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人类心智的“论辩性”及其培育

顾尔伙

顾尔伙. 人类心智的“论辩性”及其培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38-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5
引用本文: 顾尔伙. 人类心智的“论辩性”及其培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38-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5
GU Erhuo. The Debating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Mind and its Cultiv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6, 34(1): 38-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5
Citation: GU Erhuo. The Debating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Mind and its Cultiv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6, 34(1): 38-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5

人类心智的“论辩性”及其培育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5
基金项目: 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彝族口头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

The Debating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Mind and its Cultivation

  • 摘要: 论辩是中西方教育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印度和古希腊都出现过规模宏大的论辩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辩学体系,即古希腊“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中国的“名辩学”。论辩为什么会久经不衰,它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它对教育意味着什么,如何利用论辩的思想和方法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论文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人在论辩中的存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这一关系到“论辩—思维”之间关系,涉及到“认知博弈中人的精神生长”的基本问题。研究发现:从论辩与思维的关系来看,人类的心智具有“论辩性”;从论辩的角度来关注现实生活,人类思考就是一个“内在论辩”的过程。论辩不仅提高了思考的速度,而且提高了思考的质量。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智,具有“论辩性”的心智只有在对话教育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建议在对话教育实践中,活动前与“文本”进行对话,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对话,活动后与“自己”进行对话,以便对“论辩性”的心智进行培育。
  • 图  1  一个大脑思考的情况

    图  2  两个大脑论辩的情况

    图  3  一个大脑思考的情况

    图  4  两个大脑论辩的情况

  • [1] 林玉体.(2006).西方教育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1.
    [2] 昆体良. (2006). 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53, 190.
    [3] 苗力田.(1999).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55.
    [4] 马骥雄.(1993).外国教育史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8.
    [5] 苏扬.(2004).中世纪大学中的辩论对我们的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2), 72-74. http://www.cqvip.com/QK/93711A/200706/24604527.html
    [6] 胡适.(2006).先秦名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83.
    [7] 周云之.(2004).中国逻辑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
    [8] 李宝洤.(1991).诸子文粹.长沙:岳麓出版社, 5.
    [9] 毕利希. (2011). 论辩与思考(李康译), 天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9, 61.
    [10] Gregory B. Cogan, 2014, Thomas Thesen, Chad Carlson, Werner Doyle, Orrin Devinsky & Bijan Pesaran, Sensory-motor transformations for speech occur bilaterally, NATURE, 507(3), 94-98. https://uk.linkedin.com/in/gregory-b-cogan-78332492
    [11] 任见山.(2008).从语言文字看东西方思维—再从"大思维"到"大战略"(上).北京:线装书局, 25.
    [12] 卡西尔. (1985). 人论. 甘阳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6.
    [13] 朱德全、王梅.(2003).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高等教育研究, 24(2), 82-86.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0f806cafdd88d0d233d46aa3-4.html
    [14] 佐藤学. (2004).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48.
    [15] Mead.G.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53.
    [16] 李政涛.(2001).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 21(7), 1-4. http://www.docin.com/p-586119718.html
    [17] 吕星宇.(2008).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教育学报, 4(3), 31-35.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xkjy200803005
    [18] 熊川武.(1999).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2.
    [19] 王凌、曹能秀.(2003).从儿童中心到探究群体—李普曼儿童哲学对杜威教学理论的新发展.比较教育研究, 157(6), 40-4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JY200306007.htm
  • 加载中
图(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8
  • HTML全文浏览量:  185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6-0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