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政策表述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

钱佳 雷万鹏 马红梅

钱佳, 雷万鹏, 马红梅. 政策表述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2): 50-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5
引用本文: 钱佳, 雷万鹏, 马红梅. 政策表述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2): 50-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5
Qian Jia, Lei Wanpeng, Ma Hongmei. The Policy Statements and the Fiscal Education Investment Efforts of Local Government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ity-Level Panel Dat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2): 50-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5
Citation: Qian Jia, Lei Wanpeng, Ma Hongmei. The Policy Statements and the Fiscal Education Investment Efforts of Local Government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ity-Level Panel Dat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2): 50-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5

政策表述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行为实证研究”(CFA160174)
  • ①详情参见:http://www.gov.cn/test/2012-03/15/content_2067314.htm
  • ②详情参见: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233.htm
  • ③该数据是简单平均数;数据来源:《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2000—2012)。
  • ④文中所涉年份是事件发生时间,而不是统计报表公布时间(通常滞后一年)。
  • ⑤原始数据只统计了“全市”和“市辖区”的情况,我们根据两者的等量关系,手动计算了两者的差值,记为“县域内”的数值,即“城乡”关系中的“乡”。
  • ⑥Stata的reshape命令中的“j”。
  • ⑦282市×10年×2部门。由于某些变量在部分年份的缺失,采用列删法处理缺失值的方法导致实际分析中的有效分析样本通常少于理论值。在具体分析中,详见文中实证结果分析部分表末报告的附属统计量“样本量”。
  • ⑧文中提供的历时趋势图都包含2013年及此后的年份,仅供读者参考。
  • ⑨部分不具有加总性质的变量不可以直接相减,例如,人口增长率或人口密度等,它们不存在市辖区与县域内加总即为全是均值的等量关系。
  • ⑩如果Hausman检验结果显著,从统计上支持FE。然而,一般而言,截面效应α_i与解释变量或误差项不相关的假设不成立,不能获得一致估计。通常而言,即使Hausman检验结果不显著,面板数据分析中也多用FE估计。
  • 表2报告的辅助统计量显示:截面内的方差成分比例较大有关,ρ统计量\begin{document}$ \bigg(\dfrac{{{\rm{\alpha }}_{\rm{i}}}^{2}}{{{\rm{\alpha }}_{\rm{i}}}^{2}+{{\rm{\varepsilon }}_{\rm{it}}}^{2}} \bigg)$\end{document}均超过了0.7,即,教育财政努力程度的差异主要来自城市自身,在所有方差中的占比超过了70%。
  • ⑫笔者将DT的效应分解成2011年和2012年的结果没有在文中报告,其系数分别是1.071(标准误为0.440)和3.107(标准误为0.513)。
  • ⑬增长率以前一年为基准,因此,2008年是第一个有观测值的年份,NC×YR2008的交互项为基准参照。
  • ⑭县域内有效分析样本的生均教育经费6年均值是5471元,其4%是218.8元。

The Policy Statements and the Fiscal Education Investment Efforts of Local Government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ity-Level Panel Data

  • 摘要: 本文基于282个地级市2007—2016年“市辖区-县域内”两部门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检验了中央政府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相关规定的政策表述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度的总体影响及其空间分布效应。研究发现:在“4%”表述明确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里,地方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教育经费增长率、生均教育经费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增长;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占比以及教育经费的环比增长方面,县域内的增长显著低于市辖区;在GDP占比和生均支出等指标上,县域内的增长显著高于市辖区。本研究对“后4%”时代教育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具有现实价值。
    1)  ①详情参见:http://www.gov.cn/test/2012-03/15/content_2067314.htm
    2)  ②详情参见: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233.htm
    3)  ③该数据是简单平均数;数据来源:《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2000—2012)。
    4)  ④文中所涉年份是事件发生时间,而不是统计报表公布时间(通常滞后一年)。
    5)  ⑤原始数据只统计了“全市”和“市辖区”的情况,我们根据两者的等量关系,手动计算了两者的差值,记为“县域内”的数值,即“城乡”关系中的“乡”。
    6)  ⑥Stata的reshape命令中的“j”。
    7)  ⑦282市×10年×2部门。由于某些变量在部分年份的缺失,采用列删法处理缺失值的方法导致实际分析中的有效分析样本通常少于理论值。在具体分析中,详见文中实证结果分析部分表末报告的附属统计量“样本量”。
    8)  ⑧文中提供的历时趋势图都包含2013年及此后的年份,仅供读者参考。
    9)  ⑨部分不具有加总性质的变量不可以直接相减,例如,人口增长率或人口密度等,它们不存在市辖区与县域内加总即为全是均值的等量关系。
    10)  ⑩如果Hausman检验结果显著,从统计上支持FE。然而,一般而言,截面效应α_i与解释变量或误差项不相关的假设不成立,不能获得一致估计。通常而言,即使Hausman检验结果不显著,面板数据分析中也多用FE估计。
    11)  ⑪表2报告的辅助统计量显示:截面内的方差成分比例较大有关,ρ统计量$ \bigg(\dfrac{{{\rm{\alpha }}_{\rm{i}}}^{2}}{{{\rm{\alpha }}_{\rm{i}}}^{2}+{{\rm{\varepsilon }}_{\rm{it}}}^{2}} \bigg)$均超过了0.7,即,教育财政努力程度的差异主要来自城市自身,在所有方差中的占比超过了70%。
    12)  ⑫笔者将DT的效应分解成2011年和2012年的结果没有在文中报告,其系数分别是1.071(标准误为0.440)和3.107(标准误为0.513)。
    13)  ⑬增长率以前一年为基准,因此,2008年是第一个有观测值的年份,NC×YR2008的交互项为基准参照。
    14)  ⑭县域内有效分析样本的生均教育经费6年均值是5471元,其4%是218.8元。
  • 图  1  教育经费环比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图  2  教育支出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图  3  市辖区与县镇生均教育支出比率趋势

    图  4  市辖区与县镇生均教育支出环比增长率趋势

    表  1  政策表述对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努力程度及其分布效应的影响

    解释变量PBEF,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PGDP,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M1M2M3M4M5M6
    DT2.024***2.585***0.567***0.512***
    (0.189)(0.221)(0.051)(0.060)
    DT×NC−1.172***0.116+
    (0.240)(0.065)
    YR20080.606*0.330***
    (0.288)(0.078)
    YR20090.3200.522***
    (0.335)(0.091)
    YR20100.3680.744***
    (0.400)(0.108)
    YR20111.803***1.134***
    (0.472)(0.127)
    YR20123.956***1.810***
    (0.535)(0.145)
    YR2008×NC−0.3380.069
    (0.374)(0.101)
    YR2009×NC−0.931*0.079
    (0.377)(0.102)
    YR2010×NC−1.711***−0.052
    (0.377)(0.102)
    YR2011×NC−1.766***0.173+
    (0.378)(0.102)
    YR2012×NC−2.081***0.166
    (0.383)(0.103)
    其他控制变量
    样本量302030203020302030203020
    组内R20.1390.1470.2010.1780.1790.234
    ρ0.7120.7170.7280.8210.8180.807
      注:1. *** p<0.001,** p<0.01,* p<0.05,+ p<0.10;2.系数下方的值为标准误;3.每个城市的市辖区和县域在不同年份的观测值看作独立观测,样本量是282个城市市辖区与县域内两部门数据转置而成的结果,但由于部分变量上的缺失,在采用列删法处理缺失值的情况下,有效观测值少于理论值;4.其他控制变量包括财政自给率及其平方项、人均财政转移支付的对数、人均GDP及其平方项、学生人口负担率、市辖区与县域各部在全市人口中的占比、人均外商投资等,除人均转移支付和外商投资等变量是全市整体情况外,其他所有变量均为部门特属;5.对于比值类数据,对异常值进行了剔除;6.在所有的模型中均做了充分的统计控制,受篇幅限制,仅报告了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7.除特殊说明外,此处注释全文通用。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政策表述对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努力程度影响的稳健性

    解释变量GROWTH,教育经费支出环比增长率(%)LNEXP,生均支出(元)的对数
    M7M8M9M10M10M12
    DT 10.500*** 9.254*** 0.242*** 0.244***
    (1.137) (1.298) (0.013) (0.015)
    DT×NC 2.648* −0.003
    (1.331) (0.017)
    YR2008 0.156***
    (0.018)
    YR2009 −5.219*** 0.298***
    (1.521) (0.021)
    YR2010 −7.591*** 0.424***
    (1.843) (0.026)
    YR2011 −1.296 0.655***
    (2.270) (0.030)
    YR2012 −0.756 0.907***
    (2.682) (0.034)
    YR2008×NC 0.054*
    (0.024)
    YR2009×NC −5.571** 0.043+
    (1.990) (0.024)
    YR2010×NC −4.826* 0.028
    (1.999) (0.024)
    YR2011×NC −1.043 0.042+
    (1.999) (0.024)
    YR2012×NC −1.219 0.045+
    (2.029) (0.024)
    其他控制变量
    N 2479 2479 2479 3020 3020 3020
    组内R2 0.096 0.098 0.130 0.817 0.817 0.852
    ρ 0.432 0.471 0.459 0.748 0.749 0.820
    下载: 导出CSV
  • [1] 范子英. (2010). 央地关系与区域经济格局: 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 上海: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 傅勇, 张晏. (2007).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 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 管理世界,(3),4—12.
    [3] 胡咏梅, 唐一鹏. (2014). “后4%时代”的教育经费应该投向何处? 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3—24.
    [4] 黄斌, 郝秀宁, 董云霞. (2013). “以县为主”和“新机制”改革是否改善了县域间教育财政支出差异. 教育与经济,29(6),3—10.
    [5] 黄斌, 钟宇平. (2008). 教育财政充足的探讨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6(1),139—153.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08.01.013
    [6] 黄萃, 任弢, 张剑. (2015). 政策文献量化研究: 公共政策研究的新方向. 公共管理学报,(2),158—115.
    [7] 黄少安, 姜树广. (2013). 城乡公共基础教育均等化了吗? 对城乡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和教育质量历史趋势的实证考察. 社会科学战线,(7),80—85.
    [8] 伍德里奇. (2003). 计量经济学导论: 现代观点.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雷万鹏, 钱佳. (2015). 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行为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4(2),148—157.
    [10] 李秉中. (2014). 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制度性短缺与改进路径. 教育研究,35(10),41—47.
    [11] 王蓉, 田志磊. (2018). 迎接教育财政3.0时代. 教育经济评论,3(1),26—46.
    [12] 王蓉, 杨建芳. (2008). 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实证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28—137.
    [13] 文宏, 赵晓伟. (2015). 政府公共服务注意力配置与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方向选择: 基于中部六省政府工作报告(2007—2012年)的文本分析. 软科学,29(6),9—13.
    [14] 邢祖礼, 邓朝春. (2012). 财政分权与农村义务教育研究: 基于财政自给度视角. 中国经济问题,(4),33—34.
    [15] 姚继军, 马林琳. (2016). “后4%时代”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与结构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36(5),17—21.
    [16] 姚继军, 张新平. (2014). “后4%时代”公共财政如何更好地保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与经济,30(5),9—12.
    [17] 张牧扬. (2013). 晋升锦标赛下的地方官员与财政支出结构. 世界经济文汇,(1),86—103.
    [18] 张晏, 李英蕾, 夏纪军. (2013). 中国义务教育应该如何分权?从分级管理到省级统筹的经济学分析. 财经研究,39(1),17—26.
    [19] 周黎安. (2007).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7),36—50.
    [20] 宗晓华, 丁建福. (2016).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与均等效应: 以江苏省为例. 教育经济评论,1(1),56—69.
    [21] Jin, H., Qian, Y., & Weingast, B. R. (2005).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9-10), 1719—1742. doi:  10.1016/j.jpubeco.2004.11.008
    [22] Jones, G. A., & Corbridge, S. (2010). The continuing debate about urban bias: The thesis, its critics, its influ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 10(1), 867—916.
    [23] Lipton, M. (1977).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A study of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London, U.K: Temple Smith.
    [24] Oates, W. E. (2005). Toward a second-generation theory of fiscal federalism. International Tax & Public Finance, 12(4), 349—373.
    [25] Sen, A. K. (1992). Inequality reexamined.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 Yao, Y., & Zhang, M. (2015). Subnational leaders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4), 405—436. doi:  10.1007/s10887-015-9116-1
  • 加载中
图(4)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0
  • HTML全文浏览量:  372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2-07
  • 刊出日期:  2021-02-0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