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

彭泽平 陆有铨

彭泽平, 陆有铨.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21-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6
引用本文: 彭泽平, 陆有铨.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21-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6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彭泽平(1974- ), 男, 苗族, 贵州天柱人, 教育学博士,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史研究

    陆有铨(1943-), 男, 上海市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 当然, 国内也不乏一些教育学者在此路向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导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以“生命”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教育学研究的原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探寻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并立志建立体现中国本土原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 我国教育学的研究除了普遍反映出对西方学术话语的“依附”这一问题外, 还存在着对其他学科普遍“依附”的问题, 使得教育学成了“别的学科领域”。教育学研究中“教育学”立场和思维的“缺位”, 其后果是使教育学成为了其他学科的殖民地, 进而影响了教育学研究的原创。对于我国教育学研究缺乏原创的问题, 国内不少研究者对此已有所揭示, 可参阅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 教育研究, 2004 (1).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 2004 (7).项贤明.教育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J].教育研究, 2003 (10).冯建军.教育理论的“失语”与原创性诉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 早在1901年《原富》出版时, 严复就在按语中对“学术”中的“学”与“术”进行过解释, 他指出:“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 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 求可成之功。学主知, 术主行。”梁启超在1911年也在《学与术》中对“学术”问题有过精辟论述:“学也者, 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 术也者, 取其发明之真理之诸用者也。”可见, 学术研究从其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创造性的内涵, 原创是学术研究的本义。参阅陆敏、胡梅娜.原创性: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J].政法论坛, 2002 (1).
  • 当然, 这不是说要求每一个教育学者都必须参与教育改革决策, 实际上这既不必要, 也不可能。整理和传播教育学知识以及潜心治学、专注于基础研究是教育学者的本然使命。
  • 何怀宏教授曾如此表达学者当有的自觉追求:“我们需要极其专注于思想本身, 而不是注意它的一切附带结果或装饰物。无论如何, 极其专注—这确实是把一件事作好的关键条件, 不肯你做什么事, 这就意味着除这件事之外的许多事, 你都要不在乎。这包括不要计较功利和名声, 计较就必然浪费你的时间、你的才能, 影响你本可达到的高度。一位画家曾经这样说:‘画家用画说话’, 我想学者也是这样, 他最好总是用自己的著作说话。”参见何怀宏.何怀宏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79).
  • 哈耶克在谈及经济学家应有的生活品格时曾经指出, “一个经济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有成为‘不流行的’ (unpopular)勇气”。在我们看来教育学者同样应有这样的精神,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育学者应自觉与大众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与政府与民众情绪保持一定距离, 时时维护思考的客观、公正、理智、冷静, 时刻注意不能用“迎合”去赢得掌声, 不能为了迎合某些特定“利益集团”而失去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因为教育学者自身功能的发挥与其独立性密切相关。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使命”意味着职责、任务和责任, 它是人或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与责任, 代表着人或组织事业的价值取向与定位, 规定着人或者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学者的使命是教育学者职业生活信念的体现和表达, 教育学者对其使命的透彻意识直接关涉着其学术思考的品质及其价值的发挥。在当前, 中国教育学者应肩负起推进中国本土原创教育理论的建构、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以及传播教育理论从而提升社会的教育智识等三重使命。要完成这些使命, 中国教育学者必须保持和恪守“学者”的品格、良知与天职, 扎根中国鲜活的教育实践, 在守护自身立场的基础上与国外学术话语和其他学科展开平等“对话”, 尽力将自己转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
    1)  当然, 国内也不乏一些教育学者在此路向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导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以“生命”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教育学研究的原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探寻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并立志建立体现中国本土原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2)  我国教育学的研究除了普遍反映出对西方学术话语的“依附”这一问题外, 还存在着对其他学科普遍“依附”的问题, 使得教育学成了“别的学科领域”。教育学研究中“教育学”立场和思维的“缺位”, 其后果是使教育学成为了其他学科的殖民地, 进而影响了教育学研究的原创。对于我国教育学研究缺乏原创的问题, 国内不少研究者对此已有所揭示, 可参阅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 教育研究, 2004 (1).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 2004 (7).项贤明.教育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J].教育研究, 2003 (10).冯建军.教育理论的“失语”与原创性诉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3)  早在1901年《原富》出版时, 严复就在按语中对“学术”中的“学”与“术”进行过解释, 他指出:“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 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 求可成之功。学主知, 术主行。”梁启超在1911年也在《学与术》中对“学术”问题有过精辟论述:“学也者, 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 术也者, 取其发明之真理之诸用者也。”可见, 学术研究从其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创造性的内涵, 原创是学术研究的本义。参阅陆敏、胡梅娜.原创性: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J].政法论坛, 2002 (1).
    4)  当然, 这不是说要求每一个教育学者都必须参与教育改革决策, 实际上这既不必要, 也不可能。整理和传播教育学知识以及潜心治学、专注于基础研究是教育学者的本然使命。
    5)  何怀宏教授曾如此表达学者当有的自觉追求:“我们需要极其专注于思想本身, 而不是注意它的一切附带结果或装饰物。无论如何, 极其专注—这确实是把一件事作好的关键条件, 不肯你做什么事, 这就意味着除这件事之外的许多事, 你都要不在乎。这包括不要计较功利和名声, 计较就必然浪费你的时间、你的才能, 影响你本可达到的高度。一位画家曾经这样说:‘画家用画说话’, 我想学者也是这样, 他最好总是用自己的著作说话。”参见何怀宏.何怀宏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79).
    6)  哈耶克在谈及经济学家应有的生活品格时曾经指出, “一个经济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有成为‘不流行的’ (unpopular)勇气”。在我们看来教育学者同样应有这样的精神,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育学者应自觉与大众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与政府与民众情绪保持一定距离, 时时维护思考的客观、公正、理智、冷静, 时刻注意不能用“迎合”去赢得掌声, 不能为了迎合某些特定“利益集团”而失去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因为教育学者自身功能的发挥与其独立性密切相关。
  • [1] 那国毅.德鲁克的"1358"管理思想研究[EB OL].中企联合网, 2007-9-20.
    [2] 郑晓沧.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A].杨东平编.大学精神[C].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3.
    [德]费希特著, 梁志学、沈真译.论学者的使命[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4] 王东.论教育学者的立场[J].教育科学, 2006 (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ykx200605001
    [印]泰戈尔著, 宫静译.人生的亲证[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 单德兴译, 知识分子论[ 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7] 刘铁芳.体制化时代的教育和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nsfdx-jy200605002
    [8] 郑金洲.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世纪之交中国教育理论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1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SY200202011.htm
    [9] 孙俊三.教育研究的境界[J].教育研究, 2005 (1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20621894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宋广文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家[ 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1]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 2004 (2). http://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educational-research_thesis/0201221603294.html
    [12] 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教育研究, 2004 (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yyj200401004
    [13] 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14] 刘荣秀, 刘铁芳.教育学者何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J].长沙大学学报, 2005 (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sdxxb200506036
    [15] 万俊人.作为知识分子的现代学者: 重读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一书感言[J].东南学术, 203(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4
  • HTML全文浏览量:  125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5-01
  • 刊出日期:  2007-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