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兴起与废止:科举考试的制度特征及其批判性反思

张会杰

张会杰. 兴起与废止:科举考试的制度特征及其批判性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4): 107-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6
引用本文: 张会杰. 兴起与废止:科举考试的制度特征及其批判性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4): 107-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6
ZHANG Huijie.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5, 33(4): 107-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6
Citation: ZHANG Huijie.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5, 33(4): 107-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6

兴起与废止:科举考试的制度特征及其批判性反思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6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D1301

  • [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 王容芬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 第171页。
  • 孙邦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批判—以〈万国公报》为舆论中心〉, 《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
  • 徐梓, 等:《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教育学报》2005年第4期。
  • 何忠礼:《贫富无定势: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 柯珠军, 等:《人情视角下我国腐败行为的文化透视》, 《开放时代》2014年第2期。
  •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法、道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参见刘小枫主编:《中国文化的特质》,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年第265页。
  • 刘清平:《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 《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 付光林:《白居易的科举及科学观》,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 李兵:《科举成“永制”:朱元璋试行荐举后的选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 [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 王容芬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 第159页。
  • 汤一介:《港台海外中国文化论丛》,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年, 总序, 第2页。
  • 孙立平:《科举制:一种精英再生产的机制》, 《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 郑若玲等:《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之负面后效—以科举、高考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 顾明远:《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 罗良, 等:《利用测试促进学习: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与教育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张鸣:《都是废科举惹的祸》, 《读书》2015年第2期。
  • 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 刘清平:《王本位, 还是民本位?—儒家立场辨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 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106页。
  • 孙立平:《科举制:一种精英再生产的机制》, 《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 程念祺:《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 《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
  • 雷新勇:《高考, 谁来命题更科学》, 《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15日。
  • 干春松:《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 摘要: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其千年存续源自该制度对封建统治困境的巧妙化解。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科举考试对中国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千年科举积淀下来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官本位的考试思想、考试技术手段、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伦理观念、不分门第的“公平”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可为现实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进而探寻制度密钥, 通过考试制度及其他制度的优化组合促进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1)  [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 王容芬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 第171页。
    2)  孙邦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批判—以〈万国公报》为舆论中心〉, 《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
    3)  徐梓, 等:《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教育学报》2005年第4期。
    4)  何忠礼:《贫富无定势: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5)  柯珠军, 等:《人情视角下我国腐败行为的文化透视》, 《开放时代》2014年第2期。
    6)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法、道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参见刘小枫主编:《中国文化的特质》,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年第265页。
    7)  刘清平:《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 《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8)  付光林:《白居易的科举及科学观》,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9)  李兵:《科举成“永制”:朱元璋试行荐举后的选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0)  [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 王容芬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 第159页。
    11)  汤一介:《港台海外中国文化论丛》,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年, 总序, 第2页。
    12)  孙立平:《科举制:一种精英再生产的机制》, 《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13)  郑若玲等:《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之负面后效—以科举、高考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4)  顾明远:《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15)  罗良, 等:《利用测试促进学习: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与教育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6)  张鸣:《都是废科举惹的祸》, 《读书》2015年第2期。
    17)  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8)  刘清平:《王本位, 还是民本位?—儒家立场辨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19)  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106页。
    20)  孙立平:《科举制:一种精英再生产的机制》, 《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21)  程念祺:《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 《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
    22)  雷新勇:《高考, 谁来命题更科学》, 《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15日。
    23)  干春松:《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3
  • HTML全文浏览量:  285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5-1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