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谈“隐身”与“显身”的教育研究

闫旭蕾

闫旭蕾. 谈“隐身”与“显身”的教育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3): 17-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2
引用本文: 闫旭蕾. 谈“隐身”与“显身”的教育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3): 17-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2

谈“隐身”与“显身”的教育研究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闫旭蕾(1969—), 女, 河南范县人, 教育学博士, 副教授, 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对于单是认识着的主体, 就它是主体来说, 这个身体也是表象之一, 无异于其他表象, 是客体中的一客体。这个身体的活动和行动的意义, 如果不是以完全不同的另一方式来揭穿谜底的话, ……它会把自己身体的那些表现和行为的内在的、它所不了解的本质也任意叫做一种力、一种属性、或一种特质, 但是再没有更深入的见解了”。详见[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6:79。
  • 梅洛-庞蒂创建了身体现象学, 并用大量事实证明真实的主体不是意识而是身体, 我们不是有身体, 我们就是身体———是身体主体。身体是自我建构、意义的起源之所, 表达此观点的代表有《知觉现象学》、《世界的散文》、《符号》、《心与眼》、《可见与不可见的》。
  • 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在其名著《心的概念》中, 提出了幽灵概念, 认为自笛卡儿以后, 人们倾向于把人类生活分为两个世界:身体世界和精神世界; “意识和肉体处于两极”, “意识在与肉体隔绝的场所中发生”, 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与我们的身体经验分离的“幽灵似的”精神世界中, 身体经验常常被我们自己所忽视。详见[英]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M].商务印书馆, 1992。
  • 这是米德的术语, 指当人们在看待他人时, 用一般的、非特定人格化的角色来归类, 并以此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 他把给予个人以自我认同的有组织的社区或社会群体可称作“概化他人”。
  • 关于这一点, 莫斯的身体技术和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可给予解释, 参见[法]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多年来, 教育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谈论身体, 身体没有成为理论新的增长点。随着人们对灵肉二元对立思维范式的批判与质疑, 身体已成为诸多学科的主要论域。借鉴既有研究, 可以看出教育研究中“隐身”成因及其存在的问题, 展现出“显身”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 注释::
    1)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对于单是认识着的主体, 就它是主体来说, 这个身体也是表象之一, 无异于其他表象, 是客体中的一客体。这个身体的活动和行动的意义, 如果不是以完全不同的另一方式来揭穿谜底的话, ……它会把自己身体的那些表现和行为的内在的、它所不了解的本质也任意叫做一种力、一种属性、或一种特质, 但是再没有更深入的见解了”。详见[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6:79。
    2) 注释::
    2)  梅洛-庞蒂创建了身体现象学, 并用大量事实证明真实的主体不是意识而是身体, 我们不是有身体, 我们就是身体———是身体主体。身体是自我建构、意义的起源之所, 表达此观点的代表有《知觉现象学》、《世界的散文》、《符号》、《心与眼》、《可见与不可见的》。
    3) 注释::
    3)  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在其名著《心的概念》中, 提出了幽灵概念, 认为自笛卡儿以后, 人们倾向于把人类生活分为两个世界:身体世界和精神世界; “意识和肉体处于两极”, “意识在与肉体隔绝的场所中发生”, 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与我们的身体经验分离的“幽灵似的”精神世界中, 身体经验常常被我们自己所忽视。详见[英]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M].商务印书馆, 1992。
    4) 注释::
    4)  这是米德的术语, 指当人们在看待他人时, 用一般的、非特定人格化的角色来归类, 并以此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 他把给予个人以自我认同的有组织的社区或社会群体可称作“概化他人”。
    5) 注释::
    5)  关于这一点, 莫斯的身体技术和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可给予解释, 参见[法]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 [1] 汪民安陈永国.身体转向.文化研究网[EB], 2003-5-20.
    [德]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3)[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3]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德]安内马丽·彼珀著.动物与超人之纬[M].李洁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德]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M].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法]沙尔.巴依著.语言与生命[M].裴文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加]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9] Gerh, H.H.and Mills, C.W.(eds.) (1946).From Max Weber : Essays in Sociolog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美]威廉·派纳威廉M·雷诺兹.理解课程[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1] 小威廉姆E·多尔[澳]诺尔·高夫.课程愿景[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12] 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失[M].吴燕莛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美] Ivan Illich.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湾: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2.
    [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9.
    [法]密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 三联书店, 2003.
    [英]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M].李康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王文译.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24]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 三联书店, 1999.
    [美]安德鲁·斯特拉桑.身体思想[M].王业伟赵国新译.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苏]列维·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22] 杨大春.杨大春讲梅洛-庞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7
  • HTML全文浏览量:  201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6-01
  • 刊出日期:  2007-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