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北魏中书学新探

姚宏杰

姚宏杰. 北魏中书学新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3): 73-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11
引用本文: 姚宏杰. 北魏中书学新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3): 73-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11

北魏中书学新探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11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教师史研究”(DM050045)阶段成果之一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姚宏杰(1972-),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历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史

  • ① 见郑钦仁:《北魏中书省考》, 台大文史丛刊之十四, 1965年, 收入氏著《北魏官僚机构研究续篇》, 稻禾出版社, 1995年; 施光明:《北魏中书学考述》, 《教育史研究》, 1991年第4期; 严耀中:《北魏中书学及其政治作用》, 《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 齐鲁书社, 1991年; 张金龙:《北魏太学与政治、文化》, 《原学》第四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年, 收入氏著《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3年。下文凡引上述诸文观点, 如无必要, 恕不一一注明。
  • ②《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二》叙天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后, 又称“明年特改国子为中书学, 立教授博士”。这里的“明年”当为“明元年”之误, 指太宗明元帝年间, 非道武帝天兴三年。
  • ③ 一些教育史著作也持同一观点, 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版, 第137页。
  • ④ 有学者认为皇宗学的设立在太和九年(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第136-137页), 也有认为是在太和十六年(见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第2版, 210页)。据《魏书·咸阳王禧传》, 太和九年文明太后下令为皇子皇孙立学馆, 似并未正式立学, 皇宗学正式设立当在太和十六年, 而且这样才与《魏书·儒林传序》的叙述不矛盾。
  • ⑤《魏书·贾彝传附贾祯传》:“太和中, 为中书博士, 副中书侍郎高聪使于江左。”按高聪、贾祯使齐在太和十七年九月。”《皇甫墓志》:“太和廿年中, 仇池不靖, 扇逼泾陇。君望著西垂, 勘能厌服, 旨召为中书博士加议郎, 驰驿慰劳, 陈示祸福。”(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 第81页)贾祯、皇甫在中书学改国子后名中书博士, 当是沿循旧称。又《志》称皇甫“轻贱儒术, 意蔑经读”, 其为中书博士决非以经术称著, 而是作为西州著姓的缘故。
  • ⑥ 施光明先生认为中书学主要为培养掌草文案能力人才的专科学校, 并举了蒋少游为“中书写书生”的例子。这样理解并不正确。按魏平三齐, 徙民户入代, 为平齐民。平齐民中多有佣书自业者, 即靠抄写经书以维持生计。如崔光, “家贫好学, 昼耕夜诵, 佣书以养父母”; 崔亮, “居家贫, 佣书自业”; 刘芳, “常为诸僧佣写经论, 笔迹称善, 卷直以一缣, 岁中能入百余匹, 如此数十年, 赖以颇振”, 俱见《魏书》本传。蒋少游亦为平齐民, “以佣写书为业”, 后被召为中书写书生。中书写书生当是中书省中抄写公文的书吏, 与中书学生不同。郑钦仁先生以为即中书省本部中地位低微的书干、书吏之类, 可备一说。
  • ⑦《魏书·常爽传》载爽太武帝时归魏, “是时, 戎车屡驾, 征伐为事, 贵游子弟未遑学术, 爽置馆温水之右, 教授门徒七百余人, 京师学业, 翕然复兴。爽立训甚有劝罚之科, 弟子事之若严君焉。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 皆是爽教所就。崔浩、高允并称爽之严教, 奖厉有方。允曰:'文翁柔胜, 先生刚克, 立教虽殊, 成人一也。'其为通识叹服如此。”另外, 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 其子息皆诣太学; 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 当习其父兄所业, 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 主人门诛。”或以为太武帝旨在禁止私学, 并与秦代政策相类比。实际上这里的“不听私立学校”针对的只是百工、伎巧、驺卒子弟, 要求他们世业相袭, 不得改变身分, 并不包括所有平民, 当时常爽能设馆教学就是一个例证。
  • ⑧ 施光明先生统计《魏书》所载, 曾为中书博士者有83人, 中书学生43人, 合计126人; 严耀中先生统计中书博士有88人, 中书学生42人。结合碑志, 我们大略考得中书博士、学生计139人, 差别不太大。
  • ⑨《李遵墓志》:“于时国庠创改, 黜陟唯明, 清矜之选, 实钟秀彦。君始藻文闱, 已升高第, 俄铨司空行参军。”(《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第164页。)志中所称的国庠创改, 当指孝文帝时中书学改国子一事。李遵以高第而得铨, 是在国子学中经过考试而拜官。《隋书·百官志》记北齐国子生视流内从第七品, 比起中书学生来也相差甚远。
  • ⑩《魏书·礼志四》载肃宗熙平元年六月议胡太后郊祀车驾之仪, 记太常卿穆绍、少卿元端、博士郑六、刘台龙等议语, 又记太学博士王延业议, 并引任城王元澄等奏:“臣以太常、国子二议为疑, 重集群官, 并从今议, 唯恩裁决”。这里太常、国子并称, 二者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类似的例子还有几处, 显示国子、太常各成系统, 而国子、太学、四门自成一系, 统称国子。《魏书·刁冲传》:“肃宗将亲释奠, 于是国子助教韩神固与诸儒诣国子祭酒崔光、吏部尚书甄琛, 举其才学, 奏而征焉。”韩神固等举荐刁冲要先通过崔光, 当因崔光是国子祭酒。
  • 中图分类号: G40

  • 摘要: 北魏前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与太学并存。中书学隶属中书省,主要作为笼络、控制汉人士族的机构而存在,也成为后者参与北魏政权、保持政治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中书学虽以五经教授,而中书博士多不专主授经,中书学生有品阶,反映了北魏中书学的独特性。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又有所创新。北齐国子寺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并为隋唐所继承,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书学。
    1)  ① 见郑钦仁:《北魏中书省考》, 台大文史丛刊之十四, 1965年, 收入氏著《北魏官僚机构研究续篇》, 稻禾出版社, 1995年; 施光明:《北魏中书学考述》, 《教育史研究》, 1991年第4期; 严耀中:《北魏中书学及其政治作用》, 《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 齐鲁书社, 1991年; 张金龙:《北魏太学与政治、文化》, 《原学》第四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年, 收入氏著《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3年。下文凡引上述诸文观点, 如无必要, 恕不一一注明。
    2)  ②《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二》叙天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后, 又称“明年特改国子为中书学, 立教授博士”。这里的“明年”当为“明元年”之误, 指太宗明元帝年间, 非道武帝天兴三年。
    3)  ③ 一些教育史著作也持同一观点, 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版, 第137页。
    4)  ④ 有学者认为皇宗学的设立在太和九年(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第136-137页), 也有认为是在太和十六年(见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第2版, 210页)。据《魏书·咸阳王禧传》, 太和九年文明太后下令为皇子皇孙立学馆, 似并未正式立学, 皇宗学正式设立当在太和十六年, 而且这样才与《魏书·儒林传序》的叙述不矛盾。
    5)  ⑤《魏书·贾彝传附贾祯传》:“太和中, 为中书博士, 副中书侍郎高聪使于江左。”按高聪、贾祯使齐在太和十七年九月。”《皇甫墓志》:“太和廿年中, 仇池不靖, 扇逼泾陇。君望著西垂, 勘能厌服, 旨召为中书博士加议郎, 驰驿慰劳, 陈示祸福。”(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 第81页)贾祯、皇甫在中书学改国子后名中书博士, 当是沿循旧称。又《志》称皇甫“轻贱儒术, 意蔑经读”, 其为中书博士决非以经术称著, 而是作为西州著姓的缘故。
    6)  ⑥ 施光明先生认为中书学主要为培养掌草文案能力人才的专科学校, 并举了蒋少游为“中书写书生”的例子。这样理解并不正确。按魏平三齐, 徙民户入代, 为平齐民。平齐民中多有佣书自业者, 即靠抄写经书以维持生计。如崔光, “家贫好学, 昼耕夜诵, 佣书以养父母”; 崔亮, “居家贫, 佣书自业”; 刘芳, “常为诸僧佣写经论, 笔迹称善, 卷直以一缣, 岁中能入百余匹, 如此数十年, 赖以颇振”, 俱见《魏书》本传。蒋少游亦为平齐民, “以佣写书为业”, 后被召为中书写书生。中书写书生当是中书省中抄写公文的书吏, 与中书学生不同。郑钦仁先生以为即中书省本部中地位低微的书干、书吏之类, 可备一说。
    7)  ⑦《魏书·常爽传》载爽太武帝时归魏, “是时, 戎车屡驾, 征伐为事, 贵游子弟未遑学术, 爽置馆温水之右, 教授门徒七百余人, 京师学业, 翕然复兴。爽立训甚有劝罚之科, 弟子事之若严君焉。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 皆是爽教所就。崔浩、高允并称爽之严教, 奖厉有方。允曰:'文翁柔胜, 先生刚克, 立教虽殊, 成人一也。'其为通识叹服如此。”另外, 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 其子息皆诣太学; 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 当习其父兄所业, 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 主人门诛。”或以为太武帝旨在禁止私学, 并与秦代政策相类比。实际上这里的“不听私立学校”针对的只是百工、伎巧、驺卒子弟, 要求他们世业相袭, 不得改变身分, 并不包括所有平民, 当时常爽能设馆教学就是一个例证。
    8)  ⑧ 施光明先生统计《魏书》所载, 曾为中书博士者有83人, 中书学生43人, 合计126人; 严耀中先生统计中书博士有88人, 中书学生42人。结合碑志, 我们大略考得中书博士、学生计139人, 差别不太大。
    9)  ⑨《李遵墓志》:“于时国庠创改, 黜陟唯明, 清矜之选, 实钟秀彦。君始藻文闱, 已升高第, 俄铨司空行参军。”(《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第164页。)志中所称的国庠创改, 当指孝文帝时中书学改国子一事。李遵以高第而得铨, 是在国子学中经过考试而拜官。《隋书·百官志》记北齐国子生视流内从第七品, 比起中书学生来也相差甚远。
    10)  ⑩《魏书·礼志四》载肃宗熙平元年六月议胡太后郊祀车驾之仪, 记太常卿穆绍、少卿元端、博士郑六、刘台龙等议语, 又记太学博士王延业议, 并引任城王元澄等奏:“臣以太常、国子二议为疑, 重集群官, 并从今议, 唯恩裁决”。这里太常、国子并称, 二者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类似的例子还有几处, 显示国子、太常各成系统, 而国子、太学、四门自成一系, 统称国子。《魏书·刁冲传》:“肃宗将亲释奠, 于是国子助教韩神固与诸儒诣国子祭酒崔光、吏部尚书甄琛, 举其才学, 奏而征焉。”韩神固等举荐刁冲要先通过崔光, 当因崔光是国子祭酒。
  • [1]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3] 郑钦仁.北魏官僚机构研究续篇[M]台北:稻禾出版社, 1995.
    [4] 施光明.北魏中书学考述[J]教育史研究.1991(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Y000001421386
    [5] 严耀中, 北魏中书学及其政治作用[A].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C]济南: 齐鲁书社, 1991.
    [6]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7] 张金龙.读高允《征士颂》论北魏神舅曙四年征士及其意义[J]北朝研究.1993(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rhb-xby201110078.aspx
    [8] 唐长孺. 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A]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8
  • HTML全文浏览量:  111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03-01
  • 刊出日期:  2006-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