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逻辑和教师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审计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较量

林小英 薛颖

林小英, 薛颖.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逻辑和教师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审计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较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4): 40-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4
引用本文: 林小英, 薛颖.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逻辑和教师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审计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较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4): 40-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4
Lin Xiaoying, Xue Ying. The Macro Logic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and the Micro-Action of Teachers’ Academic Work: The Game between Audit Culture and Academic Cultur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0, 38(4): 40-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4
Citation: Lin Xiaoying, Xue Ying. The Macro Logic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and the Micro-Action of Teachers’ Academic Work: The Game between Audit Culture and Academic Cultur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0, 38(4): 40-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4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逻辑和教师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审计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较量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4
  • ①感谢笔者的同事鲍威和张冉教授所带领的调研团队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所做的调查。
  • ②由于人事制度改革触及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恕不对受访对象的具体信息和访谈时间做详细交代。正文中引用受访者的原话时只交代所在学部的信息。
  • ③《PK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涉及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六、深化师资人事制度改革,打造具有囯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要在激烈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竞争中后来居上并占据主动,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师资人事制度改革,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不断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思路,大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实施“博雅人才计划”,力争到2018年前后,通过招聘引进和内部培养,教师队伍中具有囯际学术竞争力的人才比例从当前的约1/3提升到2/3,为实现“P大梦”打造一支以30名顶尖人才、200名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卓越师资队伍。29. 实施科研职位分系列管理和聘用制度,根据学校功能及职位特点,从2014年起,PK大学教学科研职位按照三个系列进行管理,即教学科研并重系列、教学为主系列和研究技术为主系列,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不同的支持模式,鼓励各系列学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作用。30.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结构、确保增长,逐步统筹规划薪酬体系,建立有竞争力的科学的薪资收入标准和福利体系,探索规范化的收入分配模式和待遇合理增长机制。改革校内收入分配制度,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灵活多祥的收入分配体系,充分保障各类岗位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并使核心人才资源的待遇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教学系列教师继续实施岗位工资制和专项岗位津贴制度。研究技术系列人员,在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人力成本核算和补偿机制。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探索建立退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不断完善退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31. 实施全员合同聘任制,完善合同聘用和管理体系,明确合同类型,实施全员聘用;完善岗位分类,建立分类岗位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和激励措施。规范工作合同类型,将PK大学工作合同分为3类:一是聘用合同,适用于纳入PK大学事业编制管理的教职工;二是劳动合同,适用于纳入PK大学劳动合同制管理的教职工;三是工作协议,适用于PK大学非全职聘用的教职工。完善岗位分类管理,建立教师和非教师两种职位类型、多个职位系列的教职工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再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根据职位类型不同,分别建立以业绩考核为主的教师职位考核评价制度和以过程考核及业绩考核相结合的非教师职位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度、激励机制、合同续定有效结合。这项改革措施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平稳实施。强化教师履行职责的激励保障机制,把承担教学任务、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作为教师职务聘任与晋升的必要条件。32. 建立教师联合聘用及考核激励机制,明确主聘单位和辅聘单位及个人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主聘单位是联合聘用人员的主要依托单位,承担对其进行日常人事管理和业务考核评估的主要职责,并承担联合聘用各方的协调工作。辅聘单位是指安排联合聘用人员承担该单位部分教学科研任务的业务单位,协助主聘单位对其进行管理和考核。联合聘用单位可从校外直接招聘人员,也可在校内在职人员中聘用。在校内在职人员中聘用的,不改变其人事隶属关系。33. 健全高端人才发现、吸引、培养、使用的机制,在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国家人才计划和校内人才计划,进一步提高P大教师的准入门槛,建立健全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扩大教师队伍的囯际化来源,结合国家战略导向和重大需求,依托囯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平台,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布局,主动出击,从全球人才市场积极物色人才,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与优秀青年人才。根据囯家医疗社保体系建设进程,积极探索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险及退休保障等福利体系。42. 明确专业化目标,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管理服务队伍,着力建立以职责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模式,逐步取消校内管理服务人员的行政级别,区分岗位性质,实现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执行力。探索以发展为导向配备领导班子的多种形式,逐步实现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在院系发展评估基础上明确任期目标和薪酬标准,规范监督机制,使学校发展目标、院长(系主任)岗位责任和激励机制相匹配。建立注重绩效、体现管理贡献、稳定规范的激励机制,支持和保证“双肩挑”干部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完善教育职员制度,近期启动并逐步建立符合目标需求和大学特点的职员分类分级体系,提升管理服务的职业意识。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和职责,区分经费来源,设计多元的人员聘任模式。注重职员的培训和发展,加强岗位轮换和交流,提升职业内涵和履职能力。改革职员考核评价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级晋升办法,调整优化分配制度,强化激励作用。

The Macro Logic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and the Micro-Action of Teachers’ Academic Work: The Game between Audit Culture and Academic Culture

  • 摘要: 2014年以来中国大学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希望以此达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改革的逻辑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用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并刺激产出,通过绩效考核和淘汰制进行市场竞争,以此激发教师的学术活力和产出效率。这是人事制度改革投射出的理想的学术生产图景,也是审计文化进入高等教育的典型表现。然而,通过对教师在职称晋升时的行为策略分析发现,以利益为交换条件,以奖惩为刺激的激励不仅会侵蚀教师热爱学术的纯粹之心,也会破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文化,进而对教师造成难以估量的、永久性的内伤。学校的宏观逻辑和教师的微观行动之间的错位是管理视角的审计文化和个体视角的学术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较量。人事改革政策的宏观逻辑要求大量的透明信息,但破坏了学术文化中最宝贵的信任。面对审计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推行的强制性问责,我们需要从学术文化的角度重新定义“大学品质”“学术竞争力”等关键概念,以便彰显学术共同体的意义。
    1)  ①感谢笔者的同事鲍威和张冉教授所带领的调研团队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所做的调查。
    2)  ②由于人事制度改革触及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恕不对受访对象的具体信息和访谈时间做详细交代。正文中引用受访者的原话时只交代所在学部的信息。
    3)  ③《PK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涉及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六、深化师资人事制度改革,打造具有囯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要在激烈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竞争中后来居上并占据主动,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师资人事制度改革,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不断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思路,大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实施“博雅人才计划”,力争到2018年前后,通过招聘引进和内部培养,教师队伍中具有囯际学术竞争力的人才比例从当前的约1/3提升到2/3,为实现“P大梦”打造一支以30名顶尖人才、200名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卓越师资队伍。29. 实施科研职位分系列管理和聘用制度,根据学校功能及职位特点,从2014年起,PK大学教学科研职位按照三个系列进行管理,即教学科研并重系列、教学为主系列和研究技术为主系列,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不同的支持模式,鼓励各系列学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作用。30.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结构、确保增长,逐步统筹规划薪酬体系,建立有竞争力的科学的薪资收入标准和福利体系,探索规范化的收入分配模式和待遇合理增长机制。改革校内收入分配制度,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灵活多祥的收入分配体系,充分保障各类岗位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并使核心人才资源的待遇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教学系列教师继续实施岗位工资制和专项岗位津贴制度。研究技术系列人员,在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人力成本核算和补偿机制。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探索建立退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不断完善退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31. 实施全员合同聘任制,完善合同聘用和管理体系,明确合同类型,实施全员聘用;完善岗位分类,建立分类岗位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和激励措施。规范工作合同类型,将PK大学工作合同分为3类:一是聘用合同,适用于纳入PK大学事业编制管理的教职工;二是劳动合同,适用于纳入PK大学劳动合同制管理的教职工;三是工作协议,适用于PK大学非全职聘用的教职工。完善岗位分类管理,建立教师和非教师两种职位类型、多个职位系列的教职工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再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根据职位类型不同,分别建立以业绩考核为主的教师职位考核评价制度和以过程考核及业绩考核相结合的非教师职位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度、激励机制、合同续定有效结合。这项改革措施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平稳实施。强化教师履行职责的激励保障机制,把承担教学任务、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作为教师职务聘任与晋升的必要条件。32. 建立教师联合聘用及考核激励机制,明确主聘单位和辅聘单位及个人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主聘单位是联合聘用人员的主要依托单位,承担对其进行日常人事管理和业务考核评估的主要职责,并承担联合聘用各方的协调工作。辅聘单位是指安排联合聘用人员承担该单位部分教学科研任务的业务单位,协助主聘单位对其进行管理和考核。联合聘用单位可从校外直接招聘人员,也可在校内在职人员中聘用。在校内在职人员中聘用的,不改变其人事隶属关系。33. 健全高端人才发现、吸引、培养、使用的机制,在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国家人才计划和校内人才计划,进一步提高P大教师的准入门槛,建立健全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扩大教师队伍的囯际化来源,结合国家战略导向和重大需求,依托囯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平台,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布局,主动出击,从全球人才市场积极物色人才,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与优秀青年人才。根据囯家医疗社保体系建设进程,积极探索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险及退休保障等福利体系。42. 明确专业化目标,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管理服务队伍,着力建立以职责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模式,逐步取消校内管理服务人员的行政级别,区分岗位性质,实现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执行力。探索以发展为导向配备领导班子的多种形式,逐步实现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在院系发展评估基础上明确任期目标和薪酬标准,规范监督机制,使学校发展目标、院长(系主任)岗位责任和激励机制相匹配。建立注重绩效、体现管理贡献、稳定规范的激励机制,支持和保证“双肩挑”干部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完善教育职员制度,近期启动并逐步建立符合目标需求和大学特点的职员分类分级体系,提升管理服务的职业意识。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和职责,区分经费来源,设计多元的人员聘任模式。注重职员的培训和发展,加强岗位轮换和交流,提升职业内涵和履职能力。改革职员考核评价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级晋升办法,调整优化分配制度,强化激励作用。
  • 图  1  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文本的理论逻辑:因果结构矢量图

    说明:矢量图中存在三种推论,分别为:收敛推论(4,2,3)(7,10,4);序列推论(5,8,2,3,1)(4,3,1)和发散推论(5,6,9)

    图  2  人事制度改革政策质询:合理性检验

    表  1  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文本措辞与大学教师学术工作新实践的对应关系

    综合改革政策文本人事管理措施教师策略行为
    国际竞争 国际排名、对标机构 国际发表(SCI、SSCI……)、对标个人
    分系列管理和聘用 新体制、老体制、预聘−长聘制教学岗、教研岗、研究岗 转轨、tenure长聘、年课时量
    有竞争力的薪酬 年薪制 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人才费
    提高世界排名 一流教师队伍建设 海外背景、“戴帽子”(人才头衔)、多发顶刊文章
    同行评价 海外评审 参加国际会议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大学教师面对的学术文化和审计文化

    学术文化审计文化
    驱动者自我管理者
    激励因素对未知的好奇心、探索中的童心、研究中体验到的乐趣、内心的喜悦竞争中的高排名、热点、制度压力
    回报方式精神层次,隐性的,看不见物质层次,显性的,看得见
    时间周期更长,甚至一生更短,一年一度
    下载: 导出CSV
  • [1] 包亚明. (1997).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比彻, 特罗勒尔. (2008).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 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邓恩. (2002).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谢明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富勒. (2004). 科学的统治: 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刘钝译).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姜澎, 樊丽萍. (2014). 教育综合改革: 北大清华领头先行人事制度改革成突破口(2014年12月5日). 文汇报: http://www.cssn.cn/zx/201412/t20141205_1429696.shtml.
    [6] 蒋凯. (2012). 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同行评议制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9(02),150−157.
    [7] 李琳琳, 黎万红, 卢乃桂. (2012). 新公共管理变革下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国外研究的前沿图景与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15−26.
    [8] 利奥塔. (1996).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9] 罗萨. (2018).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沈文钦, 毛丹, 蔺亚琼. (2018). 科研量化评估的历史建构及其对大学教师学术工作的影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33−42.
    [11] 阎光才. (2009). 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力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7(01),124−138.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09.01.012
    [12] Amit, V. (2000). The University as Panopticon: Moral Claims and Attacks on Academic Freedom. In Strathern, M.(eds.). Audit Culture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Accountability, Ethics and the Academy (pp.215−235). London: Routledge.
    [13] Ball, S. J. (1990).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Explorations in Policy Sociology. London: Routledge.
    [14] Ball, S. J (1997). Good School / Bad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8(3), 317−336. doi:  10.1080/0142569970180301
    [15] Ball, S. J. (2001). Performativities and Fabrications in the Education Economy: Towards the Performative Society. In D. Gleeson. & C. Husbands. The Performing School: Manag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Performance Culture(pp.210−226). London: Routledge/Falmer.
    [16] Bazeley, P. (2010). Conceptualising Research Performance.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5(7), 889−903.
    [17] Binder, A., Davis, D., & Bloom, N (2016). Career Funneling: How Elite Students Learn to Define and Desire “Prestigious” Job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9(1), 20−39. doi:  10.1177/0038040715610883
    [18] Blackmore, J., & Sachs, J. (1999). Performativity, Pas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cademic Self: Women Leaders in the Restructured and Internationalized University. In A. McKinnon & A. Grant (Eds.). Academic Women.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 Dleuze, G. (1992). Postscript on the Societies of Control. October, (59), 3−7.
    [20] Elliott, J. (1997). Quality Assurance, the Educational Standards Debate,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Curriculum Journal, 8(1), 63−83. doi:  10.1080/09585176.1997.11070762
    [21] Fillitz, T. (2000). Academia: Same Pressures, Same Conditions of Work?. In Strathern, M.(eds.). Audit Culture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Accountability, Ethics and the Academy (pp.236−255). London: Routledge.
    [22]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Cambridge: Polity.
    [23] Lingard, B., & Blackmore, J (1997). The “Performative” State and the Sta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3), 1−20. doi:  10.1007/BF03219652
    [24] Milliken, J., & Colohan, G (2004). Quality or Control?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6(3), 381−391. doi:  10.1080/1360080042000290221
    [25] Power, M. (1994). The Audit Explosion. London: Demos.
    [26] Power, M. (1997). The Audit Society: Rituals of Verif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7] Rose, N. (1992). Governing the Enterprising Self. In P. Heelas and P. Morris (eds). The Values of Enterprise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28] Shore, C., & Wright, S. (2000). Coercive Accountability: the Rise of Audit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Strathern, M.(eds.). Audit Culture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Accountability, Ethics and the Academy (pp. 57−89). London: Routledge.
    [29] Strathern, M. (2000). The Tyranny of Transparency.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 309−321.
    [30] Tsoukas, H. (1997). The Tyranny of Light: the Temptations and Paradox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Futures, (29), 827−843.
  • 加载中
图(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3
  • HTML全文浏览量:  443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0-04-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