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

张人杰

张人杰. 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12-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5
引用本文: 张人杰. 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12-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5

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人杰(1939年- ), 男, 上海市人, 广州大学教育学系(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 ①默顿(Robert K.Merton, 1967)在其《论理论社会学》一书中, 对此有一个总体评价。他写道:“在获取过去有关的累积知识, 以及将它们与随后的成果结合起来这类工作中, 一般说来, 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一直比社会科学更为成功”。详见中译本第 49 页。
  • ②笔者在论及教育研究的真正价值时曾强调它主要表现为“三个影响”:或者生产新知识、提出新命题, 在教育理论界留下“痕迹”, 使后来者无法绕过;或者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前瞻性的预测, 而不是对“长官”的话进行“论证”;或者给教育实践以正确的导向, 而不是随波逐流。详见拙文《教育研究的真正价值何在》,《教育参考》 1996 年第 3 期, 第 1 页。
  • ③乔纳森?唐纳(Jonathan H .Tuner, 1986)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一书(第四版)中, 已明确指出“结构性分析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理论综合”。详见吴曲辉等人的中译本, 桂冠图书公司 1992 年, 第 458 页。
  • ④郭丁荧:《从教师因应分析教育改革的限制性与可能性》, 收于台湾《第一届教育社会学论坛会议手册》, Ⅱ—Ⅲ第 5—8 页。论坛在 1999 年5 月 15~ 16 日举行。
  • 在此文中, 作者分别讨论了教师对于“工作压力”和“冲突、困惑”的因应(coping)。就后者而言, 他的结论所依据的经验研究有台湾的 6 项(发表于 1988 年至 1999 年)和国外的 2 项(发表于 1988 年和 1993 年)。据此, 我们统称为 “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我国台湾和国外的多项经验研究”, 其中每项研究的作者姓名和结果等, 囿于篇幅而均从略, 特此致歉。
  • ⑤自称是冲突论学派的理论家达伦道夫(Ralf Darendorf)也是结构功能论的一个主要批评者。然而, 他在对社会的基本看法上主张任何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对形成角色期望都起不了什么作用, 起作用的是那些负责制定规则的机构, 因此他在这方面的看法已被视为“与结构功能论相一致的”。详见波洛玛(Margret M .Poloma)著、孙立平译:《当代社会学理论》, 华夏出版社 1989年, 第 96页以及第 104~ 105 页。原著出版于 1979年。
  • ⑥批判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中文专著,当首推张建成的《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2 年。另可参见李锦旭等主编的《批判教育学———台湾的探索》, 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6 年。在后一本着作中, 附有《中文批判教育学文献目录》。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为了解决教师的角色冲突, 改进学科研究也不无必要。教育社会学因本身所具学科性质而对此已有长期研究, 且已被正确地寄予更多的希望。然而, 该学科的研究实况离预期相去甚远已非一朝一夕。因此, 有必要识别和改进其不足之处, 使之能够名至实归地推进角色冲突理论的发展和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当务之急宜从较为具体的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入手, 共同地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梳理杂乱无章的现有论述, 涉及尚未涉及的突出问题, 以及拓宽系于一途的研究取向。换言之, 本文是以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为个案, 关于改进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探讨。
    1)  ①默顿(Robert K.Merton, 1967)在其《论理论社会学》一书中, 对此有一个总体评价。他写道:“在获取过去有关的累积知识, 以及将它们与随后的成果结合起来这类工作中, 一般说来, 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一直比社会科学更为成功”。详见中译本第 49 页。
    2)  ②笔者在论及教育研究的真正价值时曾强调它主要表现为“三个影响”:或者生产新知识、提出新命题, 在教育理论界留下“痕迹”, 使后来者无法绕过;或者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前瞻性的预测, 而不是对“长官”的话进行“论证”;或者给教育实践以正确的导向, 而不是随波逐流。详见拙文《教育研究的真正价值何在》,《教育参考》 1996 年第 3 期, 第 1 页。
    3)  ③乔纳森?唐纳(Jonathan H .Tuner, 1986)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一书(第四版)中, 已明确指出“结构性分析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理论综合”。详见吴曲辉等人的中译本, 桂冠图书公司 1992 年, 第 458 页。
    4)  ④郭丁荧:《从教师因应分析教育改革的限制性与可能性》, 收于台湾《第一届教育社会学论坛会议手册》, Ⅱ—Ⅲ第 5—8 页。论坛在 1999 年5 月 15~ 16 日举行。
    4)  在此文中, 作者分别讨论了教师对于“工作压力”和“冲突、困惑”的因应(coping)。就后者而言, 他的结论所依据的经验研究有台湾的 6 项(发表于 1988 年至 1999 年)和国外的 2 项(发表于 1988 年和 1993 年)。据此, 我们统称为 “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我国台湾和国外的多项经验研究”, 其中每项研究的作者姓名和结果等, 囿于篇幅而均从略, 特此致歉。
    5)  ⑤自称是冲突论学派的理论家达伦道夫(Ralf Darendorf)也是结构功能论的一个主要批评者。然而, 他在对社会的基本看法上主张任何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对形成角色期望都起不了什么作用, 起作用的是那些负责制定规则的机构, 因此他在这方面的看法已被视为“与结构功能论相一致的”。详见波洛玛(Margret M .Poloma)著、孙立平译:《当代社会学理论》, 华夏出版社 1989年, 第 96页以及第 104~ 105 页。原著出版于 1979年。
    6)  ⑥批判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中文专著,当首推张建成的《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2 年。另可参见李锦旭等主编的《批判教育学———台湾的探索》, 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6 年。在后一本着作中, 附有《中文批判教育学文献目录》。
  • [1] 王俊明.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05 (5);张翅.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 (5).
    [瑞典]胡森(Torsten Husén)主编、李志雄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教师角色"词目释文, 1994.
    [3]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美]科塞(Lewis A.Coser)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华夏出版社.1989.原著出版于1964.
    [5] [奥大利亚]奥康内尔(Peter J.O' Connell)著、彭怀真等译.社会学辞典[M]."冲突解决"词目释文, 五南图书公司.1991.译者未注明原著出版时间.
    [法]圣柏弗(Joseph Sampe)等主编.社会学词典[M].法国拉罗斯书店, 1973.
    [7] 转引自许殷宏.E.Goffman: 当代戏剧理论的思想巨擎[M].收于谭光鼎等主编.教育社会学: 人物与思想[C].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转引自[美]古德曼(Norman Goodman)著、卢岚兰译.社会学导论[M].中国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1996.原著出版于1992年.
    [美]米切尔(G.Duncan Mitchell)主编, 蔡振扬等译.新社会学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原著出版于1979年.
    [美]史美舍(Neil J.Smelser)著、陈光中等译.社会学[M].中国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1992.译者未注明原著出版日期.
    [11] 钱扑.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6 (1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hjyky200611002
    [12] 张人杰.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师[J].收于张人杰、周燕主编.中小学教育与教师[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美]波普诺(David Popenoe)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第十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原著出版于1995年.
    [美]默顿(Robert K.Merton)著、何凡兴等译.论理论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90.原著出版社于1967年.
    [15] 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英]德·朗特里(Derek Rowntree)编、陈建平等译.西方教育词典[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原著出版于1981年.
    [17] 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N].光明日报1996年1月13日.
    [18] 黄瑞祺.部分整体、具体抽象以及表象本质三重辨证———马克思的方法及其方法论探析[A].收于"今日社会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台湾屏东师范学院(今屏东教育大学).1995.该研讨会于1993年12月在屏东师院举行。
    [奥地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札记[A].收于[法]皮埃尔·布迪厄等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C].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法]布列克里局(David Blackledge)与杭特(Barry Hunt)合著、李锦旭译.教育社会学理论[M].中国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1987.原著出版于1985年.
    [英]库珀(Adam Kuper)等主编、林勇军等译.社会科学百科全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原著出版于1985年.
    [22] 李锦旭.教育社会学的分歧性[J].屏东师院学报2001 (9).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003110285
    [美]乔纳森·唐纳著, 吴曲辉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中国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1992.第四版序.
    [24] 张人杰.学生道德社会化构成要素研究: 进展与困惑[J].教育发展研究2006 (8B).以及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应有之义: "共享"抑或"多元"[J].教育研究2007 (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4
  • HTML全文浏览量:  310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9-01
  • 刊出日期:  2007-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