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对“非智力因素”讨论及有关问题的几点意见

李国榕 杨昌勇

李国榕, 杨昌勇. 对“非智力因素”讨论及有关问题的几点意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 12(2): 61-68, 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9
引用本文: 李国榕, 杨昌勇. 对“非智力因素”讨论及有关问题的几点意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 12(2): 61-68, 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9

对“非智力因素”讨论及有关问题的几点意见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9
  • ①李志:《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陕西教育》1981年第12期。
  • ②燕国材: 《应重视非智力因案的培养》, 《光明日报》1983年8月11日。
  • ③丁楚云: 《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 ④王极盛:《人才成功的因素》, 《心理学探新》 1980年第1期。
  • ⑤昊福元: 《智力的涵义再谈》, 上海心理学81年会论文, 共8页。
  • ⑥燕国材:《智力与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1982年7月第1次印刷。
  • ⑦吴福元:《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智力结构》, 《教育研究》, 1983年第4期。
  • ⑧《朱智贤心理学文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220、26页。
  • ⑨丛立新:非智力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普遍影响》, 《教育研究》 1985年第4期。
  • ①马兆掌: 《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问题的商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1期。
  • ②萧宗六: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不科学》, 《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2期。
  • ③申继亮: 《论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 ④林崇德:《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4期。
  • ⑤吴福元、竺培梁: 《智力心理学》, 青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46~74, 158~159页。
  • ⑥见潘版主编: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第99页.
  • ①见吴福元、竺培梁: 《智力心理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25~27、46~47页.
  • ①燕国材、马加乐: 《非智力因紧与学校教育》,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28页。
  • ②又见萧宗六:《“非智力因素理论”质疑》, 《华东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2年第4期.
  • ③杨昌勇:《非智力心理因素再辨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1期。
  • ④见燕国材: 《非智力因素理论果真漏洞百出、悖于心理事实吗?》, 《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4期。
  • ⑤燕国材: 《五谈非智力因索的几个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1993年第8期。
  • ⑥燕国材:《三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 ①恩格斯: 《反杜林论》, 《马克思思洛斯选“:》第3卷, 人民出版”1972年版, 第81页。
  • ②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535页.
  • ③杨昌勇:《非智力心理因素辨析》, 《孜育论丛》1990年第3期。
  • ①张旭东、贺蛉峰: 《论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4期。
  • ②郎大光: 《论非智力因素的八大功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 ①吴福元:学生智力因索与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教育研究2 19:7年第4期。
  • ②祝暂里: 《对青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 《心理科学通讯》1936年第5期。
  • ③该课题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相关的研究》, 《上海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 ④马加乐郇:《关于中学生非智力因素量化的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6期。
  • ⑤见耿如亭:《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苫力心理品质淡尝》, 《山东教育科研》1992年第4期。
  • ⑥见徐崇文: 《啡智力心理日素的发展与教育综合实验报告》(上、下), 《上:海教育科研》1992年第1~8期。
  • ⑦潘艺林、蒋季梅:《关于“非智力因索”概念的科学性问题的商榷》一文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年第1期。
  • ①燕国材: 《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实效性和不可替代性》,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4期。
  • ②见皮连生: 《论“智力因索与非智力因素”分类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
  • ①燕国材:《论“培养非智力因素”说法的科学性》, 耀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4期。
  • ②见胡守藜主编: 《德有原望》(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89页。
  • 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页。
  • 1)  ①李志:《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陕西教育》1981年第12期。
    2)  ②燕国材: 《应重视非智力因案的培养》, 《光明日报》1983年8月11日。
    3)  ③丁楚云: 《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4)  ④王极盛:《人才成功的因素》, 《心理学探新》 1980年第1期。
    5)  ⑤昊福元: 《智力的涵义再谈》, 上海心理学81年会论文, 共8页。
    6)  ⑥燕国材:《智力与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1982年7月第1次印刷。
    7)  ⑦吴福元:《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智力结构》, 《教育研究》, 1983年第4期。
    8)  ⑧《朱智贤心理学文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220、26页。
    9)  ⑨丛立新:非智力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普遍影响》, 《教育研究》 1985年第4期。
    10)  ①马兆掌: 《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问题的商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1期。
    11)  ②萧宗六: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不科学》, 《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2期。
    12)  ③申继亮: 《论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13)  ④林崇德:《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4期。
    14)  ⑤吴福元、竺培梁: 《智力心理学》, 青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46~74, 158~159页。
    15)  ⑥见潘版主编: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第99页.
    16)  ①见吴福元、竺培梁: 《智力心理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25~27、46~47页.
    17)  ①燕国材、马加乐: 《非智力因紧与学校教育》,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28页。
    18)  ②又见萧宗六:《“非智力因素理论”质疑》, 《华东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2年第4期.
    19)  ③杨昌勇:《非智力心理因素再辨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1期。
    20)  ④见燕国材: 《非智力因素理论果真漏洞百出、悖于心理事实吗?》, 《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4期。
    21)  ⑤燕国材: 《五谈非智力因索的几个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1993年第8期。
    22)  ⑥燕国材:《三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23)  ①恩格斯: 《反杜林论》, 《马克思思洛斯选“:》第3卷, 人民出版”1972年版, 第81页。
    24)  ②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535页.
    25)  ③杨昌勇:《非智力心理因素辨析》, 《孜育论丛》1990年第3期。
    26)  ①张旭东、贺蛉峰: 《论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4期。
    27)  ②郎大光: 《论非智力因素的八大功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28)  ①吴福元:学生智力因索与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教育研究2 19:7年第4期。
    29)  ②祝暂里: 《对青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 《心理科学通讯》1936年第5期。
    30)  ③该课题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相关的研究》, 《上海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31)  ④马加乐郇:《关于中学生非智力因素量化的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6期。
    32)  ⑤见耿如亭:《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苫力心理品质淡尝》, 《山东教育科研》1992年第4期。
    33)  ⑥见徐崇文: 《啡智力心理日素的发展与教育综合实验报告》(上、下), 《上:海教育科研》1992年第1~8期。
    34)  ⑦潘艺林、蒋季梅:《关于“非智力因索”概念的科学性问题的商榷》一文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年第1期。
    35)  ①燕国材: 《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实效性和不可替代性》,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4期。
    36)  ②见皮连生: 《论“智力因索与非智力因素”分类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
    37)  ①燕国材:《论“培养非智力因素”说法的科学性》, 耀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4期。
    38)  ②见胡守藜主编: 《德有原望》(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89页。
    39)  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7
  • HTML全文浏览量:  9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