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

彭泽平

彭泽平.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23(2): 20-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3
引用本文: 彭泽平.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23(2): 20-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3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3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EHA0343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04年度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0402005)。的阶段成果之一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彭泽平(1974—),男,苗族,贵州天柱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胄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史研究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从教育哲学角度来审视,我国新课程的这种价值转型,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紧密相关。在知识论转换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的动态性、建构性、开放性、内在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在人学观方面,人们开始超越以往对“人”抽象化、静态化、空洞化的认识,强调了“人”本然具有的生命性、主体性、能动性、自为性、超越性等应然性的向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知识论的前提和鲜活的人学基础。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Z].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3. 908.
    [3]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C].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4] Michael Polanyi (1958), Personal Krwwledeg: 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London and Henley: Routledeg & Kegan Paul, p.18.
    [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瑞]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瑞]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J].教#研究, 1979, (2).
    [8] 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kcjcjf200308002
    [9] 夏甄陶, 颜晓峰.知识生产是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J].文史哲, 1999, (4). http://www.cqvip.com/QK/80524X/19994/1002192247.html
    [10]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1] 柳夕浪.知识生成的交往中介原理[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0001078575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13] 髙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 2001, (1).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hxk200101016
    [14] 李火林.人的开放性与人的本质力量系统的生成[J].浙江学刊, 1999, (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XK199903008.htm
    [15] 髙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17]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8-HDXK199804000.htm
    [18] 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一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9.
    [20] 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SS_7489064
    [美]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22]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J].教育研究, 1994, (10).
    [德]古茨塔夫·勒内·豪克.绝望与信心[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9
  • HTML全文浏览量:  89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3-01
  • 刊出日期:  2005-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