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胡金木

胡金木.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2): 54-59+154+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6
引用本文: 胡金木.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2): 54-59+154+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6
HU Jinmu. Good Institution for Modern School Governanc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2): 54-59+154+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6
Citation: HU Jinmu. Good Institution for Modern School Governanc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8, 36(2): 54-59+154+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6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中小学生正义品质的培育机制研究" CAA150122

Good Institution for Modern School Governance

  • 摘要: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其伦理之维,这就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治理中制度安排的伦理正当性。一种制度只有具备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才会是一种良善制度。然而,在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效率取代德性成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学校为了追求效率,在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一种追求标准化、强调控制的"非人化"治理倾向,从而造成了一种学校生活的去道德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人们需要关注良善制度对学校治理的重要价值,只有良善制度才能保障学校实现一种善治。良善制度是善治的支撑性因素,它要以关照人的存在为人性前提,以合乎正义精神为价值基础,以理性协商为形成机制。
  • [1] 鲍曼.(2003).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 博曼. (2006). 公共协商: 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3] 陈友松.(1998).当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方军.(1997).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 (3), 54-66.
    [5] 高兆明.(2007).制度伦理与制度"善".中国社会科学, (6), 41-52.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dbsdxb-zxsh...
    [6] 哈贝马斯. (2014).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 黄向阳.(2000).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柯武刚, 史漫飞. (2000). 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9] 里茨尔. (1999). 社会的麦当劳化(顾建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0] 罗尔斯. (1988). 正义论(何怀宏, 何包钢, 廖申白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 马尔库塞. (2008). 单向度的人(刘继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2] 马克思.(19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3] 诺斯. (1994).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4] 萨拜因. (1986). 政治学说史(下)(盛葵阳, 崔妙因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5] 桑德尔. (2001).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6] 托夫勒. (1985). 未来的冲击(孟广均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7] 万俊人.(2009).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哲学研究, (2), 83-93.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73df6d130b4e767f5acfce9d.html
    [18] 韦伯. (1997). 经济与社会(上)(阎克文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 韦伯. (2005). 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4
  • HTML全文浏览量:  150
  • PDF下载量:  22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8-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