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社会资本视角下19世纪柏林大学之崛起

胡钦晓

胡钦晓. 社会资本视角下19世纪柏林大学之崛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58-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3
引用本文: 胡钦晓. 社会资本视角下19世纪柏林大学之崛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58-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3

社会资本视角下19世纪柏林大学之崛起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3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EIA050215

山东省教育厅社科计划重点课题 S07YC0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胡钦晓(1972—), 山东巨野人, 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历史与比较

  • 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0:5-8.
  • [德]维纳·洛赫:《德国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 第205-207页。
  • 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0:9.
  • Charles E. McClelland.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 1700-1914[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211-212.
  • Rektoren und Pr?sident Innen der HU seit 1810[EB/OL]http://zope.hu-berlin.de/ueberblick/geschichte/rektoren-html/2006-6-9.
  • 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0:37-38.
  •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55页。
  • 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186页。
  • [美]R·柯林斯:《哲学的社会学:一种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2页。
  • Rektoren und Pr?sident Innen der HU seit 1810[EB/OL]http://zope.hu-berlin.de/ueberblick/geschichte/rektoren-html/2006-6-9.
  •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150页。
  •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133页。
  • 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1100—1914[M].London: Associate University Press.1984:127-130.
  •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22-123页。
  •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22-25页。
  • 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205-207页。
  •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19页。
  • [德]维纳·洛赫:《德国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 第202-203页。
  • 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EB/OL].http://www.phil.pku.edu.cn/zxm/pdf/0310.pdf/2006-6-15.
  •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20页。
  • [美]R·柯林斯:《哲学的社会学:一种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6页。
  • [美]R·柯林斯:《哲学的社会学:一种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6页。
  • 胡建华:《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 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0:32-36.
  • [美]梯利著, 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 (增补修订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第503页。
  •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修订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40-41页。
  •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277-280页。
  • [美]梯利著, 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 (增补修订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第484页。
  • 胡建华:《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83页。
  •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30-31页。
  •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79-83页。
  • 1908年, 贝恩哈德被普鲁士教育部大学事务部门负责人阿尔特霍夫擅自任命为柏林大学经济学正教授。这一任命并未与该大学的相关院系进行协商, 从而破坏了整个19世纪形成的、大学与政府建立的“利益商谈机制”惯例, 遭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等人的强烈批判。参见[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6页。
  • 中图分类号: G649.29

  • 摘要: 柏林大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热点”问题。社会资本概念为研究柏林大学崛起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外部关系来看, 柏林大学已经融入政府网络, 摆脱了宗教束缚, 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 坚持“纯粹知识” (Wissenschaft)的真理探究; 从大学内部关系看, 底部科层化和顶部非等级制的组织内部, 既存在着学术竞争, 也存在着科研合作; 从制约大学内外部关系运营的非正式制度来看, 民族意识形态的觉醒、唯心主义思想的力量以及德国传统大学的习俗惯例等, 都为柏林大学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柏林大学的崛起, 为当下中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理论借鉴。
    1)  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0:5-8.
    2)  [德]维纳·洛赫:《德国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 第205-207页。
    3)  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0:9.
    4)  Charles E. McClelland.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 1700-1914[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211-212.
    5)  Rektoren und Pr?sident Innen der HU seit 1810[EB/OL]http://zope.hu-berlin.de/ueberblick/geschichte/rektoren-html/2006-6-9.
    6)  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0:37-38.
    7)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55页。
    8)  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186页。
    9)  [美]R·柯林斯:《哲学的社会学:一种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2页。
    10)  Rektoren und Pr?sident Innen der HU seit 1810[EB/OL]http://zope.hu-berlin.de/ueberblick/geschichte/rektoren-html/2006-6-9.
    11)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150页。
    12)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133页。
    13)  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1100—1914[M].London: Associate University Press.1984:127-130.
    14)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22-123页。
    15)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22-25页。
    16)  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205-207页。
    17)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19页。
    18)  [德]维纳·洛赫:《德国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 第202-203页。
    19)  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EB/OL].http://www.phil.pku.edu.cn/zxm/pdf/0310.pdf/2006-6-15.
    20)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20页。
    21)  [美]R·柯林斯:《哲学的社会学:一种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6页。
    22)  [美]R·柯林斯:《哲学的社会学:一种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6页。
    23)  胡建华:《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24)  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0:32-36.
    25)  [美]梯利著, 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 (增补修订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第503页。
    26)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修订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40-41页。
    27)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277-280页。
    28)  [美]梯利著, 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 (增补修订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第484页。
    29)  胡建华:《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30)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83页。
    31)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30-31页。
    32)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79-83页。
    33)  1908年, 贝恩哈德被普鲁士教育部大学事务部门负责人阿尔特霍夫擅自任命为柏林大学经济学正教授。这一任命并未与该大学的相关院系进行协商, 从而破坏了整个19世纪形成的、大学与政府建立的“利益商谈机制”惯例, 遭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等人的强烈批判。参见[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6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5
  • HTML全文浏览量:  195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10-01
  • 刊出日期:  2008-03-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