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

匡瑛

匡瑛.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 12-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2
引用本文: 匡瑛.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 12-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2
Kuang Ying. The Confusion of the Higher Trait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its Current Solu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0, 38(1): 12-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2
Citation: Kuang Ying. The Confusion of the Higher Trait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its Current Solu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0, 38(1): 12-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2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职教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BJA140062)

The Confusion of the Higher Trait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its Current Solution

  • 摘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问题是我国高职发展一直以来的一个难点和痛点,特别是人们对“高等性”内涵的理解摇摆了几十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的健康发展。准确理解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内涵,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向上向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具有很强的国别特殊性和“与生俱来”的矛盾冲突性,同时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内涵的嬗变经历了谋求高等之名与“文化水平等同说”、廓清技术技能之别与“技术教育定位说”、弥补高技能人才缺口与“技能水平高超说”等阶段。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以往三种学说均未能与时俱进,无法被沿用。我们必须突破二元思维模式,建构基于类型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的“高等性”内涵框架。在新的内涵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将呈现出全新样态。
  • 图  1  “职业带”示意图

    图  2  “职业带”发展示意图

    表  1  学术性高等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比较

    学术性高等教育之高等性职业性高等教育之高等性
    逻辑起点立足于“学科发展”,随学科的深入发展推进立足于“行业/职业发展”随劳动的复杂程度推进
    核心表征科学发现、理论突破技术创新、技术迭代
    学术属性基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学术基于技术研发的技术学术
    实现方式理论推演、顿悟、跨学科碰撞产教互动、研学相长、跨领域协同开发
    共性特点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充分性(人文、科技素养与品格)
    下载: 导出CSV
  • [1] 贺贤土. (2003). 高等职业教育“高”在哪里. 职业技术教育,(21),44−44. doi:  10.3969/j.issn.1004-9290.2003.21.026
    [2] 匡瑛, 石伟平. (2006).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27(22),10−11. doi:  10.3969/j.issn.1004-9290.2006.22.004
    [3] 匡瑛. (2006). 比较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与变革.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匡瑛. (2018). 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 教育发展研究, (1), 39−45.
    [5] 孙毅颖. (2015). “高等性”和“职业性”二维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2),75−79.
    [6] 邬大光. (2010). 大学分化的复杂性及其价值. 教育研究,(12),17−23. doi:  10.3969/j.issn.1674-4632-C.2010.12.006
    [7] 夏建国. (2010). 从三个国际教育协定看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高等教育,(2),39−41.
    [8] 徐国庆. (2011). 高职教育高等性的内涵及其文化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10),68−70.
    [9] 严雪怡. (2009). 技术工人和技术员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类人才. 职教论坛,(34),48−50.
    [10] 杨九诠. (2018).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双重结构及政策重心转移. 教育研究,39(11),44−51. doi:  10.3969/j.issn.1674-9286.2018.11.039
    [11] 张健. (2011). 防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异化. 职教论坛,(8),1−1.
    [12] French, H. W. (1981).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Some Problems of 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3] Trow, M. (2007).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 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 In Forest, J.J.F., Altbach, P.G.(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Dordrecht: Springer.
  • 加载中
图(2)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5
  • HTML全文浏览量:  238
  • PDF下载量:  1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2-03
  • 刊出日期:  2020-01-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