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大学道德危机

王建华

王建华. 大学道德危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7(1): 23-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8
引用本文: 王建华. 大学道德危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7(1): 23-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8

大学道德危机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8
  •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321页。
  •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3—5页。
  •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译者前言2页。
  • [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魏玲、赵卫平:《美国大学的道德教育——博克的道德教育观浅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 [美]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380页。
  •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26页。
  •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7页。
  • [美]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19页。
  •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5—246页。
  •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99页。
  • 魏玲、赵卫平:《美国大学的道德教育——博克的道德教育观浅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 [美]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61页。
  • [美]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18页。
  •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59页。
  •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页。
  • [美]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第48页。
  •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104页。
  • [美]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第174页。
  • [美]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165页。
  • [美]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第69页。
  • [美]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380页。
  •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8—159页。
  • [美]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380页。
  • [美]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263页。
  • [美]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63页。
  • [美]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13、321页。
  • 大学的危机与人文教育的缺失:http://hi.baidu.com/依旧自己/blog/item/e8f89434e4508bb4d1a2d3f6.html.
  • 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9-111页。
  •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8页。
  •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30—235页。
  •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33页。
  •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40页。
  • 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8页。
  •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38页。
  •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35页。
  • [美]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303—304页。
  • [美]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307、324页。
  • [美]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第101页。
  • 参见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37页。
  • [美]弗兰克·H T罗德斯著, 王晓阳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284页。
  •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80页。
  • 摘要: 历史长河中, 大学一直是一个充满道德优越感的地方, 曾被誉为社会的良心、道德的领袖。但17世纪以降, 以牛顿的经验主义与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现代主义范式逐渐控制了知识界, 事实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科学与道德开始分道扬彪。从此在价值问题上理性必须保持沉默, 知识不再意味着美德。19世纪以后自洪堡到纽曼都主张, 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时至今日, 随着大学里科研至上、系科主义盛行, 加之教学科研活动中对价值中立的制度性诉求, 道德之于大学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或装饰, 大学已日益成为一个不讲道德只讲真理的组织机构。今天的大学越来越成为科学探究的场所。大学教师越来越倾向于放弃道德教育的责任。道德探究与德性践行的缺失使得现代大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在今天以及未来, 单单凭借对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大学已不足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如果大学不能恢复对于道德探究和德性践行的热情; 如果仍然是只讲真理不讲道德, 那么, 人们将很难信服在未来大学继续有资格在各种社会组织中拥有诸多的特权。
    1)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321页。
    2)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3—5页。
    3)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译者前言2页。
    4)  [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魏玲、赵卫平:《美国大学的道德教育——博克的道德教育观浅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6)  [美]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380页。
    7)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26页。
    8)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7页。
    9)  [美]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19页。
    10)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5—246页。
    11)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99页。
    12)  魏玲、赵卫平:《美国大学的道德教育——博克的道德教育观浅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13)  [美]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61页。
    14)  [美]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18页。
    15)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59页。
    16)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页。
    17)  [美]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第48页。
    18)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104页。
    19)  [美]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第174页。
    20)  [美]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165页。
    21)  [美]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第69页。
    22)  [美]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380页。
    23)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8—159页。
    24)  [美]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380页。
    25)  [美]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263页。
    26)  [美]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63页。
    27)  [美]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13、321页。
    29)  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9-111页。
    30)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8页。
    31)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30—235页。
    32)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33页。
    33)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40页。
    34)  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8页。
    35)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38页。
    36)  A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35页。
    37)  [美]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303—304页。
    38)  [美]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 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307、324页。
    39)  [美]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第101页。
    40)  参见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4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37页。
    42)  [美]弗兰克·H T罗德斯著, 王晓阳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284页。
    43)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280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4
  • HTML全文浏览量:  33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09-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