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重读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

张烨

张烨. 重读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7(1): 78-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9
引用本文: 张烨. 重读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7(1): 78-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9

重读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9
  • 何红玲:《大跃进时期成人高等教育及其教训》, 《河南社会科学》2004第1期。
  • 据已有研究, 高等教育大跃进最早开始于1958年河南创办的红专大学。实际上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颁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河南的红专大学, 毛泽东、陈伯达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850页。
  • 《中共中央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812页。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850页。
  • 伴随着原中央领导的229所高等学校中的187所下放归地方领导, 一种全新的中央和地方教育事业管理格局在上述三项文件的规范下基本形成了。
  •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 具体来说, 就是自1905年取消科举考试,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术突然中断, 随之根据西方现代思想创立的现代学校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机构, 主要通过美国的教会学校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中介而得到发展。根据国联教育专家考察团1932的一份调查报告来看, 在这类学校内, 科学和技术被忽视, 而法律、政治和文学的学科过度膨胀。这种不直接与周围的生活相联系的抽象教育, 在苏珊娜看来, 其实是“披着现代外衣重新出现的古代传统”。所以, 民国时期继承来的传统本身就具有儒家传统和西方学说混合体的特质。
  •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 转引[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传统的世纪》,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21-122页。
  • 1957年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中, 广大知识分子集中爆发了对建国以来强加于教育的模式的不满。他们对于机械地照搬苏联过窄的专业设置、高等教育中对社会科学的忽视和限制, 以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奉为教条加以盲目而不加以批判地吸收等事实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 [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 比如, 由于苏联模式要求的统一性、一贯制以及强调衔接等特点, 遭致这种体制缺乏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有力支持。中等教育规模的有限以及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的扫盲任务, 极大制约了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 李若建:《社会流动模式的改变与大跃进》,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 1957年除了右派以外, 全国还下放了一大批干部。黑龙江省精简下放14万人, 安徽省下放5.9万人, 湖南省共下放干部10万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 1957年下放干部规模至少在100万人以上。
  • 1957年, 中共中央决定从中央一级党政机关中抽调1000名高中级党员干部(其中司局长以上干部200名, 处科级干部800名)加强文教战线, 派到高校担任校院长、党委书记的就有100多人。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地抽调了一批中层骨干派往高等学校。根据1959年2月统计, 仅山西、辽宁、河南等16省派往高等学校担任系党总支书记以上领导骨干的干部达1230人。到中学担任校长、支部书记和教导主任等领导工作的有6162人。派到学校担任教师和小学校长的干部有134530人。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58页。
  • 很多基层县提出口号“人人是劳动者, 个个是大学生, 加速向共产主义迈进。”几个月内建成所谓农业大学448处, 几乎村村有大学, 由乡村干部、小学老师、老农、劳动模范担任“教授”。
  • 转引自李若建:《社会流动模式改变对大跃进时期教育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第977-1015页。
  • 许尧坤:《刘少奇许昌讲话纪实》, 《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
  • [美]弗里曼, 等:《中国乡村,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 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司:《中国高等函授教育大事记·文献·资料(1949-1989)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 何红玲:《大跃进时期成人高等教育及其教训》, 《河南社会科学》2004第1期。
  • 摘要: 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重大的教育变革, 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深深根植于社会系络之中, 受制于既有制度基础的深刻影响。依据宏大叙事与微观史实的教育政策制度分析构成了重新解读的重要特征。其中宏观层面三种文化冲突的整体背景, 中观层面的地方教育权力诉求, 微观层面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和基层高校管理者的行为动机与方式构成了重新解读这次变革的基本维度。
    1)  何红玲:《大跃进时期成人高等教育及其教训》, 《河南社会科学》2004第1期。
    2)  据已有研究, 高等教育大跃进最早开始于1958年河南创办的红专大学。实际上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颁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河南的红专大学, 毛泽东、陈伯达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850页。
    4)  《中共中央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812页。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850页。
    6)  伴随着原中央领导的229所高等学校中的187所下放归地方领导, 一种全新的中央和地方教育事业管理格局在上述三项文件的规范下基本形成了。
    7)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8)  具体来说, 就是自1905年取消科举考试,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术突然中断, 随之根据西方现代思想创立的现代学校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机构, 主要通过美国的教会学校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中介而得到发展。根据国联教育专家考察团1932的一份调查报告来看, 在这类学校内, 科学和技术被忽视, 而法律、政治和文学的学科过度膨胀。这种不直接与周围的生活相联系的抽象教育, 在苏珊娜看来, 其实是“披着现代外衣重新出现的古代传统”。所以, 民国时期继承来的传统本身就具有儒家传统和西方学说混合体的特质。
    9)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10)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11)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12)  转引[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传统的世纪》,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21-122页。
    13)  1957年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中, 广大知识分子集中爆发了对建国以来强加于教育的模式的不满。他们对于机械地照搬苏联过窄的专业设置、高等教育中对社会科学的忽视和限制, 以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奉为教条加以盲目而不加以批判地吸收等事实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14)  [美]苏珊娜.佩珀:《新秩序的教育》, J.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史(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16、214、216、219页。
    15)  [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16)  比如, 由于苏联模式要求的统一性、一贯制以及强调衔接等特点, 遭致这种体制缺乏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有力支持。中等教育规模的有限以及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的扫盲任务, 极大制约了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17)  李若建:《社会流动模式的改变与大跃进》,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18)  1957年除了右派以外, 全国还下放了一大批干部。黑龙江省精简下放14万人, 安徽省下放5.9万人, 湖南省共下放干部10万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 1957年下放干部规模至少在100万人以上。
    19)  1957年, 中共中央决定从中央一级党政机关中抽调1000名高中级党员干部(其中司局长以上干部200名, 处科级干部800名)加强文教战线, 派到高校担任校院长、党委书记的就有100多人。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地抽调了一批中层骨干派往高等学校。根据1959年2月统计, 仅山西、辽宁、河南等16省派往高等学校担任系党总支书记以上领导骨干的干部达1230人。到中学担任校长、支部书记和教导主任等领导工作的有6162人。派到学校担任教师和小学校长的干部有134530人。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58页。
    20)  很多基层县提出口号“人人是劳动者, 个个是大学生, 加速向共产主义迈进。”几个月内建成所谓农业大学448处, 几乎村村有大学, 由乡村干部、小学老师、老农、劳动模范担任“教授”。
    21)  转引自李若建:《社会流动模式改变对大跃进时期教育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22)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第977-1015页。
    23)  许尧坤:《刘少奇许昌讲话纪实》, 《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
    24)  [美]弗里曼, 等:《中国乡村,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5)  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司:《中国高等函授教育大事记·文献·资料(1949-1989)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  何红玲:《大跃进时期成人高等教育及其教训》, 《河南社会科学》2004第1期。
  • 图  1  1956-1959年成人高校数(所)

    图  2  1956-1960年成人高校在校生数(万人)

    表  1  1957-196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数(单位:人)

    表  2  1958前后分类别的高校数(单位:所)

    表  3  1958年前后高校规模一览表(单位:所)

    表  4  1958年前后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数和学生数

    表  5  建国初干部人数统计表

  • 加载中
图(2)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9
  • HTML全文浏览量:  366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09-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