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

杨四耕

杨四耕.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4): 9-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2
引用本文: 杨四耕.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4): 9-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2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理解教育研究” (课题批号:BHA0 10 0 83)子课题“教学诠释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熊川武教授为此付出了心血, 特致谢意!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四耕(1969— ), 男, 江西南城人。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双语教学以及教学诠释学。

  • ①张广君认为, 教学存在是一种人为的存在, 主要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存在、正在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教学事象, 以及人们头脑中关于教学的既有经验、行动观察、未来理念等教学意识, 同时还包括由此衍生的、作为教学意识的客观化存在形式的教学理论。教学存在有着多种基本形式, 按照与人的认识的关系状态, 可以分为主观观念的教学存在、客观自在的教学存在、客观现实的教学存在和客观观念的教学存在四种。(参阅张广君.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1 (11)).在本文中, 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客观自在的和客观现实的教学存在, 也就是教学本体存在, 是由教学的实体、活动、关系、过程、环境及其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统一体。
  • ②“意义根据”即教学实践活动之所以有价值、效应的根源和基础。
  • ③从诠释学的角度看, 实践活动是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基础和前提。(参阅洪晓楠著.文化哲学思潮简论[M].上海三联书店, 2000.27)由此观点出发亦可得出“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活动的本体论基础”之结论。应该说明的是, 教学理解活动本身并没有自足地位, 它内在于教学实践活动, 故曰“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活动的本体论基础”; 此处所谓“本体论基础”即本源性基础或原生性基础。
  • ④张广君.教学存在的发生学考察:一个新的视角.教育研究[ J].2002 (2).关于这一结论, 不少学者亦作过专门的讨论, 参阅王策三著.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84-85;胡德海.论教育和自我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1998 (4).
  • ⑤海德格尔说:“可以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 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并且仅此而已。”参阅[德]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52 -53.
  • ⑥内在超越是一种在人的主观、意识、精神范围内实现的超越。参阅袁祖社.意义世界的创生及其自为拥有---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1 (1).
  • ⑦后现代思想家普遍强调人的生成性, 然而, 他们或把人的生成只看作意识过程, 如萨特等; 或只讲语言的生成, 生成变为以偶然性为起点的、没有历史和限制的、不留痕迹也失去任何指向的纯粹的“变”, 是语言意义的连续不断的产生和涂抹, 如德里达等。马克思也主张人是生成的:他承认人之意识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就必然承认人为生成过程。但与后现代哲学家所不同的是, 马克思虽然不否认意识、语言的生成性, 他也一再强调它们不是人之生成的全部内容, 人的生成首先是一个感性过程。参阅李文阁著.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20.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作为师生的精神生命活动的教学理解”与“作为师生的现实生命存在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关联: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的本体论基础, 教学理解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在终极意义上, 教学理解即是教学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澄明, 而这种澄明最终指向教学主体的自我超越与文化生成。
    1)  ①张广君认为, 教学存在是一种人为的存在, 主要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存在、正在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教学事象, 以及人们头脑中关于教学的既有经验、行动观察、未来理念等教学意识, 同时还包括由此衍生的、作为教学意识的客观化存在形式的教学理论。教学存在有着多种基本形式, 按照与人的认识的关系状态, 可以分为主观观念的教学存在、客观自在的教学存在、客观现实的教学存在和客观观念的教学存在四种。(参阅张广君.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1 (11)).在本文中, 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客观自在的和客观现实的教学存在, 也就是教学本体存在, 是由教学的实体、活动、关系、过程、环境及其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统一体。
    2)  ②“意义根据”即教学实践活动之所以有价值、效应的根源和基础。
    3)  ③从诠释学的角度看, 实践活动是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基础和前提。(参阅洪晓楠著.文化哲学思潮简论[M].上海三联书店, 2000.27)由此观点出发亦可得出“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活动的本体论基础”之结论。应该说明的是, 教学理解活动本身并没有自足地位, 它内在于教学实践活动, 故曰“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活动的本体论基础”; 此处所谓“本体论基础”即本源性基础或原生性基础。
    4)  ④张广君.教学存在的发生学考察:一个新的视角.教育研究[ J].2002 (2).关于这一结论, 不少学者亦作过专门的讨论, 参阅王策三著.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84-85;胡德海.论教育和自我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1998 (4).
    5)  ⑤海德格尔说:“可以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 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并且仅此而已。”参阅[德]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52 -53.
    6)  ⑥内在超越是一种在人的主观、意识、精神范围内实现的超越。参阅袁祖社.意义世界的创生及其自为拥有---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1 (1).
    7)  ⑦后现代思想家普遍强调人的生成性, 然而, 他们或把人的生成只看作意识过程, 如萨特等; 或只讲语言的生成, 生成变为以偶然性为起点的、没有历史和限制的、不留痕迹也失去任何指向的纯粹的“变”, 是语言意义的连续不断的产生和涂抹, 如德里达等。马克思也主张人是生成的:他承认人之意识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就必然承认人为生成过程。但与后现代哲学家所不同的是, 马克思虽然不否认意识、语言的生成性, 他也一再强调它们不是人之生成的全部内容, 人的生成首先是一个感性过程。参阅李文阁著.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20.
  • [意]埃米里奥·贝蒂著, 洪汉鼎译.作为精神科学一般方法论的诠释学[A].载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东方出版社, 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2.
    [3] 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加]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德]伽达默尔著,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7] 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79.
    [9] 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79.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 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人民出版社, 1979.
    [12] 郑文先著.社会理解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13] Wenham, M., Education as Interaction.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Vol.25, No.2, 1991.
    [14] 殷鼎著.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16]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7] 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J].2000 (8).
    [18] 转引自邹进著.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美]罗伯特·凯根著, 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中文版译序".
    [法]让·保尔·萨特著, 杜小真译.自我的超越性[M].商务印书馆, 200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5
  • HTML全文浏览量:  116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9-01
  • 刊出日期:  2004-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