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

唐莹 瞿葆奎

唐莹, 瞿葆奎. 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13(1):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01
引用本文: 唐莹, 瞿葆奎. 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13(1):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01

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01
  • 见亚里士多德著、关寿彭译: 《形而上学》, 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 第329页; 彭克宏主编:《社会科学大辞典》,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第52页。
  • 见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第82页。
  • 见沃尔什著, 何兆武、张文杰译: 《历史哲学一导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 见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 托波尔斯基著, 张家哲等译; 《历史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0年版,第31页.
  • 张文杰等编译: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13页.
  • 参见王兴成、徐耀宗著: 《科学学五十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见齐曼著、刘珺珺等译: 《元科学导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2页.
  • 见G. Ritzer, Metatheorizing in Sociology, 1990, p.5.
  • 见G. Ritzer, Metatheorizing in Sociology, 1990.
  • 见S. Rakover, Metapeychology; Miing Linke in Bebavour, Mind and Science, 1990.
  • 见w. Brezikca, “Meta Theory of Education: Earopean Contribution from an Empirical- Analytical Point of View", in J. Chriatensen (ed.), Perspectives on Edueadion as Educology, 1981.
  • 见R. Peters, "Comments?, in J. Walton & J. Kuethe] (eda.)。The Disciplins of Education, 1968; P.Hirst, “Educational Theory", in J.重ibblo (od.), The Study of Eduocation, 1966; P. Hirst (ei.),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Foundation Displinces, 1988.
  • 见T. Moore, Educational Theory: An Introdaotion, 1974..
  • 见D. O'Connor, An Introduction如the Philoophy of Edoatlon, 1966.
  • 见Ⅰ. Schefler, Is Education a)Disciplne? in Ⅰ. Schefleor (ed.), Phlo8ophy and Eiucation, 1966; Ⅰ. Schefler, Science, Morals, and Educational Policy, Hamvard Educatsonal Reuriew, Vo1, 26, 1956; J. Solt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ais of Educational Concopta, 1978.
  • 见w. Brezinka, Philoaopb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undation of Saience of Education, Philoophy of Edncation and Practical :Pedagbgica, J. Brice et. al (Trans.), 1992.
  • 请注意:米亚拉雷的“教育科学”概念与前面有关教育理论性质讨论中的教育科学不是一一个概念。他的“教育科学”概念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角度论述教商事实和情境的一些科学的总称。参见:米亚拉雷著、郑军等译校:《教育科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或思穗马兰译: 《教育科学导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091年版。
  • 见E. s. Atkins, The RelationBhip of Metatheoretial Principloo in the Pbilopophy of Science to Metatheoretical Explorationg in Curricoulum, The Jourmal of Curriouum Theoriring, No, 4, 1988.
  • 见盖尔顺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学》, 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 见贾永堂: 《论教育学理论及其在近代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89年第4期。
  • 见周浩波: 《教育理论是什么》, 《沈阳师院学报(哲学版)》1992年第3期。
  • 例如, 见陈桂生: 《广义教育学史.传统教育学形成史》, 华东师大油印本。
  • 见周谷平: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1年第3期。
  • 见雷尧珠: 《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4年第2期; 陈桂生: 《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9年第8期; 是葆蛮《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1年第8期; 陈元库:中国教育学七十年》, 《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1第5期; 张晓鹏:送于教育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 《江西教育科研》1092年第2期。
  • 见陈桂生: 《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
  • 例如, 见鲁洁: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管窥》, 《教育评论》1988年第1期; 吴康宁:《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考》, 《教育研究》1992年第12期。
  • 见丛立新:《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口号的争议》《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第8期。
  • “见瞿葆查: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
  • 见陈桂生: 《教育学辨一“中国教育学现象”透视》, 华东师大油印本。
  • 见刘刚: 《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 张晓聘: 《谈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85年第2期; 郑金洲:教育学逆辑起点初探》,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7卷第1期; 沈剑平: 《教育学逻辑起点初探》, 《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 见张晓鹏:《试论教育的辨证逻辑》,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091年第3期。
  • 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憫的教育学》。
  • 见安文铸: 《“教育学”学科称谓问题》, 《教育研究>1992年第8期; 石中英:《关于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1期; 胡德海: 《教育学概念和教育学体系问题》, 《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 见叶澜: 《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87年第8期。
  • 见张诗亚、王伟廉: 《教育科学学初探,一教育科学的反思》,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1)  见亚里士多德著、关寿彭译: 《形而上学》, 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 第329页; 彭克宏主编:《社会科学大辞典》,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第52页。
    2)  见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第82页。
    3)  见沃尔什著, 何兆武、张文杰译: 《历史哲学一导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4)  见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5)  托波尔斯基著, 张家哲等译; 《历史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0年版,第31页.
    6)  张文杰等编译: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13页.
    7)  参见王兴成、徐耀宗著: 《科学学五十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  见齐曼著、刘珺珺等译: 《元科学导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2页.
    9)  见G. Ritzer, Metatheorizing in Sociology, 1990, p.5.
    10)  见G. Ritzer, Metatheorizing in Sociology, 1990.
    11)  见S. Rakover, Metapeychology; Miing Linke in Bebavour, Mind and Science, 1990.
    12)  见w. Brezikca, “Meta Theory of Education: Earopean Contribution from an Empirical- Analytical Point of View", in J. Chriatensen (ed.), Perspectives on Edueadion as Educology, 1981.
    13)  见R. Peters, "Comments?, in J. Walton & J. Kuethe] (eda.)。The Disciplins of Education, 1968; P.Hirst, “Educational Theory", in J.重ibblo (od.), The Study of Eduocation, 1966; P. Hirst (ei.),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Foundation Displinces, 1988.
    14)  见T. Moore, Educational Theory: An Introdaotion, 1974..
    15)  见D. O'Connor, An Introduction如the Philoophy of Edoatlon, 1966.
    16)  见Ⅰ. Schefler, Is Education a)Disciplne? in Ⅰ. Schefleor (ed.), Phlo8ophy and Eiucation, 1966; Ⅰ. Schefler, Science, Morals, and Educational Policy, Hamvard Educatsonal Reuriew, Vo1, 26, 1956; J. Solt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ais of Educational Concopta, 1978.
    17)  见w. Brezinka, Philoaopb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undation of Saience of Education, Philoophy of Edncation and Practical :Pedagbgica, J. Brice et. al (Trans.), 1992.
    18)  请注意:米亚拉雷的“教育科学”概念与前面有关教育理论性质讨论中的教育科学不是一一个概念。他的“教育科学”概念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角度论述教商事实和情境的一些科学的总称。参见:米亚拉雷著、郑军等译校:《教育科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或思穗马兰译: 《教育科学导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091年版。
    19)  见E. s. Atkins, The RelationBhip of Metatheoretial Principloo in the Pbilopophy of Science to Metatheoretical Explorationg in Curricoulum, The Jourmal of Curriouum Theoriring, No, 4, 1988.
    20)  见盖尔顺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学》, 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1)  见贾永堂: 《论教育学理论及其在近代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89年第4期。
    22)  见周浩波: 《教育理论是什么》, 《沈阳师院学报(哲学版)》1992年第3期。
    23)  例如, 见陈桂生: 《广义教育学史.传统教育学形成史》, 华东师大油印本。
    24)  见周谷平: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1年第3期。
    25)  见雷尧珠: 《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4年第2期; 陈桂生: 《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9年第8期; 是葆蛮《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1年第8期; 陈元库:中国教育学七十年》, 《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1第5期; 张晓鹏:送于教育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 《江西教育科研》1092年第2期。
    26)  见陈桂生: 《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
    27)  例如, 见鲁洁: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管窥》, 《教育评论》1988年第1期; 吴康宁:《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考》, 《教育研究》1992年第12期。
    28)  见丛立新:《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口号的争议》《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第8期。
    29)  “见瞿葆查: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
    30)  见陈桂生: 《教育学辨一“中国教育学现象”透视》, 华东师大油印本。
    31)  见刘刚: 《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教育研究》1979年第1期; 张晓聘: 《谈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85年第2期; 郑金洲:教育学逆辑起点初探》,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7卷第1期; 沈剑平: 《教育学逻辑起点初探》, 《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32)  见张晓鹏:《试论教育的辨证逻辑》,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091年第3期。
    33)  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憫的教育学》。
    34)  见安文铸: 《“教育学”学科称谓问题》, 《教育研究>1992年第8期; 石中英:《关于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1期; 胡德海: 《教育学概念和教育学体系问题》, 《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35)  见叶澜: 《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87年第8期。
    36)  见张诗亚、王伟廉: 《教育科学学初探,一教育科学的反思》,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2
  • HTML全文浏览量:  301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1995-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