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大学校友组织:公共性建构与组织成长

罗志敏 陈春莲

罗志敏, 陈春莲. 大学校友组织:公共性建构与组织成长[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3): 99-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9
引用本文: 罗志敏, 陈春莲. 大学校友组织:公共性建构与组织成长[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3): 99-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9
Luo Zhimin, Chen Chunlian. Public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Growth of University Alumni Organization:Take Wuhan University Alumni Anti-epidemic Emergency Rescue Actio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3): 99-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9
Citation: Luo Zhimin, Chen Chunlian. Public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Growth of University Alumni Organization:Take Wuhan University Alumni Anti-epidemic Emergency Rescue Actio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21, 39(3): 99-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9

大学校友组织:公共性建构与组织成长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9
基金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委托课题“高校校友会在新冠疫情中的作用研究”(ZX2020XY01)、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9-CXTD-09/2021-CXTD-05)
  • ①1826年,普林斯顿大学校友会成立,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大学校友会。
  • ②这7座楼及其捐建者、捐赠金额分别是万林艺术博物馆(陈东升/2011年1.47亿元)、当代楼(艾路明/2011年3000万元)、文科综合楼(毛振华/2012年5000万元)、卓尔体育馆(阎志/2013年6000万元)、亿纬电化学楼(刘金成/2015年1000万元)、小米科技楼(雷军/2016年1亿元)和电子信息学院大楼(于刚/2019年800万美元)。参见:刘丹.又有校友给母校捐楼啦,取自http://news.sina.com.cn,2019−12−23.
  • ③“珞珈”即珞珈山,位于武汉大学校内,常被校友或校方用来指代武汉大学。
  • ④武汉大学的樱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每年三月份的樱花盛开是校园内的代表性景色,“樱花”有时也被校友或校方用来指代武汉大学。
  • ⑤例如,2016年10月20日武汉大学校友雷军向武汉大学捐赠9999.9999万元。对于此次捐赠,他谈到,“我是在陈东升学长的感召之下做出这个捐赠决定的。”参见:刘盛钱.雷军向武大捐赠99999999元,为何不多捐1元钱?取自http://news.sohu.com/20161022/n470989769.shtml,2016−10−22.
  • ⑥如1900年圣约翰同学会成立时,时任圣约翰书院院长的卜舫济就希望它不仅能“使他们(校友)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还能“使毕业生们保持对母校的兴趣”,并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群体”。当时同学会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及该组织的宗旨时表示,“宗旨约分两大端,一以同学之余力,辅助母校;一联络前后诸同学,以广声气之应求。”参见:《圣约翰大学年度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号Q243-1-1446;徐维荣:《联旧会之缘起及其成绩》《约翰声》1910年1月,第6页。
  • ⑦相关信息见《北京大学校友通讯》第三十七期《北京大学校友会成立20周年纪念专刊》。
  • ⑧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的业务范围:(一)促进校友间、校友和母校间的交流,构建高质量的校友网络;(二)增强校友的归属感、为校友服务、关心和支持校友的事业发展;(三)凝聚校友力量,助力母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四)创建校友和母校相互关心、共同发展的校友文化。参见:《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章程》。
  • ⑨即便是母校的校友会,要通过注册获得合法身份也是困难重重。如1984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校友会由于手续繁多、限制条件多,直到1992年动用校方的组织力量并在一些官员校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在民政部门完成注册登记。至于其他普通院校,其校友会要取得合法地位的难度可想而知,地方校友会更是难上加难。
  • ⑩具体可参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2018年1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推动校友会依法注册,促进校友工作规范发展》。

Public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Growth of University Alumni Organization:Take Wuhan University Alumni Anti-epidemic Emergency Rescue Action as an Example

  • 摘要: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校友组织由于被担心涉入“帮圈文化”而成为限制发展的对象,其功能也大都局限在个人联谊、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层面。结合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大学校友组织的应急救援行动案例,可以从中发现,校友组织能在确定的角色下应社会需要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行动诉求,以同一校友身份为情感基点快速累积起大规模校友召集所需的信任,并在校友能人的拉动下快速响应、协同行动,从而在生产出多样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公共性的建构。而这种由“自在”走向“自为”的建构所带来的公共性增长又同时促进了其组织的成长,即在组织架构上从“校友的校友会”“大学的校友会”走向“社会的校友会”,在组织功能上从“联谊”“互谊”走向“公益”。案例表明校友组织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为此应重新审视大学校友会的作用,那就是它们不仅是高校在拓展社会影响力、传承大学文化、筹集办学资金等方面的重要组织力量,也能成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可以倚重的合作伙伴,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①1826年,普林斯顿大学校友会成立,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大学校友会。
    2)  ②这7座楼及其捐建者、捐赠金额分别是万林艺术博物馆(陈东升/2011年1.47亿元)、当代楼(艾路明/2011年3000万元)、文科综合楼(毛振华/2012年5000万元)、卓尔体育馆(阎志/2013年6000万元)、亿纬电化学楼(刘金成/2015年1000万元)、小米科技楼(雷军/2016年1亿元)和电子信息学院大楼(于刚/2019年800万美元)。参见:刘丹.又有校友给母校捐楼啦,取自http://news.sina.com.cn,2019−12−23.
    3)  ③“珞珈”即珞珈山,位于武汉大学校内,常被校友或校方用来指代武汉大学。
    4)  ④武汉大学的樱花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每年三月份的樱花盛开是校园内的代表性景色,“樱花”有时也被校友或校方用来指代武汉大学。
    5)  ⑤例如,2016年10月20日武汉大学校友雷军向武汉大学捐赠9999.9999万元。对于此次捐赠,他谈到,“我是在陈东升学长的感召之下做出这个捐赠决定的。”参见:刘盛钱.雷军向武大捐赠99999999元,为何不多捐1元钱?取自http://news.sohu.com/20161022/n470989769.shtml,2016−10−22.
    6)  ⑥如1900年圣约翰同学会成立时,时任圣约翰书院院长的卜舫济就希望它不仅能“使他们(校友)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还能“使毕业生们保持对母校的兴趣”,并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群体”。当时同学会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及该组织的宗旨时表示,“宗旨约分两大端,一以同学之余力,辅助母校;一联络前后诸同学,以广声气之应求。”参见:《圣约翰大学年度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号Q243-1-1446;徐维荣:《联旧会之缘起及其成绩》《约翰声》1910年1月,第6页。
    7)  ⑦相关信息见《北京大学校友通讯》第三十七期《北京大学校友会成立20周年纪念专刊》。
    8)  ⑧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的业务范围:(一)促进校友间、校友和母校间的交流,构建高质量的校友网络;(二)增强校友的归属感、为校友服务、关心和支持校友的事业发展;(三)凝聚校友力量,助力母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四)创建校友和母校相互关心、共同发展的校友文化。参见:《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章程》。
    9)  ⑨即便是母校的校友会,要通过注册获得合法身份也是困难重重。如1984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校友会由于手续繁多、限制条件多,直到1992年动用校方的组织力量并在一些官员校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在民政部门完成注册登记。至于其他普通院校,其校友会要取得合法地位的难度可想而知,地方校友会更是难上加难。
    10)  ⑩具体可参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2018年1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推动校友会依法注册,促进校友工作规范发展》。
  • 图  1  大学校友组织公共性建构及组织成长框架

  • [1] 曹爱军, 方晓彤. (2019). 社会治理与社会组织成长制度构建. 甘肃社会科学,(2),94—100.
    [2] 陈刚. (2011). 意见的公共表达: 公共争议的传播偏向与话语民主化. 南京社会科学,(8),118—125. doi:  10.3969/j.issn.1001-8263.2011.08.019
    [3] 高鹏程. (2009). 公共性: 概念、模式与特征. 中国行政管理,(9),65—67.
    [4] 耿依娜. (2018). 价值、结构与行动: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评价的三维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8—125.
    [5] 耿依娜. (2019). 政治营造与社会自主: 基层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机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02—113.
    [6] 黄晓春. (2017).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 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 社会学研究,(1),101—124.
    [7] 黄晓星. (2011). 社区运动的“社区性”: 对现行社区运动理论的回应与补充. 社会学研究,(1),41—62.
    [8] 何艳玲, 钟佩. (2013). 熟悉的陌生人: 行动精英间关系与业主共同行动. 社会学研究,(6),21—45.
    [9] 何艳玲. (2007). 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 乐街调查.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 刘杰, 田毅鹏. (2010). 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及道路选择. 社会科学研究,(5),88—94. doi:  10.3969/j.issn.1000-4769.2010.05.015
    [11] 罗家德, 李智超. (2012). 乡村社区自组织治理的信任机制初探: 以一个村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例. 管理世界,(10),83—93.
    [12] 李友梅, 肖瑛, 黄晓春. (2012). 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4),125—139.
    [13] 马强, 高丙中. (2017). 校友会组织: 单位之外的社会结合. 西北民族研究,(4),47—56.
    [14] 帅满. (2013). 安全食品的信任建构机制: 以H市“菜团”为例. 社会学研究,(5),183—206.
    [15] 帅满. (2019). 从人际信任到网络结构信任: 社区公共性的生成过程研究. 社会学评论,(4),62—75. doi:  10.3969/j.issn.2095-5154.2019.04.005
    [16] 孙立平. (2003). 断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 宋晓清. (2014). 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关系的重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5),45—52.
    [18] 唐文玉. (2011). 国家介入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基于J街道的经验分析. 学习与实践,(4),106—113.
    [19] 田毅鹋. (2005). 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 以中日两国为中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65—72.
    [20] 王长生. (2004). 民国第一校友会. 文史天地,(8),32—35.
    [21] 徐剑梅. (2020). 年轻一代让捐赠长出“效率翅膀”. 参考消息,02-18(11).
    [22] 夏建中. (2008). 从街居制到社区制: 我国城市社区30年的变迁. 黑龙江社会科学,(5),14—19. doi:  10.3969/j.issn.1007-4937.2008.05.004
    [23] 杨敏. (2007).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 社会学研究,(4),137—164.
    [24] 曾凡木. (2018). 移动互联网、线上分享与青年自组织的互惠机制: 以S市新庭小区80群为例. 中国青年研究,(8),64—70. doi:  10.3969/j.issn.1002-9931.2018.08.010
    [25] 朱家存, 周兴国. (2007). 论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及实践表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38—43.
    [26] 张小宁. (2014). 平台战略研究述评及展望. 经济管理,(3),190—199.
    [27] 周亚越, 吴凌芳. (2019). 诉求激发公共性: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 基于H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案例的调查. 浙江社会科学,(9),90, 88—95.
    [28] Oliver, P. & Marwell, G. (1988). The Paradox of Group Size in Collective Action: 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3(1), 1—8. doi:  10.2307/2095728
  • 加载中
图(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7
  • HTML全文浏览量:  292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1-03-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