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占有”到“生成”:儿童学习观的转换

张更立

张更立. 从“占有”到“生成”:儿童学习观的转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2): 76-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0
引用本文: 张更立. 从“占有”到“生成”:儿童学习观的转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2): 76-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0
ZHANG Gengli. From Possession to Generation: Transforming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hild Learning[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6, 34(2): 76-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0
Citation: ZHANG Gengli. From Possession to Generation: Transforming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hild Learning[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6, 34(2): 76-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0

从“占有”到“生成”:儿童学习观的转换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0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异化与回归:走向‘生活批判’的中国儿童教育研究” gxyqZD201640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农村幼儿教师县级培训机制创新研究” DFA130250

From Possession to Generation: Transforming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hild Learning

  • 摘要: 儿童学习观是儿童观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儿童”、“发展”及“幸福”等持有不同的观点,便衍生出了有关“学习”的不同观念。这些学习观各具认识论基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即占有”,它是人们在现代功利社会背景下,依据“成人-儿童”二元比较的他者思维框架,建构的以“匮乏”为基点、以“功利幸福”为目的、以“占有”为手段、以“效率”为标准的儿童学习观。这一学习观由于其特定的观念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使得其表现出根本的自身缺陷性。其实,超越二元比较的理解框架,直面儿童本身,儿童实际上并不是一类本质先定的匮乏性存在,而是拥有丰富发展潜能的生成着的人。“学习即生成”,即是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在与环境的开放性相遇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儿童生命的内在规定性构成儿童生成性学习实现的基本条件。
  • [1] 埃里希·弗洛姆. (1988). 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8, 2. http://xuewen.cnki.net/R2007060480003048.html
    [2] Chris Jenks.(2005). Childhood (2nd edition).Abingdon, Oxon; Routledge.8.
    [3] 杜威. (2005). 经验与教育(第2版)(姜文闵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66.
    [4] 杜威.(2008).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吕达等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65-166, 116, 167, 209, 110.
    [5] 杜威. (2005).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6.
    [6] 杜威. (2001).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49-50, 50.
    [7] 杜威. (2005).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版)(赵祥麟等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18.
    [8] 赫舍尔. (1994). 人是谁(隗仁莲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46.
    [9] 蒙台梭利. (2002). 吸收性心智(北京儿童之家教育研究中心编译).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34, 9, 109.
    [10] 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 (2008). 儿童文学的乐趣(陈中美译). 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 136.
    [11] 涂艳国.(1997).试论"人的自由发展"的涵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70.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1287202
    [12] 王啸.(2003).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43.
    [13] 王理平.(2007).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400.
    [14] 杨宁.(2003).儿童是人类之父-从进化心理学看人类个体童年期的本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110-111. http://www.doc88.com/p-687406862575.html
    [15] 赵汀阳.(2010).论可能生活(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2, 14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9
  • HTML全文浏览量:  209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6-05-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