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劳动教育与创新:从工具视角开敞的意蕴

卢晓东

卢晓东. 劳动教育与创新:从工具视角开敞的意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 94-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8
引用本文: 卢晓东. 劳动教育与创新:从工具视角开敞的意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 94-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8
Lu Xiaodong.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ols and Equipment[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1): 94-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8
Citation: Lu Xiaodong.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ols and Equipment[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1): 94-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8

劳动教育与创新:从工具视角开敞的意蕴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新常态下的教育财政研究”(16JJD880002)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ols and Equipment

  • 摘要: 劳动是人类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基本作用之一是保持和促进手的发展进而促进脑的发展。劳动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几乎同时发生,工具是劳动的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展开了劳动/操劳、工具、世界之间关系的丰富内涵:个体的人唯经由打交道和上手才能领会工具,劳动中知晓何所用、何所来、不合用。不合用是修理、改造和创新工具的动机源头,也是工具维持性创新的动机源头。人唯有经由劳动才能理解指引网络,理解真实世界。劳动教育的目的因而与认识工具、认识世界联系紧密。劳动教育本质是一种劳动,是发挥出教育功能的劳动,因而具有六方面特点。在学校场域外的劳动教育在缘起、目的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劳动本身就有去遮蔽而使真理敞开的功能,因而认识性劳动、探索性/创造性劳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相关,是劳动教育格外重要的方面。上手可以把个体迅速带往前沿,“上手”概念呈现出循序渐进作为教学原则的局限。世界随着工具的使用和上手状态亮相,工具是先进的,亮相的就是先进的世界,因而劳动教育课程中特别需要安排学生上手不同的、丰富的、先进的工具。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为新,突出体现在劳动教育中可见的先进工具上。
  • [1]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2014). 爱因斯坦传(张卜天译).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2011). 史蒂夫·乔布斯传(修订版)(魏群等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3] 布鲁姆. (1972). 论教学的若干原则. 瞿葆奎(主编). (1988). 教学(上册)(教育学文集第10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恩格斯. (2018). 自然辩证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5] 杜威. (2001).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傅高义. (2012). 邓小平时代(冯克利译).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7] 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Malcolm Gladwell). (2009). 异类(苗飞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8] 海德格尔. (2016).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9] 海德格尔. (2018). 技术的追问. 孙周兴编译. 存在的天命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0] 卢晓东. (2000). 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 高等理科教育,(5),67—74.
    [11] 卢晓东. (2018). 劳动, 在人工智能时代意味着什么?. 中国高等教育,(21),7—9.
    [12] 卢晓东. (2020−03−10). 抗疫志愿服务改变既有劳动教育观念. 中国科学报, (5).
    [13] 卢晓东, 曲霞. (2020). 大学劳动课程课程框架. 中国大学教学,(2—3期合刊),8—16.
    [14] 罗佐才. (1985). 朱熹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江西教育学院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14—19.
    [15] 瞿葆奎. (2005). 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1—8.
    [16] 理查德•桑内特. (2015). 匠人(李继宏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7] 米亚拉雷(Mialarei, G.). (1985). “教育”一词的多种含义. 瞿葆奎(主编). (1993).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文集第1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亚当•斯密. (2002)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 王亚南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 苏霍姆林斯基. (2017). 帕夫雷什中学(赵玮, 王义高, 蔡兴文, 纪强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 苏霍姆林斯基. (2019) 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萧勇, 杜殿坤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1] 檀传宝. (2019).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 中国教育学刊,(2),82—84.
    [22] 新华社. (2018−09−10).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取自: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019−08−15).
    [23] 尤西林. (2017).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新修订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 (2020−03−20).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020−03−3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0
  • HTML全文浏览量:  276
  • PDF下载量:  2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1-27
  • 刊出日期:  2021-01-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