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孙彩平 赵伟黎

孙彩平, 赵伟黎. 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24-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3
引用本文: 孙彩平, 赵伟黎. 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24-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3
SUN Caiping, ZHAO Weili. Beyond Living a Good Life: Reforming Moral Education Textbooks in Primary School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6, 34(1): 24-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3
Citation: SUN Caiping, ZHAO Weili. Beyond Living a Good Life: Reforming Moral Education Textbooks in Primary School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6, 34(1): 24-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3

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现代生活方式与道德教育” 1JJD880020

Beyond Living a Good Life: Reforming Moral Education Textbooks in Primary Schools

  •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当下小学品德课教材在品德课程改革中实现的历史性突破,检视其目前存在的伦理隐忧,在进一步深化品德课程改革的思路上,提出小学品德课教材设计的改进理路。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行小学品德课教材中相关内容及以此内容为依据的教学设计思路的深入分析,认为现行教材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事件为主要素材,以“过好自己的生活”为核心目标,取得了品德课程改革的长足进步。但是,当下教材中存在着伦理立场的唯“我”无“他”、生活思路的技术化以及道德逻辑的功利化等伦理隐忧。结合新编教材的相关主题,借鉴解释学与存在主义的理论,论文解释了新教材编写中新的努力与超越:引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与世界相依存的伦理立场,引导儿童深入理解个体与生活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内涵,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成为与世界和他者共在、有文化历史感的人。
  • [1] 高德胜. (2004).回归生活的课程.课程·教材教法, (11), 39-43, 73.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dzxxjy201412022
    [2] 海德格尔. (1927/2012). 存在与时间 (王庆节、陈嘉映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 鲁洁. (2003).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 (9), 2-9.
    [4] 鲁洁. (2002).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三年级上册.南京, 中国: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5] 鲁洁. (2004).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研究与实验, 4 (4), 1-2, 7. http://www.docin.com/p-522035971.html
    [6] 鲁洁. (2007).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教育研究, 334 (11), 11-15. doi:  10.3969/j.issn.1002-3275.2007.11.023
    [7] 孙彩平. (2012).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道德理性与教学设计.中小学德育, (2), 8-11.
    [8] 孙彩平. (2012).知识·道德·生活—生活德育的知识论基础.教育研究与研究, (3), 17-2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12&filename=YJSY201203005&v=MTQyMTFyRnkzblU3M1BQQ2ZZZDdHNEg5UE1ySTlGWV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MmVaZWQ=
    [9] 亚里士多德. (2012). 尼各马科伦理学 (廖申白译). 商务印书馆. http://www.doc88.com/p-7324389419586.html
    [10] 杨国荣. (2013).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https://e.dangdang.com/1900457293.html
    [11] 俞丽敏. 体验生活强化实践: 品德与生活《我掉了一颗牙》教学设计. 豆丁网. http://www.docin.com/p-694762396.html
    [12] 张华. (2001).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 (6), 35-40.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a36861c14028915f804dc253.html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 Popkewitz S.Thomas. (2013). why finding practical knowledge is impractical for research. Nanj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6
  • HTML全文浏览量:  122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6-0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