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道德的维度反思道德教育———多元社会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孙彩平

孙彩平. 从道德的维度反思道德教育———多元社会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的新思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4): 17-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3
引用本文: 孙彩平. 从道德的维度反思道德教育———多元社会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的新思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22(4): 17-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3

从道德的维度反思道德教育———多元社会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彩平, (1971-), 女, 河北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和德育原理。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成果(QN04001)

  • ①福柯曾在 《规训与惩罚》 中对监狱的建筑与设计进行了透视与分析, 当然, 他侧重的是支配与控制的角度。
  • ②应用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道德问题的权衡与决断不应只是个人的私事, 而是要依靠集体的智慧才有可能最终形成摆脱个人偶然性与随意性明智合理的答案。 这一答案一经形成, 便使之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成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行为模式。 见甘绍平.伦理智慧 [ M] ,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年第 17页。
  • ③马丁·布伯在他的 《我与你》 中指出:如果在一种关系里, 其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有目的的、 有计划的施加影响, 则这种关系里的 “ 我—你” 态度所依据的乃是一种不完整的相互性, 一种注定了不可能完整的相互性。 参见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 , 三联书店, 2002 年, 第 117 页。
  • ④如布伯强调的我与你的关系, 国内学者鲁洁先生提出的共在型人格。 参见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0年第 5 期。
  • ⑤罗伯特·赖特和道金斯是美国进化伦理的代表人物。 1976 年, 道金斯以 《自私的基因》 为题, 论证动物和人的种种行为, 包括利他的道德行为实质都是以自己的基因的复制与保存作为原始动力的, 因而是自私的。 1994 年, 赖特发表《道德的动物———我们为什么如此》 , 一译 《性·演化·达尔文———人是道德的动物》 , 以达尔文的行为与大量的事实对道德的基因原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接着又出现了 《非零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 , 用博弈论方法论证了相似的观点。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本文以为 , 在多元社会背景中 , 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应该实现由道德尺度到道德维度的转换。 在道德维度上思考道德教育是对以往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一种超越 , 它使研究与主观主义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 , 反思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道德内涵及表现形式 , 是与多元社会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倾向相一致的研究立场与态度。
    1)  ①福柯曾在 《规训与惩罚》 中对监狱的建筑与设计进行了透视与分析, 当然, 他侧重的是支配与控制的角度。
    2)  ②应用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道德问题的权衡与决断不应只是个人的私事, 而是要依靠集体的智慧才有可能最终形成摆脱个人偶然性与随意性明智合理的答案。 这一答案一经形成, 便使之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成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行为模式。 见甘绍平.伦理智慧 [ M] ,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年第 17页。
    3)  ③马丁·布伯在他的 《我与你》 中指出:如果在一种关系里, 其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有目的的、 有计划的施加影响, 则这种关系里的 “ 我—你” 态度所依据的乃是一种不完整的相互性, 一种注定了不可能完整的相互性。 参见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 , 三联书店, 2002 年, 第 117 页。
    4)  ④如布伯强调的我与你的关系, 国内学者鲁洁先生提出的共在型人格。 参见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0年第 5 期。
    5)  ⑤罗伯特·赖特和道金斯是美国进化伦理的代表人物。 1976 年, 道金斯以 《自私的基因》 为题, 论证动物和人的种种行为, 包括利他的道德行为实质都是以自己的基因的复制与保存作为原始动力的, 因而是自私的。 1994 年, 赖特发表《道德的动物———我们为什么如此》 , 一译 《性·演化·达尔文———人是道德的动物》 , 以达尔文的行为与大量的事实对道德的基因原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接着又出现了 《非零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 , 用博弈论方法论证了相似的观点。
  • [1] 胡鞍钢主编.中国战略构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美]麦金太尔著,万俊人等译.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德]胡塞尔著.艾四林、安仕侗译.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6] 转引朱小蔓, 知识概念变迁下的德育[J].德育报, 2000-3-27.
    [7] 万俊人, 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8] W.R.Nibellett (1970).Mor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C].FaberandFaberlimited, London.
    [日]牧野笃.现代教育学的批判性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 2000(4).
    [10] 孙彩平.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jsdxb-shkxb200206004
    [美]杜威著.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C].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12] 何敏、叶澜.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XK200203000.htm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3
  • HTML全文浏览量:  378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5-01
  • 刊出日期:  2004-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