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积极教育论纲

陈振华

陈振华. 积极教育论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7(3): 27-39, 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3.008
引用本文: 陈振华. 积极教育论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7(3): 27-39, 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3.008

积极教育论纲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3.008
  • 有论者指出, 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 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见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这种积极教育的界定, 在笔者看来, 似乎与国内很多学者所称的“积极心理教育”同出一辄, 所以它实际上把“积极教育”狭窄化了, 因为积极教育的出发点并一定仅限于积极状态, 终点更应该是多方面的。
  • Sheldon, K.M. & King, L. (2001).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No.3.
  •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 《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 Miller, H. (2002).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No.7.
  •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 任俊:《积极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13页。
  • 王希永:《对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 《杨贤江全集》卷一,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第226页。
  • Fredickson, B.L. & Branigan, C.A.(2005).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on and Emotions, No.19.
  • [美]安迪·哈格里夫斯著, 熊建辉等译:《知识社会中的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61页。
  • 任俊:《积极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228页。
  • Medvedova, L.(1998).Personality dimensions:“ LittleFiv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ping Strategiesin Early Adolescence.Studia Psychologica, No.4.
  • 张金福:《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 第多斯惠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4页。
  •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26页。
  •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 Hoy, W.K. & Miskel, C.G.(2005).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41-143.
  • 王希永:《对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 传统看法认为, 成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才华和动机。然而, 在塞利格曼看认为, 这种看法并不完善。他认为成功更需要坚持, 尤其是永不放弃的坚持, 而乐观就是坚持的灵魂。
  • Collins, M. & Tamarkin, C. (1990).Marva Collins'Way.Putnam:New York.
  • 摘要: 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 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积极教育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 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 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 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1)  有论者指出, 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 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见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这种积极教育的界定, 在笔者看来, 似乎与国内很多学者所称的“积极心理教育”同出一辄, 所以它实际上把“积极教育”狭窄化了, 因为积极教育的出发点并一定仅限于积极状态, 终点更应该是多方面的。
    2)  Sheldon, K.M. & King, L. (2001).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No.3.
    3)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 《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4)  Miller, H. (2002).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No.7.
    5)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6)  任俊:《积极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13页。
    7)  王希永:《对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8)  《杨贤江全集》卷一,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第226页。
    9)  Fredickson, B.L. & Branigan, C.A.(2005).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on and Emotions, No.19.
    10)  [美]安迪·哈格里夫斯著, 熊建辉等译:《知识社会中的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61页。
    11)  任俊:《积极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228页。
    12)  Medvedova, L.(1998).Personality dimensions:“ LittleFiv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ping Strategiesin Early Adolescence.Studia Psychologica, No.4.
    13)  张金福:《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14)  第多斯惠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15)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4页。
    16)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26页。
    17)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18)  Hoy, W.K. & Miskel, C.G.(2005).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41-143.
    19)  王希永:《对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20)  传统看法认为, 成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才华和动机。然而, 在塞利格曼看认为, 这种看法并不完善。他认为成功更需要坚持, 尤其是永不放弃的坚持, 而乐观就是坚持的灵魂。
    21)  Collins, M. & Tamarkin, C. (1990).Marva Collins'Way.Putnam:New York.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5
  • HTML全文浏览量:  127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09-10-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