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高德胜

高德胜.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1): 16-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3
引用本文: 高德胜.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1): 16-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3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3
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 —2003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02JAZJD8800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德胜(1969—), 男, 河南信阳人,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主要研究德育学、德育课程

  • ① 参见高德胜著,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 ② 我们以往的观念是宗教总有消亡的时候, 但死亡现象学却认为, 只要有生死, 就有宗教。参见万俊人为靳凤林《死, 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一书所做的序言《生死有结无了时》, 人民出版社, 2005年。
  • ③ 在英文中生命和生活都是“life”, 这绝不是偶然, 而是因为生命与生活是统一的。生命从来都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的。动态的生命, 或者说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
  • ④ 在我的理想中, 道德教育不是教育的一个单独环节, 是与整个教育融为一体的。反过来, 教育从来就是一项道德事业, 从来都是教人向善的, 所以“教育也是道德教育”。
  • ⑤ 生命与道德严重冲突的情况, 在张岱年那里一是人格尊严, 一是民族独立。这里将第二情况改为“群体生命”, 因为群体是多层次的, 在个体与民族之间还有许多中间层(比如, 最小的群体是家庭, 同样存在一个母亲为了保护家庭而牺牲自己的情况), 在民族之上还有人类这一最高层。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 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照现实, 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磨擦依然清晰可闻:或用道德排斥生命, 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 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 因为道德是生命的花朵、是生命的自觉, 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虽然道德与生命之间“和谐之中有磨擦”, 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则多源于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 即与生命的和谐, 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
    1)  ① 参见高德胜著,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  ② 我们以往的观念是宗教总有消亡的时候, 但死亡现象学却认为, 只要有生死, 就有宗教。参见万俊人为靳凤林《死, 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一书所做的序言《生死有结无了时》, 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  ③ 在英文中生命和生活都是“life”, 这绝不是偶然, 而是因为生命与生活是统一的。生命从来都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的。动态的生命, 或者说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
    4)  ④ 在我的理想中, 道德教育不是教育的一个单独环节, 是与整个教育融为一体的。反过来, 教育从来就是一项道德事业, 从来都是教人向善的, 所以“教育也是道德教育”。
    5)  ⑤ 生命与道德严重冲突的情况, 在张岱年那里一是人格尊严, 一是民族独立。这里将第二情况改为“群体生命”, 因为群体是多层次的, 在个体与民族之间还有许多中间层(比如, 最小的群体是家庭, 同样存在一个母亲为了保护家庭而牺牲自己的情况), 在民族之上还有人类这一最高层。
  • [1] 邱仁宗.论"人"的概念———生命伦理学的视角[J].哲学研究, 1998, (9).
    [2]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 张岱年.生命与道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500164170
    [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法]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M].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美]克劳斯.德纳[M].享用道德———对价值的自然渴望,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8] 杨国荣.理性与价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9] 孔子.论语.卫子[M].
    [10] 樊浩.道德理性与生命智慧[J].人文杂志, 1998, (5).
    [11] 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2] 程红艳.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yllysj200203014
    [美]艾温.辛格.我们的迷惘[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8
  • HTML全文浏览量:  154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10-01
  • 刊出日期:  2006-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