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解读舒新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理路

于述胜

于述胜.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解读舒新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理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87-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7
引用本文: 于述胜.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解读舒新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理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5(4): 87-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7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解读舒新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理路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于述胜(1964-), 男, 山东烟台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

  • ① 不过, 这些“常识”, 对于当时的中国学人来说并非常识, 而是需要通过移译和研究来确定的东西。指出这一点, 对于理解当时的中国教育学术状态非常必要。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是知识建构与社会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后五四时期的二三十年代, 在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现代教育经验, 并能对这种经验进行系统反思之时, 才获得了自己的"现代"历史意识, 并取得了相应的知识形式。舒新城是中国教育学科建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有关学术理路, 是基于教育和学术独立的历史需要, 去重置中西古今教育关系的知识化形式。他所面对的实际难题, 是如何既认同于自我的独特性, 又能充分领取西方的现代教育经验。由于他是立于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基础上安排中西古今关系的, 故其具体文本的学术理路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1)  ① 不过, 这些“常识”, 对于当时的中国学人来说并非常识, 而是需要通过移译和研究来确定的东西。指出这一点, 对于理解当时的中国教育学术状态非常必要。
  • [1] 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 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日]阿部洋.中国近代学校史研究-清末にぉける近代学校制度の成立过程[M].日本: 福村出版刊, 1993.
    [4] 崔运武.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
    [5] 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来教育生活史[M].上海: 中华书局, 1945.
    [6] 舒新城.中国教育建设方针[M].上海: 中华书局, 1931.
    [7]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 中华书局, 1927.
    [8] 怡怡(舒新城的笔名).留学生问题[J].中华教育界, 1924(10).
    [9] 潘家铃."新文化与教育"的书写: 为海外取经重新定位—从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再思索留学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2).
    [10]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二册)[M].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
    [11]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 中华书局, 1928.
    [12] 舒新城.民国十四年中国教育指南[M].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6.
    [13] 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4] 庄俞、贺圣鼐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G].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0.
    [15] 张之洞.劝学篇[M].上海: 中国书店, 20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7
  • HTML全文浏览量:  143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9-01
  • 刊出日期:  2007-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