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西周春秋时代的教育科目—“言”

张怀通

张怀通. 西周春秋时代的教育科目—“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1): 86-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3
引用本文: 张怀通. 西周春秋时代的教育科目—“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1): 86-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3

西周春秋时代的教育科目—“言”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怀通(1963一)。男,河北青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史

  • 商代教育科目,由甲骨文看,大概有:舞(文舞、武舞),乐(祭祀乐歌),戍(搏击、阵法),骑(骑马),驭(驭 车),射等。在舞、乐、射中有礼的内容,但没有独立出来。参见宋镇豪先生所著:从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学校教育, 2004 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20-230 页。在现行的教育史著作中, 将商周的教育看作一体是不妥当的。
  • 在战国时代的私学中,其他学派。如墨家等,也有教育理论与实践。参见俞启定、施克灿:中国教育制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32一179页.
  • 古今学者认为“六书”是汉字的六种构造方法。‘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义也。《周礼·地官·保氏》贾公彦疏引郑众注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当代学者可以俞启定、施克灿两位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书’指书写文字。”见氏著:中国教育制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83页.
  •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臣亟闻其言也,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
  •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楚国太子应学的九门课程—“九艺”—是:春秋、世、诗、札、乐、令、语、故志、训典,其中不仅有“诗”,而且有“书(故志、训典)”。楚国偏居南方.不在华夏之列,不能据此说明中原地区诸侯目的教育问题,更不能说明西周时代周王室子弟等贵族的教育问题。
  • 《地官·大司徒》也有“六艺”的记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与《保氏》所载显然是相同的,而后者更加具体。
  • 先秦时期的教学体制与教学科目的资料还有《札记·内则》记载的:六岁学“数与方名”,九岁学“数日”,十岁“学书计”。十三岁“学乐。诵诗,舞勺(龠)。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岁“始学礼。”‘内则)所再学制与科目的时代,不好确定。我们估计可能是以商代为蓝本,宋镇豪先生说:“自年幼少时学小舞,十有三岁学乐舞,年十五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岁学礼成人,构成了前后一系的学籍学制。盖商代是为嚆失。”见氏著:从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学校教育,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删30页.
  • 《庄子·外物》云:“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躞于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韩诗外传》卷一、三等也有类似记载。
  • 李零先生认为:楚简不一定属于《墨子》,很可能是周公、申徒狄对话中的一种,题目可以叫做《申徒狄》。申的年代至少不晚于墨子,可能更早。周公也许在周考王以前的某个周公。见氏著: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简帛古书与 学术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 2004: 176-192页.
  • 李学勤先生认为:申徒狄是战国时人,周公是周考王(前440-前426)时的某个西周君。见氏著: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简帛佚籍与学术史[c].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327—333页.
  • 李零先生说:一教书三岁’,‘书’原作‘箸’,楚简多用‘箸’为‘书’,这里指书写的技能”。见氏著: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2004:176一192页.
  • 刘起钎先生说:“此与《非命下》引《去发》用韵全同。知为同一篇誓词。”见氏著:尚书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页.
  • 《战国策·秦策四’载楚人黄歇劝说秦昭王云:“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诗》云:‘大武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高诱注:“逸诗。”但丁宗洛、刘师培考证,该处诗句实际上出自《逸周书》之《大武》篇。原句是“远宅不薄”,薄训为“迫”,与“涉”同义。引句中的“大武”二字,当是因旁记而误入正文。丁宗洛的观点见氏著:逸周书管笺·摭订·订逸句[M],道光庚寅(1830年)秋梓成。梦陆居校本。迂园初版.刘师培的观点见氏著:周书补正[M],刘申叔遗书[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725-786页.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教育的科目,不是《周礼> 记载的“六艺”。而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记载的书、言、射、御、礼、乐,其中“言”的科目因西周“言礼”而设,又因“言礼”需赋诗言志而有诗教。西周春秋时代的诗,除了“诗”之外,还包括某些有韵的“书”,因此“言”是孔予“六艺”中诗、书的源头。
    1)  商代教育科目,由甲骨文看,大概有:舞(文舞、武舞),乐(祭祀乐歌),戍(搏击、阵法),骑(骑马),驭(驭 车),射等。在舞、乐、射中有礼的内容,但没有独立出来。参见宋镇豪先生所著:从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学校教育, 2004 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20-230 页。在现行的教育史著作中, 将商周的教育看作一体是不妥当的。
    1)  在战国时代的私学中,其他学派。如墨家等,也有教育理论与实践。参见俞启定、施克灿:中国教育制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32一179页.
    2)  古今学者认为“六书”是汉字的六种构造方法。‘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义也。《周礼·地官·保氏》贾公彦疏引郑众注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当代学者可以俞启定、施克灿两位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书’指书写文字。”见氏著:中国教育制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83页.
    3)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臣亟闻其言也,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
    4)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楚国太子应学的九门课程—“九艺”—是:春秋、世、诗、札、乐、令、语、故志、训典,其中不仅有“诗”,而且有“书(故志、训典)”。楚国偏居南方.不在华夏之列,不能据此说明中原地区诸侯目的教育问题,更不能说明西周时代周王室子弟等贵族的教育问题。
    5)  《地官·大司徒》也有“六艺”的记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与《保氏》所载显然是相同的,而后者更加具体。
    6)  先秦时期的教学体制与教学科目的资料还有《札记·内则》记载的:六岁学“数与方名”,九岁学“数日”,十岁“学书计”。十三岁“学乐。诵诗,舞勺(龠)。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岁“始学礼。”‘内则)所再学制与科目的时代,不好确定。我们估计可能是以商代为蓝本,宋镇豪先生说:“自年幼少时学小舞,十有三岁学乐舞,年十五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岁学礼成人,构成了前后一系的学籍学制。盖商代是为嚆失。”见氏著:从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学校教育,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删30页.
    7)  《庄子·外物》云:“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躞于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韩诗外传》卷一、三等也有类似记载。
    8)  李零先生认为:楚简不一定属于《墨子》,很可能是周公、申徒狄对话中的一种,题目可以叫做《申徒狄》。申的年代至少不晚于墨子,可能更早。周公也许在周考王以前的某个周公。见氏著: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简帛古书与 学术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 2004: 176-192页.
    8)  李学勤先生认为:申徒狄是战国时人,周公是周考王(前440-前426)时的某个西周君。见氏著: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简帛佚籍与学术史[c].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327—333页.
    9)  李零先生说:一教书三岁’,‘书’原作‘箸’,楚简多用‘箸’为‘书’,这里指书写的技能”。见氏著: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2004:176一192页.
    10)  刘起钎先生说:“此与《非命下》引《去发》用韵全同。知为同一篇誓词。”见氏著:尚书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页.
    11)  《战国策·秦策四’载楚人黄歇劝说秦昭王云:“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诗》云:‘大武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高诱注:“逸诗。”但丁宗洛、刘师培考证,该处诗句实际上出自《逸周书》之《大武》篇。原句是“远宅不薄”,薄训为“迫”,与“涉”同义。引句中的“大武”二字,当是因旁记而误入正文。丁宗洛的观点见氏著:逸周书管笺·摭订·订逸句[M],道光庚寅(1830年)秋梓成。梦陆居校本。迂园初版.刘师培的观点见氏著:周书补正[M],刘申叔遗书[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725-786页.
  • [1] 毛礼锐、沈灌群: 中国教育通史[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俞启定、施克灿: 中国教育制度史[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 刘起舒: 《周札》真伪之争及其写成的真实依据, 古史续辨[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1991.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信阳楚墓[M], 图版一一三(CXⅢ)与图版一一六(CXⅥ),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
    [4] 李零: 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4.
    [5]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楚简整理小组: 一篇浸透着奴隶主思想的反面教材——谈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竹书, 文物[J], 1976年6期.李学勤: 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c],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6] 刘雨: 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信阳楚墓[M]附录,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
    [7] 刘雨: 西周金文中的"周礼", 燕京学报(第三期)[J],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http://www.bookask.com/book/37949.html
    [8] 赵生群: 论孔子删诗, 《春秋》经传研究[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9] 吴毓江撰、孙起治点校: 墨子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10] 刘起钎: 尚书学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11] 孙治让: 墨子闲诂(一)卷四[M].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1.
    [12] 阮元: 研经室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6
  • HTML全文浏览量:  302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09-01
  • 刊出日期:  2007-01-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