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

胡金木 栗洪武

胡金木, 栗洪武.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92-98, 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1
引用本文: 胡金木, 栗洪武.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92-98, 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1
HU Jinmu, LI Hongwu.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Perspective of the Chain of Transmitted Variants of a Tradi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7, 35(2): 92-98, 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1
Citation: HU Jinmu, LI Hongwu.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Perspective of the Chain of Transmitted Variants of a Tradi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7, 35(2): 92-98, 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1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 (教育学) 青年项目"中小学生正义品质的培育机制研究" CAA150122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Perspective of the Chain of Transmitted Variants of a Tradition

  • 摘要: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传统"往往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对立面。过去的教育遗产被认为是讨厌的累赘, 是需要抛弃的东西, 也成为启蒙者所批判的对象。其实, 传统不是凝固的, 而是流动的, 是处于一种"延传变体链"之上的。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传统不断重构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是完全背叛传统, 而是不断优化传统, 是承续与革新的统一。然而, 在外力的冲击下, 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逐渐被自卑情绪所代替, 他们开始怀疑自身的教育传统。自身的教育传统从"无所不能"到"一无是处"。只有尊重自己的教育传统, 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启蒙。中国教育现代化既不能固守传统, 亦不能抛弃传统, 而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延传变体链"上重构教育传统, 实现教育的启蒙。
  • [1] 陈独秀.(1993).陈独秀著作选 (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陈青之.(2009).中国教育史 (下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 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 杜威.(2008).杜威教育文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费正清. (1978/1985).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葛兆光.(2001).中国思想史 (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 黑格尔. (1928/1959).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8] 吉登斯. (1990/2000). 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9] 伽达默尔. (1960/1999). 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0] 金耀基.(1996).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 20-2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DZK601.002.htm
    [11] 金耀基.(1999).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 林毓生.(1989).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3] 楼宇烈.(1989).论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 7-9.
    [14] 罗素. (2006). 罗素自选文集(戴玉庆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5] 希尔斯. (1981/1991). 论传统(傅铿、吕乐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余英时. (2004a).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总序.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7] 余英时.(2004b).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8] 余英时.(2006).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 (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张灏.(1989).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 周策纵.(1989).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1] 朱德生.(1996).传统辩.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 51-57.
    [22] 朱有瓛.(1987).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2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7
  • HTML全文浏览量:  165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7-04-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