从而努力勤夼学习,舒缓沮丧情绪.减轻心中痛苦",“重要的是要创建这样的学校集体:人人从中感到有人关心。觉得自己有能力,有前途”([美] vemonF. Jones & LouiseS.Jones著, 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前言".)我们认为, 这样建立的班集体大致相当于“学习集体",其中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各门课程中的知识学习:与之相比,班集体本身的建设属于完成知识学习任务的手段或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和教育理论中,班集体门身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 ②教师是否属于班级成员,研究者们有不同意见:本文认为,从理论的角度看,不同视角的研究可以作出不同选择; 从实践的角度看,难以简单地规定教师是否属于班级成员。因为教师白身及其所面对的班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面是处在关系中的人和组织。师生关系是决定教师是否属于班级的重要因素、从本文所持的教育学视角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班级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对于学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 ③这里在探讨“用结集体”和“自主集体"时,引用了叶澜老师于2000年11月26日在“新基础教育"现场研讨会上所作报告《初中阶段的班级建设问题》中的有关论述。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在区分几类班级存在形态(管理集体、学习集体、团结集体、自主集体)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充分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创造一个互相欣赏并使每个人的精神生命得以滋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民主集体。
    1)  这里的“团结集体”主要是指苏联学者所主张建立的“班集体":我国20此纪50年代的学校教育也曾普遍以建设这种形态的集体作为班级工作的目标,其影晌至今仍很明显。这种形态的班级因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统一思想和行为而呈现出班级成员团结一致的特点,故以“团结集体”名之。
    1)  ①“管理集体”指的是以严格管理学生、以维持学习秩序为最高目标的班级形态:
    1)  在笔者所涉猎的文献中,“学习集体”这一术语主要见于日本学者的论述。虽然有不少学者强调让学生在这一集体中获得比知识学习更广泛、更全面的发展,但这些方面的发展仍具体落实于各门课程的学习之中; 也就是说,班级建设围绕着知识学习活动进行。有人提出建设“班级杜会" (classroon conmunity).培养学生对班级的扫属感和自我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据此建立的班级则相当于下面所说的“自主集体",即学生自主管理并自主完成各项班级事务和活动的班级形态。(见参考文献[19] pp.215-238.)
    1)  此外,西方学者所说的clasrom managrment(中译为“课堂管理”或“班级经营").其理论基础在近年来已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逐步过渡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其重点也从强调对付学生常有的不轨行为过渡到强调用各种方法创建有利于学生积极行为和提高学业成绩的学习环境。其基本功能虽然仍为两项一建立课堂秩序和促进知识学习,但新的信念已逐步确立,即“课堂管理不单单是管理学生的行为,更要创建互相扶持的集体,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可以满足发展需要和个人需要.从而努力勤夼学习,舒缓沮丧情绪.减轻心中痛苦",“重要的是要创建这样的学校集体:人人从中感到有人关心。觉得自己有能力,有前途”([美] vemonF. Jones & LouiseS.Jones著, 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前言".)我们认为, 这样建立的班集体大致相当于“学习集体",其中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各门课程中的知识学习:与之相比,班集体本身的建设属于完成知识学习任务的手段或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和教育理论中,班集体门身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2)  ②教师是否属于班级成员,研究者们有不同意见:本文认为,从理论的角度看,不同视角的研究可以作出不同选择; 从实践的角度看,难以简单地规定教师是否属于班级成员。因为教师白身及其所面对的班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面是处在关系中的人和组织。师生关系是决定教师是否属于班级的重要因素、从本文所持的教育学视角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班级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对于学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3)  ③这里在探讨“用结集体”和“自主集体"时,引用了叶澜老师于2000年11月26日在“新基础教育"现场研讨会上所作报告《初中阶段的班级建设问题》中的有关论述。
  •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 2002 (7). doi:  10.3969/j.issn.1004-2229.2002.07.001
    [3]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法]艾德加·莫兰著.阎素伟译.社会学思考[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5] 班华等著.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 龚浩然, 黄秀兰著.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7] 胡宗仁.试论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班级[J].上海教育科研. 1996 (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601169110
    [8] 唐迅.班集休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9] 唐云增主编.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10] 吴康宁.论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班级[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 (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400281107
    [11]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J].教育研究. 1999 (7)
    [日]片冈德雄著, 昊康宁译.班级社会学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5 (3). http://www.cqvip.com/QK/86932X/198503/72688875495756534851484851.html
    [13] 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 1998 (11). http://www.cqvip.com/QK/96925X/199811/1002231600.html
    [14]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5] 叶谰主编, "新若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16]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7] 朱文雄, 班级经营[M]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 1995.
    [18] Charles, C. M.. Building Cassroom Discipline (6th edition) [M].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e. 1999
    [19] shimabara, N. K (ed.). Polutes of Classroom life: Classroom Monagement in Intemational Perspective [M]. New York.Garland Pram. 1998
    [20] 叶澜, 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SS_7489064
  • 加载中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9
  • HTML全文浏览量:  81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10-01
  • 刊出日期:  2004-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