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通向根脉与面向未来:建构教材学的基础、逻辑与方略

余宏亮

余宏亮. 通向根脉与面向未来:建构教材学的基础、逻辑与方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2): 30-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3
引用本文: 余宏亮. 通向根脉与面向未来:建构教材学的基础、逻辑与方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2): 30-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3
Yu Hongliang. To the Foundation and to the Future: Construct the Basis, Logic and Strategies of Discipline of Textbook[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2): 30-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3
Citation: Yu Hongliang. To the Foundation and to the Future: Construct the Basis, Logic and Strategies of Discipline of Textbook[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2): 30-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3

通向根脉与面向未来:建构教材学的基础、逻辑与方略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数字时代的知识变革与教材编制研究”(BHA190121)
  • ①论争一方以1952年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刘御为代表,一方以教育部小学教育司司长吴研因为代表,双方围绕全国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思想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人民教育》为阵地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的论辩。详阅:石鸥.(2013). 百年中国教科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36—238页。
  • ②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教材建设,明确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创新教材建设体制机制,决定中小学思政、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以及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等由国家统编、统审、统用,其他教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制、对照国家教材目录选用,我国中小学教材总体上“一纲”保持不变,形成了统编和非统编两种政策,这里称为“一纲两策”。

To the Foundation and to the Future: Construct the Basis, Logic and Strategies of Discipline of Textbook

  • 摘要: 建构教材学是教材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当下诉求。考释建构教材学的基础,现代教材研究发轫于清末新学教材分科编译滥觞之际,历经萌生—勃发期(1877—1919)、多元—活跃期(1920—1948)、规整—跌宕期(1949—1978)和复苏—繁荣期(1979年至今)的积淀,支撑教材学独立的资源平台、学科要素、运行机制日趋完善。推展建构教材学的逻辑,教材学是教育学的支撑学科,其学科特性源自教材的复杂多变性与话语博弈性;教材学研究教材现象与规律,可按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性、交叉性、比较性划分学科谱系;教材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指导教材编创、教材教学、教材评价是其核心功能。筹划教材学发展的方略,未来尤需推动教材理论的问题域转换,建构教材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开掘教材立论的学科化进路,增强教材编研的制度性保障。
    1)  ①论争一方以1952年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刘御为代表,一方以教育部小学教育司司长吴研因为代表,双方围绕全国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思想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人民教育》为阵地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的论辩。详阅:石鸥.(2013). 百年中国教科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36—238页。
    2)  ②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教材建设,明确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创新教材建设体制机制,决定中小学思政、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以及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等由国家统编、统审、统用,其他教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制、对照国家教材目录选用,我国中小学教材总体上“一纲”保持不变,形成了统编和非统编两种政策,这里称为“一纲两策”。
  • [1] 陈元晖. (2007). 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郭戈. (2019). 加强教材专业化建设提升教材科学化水平——“中小学教材专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内部资料.
    [3] 何东. (2014). 教材研究的实证分析—以61篇博士学位论文为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9—73.
    [4] 黄遵宪. (1981). 日本国志(下). 台北: 文海出版社.
    [5] 教科书之发刊概况. (1934). 中华民国教育部.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 上海: 开明书店.
    [6] 《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 (1986). 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 《课程•教材•教法》编委会. (1981). 发刊词. 课程•教材•教法,(1),发刊词.
    [8] 罗存德. (1866). 英华字典. 香港: Daily Press Office.
    [9] 刘靖, 王琳. (2019). 教科书研究新动向—帕尔格雷夫教科书研究述评.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65—68.
    [10] 黎锦熙. (1934). 国语运动史纲.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1] 黎锦熙. (1958). 新著国语文法.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2] 乜勇等. (2009). 教育研究的第三种范式—混合方法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9),19—23. 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09.09.004
    [13] 热拉尔, 罗日叶. (2009). 为了学习的教科书: 编写、评估和使用(汪凌, 周振平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 石鸥. (2007). 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5),5—9. doi:  10.3969/j.issn.1671-6124.2007.05.001
    [15] 石鸥. (2013). 百年中国教科书论.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6] 石鸥. (2019). 中小学教科书70年忆与思.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1—7.
    [17] 石鸥, 吴小鸥. (2012). 195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教科书统一制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教训. 教科书研究,(1),27—45.
    [18] 石鸥, 周美云. (2019). 教科书研究40年发展与展望.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54—60.
    [19] 田虎伟. (2006). 混合方法研究: 美国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 高等教育研究,(11),74—78.
    [20] 王攀峰. (2017). 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课程•教材•教法,(1),34—41.
    [21] 吴小鸥. (2012). 中国第一套“国语”教科书—1907年黄展云、林万里、王永炘编纂《国语教科书》.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55—161.
    [22] 吴小鸥. (2020). “教科书”考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117—126.
    [23] 吴小鸥. (2009). 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18.
    [24] 吴康宁. (2009).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20.
    [25] 魏英杰. (2017). 部编本教材, 让人挑刺又何妨. 钱江晚报, 2017-09-28(03).
    [26] 谢俊贵. (1990). 教材学略说.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82—84.
    [27] 下河边半五郎. (1904). 饮冰室文集类编奥附. 东京: 帝国印刷株式会社.
    [28] 谢金枝. (2016). 教科书研究的整合取径—混合方法研究. 课程与教学季刊,(3),55—84.
    [29] 夏偕复. (1901). 学校刍议. 教育世界,(15),1—2.
    [30] 余宏亮. (2018). 改革开放40年教材研究: 图谱解析与进路探寻. 课程·教材·教法,(11),25—31.
    [31] 余宏亮. (2020). 建设教材强国: 时代使命、主要标志与基本路径. 课程·教材·教法,(3),95—103.
    [32] 尤莉. (2010). 第三次方法论运动—混合方法研究60年演变历程探析. 教育学报,(3),31—34. doi:  10.3969/j.issn.1673-1298.2010.03.006
    [33] 张芬芬. (2015). 台湾教科书研究: 背景、概况与趋势.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9—22.
    [34] 张铭凯, 靳玉乐. (2017). 我国教科书研究的新世纪图景—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全球教育展望,(3),54—66.
    [35] 张文, 李彦群. (2018). 论“教科书学”的构建. 当代教育科学,(11),11—16. doi:  10.3969/j.issn.1672-2221.2018.11.004
    [36] 张学鹏. (2019). 改革开放40年教科书研究历程的回顾、总结和展望. 当代教育科学,(7),36—42. doi:  10.3969/j.issn.1672-2221.2019.07.008
    [37] 周珮仪, 郑明长. (2008). 教科书研究方法论之探究. 课程与教学季刊,(1),193—22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2
  • HTML全文浏览量:  332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1-02-0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