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马克思的教育之思:嵌入工人阶级解放的构想

张建国

张建国. 马克思的教育之思:嵌入工人阶级解放的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2): 15-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2
引用本文: 张建国. 马克思的教育之思:嵌入工人阶级解放的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2): 15-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2
Zhang Jianguo. Karl Marx’s Thinking on Education: Construction Embedded in Emancip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2): 15-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2
Citation: Zhang Jianguo. Karl Marx’s Thinking on Education: Construction Embedded in Emancip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2): 15-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2

马克思的教育之思:嵌入工人阶级解放的构想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2

Karl Marx’s Thinking on Education: Construction Embedded in Emancip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 摘要: 教育哲学家彼得斯将教育理解为价值,他提供了一个理解教育的新角度;陈桂生揭示了教育价值的演变,指出现代教育价值包含教育(狭义)价值与教养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教育思考。他的思考融入其对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学校教学的评价,对这些评价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的教育思考深嵌入工人阶级解放的构思之中。论文从工人阶级解放角度考察教育价值如何嵌入三类评价,亦立足教育价值透视马克思教育思考的特点。这些分析表明,把握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不能离开其对工人阶级解放的理论构思;在教育(狭义)价值和教养价值上,马克思重视后者甚于前者,这种不平衡同其对道德、道德品质形成的思考有关。从社会结构来看,马克思的选择不无合理之处,如立足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德育的作用又不可等闲视之。
  • 表  1   

    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对工人(儿童)
    的影响
    价值预设行动指向终极追求
    革命者
    马克思
    劳动-私有财产 工人的自我异化,
    并与他人相异化;
    1. 人是普遍的、自由的存在;
    2. 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消灭私有财产; 工人阶级的解放
    劳动-分工 工人的片面的、
    畸形发展;
    1. 人是全面发展的人;
    2. 劳动是多样性的活动;
    消灭劳动分工;
    社会斗争 工人由环境支配;
    工人缺乏知识,
    受意志或情感支配;
    1. 人是能动的存在;
    2. 工人阶级应进行国际合作;
    3. 工人应具有关于实践条件的知识;
    4. 斗争应采取公开的形式;
    改造压迫性的
    社会关系;
    学校教学 儿童的无知;
    教师成为附属物;
    1.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
    2. 教学独立于教会和政府;
    3. 生产劳动应在学校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立法等手段使学校利于
    工人阶级儿童的发展;
    下载: 导出CSV
  • [1] 爱尔维修. (1986).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柏拉图. (1986). 理想国(郭斌和, 张竹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3] 勃兰登堡. (1986). 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 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274—294.
    [4] 布列钦卡. (2001).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陈桂生. (1985). 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资本主义德育. 教育理论与实践,(5),1—5.
    [6] 陈桂生. (2009a). 普通教育学纲要.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陈桂生. (2009b). 教育学的建构.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陈桂生. (2018). 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学报,2018(1),3—12.
    [9] 村井实. (1984a). 教育的定义与教育学. 引自大河内一男, 海后宗臣等. 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曲程, 迟凤年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317−323.
    [10] 村井实. (1984b). 什么是教育. 引自大河内一男, 海后宗臣等. 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曲程, 迟凤年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41.
    [11] 杜威. (2001).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杜威. (2007). 评价理论(冯平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3] 恩格斯. (196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4] 恩格斯. (197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5] 费尔巴哈. (1984). 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6] 康德. (2017). 康德论教育(李其龙, 彭正梅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卢梭. (1983). 爱弥尔(李平沤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8] 马克思. (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 马克思. (195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 马克思. (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1] 马克思. (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2] 马克思. (1961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3] 马克思. (1961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4] 马克思. (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5] 马克思. (1964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6] 马克思. (1964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7] 马克思. (196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8] 马克思. (197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9] 马克思. (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0] 马克思. (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1] 马克思. (1975). 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2] 马克思. (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3] 马克思. (1986).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34] 马克思. (20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5] 马克思. (2004). 资本论(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6] 梅里尔•唐尼, A. V. 凯利. (1989). 教育理论与实践引论(王箭等译).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37] 孟德斯鸠. (198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38] 苏渭昌. (1980). 马克思为何不提德育. 北京教育,(6),15—16.
    [39] 苏渭昌. (1983). 马克思谈到“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时为何未提德育. 现代教育管理,(2),100—105.
    [40] 魏传光. (2017). “伍德—米勒命题”的双重破解. 学术界,(6),99—108. doi:  10.3969/j.issn.1002-1698.2017.06.010
    [41] 王晓升. (2012). 马克思是反(或非)道德主义吗?. 伦理学研究,(1),108—115. doi:  10.3969/j.issn.1671-9115.2012.01.020
    [42] 亚里士多德. (2003). 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43] 杨彬. (1987).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德育”之谜. 教育研究与实验,(2),12—16.
    [44] 张霄, 胡启勇. (2008). 马克思主义在伦理学上的“反道德论”问题. 南京社会科学,(6),42—47. doi:  10.3969/j.issn.1001-8263.2008.06.008
    [45] Adamson, W. L. (1977). Marx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view of Politics, 39(3), 363—385. doi:  10.1017/S0034670500014832
    [46] Allman, P. (2007). On Marx: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volutionary intellect of Karl Marx. Rotterdam & Tapai: Sense Publishers.
    [47] Gordon, P. & White, J. (2010). Philosopher as Educational Reformer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48] Peters, R. S. (2007). Education as Initiation, in Randall Curren (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 Anthology. Oxford: Wiley-Blackwell.
    [49] Rikowsk, G. (2008). Marx and Education Revisited [EB/OL]. https://www.academia.edu/11903071/Marx_and_Education_Revisited, Visited on September 5, 2018.
    [50] Small, R. (2014). Karl Marx in D. C. Phillips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No. 2 volumes), SAGE.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2
  • HTML全文浏览量:  377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1-02-0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