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间题

葛新斌

葛新斌. 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间题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 15(1): 82-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12
引用本文: 葛新斌. 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间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 15(1): 82-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12

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间题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12
  •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本文所谓的“传统伦理”,就主要是指传统的儒家伦理而言的。此外,本文所谓的“道德教育”, 是指较为单纯的道德品质教育, 但由于目前道德教育并没有从“德育”中分化出来,所以,文中对当今道德教育弊端的分析,就主要是以德育为对象而展开的。
  • 《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248页。
  • 同上,第293页; 另见《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3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59、460页。
  • 参见韩向前《“灌输原理”质疑》一文,《教育研究》1989年10期。
  • 参见毛札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 关于德育的概念,请见孙喜亭主编《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9-303页; 以及胡守芬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修订版,第3页等处。
  • 参见刘海燕《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历史回顾与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增刊(教育学心理学专辑)。
  • 学校和社会上,不乏上面看好但在群众中表现很差者,或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好人却令人难以思议地做出了坏事; 至于历史上的“放卫星”、“浮夸风”等现象,也是上有高标准严要求之所好、下迫不得已投之的结果。欺上傲下,表里不一,前后不一,弄虚作假等现象,已不仅限于道德的领域,而成为社会问题。这与包括道德目标在内的要求崇高化倾向,不是没有关系的。
  • 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张岱年文,载于《道德与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页。
  • 请见马克思:“共产主义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当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 .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页。)
  • 陆有铨等《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年第2期。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09、210页。
  • 1)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本文所谓的“传统伦理”,就主要是指传统的儒家伦理而言的。此外,本文所谓的“道德教育”, 是指较为单纯的道德品质教育, 但由于目前道德教育并没有从“德育”中分化出来,所以,文中对当今道德教育弊端的分析,就主要是以德育为对象而展开的。
    2)  《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248页。
    3)  同上,第293页; 另见《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3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59、460页。
    4)  参见韩向前《“灌输原理”质疑》一文,《教育研究》1989年10期。
    5)  参见毛札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6)  关于德育的概念,请见孙喜亭主编《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9-303页; 以及胡守芬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修订版,第3页等处。
    7)  参见刘海燕《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历史回顾与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增刊(教育学心理学专辑)。
    8)  学校和社会上,不乏上面看好但在群众中表现很差者,或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好人却令人难以思议地做出了坏事; 至于历史上的“放卫星”、“浮夸风”等现象,也是上有高标准严要求之所好、下迫不得已投之的结果。欺上傲下,表里不一,前后不一,弄虚作假等现象,已不仅限于道德的领域,而成为社会问题。这与包括道德目标在内的要求崇高化倾向,不是没有关系的。
    9)  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张岱年文,载于《道德与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页。
    10)  请见马克思:“共产主义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当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 .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页。)
    11)  陆有铨等《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年第2期。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09、210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1
  • HTML全文浏览量:  307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1997-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