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出版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就业能力供需匹配分析
卿石松
当前状态: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8
摘要(0)
摘要:
在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明确博士毕业生能力素质需求,有助于针对性完善博士培养机制和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基于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和雇主的跨国调查数据,分析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求及供需匹配状况,可以发现,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其他替代性职业,博士毕业生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口头沟通、写作、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项目管理等广泛的就业能力。然而,博士毕业生和雇主一致认为,现有的博士教育体系无法为毕业生充分提供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如管理能力、人际交往、领导力、合作能力等,导致博士毕业生职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能力不足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创新需求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学术目标是博士教育的核心,但通用技能训练也应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博士毕业生的综合性就业能力。
2021年, 第3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 2021-07-01 上一期
本期栏目: 特稿     专题:在线教育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     权威发布      
显示方式:
特稿
信息技术革命与教育教学变革:反思与展望
阎光才
2021, 39(7):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1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08KB(1)
摘要: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引起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关注。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进展与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确存在互动关系,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变革的同时,又不断地基于教育的社会需求寻获发展空间,但技术从未在根本上动摇教育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关系构型。当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某些特性,赋予人们解构乃至颠覆所有传统模式的期待,然而它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至少在当前和可见的未来,信息技术革命未必能够带来一场教育学的革命。因为导致现代教育各种悖论和困境的主因是由外在社会结构决定的教育体制化逻辑,技术并不必然表现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它可能促成教育既有功能的放大与内卷化,也可能带来教育固有价值属性的衰减和异化。因此,对于技术应用于教育需要持有开放而又谨慎的乐观。
专题:在线教育
数字鸿沟的演变:从网络接入到心智投入—基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调查
郭娇
2021, 39(7): 16-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2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10KB(1)
摘要:
数字鸿沟最初是描述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群体信息技术渗透率的差异,近年来其判定标准逐渐从外部的网络接入演变为内在的心智投入。基于上海39所高校64949名本科生样本的研究发现,“旧数字鸿沟”接近弥合,仅户籍在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新买电脑或开通宽带的行为显著高于城市生源。“新数字鸿沟”更为突出: 女生在线上学习时看小说或玩游戏等娱乐行为显著高于男生;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线上学习的专注力与持久度均显著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农村生源在全部6项指标上都面临比城市生源更严峻的挑战。通过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变量之后,网络接入对本科生在线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影响甚微;但“新数字鸿沟”使用偏好与投入程度各项指标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都显著,效应值也相对较大。
教师在线教学准备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探究—学习者控制与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
蔡红红
2021, 39(7): 27-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3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07KB(1)
摘要:
为探究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对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控制—价值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线教学准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也能分别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者控制、学业倦怠情绪的独立中介作用和学习者控制与学业倦怠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学习效果,且总间接效应略大于直接效应。在三个特定间接效应中,学习者控制的独立间接效应最大。为提高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应加强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度,改善线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生线上学习的自我控制度,并提供充分指导;关注研究生线上学习的学业情绪,对消极学业情绪进行及时干预。
在线课程教学的交互形式与学生学习投入表现的关系探究
王思遥
2021, 39(7): 38-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4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67KB(1)
摘要:
教学交互是实现在线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也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作为同步课堂特殊交互方式之一的视频交互亦对教学交互和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30所高校15441名研究生的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与分层回归模型,围绕在线课程教学交互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在线课程生生交互、生师交互和内容交互能分别正向预测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生生视频交互正向调节了教学交互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以及情感投入的关系;而生师视频交互对教学交互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无显著影响。在未来的在线教育过程中,可通过营造社会性交互环境、丰富交互内容、关注“触发性”交互事件、保障视频交互质量等方式促进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投入。
在线教学人际互动的混合研究—上海高校教师的视角
李琳琳
2021, 39(7): 50-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5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938KB(1)
摘要:
人际互动是影响在线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SOTL-T课题组通过对8850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和23位教师的深度访谈,对在线教学人际互动的特征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在互动媒介方面,文字互动占比最大,其留存性和可见性强,可以通过字斟句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但出现了表情包辅助和表述简短化的趋势;音视频互动对网速和深层表演有较高要求,出于后台前台化的形象整饰压力,教师打开摄像头的频率不高。(2)在互动时间方面,同步互动的时间刚性强、间隔短、边界清晰、节奏匀速且方向单一,时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异步互动的时间刚性弱、间隔长、边界模糊、节奏可控且能撤销和剪辑,时间效率更低。(3)在互动空间方面,分割的空间限制了在线教学互动的多样性与充分性,但同时也能通过匿名保护形成人际安全距离;在有特殊空间需求的课程中,在线教学展现出了独有的优势或劣势。(4)超过半数的老师认为,在线教学人际互动的频率和效果较线下教学都有所下降,平台设计只是更多地满足了教师一方的符号输出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对高校、教师和平台开发者提出了相应的行动建议。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关于柏林大学创建与洪堡教育观念的历史叙事
荀渊
2021, 39(7): 62-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6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00KB(1)
摘要:
本文基于从多个历史叙述文本勾勒出的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的基本史实,批判地分析了对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历史地位的质疑、“洪堡神话”的构造与解构等历史叙事,指出柏林大学的创建,正是以洪堡为代表的德国有教养的知识阶层,就建立一所体现德意志精神、道德、文化使命的新大学所达成的集体共识和付诸于集体行动的结果。关于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及其教育观念的各种历史叙事,固然都存在着从部分来构建整体的片面性,反映的却是不同时代德国知识阶层在认知论-政治论两个维度对现代大学价值所进行的建构、反思与批判。
家长学习参与和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基于亲子关系和学习自信心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
李佳哲, 胡咏梅
2021, 39(7): 72-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7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63KB(1)
摘要:
家庭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HLM模型和路径分析模型探究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1)小学生学业成绩随着家长学习参与频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初中生家长学习参与频率与子女学业成绩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2)对于亲子关系较好的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频率的增加有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升;但对于亲子关系较差的中小学生,家长要适度控制其参与子女学习的频率,以促使子女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3)学习自信心在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和子女学业成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亲子关系在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和子女学习自信心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并进而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建议中小学生家长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初中生家长适度控制对子女学习的参与频率,采用适合子女的学习参与方式,努力提升学习参与质量。此外,在参与子女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式教育提升子女的学习自信心。
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学生成绩残差分解技术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雷万鹏, 马红梅, 黄华明
2021, 39(7): 84-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8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53KB(1)
摘要:
运用教育生产函数方法,在控制学生特征、教师特征和学校特征后,学生成绩的预测值与班级均值之差可视为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净效应,将此残差值在班级层面加总平均即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效应量。本文基于课题组在湖北和广东两省收集的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预测学生成绩,结合学生成绩残差分解技术讨论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教师教学质量的效应量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第一,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边际效应介于0.3−0.5个标准差间,且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第二,教师教学质量的个体间差异较大,若将教学质量处于平均水平的教师替换为最优秀的教师,全班学生的成绩可整体提升0.3个标准差;而将其替换为教学质量最差的教师后,全班成绩将集体下滑0.5-0.7个标准差。在如何科学评价教师“教得好”方面,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肖正德
2021, 39(7): 92-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9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45KB(1)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积极担当新乡贤角色。乡村教师要践行这一文化责任,除了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威望外,还需具备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意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在总体上尚属低迷状态;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来源地对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乡村教师的职业守望、乡土情怀、公共精神与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呈正相关。有鉴于此,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应守望职业信念,厚植乡土情怀,振作公共精神,增强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积极发挥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权威发布
教育精准扶贫:“一村一园”计划乐都十周年效果评估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村一园”计划课题组
2021, 39(7): 107-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10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714KB(1)
摘要:
“治贫先治愚”是脱贫攻坚战的长远之计。为了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健康发展,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200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青海省海东地委、行署的支持下,在乐都县开展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包括山村幼儿园和营养包两个项目。其中山村幼儿园项目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2016年提升为“一村一园”计划。“一村一园”计划实施10年来,已建成了村一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显著提升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至2019年底,乐都区学前3年毛入园率已超过98%。10年间,乐都有8705名儿童从山村幼儿园毕业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受益家庭超过5400户。山村幼儿园保障了全县近30%的贫困农村学生,总人均成本仅为县级公立园的1/6—1/8。至2019年底,“一村一园”计划已在我国11个中西部省份的33个县广泛实施,在园儿童超过80000人,累计受益人数超过210000人。“一村一园”计划的质量和效果也比较理想,受益儿童的发展水平、心理特质、智力与学习能力等方面普遍好于未上幼儿园的儿童和乡镇幼儿园儿童,有些方面接近县级公立园。无论从受益面、成本效益、教育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看,“一村一园”计划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优秀项目,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基本公共服务价值取向。
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
白倩, 冯友梅, 沈书生, 李艺
2020, 38(3): 106-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10
摘要(1910) HTML全文(1371) PDF 635KB(65)
摘要:
在发生学立场上,皮亚杰的发生建构论知识观可以在渐次递进的两个层面来解释:从知识的发生与建构看,知识与思维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知识从属于思维,思维以知识为基础,两者其实是知识发生这一事物的状态与过程两个侧面;从知识结构的发生与建构看,知识的发生实际上是因思维发生导致的知识结构的发生,知识结构从属于思维结构,思维的水平决定了知识结构的状态和水平,思维的实现又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显现出与知识结构相关联的水平。以此观点考察既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其只继承了皮亚杰发生建构论中的“建构”表象,错过了“发生”的本质,导致其忽视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思考,不能认识到知识与思维的内在一致性,进而错过了对知识的发生及由此而致的人的发展进行深入把握的机会。重新以皮亚杰的发生建构论审视学习理论,可以获得关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新启示。
超常记忆之谜:来自不同认知层面的初步解答
胡谊
2009, 27(4): 59-66.  
摘要(1479)
摘要:
目前关于超常记忆的认知研究,主要有三条途径:行为层面,从实验心理学角度分析超常记忆行为表现及获得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记忆理论;计算层面,从计算模拟角度探讨人类超常记忆的内在认知结构与过程,已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模拟;生理层面,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关注超常记忆的脑结构 初步探讨了传统认知心理学范畴内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对应生理基础。上述三个层面研究,仅是科学意义上揭示超常记忆实质及其发展的开始。
理性的狡计:德国教育学发展中的五次危机及其因应
彭正梅
2009, 27(4): 16-23.  
摘要(1448)
摘要:
本文探讨了德国教育学发展中的五次危机,即启蒙教育学的危机,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危机,经验教育学危机,批判教育学危机,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危机,并考察了对这些危机的因应,指出,这些危机及其因应丰富了教育学自身发展,而且,从世界教育学的发展来看,也体现了一种理性的狡计。
学生的限制及自由
陶志琼
2009, 27(4): 1-7.  
摘要(1387)
摘要:
作为学生,必定会受到主客观的限制。学生所受的主观限制是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学生所受到的客观限制是特定学习环境的限制、他人的限制以及性别限制。其实,学生受到的主客观限制正是其实现自由的动力。学生的自由体现在追求理想、用心做人和勤奋学习三方面,学生的最大自由是精神自由。
教育评估中的法团主义:行政力与专业联盟 ——改革、重构教育评估院等中介组织的设计与理论
葛大汇
2009, 27(4): 8-15.  
摘要(1384)
摘要:
政府精简机关、部分公务分权已成共识,然而现“评估院”、“评估中心”等机构从教委退出来还不是中介组织,学校与公民社会也一直习惯于依赖政府,组织的发育、变迁受制于“社会记忆系统”。可见改革不能抽掉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近来的政治、经济情势也表明强势国家(hard state)或行政方式于我国是一种较为稳定基本制度。因此,减少因剧变而来的不必要的成本,采取国家法团主义,利用原有的组织框架引入教授及专业联盟等组织是符合国情的作法,这里:国家只直接面对评估院这样的一个“桥梁”或“牵头”性组织,通过它规制并购买专业组织的评估服务(公共产品),实行合同委托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我国“管教育、办教育、评估教育三者分离”的改革目标。
江苏教育总会与清末“单级教授”的导入和推广
肖朗, 杨卫明
2009, 27(4): 74-82.  
摘要(1370)
摘要:
遴选专人赴日本考察“单级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办“单级教授练习所”传授理论、示范操作,并通过受训学员将“单级教授”推向全省乃至全国,是江苏教育总会在清末开展的一项颇具影响的教育学术研究活动。“单级教授”成为当时国内传播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的有力载体,对“单级教授”的实验与研究折射着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以“译介为主”的印痕。
职业专长发展中刻意训练的效用与规律
郝宁, 胡谊, 吴庆麟
2009, 27(4): 52-58.  
摘要(1312)
摘要:
刻意训练指精心设计的用以改进个体当前行为的长期的特殊的训练活动,其可促使个体生理或心理机制对情境限制发生适应性改变从而推进专长发展。个体投入刻意训练的时间量可预测其专长水平,且刻意训练对一般人达到中等水平专长及专家维持高水平行为均很重要。不同领域的刻意训练形式各异,个体投入刻意训练的时机应符合该领域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在某些领域中多样性的训练反比过早专业化训练更有价值。资源限制、努力限制、动机限制和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个体能否从刻意训练中获益。后续刻意训练研究应改进数据收集方法,提供证据阐释是否天赋促使某些个体投入更多刻意训练,并深入分析由刻意训练导致的生理或心理机制的适应性改变。
课堂中的创新学习:生成论的视角
庞维国
2009, 27(4): 42-51.  
摘要(1298)
摘要:
学习包含生成过程。生成是头脑中的知识经过加工、转换、整合进而形成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它反映了神经网络的涌现特征。生成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创新蕴含于生成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缺少生成是学生创新学习缺乏的主要根源。教师通过设置生成任务、示范生成策略、褒奖生成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十世纪西方教师研究运动发展脉络与启示
李方安
2009, 27(4): 24-29.  
摘要(1294)
摘要:
西方教师研究源起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行动研究策略在美国的应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明确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观点并付诸行动,自此教师研究开始成为一种国际运动,它经历反思性实践而走向批判性实践。教师成为研究者,基于校本实践,合作的形式,反思性教育实践等共同形成了二十世纪西方教师研究运动的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开展教师研究应从教师新形象的培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照,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
娱乐与教化:古典戏曲中的科举社会
周慧梅
2009, 27(4): 67-73.  
摘要(1282)
摘要:
在传统中国,科举不仅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是国家推行社会教化,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科举从庙堂走向民间、从社会精英走向普通百姓的历程中,戏曲扮演了重要作用。唐宋之后,戏曲中科举影像日渐显现,朝廷、剧作者和民众共同营造了两种不同意识走向的科举模式。戏曲在满足民众对科举种种想像之余,塑造、重建了市井民众科举的“意义世界”,为科举制度获取了最为广泛的民间舞台。
双优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
袁振国
2018, 36(4): 1-17+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1
摘要(109) HTML全文(67) PDF 1631KB(795)
摘要:
40年前,中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始终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了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把一个近14亿的人口大国变成了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这种成就是怎样取得的?本文揭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秘密,即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双优先"模式,并探讨了这一模式的背景、特点、原因和运行方式。
中国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路径选择与内生发展
褚宏启
2018, 36(1): 1-14+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1
摘要(99) HTML全文(71) PDF 1319KB(763)
摘要:
教育发展方式是指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21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引发了教育目标的升级,要求教育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应试技能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目标的升级对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出了客观要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研究。前三者涉及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三条路径,即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制度路径,后两者涉及教育的内生发展问题,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持。
教育制度变革的当下史:1978—2018—基于国家视野的教育政策与法律文本分析
范国睿
2018, 36(5): 1-19+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1
摘要(110) HTML全文(49) PDF 1547KB(642)
摘要: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借助历史文献,结合标志性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事件,考察我国教育制度变迁发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制度变迁大体经历拨乱反正、恢复和重建教育制度,全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探索以基于市场机制的制度变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调整教育政策、从效率走向公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五个发展阶段。回顾、总结和反思中国教育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成败得失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和保障建设,有助于为促进未来中国教育的新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理智智慧。
初中课堂科学探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基于多案例的实证考察
裴新宁, 刘新阳
2018, 36(4): 107-121+165+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11
摘要(79) HTML全文(51) PDF 872KB(616)
摘要:
伴随国际上科学教育新形式的出现,科学探究的理念和实践受到挑战,但科学探究——强调在参与科学实践中发展科学理解,依然是面向21世纪科学教育的基本取向。本研究从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出发,借助跨文化情境的思考,运用两个相互关联的子研究追踪了我国W市9位初中科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勾勒了初中课堂科学探究教学的整体特征,描述了教学现象之下的过程结构和细部特征。研究揭示,当下初中课堂具备了科学探究过程的整体结构,教师主导的群体对话式探究环节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但也落入"有形少实"的困境。从教师角度看,对科学探究教学目标的片面认识、科学探究教学策略和支持工具的匮乏,以及来自评课和培训的外部影响,都可能致其挣扎于困境。
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
袁振国
2018, 36(3): 1-12+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1
摘要(75) HTML全文(68) PDF 1113KB(613)
摘要: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改革就一直在路上。在自主报考、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下,我国高考改革经历了从全国统考到分省命题,从一年一次考试到一年两考,从纸笔考试、录取到电脑考试、录取,从所有考生考同样的学科到不同的人可以选考不同的学科,从一张考卷定终身到参考多种因素综合录取,从所有高校考同样的内容到不同类型学校分类考试等变化。这种尊重中国考试传统和文化心理又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在探索中不断走向完善。
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
雷朝滋
2018, 36(1): 98-103+1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2
摘要(129) HTML全文(67) PDF 1118KB(611)
摘要: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和路径,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视不够、应用不深入、创新实践不强等问题。面对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在创新教学模式、服务模式以及治理模式上下功夫,重在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从横向分类到水平分层的转向
钟柏昌, 李艺
2018, 36(1): 55-63+161+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7
摘要(84) HTML全文(51) PDF 1197KB(565)
摘要:
借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已成指导我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尽管如此,对其本质的追问依然不足。必须认识到,从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角度而言,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关于教育目标的重新理解,是把握教育目标的一种方式。建议采用分层结构来诠释"核心素养",在维护人的终身发展和完整发展方面,可以实现从教育理想到教育实践的贯通。
从江苏省Y市高考选科情况看江苏高考方案——兼论浙江、上海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张天若
2018, 36(3): 33-40+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4
摘要(80) HTML全文(32) PDF 1046KB(510)
摘要:
浙江、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实施以来,选择物理学科的考生人数偏少的现象,受到全社会关注。本文以江苏2003、2008高考方案实施以来,江苏省Y市高考选科数据为基础,剖析江苏高考改革引发的类似现象,分析江苏两套高考改革方案存在的不足,及其所带来的近期和远期影响,以供新高考综合改革参考。
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张亚星
2018, 36(1): 22-28+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3
摘要(137) HTML全文(43) PDF 1144KB(506)
摘要:
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和我国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为了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分层抽取的440名教师和14 4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所欠缺;女生、低年级和城市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相对较好;教师获得的教学支持、教学自主权和教学方式对学习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能力却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学生的母亲学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内在学习动机等对学习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业压力越大越不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考模式下科学素养培养的困境与思考——基于江苏高考改革实践的思考
鞠勤, 张斓
2018, 36(3): 25-32+16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3
摘要(90) HTML全文(49) PDF 1912KB(492)
摘要:
科学素养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而高考则对基础教育有着强大的导向性作用。现行高考模式下存在的功利化倾向造成了部分理科科目报考人数下降以及科学类课程的"边缘化"。通过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建立并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以及试点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等方式,可为科学素养的培养建立积极的导向,为高考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关于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改进:历史经验、现实限制与可能方向
章建石
2018, 36(3): 79-86+168+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8
摘要(58) HTML全文(27) PDF 1320KB(477)
摘要:
由高考科目调整引发的不同科目成绩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已多次成为高考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有关省份的改革经验表明,标准分在分数转换上有着明显弊端,并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理想方案。在原始分主导、总分录取等诸多前置条件的约束下,现行等级分也是一种简化的"标准分"。等级分在解决分数的可比性、总分的可加性上做出了有益探索,但也带来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导向的消极影响。在不打破当前高考分数使用方式的前提下,等级分在考试技术层面仍具有改进的空间。
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测量工具的研制
崔允漷, 周文叶, 董泽华, 张静
2018, 36(2): 1-13+1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1
摘要(88) HTML全文(38) PDF 767KB(463)
摘要:
学科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化的表述,是国家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测量是评估课程改革的效果、分析课程实施影响因素、揭示教学过程质量的必然要求。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测量分为理解与动机、行动与策略、结果与反思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再分为具体的子维度,然后按照子维度编制大规模调查的问卷。经过严格抽样,获取试测数据,并将试测数据进行非旋转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最后形成信效度较好的教师实施课程标准调查问卷。
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高屾, 闵文斌, 常芳, 史耀疆
2018, 36(2): 60-67+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7
摘要(93) HTML全文(47) PDF 657KB(461)
摘要:
本研究对农村中学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改善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采用心理诊断测试(MHT)和个人调查问卷的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和OLS的回归方法对8 536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欺凌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0%的农村初中生被测出心理状态欠佳,37%的学生正在遭受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有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即校园欺凌发生率越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校园欺凌的干预,以减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笔谈——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朱旭东, 袁桂林, 赵明仁, 饶从满, 李广平, 荀渊, 杜屏, 宋萑
2018, 36(4): 28-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3
摘要(93) HTML全文(37) PDF 627KB(459)
摘要: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
王大泉, 卢晓中, 朱旭东, 朱德全, 邬大光, 刘志军, 刘善槐, 范国睿
2018, 36(2): 14-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2
摘要(68) HTML全文(48) PDF 567KB(455)
摘要: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岳昌君, 白一平
2018, 36(5): 20-32+165+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2
摘要(56) HTML全文(38) PDF 1417KB(450)
摘要:
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21个省区市33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7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比较稳定,毕业生工作的"学用结合度"(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关程度)和总体满意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2)毕业生整体"落实率"达到84.6%,与2015年相比,已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出境的比例都明显增高;(3)从就业分布来看,毕业生依然更倾向于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企业是吸纳毕业生的最主要单位;(4)毕业生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同时,家庭社会资本、学校背景以及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均对毕业生的求职结果、起薪和就业满意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核心素养的学理基础与教育培养
蔡清田
2018, 36(1): 42-54+1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6
摘要(110) HTML全文(57) PDF 1249KB(448)
摘要:
“核心素养”是人民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也是现代人获得成功生活与功能健全社会所需的素养。这是特别受到"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欧洲联盟"等国际组织所高度关注之课程改革议题。因为"核心素养"是培育能自我实现与维持社会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民与世界公民之重要基础。因此,特就核心素养的学理基础与教育培养进行论述,探究核心素养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人类学等学理基础;进而探讨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之可能途径:(1)可透过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导正过去重知识、重能力、忽略态度情意之教育偏失;(2)可将核心素养作为更新教育目的之重要来源;(3)可以核心素养为指引进行各教育阶段课程改革;(4)可透过教改课程政策,研订课程纲要,明确界定核心素养的架构内涵;(5)可透过课程纲要研订,规划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
“校园性骚扰”的概念界定及其立法意义
任海涛, 孙冠豪
2018, 36(4): 150-157+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15
摘要(571) HTML全文(36) PDF 589KB(444)
摘要:
校园性骚扰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立法和司法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对性骚扰概念的界定尚未完全统一,具体到校园性骚扰这一领域,相关研究更处于缺位状态,这对于校园性骚扰防治措施的出台十分不利。清晰界定校园性骚扰的概念,是实现其有效治理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将其与"职场性骚扰"、"校园性暴力"、"校园性交易"等相似的概念区分开来。校园性骚扰的内涵应该从狭义上进行理解,其核心在于对"校园关系"这一理念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应要求骚扰者的客观行为实质关乎"性",并对受害人造成一定影响。最后,要从当事人的主观心理层面进一步限缩,力求实现对校园性骚扰概念的准确界定。这一概念的法律界定可为相关立法提供学理支撑,为有效治理校园性骚扰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石。
高考改革需要更加重视科学学科
柯政
2018, 36(3): 13-24+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2
摘要(87) HTML全文(56) PDF 1110KB(441)
摘要:
在之前的高考制度体系中,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事实上有着很高的学科地位。但在这次新高考改革之后,科学学科的地位大幅削弱。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大问题,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不重视科学学科的时候。报考科学学科的人数比例明显下滑,主要的原因不是实施了选考制度,而是因为不科学的计分制度导致报考科学学科的学生遭受不公平。为解决这个问题,各方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对各备择方案的主要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当前高考制度中,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住的三个关键问题。
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构建研究
范涌峰, 宋乃庆
2018, 36(2): 68-78+155+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8
摘要(112) HTML全文(32) PDF 1040KB(435)
摘要:
学校特色发展是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议题,然而人们对其认识还很不一致,尤其是对学校特色发展测评的相关研究更显不足。为此,研究将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首先重构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操作性定义,其后构建了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学校特色发展测评量表与模型。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由学校特色理念体系对学校内部实际和外部环境的适切度、学校特色发展实践与特色理念体系的一致度和学校特色实践效果的优质度三个维度及其相互之间的数量关系构成。
自主支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马思腾, 赵茜, 焦欣然
2018, 36(1): 15-21+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2
摘要(134) HTML全文(70) PDF 1229KB(424)
摘要: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自主支持型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使用非控制的方法,减少对学生的施压,为学生内在动机的生成提供环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升,是教学方式转变的方向。本研究通过对东、中、西部6921位教师的实证调查发现,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初见端倪,但教师群体发展仍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自主权、专业发展机会以及参与决策程度均能够显著影响教师的自主支持型教学。通过培训教师简单可行的自主支持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能感,进而促进教师采用自主支持型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抓手。而厘清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民主管理塑造师生自主发展氛围,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教育评估中的法团主义:行政力与专业联盟 ——改革、重构教育评估院等中介组织的设计与理论
葛大汇
2009, 27(4): 8-15.  
摘要(1384)
摘要:
政府精简机关、部分公务分权已成共识,然而现“评估院”、“评估中心”等机构从教委退出来还不是中介组织,学校与公民社会也一直习惯于依赖政府,组织的发育、变迁受制于“社会记忆系统”。可见改革不能抽掉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近来的政治、经济情势也表明强势国家(hard state)或行政方式于我国是一种较为稳定基本制度。因此,减少因剧变而来的不必要的成本,采取国家法团主义,利用原有的组织框架引入教授及专业联盟等组织是符合国情的作法,这里:国家只直接面对评估院这样的一个“桥梁”或“牵头”性组织,通过它规制并购买专业组织的评估服务(公共产品),实行合同委托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我国“管教育、办教育、评估教育三者分离”的改革目标。
娱乐与教化:古典戏曲中的科举社会
周慧梅
2009, 27(4): 67-73.  
摘要(1282)
摘要:
在传统中国,科举不仅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是国家推行社会教化,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科举从庙堂走向民间、从社会精英走向普通百姓的历程中,戏曲扮演了重要作用。唐宋之后,戏曲中科举影像日渐显现,朝廷、剧作者和民众共同营造了两种不同意识走向的科举模式。戏曲在满足民众对科举种种想像之余,塑造、重建了市井民众科举的“意义世界”,为科举制度获取了最为广泛的民间舞台。
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师生命自觉
岳欣云
2018, 36(2): 117-122+1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3
摘要(74) HTML全文(32) PDF 592KB(412)
摘要:
根据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觉解程度,我们将教师发展分为三种境界:以教育为职业的匠师境界、以教育为专业的能师境界、以教育为事业的人师境界—生命自觉的发展境界。教师生命自觉有利于教师潜力的最大发挥,有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教师生命自觉要求教师有思考生命的自觉、尊重生命的自觉、成长生命的自觉。
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韩平, 方红峰, 任学宝, 钱万军, 王小平
2018, 36(3): 158-165+1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14
摘要(90) HTML全文(35) PDF 1102KB(407)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强调"统一要求齐步走",过于突出管理与效率,普通高中较为单一,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现象。普通高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育分"轻"育人",忽视学生个性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为此,国家于2014年在浙江和上海进行了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浙江省在2012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以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和探索,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浙江样板"。本文围绕浙江省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工作,分析了浙江省高考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展现了浙江适应新高考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塑造儿童乃教育学之原罪
项贤明
2018, 36(5): 94-103+168+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9
摘要(74) HTML全文(50) PDF 1372KB(405)
摘要:
赫尔巴特以来的教育学存在着这样一种传统观念,即把教育理解为一个对儿童和学生进行塑造的过程。这种塑造的教育观以基督教原罪说为深层理论基础,与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对儿童的隔离和改造的历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继承与参与的关联。行为主义为塑造的教育观在20世纪的延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二者在否认和解构儿童主体性方面是一致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后喻文化的到来,以及由此带来的儿童与成人之间"知识鸿沟"的逐渐消弭,已经使得秉持塑造教育观的学校窘迫不堪。要真正走出这一困境,我们首先必须对教育学的赫尔巴特传统进行彻底的反思,在理论上真正肯定和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将教育由"塑造"还原为"培育"和"服务",由"燃烧自己"转变为"点燃他人",由为儿童设计未来转变为帮助儿童创造未来。我们说塑造儿童是教育学的原罪而非本罪,暗指这并非是一种谴责,而是一种对深层问题的直视和反思。
二十世纪西方教师研究运动发展脉络与启示
李方安
2009, 27(4): 24-29.  
摘要(1294)
摘要:
西方教师研究源起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行动研究策略在美国的应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明确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观点并付诸行动,自此教师研究开始成为一种国际运动,它经历反思性实践而走向批判性实践。教师成为研究者,基于校本实践,合作的形式,反思性教育实践等共同形成了二十世纪西方教师研究运动的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开展教师研究应从教师新形象的培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照,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
课堂中的创新学习:生成论的视角
庞维国
2009, 27(4): 42-51.  
摘要(1298)
摘要:
学习包含生成过程。生成是头脑中的知识经过加工、转换、整合进而形成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它反映了神经网络的涌现特征。生成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创新蕴含于生成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缺少生成是学生创新学习缺乏的主要根源。教师通过设置生成任务、示范生成策略、褒奖生成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
理性的狡计:德国教育学发展中的五次危机及其因应
彭正梅
2009, 27(4): 16-23.  
摘要(1448)
摘要:
本文探讨了德国教育学发展中的五次危机,即启蒙教育学的危机,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危机,经验教育学危机,批判教育学危机,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危机,并考察了对这些危机的因应,指出,这些危机及其因应丰富了教育学自身发展,而且,从世界教育学的发展来看,也体现了一种理性的狡计。
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习投入可靠吗——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称许性反应及对自陈式问卷调查的影响
郭菲, 赵琳, 连志鑫
2018, 36(4): 53-61+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5
摘要(90) HTML全文(68) PDF 648KB(389)
摘要:
以"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推动了国内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广泛开展。此类调查使用自陈式问卷进行,其数据质量可能受填答者社会称许性反应的影响。使用清华大学2014-2016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的数据研究发现:有关学习行为和主观感受的自陈性指标存在5-10%的社会称许性反应偏误,但自我汇报的客观情况(如学习成绩)偏误较小;学生的社会称许性水平越高,自陈性指标中的偏误越大;指标内容与社会称许性反应偏误的大小有一定关系。上述发现对大学生学情调查的科学性和工具开发的有效性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江苏教育总会与清末“单级教授”的导入和推广
肖朗, 杨卫明
2009, 27(4): 74-82.  
摘要(1370)
摘要:
遴选专人赴日本考察“单级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办“单级教授练习所”传授理论、示范操作,并通过受训学员将“单级教授”推向全省乃至全国,是江苏教育总会在清末开展的一项颇具影响的教育学术研究活动。“单级教授”成为当时国内传播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的有力载体,对“单级教授”的实验与研究折射着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以“译介为主”的印痕。
从数感看儿童数表征的发展
潘星宇, 俞清怡, 苏彦捷
2009, 27(4): 30-41.  
摘要(1267)
摘要:
数量表征是个体对数系统的理解,它的准确性为个体理解具体和抽象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个体使用该表征进行数量操作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但目前来看,对个体数量表征的形式以及它的发展过程仍有较大争议。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能力结构,数感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为基础,从而与数量表征紧密联系;数感的不同维度对数表征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为理解数量表征研究的分歧和探讨该表征的全貌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在数感的一系列外显行为能力上都体现出文化差异,数量表征的研究则从心理机制的角度为文化差异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大学教育如何促进地区代际流动?——对大学生生源地、院校地和就业地城市级别的实证研究
马莉萍, 刘彦林
2018, 36(5): 51-59+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5
摘要(81) HTML全文(43) PDF 2051KB(365)
摘要:
本文使用2017年全国高校就业调查数据,从地区城市级别的角度分析上大学如何促进代际流动,揭示了大学生由生源地到院校地再到就业地的代际流动方向、比率、级别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进入到更高城市级别的地区,且就读于本科和重点院校、攻读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最为显著;生源地级别越低,流动到更高级别城市的比例和机会越大、向上流动的级别越高,即大学教育对促进地区代际流动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大学教育对地区代际流动的影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所在地为地级市及以上级别城市的院校;二是通过大学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帮助大学生进入更高级别的地区就业。
民国时期山西高等小学教育研究
申国昌
2009, 27(4): 89-95.  
摘要(1222)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为了实施“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于是大力兴办各类教育,以使民众达到识字、看报和记账的程度。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因此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果。山西的小学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归结山西高小办学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地方自治为兴办教育提供了行政与经费保障,政府动员下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山西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对外交流促进阎锡山及山西教育界人士教育理念更新,优先发展可弥补山西教育基础薄弱的天然缺陷。
高校招生自主权:历史嬗变与困境突围
刘世清, 崔海丽
2018, 36(3): 125-134+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12
摘要(125) HTML全文(36) PDF 1092KB(357)
摘要:
恢复高考40年来,国家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逐步向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高校赋予了部分招生自主权。然而虽历经多年探索,理论界和实践界对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性质、内容以及配置问题依然存有争议。实质上,高校招生自主权是一种公、私复合的权力(权利),其运行过程需要合理配置高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当前,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实践探索中,存在着深受教育行政命令干扰,高校自主招生意识与能力不足,以及权力配置错位、缺乏监督制约等问题。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应根据国情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高高校运用招生自主权的专业能力,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保障其正当运用。
职业专长发展中刻意训练的效用与规律
郝宁, 胡谊, 吴庆麟
2009, 27(4): 52-58.  
摘要(1312)
摘要:
刻意训练指精心设计的用以改进个体当前行为的长期的特殊的训练活动,其可促使个体生理或心理机制对情境限制发生适应性改变从而推进专长发展。个体投入刻意训练的时间量可预测其专长水平,且刻意训练对一般人达到中等水平专长及专家维持高水平行为均很重要。不同领域的刻意训练形式各异,个体投入刻意训练的时机应符合该领域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在某些领域中多样性的训练反比过早专业化训练更有价值。资源限制、努力限制、动机限制和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个体能否从刻意训练中获益。后续刻意训练研究应改进数据收集方法,提供证据阐释是否天赋促使某些个体投入更多刻意训练,并深入分析由刻意训练导致的生理或心理机制的适应性改变。
应用型院校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基于CCSS 2016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杜艳秋, 史静寰
2018, 36(4): 71-78+1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7
摘要(81) HTML全文(54) PDF 881KB(355)
摘要:
在产业升级、院校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院校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研究利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中应用型院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对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各维度之间显著相关,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不同维度的影响呈现出多对多的网状结构,对通用技能影响最大的是实践性学习,对职业素养、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影响最大的均为实习中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这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直接与工具和操作工具的人接触是实习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
教科书的使用:教师与教科书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数学教科书的调查与分析
张倩, 黄毅英, 石鸥
2018, 36(1): 77-84+162+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9
摘要(100) HTML全文(46) PDF 1954KB(354)
摘要:
对于旨在真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来说,如何改变和处理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僵化的、单向的“跟随”关系,从而回应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亟需解决的重要挑战。本文依据教师对教科书的满意度和使用教科书的忠诚度来界定教师与教科书的基本互动关系,并据此对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1 279名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三地数学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呈现了三种典型的互动形态:内地教师即使发现教科书的内容不符课堂需求,也高度依赖教科书进行教学;香港教师认为教科书内容若不符课堂教学需求,就应该对其进行取舍、补充和调适;而台湾教师则认为,无需对教科书进行过多的加工处理,因为教科书的内容质素已令人满意。
以学为本, 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的学术涵义与政策价值
史静寰, 王文
2018, 36(4): 18-27+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2
摘要(87) HTML全文(49) PDF 762KB(354)
摘要:
注重以"学"(学生、学习、学校)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要义。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学习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成果,总结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十年来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改革中积累的经验与思考,结合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前景,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学情研究的整体分析框架,并阐释大学生学情研究的学术涵义与政策价值。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
祁占勇, 王佳昕, 安莹莹
2018, 36(1): 104-111+1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3
摘要(77) HTML全文(41) PDF 1157KB(35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中等教育结构调整阶段(1978-1995年)、职业教育多样化探索阶段(1996-2010年)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政策发展遵循着以管理体制调整为手段的职业教育政策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政策价值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以人与财的规范为抓手的职业教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政策话语的文化规则的演进逻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将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职业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需要实现动力形成机制由"权责不明"向"统一协调"转变、价值取向由"单一功利"向"多元取向"转变、过程保障由"监管与保障缺乏"向"强化监督与保障"转变、政策话语由"官方主导"向"民意参与"转变的转型与深化。
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实施与应用
刘志军, 张红霞, 王洪席, 王萍, 王宏伟
2018, 36(3): 57-68+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6
摘要(74) HTML全文(43) PDF 2272KB(352)
摘要: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既是落实改革精神的主要体现,也是推进改革进程的现实需要。本文在识读综合素质评价涵义的基础上,围绕综合素质评价为什么要用、为什么能用、怎么用、存在什么风险、需要哪些保障条件等问题,系统思考并回答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与价值、国际经验与现实可行性、程序设计与实施、可能风险与保障条件等问题,试图对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使用的理论追问和实施路线做出回应。
如何让学业测评的结果更有效——基于潜变量的调节模型研究
刘徽, 张朋, 潘晶晶
2018, 36(3): 87-98+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9
摘要(41) HTML全文(42) PDF 2877KB(351)
摘要:
高考作为选拔性学业测评,其效度大小取决于能否区分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迁移能力的强弱。而学业测评的原始得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能力是一个潜变量。为使学业测评的结果更有效,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潜变量的调节模型,以能力满分学生作为参照,依据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学生的原始得分重新加权,由此得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分。将基于潜变量的调节模型运用于11所高中联考的数据分析中,此次联考共有9008名高一学生参加,涉及10门学科。研究发现:(1)相较原始得分,调整后的能力得分更趋于正态分布;(2)能力得分相对于原始得分更为稳定;(3)从总体上看,原始得分与能力得分具有高相关性;(4)从个体上看,学生的原始得分和能力得分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超常记忆之谜:来自不同认知层面的初步解答
胡谊
2009, 27(4): 59-66.  
摘要(1479)
摘要:
目前关于超常记忆的认知研究,主要有三条途径:行为层面,从实验心理学角度分析超常记忆行为表现及获得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记忆理论;计算层面,从计算模拟角度探讨人类超常记忆的内在认知结构与过程,已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模拟;生理层面,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关注超常记忆的脑结构 初步探讨了传统认知心理学范畴内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对应生理基础。上述三个层面研究,仅是科学意义上揭示超常记忆实质及其发展的开始。
法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及评价——夏尔·提于斯与林静的对话
夏尔·提于斯, 林静
2018, 36(1): 149-154+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8
摘要(65) HTML全文(36) PDF 1121KB(348)
摘要:
自21世纪以来,法国两次颁发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础》,作为法定的义务教育目标以打造高素养的新世纪人才。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法国构建了基于"共同基础"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其中有基于校本的三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分阶段、有系统地诊断、反馈和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质量;在全国开展基于"共同基础"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和反馈法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进步状况等等。本文着重讨论法国的新旧规定和基于"共同基础"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内容与方式,以及法国评价改革中的新亮点和新趋势,为我国推进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提供借鉴。
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理念、方法与成效——2006-2017复旦大学改革探索综述
游畅, 王阳, 朱晓超, 宋可即, 何鑫, 黄晓平, 陈昶安, 郑方贤, 丁光宏
2018, 36(3): 115-124+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11
摘要(55) HTML全文(35) PDF 1063KB(347)
摘要:
从2006年至今,复旦大学结合本校"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理念的内在要求,探索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途径。在改革中,复旦大学一方面试图克服片面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才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经过多年探索,复旦大学创立了一套"笔试+入学申请+面试"的选才模式。这一模式既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也通过学生在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等方面引领了社会价值取向。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质量与公平的个案研究
李云星, 姜洪友, 卢程佳, 陈天云, 张振良, 楼英伟, 李伟建
2018, 36(3): 41-5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5
摘要(48) HTML全文(40) PDF 2972KB(338)
摘要:
本研究聚焦高校招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以浙江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和同专业普通高考浙江省内招录学生的各项表现。研究发现,尽管存在专业和年度差异,高考成绩全面落后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却在专业认同、平均学分绩点、党组织与学生组织参与、获奖、竞赛、荣誉等方面整体优于参照群体。数据还显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更有利于城镇生源学生脱颖而出。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应进一步明确定位、提升科学性并审慎看待、解决其公平问题。
学生的限制及自由
陶志琼
2009, 27(4): 1-7.  
摘要(1387)
摘要:
作为学生,必定会受到主客观的限制。学生所受的主观限制是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学生所受到的客观限制是特定学习环境的限制、他人的限制以及性别限制。其实,学生受到的主客观限制正是其实现自由的动力。学生的自由体现在追求理想、用心做人和勤奋学习三方面,学生的最大自由是精神自由。
大学生实习参与方式与就业关系研究
丁小浩, 马世妹, 朱菲菲
2018, 36(5): 33-41+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3
摘要(54) HTML全文(37) PDF 1520KB(336)
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就业体验型实习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学生实习的目的也不再限于课堂所传授的理论和知识的应用实践。基于学校统一实习和学生自主实习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实习方式,本研究考察了混合实习下大学生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的参与现状、影响因素及对其就业的影响,旨在深化对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关系的认识,并为教育管理和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理论、实践与展望——以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为例
田爱丽, 严凌燕
2018, 36(3): 69-78+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07
摘要(68) HTML全文(32) PDF 1089KB(334)
摘要:
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要求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理论上讲,综合素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并调动心理、社会等资源以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对其评估需要考察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表现。在政策层面,国家将综合素质划分为若干维度,并要求高中学校组织记录,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根据上海市综合评价改革九所试点高校以及上海纽约大学的录取实践发现,综合评价试点高校通过组织校测、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综合高考与学业考试成绩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一条综合评价招生的路子,并取得一定效果。为深化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提升招生能力,高校需在招生中进一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提高综合评价录取程序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为综合评价招生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0-3岁婴幼儿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岳爱, 蔡建华, 白钰, 汤蕾, 史耀疆, 罗仁福, [美]罗斯高
2019, 37(3):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1
摘要(68) HTML全文(66) PDF 691KB(333)
摘要:
个体生命的第一个1000天是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同时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时期。中国在儿童早期发展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交情绪和运动早期发展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一半儿童存在认知发展风险,52%的儿童存在语言发展风险,且随时间推移风险不断增大。这与农村贫困地区照养人在喂养行为、养育行为和抑郁倾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关。研究显示,照养人喂养知识严重缺乏,仅13%的照养人用故事书给婴幼儿讲故事,23.5%的照养人存在抑郁倾向。针对挑战背后的原因,项目组结合多年行动研究经验,相继提出并实施营养包干预、入户干预、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等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对它们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评估,以供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参考。希望相关部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已有基础上加大国家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投入,着力解决占有较大比例的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问题,共同促进儿童早期的全面发展,从根源上解决人力资本的发展问题。
美国教育思想演化的主要阶段与基本特征
张斌贤, 陈露茜
2018, 36(2): 123-132+1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4
摘要(61) HTML全文(19) PDF 616KB(330)
摘要:
基于对美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研究简单搬用美国政治史分期这一做法的质疑以及对美国教育思想史分期依据的讨论,本文主张根据美国教育的变迁轨迹将美国教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繁荣时期和多元化时期等四个阶段,认为美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具有思想主体多元、思想内容复杂、思想论争普遍、呈现形式多样和时代特征鲜明等主要特点。
青少年国际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某研究型大学的入学调查为例
张蕾, 文雯
2018, 36(4): 44-52+162+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4
摘要(55) HTML全文(34) PDF 666KB(330)
摘要: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势不可挡以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提升中国青少年的国际素养,对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战略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探索哪些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的国际素养。通过对一所研究型大学3000余名新生作入学前全样本问卷调查,采用OLS线性回归、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将家庭背景、就业期望及高中经历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其对青少年国际素养的影响,并尝试探究就读高竞争性中学是否在家庭背景及青少年国际素养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就业期望及高中经历对青少年国际素养有显著影响,且就读高竞争性中学在家庭背景和国际素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智慧之爱何以可能:苏格拉底爱的教育哲学一解
刘铁芳
2018, 36(4): 88-94+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9
摘要(50) HTML全文(27) PDF 550KB(328)
摘要:
智慧之爱可谓苏格拉底教育实践的灵魂,教育的技艺乃是如何激励个体灵魂从钱财、名誉之爱转向智慧之爱。智慧之爱的发生乃是基于朋友式的交往之上的对美好事物的亲近。教育对个体爱之引领需要立足于个人身体之爱欲,同时又超越身体,提升为灵魂之爱。激励个体爱欲上升的具体生活形式乃是友爱,正是基于友爱的陪伴激活年轻人对知识与智慧的潜在爱欲。个体爱欲上升的过程,乃是个体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苏格拉底所不断称述的"认识你自己",同时内含着"成为你自己",成为健全而完整的"你自己"。
让高校成为大学招生录取的主体
秦春华
2018, 36(3): 99-114+169+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3.010
摘要(56) HTML全文(39) PDF 1198KB(326)
摘要:
"新"高考制度和"旧"高考制度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招生录取中的主体性作用, 从被动录取转向主动招生, 使高校的招生录取标准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发挥正向引导功能。如果高校招生机构不能或无法转化职能, 仍然完全根据分数录取学生, 将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目前的"应试训练"和"分分计较"格局, 非但不能根治改革之前的痼疾, 反而可能由于等级赋分、多重计算方式的转换比较以及等值等诸多复杂问题的介入而引发更多的问题。反之, 如果高校招生机构能够根据新高考制度的要求转化职能, 把"两依据, 一参考"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则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目标, 目前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趋利避害型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清末企业的教育性——以官办企业为例
李 忠, 闫广芬
2009, 27(4): 83-88.  
摘要(1181)
摘要:
在创办新式企业而缺乏相应人才的情况下,洋务企业开始设立教育设施,一批校企一体的企业得以建成,企业担负起培养人才的教育职责,教育型企业开始出现;不仅如此,工艺局开始大规模地招收工徒加以培养,使得学徒教育非常发达。清末企业中教育活动在培养大批急需人才的同时,对新式教育的本土化与中国固有工商教育的现代改造做出可贵的探索,并推动了民营企业中教育活动的展开。
技术的现代维度与教育价值
顾建军
2018, 36(6): 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1
摘要(80) HTML全文(38) PDF 1486KB(323)
摘要:
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向世人充分展示它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也敞开了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在世界。"作为人工物的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意志的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等视角日益多元,不断地改写和刷新着人们认识技术的维度。关于技术的现代维度,我们可以从技术的物性、人性、活性、知性等方面加以把握。我国各级各类的技术教育应当重新审视技术的现代维度,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价值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实现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相匹配的教育变革。
兴趣的限度:基于杜威困惑的讨论
刘云杉
2019, 37(2): 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1
摘要(89) HTML全文(65) PDF 913KB(323)
摘要:
兴趣论题是杜威与实用主义力求在旧教育的刻板教条与新教育的浪漫随意之间持守中道,将客观与主观、实践与思考、潜力与现实两方面融会在一起培养孩子品格的"居间"之道。然而进步主义教育的实践陷入社会改良方法论上的"内在否定主义"。如何将抽象的二元对立的原则变为简易可行的教育,这不仅是杜威的困惑,也是此后教育改革的困惑。本研究将杜威的文本置放在其学术脉络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其实践的来龙去脉之中,结合社会变革的背景进行仔细的考察辨析,挖掘呈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社会改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讨论思想批判、科学实验、社会改造及其落实于教育之中的可能与限度。
论杜威与中国教育改革
张华
2019, 37(2): 18-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2
摘要(102) HTML全文(70) PDF 649KB(315)
摘要:
杜威在五四运动前后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与教育的民主化进程。他直接参与了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以及新教育改革。在中国面对启蒙与救亡两大历史主题的紧要关头,杜威的选择是:以启蒙为目的,为救亡而努力,像中国人那样思考,追求东方教育民主。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垒中,杜威选择了"第三哲学",由此促进了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发展。杜威的民主思想和教育哲学与我国百年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存在内在联系。杜威依然"活在"今日中国。创造性阐释杜威对我国在信息时代实现"东方启蒙"和"东方教育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与基础教育发展——基于PISA 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
陈纯槿, 顾小清
2018, 36(5): 71-82+167+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7
摘要(64) HTML全文(31) PDF 2510KB(311)
摘要:
义务教育年限是衡量国家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各国对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有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义务教育年限为12年对学生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有最大的正向效应,义务教育的年限是造成学生素养成绩差异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的国家在儿童入学年龄上较晚,入学年龄为6岁对学生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城市学生和女生素养成绩受入学年龄的影响更大。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的国家在生均经费支出上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对于生均经费低于5万美元的国家来说,生均经费支出对学生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
参与民主: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
孙雪连, 李刚
2018, 36(1): 29-34+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4
摘要(55) HTML全文(31) PDF 1118KB(309)
摘要:
参与民主是学校管理方式转变的目标与方向。为了分析公立中小学校管理方式民主转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本研究对103所学校的99位校长、4 89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学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处于表面参与阶段,存在参与程度不足、参与机会不均和参与内容受到限制等问题。影响学校管理方式实现民主转变的因素包括行政阻碍等、制度阻碍、观念阻碍和理念阻碍等。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教育行政方式,科学适度放权;中小学校要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校长应转变威权领导风格,建立管理者与参与者的平等关系。
我国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苏娜, 单玉平
2018, 36(4): 122-130+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12
摘要(49) HTML全文(17) PDF 721KB(309)
摘要:
当前责任教育缺乏为后果负责的"责任伦理"精神,促进学生承担后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成为责任教育改进的一种方向。为全面了解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研究者根据教育实际与责任发生原理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并获取了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中学生自评结果显示责任伦理水平整体较高,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随年级逐渐增长,年级之间差异显著。但初中生、高中生和教师之间在学生责任心水平、责任教育方式选择和形成途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责任伦理七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9之间,中学生责任承担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利益倾向",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国家与社会和集体的承担意识增强。3.对"未来"责任的认知水平随中学生面临的阶段性升学压力变化而变化。4.初二年级是进行责任伦理教育的敏感期,应增加较为具体的、具有外力约束的和具有实践性质的责任伦理教育活动。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
蒋承, 张思思
2018, 36(5): 60-70+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6
摘要(54) HTML全文(15) PDF 1359KB(309)
摘要:
尽管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基层就业也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重要的就业选择之一,但是目前对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基本特征或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讨论的相关研究还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至2017年之间所开展的8次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的数据,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整体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我国基层就业毕业生在来源分布、学历层次、工作单位分布、工作满意度、起薪状况以及教育匹配程度等七方面的主要特征与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随迁子女的文化回应式课程与教学: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透镜
王涛
2018, 36(5): 104-113+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10
摘要(89) HTML全文(38) PDF 1443KB(306)
摘要:
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怎样帮助随迁子女更好地适应我们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怎样根据非户籍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课程与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让他们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成果,是学校教育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透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和理解现行课程的文化适切性问题。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1.我国城乡差异的文化属性是什么?人和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哪些文化因素影响?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会面临怎样的文化差异及文化适应?2.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如何应对随迁子女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通过分析以往文献、研究和教学案例,本文初步阐述了城乡差异的文化属性并对随迁子女的文化回应式课程和教学作了相应的介绍和解释。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法理解读——以家永三郎教科书案为例
湛中乐, 黄宇骁
2018, 36(5): 148-160+1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14
摘要(53) HTML全文(33) PDF 1452KB(306)
摘要:
作为世界最长公法诉讼,家永教科书案用法学的方法解决了复杂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是"政治问题法律解决"的典型代表。本案涉及一系列宪法、行政法、教育法的交叉问题,是比较法研究的良好素材。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原被告围绕教育权归属问题,教科书审定制度与受教育权、学术自由、表达自由的关系,教育领域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方法、行政程序中的正当程序原则适用、狭义的诉的利益等法律问题产生了激烈争论。我国公法学和教育法学研究中尚存在一系列亟待明确的问题,家永教科书案中体现的裁判法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良知正义论的重建——现代教育正义论的中国话语
高伟
2018, 36(4): 79-87+1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8
摘要(62) HTML全文(29) PDF 550KB(304)
摘要:
教育正义建构不仅仅着眼于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生活价值的重构。良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德性的基础。作为对普遍正义和公共理性的正义诉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正义论建构对于厘清当下正义论之纠结乃至解决中国教育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建良知正义论是"重思中国"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超越教育现代性的一种致思方向。重建中国教育正义论本质上是重构一种特定视角的伦理学。
分析的教育哲学解决了什么教育议题
简成熙
2018, 36(2): 87-100+156+1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0
摘要(46) HTML全文(20) PDF 836KB(303)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分析的教育哲学同时在英美异军突起,不仅在方法论上提升了教育哲学的学术性,也具体形塑了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教育观,一度成为西方战后的主流教育思想。对此,海峡两岸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希望能直入其中,借此引出重要的学术议题和成果,使华人世界更能领略其学术主张内涵。作者认为教育分析前期的基本主张,包括厘清教育理论之实践性质、坚持教育之内在价值、自主性的教育目的、重视知识形式的教育内容、理性教育方法涉及的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等方面;教育分析后期对教育政策争议的哲学探讨,也有许多原创性的贡献。教育分析哲学近年来当然也免不了受到诸如多元文化、女性主义、欧陆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及马克思批判教育学之批评,在吸纳之余,它依然保持其竞争性之活力并持续发挥影响力。华人世界若能进一步梳理当年分析典范之众文献,将能扩大吾人视野,提升教育哲学学术及指引实践之双重目的。
教师工作环境的经济价值:基于地区经济地理特征的工资成本补偿
马红梅, 雷万鹏, 钱佳
2018, 36(5): 129-137+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12
摘要(77) HTML全文(31) PDF 2103KB(302)
摘要:
在边远艰苦的贫穷地区,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加艰苦,地区经济地理环境对当地公共事业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效用产生了负面影响,需提供经济上的补偿才能弥补这种心理收益的损失,亦即,这些负面环境特征增加了当地同等质量公共服务的劳动力成本。基于特征工资理论关于岗位环境特征具有"消费"效用价值的假设,文章从理论层面讨论了教师工资成本补偿的测算技术及其公共财政意义。根据岗位环境的舒适程度"差异化"测算教师工资成本,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各地教育系统教师规模即可核算地区工资成本,这个思路为基础教育财政补偿制度建设和地区津补贴政策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应用技术。
我国中小学生技术素养测评工具设计探析——基于国际科学与技术素养测评框架
庄腾腾, 谢晨
2018, 36(6): 42-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4
摘要(62) HTML全文(40) PDF 3125KB(302)
摘要:
如何测量技术素养是技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PISA、NAEP、TIMSS是当今素养测评领域的权威代表,本文基于对这三种科学与技术素养测评框架的理念内涵和应用效果的详细分析,提炼现有国际技术素养测评框架的总体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中小学阶段使用的技术素养测评工具。基于大样本量的试测结果显示,测评工具的主要维度"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情感与态度"具有可接受至较高程度的信度和效度。
非连续性与异质性——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在语言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刘源, 刘红云
2018, 36(1): 137-148+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7
摘要(38) HTML全文(24) PDF 1313KB(300)
摘要:
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Piecewise Growth Mixture Modeling,PGMM)是近几年新兴的同时关注群体的发展阶段非连续性和潜在异质性的统计模型。它将多阶段增长模型和潜类别增长模型进行整合,可以描述同时存在发展转折点和不同发展类别的描述群体增长趋势的数据。文章以早期儿童的追踪研究(幼儿园版)为例,运用PGMM模型探索其增长趋势,得出:(1)两阶段混合增长模型能最有效地描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转折点在一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发展速度变慢;(2)发展趋势分为三类,大部分个体起点低、发展快,小部分个体起点高、发展慢,到三年级以后两个类别差距越来越小,另一部分整体发展都比较缓慢;(3)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比父母的评价更能有效预测学生阅读成绩的类别和趋势。
我国产业形态与现代学徒制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企业专家陈述的实证分析
濮海慧, 徐国庆
2018, 36(1): 112-118+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4
摘要(43) HTML全文(20) PDF 1129KB(296)
摘要:
为准确把握我国产业对现代学徒制的需求,本研究采用专家会议法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代表进行访谈,对结果进行深入文本分析后发现:产业是否需要现代学徒制模式受产业运行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影响,而不是由产业类型或技术水平决定;产业对现代学徒制的需求与生产的确定性和标准化程度呈负相关;不同产业类别对现代学徒制的需求各具特征,改造后的传统产业的现代学徒制应重视手艺的传承与创新、高端制造产业的现代学徒制应重视复杂情境的判断与决策、现代服务产业的现代学徒制应重视资源积累;借鉴德国的产业运行方式有利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
教育、出身与政策: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机会的分配机制研究
黄雨恒, 史静寰
2018, 36(4): 62-70+163+1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06
摘要(62) HTML全文(23) PDF 885KB(295)
摘要: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理论和成果,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数据,构建包含家庭出身、教育经历和招生政策在内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机会的分析框架。采用"高等教育阶层辈出率"、逻辑回归模型和系数集束化方法对少数民族总体及案例民族大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民族招生政策的倾斜和调整下,少数民族的大学入学机会以学生的高中教育经历及内化的学习能力为主要分配依据;随着大学层级的提高,教育经历和学习能力的主导作用更为明显,体现了高等学校招生过程中明显的"绩效"和"选拔"取向;少数民族群体平均受教育水平越低,父母职业分化引起的大学入学机会越不均衡,说明家庭出身对高层级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仍然比较显著;现行民族招生政策有效均衡了民族聚居地区和非聚居地区学生进入高层级大学的学习机会,但相对来说,对"211"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大于对"985"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
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大学生初职月薪的影响
朱红, 张宇卿
2018, 36(5): 42-50+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4
摘要(88) HTML全文(23) PDF 1421KB(293)
摘要:
近年来,非认知发展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日益重要,而我国关于非认知发展的实证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本研究采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探讨高等教育阶段非认知的提升程度对大学生初职月薪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均对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但在本科生群体中,非认知对收入的解释力度强于传统人力资本关注的认知发展指标,在专科生群体中则相反。因此,政府、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非认知发展,为学生提供整合性教育。
“优绩优酬”:关于西北农村教师绩效工资的实验研究
常芳, 党伊玮, 史耀疆, 刘承芳
2018, 36(4): 131-141+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13
摘要(69) HTML全文(31) PDF 666KB(292)
摘要: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如何有效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是我国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利用西北农村地区的216所学校的350名数学老师(第一期237名老师,第二期113名老师)10784名学生样本(第一期7373名六年级学生,第二期3411名五年级学生),对老师进行了基于学生成绩"绝对值""增加值"和"增加值百分位"的绩效激励随机干预实验。研究表明,对老师进行增加值百分位的激励方式能够促使老师改变教学行为,将学生的学业表现分别提高0.10到0.15个标准差,尤其是对学困生学业表现的激励效果更明显。增加值百分位的激励方式有效促使老师同等对待所有学生。据此提出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具体政策建议,激励老师关注发展起点各不相同的农村孩子,给所有孩子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批判
冯友梅, 李艺
2019, 37(2): 63-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8
摘要(75) HTML全文(42) PDF 572KB(285)
摘要:
既往针对布鲁姆(类)教育目标分类工作的批判,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或心理学角度,且对两者不予区分,视野稍显狭窄,不能洞察全局,亦不能把握要害。本文尝试从分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及认识论四个方面,层层推进展开综合批判:分类学立场上,没有给出"类"的生成机制,故不能真正称为"学",仅可称为分类框架;教育学立场上,将本来应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人切割成多个独立部分(领域),理论上陷入只分析无综合的误区,也给教学实践以误导;心理学角度,止于对业已达成的外在行为状态的表面描绘,未能触及学习者认识及发展的内在本质;认识论角度,作为布鲁姆(类)分类学的直接理论依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十分混乱,且无到哲学层面寻找认识之本质的自觉意识,无对处于认识论最高水平的发生认识论之知识观的继承,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
论教育作为人的正义
刘通
2018, 36(1): 85-92+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0
摘要(54) HTML全文(12) PDF 1148KB(284)
摘要:
教育应该是正义的,这绝不是个不证自明的真理。教育与正义的结合需要被严格的省察。教育乃是对显现者的领会,显现者首先被领会到它的无限丰富性,对此丰富性的审度奠基于被重估的教育正义:对教育之本源含义的彰显。在教育本义中,作为显现者的世界存在、作为显现者的人这两个要素首先凸现出来。人与世界的交往显现为本真的教育:领会善好。对善好的领会乃是人的彰显,也即教育是人的正义。教育的彰显也即教育正义的达成要求世界正义、领会正义以及实践正义。
小学卓越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研究
张志泉, 殷杰
2018, 36(5): 138-147+170+1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13
摘要(61) HTML全文(29) PDF 1352KB(275)
摘要:
实施"卓越教师"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师资,而计划的实施需要有科学的监控与评价机制。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难以考量师范生发展过程的转变及各责任主体对转变的贡献。而增值性评价作为监控与评定主体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是否在各方面有量或质的增加的评价方式则能增强教育主体自主、增量及高效发展的意识。研究通过构建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增值性评价模型及调查问卷的分析找出各层面因素对卓越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净影响"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增强师范生培养效能的几点建议。
“超越因材施教”的小学分班原则研究
卢晓东
2018, 36(1): 64-76+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8
摘要(65) HTML全文(35) PDF 1226KB(274)
摘要:
打散分班在教育理念上超越因材施教,作为小学分班原则可能在八个方面带来新的教育价值:第一,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任何考试、面试都是无用功,本质上有害;第二,从语义上、也从教育实践中根本消解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家喻户晓的隐喻;第三,使得学生与固定教师相处短暂,学生没有充分时间被教师"确定地""毫无怀疑地"戴上"后进生"的标签;"后进生"概念从根本上被消解,"后进生"转化工作也从逻辑上被取消,"留级生"概念将淡化;第四,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了更多真实、频繁的变化,给予学生机会在真实、具体的频繁变化中学习变化、习惯变化;第五,帮助学生从固定的小"朋友圈"中走出来,形成大的"朋友圈",使学生在小学就开始学习与陌生人快速熟悉,有珍贵的机会去快速认识和熟悉新朋友、新环境,使其能适应分工与合作的现在与未来;第六,教师资源分配将比"抽签"公平更加公平公正,学生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更加均等;第七,旧的分班制度使学生成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人质",打散分班使学生不再是"人质"而获得解放;第八,彻底消解了家长择班动机。打散分班可能是未来中国小学分班制度的发展方向。
教师职业中的性别不平衡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8, 36(1): 155-1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9
摘要(71) HTML全文(24) PDF 2756KB(271)
摘要:
教育中的价值冲突:实质、类型与解决
张夏青
2018, 36(1): 93-97+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1
摘要(56) HTML全文(27) PDF 1106KB(263)
摘要:
在一个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价值冲突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诸领域,教育领域亦不例外。所谓价值冲突就是价值逻辑的冲突。价值逻辑的核心是作出特定价值判断的价值标识词。从价值的标识词出发,可以大致划分出两种不同的价值逻辑:评价逻辑和义务逻辑。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冲突类型:评价逻辑之间的冲突;义务逻辑之间的冲突;评价逻辑与义务逻辑之间的冲突。在理论上,价值冲突要么以某一行为对某共同体会更好为依据来解决,要么通过强化某人的某种义务来解决。但在价值冲突的实际解决过程中,这种解决原则的运用有一个关键性的前提条件——行为者的"善良意志"和"责任感"。因此,对教育而言,培养和提升人的善良意志和责任感就成为应对和解决价值冲突的必由之路。
多元共治:教育行政方式的转变
耿超
2018, 36(1): 35-41+1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05
摘要(48) HTML全文(26) PDF 1133KB(262)
摘要:
教育行政方式涉及以谁为主体以及通过何种方式、管理哪些教育事务的问题。研究发现,传统的教育行政方式呈现出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自上而下地对教育的全要素、过程实施管理的特征。教育现代化发展呼唤教育行政方式的革新,而强调多元共治就是教育行政方式转变的方向和主要特征。影响教育行政方式转变的因素有三:层层发包致使教育行政履职目标偏移;条块不协作制约教育行政能力;教育参与归属与认同感低限制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行政方式,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需要从理念树立、规则制定、组织培育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扩大多元主体在基层教育行政中的协商合作力度,保障其与参与教育治理的权利。
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
吴冠军
2019, 37(1):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1
摘要(132) HTML全文(81) PDF 1682KB(262)
摘要:
当代中国"教育焦虑"的最深层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的指数级发展正急剧拉高"教育投资"的风险。在正在到来的"后人类状况"下,教育面临两种前景:走向自身终结,抑或走向终身教育。后者并非仅仅指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实践,而且意味着教育实践的激进更新:(1)后人类主义的"行动者-网络框架",取代进步主义与表征主义的"线性框架";(2)包含人类与非人类在内的所有行动者彼此触动的"内行动",取代成人对孩子的单向规训与"吼妈式"知识灌输。进而,后人类状况,亦恰恰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的哲学契机——教育果真仅仅是一个人类的事业吗?先秦思想潜含着关于教育(终身教育)的一种激进阐述,我们可以通过德勒兹式的哲学阐释将之激活,并从该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教育实践进行批判和革新。
论学科核心素养——兼论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
张华
2019, 37(1): 55-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7
摘要(130) HTML全文(119) PDF 1495KB(262)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系以学科理解或思维为核心的学科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它在本质上是学科知识观的根本转型:由事实本位走向理解取向。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核心观念,让它们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使课程结构由"学科事实覆盖型"转化为"学科观念理解型",让学科核心观念植根于真实问题情境,学生由此可以跨越不同年龄或年级持续探究并发展学科理解,这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第一要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学科实践而学习学科,亲身经历学科知识的诞生过程,由此既理解学科性质,又发展学科实践力,这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第二要义。这种新型学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了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学科实践与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我国学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是摒弃"间接经验论"与"双基论",走向"直接经验论"与"核心素养观"。
质量与公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治理目标与路径—戴维·埃乔莱纳与张丹的对话
[法]戴维·埃乔莱纳, 张丹
2018, 36(2): 139-147+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6
摘要(74) HTML全文(35) PDF 912KB(260)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双重趋势下,质量和公平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治理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内部各分支机构以及各二级中心开展教育研究,并有效地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框架;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研制国际政策框架协助各国开发并完成本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为它们提供科学性的决策依据,以实现全球教育治理的目标。这种研究机制与决策机制,以及它的治理理念,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政策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依法治校:价值、内容与实现路径
关保英
2018, 36(2): 38-45+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4
摘要(49) HTML全文(35) PDF 517KB(258)
摘要:
依法治校的精神关系到依法治校在我国的实施和实现。其科学内涵应当包括学校具有法律地位、具有法治思维、具有法律人格、具有法律行为等方面。其法治价值在于实现学校治理的法治理性,它应当从学校治理体系、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等方面得到诠释。依法治校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基本内容构成体现于法律渊源、法律主体、法律权利义务、法律效力等环节。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校的实现路径也是依法治校精神的题中之意,应当通过依法定位学校、依法治理学校、依法评估学校、依法助益学校等路径予以实现。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
何菊玲
2018, 36(2): 110-116+1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2
摘要(39) HTML全文(20) PDF 570KB(258)
摘要: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体现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因材施教原则在本质上是教育正义原则的具体体现。首先它表达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其次它表达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事情。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对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尊重与承认,依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在自身基础上成为卓越的人,成为具有人的品质的真正的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教育不仅获得生存能力,而且还获得创造自身幸福生活的能力。实现这种目的的教育,即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事情的教育,就是正义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正义的题中之意。
论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范式与实证主义范式的差异
姜勇, 柳佳炜, 戴乃恩
2018, 36(6): 6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6
摘要(78) HTML全文(45) PDF 1321KB(258)
摘要:
作为一门研究如何"成人"的学科,教育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更是一门精神科学,带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和价值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仅仅依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无法建立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奇妙的宏大运思的学科体系的。相反,教育所具有的"精神性""价值性""审美性""伦理性"和"艺术性"等特质却可以通过现象学研究范式来得到彰显。借助隐喻,从"看"与"思"的理论探微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两种范式的教育研究的本质差异之所在。首先,与实证范式的"看"不同,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的"看"具有"可能性"与"延展性",从而分化出"本质直观"与"客观注视"的区别。其次,通过"思"的"技术取向"与"精神取向"的比较,我们可以厘清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更为关心要走向主体本身,要关心主体发展的"生长性",从而树立起"统摄性"的发展意识。再次,从"本我—我思—我思对象"的三重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关切主体的"生存之思"和"自由之思",以此增强自身的非反思性的"自身意识",以便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对象化"的思考迷误中抽身出来。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正体验的实证研究——基于学校内部公平数据库的报告
李学良, 杨小微
2018, 36(4): 95-106+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10
摘要(97) HTML全文(46) PDF 1278KB(257)
摘要:
学生公正体验是衡量学校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变量。本文利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资助项目"学校内部公平指数研究"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在学校内部公平的理论框架下探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正体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学生公正体验的总体情况良好,但地区间、学校间、班级间、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大;背景因素对学生公正体验有一定的影响,过程因素是影响学生公平体验的核心因素,其中平等对待是影响学生公正体验的关键因素。基于结论,本文针对政府、学校与教师提出了具体建议。
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实证研究
夏祥伟, 黄金玲, 刘单
2018, 36(5): 114-128+169+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11
摘要(69) HTML全文(32) PDF 1654KB(257)
摘要:
为有效应对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遇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本研究对包括"双一流"建设大学等在内的全国171所高校的8208名研究生进行了有关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和量表评定,并从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包括态度、意愿)、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包括阶段分布、锻炼形式、锻炼动机、知识技能、活动等级、障碍因素)、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外界环境资源(包括软、硬件环境资源)等方面,系统地对我国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高校研究生的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研究生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和意愿没能转化为有效的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生体育锻炼活动等级水平较低(不能对其全面健康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校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等等。本研究提出了促进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全面健康水平提升的相关建议,同时再次呼吁高校要充分关注和重视研究生的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成人教育的演变:从工人阶级教育到大众成人教育
李丽
2018, 36(1): 126-136+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6
摘要(69) HTML全文(26) PDF 1213KB(254)
摘要:
从20世纪初到1956年,英国成人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各种思想观念、组织机构和不同力量之间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主要集中在劳动学院、工人教育协会和大学三者之间。劳动学院主导了早期的独立工人阶级教育,但它在二战后蜕变为工会领导层的培训手段;工人教育协会主导的自由成人教育受到了大学成人教育的挑战,逐渐由工人阶级教育转变为大众成人教育,并融入其潮流;大学主导的普通高等成人教育不断与工人教育协会竞争并完成体系化进程,最终开始兴盛。这三股力量之间的斗争勾勒出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线索,并对后来在英国兴起的"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英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工人阶级教育逐渐衰落,大众成人教育逐渐兴起的历史。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三步走”战略——教育经费需求的视角
崔海丽, 黄忠敬, 李益超
2018, 36(5): 83-93+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8
摘要(60) HTML全文(21) PDF 2928KB(253)
摘要:
在实施学前一年免费的假设前提下,本文提出了推进学前一年免费的"三步走"战略:2020年中西部农村地区率先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2025年在中西部和东部农村地区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2030年实现全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全覆盖。同时,根据对不同年度、不同地区分城镇、乡村学前教育学龄人口规模的测算结果,对不同阶段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所需的财政教育需求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全国幼儿园财政性教育事业费需求最低分别为2910亿元、4535亿元和5000亿元,比不实施免费政策约需多投入89亿元、352亿元和809亿元。
区域教育开放发展的三重逻辑
陈子季, 刘永福
2018, 36(1): 119-125+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1.015
摘要(57) HTML全文(24) PDF 1279KB(252)
摘要:
区域教育开放发展就是要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重维度上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实现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本等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共享。在微观层面,应注重以开放发展理念变革学校合作方式,实现校内与校外的联动;在中观层面,应着力以开放发展理念构筑区际联动模式,实现区内与区外的联动;在宏观层面,应侧重以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实现国内与国外的联动。追求区域教育的开放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遵循顶层设计、系统配套、整体推进的行动方略,促进三重逻辑的协同共生。
高考试卷的性差分辨力及其与录取性别比的关系
邵志芳, 庞维国, 段芮
2018, 36(2): 133-138+158+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5
摘要(46) HTML全文(22) PDF 487KB(252)
摘要:
高考科目和内容的设置,被认为是导致近年来高考录取中"男少女多"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2005、2008、2011和2014年全国高考数学、语文、英语试卷,对在校高中生进行实测,取得了各年份考试成绩的性别差异量,进而考察了各份试卷性差分辨力的稳定性,以及女生上线比例与参试者性别比和录取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近些年高考试卷的性差分辨力不太稳定;(2)高考成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总体差距不大;(3)参试者性别比和录取率等因素的变化,是导致高考录取性别比变化的主要原因。
如何对待教育政策的内在性缺陷
邵泽斌
2018, 36(2): 101-109+1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1
摘要(67) HTML全文(19) PDF 590KB(244)
摘要:
教育政策内在必然地具有着缺陷与不足,这主要缘于三个方面不可避免的约束性条件:由主体有限理性导致的教育政策解决问题能力的局限性;教育政策回应复杂问题能力的低效性;刚性教育政策应对丰富多样实践问题的脆弱性。面对教育政策的必然性缺陷,实践者有三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即积极对抗型、阳奉阴违型和赞美获利性;同时也存在着三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即选择性适应、反思性适应和改造性适应。作为教育政策相对非利害关联的研究者,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教育政策批判方式:建设性批判、结构性批判和根基性批判。接受教育政策的不完美特性,有利于让教育政策在通向完美的路上走得更为清醒、更加顺畅和更为通达。
高等教育中“学科化冲动”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姚怡然
2018, 36(4): 142-149+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14
摘要(66) HTML全文(35) PDF 580KB(242)
摘要:
"学科化冲动"主要指尚不具备"学科"要求的专业追求成为"独立学科"的冲动和诉求。这既与组织扩张的本能、专业从业人员的归属感相关,更是由行政化特点较强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配套的"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所决定的。在这种刚性较强的管理体制下,"学科化冲动"现象也往往扩展为高校为提高级别而展开的激烈竞争。在此情况下,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紧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精神,来探寻更为有效的途径,弱化"学科化冲动",促进应用型学科,弱势、边缘学科和专业的健康发展。
早期儿童教育的支出由谁来承担, 如何影响入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8, 36(5): 161-1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15
摘要(53) HTML全文(35) PDF 2230KB(242)
摘要: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创生和发展
魏戈, 陈向明
2018, 36(6): 107-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2
摘要(73) HTML全文(50) PDF 1624KB(241)
摘要: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何种知识语境和社会情境下得以可能?本文从思想史研究中的知识社会学视角,对过去半个世纪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寻找教师专业合法性是其根本诉求。社会-政治话语和学术-技术话语的时代演变与互动,影响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不同取向的创生与发展。而研究者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之转变,进一步丰富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在维度。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关注焦点,从最初对教师专业实践的观测,走向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建构,最终回归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以专业精神中的伦理与德性赋予教师专业合法性的价值根基。通过描绘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复杂谱系,对我们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地图具有启示意义。
对我国8省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技术素养的调查与研究
张沿沿, 顾建军, 徐维炯, 陆叶丰
2018, 36(6): 29-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3
摘要(85) HTML全文(35) PDF 2843KB(239)
摘要:
在现代社会,技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K-12技术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应对以技术为主导的未来世界的挑战。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8省市区抽样的多所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技术素养的调查,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技术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具象性,局限于技术的人工物的认识维度;技术情感较为积极,主动运用与学习技术的意愿强烈;参与技术活动的频率低,进入技术场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少;职业理想较多元,但技术工程类职业理想所占比重较小、女生比重更小;信息与通信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其他技术类知识,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农业及相关生物技术、交通运输技术、建筑技术等领域知识掌握明显不够;技术能力普遍薄弱,存在结构性缺陷。总体而言,当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技术素养与以技术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落差,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存在落差。为了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技术素养,我们建议从树立"建设技术强国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入手,开设技术课程,做好技术素养的启蒙教育和培养,加强技术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渗透等,确实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学费改革与国际流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8, 36(4): 158-1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4.016
摘要(54) HTML全文(28) PDF 815KB(237)
摘要:
公立高等学校的依法治理问题—基于公益服务原则的制度性观察和思考
于安
2018, 36(2): 29-37+1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3
摘要(43) HTML全文(19) PDF 633KB(236)
摘要:
公立高等学校治理应当实行法治优先的原则,以法治引导大学治理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全部过程,将法治嵌入大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提供公益教育服务的事业组织,公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最高属性是公益,大学的教育服务活动应当纳入公益行政诉讼的监督范围。应当依照公益服务原则,对大学办学自主权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法典化。为弥补民事法人功能的有限性,应当加快公共事业法人的制度构建和工作实验。多科性大学治理中心向基层院系的非正式转移,严重损害了既有的法律责任体系,应当尽快地调整、限制和消除基层院系的行政功能。大学教师的权利具有公益内涵,应当破除单位内部从属关系的限制,接受社会法和行政法等法律部门的系统调整和国家机关的全面保护。
语文美育学的学科性问题研究
郑昀, 徐林祥
2018, 36(6): 93-9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0
摘要(64) HTML全文(34) PDF 1389KB(235)
摘要:
确立语文美育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基于以下两个认知:首先,作为语文美育学研究对象的语文美育,无论是静态层面还是动态层面,都具有学科潜质,兼具学术性与教学性。其次,语文美育学具备现代学科体制"抽离化"要素,其知识体系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性学术逻辑。语文美育学是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胡金木
2018, 36(2): 54-59+154+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6
摘要(68) HTML全文(18) PDF 524KB(228)
摘要: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其伦理之维,这就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治理中制度安排的伦理正当性。一种制度只有具备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才会是一种良善制度。然而,在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效率取代德性成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学校为了追求效率,在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一种追求标准化、强调控制的"非人化"治理倾向,从而造成了一种学校生活的去道德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人们需要关注良善制度对学校治理的重要价值,只有良善制度才能保障学校实现一种善治。良善制度是善治的支撑性因素,它要以关照人的存在为人性前提,以合乎正义精神为价值基础,以理性协商为形成机制。
技术的默会知识及其实践培育
徐金雷
2018, 36(6): 19-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2
摘要(61) HTML全文(36) PDF 1343KB(219)
摘要:
默会知识观丰富了实践导向的厚实认识论的思想源泉,揭示出技术认知中默会维度的重要性,促进了对技术认知过程中默会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态的更深刻理解。从默会知识观的视角发掘技术知识的特点,分析技术默会知识的具身性、亲知和动态觉知等认知特征,可为技术默会认知及其实践培育提供思路与策略:"情境+实践"是技术默会认知的应然场域,"感觉+经验"是技术默会认知的亲知途径,"实例+整体性"是技术默会认知的模式识别,"示范+练习"是技术默会认知的优先策略。
童年并未消逝:迈向支持自主性的现代教育
[德]底特利希·本纳, 顾娟, 彭正梅
2018, 36(6): 54-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5
摘要(94) HTML全文(62) PDF 1320KB(215)
摘要:
前现代社会的童年隐匿在确定的成人概念之中。卢梭指出,只有到了现代社会,我们才发现"我们不知道大自然允许我们成为什么"。不论对于儿童,还是对于成人,未来都带有根本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因此,现代民主允许成人去协商未来;而儿童的教育则必须是支持性的,必须认可儿童不确定的可塑性并促进其自主性。童年是一种必要性的和经验性的假设,宣布童年的消逝或成人的消逝是没有经验证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如何对儿童进行一种教育支持和社会支持,以促进其自主性,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分析取向教育哲学的精义及其实践—从我的教学心得说起
但昭伟
2018, 36(2): 79-86+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9
摘要(55) HTML全文(21) PDF 565KB(212)
摘要:
本文以一己亲身的教学经验,来说明教育哲学在大学本科教学当中所碰到的困难,并提出可能应对的方法。文中交待了哲学活动及分析取向教育哲学活动的三个特征(即基本问题的处理、对话和论证的提出),并认为这三个特点促使分析哲学及分析取向教育哲学变得不容易为一般人所亲近。作者进一步说明,对中国人而言,分析哲学及分析取向教育哲学有它特别的难处。虽然如此,作者仍坚持分析取向的教育哲学有其优点,值得我们在课堂上作为教育哲学的教学主轴。
杜威与孔子的对话:1919—2019
[美]伦纳德·瓦克斯(Leonard Waks)
2019, 37(2): 45-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5
摘要(56) HTML全文(33) PDF 566KB(203)
摘要:
当杜威于1919年抵达中国的时候,在他的哲学立场和儒家传统之间进行公正平等对话的时机尚未成熟。彼时,杜威声名鹊起,而儒家传统却急剧衰落。杜威受到了当时领军学者的热烈欢迎,而同时"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正流行。与过去不同,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大国,儒家传统也再次复兴。杜威和孔子对话的时代已经到来。儒家的道德自我修养理论可以补充杜威的教育方案,而杜威的积极学习策略则可以填充儒家与科学和技术教育之间的鸿沟。杜威在中国的系列演讲中就曾经涉及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教育问题。
教师工资如何演化, 他们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相比又如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8, 36(6): 150-1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6
摘要(54) HTML全文(19) PDF 2611KB(201)
摘要:
我国民办学校利益关系法治化研究—以财税法为视角
于浩
2018, 36(2): 46-53+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05
摘要(52) HTML全文(15) PDF 524KB(197)
摘要:
利益关系法治化是民办学校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民办学校既承载了社会公共利益,也追求着私人利益。它所涉及的具体利益关系多种多样,可以进一步类型化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与私人利益的关系三类。利益与法律存在天然联系,与财税法的关系尤为紧密。财税法通过确认利益归属、协调利益冲突、促进利益实现等方式实现民办学校利益的法治化。我国现行有关民办学校的财税立法,较好地体现了财税法治的认识逻辑,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应当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公益性支持平等、非营利性学校举办者税收优惠、义务教育营利性学校放开等方面加以完善。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角色定位及建设路径
申国昌, 程功群
2018, 36(6): 85-9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9
摘要(51) HTML全文(31) PDF 1313KB(197)
摘要:
教育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构成,在服务国家教育决策、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扮演着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教育改革的思想库、教育政策的评论员、教育实践的引导者、教育发展的评估者、高端人才的储备库、教育交流的联络站、正面舆论的策源地等多重角色,并发挥有资政建言、理论创新、实践引领、人才培养、数据储备、舆论引导等主要功能。因此,要明确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建设路径与运行机制,以保障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提升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真正提高服务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发挥更大作用。
外来的杠杆: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杜威
仲建维, 涂悦
2019, 37(2): 37-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4
摘要(63) HTML全文(38) PDF 564KB(197)
摘要:
一百年前,胡适等想借助杜威这杆大旗,作为外来的杠杆帮助撬动中国的新教育改革。杜威访华推动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的形成,由此实用主义教育话语深入中国的教育改革语境。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兴趣推动了中国民间性的教育改革活动,从而造就了一些经典的教育改革和试验事件。杜威热在华持续了五六年,之后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和杜威式教育改革和实验屡受挫折,杜威热迅速退潮。站在杜威访华百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来审视和反思,可以看出,对杜威思想的误解和误用始终存在于杜威热的兴衰过程。
德国义务教育立法:主体、内容及其特征——基于各州法律的文本分析
胡劲松
2018, 36(6): 135-1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4
摘要(80) HTML全文(37) PDF 1337KB(196)
摘要:
德国义务教育立法权属于各州,立法主体包括州议会和州政府。德国义务教育的有效法律渊源既包括各州议会制定的学校法或义务教育法,也包括各州政府根据学校法授权而发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命令。德国义务教育法律主要规范义务教育对象、义务教育年龄和年限、义务教育类型和形式,以及义务教育法律责任。德国义务教育法律重在调整行为、设定义务和规范程序。
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
朱成晨, 闫广芬, 朱德全
2019, 37(2): 127-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4
摘要(75) HTML全文(47) PDF 511KB(195)
摘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关键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实推行,乡村振兴的逻辑生长点在于农村职业教育。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当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愿景与"实然"样态,以教育精准扶贫为"必然"路向,以"扶志""扶心""扶智""扶资""扶业"为逻辑框架,以形成"以教促智""以智促富"和"以富促教"的良性循环为根本任务,试图构建体现"普职成统整""农科教统筹"等思想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通过"以农为本"的价值观为农村教育寻找"外推"与"内生"共进式精准扶贫的发展道路,遵循让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基本理念,推行"课程、课堂、基地、产业、农校、高校"为一体的"六联动"运行模式,力求体现"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基础教育综合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融合式战略思维。
大学学科的现代性问题及其超越
崔延强, 权培培
2019, 37(2): 73-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9
摘要(54) HTML全文(31) PDF 543KB(194)
摘要:
学科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知识不断分化的结果。学科构成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中心结构,规训着从业者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规定着学术生产的目标、流程、模式和标准。学科同时也逐渐积淀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保守性的体系文化,使得各种学科传承成为可能。作为体系文化的学科隐含着一种权力,划分学术领地、评价学术水准、配置学术资源、分化学术阶层。当下大学学科的现代性突出表现为学科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学科专业目录的行政化、学科知识生产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学科专业文凭的符号化以及学科评价的量化等问题。因此,超越学科的现代性,亟需调整学科组织、打破学科壁垒、完善学科管理、优化学科评价,实现学科的高水平治理和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养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白钰, 郑丽娟, 刘步瑶, 杨宁, 陈鹏
2019, 37(3): 70-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6
摘要(46) HTML全文(28) PDF 617KB(192)
摘要: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0-3岁儿童早期发展对提升人力资本至关重要,而照养人的养育行为对其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Ⅰ版(BSID-Ⅰ)和第Ⅲ版(BSID-Ⅲ)及自制家庭量表,2013-2018年抽样调查中国A、B和C三省农村地区3991名0-3岁婴幼儿及其照养人养育行为,分析照养人养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婴幼儿照养人普遍缺乏积极养育行为。家庭养育环境5个维度得分普遍较低,亲子互动讲故事、唱儿歌、读书的比例均不超过40%,消极管教方式的发生率超过40%(管教时提高声调或吼、管教时拿走玩具);(2)母亲年龄、受教育程度、主要照养人是否是母亲和家庭资产显著影响照养人养育行为;(3)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滞后问题严重,总样本中41%的婴幼儿存在认知滞后风险,58%存在语言滞后风险,29%存在运动迟缓风险,58%存在社会情感滞后风险。这种滞后风险与照养人的积极养育行为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养育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婴幼儿主要照养人应该转变养育观念,采取积极的养育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养育环境,和婴幼儿开展更多的亲子互动活动。政策制定者也需关注中国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在婴幼儿早期发展促进方面投入,提高中国未来人力资本质量。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英, 贾米琪, 郑文廷, 汤蕾, 白钰
2019, 37(3): 17-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2
摘要(66) HTML全文(39) PDF 640KB(191)
摘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和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认知资本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儿童早期认知发展对其生命后续阶段的能力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尤为重要。通过使用来自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和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Ⅲ版(BSID-Ⅲ),本研究有如下发现:(1)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存在滞后风险的比例高达40%以上,但是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婴幼儿的总体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发展存在滞后风险的比例为25.53%)要好于农村婴幼儿(认知发展存在滞后风险的比例为43.78%);(2)照养人的养育知识、养育行为与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显著相关,但是在加入户口类型后,养育行为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再显著,这可能是由照养人的养育行为在城乡间的"数量"和"质量"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未来中国政府不仅需要强化和完善0-3岁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还应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家庭成员在养育孩子的意识、知识和行为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切实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现状。
民主的多重面向:杜威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文译名的世纪流变
冯加渔
2019, 37(2): 29-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3
摘要(54) HTML全文(34) PDF 614KB(190)
摘要:
百年来,中国学者在译介杜威名著Democracy and Education时,对其书名翻译多有不同,前后有近十种译名之别,致使杜威民主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多重面向。从20世纪10-20年代流行的"平民主义与教育"译介到30年代流行的"民本主义与教育"译介再到40年代起流行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译介,杜威Democracy and Education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发生着某种转译嬗变,以契合时代发展需要。总的来说,该书在中国长达百年的译介传播并非只是一次比一次更逼真复现杜威文本思想的过程,而是在时空交错的历史长河中伴随转变着的社会情境一次又一次不断被重新阐释的过程。在新时期,还需注重结合当前社会情境对Democracy and Education进行转化性阐释,以适应时代变革图新需要进而揭示其当代意涵。
鲤鱼跃龙门:农村学生的大学“逆袭”之路——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吴秋翔, 崔盛
2019, 37(1): 124-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4
摘要(61) HTML全文(30) PDF 2102KB(189)
摘要:
上大学是农村学生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弱势群体,农村学生究竟如何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来改变人生,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本文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BCSPS),试图从学生入学、大学成长到就业发展的动态研究视角给出回答。研究发现,农村学生存在明显的家庭背景劣势,在入学时产生成绩差距。但是农村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以勤补拙,在大学学习方面超越城市学生,并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表现不俗,最终获得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的就业结果。这是农村学生凭借勤勉踏实的态度、更多的努力投入,积累的人力资本所获得,弥补了其在家庭背景上的劣势。研究建议,高校应该注重农村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他们的心态过度,重视其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发展型资助支持,并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逆袭"。
学校层面的支出和学生学业表现的相关关系——基于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
李莉莉, 关宏宇, 罗斯高
2018, 36(6): 100-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1
摘要(55) HTML全文(20) PDF 1313KB(187)
摘要: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国家对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学术界关于学校资源和学生学业表现关系的研究还未得到一致结论。学校支出是学校资源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关于学校层面的支出和学生学业表现关系的研究较少。基于西部贫困农村地区94所小学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学校层面关于学生和教师方面的支出仅占12%,关于学校行政方面的支出较多,高达72%,但是学生和教师方面("软件"方面)的支出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呈正相关,学校行政方面("硬件"方面)的支出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呈负相关。因此,应该调整学校层面支出的结构,增加学生和教师方面("软件"方面)的支出,减少学校行政方面("硬件"方面)的支出,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业表现的提高。
高等教育结构化育人的教学实现
马陆亭
2019, 37(1): 137-1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5
摘要(68) HTML全文(43) PDF 1469KB(186)
摘要:
面对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未来,需要探寻基本的育人模式,以作为质量保障的基础。首先,育人模式的源泉是心理学、中外经验和未来需求,基础是基于知识结构化之上的能力结构,使知识、技能、思维力呈三足鼎立之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要构建四级课程体系,除了知识传授外,思维力和技能培养也都要明确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最后,以模糊评判为工具,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课程学时修正模型,实现结构化育人设想。
世界经验对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的启示——罗斯高(Scott Rozelle)与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问答录
[美]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 [美]罗斯高(Scott Rozelle)
2019, 37(3): 129-1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11
摘要(53) HTML全文(48) PDF 839KB(185)
摘要:
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多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9, 37(1): 160-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8
摘要(74) HTML全文(42) PDF 2652KB(184)
摘要:
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受教育程度与教育投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8, 36(2): 148-1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2.017
摘要(52) HTML全文(18) PDF 926KB(182)
摘要:
在经济性与教育性之间: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与未来走向——陆素菊与寺田盛纪关于职业教育发展中日比较的对话
陆素菊, 寺田盛纪
2019, 37(2): 151-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7
摘要(70) HTML全文(38) PDF 535KB(180)
摘要:
如何有效协调经济性与教育性两种功能,合理确立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和未来走向是中日两国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通过对中日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追溯和现实困惑的比较发现:中日两国职业教育发展在存在阶段差异性的同时,"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与"职业教育的生涯化"已成为两国建构终身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未来的共同走向;面向青年就业问题,实现从经济性转向教育性的转型,以人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贯通不同阶段的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探索,为理性审视我国职业教育"何去何从"实践困境提供启示。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社交情绪发展及影响分析的实证研究
李珊珊, 王博雅, 陈鹏, 汤蕾, 史耀疆
2019, 37(3): 33-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3
摘要(64) HTML全文(42) PDF 649KB(179)
摘要:
社交情绪作为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未来的人力资本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农村贫困地区5-24个月龄婴幼儿,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通过《年龄与发育进程:社交情绪》量表评估婴幼儿社交情绪发展水平,分析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社交情绪发展的趋势及其可能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44.18%的样本婴幼儿存在社交情绪发展滞后的风险,在一年后的追踪数据中这一比例高达63.38%。影响婴幼儿社交情绪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婴幼儿个体特征。在未采取任何干预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社交情绪发展滞后的风险越高。女孩的社交情绪发展水平较之男孩更好。(2)家庭成员特征。母亲作为第一照养人或者母亲的教育水平都对儿童社交情绪发展水平有积极作用。(3)家庭特征。儿童较小时,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其社交情绪发展水平更好。在一年后的追踪数据中并未发现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作用。(4)经常采取吼孩子、打屁股、拿走东西等对孩子有长期的负面影响,跟孩子解释原因对其社交情绪发展有长期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我国政府应将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地区照养人提供科学的养育知识,并为农村母亲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使婴幼儿在良好的亲子陪伴中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现有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的评估,进行资源整合,探索一个适合我国农村家庭的干预模式。
赫尔巴特的性格形成理论研究——基于教育学与伦理学相互关系的视角
彭韬, 林凌
2018, 36(6): 69-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7
摘要(60) HTML全文(34) PDF 1725KB(178)
摘要:
赫尔巴特将道德性视为人的"全部目的",道德教育是通过性格形成而实现的。他克服了康德关于性格的二元论,将人的性格视为一种可塑的性格,并将教育行动和道德判断建基于一种审美的因果性。在这两项努力的基础上,赫尔巴特一方面提出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理念,将教育纳为伦理学的必要环节之一;另一方面则建构起系统的教育理论,说明了实践理念对教育行动的规定以及通过教育而在人的性格上实现道德性的途径。以此,赫尔巴特在其关于未成年人性格形成的理论中形成了教育行动和实践理念在感知-审美层面的一种相互关系。
杜威在华经验考述(1919—1921):中国是如何改变杜威的?
[美]尚恩·罗尔斯顿(Shane Ralston)
2019, 37(2): 59-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7
摘要(57) HTML全文(24) PDF 446KB(178)
摘要:
在1920年代初期,将杜威称作国际主义者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毕竟,那时他业已到访过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和中国。在所有这些地方当中,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两年两个月——并且书写最多的也是他在中国的经历。令人遗憾的是,太多的文献都在讨论杜威如何影响中国。本文将聚焦于"中国是如何影响杜威的"这一问题。特别需要指明的是,本文解释了杜威构思经验(提供了一个他称之为"经验形而上学"的名目)的过程,以便弄清杜威是如何体会他自己的访华经验的。
教师校本培训转化促进机制研究——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宋萑, 王恒
2019, 37(2): 108-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2
摘要(82) HTML全文(44) PDF 792KB(177)
摘要:
培训转化是反映校本培训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构建教师校本培训转化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817位参加过校本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样本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培训转化设计对培训转化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学习效果→转化动机"这一链式中介实现的,而且学习效果对转化动机的影响受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正向调节和工作量带给教师压力的负向调节。因此,在设计校本培训项目时,需要重点关注教师的培训转化动机,以利于"转化式学习"的发生;同时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和降低工作量,并可作为增强转化动机的切入点;另外,在对校本培训的评估中有必要增加对"转化动机"的评估。
论中国之行对杜威多元文化观念及民主思想的影响
[美]杨志翔(James Zhixiang Yang)
2019, 37(2): 53-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06
摘要(75) HTML全文(51) PDF 630KB(176)
摘要:
1919年至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大师约翰·杜威,应其中国弟子之邀,对当时正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进行了为期约两年三个月的访问。杜威访华,并非仅仅是中国学界和教育界一边倒地去主动接受西洋文明,相反这一文化盛事是在双向交流(two-way communication)的路径下完成的。关于杜威是如何影响民国教育,学界已多有论著。值得注意的是,在访华之后,杜威本人的思想观念也因其中国之行而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相较于前者,此一议题相当长的时间内乏人问津。在此文中,笔者主要依据杜威的相关著作以及其他学者研究杜威的论述,力图解析杜威的中国之行是如何塑造(shape)他对文化多元性(cultural diversity)与民主政治的观点和态度。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制度模式探究——基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李芳
2019, 37(2): 116-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3
摘要(40) HTML全文(34) PDF 1093KB(176)
摘要:
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及AGIL功能模型为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制度体系,"AGIL"功能条件尚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制度设计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外部环境契合度不够(A);教育无用论思想误区及公众自主脱贫意识淡薄等使得教育精准扶贫目标不集中(G);教育精准扶贫制度协同性欠缺(I);激励机制不健全,项目推动乏力(L)。当前,应构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制度的AGIL模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精准扶贫制度框架;明晰发展目标,确立以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精准扶贫思路;有效整合资源,构建以协调有效为重点的教育精准扶贫制度体系;持续推动扶贫制度执行,形成连贯有序的推动体系。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流失意愿关系探究
杜屏, 谢瑶
2019, 37(1): 103-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2
摘要(64) HTML全文(35) PDF 658KB(175)
摘要:
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吸引、保留优秀教师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其中教师工资是一项重要政策工具,而其效果如何有待考察。本文使用2016年辽宁、云南、贵州、重庆和广西五省市(自治区)五个县的问卷调查数据,应用投资模型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流失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样本农村教师中有17.8%和20.3%的比例有更换学校意愿和退出教师职业的意愿,存在流失隐患;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低于同期全国、西部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缺乏外部竞争力。教师工资水平是影响教师流失意愿的首要因素,现有农村教师生活津补贴过低,未能起到保留教师的作用;学生群体特征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等非货币性因素对教师流失意愿也有显著影响;男性教师和未婚教师更倾向于流失。
张瑞璠先生与教育史学科建设
黄书光
2019, 37(1): 146-1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6
摘要(47) HTML全文(36) PDF 1434KB(175)
摘要:
在长期的专业生涯中,教育史学家张瑞璠先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经验和教学风格。他以严谨务实的态度致力于教育史学科的基础研究,勇于开辟教育史学科的前沿领域,善于引领该学科的发展方向,精心创构中外教育比较史研究的学术范式,为教育史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推动儿童早期发展——从个体到社会
[美]加里·达姆施塔特(Gary Darmstadt), 杨洁, 聂景春, 安琪, 刘恺, 史耀疆
2019, 37(3): 164-1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15
摘要(54) HTML全文(61) PDF 1262KB(175)
摘要:
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儿童早期发展对个体的身体发育、大脑发展、心理健康有着长远影响,甚至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和福祉。数据显示,全球中低收入国家有近2.5亿儿童处于风险之中(极端贫困或发育滞后),他们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公平、实现全人类福祉的关键。母亲孕期及哺乳期的护理和喂养知识的普及、回应式养育照护的实施、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孕产妇及婴幼儿的营养及健康状况。本文由儿童早期大脑发育规律及面临的风险开始,从干预内容、政府参与以及干预成本效益等方面,对有效的儿童早期发展干预项目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指出政府参与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为未来各国在该领域的探索提供新的启示。
数学学习中“数学表达”的前沿研究——路易丝·威尔金森(Louise Wilkinson)与赵凌云、李沐慧的对话
赵凌云, 李沐慧, [美]路易丝·威尔金森
2018, 36(6): 144-1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5
摘要(66) HTML全文(29) PDF 1302KB(173)
摘要:
国际知名数学语言研究专家路易丝·威尔金森教授在访谈中分析了数学表达的前沿研究,她认为数学学科有其独特的专业语言系统,学生在数学情境下给出正确的、合理的数学表达(mathematics register)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由于数学学习是基于多元表征的符号系统的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进行数学表达,并从学生的数学表达中探知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不同学习领域的性别差异和劳动力市场结果是什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9, 37(2): 157-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8
摘要(40) HTML全文(24) PDF 854KB(170)
摘要: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建设路径
臧玲玲, 梅伟惠
2019, 37(1): 23-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3
摘要(54) HTML全文(32) PDF 1788KB(169)
摘要: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内涵体现在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结构和多形态互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生成逻辑体现在微观层次上的课程质量不佳,要求关注内涵式发展;中观层次上的各主体参与不足,要求转换发展动力;宏观层次上的经济社会变革,要求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建设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需要在微观层次提升课程质量,在中观层次实现各主体协同发展,在宏观层次营造支持性氛围。
布雷岑卡元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反思
侯怀银, 许丽丽
2019, 37(2): 144-1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6
摘要(79) HTML全文(53) PDF 539KB(168)
摘要:
布雷岑卡元教育学传入中国,得益于我国教育学研究者对提升教育学学科意识和增强学科自觉的迫切需求。布雷岑卡元教育学自1993年传入我国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特点等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布雷岑卡元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需要研究者充分理解原文本,夯实传播根基;立足中国教育学建设,达成传播旨归;合理批判与创造性探索并行,深化传播影响。
非货币化收益视角下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效应——基于苏州市农民工样本的实证研究
崔玉平, 吴颖
2019, 37(2): 94-10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1
摘要(46) HTML全文(18) PDF 645KB(167)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教育培训不仅给农民工带来了诸如收入提升的货币收益,也带来了诸如市民化水平提升的非货币化收益。本文基于苏州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教育培训通过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而创造非货币化收益的积极效应。研究发现:一,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可以从市民化意愿、经济生活条件、社会关系融合、政治参与程度四个维度来度量。二,目前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四个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三,学校教育对农民工市民化(不包括政治参与程度)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只有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农民工,其市民化水平才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提升。四,接受过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显著正效应;培训次数对农民工市民化及各维度均有显著正效应,培训周期和培训效果对农民工市民化(不包括政治参与程度)有显著正效应,且培训效果的正效应最强。
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支持系统——哥伦比亚大学的探索
杨婷, 尹向毅
2019, 37(1): 37-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5
摘要(33) HTML全文(28) PDF 1687KB(166)
摘要:
大学如何支持师生创业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既需要大学内部不同组织相互配合与协作,也需要大学与外部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发力。哥伦比亚大学在协同合作理念下践行全方位创业支持策略,以创业人力资本开发与创业孵化综合保障为着力点,积极融入纽约市创业生态系统。以主体全覆盖的创业人力资本开发聚焦全校师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以资源全共享的创业孵化保障侧重全校师生及校友创业服务的各要素支持,共同构成大学创业支持系统。
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
程天君
2019, 37(1): 116-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3
摘要(186) HTML全文(48) PDF 1466KB(166)
摘要:
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其表现形式和治理方式各不相同。新时期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树立以"人"为核心评估域的新教育公平理念,超越以经济发展或政治权利等为评估要素的传统教育公平观。新教育公平倡导新的教育发展观,关注以育人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秉承新的教育正义观,注重对人的尊严的承认;树立新的教育公平评价观,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公平感。
信息特征和调节定向对大学生创业风险决策的影响
张敏, 王敏敏
2019, 37(1): 30-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4
摘要(55) HTML全文(23) PDF 1582KB(165)
摘要:
大学生创业风险决策过程受到个体心理调节定向和外部信息特征的影响。预防定向的大学生有规避风险的选择倾向,促进定向的大学生有面对风险的选择倾向。模糊表征下,大学生有规避风险的选择倾向;精确表征下,大学生有面对风险的选择倾向。外部信息表征与个体调节定向对风险决策存在交互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关注个体心理差异性和信息特征差异性,提高创业教育成效。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博雅, 李珊珊, 岳爱, 李英, 史耀疆
2019, 37(3): 47-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4
摘要(51) HTML全文(26) PDF 571KB(164)
摘要:
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儿童早期的语言和认知发展对未来的学业表现、教育水平、工作表现及生理与心理健康、非认知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使用来自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为了找到更为有效的衡量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水平的工具,本研究以《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3版)》为标准,与《汉语言沟通量表(短表)》及《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沟通部分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我国贫困地区6-36个月样本婴幼儿普遍存在早期语言发展滞后风险问题,57%的样本婴幼儿存在语言发展滞后风险;农村地区婴幼儿与城市地区婴幼儿在语言发展水平上有显著差距;除性别、早产、家庭经济状况及户口等风险因素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相关外,照养人的养育知识水平和养育行为都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还发现,《汉语言沟通量表(短表)》和《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沟通部分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语言部分的相关性较高。
试论乡土教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与价值
石鸥, 周美云
2019, 37(1): 66-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8
摘要(74) HTML全文(38) PDF 1501KB(163)
摘要:
肇始于20世纪初的乡土教材,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映照出百年中国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的变迁,记录了它在乡土文化拯救以及爱乡爱国的民族精神的发扬上的独特担当。进入21世纪后,乡土教材陷入实质性困境。"乡土教材"作为一个特指的专有名词,以及特指的专门教科书,正趋于衰落。我国乡土教材的日益衰落似乎与乡村问题的日益凸显互为映照。而正是面对乡村问题的严峻现实,党的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的重大战略方针。振兴乡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教育的作用是意义深远的举措。但乡村教育不是举办在乡村的教育,它是充满乡土元素的教育。乡土教材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元素。乡土教材能够有效地保护、传承和认同迅速凋零的乡土文化,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由乡及国、爱乡爱国的高尚情感,能够加固日益荒芜的乡村青少年的精神家园。振兴乡村需要重启和发展并全面提升乡土教材质量。
马克思对教育正义理论构建思路的变革
舒志定
2018, 36(6): 77-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08
摘要(56) HTML全文(45) PDF 1310KB(161)
摘要:
面对各种教育正义理论,我们如何取舍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这需要学习与研究马克思的教育正义理论。虽然马克思没有单独撰写文章专题阐述教育正义论题,但是马克思潜心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关注人类生存命运,坚守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为教育正义理论创立了思想前提,也使马克思的教育正义理论和其它教育正义理论有了清晰的边界,主要表现在马克思转换了理解教育正义的前提、建构了评判教育正义的依据以及谋划了教育正义的实现路径,由此显示马克思完成了对教育正义理论构建思路的变革。
韩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因、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施永川, 王佳桐
2019, 37(1): 46-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6
摘要(76) HTML全文(29) PDF 2547KB(161)
摘要:
韩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高校创业教育,在政府主导、产学合作和高校自我变革的推动下逐步走向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经过了近40年的深耕培育,形成以创业支援中心为平台的社会实践教育、以创业学科建设为主导的专业化教育和以依托产学合作的生态化创业教育为主的高校创业教育三大模式,并且在教学、资源开发及成果转化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我国高校应该借鉴韩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重视发挥产教融合在创业教育上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资源开发系统,同时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创业教育成果评估与转化机制。
投资儿童早期人力资本: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设计的经济理论、数据及启示
[美]弗拉维奥·库尼亚(Flavio Cunha), 李珊珊, 王博雅, 蒋琪, 岳爱, 史耀疆
2019, 37(3): 157-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14
摘要(56) HTML全文(19) PDF 483KB(161)
摘要:
儿童的早期投资在劳动力市场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形成的特征和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投资缺失的原因,试图找到改善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投资途径。在介绍儿童早期发展"LENA开端计划"项目背景、干预方法以及效果的基础上,为中国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项目提供借鉴,希望中国政府可以在现有投资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投资,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源头上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人力资本发展。
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及其有效性评价——以浙江大学《创业基础》MOOC课程为样本
徐小洲, 叶映华
2019, 37(1): 16-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2
摘要(50) HTML全文(23) PDF 1526KB(156)
摘要:
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浙江大学开设的创业教育MOOC课程为例,分析创业教育MOOC课程的有效性。围绕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与影响评价,共1111名学生参加了本研究的实验与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创业教育MOOC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整体较好,创业教育MOOC课程的学习显著地改变了学生的创业认知、情感和意向行为,但创业教育MOOC课程也存在着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未来创业教育课程应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角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完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机制;完善课程考核机制,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支出功能分类:一种教育财政研究新工具
田志磊, 黄春寒, 赵俊婷
2019, 37(2): 81-9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0
摘要(49) HTML全文(29) PDF 768KB(155)
摘要:
2014年以来,基于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创建的工具,部分地区开展了教育支出功能分类的改革试点。本文呈现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对比美国和我国试点科目设置情况,提出以精细度、准确性、获取成本三者的平衡作为未来科目调整的基本原则;(2)以农村小规模学校拨款机制设计为例,探索功能分类对于教育政策制定的价值;(3)以教育生产研究为例,探索功能分类对于学术研究的价值。校本课程支出、支出性服务支出与学校学业表现有着正向的统计关系,而统一教学、学校管理、教育技术等支出的效果需要审视。功能分类的引入,将为教育投入产出的相关研究提供范式转变的可能。
我国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现状分析及策略建议
崔宇杰, 张云婷, 赵瑾, 张子琛, 王雪莱, 黄小娜, 李国红, 江帆
2019, 37(3): 107-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9
摘要(118) HTML全文(61) PDF 1318KB(155)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儿童步入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新转型时期。儿童早期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在国际和国内都已形成共识,应在借鉴国外的儿童早期发展典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分析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现状。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工作从政策法规、项目实施和体系构建等方面着手,取得了突出的阶段性成绩,高风险儿童数量快速下降,健康指标东西部差别不断减小。然而,城乡儿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问题仍然严峻。我国儿童早期发展工作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依然不完善,特别是家庭养育环节的工作亟待改善。建议下一步应明确工作定位,构建工作体系,从部门协调、筹资机制、人员激励、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美国研究型大学治理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基础
刘爱生
2019, 37(2): 136-1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2.015
摘要(47) HTML全文(27) PDF 772KB(151)
摘要:
要理解美国研究型大学治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既需关注权力分配,又需审视治理层级。总体上而言,美国研究型大学治理过程具有政治性、模糊性和法治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分别与美国的个体主义/社群传统、弱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传统和"人性恶"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联。大学的有效治理,除了完善治理结构之外,还需考量特定文化语境下决策者的行为特征。
独立学院组织种群的制度起源
王富伟, 阎凤桥
2018, 36(6): 118-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6.013
摘要(60) HTML全文(67) PDF 1484KB(147)
摘要:
借用组织研究中的种群生态学与制度理论可以较好解释独立学院这一中国特有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制度起源。中国高等教育的供需失衡、公共经费不足和经济持续增长构成了独立学院得以产生的基本生态环境,源于经济领域市场机制的扩散提供了观念与方式的认知启迪,而教育领域的公益性观念对市场化的反向作用制约其彻底走向民营化,它的产生还得益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分权改革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创办人为突破边缘地位所做的努力。中央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私营企业的投资,以及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确认则促成了其广泛扩散。理论上来讲,是教育逻辑对政府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双重依附,以及中国特有的规则易于变通的社会逻辑和自我主义倾向的社会逻辑,最终形塑了独立学院"公私混合"的组织特征。
辅助人员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为例
哈巍, 于佳鑫
2019, 37(1): 83-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0
摘要(50) HTML全文(15) PDF 3242KB(146)
摘要:
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生产力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目前,国内外关于科研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科研人员自身特点,鲜少有研究关注辅助人员(指行政管理干部和工人,下同)的配置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验证辅助人员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辅助人员对科研产出(国际和国内发表论文数)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边际效益递减;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加辅助人员数量,对科研生产力有正向促进作用。
人文主义与工具理性的张力:国际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实践
沈伟
2019, 37(1): 95-10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1
摘要(65) HTML全文(34) PDF 1601KB(146)
摘要:
国际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扮着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现"教育2030"的目标,需澄清主要国际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的路径、内容与理据。随着国际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国际组织表现出多边主义的合作范式,人文主义与工具理性是其运作的内在张力。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过程中,国际组织需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以系统设计与推进为全球共治的前提,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中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政府投资的效益-成本分析
王蕾, 贤悦, 张偲琪, 白钰, [比利时]杜燕(Dorien Emmers), [荷兰]缅诺·普拉丹(Menno Pradhan), [美]罗斯高(Scott Rozelle)
2019, 37(3): 118-1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10
摘要(55) HTML全文(36) PDF 575KB(144)
摘要:
儿童早期发展(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ECD)项目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儿童接受小学和更高的教育做学前准备。众所周知,ECD项目大部分收益体现在参与项目儿童会有更高的入学率、更少辍学并获得更好的学业表现。然而,中低收入国家往往不了解ECD项目的投资价值,因此,政府迫切需要有相关数据,以便为实施推广ECD项目提供政策决策的参考。本研究利用政府发布的公开数据和相关研究数据,采用世界银行研发的ECD效益成本测算工具,测算了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开展ECD项目的效益-成本比。结果表明,在中国农村地区,政府投资ECD项目的回报率非常高,其效益-成本比为4.2-9.3,如果换算为投资回报率的话,大致为7-15%。与政府投资的其它项目相比,这一回报率较高,也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实施的ECD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大致相同。因此,从效益-成本角度考虑,中国政府应该大力开展ECD项目,尤其侧重提高农村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本储备。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照养人抑郁风险现状及其对养育行为的影响
杨洁, 蒋琪, 岳爱, 汤蕾, 聂景春
2019, 37(3): 97-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8
摘要(44) HTML全文(33) PDF 670KB(141)
摘要:
抑郁风险是儿童照养人常见的心理障碍,可能对其养育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该研究以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1798名6-24月龄儿童的照养人为研究对象,使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及自制家庭量表,分析照养人抑郁风险现状及其对养育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照养人整体抑郁风险比例为22.90%,高于5.2%至16.2%的一般人群中抑郁风险发生率;祖母作为最主要照养人时抑郁比例比母亲作为第一照养人时高出10.11%;(2)照养人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资产水平与其是否存在抑郁风险显著负相关,照养人年龄与其是否存在抑郁风险显著正相关;男童、大月龄及存在语言发展滞后风险的儿童,其照养人抑郁风险比例显著更高;(3)照养人抑郁风险会使其积极养育行为显著减少,使其消极养育行为显著增加。因此,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应重视我国农村学龄前儿童照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儿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6-30月龄儿童喂养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汤蕾, 罗霞, 李英, 聂景春, 杨吉酉, 刘涵
2019, 37(3): 84-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7
摘要(53) HTML全文(29) PDF 826KB(139)
摘要:
儿童生命早期是决定其未来健康状况和能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并将长期影响儿童的生存、生长、发育、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未来一生的收入水平。本研究采用来自秦巴山区农村地区的1802名6-30月龄儿童及其家庭的基线和追踪调研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逻辑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婴幼儿照养人的喂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秦巴山区农村照养人存在过早停止母乳喂养的情况,仅有27%的婴幼儿在6个月前进行了纯母乳喂养,42%的婴幼儿母乳喂养持续到1周岁,从未纯母乳喂养过的婴幼儿比例高达39%。从辅食喂养情况来看,样本地区6-23月龄儿童中能够达到食物最小多样性的儿童比例为36%,该水平低于其他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农村地区的均值(56.7%),但远高于非洲和南亚国家农村地区的均值(14.1%-23.7%)。秦巴山区农村照养人喂养行为不佳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他们缺少可靠的知识和信息来源。此外,喂养行为与照养人的教育水平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如何为农村地区的照养人,尤其是教育水平较低的照养人,提供儿童生长发育和喂养知识的支持与指导是一个必要且重要的研究方向。
论我国终身教育的立法核心——公民学习权保障
兰岚
2019, 37(1): 152-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17
摘要(52) HTML全文(26) PDF 1458KB(133)
摘要:
接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和义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积累,伴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迫切要求公民学习权的全面落实。学习权要求贯穿公民一生的学习自由得到保障。公民有学习的权利并享受由国家提供的学习条件,其中,弱势群体的学习权更应受到关注。终身教育立法是保障学习权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立法要秉持权利本位、机会均等、可选择性及弱势补偿的立法原则,并将学习权保障的理念贯穿立法始终,从而为公民学习权的全面实现创设条件。
儿童早期发展入户项目和公共政策:巴西经验
[巴西]奥斯马尔·特拉(Osmar Terra), 汤蕾, 李英, 郑文廷, 史耀疆
2019, 37(3): 134-1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12
摘要(58) HTML全文(32) PDF 2091KB(131)
摘要:
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生命系统的早期奠定了生物有机体各方面内外功能的基础,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相较于后期的投资,生命早期的投资具有最高的社会回报。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制定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重要性。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巴西政府作为大力推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的先行者之一,发起了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PIM(Primeira Infancia Melhor或Better Early Childhood)项目,之后在该项目的基础上又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即"快乐儿童项目"(Programme Crianca Feliz),并承诺为该项目提供大量资金的保证,成立专门的政府部门来资助和推广这个项目。巴西政府在早期儿童发展项目上,有着长达15年的项目经验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经验,特别是其入户模式的项目经验以及全国各州政府部门的跨部门协作方式和经验值得关注。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联盟。这种联盟是基于地方的具体特点和需要,由国家长期提供技术和财政资助,然后通过行动的协调来取得项目预期的结果。同时,与多边机构加强合作,促进成功经验在特定领域内的交流和传播,从而强化干预方案。第二,社区参与的关键性。社区参与能够促进家庭的参与,促进人们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认识,并且建立一个共同努力的网络。第三,家庭的核心性。家庭是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实施成功的核心要素,充分重视以家庭为核心的项目实施导向。
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拉丁美洲的实践和政策推广
[西班牙]诺伯特·斯查迪(Norbort Schady), 贤悦, 王蕾, 白钰
2019, 37(3): 149-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13
摘要(42) HTML全文(29) PDF 1755KB(131)
摘要:
个体生命的最初1000天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人口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时期。在拉丁美洲国家如墨西哥和秘鲁,尽管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其在认知、语言、社会情感方面仍未得到充分发展,儿童早期发展滞后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拉丁美洲国家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不断进行尝试,通过家访计划等项目改变照养人的养育行为,从而改善儿童早期发展滞后问题。通过介绍拉丁美洲国家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的试点(牙买加项目)及其政策推广(秘鲁SAF项目),并用科学的影响评估方法测量项目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国政府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实践提供借鉴,希望能够加大国家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广解决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问题的政策,共同促进儿童早期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人力资本实力,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聂景春, 杨洁, 张立芳, 李英, 杨吉酉
2019, 37(3): 58-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3.005
摘要(56) HTML全文(36) PDF 1112KB(130)
摘要:
本研究运用来自西部农村贫困地区4722名6~37月龄婴幼儿的跟踪调研数据,分析了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仍然是高发问题,平均有44.4%的婴幼儿患有贫血,6~12月龄的婴幼儿贫血率甚至高达49.7%,但以轻度贫血为主。婴幼儿贫血情况并未随着婴幼儿的长成持续改善。2013年至2018年,婴幼儿整体贫血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6-12月龄时的贫血与其后的发展显著相关。这些都表明,针对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婴幼儿贫血情况,需要外在干预。而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最重要的干预因素是照养人的喂养行为。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找、建立有效的渠道向婴幼儿照养人提供营养健康知识,为婴幼儿的喂养提供社会化支持,改善照养人的喂养行为,以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经验研究的另类解读
康永久
2019, 37(1):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1.009
摘要(52) HTML全文(33) PDF 1485KB(124)
摘要:
在学校教科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有比结构图或设计图更好的说明文。但又从来没人拿结构图或设计图作说明文,可见说明文一定具有比这一定义更丰富的内涵。说到底,说明绝不是简单地客观说明事物、阐明事理,对一个事物的说明一定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视角,必须有这样的视角才能写出有见地的说明文。而且我们要说明的这个世界并非简单的自然存在,说明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自己所要说明的世界,唯其如此才能对这个世界做真切的说明。所有的"客观说明"都基于一种主观构造,世界在根本上乃是一种符号建构。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教说明文,只能让学生去"客观地"说明这个世界,忘掉自我,忘掉理论和思想,相信这个世界乃是外在于人的意志的自然实体,最终让这种作茧自缚的说明方式,捆住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手脚。
教育规律与教育规律研究
袁振国
2020, 38(9):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1
摘要(400) HTML全文(300) PDF 697KB(97)
摘要:
本文从有没有规律、能不能认识规律、怎样认识规律的哲学发问出发,通过对古代哲学家关于“第一哲学”的追寻、经验科学与理性主义的胜利、非理性主义和现象学的挑战的历史回顾,提出了规律是确定性与概率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由意志与群体选择的统一、“规律”与“规则”的统一的崭新观点。巴甫洛夫等人的学习研究、杜威等人从人为场景走向真实场景的教育实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证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规律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思想与实证互动、实证研究方法取得新突破的结果。
教师惩戒行为及其规制
胡劲松, 张晓伟
2020, 38(3): 25-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3
摘要(741) HTML全文(721) PDF 591KB(82)
摘要:
教育惩戒是学校或教师对违纪学生实施的旨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和矫正行为的负向干预措施。即使现行教育法律并未明示,教师的教育教学权也可以为教师实施惩戒提供法律依据。法规可以调整学校惩戒行为,但却不适于调整教师惩戒行为。借鉴域外经验,运用行政指导或者行政命令指导学校制定教师惩戒规则,或者直接授权学校制定教师惩戒规则,则不失为一种可能的规制选择。它符合教师惩戒的教育行为属性,也是对教师专业权利的尊重。
面对信息技术, 教育学理论何为?
李政涛, 罗艺
2019, 37(4):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1
摘要(110) HTML全文(46) PDF 1348KB(75)
摘要: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理论"关系的探讨,需要进行双向式追问:对于教育学理论,信息技术改变了什么?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理论可以做些什么?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学理论的改变,在浅层的意义上,表现为形成了多元化的存在方式、多维化的表述方式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在深层的意义上,表现为带来了新的"价值尺度",拓展了原有的"理论边界",生成了新的理论生产机制和改变了理论主体的生存方式。反过来,教育学理论可以提供"理论""原理",通过回到"概念原点""价值原点"和"思维方式原点"等方式,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承担责任、做出贡献,从而有所作为。
教育惩戒权的法理基础重述
管华
2020, 38(3): 16-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2
摘要(233) HTML全文(1011) PDF 728KB(74)
摘要:
制定教育惩戒实施细则迫在眉睫,其法理基础仍需讨论。理论范式的建构须以现实制度为依据,我国教育立法、司法和行政的现状是制定教育惩戒规章的制度基础。居于主流地位的教育惩戒权的国家教育权范式在延伸之后,面临难以克服的悖论。从社会权力角度出发理解教育惩戒权,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教育惩戒权的宪法依据不是《宪法》第19条规定的国家发展教育,而是第46条规定的受教育基本权利和第49条规定的儿童受特别保护权。
论高校教育惩戒的法律性质
徐键
2020, 38(3): 32-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4
摘要(183) HTML全文(200) PDF 572KB(73)
摘要:
惩戒是对具有特别身份关系的人所作的非难性裁罚。惩戒主要有社会罚、行政罚、纪律处置措施等不同种类。在大陆法系典型国家,公立高校被定位为公营造物或公法人,其对学生的惩戒因而被定性为特别权力关系下的纪律处置措施。在我国,教育法立法将高校定位为社会主体。司法实践中据此将“处分”这一高校教育惩戒之典型形态定性为法规范授权高校行使的行政罚。但行政罚的定性,无法解释开除学籍以外之“处分”的行政不可诉性,同时也无法明确“处分”以外之其他教育惩戒的性质。立足于管办评分离的改革目标,高校在法人化基础上应作类社团化的主体塑造。高校教育惩戒宜定性为社会罚,并以高校自主性规范为主导实现法治化。国家则通过严重惩戒的介入性立法、不当惩戒的立法禁止等方式对高校的教育惩戒进行规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结构、水平与类型
李小红, 姜晓慧, 李玉娇
2019, 37(4): 104-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10
摘要(50) HTML全文(32) PDF 1449KB(70)
摘要:
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考查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实施的结构、水平与类型。结果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包括课程理解、课程执行、课程评估和课程分享四个维度。实施水平整体上处于"精致化实施"水平,在七级水平中处于第五级。专职与兼职教师、不同骨干和职称等级的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以及不同任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教师,在课程实施水平上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表现为四种类型:分享合作型、积极调整型、平稳实施型和机械执行型,尤以平稳实施型为最。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
李栋
2019, 37(4): 13-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2
摘要(64) HTML全文(32) PDF 604KB(66)
摘要: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肩负着"时代需求"与"学科担当"的双重使命。信息技术通过对"时空构造""工作哲学"与"技术逻辑"的重新定义,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时代图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涉世危机与反身诉求更是对"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发出了多重的时代呼唤,亟需"安身立命"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学人做出应有的时代回答。教育学理论历经"权利让渡与安身立法" "边界扩展与跨界重组" "秩序重建与融合创生"等知识生产的时代变局,重建了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新格局,涵括"问题域的转移""主体性的变更"与"方法论的迁移"三个重建向度。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乌托邦式"想象将廓清教育学学科的生存旨向,即"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澄明教育学人的使命担当,即"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方法论学家",最终迎来教育学理论的巅峰时刻,发出"天才为何成群而来"的时代回响。
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
白倩, 冯友梅, 沈书生, 李艺
2020, 38(3): 106-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10
摘要(1910) HTML全文(1371) PDF 635KB(65)
摘要:
在发生学立场上,皮亚杰的发生建构论知识观可以在渐次递进的两个层面来解释:从知识的发生与建构看,知识与思维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知识从属于思维,思维以知识为基础,两者其实是知识发生这一事物的状态与过程两个侧面;从知识结构的发生与建构看,知识的发生实际上是因思维发生导致的知识结构的发生,知识结构从属于思维结构,思维的水平决定了知识结构的状态和水平,思维的实现又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显现出与知识结构相关联的水平。以此观点考察既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其只继承了皮亚杰发生建构论中的“建构”表象,错过了“发生”的本质,导致其忽视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思考,不能认识到知识与思维的内在一致性,进而错过了对知识的发生及由此而致的人的发展进行深入把握的机会。重新以皮亚杰的发生建构论审视学习理论,可以获得关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新启示。
“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
郭绍青
2019, 37(4): 25-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3
摘要(91) HTML全文(48) PDF 1158KB(63)
摘要:
本文对"互联网+教育应用软件系统"的功能进化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知识共享理念、知识生成与交互理念、精准个性化与智能化理念等主导的教育应用软件系统及影响"互联网+教育"技术环境发展的路径与功能特征,介绍了六个体现智力共享、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变革等蕴含"互联网+教育"推动创新发展特征的案例。本文从颠覆性技术是推动社会形态变迁的动力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社会形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生态的观点,界定了智慧社会是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融合的社会,明确提出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相融合指向人的智慧启迪与培养的智慧教育时代是教育的第三次革命的认识。结合"互联+教育"现象所表现出的教育变革特征,结合未来发展走向,本文提出学习环境工程学会成为教育学二级学科,教育管理学将融入监测预警、干预调控、精准决策等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的趋势。本文还特别强调了动态学习组织将替代班级授课制,传统的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要素结构会被多元化改变,学校的虚实融合无边界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者精准画像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挑战及其对教育学理论继承、发展、创新的诉求。
关于核心素养若干概念和命题的辨析
杨向东
2020, 38(10): 48-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4
摘要(201) HTML全文(69) PDF 693KB(58)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研究发展迅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或理解上的误区,如采用分析式的视角理解核心素养;将学科核心素养视为跨学科核心素养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化;认为存在超越具体领域和情境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秉承学习必须经过识记、理解和应用过程的观点等等。因此有必要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出发,突出整合的核心素养观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从认识论、知识观和学习观的角度对上述观念的根源与弊端进行辨析,强调连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多样化真实情境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根本价值。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孕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成长性经验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是学生在经历完整的复杂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调动和整合人类文化工具、方法和资源建立起来的情境、观念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心智灵活性。
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
徐国庆
2020, 38(1):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1
摘要(201) HTML全文(203) PDF 574KB(58)
摘要:
把职业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类型,是国务院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所有政策设计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对类型属性的追求并非今天才有,当前职业教育对类型属性的需求如此迫切,是因为智能化时代职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需求。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确立的学理基础是技术知识内容的独立性、技术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技术知识来源途径的多元性。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确立的实践方案,包括通过改善教育政策的公平性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稳定,构建与普通学校平行、类型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理顺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通道,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管理职业教育,确立技能型人才所应有的社会地位。
“因班施教”:课堂人际知觉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多水平分析
李淼云, 宋乃庆, 盛雅琦
2019, 37(4): 94-10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9
摘要(73) HTML全文(50) PDF 1012KB(57)
摘要:
课堂人际知觉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变量,有利于从"课堂"场域出发探讨学习兴趣培养的行动路径。以重庆地区1048名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从"个体"和"班级"两个水平出发探讨课堂人际知觉的四个维度(教师投入知觉、学生投入知觉、师生关系知觉和同伴协作知觉)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投入的知觉和师生关系的知觉只对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但对学生投入的知觉和同伴协作的知觉却不仅能够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更能影响班级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提出要树立"因班施教"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加强"班级"层面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视野转向。
学科分类与教育量化研究质量的提升
杜育红, 臧林
2019, 37(4): 38-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4
摘要(50) HTML全文(33) PDF 504KB(55)
摘要:
量化研究作为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范式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非常迅速,但在研究质量与可信度方面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为了回答如何提升教育量化研究质量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学科分类及教育学科的性质,将教育学科定位为综合实践学科,并在总的学科分类的背景下提出教育量化研究的追求;然后分析了教育量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经济学的借鉴,进而提出了改进教育量化研究的策略。
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
靳玉乐, 张铭凯, 孟宪云
2019, 37(4): 47-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5
摘要(72) HTML全文(40) PDF 568KB(55)
摘要: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课程论的发展。从静态确定到互动创生的知识形态变革、从实体思维到智能思维的人类认知飞跃以及从局部影响到整体巨变的社会环境重塑是信息技术对课程论发展带来的挑战,而社会环境变革创生的新发展情境、知识形态变革厚植的新发展基础和思维方式变革培育的新发展智能是信息技术为课程论发展创造的机遇。推进信息技术时代课程论的发展,需要树立新的理念,这包含课程本质的人性化、设计的动态化、教材的电子化、实施的平台化、评价的数据化和管理的协同化等。关注网络在线课程发展、重视电子课程资源创建、推进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观照信息技术驱动下课程论发展的伦理问题,以及慎思信息技术影响课程论发展的尺度问题等,这些是信息技术时代课程论发展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技术如何释放终身学习者的潜能?—朱永新与约翰•库奇关于未来教育与学习升级的对话
朱永新, [美]约翰•库奇(John Couch)
2020, 38(3):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1
摘要(169) HTML全文(272) PDF 631KB(55)
摘要:
如何运用技术解锁未来教育与学习?如何运用网络为数字原住民升级当前教育系统,使之从原有的项目制学习过渡到当下的挑战式学习?这是中美两国学界共同关心的未来教育话题。通过对中美两国教育改革历史追溯与现实困惑的比较发现:中美文化与政策制度差异是两国教育改革形态不同的主要原因,但即便如此,两国社会与教育的关注点正从“教”转向“学”,教育变革对人的依赖性正越来越强,未来教育将共同向教育生态系统升级、校内外教育资源融合、构建多元学习中心构建等目标发展。不断完善现代学习内容并寻找最佳学习效应点,对促进我国未来教育与学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惩戒”的概念界定
任海涛
2019, 37(4): 142-1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13
摘要(72) HTML全文(39) PDF 604KB(54)
摘要:
教育惩戒"的上位概念是"行政惩戒",研究行政惩戒是研究教育惩戒概念的必要前提。文献研究发现,"教育惩戒"的概念构成主要包含八个要素,未来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规定应当从这些方面对"教育惩戒"进行合理界定。教育惩戒与管教、体罚(变相体罚)、训诫、申诫具有显著区别,立法上应详加区分。未来教育立法应当规定教育惩戒的概念、类型、设定,以及适用原则、适用程序、救济途径、"失范行为"构成要件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惩戒制度的积极作用。
论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下的课堂研究方法
王鉴
2019, 37(4): 72-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7
摘要(68) HTML全文(49) PDF 529KB(53)
摘要: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方法论,即功能主义的方法论、解释主义的方法论和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事物的客观性,通过事物的现象来研究其原因与效用,它把教学现象作为教学论的研究的对象,这样便形成了观察教学现象的方法与规则以及解释教学现象的方法与规则。解释主义的方法论注重事物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它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项人文的、精神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在于"学以成人",这样便形成了以"观察—访谈—描述—解释"为组合的"课堂志"方法与规则。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试图调和功能主义的客观立场与解释主义的主观立场之间的矛盾,强调能动者与社会客体之间的二重性关系,它把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和学生能动者与教学资源及规则的互动所形成的二重性结构,这样便形成了透过主客体互动分析来洞察教学活动背后普遍的所谓教学二重性结构的方法与规则。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与规则一方面受到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规则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为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规则贡献了具体学科的案例研究。
教育面向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我们的过去
[德]安德烈亚斯•施莱希尔(Andreas Schleicher)
2020, 38(5): 1-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5.001
摘要(186) HTML全文(181) PDF 1146KB(52)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年轻人为获取未来成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一些变化,然后探讨其对教学、教师和教育工作组织的影响。本文认为,教育领导者倾向于关注的法律、法规、结构和制度只是冰山一角。改革学校系统的困难之处在于冰山位于水面之下更大且看不见的那一部分,这一无形的部分便是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参与者的利益、信念、动机和不安。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围绕教育改革的政治经济背景来推动问题的解决,包括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和重新设计测评的必要性。
“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怎样的质量评价观?——基于排行性评价视角的哲学省思
张学文
2019, 37(4): 84-9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8
摘要(53) HTML全文(38) PDF 607KB(50)
摘要:
最近十年,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各种排行性评价层出不穷,引发了诸多争议。排行榜作为全球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一个重要的热门指标,既有其便捷合理的一面,存在的问题同样显而易见。在哲学方法论上,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种种论争深受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实证主义与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反实证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中期西方世界著名的"两种文化"的交锋就基本反映出这两种学术文化的强烈互动。要正确认识并引导好高等教育评价的导向问题,最终还需要深入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与核心理念,研究和理解现代大学有关知识的创新、传播与转移之间的本质关系,掌握现代研究型大学中"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双螺旋群体的作用机制,并借此契机探索构建合乎中国国情学情的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评价的几大问题及发展方向
赵勇
2021, 39(4):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1
摘要(85) HTML全文(30) PDF 742KB(49)
摘要:
本文探讨教育评价必须面对的几大问题,包括教育目标的多重性、教育评价的完整性、教育目标的非兼容性及矛盾性,以及教育目标的个性化等。这些问题是教育评价中不可避免但又必须恰当处理的。因此,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关注长期的教育性目标,减少对短期的教学性目标评价的依赖;更加注重个性化评价,找出个体学生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论教室文化的构建
朱旭东
2020, 38(3): 57-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6
摘要(202) HTML全文(202) PDF 1121KB(48)
摘要:
本文首先阐明了构建教室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为教室文化是学生学习得到保障的权利文化,是学生学习有效开展的最基础条件,只有改造教室文化,才能摆脱教育改革的困境。其次,本文从学生生理和身体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道德和公民性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健康与安全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等角度,对教室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构建;接着讨论了促进教师专业意识变革和学生学习变革的教室文化的价值;最后提出了基于学校文化、教师自我知识形成、学科和学段、信息技术等教室文化构建的路径。
国际混合学习领域热点主题与前沿趋势研究——基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的实证分析
马婧, 周倩
2019, 37(4): 116-1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11
摘要(82) HTML全文(58) PDF 1114KB(47)
摘要:
混合学习作为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与学形式,日益获得国际教育领域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国际混合学习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分析对我国混合学习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的方法与技术实证分析新世纪以来国际混合学习领域的3454篇文献,结果显示,国际混合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焦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数学思维、本科生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自我反思等问题。卡雷斯·格雷厄姆、兰迪·加里森、柯蒂斯·邦克等学者的研究在该领域不同热点主题演进中颇具影响力。国际混合学习领域前沿发展趋势主要集中于混合学习技术环境开发研究、混合学习教学设计以及混合学习的应用实施三个方面。美国是对混合学习研究最为关注的国家,中国大陆和西班牙在混合学习领域的研究力量也较为集中。我国在混合学习研究中要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培养,打造课程、专业和院系有机结合的混合学习理论体系。
教育意念的结构——基于教育本体论的视角
刘庆昌
2019, 37(4): 57-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06
摘要(53) HTML全文(34) PDF 604KB(45)
摘要:
教育意念的发生是与人类价值观念和生命关怀意识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能让教育行为呼之欲出的价值观念和生命关怀意识自觉,应是教育意念发生的前奏。一旦这种自觉的意识向现实的方向强烈流动,教育意念就会自然出现。教育意念的发生可以说是人类教育自觉的表征,真正的教育历史从此开始。从内容上看,教育意念内含教育意识与意向、教育情感与意志及教育构思与设计三个部分;从水平上看,教育意念内含情境依赖、情意促发和概念自觉三个层级,它们共同构成了历时的教育意念结构。教育意念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已经到达概念自觉的水平。在理论上把教育意念和教育行为并举,一方面在更基本的层面呼应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从源头上梳理教育中"想"的内容。
真实情境中教师的差异化行为:S县“联校走教”政策十年观察
雷万鹏, 王浩文
2019, 37(4): 129-1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12
摘要(54) HTML全文(34) PDF 1090KB(45)
摘要:
政策的有效实施是实现教育政策意义和价值的重要环节。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取决于一线教师的理性认知、真心参与和全力支持。基于湖北省S县"联校走教"政策历时10年的研究发现,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交织联结,构成了影响一线教师流动的真实制度情境和约束条件。作为理性的行动者,一线教师往往会基于自身所处情境解构教育政策并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以截然不同的身份参与"联校走教"政策实施。政策实施中教师承担责任的差异性导致"联校走教"政策目标发生偏移,众多公办教师成为政策的旁观者。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巨大的背景下,捕捉一线教师如何"做政策"的信息至关重要。只有理解一线教师在特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与行为表达,方能理解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从而为构建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增进政策实施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缓冲与催化: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朱虹, 杨向东, 吴冉
2019, 37(4): 154-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14
摘要(54) HTML全文(24) PDF 1555KB(44)
摘要:
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机制及其保护性因素,对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临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以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考察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杀人际关系理论的潜变量模型能较好拟合我国大学生自杀行为数据。自我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显著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且具有叠加效应。习得的自杀能力,尤其是死亡恐惧感的降低,对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显著影响。希望对大学生自杀行为存在缓冲和催化两种调节作用。当个体心理状态恶化时,高希望水平会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降低自杀意愿和行为产生的可能;但在同样情况下,如果个体缺乏希望或绝望悲观,则会起到一个催化作用,放大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力度。随着个体心理状态恶化程度的提高,这两种机制的作用逐渐增强。研究发现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临床或预防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教育史研究范式的“美国历程”和“威斯康星经验”——祝贺、高玲与威廉·里斯的对话
祝贺, 高玲, [美]威廉·里斯
2019, 37(4): 164-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4.015
摘要(59) HTML全文(27) PDF 454KB(44)
摘要:
与威廉·里斯教授的对话一方面梳理了美国教育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60年代阐释学校社会角色上发生的重大转变,指出其使用的方法及探讨的主体在不断的拓展;另一方面展现了威斯康星大学在促进教育史研究范式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教育学与历史学在课程、研讨、学位授予等方面密切合作。美国教育史研究范式的当前形态是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来看待教育问题,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研究范式或某一学科领域的身份认同。这对促进我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育实证研究这五年:特征、趋势及展望
朱军文, 马银琦
2020, 38(9): 16-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2
摘要(154) HTML全文(109) PDF 1407KB(43)
摘要:
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创立并连续举办五届以来,参会人员规模持续增长。学术交流的繁荣景象是否也意味着实证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实证研究在哪些机构、哪些学者、哪些领域被更多采用?为了回应上述疑问,我们在清晰界定教育实证研究基础上,选取15种高水平教育学期刊为样本,对其2015—2019年间发表的3808篇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在过去五年,我国教育实证研究持续增长,被更广泛地采用,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比,还有很大差距;师范院校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数量居于各类机构前列,实证研究论文占其论文总数比例快速增长,但仍处于不同类型机构的最低水平;教育实证研究中一半以上的论文由多个机构合作完成,独立发表的论文占比从63.4%下降到了57.8%,合作发表的论文占比则相应提高了5.6个百分点;教育实证研究核心作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过去五年教育实证研究的核心作者一半以上具有教育学以外的跨学科背景,从年度核心作者的专业背景分布变化看,跨学科的作者占比持续上升;过去五年,教育实证研究的主题丰富多元,不同类型机构的研究主题差异明显。对于我国教育实证研究的未来发展,我们认为,鉴于师范院校在教育研究中居于主体地位,其实证转型步伐的加快将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研究的范式;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研究将继续增长并推动教育实证研究向前发展;青年学者对教育实证研究的偏好会成为推动实证转型的内生动力;全面推动科研国际合作会加速我国教育实证研究转型。
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学生、教师、教务人员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邬大光, 李文
2020, 38(7): 1-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1
摘要(107) HTML全文(104) PDF 2495KB(43)
摘要:
为了全面了解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国高校的线上教学情况,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线教学课题组展开了线上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共有334所高校、13997名教师和256504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首次大规模线上教学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目的,是一次成功的在线教学实践,对后疫情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疫情“倒逼”,本次大规模线上教学在师生线上教学准备、教学平台支撑、教学平台的技术服务、学校提供的线上服务、线上教学模式和特点、线上教学效果、影响线上教学效果最主要因素、线上教学存在问题、师生在线上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师生对线上教学的改进意见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很多特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从长远来看,这些阶段性特征为后续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留下了一系列思考的空间。面对这些具有“应急”色彩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从后疫情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需要正确处理的五个关系:计划与市场配置线上教学资源的关系、硬件建设与教学理念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同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国内实践与囯际经验的关系。
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基于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改进的视角
唐一鹏, 王闯, 胡咏梅
2020, 38(3): 93-10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9
摘要(172) HTML全文(161) PDF 827KB(42)
摘要:
从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东部某省份的大规模测评数据探讨何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多层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认知、元认知和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策略均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成绩,其中认知策略的提升效应最大;因材施教、参与式教学和引导探究三种教学策略均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成绩,其中引导探究策略的提升效应最大。泛精确匹配(CEM)的准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教学策略能够显著促进各类学习策略的提升,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探究性学习策略,以及初中生的元认知策略的提升作用更大。在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中国新一轮课改中,应该深入研究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对教与学的影响,注重通过更有效的策略引导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同时,在未来的考试评价改革中,应该顺应国际教育测评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考试命题向强调创新能力、合作探究的方向发展。
中国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定量方法:五年应用述评
吕晶
2020, 38(9): 36-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3
摘要(120) HTML全文(91) PDF 1071KB(42)
摘要:
自2015年“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召开后,中国教育科学领域兴起了一股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之风。然而,由于受到研究水平、研究环境的制约,有关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应用和方法论的研究仍是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项,学术界还没有对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定量方法的应用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即便陆续有学者对定量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做了综述研究,却多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描述与概括,针对具体问题的详细分析几乎没有。更没有针对实际方法误用的纠正,无法切实帮助到具体方法的应用者。因此,详细地梳理、分析定量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尝试对其不足之处给出较为具体的建议,对定量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发展与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本文以2015—2019年在11本教育综合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中应用定量方法的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定量研究方法五年来在我国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的误用情况,并针对这些误用给出了正确应用的建议;分析了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证研究中的使用趋势。
致辞:从“4C”到“5C”—祝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发布
[美]大卫•罗斯
2020, 38(2): 19-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2
摘要(211) HTML全文(213) PDF 277KB(39)
摘要:
教育精准扶贫中随机干预实验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史耀疆, 张林秀, 常芳, 刘涵, 唐彬, 高秋风, 关宏宇, 聂景春, 杨洁, 白钰, 李英, 汤蕾, 岳爱, 茹彤
2020, 38(8): 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8.001
摘要(192) HTML全文(76) PDF 2217KB(35)
摘要: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教育研究与经济学、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随机干预实验作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典型,已逐步成为国际上制定发展政策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政策研究领域。2003年起,反贫困行动实验室(The 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 J-PAL)和贫困行动创新组织(Innovations for Poverty Action, IPA)已在全球44个国家开展了近300项教育领域的随机干预实验评估研究,实证研究结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教育决策中。J-PAL的创始人也因其对全球减贫发展的贡献荣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国际上已有大量研究验证了随机干预实验在促进教育产出、改善贫困群体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中国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的随机干预实验研究却鲜为人知。 对2007年至2019年10月间公开发表的有关30多项教育精准扶贫随机干预实验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教师与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营养健康与教育和儿童早期发展。这四大领域的研究以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代际陷阱为主线,探索了低成本且可行的解决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及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总结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领域随机干预实验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实践经验,为农村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办法,为农村教育决策者提供了基于数据的实证支撑,也为国家教育精准扶贫制度设计者提供了经过随机干预实验验证的有效策略。此外,本文还对如何在不开展随机干预实验的情况下使用准实验方法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进行了拓展介绍。
影子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张薇, [英]马克•贝磊(Mark Bray)
2020, 38(11): 21-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2
摘要(161) HTML全文(48) PDF 1270KB(35)
摘要:
本文回顾了本世纪初二十年间的课外补习研究,即广为人知的影子教育研究。尽管在1999年前已有少数零散的、国家及地区层面的相关文献,本文将1999年发表的首项影子教育全球研究报告作为影子教育研究领域的起点。从那时起至今的20年间,影子教育研究发展显著,这增进了对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差异的理解,加深了各界对此现象的认识。相关研究从早期对影子教育发展版图的绘测和对影子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发展为教育生态系统框架下更加深入的社会学、经济学分析,同时也加强了对研究方法的关注。影子教育的未来研究议程需要与时俱进,例如关注技术的影响,并加强跨学科研究以探索更为广阔的领域。未来研究也需要持续关注相关定义及研究方法。
学校投入与家庭投入哪个更重要?—回应由《科尔曼报告》引起的关于学校与家庭作用之争
胡咏梅, 元静
2021, 39(1): 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1
摘要(85) HTML全文(41) PDF 1290KB(33)
摘要:
自《科尔曼报告》公布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对于学生学业成绩来说,学校投入与家庭投入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依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利用我国东部和中部5省16个城市中小学校大规模测评数据,采用广义教育生产函数方法,运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分析了学校投入和家庭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代理变量)的影响效应。同时,采用Shapley值和Owen值分解技术,识别出对学校教育产出有较大影响的投入要素,得出以下4个方面结论:第一,除生师比之外,办学条件和教师质量等学校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结果有显著的正效应。第二,父母参与、父母教育期望等家庭投入要素对教育产出结果有显著的正效应。第三,对于小学平均学业成绩而言,来自家庭的相关投入更重要;对于初中平均学业成绩而言,则是来自学校的相关投入更为重要。第四,相比学校办学条件,教师质量对中小学校平均学业成绩变异的贡献度更大;而且,相比小学,教师质量对初中学校平均学业成绩变异的贡献度更大。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生产效率的5点建议:一是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优先保障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投入;二是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义务教育事业;三是通过校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校本教研合作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策略水平,尤其要重视提高初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水平;四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家庭教育的制度规范,强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督促父母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生产过程;五是学校和社区应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家庭教育实践培训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养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合生产的效率。
事业发展视角下学前教育实证研究的知识生产与价值引领—基于2015—2019年样本文献的梳理与分析
张斌, 程晨, 张帅, 虞永平
2020, 38(9): 228-2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12
摘要(162) HTML全文(83) PDF 1243KB(29)
摘要:
选取2015—2019年公开发表、以中国学前教育事业为研究问题、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实证研究论文共124篇,通过与同类话题的非实证研究的对比,对其数量分布、作者、热点话题、研究范式与方法、理论运用、影响力等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文献核心结论进行内容分析,概括总结其所产出的主要知识,从而揭示实证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引领与推动作用。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实证研究在学前教育综合发展状况、资源供给与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政府监督管理、保育教育质量等方面产出了描述性、解释性、改进性及预测性四类知识;并通过呈现基本事实、确证基本观念、发现基本原理、生产策略方案等途径,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研究还对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实证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
李涛, 孙煖, 邬志辉, 单娜
2020, 38(10): 110-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10
摘要(55) HTML全文(49) PDF 1259KB(29)
摘要:
就业与疫情令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空前严峻。课题组于2020年4—6月持续两个月对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根据回收的样本,研究发现:已就业毕业生税后月薪半数集中于3001—5000元,就业总体满意度较高,到岗稳定性相对较高。未就业毕业生主观因素和客观疫情共同加剧了就业难度,期待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报考国家或地方公职岗位意愿强烈,地点和薪酬最被看重,期待职业类型岗位与社会所提供的主要职业类型岗位匹配性较差,期待薪酬总体偏高于已就业毕业生实际获得薪酬和全国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毕业生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良好,但优化改进依然刻不容缓,如,存在诸如专职教师规模偏小、专业化水平不高等诸项难题。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类型、学校层次、学科类型、学科层次、个人学历、学业成绩、外语水平、期待薪酬、求职花费等变量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亟待高度重视农村生源未就业的毕业生求职、求职经济支出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隐匿且不容回避的就业歧视、实质性帮扶毕业生创业以促进就业新增长点的四项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探究
陈武元, 贾文军
2020, 38(7): 42-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3
摘要(103) HTML全文(265) PDF 3846KB(28)
摘要:
大学生是此次在线学习的主体,其在线学习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线上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满意度的高低。本研究以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线教学课题组编制的线上教学情况调查(学生卷)为基础,以全国334所高校的209099份有效学生问卷为样本,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辅之以质性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10位不同背景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科、年级、区域、类型和熟悉程度的大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存在差异;教师在线教学时对各种平台的使用灵活度和大学生对教学工具的熟练度成为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重要因素;课堂直播效果和同学间互助讨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学校、教师和学生群体分别作为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密切主体,对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负有重要责任。基于此,学校应完善课程平台建设,加强在线学习技术保障;教师应回归“以本为本”理念,夯实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大学生群体则应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注重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行为观、心理观与社会文化观: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视域转移—兼论中国高校教学质量改进
尹弘飚
2020, 38(11): 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1
摘要(76) HTML全文(29) PDF 1067KB(28)
摘要:
当前主流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秉承了行为观的视角,忽视了大学生学习投入行为和内部心理状态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也难以看到大学生学习投入与特定社会文化脉络之间的关联。因此,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亟待研究视域的转移和多元视角的参与。作为一种心理观的解读,“动机与投入轮”为研究大学生学习投入提供了更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三项依据“动机与投入轮”、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分别表明:(1)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两类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和行为方面存在着“表里不一”的情况,且“适应不良但行为投入的学习者”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对大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2)尽管学习动机与投入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符合英美学者已有的研究经验,但对中国大学生来说,适应不良的动机并不会削弱反而有可能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文化依附性。(3)大学生课程经历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与投入。依据课程经历各因子发挥的作用,可将其分为“理想指标”“反常指标”与“奇异指标”三个类别,其中后两类指标直接体现了中国高校教学的特征与积弊。改善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和高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者与教师应该澄清高等教育阶段“好的教学”的内涵,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发挥评估促进教学的功能,同时留意中国文化与学校教育传统对教学的双重影响。上述三项研究虽从心理观出发,却有助于研究者看到大学生学习投入与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且不忽视对学习投入行为的考察,因此使研究者有可能迈向整体观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
察器求道 转识成智:质性教育研究五年述评与学术共同体的使命展望
陈霜叶, 王奕婷
2020, 38(9): 56-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4
摘要(114) HTML全文(47) PDF 2007KB(27)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引入质性研究方法以来,教育研究中的质性研究越来越多。自2015年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起的“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进一步推动了质性研究以及包含质性部分的混合研究的发展。本文先以“道”与“器”为比喻,区分了学术共同体的科学精神追求与质性研究的形制特征,建议在学术共同体层面重新理解“科学化”与中国学术研究的使命。然后,我们以2015—2019年在教育学CSSCI期刊上发表的质性研究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从研究设计、抽样方式、质性数据获取、质性数据分析、研究信效度与研究伦理等形制特征,在纵向上与2000—2014年发表的教育学CSSCI期刊论文、在横向上与2015—2019年英国、美国及欧洲大陆的四本教育学综合期刊论文进行比较,揭示了自“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开办五年来国内质性教育研究的发展特征与趋势。最后,我们希望推动国内学术共同体凝聚“察器求道,转识成智”的共识,推进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中国化与多样化的使命。
职前教师培养实证研究的系统文献述评(2015—2019)
宋萑, 田士旭, 吴雨宸
2020, 38(9): 78-10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5
摘要(84) HTML全文(76) PDF 1389KB(27)
摘要:
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政策、实践与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在中国,随着师范教育的转型升格,教育学领域研究范式的逐步多元化、证据本位的政策决策和教育实践日益得到重视,职前教师培养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本研究以2015至2019年为期限,基于“教师培养研究作为社会实践”的分析框架,对国内教师培养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者身份、研究主题、研究发现等外显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并进一步挖掘研究中的基本假设、论证逻辑、微观政治、证据质量和假定影响。研究发现,近五年来,我国教师培养实证研究与相关政策改革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缺乏对社会政经环境变化和教育改革需求的回应;整体趋势上,在呈现出明显的“实践色彩”的同时,也落入对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关注不足的境地;具体的研究内容重复性明显,本土化探索不足,且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研究设计规范性不强、方法单一性现象突出、伦理关切不够、论证逻辑有待加强几方面的问题。在未来,应进一步丰富职前教师培养研究的主题领域、扩大研究者队伍、拓宽研究方法类型。
论“用以致学”:指向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
张良, 罗生全
2021, 39(2): 40-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4
摘要(68) HTML全文(12) PDF 660KB(26)
摘要:
探究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旨在澄明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及其转化的认识论原理与教学机制。素养作为道德性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结果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诉求于学习者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开展道德性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可见,实践性是素养的本质特征,内蕴知与行、理智与德性统一的认识论意义。这一本质特征诉求于教学认识论应处理好“学”与“用”的一体化关系。传统教学认识论虽然一贯倡导“学以致用”,但由于理性主义知识观的钳制,在处理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问题上深陷先后论、工具论、机械论等二元论困境。二元论的症结不仅割裂了“学”与“用”内在的一体性,而且难以确保学习者所获学习结果的实践性。“用以致学”通过调整“学”与“用”的位次关系,旨在重估行动、实践的认识论意义,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作为实践取向的教学认识论不仅勾勒出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机理,同时还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实践转向的趋势、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文化内蕴的力行认识论传统等依据。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魏锐, 刘坚, 白新文, 马晓英, 刘妍, 马利红, 甘秋玲, 康翠萍, 徐冠兴
2020, 38(2): 20-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3
摘要(287) HTML全文(275) PDF 849KB(26)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开展合作,在P21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4C模型(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的基础上,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构成5C模型。通过文献梳理、深入研讨和综合论证,我们建立了包括5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在内的核心素养5C框架。在经过广泛调研和进一步深入阐述后,我们最终完成了对5C模型的框架建立、内涵阐释和行为表现举例,以期为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地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框架。这是继研究院与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ISE)联合发布《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之后,中美学术团队深度合作完成的又一份围绕核心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案。
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监测评价理论模型
李刚, 辛涛
2021, 39(4): 15-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2
摘要(49) HTML全文(16) PDF 1019KB(24)
摘要:
对基础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需从形成规定性定义或纲领性定义转向给出描述性定义,包括:(1)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要素、多层面的,需要建立起系统的教育质量观;(2)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3)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4)学生的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理论模型是对质量内涵的结构化呈现,其以CIPO(背景-输入-过程-产出)为框架,从学生发展角度对教育产出进行定义,并遴选关键影响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各层面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最后从教育因素的作用这一视角表征教育质量。我国监测评价工作还需利用教育质量标准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明确定义,完善关键影响因素监测,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追踪调查和实验研究,建构教育质量指数。
近二十年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系列报告的文本分析
徐光涛, 许作栋, 李英明, 黄剑兰, 李垚
2020, 38(3): 80-9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8
摘要(145) HTML全文(166) PDF 1141KB(24)
摘要:
《人是如何学习的》系列报告涵括了过去数十年间人们在学习科学研究中获得的见解,对于全球的学习科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通过对《人是如何学习的》两个版本英文原著的文本分析,包括文本研读、词频统计、词语归类,管窥近二十年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脉络,分析其关注点的流变,并试图从差异中把握学习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我们筛选了超过一千个词汇的词频数据后,将得到的高频词汇用表格和词云的可视化形式进行了呈现。研究发现:相比于原版报告,新版报告从更广的维度回答了“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问题,扩展了学习者的范畴,超越了单一学习场所,反映了技术进展,跨学科特征更加明显,并且深化了对学习本质的探讨。
破解教育生产“黑箱”:教育生产函数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李波, 黄斌
2020, 38(9): 137-1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8
摘要(139) HTML全文(76) PDF 1149KB(24)
摘要:
教育生产活动具有关联性,教育产出受到家庭和学校等众多投入要素影响,且各投入要素间关系复杂。教育生产中的理论构建与现实观察常有鸿沟,实证研究方法和结论颇具争议,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长期未解的“黑箱”。教育生产函数完美地融合了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证方法,通过探讨稀缺的教育资源配置和人类教育活动产出之间的关系,来破解教育生产“黑箱”。本文以教育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教育生产函数类型,并重点分析家庭投入型和学校投入型教育生产函数实证研究成果,归纳和反思近五年教育生产函数实证研究的基本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教育生产函数实证研究提出展望。
论杜威的儿童课程观
张华
2021, 39(6): 43-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4
摘要(62) HTML全文(30) PDF 802KB(23)
摘要:
杜威的课程哲学是其全部教育哲学的核心,而杜威的儿童课程观是其全部课程哲学的基础。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心理经验的关系问题。学科逻辑本身不是儿童课程,但它与儿童心理经验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都具有经验性质;倘若提供恰当环境和条件,儿童心理经验可以生长为学科逻辑。儿童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构成教学过程的“两极”,由前者发展到后者,是经验的持续改造。儿童课程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儿童当下经验中的学科要素;学科的“心理方面”。儿童课程的种类划分可依据“学科是从社会生活逐步分化”的原理来进行。学科逻辑“心理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开发艺术主要包括“解释”与“引导”。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杜威的儿童课程观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教育应对公共危机的分析框架与行动范式—基于“新冠”重大疫情危机的透视
林克松, 朱德全
2020, 38(4): 118-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10
摘要(99) HTML全文(70) PDF 641KB(23)
摘要:
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衡量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维度。在系统思维的意义上,教育应对公共危机存在着设计、执行和反思三个环节的行动结构,以及专业度、认同度、协同度、创新度、认识度和推进度六个维度的行动尺度。在应对新冠重大疫情危机过程中,教育在设计、执行和反思三个环节均遭遇挑战,表现为“停课不停学”的共识危机,“网上教学”的认知与能力缺位以及“疫情教育”的想象力不足。后疫情时代,提升教育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需要构建常态化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立时效性的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协同化的公共危机治理参与机制,落实针对性的网络教育质量提升机制,开展立体化的公共危机反思机制,以及实施持续性的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建设机制。
计算教育学论纲:立场、范式与体系
郑永和, 严晓梅, 王晶莹, 王杨春晓, 刘士玉
2020, 38(6): 1-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6.001
摘要(89) HTML全文(88) PDF 1309KB(23)
摘要:
大数据的涌现和智能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智能化发展及研究范式的系统性变革,使得计算教育学的产生成为必然和应然。计算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技术的先导式发展和教育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都为计算教育学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基于学科建构的视角,计算教育学是以量化教育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新兴学科。计算教育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针对教育领域的真实问题的实践与应用,以及跨领域综合性研究。研究体系以计算方法为核心,研究范式已经从自上而下的量化研究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基于数据的教育规律探索研究。目前计算教育学形成了模拟实验与数据密集型探究共同发展的特征。鉴于目前计算教育学的知识建构相对缺乏,社会建构的规范化雏形尚未形成,需从学科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研究范式和学科知识生成、交互环境与教学应用构建等方面构建学科知识系统化框架,从专业学会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学术评价机制、基金项目资助等方面推动学科外在的社会建构。为推进计算教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新兴、面向应用的跨领域学科,还需要系统性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立专业学会,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推进学科发展。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2015—2019):主题、方法与评论
尹弘飚, 史练, 杨柳
2020, 38(9): 179-19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10
摘要(276) HTML全文(239) PDF 1012KB(22)
摘要:
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对质量保障的重视、我国高校的扩招政策以及“证据为本”教育研究的兴起,促成了全球范围内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本研究以2015—2019年为限,对国内中文刊物发表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归纳近五年来相关研究浮现的主题,分析其在研究方法与设计上的特征与不足。研究发现,过往五年中,有关我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证研究可分为八大主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涵盖了量化、质性与混合三类研究路径,十五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中占据了领军地位。基于过往五年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扩充中国大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将个体水平上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成长放在逐级嵌套的个体、教学、院校与政策四层脉络之中加以理解。虽然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方法多样,且研究者开始表现出日益清晰的方法论意识,我国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证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方法使用极不均衡、研究程序不够合理、可积累性不足和理论意识缺乏等。这些不足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论学校的任务—基于现象学的视角
[德]马尔特·布因克曼
2020, 38(1): 60-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6
摘要(202) HTML全文(166) PDF 722KB(22)
摘要:
学校是特殊的制度化场所,它具有与教和学相关的、特殊的行动逻辑。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社会功能的再生产以及社会化,也不仅在于将社会问题转化到教育领域。相反,在与其他社会领域和实践的积极关系之中,学校中教育行动的自身逻辑本身就具有生产性。首先,在制度论的视角下,黑格尔将学校界定为独立制度化的、人为组织的教育实践发生的场所。在学校中存在一种与其他社会领域、机构和实践相区别的特殊的教育行动逻辑。其次,在教育理论和教化理论的视角下,马丁努斯·朗格威尔(Martinus Langeveld)将学校教育实践描述为人为的、富有技巧的教学行动,在其中教育行动发生以前以及教育领域以外的问题被转化到一种时间、空间和社会的教育语境中。第三,欧根·芬克(Eugen Fink)基于社会理论的视角,将学校实践界定为,在富有权力的、冲突性的、多元主义的(后)民主条件下的相互咨询和探究。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岳昌君, 夏洁, 邱文琪
2020, 38(4): 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1
摘要(109) HTML全文(105) PDF 795KB(22)
摘要:
本文基于2019年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9年高校毕业生整体落实率为80.1%,与2017年相比,毕业生单位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待就业的比例上升,国内升学的比例也明显上升,就业难度加大;(2)从就业分布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和北上广等地区就业,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超过80%,教育成为就业占比最大的行业,民营企业仍然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单位类型;(3)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以及地区间、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差异,对毕业生求职、起薪、就业满意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嬗变:从学院式走向创业型
朱剑
2020, 38(1): 85-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8
摘要(652) HTML全文(517) PDF 773KB(22)
摘要:
治理模式是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话题之一。在当前我国强调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的背景下,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嬗变过程。总体而言,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先后出现了四种形态:学院式、层级式、管理型和创业型,它们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大学发展的四种不同环境。这四种大学治理模式的出现时间虽然先后有别,但并非相互取代;相反,它们在一定时期之内能相互共存。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嬗变也凸显出大学内部治理模式改革的两大趋势:学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保障,行政权力的行使越发专业化。毋庸置疑,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改革之路仍在继续,“网络治理”模式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可行路径之一,但在实践层面却有待进一步检验。西方大学治理模式的演变可为我国当前的高校治理改革提供些许思路。
指向科学决策的农村教育实证研究
刘善槐, 张雪, 朱秀红, 霍明
2020, 38(9): 103-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6
摘要(96) HTML全文(67) PDF 957KB(22)
摘要:
近五年,实证研究在农村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数量逐渐上升,规范性不断增强。在公共决策问题的驱动下,农村教育实证研究已形成大规模调查研究、关系性研究、干预实验研究、预测研究和构建性研究等多种范式。这些研究范式丰富了农村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拓展了农村教育研究的问题域、推动了农村教育的理论发展,以科学化的方式回应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学生发展等重大农村教育决策问题。未来,研究问题的转向、“因果推断”的兴起、教育大数据的运用和理论发展的迫切需求将会继续推动农村教育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我国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基于贵州省和江西省150所农村小学PIRLS测试问卷分析
贾米琪, 高秋风, 彭兰晰, 聂景春, 王欢, 周倩
2020, 38(12): 121-1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11
摘要(95) HTML全文(11) PDF 757KB(21)
摘要:
早期阅读能力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改善其长期教育表现。本研究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探究我国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现状,为促进农村学生早期阅读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贵州、江西150所农村小学调查数据,通过国际比较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仍存在教师学历水平相对较低、阅读培训时间较短、阅读教学基础教材单一、学校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时间较晚等不足。回归结果发现,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教师学历与其参加阅读培训时长对农村小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教师阅读培训的力度,丰富阅读教学资源,优化学校阅读环境。
高中生睡眠时间与高学业成绩的理想匹配模式探究及预警
刘坚, 赵利曼, 杜宵丰, 徐冠兴
2020, 38(3): 71-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7
摘要(181) HTML全文(143) PDF 656KB(21)
摘要:
在对我国S省高中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统计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探究睡眠时间和高学业成绩的理想匹配模式,并对牺牲学生睡眠追求高成绩的学校建立了多层次预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在八小时及以上时,学生成绩最高”,这是学校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良好教育环境的理想匹配模式。教师、学校、教育管理者以及家长应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全面综合地看待学生睡眠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对于牺牲学生睡眠时间、盲目追求高成绩的学校,应建立多层级的预警机制,并监督其整改。
我国“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内涵与实现进路
黄瑾, 熊灿灿
2021, 39(3): 33-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4
摘要(32) HTML全文(21) PDF 782KB(20)
摘要:
21世纪以来,追求高质量学前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社会均将高质量学前教育视为构筑国家财富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了“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一发展目标。融合“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质量内涵,本文阐析了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三重价值诉求及五维核心要素,提出了政府、机构、家庭对话联动,课程和师资、制度和监测等要素系统建设的质量框架体系;从学前教育质量的可负担、公平均衡和持续活力三方面梳理了我国“有质量”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并从儿童发展目标重构、课程和师资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三方面为未来的实现进路提出了建议。
在线教学如何助力高校课堂革命?—疫情之下大规模在线教学行动的理性认知
刘振天, 刘强
2020, 38(7): 31-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2
摘要(64) HTML全文(62) PDF 655KB(20)
摘要:
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的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调查表明,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活力,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时空观、教学观、知识观和治理观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新,展现了高校课堂革命的希望之光。与此同时,高校在线教学之于课堂革命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固有局限,如传统教学的遮蔽、网络学习的碎片化、单向度教育对精神成长的消解等等,束缚着在线教学对课堂革命的价值释放。展望未来,高校要深刻把握互联网信息及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趋势,全面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生态重塑,促进高校教学范式的深层变革,实现教学革命、学习革命和治理革命。
教育精准扶贫:中国农村学生近视问题研究及防控政策建议
赵锦, 王欢, 关宏宇, 史耀疆, 李怡臻, [美]罗思高(Scott Rozelle)
2020, 38(3): 117-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11
摘要(77) HTML全文(71) PDF 715KB(20)
摘要:
关注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是国家“教育精准扶贫”和“健康精准扶贫”的双需求,该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学生近视问题进行综述分析,为国家青少年近视防控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具有研究基础的政策建议。梳理现有的研究发现:约有25%的农村小学生和50%的农村中学生患有近视。更为严重的是超过70%的农村近视学生尚未得到视力矫正,这会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对解决农村学生近视问题的相关行动研究的整理发现:视力筛查是低成本识别出近视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配镜补贴和对教师提供激励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戴镜率;矫正近视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地方政府协调县级教育和医疗资源共同合作的视光中心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农村学生视力保健服务缺失的问题,加强对农村学生视力问题的预防和控制以有效解决农村学生近视问题。
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报告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2020, 38(1): 97-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9
摘要(164) HTML全文(148) PDF 1471KB(19)
摘要: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迅速发展,但地区和城乡差距大,农村尤其是西部贫困农村入园难的问题仍未解决。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学前教育发展,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一些西部省份也探索出台了适合省情的地方政策。同时,许多社会组织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以上都有效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本报告综述了西部学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央和西部部分省份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项目方案,提出政策建议。报告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是西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成就以及问题与挑战;三是中央及地方学前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四是国际经验和我国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若干项目方案;五是对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探索学习的奥秘:我国近五年学习科学实证研究
尚俊杰, 王钰茹, 何奕霖
2020, 38(9): 162-1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9
摘要(93) HTML全文(47) PDF 896KB(19)
摘要:
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近五年的学习科学实证研究文献的全面调研和系统分析,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学习科学吸引了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者,并在学习基础机制、学习环境设计、学习分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研究方法方面也进行了锐意探索;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对学习科学的认识还需要加强;未来需要全面推进学习科学的研究工作,尤其要重视“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的认知与学习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基于课堂教学的对话分析、师生互动、学习评价等学习分析研究”、“基于模拟、仿真、游戏、VR/AR等新技术的认知工具设计研究”、“智慧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研究”等研究议题。
教师具有“以学为中心”的专业眼光吗:基于视频俱乐部的分析
夏雪梅, 方超群, 刘潇
2020, 38(11): 90-10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7
摘要(62) HTML全文(20) PDF 782KB(19)
摘要:
众多学校和教师都宣称关注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中进行从教到学的转型。那么教师是否具有以学为中心的专业眼光,怎样的视频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眼光的发展?本研究用视频俱乐部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视频的选择阶段,教师的专业眼光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大多数视频停留在表面的活动和学习形式上,而对营造安全氛围、设计挑战性任务、引发高阶思维、同伴论争、关注个体差异等关键维度的识别不高。在视频讨论阶段,教师们关于学生学习的观点推理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眼光的差异。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争议性较大的视频,更能促进教师专业眼光的形成。
疫情下的思考:生命原则与生命教育—何怀宏、高德胜、马国川对话录
何怀宏, 高德胜, 马国川
2020, 38(6): 116-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6.008
摘要(91) HTML全文(62) PDF 534KB(18)
摘要:
2020年2月27日,何怀宏先生就疫情下的生命哲学议题接受了马国川先生的采访,采访内容已以“要始终把生命原则放在首位”为题见诸相关网站。这一议题与教育高度相关。反思学校教育,生命教育也存在不少短板。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经商马国川、何怀宏先生,邀请高德胜教授加入,在原采访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与深化,形成现在的对话,特予刊布,以期推助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对生命原则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科研成果的非学术影响及其评估: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王楠, 罗珺文
2020, 38(4): 62-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5
摘要(55) HTML全文(28) PDF 635KB(18)
摘要:
“非学术影响”评估是指科研成果对学术界以外的更宽泛的社会、经济、文化、公共政策、医疗、环境以及公民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国际科研评估范式正在发生转型:由单纯地关注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转向兼顾其对外部社会辐射的更广泛的非学术影响。非学术影响评估在科学与社会的不断重构中逐步兴起,它遵循了知识生产的自身逻辑,更好地回应了公共投入的社会问责,同时有利于增强研究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展非学术影响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计量学(如计量经济学,替代计量学)、影响力调查(如问卷和访谈)以及影响力案例三种,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在我国开展科研评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中,可考虑引入非学术影响评估,发挥其社会价值导向,推动研究成果产生多样的非学术影响,提升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意识,重建良好的科研生态体系。
小学入学年龄对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表现的影响
徐浙宁
2021, 39(2): 100-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9
摘要(66) HTML全文(50) PDF 922KB(18)
摘要:
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的设定,导致了在同学年入学的儿童中,不同出生日期儿童的实际入学年龄不同。本研究利用上海市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小学入学年龄对儿童学校表现的影响,探讨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对年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小学阶段的相对年龄效应显著,直到初中后这一效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入学年龄对夏季生儿童的学校表现影响将从小学持续到初中;相对年龄效应对男女儿童的学习成绩均具显著影响,对女童的社会交往也具有显著影响;家庭资源对相对年龄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完善国家基本制度
徐国庆
2021, 39(2):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1
摘要(48) HTML全文(15) PDF 723KB(17)
摘要:
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职业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最缺的是什么?下一阶段的发展重心是什么?应该如何发展?对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告诉我们,当前阻碍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国家基本制度不健全,因此下一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应从院校建设转向国家基本制度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对国家制度的需求包括六个层面,即协调层、结构层、需求层、内容层、实施层和评价层。协调层国家制度的功能是协调相关部门职业教育管理职能;结构层国家制度的功能是联结职业教育各组成部分使之成为体系;需求层国家制度的功能是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需求信息;内容层国家制度的功能是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标准依据;实施层国家制度的功能是保障职业教育运行所需条件的稳定供给;评价层国家制度的功能是对技能水平做出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评价并保障其劳动就业价值。职业教育国家基本制度建设难度大、周期长,需要科学设计和长远规划。
从思辨到实证:教育公平研究范式的转型
黄忠敬, 孙晓雪, 王倩
2020, 38(9): 119-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07
摘要(128) HTML全文(72) PDF 1102KB(17)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数据库收录的2010—2019年间教育公平论文共计932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工具,探索近十年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进展,分析教育公平研究范式的转型。从教育公平研究的主题来看,从重视宏观输入公平转向重视微观过程公平;从教育公平研究方法的维度来看,从思辨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教育公平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相关性来看,教育输入中的财政投入及资源配置、教育机会中的背景因素、教育过程公平中的课程及教学资源、教育产出公平中的个人产出均与实证范式呈现显著相关性。在新的时代,教育公平研究借助实验经济学范式、地理学科的空间分析范式、更深层次的实证研究范式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又拓宽了新的研究空间。
论民办教育对国家教育发展的独特贡献
吴华, 姬华蕾
2020, 38(10): 6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6
摘要(83) HTML全文(34) PDF 967KB(17)
摘要:
民办教育对国家教育发展的贡献至今被局限在资源性贡献的范畴内讨论,而其独特的体制性贡献没有引起学界关注。民办教育对国家教育发展有三大独特贡献:第一,推动了教育权(办学权)从政府垄断向政府与社会分享的回归,从而建立了民办教育合法性的权利基础;第二,民办教育所具有的“帕累托改进”与自由选择特征开辟了改善教育公平的全新视野;第三,在教育领域初步验证了“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的理论假设,为发展民办教育和优先发展民办教育提供了符合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的逻辑基础。
我国教育行政争议及其解决的回顾与前瞻—以“推动教育法治进程十大行政争议案件”为例
湛中乐, 靳澜涛
2020, 38(2): 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1
摘要(131) HTML全文(172) PDF 895KB(16)
摘要:
《行政诉讼法》颁行三十年以来,教育行政纠纷呈现出类型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案情复杂化等特点。相应地,包括校内申诉、校外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在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初步形成,这也渗透着教育行政争议调处的法治化需求。同时,司法实践逐步明确了正当程序原则、比例原则、自主办学原则、权益保护原则,彰显出难得而可贵的司法能动主义立场,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法治的建设进程。但是,与多样化法律纠纷和多元化权利诉求相比,相关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集中表现为纠纷解决方式实效性和衔接性薄弱、正当程序原则缺乏实定法依据支撑、司法审查范围相对狭窄且强度相对较弱,等等。欲有效预防和妥善化解教育行政争议,实现教育领域的良法善治,应该提升行政过程的正当性与可接受度,建立基于知识理性的学术评审机制,尊重教育规律以及不同学科的本体特点,促使学术评价回归学术逻辑,并加强教育领域的行政程序立法工作,规范教育行政管理行为。同时,必须对不同的教育行政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有效整合,厘清学校自治与司法审查的边界,使权利诉求能够通过制度化渠道正常表达,进而妥善地化解矛盾纠纷。
面向2035的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与教育经费预测
岳昌君, 邱文琪
2021, 39(6):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1
摘要(73) HTML全文(18) PDF 889KB(15)
摘要: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结合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采用统计和计量回归方法,对2021—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教育经费进行了预测。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建议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适宜目标为:2025年为60%左右;2030年为67%左右;2035年为75%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结构中研究生占比的适宜目标为:2025年为16%;2030年为18%;2035年为20%。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适宜目标为:2025年为4.4%;2030年为4.5%;2035年为4.6%。
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就业能力供需匹配分析
卿石松
2020, 38(12): 85-9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8
摘要(105) HTML全文(32) PDF 815KB(15)
摘要:
在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明确博士毕业生能力素质需求,有助于针对性完善博士培养机制和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基于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和雇主的跨国调查数据,分析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求及供需匹配状况,可以发现,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其他替代性职业,博士毕业生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口头沟通、写作、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项目管理等广泛的就业能力。然而,博士毕业生和雇主一致认为,现有的博士教育体系无法为毕业生充分提供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如管理能力、人际交往、领导力、合作能力等,导致博士毕业生职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能力不足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创新需求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学术目标是博士教育的核心,但通用技能训练也应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博士毕业生的综合性就业能力。
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有助于考大学吗?
薛海平, 赵阳
2020, 38(5): 93-10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5.005
摘要(210) HTML全文(89) PDF 793KB(15)
摘要: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普通高中生的课外补习参与和高中学校质量在家庭资本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中介效应。结论显示:(1)参加课外补习能帮助高中生升入大学,但不能助其进一步升入本科高校;就读于教学质量较高的普通高中既能帮助高中生上大学,也能助其升入本科高校;(2)高中生的课外补习参与和学校质量差异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大学之间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参加课外补习的中介作用略大于学校质量差异的中介作用;(3)普通高中的学校质量差异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本科高校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而课外补习参与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本科高校之间没有发挥中介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
陈慧娟, 辛涛
2021, 39(4): 42-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4
摘要(32) HTML全文(22) PDF 712KB(15)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经历了以督导评估为依托的萌芽期(1978—2001)、开展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和试点期(2002—2014)和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期(2015至今)三个阶段。尽管在价值定位、监测内容、组织实施、结果应用、运行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但同时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对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和现存问题的分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未来走向需要全面体现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宏观调控教育督导定位以发挥监测职能、从监测机构设立走向各级监测体系的内涵建设,并推动信息技术与监测评价的深度融合。
学生眼中的教育公平是什么?—基于实验研究的证据
黄忠敬, 吴洁, 高星原
2021, 39(1): 107-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9
摘要(62) HTML全文(10) PDF 778KB(15)
摘要:
本文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利益相关者和旁观者游戏,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年龄阶段的667名学生的公平偏好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学生眼中的公平观,分析学生公平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小学不同年龄学生的公平偏好是发展性的,学生最初倾向于均等主义的公平观,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受到同伴关系、认知发展、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由运气、绩效和效率导致的不平等,体现了差异化的公平观。家庭背景与学校教育在塑造儿童公平偏好过程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学历和教育水平会影响儿童的公平偏好,父母学历越高,学生越容易接受由运气导致的不平等分配。中国比较独特的班干部制度的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班级管理与领导力提升等方面,也体现在塑造儿童不同的公平偏好上。因此教育者在不同的年级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考虑到不同的公平策略。
寻找“最佳证据”:如何运用元分析进行文献综述—以STEM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研究为例
曾昭炳, 姚继军
2020, 38(6): 70-8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6.005
摘要(133) HTML全文(60) PDF 874KB(15)
摘要:
元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主观性文献综述方法而言,能够更加有效、客观和规范地从既有实证研究文献中梳理出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因此成为教育循证改革过程中寻找"最佳证据"的重要方法。与国外相比,我国运用元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文献综述的研究还比较少。针对于此,本研究以STEM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为例,展示了运用元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综述的过程。研究发现STEM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d=0.410),STEM教育方法、受教育阶段、地区和样本量等因素均会显著影响到STEM教育的效果。这样的研究,不仅提供了关于STEM教育效果的一般性证据,而且在方法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文献综述获得可靠证据以支持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模式与途径
张佳慧, 李峰, 辛涛
2021, 39(4): 30-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3
摘要(31) HTML全文(11) PDF 811KB(14)
摘要:
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可以为教育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对教育指标体系和教育指数的相关探索,总结了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模式,为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提供参考。结合我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趋势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提出了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可能途径:以CIPP框架为出发点初步构建并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基于效度证据选择投入、过程和结果指标;建立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系统;基于质量标准科学地使用和解释指数;在评价质量水平时兼顾公平。同时,为落实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我们认为,还需要一系列教育实证研究的支撑,未来研究应关注数据链接和填补、质量指标的本土化效度验证、不同水平指数的效度验证、“互联网+”时代的指数构建、综合指数合成方法的比较、结合质量标准的指数使用案例,以及融合质量水平与公平的指数构建等研究主题。
道德凸显和伦理隐退的中国德育危机与出路
严从根
2020, 38(11): 101-10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8
摘要(42) HTML全文(22) PDF 568KB(14)
摘要:
道德主要指向主体的心灵秩序,伦理主要指向外在的社会秩序,二者并不必然统一,妥善的做法是在道德和伦理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然而,在我国现今的德育中,道德日益凸显,伦理却日益隐退。伦理隐退的德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助长了个体自由的消逝和精神的迷惘,易导致伦理失序和共同体衰落。为了充分尊重现代道德教育的成果和消解这种道德教育带来的危机,我国要以现代伦理共同体为起点,以现代伦理人培养为目标,以人伦关系为主要化育内容,以风俗为主要化育手段,实施德育。
科学资本对西部学生科学职业理想的影响研究
李玲, 朱海雪, 潘士美
2020, 38(7): 117-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10
摘要(74) HTML全文(67) PDF 623KB(14)
摘要:
科学资本是在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提出的技术资本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国内教育学领域首次提出。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西部107所学校九年级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实证探究科学资本对学生科学职业理想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科学资本的学生更愿意从事科学相关工作或成为科学家;高科学资本的学生其科学职业理想主要受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即被决定,但中、低科学资本的学生更多受自我教育期望影响,即自我选择;就科学职业理想的群体差异而言,高科学资本的学生更易受自我科学态度及科学自信的影响。建议加强中学生科学资本积累,助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超越自由教育的逻辑架构:大学通识教育的结构性转向
崔延强, 卫苗苗
2020, 38(11): 6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5
摘要(43) HTML全文(22) PDF 596KB(14)
摘要:
一直以来,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理性自由”目标要求自身超越自由教育的“自由”内涵,但由于在概念上以及历史事实上相互交集,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这二者被部分学者看作是相互捆绑甚至相通相融的关系。杜威曾站在教育民主的角度对自由教育的“阶级性”“政治符号性”“文化标志性”进行了批判,直指其“不自由的陷阱”。因此,通识教育必须超越自由教育的逻辑框架才能达到其自身的“自由”目标。在教育建构主义以及经验论的思想框架下,杜威以“建构—解构—重构”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教育”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提供了一条通往“自由目标”的自由之路,且有望解决目前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论我国教育文化的自信—六谈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陈桂生
2020, 38(2): 97-10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9
摘要(158) HTML全文(132) PDF 501KB(14)
摘要: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西学东渐过程,并把西方的Pädagogik称之为“教育学”。在此期间,却对Pädagogik同教育学之间同中有别、异中有同的情况浑然不觉,以致外来的、本土的拿教育说事的比比皆是,甚至对以Pädagogik视野评议或挑剔我国教育建树的现象见怪不怪。本文尝试通过中西教育文化比较,揭示Pädagogik建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症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拾我国教育文化的自信,进而在有别于教育学的意义上形成对Pädagogik及西学东渐的再认识。
PISA 2018中国四省市学生阅读素养研究新发现
陈纯槿
2020, 38(5): 22-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5.002
摘要(116) HTML全文(128) PDF 5177KB(14)
摘要:
青少年阅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先赋性因素与自致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对于先赋性因素与自致性因素影响效应的异质性的研究近乎阙如。基于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省市学生参加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018)测试数据,本研究运用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分位数回归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比较先赋性因素与自致性因素对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进而对这两类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1)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性别等先赋性因素对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总体上低于阅读元认知策略、自我教育期望等自致性因素。运用有效的阅读元认知策略、抱持较高的自我教育期望以及强烈的阅读兴趣,是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素养表现卓越的三个关键要素。(2)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及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表现为家庭背景对初中阶段、全日制普通中学、城市的学生阅读素养成绩产生更大的边际影响。(3)阅读元认知策略、阅读兴趣等自致性因素对高中阶段、职业中学、农村的学生阅读素养表现更为重要。(4)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对不同分位数上的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呈“两端低、中间高”的特征,特别是对于50分位数上的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最大。(5)相较于阅读理解与记忆策略和阅读信息概述策略,阅读信息评鉴策略对低分位点上的学生阅读素养有更强烈的正向影响。(6)沉迷数字阅读抑或纸质阅读频率过高都不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频率相当的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而且后者显著降低了因家庭背景不同而导致的阅读素养成绩差异。上述发现表明提高我国青少年阅读素养的关键在于结合学生背景特征制定多样化的阅读能力培养方式和提升策略,重点培养青少年在阅读元认知策略上的运用能力,加强家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教育期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的兴趣,促进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深度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
匡瑛
2020, 38(1): 12-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2
摘要(155) HTML全文(89) PDF 799KB(14)
摘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问题是我国高职发展一直以来的一个难点和痛点,特别是人们对“高等性”内涵的理解摇摆了几十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的健康发展。准确理解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内涵,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向上向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具有很强的国别特殊性和“与生俱来”的矛盾冲突性,同时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内涵的嬗变经历了谋求高等之名与“文化水平等同说”、廓清技术技能之别与“技术教育定位说”、弥补高技能人才缺口与“技能水平高超说”等阶段。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以往三种学说均未能与时俱进,无法被沿用。我们必须突破二元思维模式,建构基于类型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的“高等性”内涵框架。在新的内涵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将呈现出全新样态。
生物政治学视角下的教师表现力:一个全球性议题
姜添辉
2020, 38(10): 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1
摘要(77) HTML全文(55) PDF 747KB(14)
摘要:
福柯的生物政治学向我们表明,现代社会的统治艺术是通过塑造社会大众的主体性,将他们转化成自我规训者。这种治理性源自市场的自由性,因为个体在自由市场能运作自我意志,实践民主意义。此种理性化自动行为产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机能,使统治的对象从社会转向所有居民。通过创建自由,能重新塑造民众的自我意识,这种关联性使新自由主义成为运作统治艺术的渠道,所以政府往往以创建自由为手段,来管理社会成员的生活形态。如此,从公共管理主义到表现管理不仅是市场逻辑的实践,也是统治技术的运作。基于此种原则,本文借用生物政治学的论点,剖析表现力这个全球性议题是如何产生与运作的,亦即分析统治技术如何运用国际竞争力创造集体责任的话语,以要求教师成为自我改善者,又如何以道德规范塑造他们的自我意识,以成为表现力的执行者。依据此路线,本文继而探讨在主体性的争夺上,教师为何与如何解读政策文本。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中断与损失(1949—1979)—基于“历史的天空”之比较
程天君
2020, 38(12): 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1
摘要(49) HTML全文(41) PDF 993KB(13)
摘要:
对于1949—1979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30年的中断史,不宜一笔带过或模糊对待。基于“历史的天空”进行比较研究,不失为考察学科中断及其损失的有效方法。经与苏联比较发现,当中国还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重演“老大哥”教育社会学停滞之路时,苏联教育社会学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了飞速发展并达至高峰。经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比较发现,二者“同根不同果”:不同于大陆的完全中断,其时的台湾教育社会学完成了从“再生”到“奠基”的学科发展、从传统“规范”教育社会学到新兴“证验”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转型这两大任务。经与国际比较发现,同期世界教育社会学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且发展迅速,实现了教育社会学从边际向主流学科地位提升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伊始,30年的中断让我们身陷时空双盲:既淡忘于被“打入冷宫”的中国近代教育社会学近30年的创业历史,也陌生于打开国门后世界教育社会学蓬勃发展的鲜活现实,以致我们不得不重头学起,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
告别自治:合规时代的美国大学治理
姚荣
2021, 39(2): 75-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7
摘要(18) HTML全文(14) PDF 745KB(13)
摘要:
传统上,受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以及联邦主义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较少干预高等教育事务。20世纪后半叶,在学术界和法律界之间关系发生革命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开支权、税收权、贸易权以及公民权利执行权四种与教育相关的明示或默示的联邦宪法权力形态,联邦政府开始积极介入大学治理。至此,美国大学治理进入合规时代。联邦高等教育规制的强化在促进师生权利保障、增进公共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合规恐慌”与教师权利危机。近年来,在“螺旋式”合规文化的影响下,美国大学合规的压力来源持续增多。作为受规制最为广泛的机构类型之一,大学经常被拉入不同的、有时相互冲突的、有时不可调和的方向之中。当前,通过联邦高等教育规制的革新、大学合规职能的拓展以及大学法律顾问角色的重新定义等举措重塑联邦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合规时代美国大学治理变革的最新动向。
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
郑宏, 谢作栩, 王婧
2020, 38(7): 54-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4
摘要(108) HTML全文(115) PDF 762KB(13)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了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疫情期间对高校教师在线教学的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不同背景和不同在线教学经历的13997名高校教师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态度,结果发现:超过3/4的高校教师乐于接受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而且这种教学经历还是影响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在线教学改进意愿的差异显著;不同背景的教师均把学生的改进意见列为继续线上教学最需要加强的因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疫情期间参与在线教学的经历对教师接受疫情后的在线教学非常有利;对教学改进意见的差异反映了高校师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学科本身的差异;传统教学的惯性是开展在线教学的阻碍因素;教师应该更加明确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责任。基于此,我们从高校制度、技术支持及教师个人等方面提出了后疫情时代促使更多教师认可并开展线上教学的建议。
高校线上教学改革转向及应对策略
薛成龙, 郭瀛霞
2020, 38(7): 65-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5
摘要(71) HTML全文(60) PDF 663KB(13)
摘要:
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的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调查表明,疫情倒逼中国高校教学从线下教学切入线上,这次成功实验为今后线上教学改革继续引向深入奠定了实践基础和思想观念基础。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改革将可能发生四个方面的转变:教育资源从分割向共享转变,学生学习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课程改革从结构化向非结构化转变,教育技术从辅助手段向与教学深度融合转变。为应对这些转变,需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课程学分认定机制;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弹性的学习制度安排;需改变狭隘的专业化教育思维,建立更加开放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更新和完善学业评价系统;需加强教学平台建设,重塑大学学习空间,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线上教学能力。
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
康翠萍, 徐冠兴, 魏锐, 刘坚, 郑琰, 刘妍, 甘秋玲, 马利红
2020, 38(2): 71-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7
摘要(127) HTML全文(86) PDF 749KB(13)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沟通素养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然而,目前对于沟通素养的内涵及结构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基于相关文献的分析,本研究提出,沟通素养是一个包含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复合型素养,包含深度理解、有效表达和同理心三个要素。其中,深度理解和有效表达是沟通的两个重要过程,需要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共同参与,而同理心则是促进有效沟通最为重要的一种社会情感能力。中小学是培养学生沟通素养的重要阶段,本研究构建的沟通素养结构模型有助于构建中小学生沟通素养的培养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助力。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实证分析—纪念人力资本理论诞生六十周年
黄依梵, 丁小浩, 陈然, 闵维方
2020, 38(10): 21-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2
摘要(79) HTML全文(31) PDF 1072KB(13)
摘要:
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比较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分别用传统GDP和绿色GDP衡量经济增长,采用1990—2014年共143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把人力资本要素引入到索洛模型当中,将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不同经济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下的弹性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传统GDP还是绿色GDP对于人力资本的弹性都要大于对物质资本的弹性;与传统GDP相比,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绿色GDP对人力资本的变动更为敏感,尤其是处于较发达阶段的经济体。本文为更加深刻理解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实证依据。
专业匹配对高校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研究
胡艳婷, 蒋承
2021, 39(4): 53-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5
摘要(27) HTML全文(14) PDF 715KB(12)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以及专业匹配对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研究发现:有56.1%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有11.7%毫不相关;OLS方法得出专业匹配情况下的工资起薪比专业不匹配高3.4%,使用PSM方法得出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为5%,传统的OLS模型低估了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相较于“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匹配对非“211工程”本科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与专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匹配对本科学历毕业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工资高7%左右;经济学类毕业生专业匹配对工资起薪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的起薪高15%左右。基于此,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专业匹配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教育精准扶贫:“一村一园”计划对农村儿童学业成绩的长效影响研究
赵晨, 陈思, 曹艳, [美]凯瑟琳•斯诺, 卢迈
2020, 38(2): 114-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11
摘要(146) HTML全文(148) PDF 835KB(12)
摘要: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的治本之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09年启动了“一村一园”项目(OVOP)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做出了自己的一些成绩。“一村一园”项目目的是向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提供免费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这是一项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早期儿童发展干预项目,惠及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处境不利的儿童。2018年,“一村一园”项目已在中国10个省(自治区)建立了约2300个山村幼儿园,免费为3至6岁的农村儿童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本研究是对“一村一园”计划受益儿童和非“一村一园”受益儿童的大样本纵向追踪研究,使用减少选择偏差的数据处理方法,评估“一村一园”项目对儿童在小学阶段学业成绩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参加"一村一园"项目的儿童学业成绩显著好于未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的儿童,并且显著好于除县城公立幼儿园以外的其他幼儿园的儿童。虽然“一村一园”受益儿童的分数没有超过资源相对更好的县城公立幼儿园的儿童,但“一村一园”受益儿童的学业成绩提高速度更快。本研究证明了为中国贫困农村儿童提供低成本、保质量的学前教育,具有长效的人力资本价值。
打开教育政策研究的“黑盒子”—基于理论的影响评估在随机干预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汤蕾, 马静, 刘涵, 岳爱, 白钰, 孟春, 马成俊
2020, 38(8): 92-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8.003
摘要(87) HTML全文(46) PDF 1039KB(12)
摘要:
影响评估旨在了解政策对参与者福利的影响,其关键在于建立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什么有效),了解政策的作用机制(为什么有效)。基于理论的影响评估(Theory-Based Impact Evaluation,TBIE)被普遍认为有助于回答“为什么有效”的问题。基于理论的影响评估通过建立从投入到产出再到影响的因果链,使用实证数据检验在因果链中有可能起作用的理论和潜在假设是否成立,达到厘清干预项目作用机理的目的。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基于理论的影响评估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结合随机干预实验方法和具体实例,阐述在开展随机干预实验时,如何基于理论探索干预项目的作用机制。
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世界银行消除“学习贫困”项目及对中国的启示
朱永新, 罗晶
2021, 39(4): 96-10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9
摘要(31) HTML全文(14) PDF 662KB(12)
摘要:
2019年10月,世界银行提出“学习贫困”的概念,设定了到2030年将学习贫困率减半的目标,并给出了较为具体完整的行动方案。消除“学习贫困”项目得到了世界多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取得了较快进展。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教育脱贫也将进入以高质量、深耕式、多主体为特征的后扶贫时代。世界银行消除“学习贫困”的新理念和新做法,对继续做好我国教育扶贫工作、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一个议题:教人论证,还是教人探究?—罗素、杜威和图尔敏
张留华
2021, 39(6): 71-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6
摘要(67) HTML全文(11) PDF 813KB(12)
摘要:
二十世纪初期罗素对杜威“逻辑”的批评,在今天体现着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教育的一种分歧,即,教人论证,还是教人探究?本文从“克里福德原则”引入在早期分析哲学家中流行的一种论证观念,进而考察罗素与杜威关于“探究”观念的著名争议及其“无果而终”的尴尬结局。借助于当代教育思想家图尔敏的广义论证观念,重新审视杜威的“探究理论”,可以澄清罗素对于杜威的批评何以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而非只是文本上的)误解。本文在教育哲学上的结论并非“要么论证要么探究”,因为当我们坚持从广义上理解“论证”一词时,“教人论证”与“教人探究”实乃可以彼此沟通与转化的教育目标;但从语用修辞上看,由于“探究”一词强调参与论证之人要从生动的经验中发现问题并在开放的经验中探索问题解决之道,它有助于防止或纠正教师和学生把论证狭隘地理解为语言诡辩或文本游戏。
从“边境”到“跨境”:“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的转型发展
陈时见, 王远
2020, 38(4): 18-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2
摘要(71) HTML全文(61) PDF 646KB(12)
摘要: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跨境民族教育需要进行创新性的价值建构,既要打造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带动跨境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又要加强对外合作驱动国际国内教育联动发展;既要增强和平合作的价值共识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繁荣稳定,又要强化开放包容的发展取向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跨境民族教育显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从单一民族教育拓展为复合跨境教育,从边境落后教育转变为跨境前沿教育,从内陆封闭教育转向国际开放教育。因此,为了深入推进跨境民族教育在新时代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秉承“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重构跨境民族教育的结构体系;提升跨境民族教育的整体质量,构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支点;汇聚各方社会力量,推动跨境民族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整合,促进跨境民族教育的互联互通。
大学治理实证研究2015—2019:特征、趋势与展望
周光礼, 郭卉
2020, 38(9): 200-2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9.011
摘要(82) HTML全文(38) PDF 3082KB(12)
摘要:
2015—2019这五年里,在教育实证研究运动的推动下,“大学治理”这个充满理论思辨传统的研究领域开始尝试循证研究。以国内17本CSSCI来源教育期刊上的77篇大学治理实证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以国外5本SSCI来源教育期刊上的22篇大学治理实证研究论文为参照对象,通过多维度的统计分析发现:在文献计量特征上,中国大学治理研究年度发文中的实证研究占比稳步提升;共被引文献反映出大学治理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知识输入特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在知识生产特征上,研究主题从宏观转向微观,以“大学(组织)治理”为主;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以质性的“文献分析”和“个案分析”为主,实证研究的规范性偏低;大学治理实证研究以高校为主要分析单位;知识生产的迭代更新具有“政策依赖”性;大学治理实证研究这5年解决了系统层面、大学层面和基层学术组织层面治理的重要问题。由于研究者对教育实证研究方法掌握得不够充分,致使这种研究范式在知识积累上的优势尚未发挥出来。未来,大力提倡实证研究范式,规范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质量,是大学治理研究者的使命。
证据驱动的教育改革如何推动教育发展
[美]罗伯特•斯莱文 ( Robert Slavin ) , 张志强 ( Alan C.K. Cheung ), 庄腾腾
2021, 39(3): 14-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2
摘要(42) HTML全文(15) PDF 704KB(12)
摘要:
本文提出了“证据驱动的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比较了证据驱动的教育改革在中国、美国、英国的发展状况,指出了证据驱动的改革可以帮助各国学习如何让证据在教育决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全球证据驱动的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可供各国学者参考。
经济不平等时代的校外教育参与
杨钋
2020, 38(5): 63-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5.003
摘要(90) HTML全文(72) PDF 1044KB(12)
摘要:
在经济不平等、基础教育均衡化和“互联网+教育”并行发展的背景下,校外补习进入新阶段,其特征是广泛参与和深入参与。校外补习逐步发展为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外教育领域出现三大趋势:一是基础教育均衡化政策和高等教育的分层发展战略促使基础教育竞争从校内转向校外;二是经济不平等的环境中,父母加大了对校外教育的参与,密集化育儿文化出现并广为扩散;三是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消除了校外补习的有限参与障碍,拓宽了家庭教育选择的范围。政策—文化—技术的互动促使家庭的校外教育活动参与日趋制度化。其后果是基础教育从“高校内竞争、低校外竞争,低补习参与”的低水平均衡转化为“低校内竞争、高校外竞争、高补习参与”的高水平均衡。在后补习时代,校外教育活动逐步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要工具。政府应调整对校外教育的认识,承担起弥合校外教育参与的阶层差异的责任。
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
鲍威, 金红昊
2020, 38(6): 20-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6.002
摘要(111) HTML全文(59) PDF 818KB(11)
摘要:
从2014年开始试点实施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旨在深化高中素质教育,重塑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业经历,以期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升入高等院校之后,这些经历过首轮新高考改革的学生在入学后的学业适应状况如何?其新生阶段学业表现及专业兴趣是否优于尚处于传统高考模式之下的其他区域的升学者?为回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效应,评估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成效。我们研究发现,受走班制、选考制等对学生高中学业基础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使得大学新生的学业表现略有下滑。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强化,新高考改革显著提升了大学新生对就读专业的兴趣。此外,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于来自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大学新生而言,其学业适应下滑更为明显。
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挑战与变革—基于《规划纲要》发展回顾与“双高计划”前瞻
马鸿霞, 朱德全
2021, 39(4): 104-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10
摘要(16) HTML全文(7) PDF 931KB(11)
摘要:
高水平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发展的核心内容。以《规划纲要》及“双高计划”为依据,从办学水平的五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及“双高计划”的五个核心指标出发,对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标准化建设成就突出,区域差距显著缩小,在整体发展及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上已初步实现《规划纲要》政策目标;但高水平高职教育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还面临着区域失衡、类型属性凸显不够、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挑战。未来发展中,需秉承以顶层设计与政策供给加固基础、以差异化战略和特色化发展凸显“民族本色”、抓住机遇并以提升“造血”能力为主实现后发赶超及以"共治、善治、法治"为原则提升治理效能等变革思路破解民族地区高水平高职教育建设中的难题。
教研:中国教育的宝藏
程介明
2021, 39(5):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5.001
摘要(23) HTML全文(12) PDF 630KB(11)
摘要:
本文以西方社会,尤其是英语社会有关教师专业的理论框架,分析中国教师专业特性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的一般定义及教师的专业特征、专业知识、专业操守、专业成长等,认为在世界各地,教育是一个体系,但是教学却没有体系。中国的教研,是一个少有的教学体系。不止如此,教研其实也是教师专业身份的象征,而教研所包含的种种内涵和使命,也可以说相当于西方的教师专业组织的功能,不过采取了中国特色的形态。教研里的“研”,更是保持教师专业长青不断更新的关键因素,而这是其他社会少有的。因此说,教研是中国教育的宝藏,应该珍惜而且更上一层楼。
校内还是校外: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现状研究
魏易
2020, 38(5): 103-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5.006
摘要(110) HTML全文(95) PDF 739KB(11)
摘要:
本文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子女教育支出水平和结构进行刻画,并聚焦于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的关系,分析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子女结构和户籍的家庭对子女校内和校外各类教育活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上,中小学每生每年的家庭教育支出超过1万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6%,其中校外支出占到三分之一。分别有38%和21%的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参加过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对家庭校内和校外教育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表明,社会经济背景更好的家庭对子女的校内和校外投入都更高。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家庭更加倾向于增加子女校内的支出,尤其是校内基础性的支出;而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家庭更加倾向于增加校外教育支出,以及校内的发展性、增值性支出。与中等和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对子女的校内和校外教育投入不足。此外,本文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中女孩家庭对孩子的校内拓展性和校外兴趣类的教育投入要高于男孩家庭。
区域教研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魏易, 罗滨, 林秀艳, 杨智君, 王梦
2021, 39(5): 12-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5.002
摘要(40) HTML全文(6) PDF 2067KB(11)
摘要: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随着各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政策制定者越来越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研究。本研究聚焦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基于北京市海淀区2016—2019年高中阶段学生及其任课教师、所在学校相匹配的数据,采用增值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教师参与区级和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自我效能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教师参与区级教研活动的程度对学生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聚焦于学科课程内容的教研活动对学生成绩的增值作用尤其显著;(2)参与区级教研活动程度较高的教师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组织探究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及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价策略;(3)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程度对学生成绩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之间的非正式交流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4)对校本教研的中介作用的分析显示,区级教研通过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参与程度,间接影响教师教学实践。
信息资本与家庭教育选择:来自中国的证据
杨钋, 徐颖
2020, 38(11): 39-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3
摘要(45) HTML全文(30) PDF 927KB(11)
摘要:
提升家庭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拉动居民消费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集中讨论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资本对家庭教育选择与投资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和2016年追踪数据,本文建立配套亲子样本,应用泛精确匹配和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信息资本是否有助于家庭突破信息约束以参与教育选择和教育投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的家庭更有可能参与择校、选择进入重点校,且参与校外补习的概率与参与程度也显著提升。互联网使用带动了家庭教育投资的提高,尤其是选择性投资与校外补习投资。这种积极效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步衰退。此外,信息资本对家庭教育选择的积极影响受到制度约束,面临升学瓶颈的流动儿童并未从家庭互联网使用中获益。
大数据教育应用的限度
唐汉卫, 张姜坤
2020, 38(10): 60-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5
摘要(48) HTML全文(35) PDF 595KB(11)
摘要:
大数据助推教育变革,前景广阔,但并非万能,而是具有一定的边界和限度。对大数据教育应用的限度进行必要的反省,有利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合理运用和发展。本体限度、认识限度、价值限度和伦理限度构成了大数据教育应用中的几个最基本的限度。本体限度是指教育大数据从本体意义上讲并不能等同于真实完整的教育世界;认识限度是指大数据作为认识教育的新视角存在一定的缺陷;价值限度是指教育大数据的工具性价值并不能涵盖教育自身的育人价值;伦理限度是指大数据应用于教育除了受制于技术自身的逻辑外,还必然受到伦理的规限。
什么样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有效失败视角下的STEM教学设计研究
刘徽, 杨佳欣, 徐玲玲, 张朋, 王司闫
2020, 38(6): 43-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6.004
摘要(113) HTML全文(53) PDF 3595KB(11)
摘要:
STEM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在国内外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但当前对STEM教学设计的研究还不够,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在STEM课堂上,学生面对的往往是高挑战性任务,因此,失败在所难免。然而,恰恰是失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STEM教学设计的视角。本文运用设计研究的方法,在实践中对理论原型进行迭代,最终构建了STEM的有效指导范型。通过对比三种教学类型,我们发现在迁移效果上,有效指导型教学显著优于无指导型教学和有指导型教学。同时,我们还对有效失败、有效成功、无效失败和无效成功四种行为类型进行编码,进一步明确了不同行为类型的内涵,加深了对失败和成功的认识。我们发现,有效类行为能促进迁移,在有效指导型中出现的有效类行为最多。通过发展卡普尔的有效失败理论,我们从目标、评价和过程三方面对STEM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这不仅对STEM教学,而且对当下正在进行的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都具有启发意义。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儿童早期发展与其照养人养育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偲琪, 史耀疆, 王蕾, 杨宁, 刘步瑶, 党瑞瑞, 白钰
2020, 38(6): 102-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6.007
摘要(85) HTML全文(46) PDF 884KB(11)
摘要: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儿童早期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至关重要,而照养人的养育行为对儿童早期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实施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水平关系到未来城镇化的程度及未来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III版(BSID-III)及自制家庭量表,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移民安置社区、大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和失地农民社区抽样调查了1254名月龄为6—36个月农村儿童及其照养人,分析不同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水平及其照养人养育行为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家庭居住的移民安置社区、流动人口社区和失地农民社区儿童早期发展水平与其照养人养育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贫困农村地区及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农村家庭居住地区,(1)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水平普遍存在滞后风险;(2)农村儿童主要照养人普遍缺乏科学养育行为;(3)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滞后风险与其照养人的积极养育行为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应从家庭和国家层面转变教育观念,重视0—3岁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提高我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早期人力资本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
刘妍, 马晓英, 刘坚, 魏锐, 马利红, 徐冠兴, 康翠萍, 甘秋玲
2020, 38(2): 29-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4
摘要(221) HTML全文(187) PDF 821KB(11)
摘要: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指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对个体发展、社会和谐都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该素养分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三个要素,阐述了每个要素的内涵,列举了每个要素的行为表现,从系统设计课程、全面融入学科、在丰富的情境中开展活动、提升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探讨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
我国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怎么样?—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的十年探索
黄雨恒, 周溪亭, 史静寰
2021, 39(1): 116-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10
摘要(45) HTML全文(7) PDF 1141KB(11)
摘要:
课程教学是大学促进学生发展、回应国家人才培养需求最核心的教育活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试图通过学生调查呈现学生视角下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全貌。本文梳理现有以学生调查为途径的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发现,由于调查目的、内容、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并非所有学生调查都符合教育的价值取向并充分反映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内涵。本文进一步借助“以学为本”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框架,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多年数据,构建涵盖高阶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读写能力、主动学习、生生互动、课堂讲授、师生互动和在线教学8个指标的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1至2018年我国本科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
“高龄者”内涵的重塑:基于非自反性存在的终身学习—娜仁高娃,马丽华与牧野笃的对话
娜仁高娃, 马丽华, [日]牧野笃
2020, 38(10): 101-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9
摘要(63) HTML全文(34) PDF 574KB(10)
摘要:
当前日本已经进入超高龄高度消费社会,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结构的超高龄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即时性。社会的发展促使其本身放弃了以连续性和一贯性为基础的自反性特征,在工业社会形成的社会惯例与思维方式也与超高龄社会不相适应。在这种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高龄者的“社会参与”和“发展”内涵也有了很大不同,甚至高龄者的“存在”本身也呈现出了新的特质,表现为一种非自反性的存在。为了顺应超高龄高度消费社会的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和老年教育的全面展开,需要全社会正视“高龄者”内涵的重塑与革新,这对我国终身学习与老年教育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线上补习还是线下补习:基于家庭补习决策的分析
唐荣蓉
2020, 38(5): 78-9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5.004
摘要(148) HTML全文(98) PDF 791KB(10)
摘要:
在影子教育逐步制度化的今天,学生参与课外补习常态化,但现有文献缺乏对补习形式的讨论。本文聚焦于家庭对补习形式的选择,试图探索线上补习和线下补习在家庭消费中的互动关系。基于2018年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全国家庭线上补习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线上补习和线下补习作为家庭的教育选择,都会受到父母受教育程度、教育期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对线下补习决策存在显著影响的因素对线上补习的作用并不显著,主要表现在距离和收入方面,这反映出线上补习能够降低交通成本和搜寻成本,进而降低家庭教育消费的门槛,缓解校外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对线下补习和线上补习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不论是从成本约束的视角来看,还是从需求满足的视角来看,参与线下补习的家庭都更有可能参与线上补习。换言之,家庭在做出补习决策时,往往是线下线上两手抓,这为课外补习的普及化提供了又一支持性证据。
谁以易之:论杜威培养“4C公民”的教育哲学
彭正梅
2021, 39(6): 27-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3
摘要(23) HTML全文(7) PDF 833KB(10)
摘要:
“与什么样人一起来变革天下”,这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教育问题。继孔子、柏拉图、卢梭、马克思之后,杜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出了培养具有反思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力为核心的现代公民,来建设他所倡导的伟大共同体。这种“4C公民”的论述,具有深刻的世界主义意义,也被认为是国际21世纪能力教育改革运动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把中国教育传统中的“学思”“知行”问题转化为“思考、交流和行动”“合作性问题解决”,建立一种面向每个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哲学,从而加快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学本科的教与学:理论与经验、理念与证据
阎光才
2019, 37(6):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1
摘要(126) HTML全文(104) PDF 740KB(10)
摘要:
针对时下有关本科教学的诸多热点议题,本文基于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的角度,获得如下有关结论:大学教与学固然需要理论研究,但更需要教师的自主性与智慧性的实践探索与个体经验积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迫于情势的理念倡导,而不是一种与传统决裂的教学模式或范式。相关证据表明,有效性教学的探索依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与组织,没有教师主导的日常教学会走向无序与低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探索,受制于一定的客观资源条件,更需要共同体性质的制度环境与文化支撑。
随机干预实验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国农村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聂景春, 高秋风, 杨洁, 关宏宇, 蔡建华
2020, 38(8): 68-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8.002
摘要(90) HTML全文(40) PDF 1019KB(9)
摘要:
近年来教育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随机干预实验项目,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改善学生学业表现、提高入学率等提供了众多经验证有效的干预方案。但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对众多干预方案进行对比以选出可优先实施的干预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重要且可行的方法。本文对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重点说明了成本核算方法及效益核算方法;结合案例说明了对单个随机干预实验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汇总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随机干预实验项目,说明了在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实施团队等差异较大的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对比分析时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处理方法。本文认为,在随机干预实验中更多地、更规范地使用成本效益分析,能够促进不同项目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有力的参考。
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小学生学习表现的—基于对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效果的调查
杨帆
2021, 39(3): 71-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7
摘要(32) HTML全文(10) PDF 827KB(9)
摘要:
通过构建家庭环境影响小学生学习表现的基本机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770名参与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和726名未参与这一行动的小学生进行配对抽样并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环境通过学生学习投入、学校环境等中介变量对小学生学习表现产生显著作用,学校环境能够直接对小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表现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家校合作共育能够显著改善小学生学习表现。新教育实验学校学生的家庭藏书量显著高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新教育实验学校学生在阅读表现和数学表现上存在显著优势。学校参与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的时间越长,其学生的阅读表现和数学表现明显更好。为强化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影响,在兼顾学生性别、年龄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等因素的同时,可通过打造家庭书屋、创建书香校园、推进每月一事、优化家校合作等方式强化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影响。
学习进阶测评工具研发:以小学生统计思维为例
李化侠, 宋乃庆, 杨涛, 辛涛
2020, 38(4): 72-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6
摘要(111) HTML全文(100) PDF 817KB(9)
摘要:
学习进阶可以描述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揭示学习进程和思维发展规律。测评工具研发是学习进阶的重要组成,研发不足会制约学习进阶的研究与应用。该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学习进阶理论研制小学生统计思维的测评工具,为加强学习进阶的实证研究、应用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包含建立小学生统计思维学习进阶的理论假设、组建测试题目、分析题目质量、验证学习进阶理论与学生实际表现四个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统计思维的学习进阶理论假设与实际状况基本相符,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开发的测评工具能为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改进教学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并可为发现学习规律提供新视角。
变革型领导力与教师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刘莉莉, 孔曼
2020, 38(7): 97-10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8
摘要(61) HTML全文(45) PDF 1044KB(9)
摘要:
为研究校长变革型领导力对教师组织承诺的直接影响,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本论文以多省市520名教师为对象,设计了校长变革型领导力、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组织承诺三个量表,运用Amos23.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变量间作用机制,结合Bootstrap引入教师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校长变革型领导力、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组织承诺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变革型领导力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在校长变革型领导力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即校长的变革型领导力部分通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的组织承诺产生影响。
实用主义概念的多重“身份”
顾红亮
2021, 39(6): 17-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2
摘要(25) HTML全文(19) PDF 609KB(9)
摘要:
自百年前杜威访华以来,“实用主义”思潮在汉语世界里声名远播。中国学者在使用“实用主义”概念时,在不同的语境里,对其有不同的用法。汉语“实用主义”概念呈现出大约六种含义。第一,指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第二,指以杜威、胡适为代表的美国哲学流派及其中国的应用。第三,指以杜威、陶行知、陈鹤琴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流派。第四,指注重工具价值的工具主义价值观学说,它肯定物质生产的价值。第五,指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第六,指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思想。这六种含义相当于“实用主义”在汉语世界里的六个“身份”,即作为本土教育思潮的实用主义、作为实验主义哲学的实用主义、作为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实用主义、作为工具主义的实用主义、作为功利主义的实用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实用主义。这六个“身份”可视为对实用主义的不同的中国化解读,其背后有中国思想元素的作用。
教学领导的概念创生与理论演进—基于菲利普•海林杰教授访谈的叙事与思考
董辉, 李路路, 张婕
2020, 38(7): 87-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7
摘要(70) HTML全文(74) PDF 626KB(9)
摘要:
教学领导是教育领导领域十分重要且经典的理论模型,自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后,至今仍对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本世纪以来,伴随“为学习的领导”研究热潮的兴起,教学领导理论再次得到关注。基于对教学领导理论和工具的主要创立者—菲利普•海林杰(Philip Hallinger)教授的专题访问,文章从亲历者和见证人的视角还原了这个标志性教育领导理论创生的历史过程,呈现了其在竞争性领导理论、多元文化情境以及不断升级的教育改革实践所编织的复杂背景中起落沉浮、渐进演化的脉络图景。文章最后着眼于教育领导研究日趋多元的发展格局,对本领域研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课堂空间中儿童形象的产生机制:权力抑或教育?
卜玉华, 钟程
2019, 37(6): 27-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3
摘要(76) HTML全文(75) PDF 1472KB(9)
摘要: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能否通过开放课堂空间,赋权于学生以保证主动自觉学习的学生形象产生。为此,研究运用了以视频为线索的主体访谈法、田野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发现当教师权力过剩时,学生形象呈现出"课桌蜗居型""向日葵型"和"隐性反抗型"等多种形象,说明课堂教学有必要进一步消解教师权力,赋权于学生。然而,当教师下移权力,变更课堂空间结构之后,学生便呈现出"学习规则的变更人""不动脑筋的教学应声虫"和"不善合作的散兵游勇"等多种被动学习的形象,说明空间重构及权力下移并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条件。只有在教师变更课堂空间结构和下移权力,并加以教育引领之后,学生主动学习的形象才可敞现出来。这说明空间结构及权力并不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条件,教师的价值引领是必要条件。
技能形成中的国家、行会与劳工—基于英国行会学徒制演化的社会学分析
王星
2020, 38(4): 96-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8
摘要(72) HTML全文(46) PDF 732KB(8)
摘要:
英国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在时间跨度上从12世纪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分为传统行会学徒制、国家立法学徒制和工业革命学徒制三个阶段。在传统行会学徒制中,劳动雇佣关系、师徒技能传承关系以及社会身份关系之间相互嵌入,为传统行会学徒制的技能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力量释放颠覆了传统行会学徒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改变了行会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商人阶层成为剩余价值的占有者,同时也导致师傅阶层出现分化,出现了所谓的小师傅阶层。工业革命后,学徒制管制权力由行会转移到技工工会,学徒制逐渐沦为劳资斗争的工具。引发英国行会学徒制陷入危机并走向瓦解的深层根源在于社会结构的转型变迁。
加强应用性研究:“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之路
宾恩林
2020, 38(1): 33-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4
摘要(87) HTML全文(76) PDF 677KB(8)
摘要:
为了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我国颁布了“双高计划”相关政策文件,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这应当是高职院校专业内涵提升的又一个契机。传统的专业建设路径已然无法再度发力,必须加强以技术和产品研发为主的技术应用性研究,才能使高职院校具备以往专业建设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师改革等路径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使其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但目前加强高职应用性研究仍面临课题难以获得、成果难以应用、方法难以形成、队伍难以组建、指标体系难以构建等系列问题,需要在课题来源、成果转化、方法形成、队伍建设和指标构建等方面系统推进。
教育对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西北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经济与教育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蒙泽察, 郝文武, 洪松松, 王中晓
2020, 38(12): 109-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10
摘要(31) HTML全文(15) PDF 1316KB(8)
摘要:
文化和人力资本的匮乏容易导致贫困家庭后续发展乏力而无法脱贫或返贫。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户家庭成员文化和人力资本水平,是摆脱贫困和阻断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也具有基础性和长效性的作用。我们对西北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域农户家庭的经济与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农户家庭的收入/消费结构单一,教育投入的经济负担重,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促进家庭经济发展的正效益显著;贫困家庭人力资源薄,后续发展潜力弱,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与非贫困家庭发展差异明显;对摆脱贫困的具体教育需求程度高,且分布较集中。因此,我们应该把教育扶贫与经济扶贫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普惠性改革,实施“教育下移”计划,推进教育进村入户的精准服务。
“美德—心智”视阈下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基于字词联想测验的实证研究
高瑞翔, 曾麒源, 范志灵, 吴嘉政, 李依娜, 范尹晴, 莫雷
2020, 38(4): 83-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7
摘要(75) HTML全文(68) PDF 1073KB(8)
摘要:
学习概念是从主位视角出发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学习现象和学习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的综合。华裔美国学者李瑾教授在上个世纪末采用字词联想测验范式,以成人大学生为被试,对学习概念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出西方人的学习模式为“心智导向”,而东亚人的学习模式为“美德导向”。本研究对李瑾的研究方法做了必要的修正,据此对小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的我们中国学生进行调查,探究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学龄的增长,我国学生的学习概念呈现出由“美德主导”向“德智并重”转变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在我国“美德导向”的学习传统依然根植在我国,但全球性的文化交融以及现代化教育对心智开发的更加重视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习概念中“心智导向”的成分亦不断增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德导向”与“心智导向”的分野必将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而“心智”与“美德”平衡并重的教育模式也应当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彼此互鉴的育人理想。
论价值教育的逻辑
李一希
2020, 38(11): 109-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9
摘要(40) HTML全文(22) PDF 568KB(8)
摘要:
教会一个孩子一项科学知识和让他形成一个价值观念这两个教育活动经常同时出现在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但两者又显得非常不同。受功利主义影响,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智能教育得到广泛研究,而对于价值教育的规律性认识还比较缺乏,这对于推动教育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主要阐释了界定价值教育的两个关键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以行为为对象的意义赋予、以个体为载体的理性建构、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判断等三个价值教育的逻辑,并对三个逻辑的内在关系以及它们与界定价值教育两个关键条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性认识开展价值教育实践进行了研究。
家长教育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S省140所高中的调查
冯娉婷, 肖磊峰, 周达, 刘启蒙, 刘坚
2020, 38(12): 99-10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9
摘要(28) HTML全文(13) PDF 1019KB(8)
摘要:
随着国家对于“办人民满意教育”要求的深化,研究人员不断探寻影响教育满意度的因素,以便为改进区域和学校教育提供建设性意见。基于对S省140所高中近1.4万名家长和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加以解释。结果发现在学校层面,师生关系对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在学生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幸福感及学业成绩对家长教育满意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同时,家校沟通的频率、内容和方式等也对家长教育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出建议:学校应当保障基本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践行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家校沟通机制,深入推进家校合作。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晏辉
2006, 24(1): 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1
摘要(24) HTML全文(18) PDF 247KB(8)
摘要: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不是教育者和教育学者的误解和假象, 它分明映现了生活世界、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活动和教育学出现了问题, 问题青少年的增多是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充分认识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的直接结果。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可能是具体而直观的, 而批判和反思的品质可能弱一些, 但作为学科形态的教育学应该是反思的和批判的。何谓生活世界、当下生活世界的基本样式到底是什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如何, 等等, 都是前提性、根本性和总体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文基于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意蕴的揭示, 试图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课堂教学几个方面找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关于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研究的框架性思考
眭依凡
2020, 38(12): 21-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2
摘要(30) HTML全文(20) PDF 817KB(8)
摘要:
高校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学术生态复杂组织系统,由此决定了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及其创新的高度复杂性。本文在充分讨论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研究的逻辑框架,对“高校内部有效治理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与现实研究”“高等教育强国之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比较借鉴研究”“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建构研究”“大学章程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的依法治校研究”“高校内部治理的文化研究”等涉及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等需要研究解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从目标到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提炼。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逻辑和教师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审计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较量
林小英, 薛颖
2020, 38(4): 40-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4
摘要(74) HTML全文(49) PDF 987KB(8)
摘要:
2014年以来中国大学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希望以此达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改革的逻辑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用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并刺激产出,通过绩效考核和淘汰制进行市场竞争,以此激发教师的学术活力和产出效率。这是人事制度改革投射出的理想的学术生产图景,也是审计文化进入高等教育的典型表现。然而,通过对教师在职称晋升时的行为策略分析发现,以利益为交换条件,以奖惩为刺激的激励不仅会侵蚀教师热爱学术的纯粹之心,也会破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文化,进而对教师造成难以估量的、永久性的内伤。学校的宏观逻辑和教师的微观行动之间的错位是管理视角的审计文化和个体视角的学术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较量。人事改革政策的宏观逻辑要求大量的透明信息,但破坏了学术文化中最宝贵的信任。面对审计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推行的强制性问责,我们需要从学术文化的角度重新定义“大学品质”“学术竞争力”等关键概念,以便彰显学术共同体的意义。
通向根脉与面向未来:建构教材学的基础、逻辑与方略
余宏亮
2021, 39(2): 30-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3
摘要(34) HTML全文(22) PDF 725KB(7)
摘要:
建构教材学是教材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当下诉求。考释建构教材学的基础,现代教材研究发轫于清末新学教材分科编译滥觞之际,历经萌生—勃发期(1877—1919)、多元—活跃期(1920—1948)、规整—跌宕期(1949—1978)和复苏—繁荣期(1979年至今)的积淀,支撑教材学独立的资源平台、学科要素、运行机制日趋完善。推展建构教材学的逻辑,教材学是教育学的支撑学科,其学科特性源自教材的复杂多变性与话语博弈性;教材学研究教材现象与规律,可按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性、交叉性、比较性划分学科谱系;教材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指导教材编创、教材教学、教材评价是其核心功能。筹划教材学发展的方略,未来尤需推动教材理论的问题域转换,建构教材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开掘教材立论的学科化进路,增强教材编研的制度性保障。
“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金龙, 邬志辉
2021, 39(4): 64-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6
摘要(16) HTML全文(6) PDF 1718KB(7)
摘要:
本研究主要基于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6—2020年高校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分析了“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双一流”政策对本科生源质量存在一定影响,38所985高校和67所211高校进一步巩固了生源质量的优势地位;3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211高校和19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非211高校,生源质量均有一定提升;原来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这是由政府资源投入的持续性、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和大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所决定的。
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
马利红, 魏锐, 刘坚, 马鸣燕, 刘妍, 甘秋玲, 康翠萍, 徐冠兴
2020, 38(2): 45-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5
摘要(225) HTML全文(141) PDF 877KB(7)
摘要:
审辨思维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辨思维的培养也日益得到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关注。本研究在梳理和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把审辨思维的认知技能和思维倾向整合在一起,提出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审辨思维框架,并对其内涵进行阐释。一个具有审辨思维的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不但能够不懈质疑、理性分析、不断反思,得出合理的结论或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能慎重考虑他人的观点且尊重他人挑战自己观点的权利,包括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四种能力。本研究提出的审辨思维素养框架,能够为开展审辨思维培养和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分析
魏叶美, 范国睿
2021, 39(4): 73-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7
摘要(21) HTML全文(8) PDF 744KB(7)
摘要:
促进包括教师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上海市442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对影响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参与治理态度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显著正相关;(2)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还可以通过参与治理态度间接作用于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3)教师身份和教龄对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治理态度影响教师参与治理意愿的中介效应有调节作用,非教代会代表、新手教师的效应更明显。需要加强参与理念宣传,营造良好参与氛围;注重意见反馈,提高教师参与效能感;用好激励机制,转变教师参与治理的态度;拓展参与范围,尤其注重新教师和非教代会代表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
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
徐冠兴, 魏锐, 刘坚, 李静懿, 康翠萍, 马利红, 甘秋玲, 刘妍
2020, 38(2): 83-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8
摘要(138) HTML全文(129) PDF 764KB(7)
摘要:
合作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关注合作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合作素养是一系列合作技能与态度的集合,涵盖愿景认同、责任分担与协商共进三个要素。愿景认同是基础,责任分担是关键,协商共进是保障。三要素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合作素养可以培养,如何结合中国语境,深入推进合作素养培养与评价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研究任务。
教研员胜任力探究:多结构水平模型建构与运用
罗生全, 赵佳丽
2021, 39(5): 68-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5.004
摘要(14) HTML全文(11) PDF 1124KB(7)
摘要:
教研员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推动教研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胜任力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教研制度、教研理论与教研实践,并决定着我国特色教研系统建设成效。为找出教研员胜任教研岗位的职业特征和突出专业表现,研究基于数理循证思维,混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厘清了教研员胜任力结构,构建出包括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和专业品质六个维度的教研员胜任力理论模型,之后运用此模型探究教研员胜任力发展水平及作用机制,发现我国教研员总体能有效胜任教研工作,并在专业品质、教学发展和组织领导上有突出表现,在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上表现不稳定。为确证教研员胜任力发展的差异表现,研究在大数据理念和算法思维指导下,具体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教研员之间存在明显的胜任力发展水平差异,划分出“消极谋生型”“乐教潜力型”和“积极强研型”三类教研员,此外还明确了教研员胜任力作用机制,发现教研员自我效能对胜任力有直接影响,组织氛围主要通过教研员自我效能来影响胜任力。当前为促进所开发教研员胜任力模型的创新应用,应着眼中国特色教研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系统发展要求;完善教研员“选评聘”一体化的进出机制,并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愿景助力教研员转型。
新文化教育场域中的杜威访华与思想纷争
周勇
2021, 39(6): 58-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5
摘要(38) HTML全文(16) PDF 760KB(7)
摘要:
杜威访华前,胡适已在大学文科、教育学及中小学领域发起新文化教育运动。遭遇困境时,胡适正好有机会将杜威请来,从而可借杜威之力壮大新文化教育。杜威希望中国教育界从军阀政治现实及中国社会进步出发,自主探索新思想,发展新文化教育;胡适却选择回避政治现实,建议杜威讲述其教育及社会政治哲学中的实验主义思想。但教育界还有李大钊在传播可使中国社会获得政治新生的马克思主义。为继续引领新文化教育,胡适挑起思想纷争。杜威受场域关系限制必须宣传实验主义,他对中国政治的务实关注及对社会进步的期望随之被过滤,因而未能影响新文化教育。从新文化教育场域关系及思想纷争入手展开考察,可为教育理论界的杜威访华研究开拓历史社会学进路,揭示诸多被忽视的重要史事与问题。
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
李立国
2021, 39(3):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1
摘要(39) HTML全文(9) PDF 768KB(7)
摘要:
从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看,大学制度与治理是相互作用的,制度对于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实践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治理实践和治理体系有助于制度的完善。大学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治理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是治理主体与制度实践互动的结果。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和习惯等。因此,制度逻辑不是说要去主观建构制度,而是说在制度认知、制度构成、制度运行与制度行为、制度评价的互动中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发展中,人的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要充分注重和发挥人的因素特别是治理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的关键在于通过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使得大学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转化为治理体系,并使得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在治理实践中,补齐制度短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从而使制度逐步成熟定型,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期待其他多重世界,赋我们自身以生机:向比较教育学发出的一份邀请
[美]林逸梅(Iveta Silova)
2020, 38(3): 42-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3.005
摘要(71) HTML全文(60) PDF 1007KB(7)
摘要:
本文旨在将教育—以及我们自身 (our selves)—置于不止于人类世界的多重世界的背景下进行重新想象,在这些个世界中,万事万物(包括人类与非人类)都深刻地彼此关联着。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有意识地进行两项假想实验—知识论和本体论意义上的“退步”—来达成的。借助这两项实验,看似跨越时空、互不相关的知识体系—欧洲的“异教”和13世纪的日本佛教—以及来自原住民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和去殖民性的(decolonial)学术研究,得以发生关联并进行对话。这些假想实验,是以围绕着教育(education)和学校教育(schooling)而提出的一系列“如果……又如何……”式的问题来完成的,但有时候,这个过程也会被栩栩然飞舞于灭绝边缘的蝴蝶所投下的阴影所打断。本文提议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教育进行激进的重新想象。首先,它邀请读者将教育重构为连接不同世界的“结缔组织”,其意在促成团结,而不是对这些世界加以分化、排序和评定高下。其次,本文提议将教育重新界定为一种机遇,让我们学习如何期待与那些不止于人类的多重世界的不断缠结(entanglement),并为这种缠结赋予生机活力。这要求我们借助比较意义上的“其他选择”,将学习重新界定为一种相遇,将相遇重新界定为一种学习。本文的价值在于,将“化生”(metamorphosis)的概念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一剂“解毒药”,把教育重新置于一个包含有更多可能性的更宽泛的背景之下,这些可能性不仅包括那些被视作理所当然的求知和存在的方式,也包括对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
祁占勇, 王志远
2020, 38(4): 107-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9
摘要(89) HTML全文(45) PDF 782KB(7)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促成人的自我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发挥欠缺、农村人口过渡转移就业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跳农门”思想持续蔓延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生偏移、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农村职业教育反应滞后等现实困顿。面对振兴乡村的重大使命,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向要顺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生存根基要注重涵养乡土文化的基因、培养目标要精准定位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供需适配要不断挖掘老龄人口红利。
高中绩效工资制实施进展分析—基于东中西部13省高中的调查
宁本涛
2020, 38(1): 73-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7
摘要(101) HTML全文(82) PDF 1117KB(7)
摘要:
本文基于东中西部13省四学段各类相关人员的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混合研究方法,对高中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现状、困境和改进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当前高中绩效工资参照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效果不佳,绩效工资激励存在多方位欠缺,尤其不能有效保障高中优秀骨干教师的工资待遇,导致优秀骨干教师流失加剧。本研究从绩效工资总量水平、考核指标设置、绩效工资经济激励单一性等方面,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完善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制,提高高中绩效工资总量,并形成增长机制;释放高中绩效工资经济激励效应,推行高中教师新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法的运用,努力增强教师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贫困学生培养成本补偿的理论与方法
马红梅, 雷万鹏
2020, 38(11): 119-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10
摘要(72) HTML全文(26) PDF 893KB(7)
摘要:
本文基于特征价格理论,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讨论贫困生培养成本补偿问题。学生家庭贫困或所在地区贫困等不利处境导致他们达至同等水平的教育成就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贫困人口或地区的教育成本补偿标准应依据教育成本函数中“贫困”环境相关特征的隐形价格确定。特征价格分解技术对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财政制度及评估地方政府教育精准扶贫努力程度具有重要启示,为理解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财政充足与公平提供了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满意度提升研究
卓泽林
2020, 38(12): 53-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5
摘要(73) HTML全文(30) PDF 718KB(6)
摘要: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针对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58所高校共计5021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总体得分为3.43分,处于中上水平。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落实情况较好,能够根据大湾区战略发展趋势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与区域创新创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偏重理论、授课方式单一且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深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高校-社会-政府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严重紧缺等问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必须依托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创新创业资源和产业特色,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建立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针对性开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精品课程;完善创新创业导师聘任与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共创模式。
追根溯源:“教研”源于中国本土实践
刘月霞
2021, 39(5): 85-9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5.005
摘要(25) HTML全文(19) PDF 823KB(6)
摘要:
教研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优良传统,却长期被当作“舶来品”,被看作是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结果。通过梳理晚清实行新学制以来的研究史料、查阅民国时期的校史档案,可以发现:教研源于中国本土实践。其先于清末推行新学制时萌芽。在新教育思潮的影响、民国时期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教育先行者身体力行的推动之下,一批民国时期新学校通过实验研究以适应教学新法,逐渐探索形成了较为体系化、制度性的教研经验。中国教研不是“以俄为师”的结果,而是对中国几千年优秀“师道”文化的传承,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2018年我国1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数据
胡玲, 杨博
2020, 38(12): 64-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6
摘要(34) HTML全文(7) PDF 838KB(6)
摘要: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高校双创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多方的重视。本文通过提取2016至2018年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相关数据,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数、是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场地面积、专职指导教师人数为四大投入因子,以年均创新创业项目数、创新创业受益学生人数、年均创业团队注册公司数为产出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相关因子进行了影响权重的计算,进而衡量高校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投入产出关系。研究发现四大投入因子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均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数以及匹配的实践场地面积对双创教育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给出建议。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是否获利?—基于109家企业的实证分析
冉云芳, 石伟平
2020, 38(1): 43-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5
摘要(71) HTML全文(52) PDF 1528KB(6)
摘要:
本研究基于成本收益视角,通过对浙江省、上海市109家企业的结构式访谈,就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的成本收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总体上是盈利的,但仍有超过4成的企业亏损;企业支出的短期成本和短期收益主要均为人力成本和人力收益;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分别处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第4和第8个月,但行业之间的差异巨大;较低的学生留任率使企业在实习结束后获得的长期收益不高;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收益受部分实习特征和企业特征的影响较大,学生留任率受部分实习特征、企业特征、短期成本收益的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几种改进建议:可通过建立实习企业筛选指标体系,规范学生实习培养方案;依据不同行业用工及岗位技能形成特征,设定学生实习周期;建立成本收益核算机制,对企业进行专项成本补贴和奖励;加强校企双方交流与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企业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质量的提升。
教育人力资本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基于产业结构变迁的门槛特征分析
蔡文伯, 黄晋生, 袁雪
2020, 38(10): 34-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3
摘要(39) HTML全文(40) PDF 781KB(6)
摘要: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强化人力资本在绿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2000—2017年教育人力资本对绿色经济的影响作用,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在两者关系中的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人力资本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在两者关系中的门槛特征显著,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教育人力资本的绿色效应不断增强,并且这一现象具有区域普适性;产业高级化的门槛特征并不显著,但在工业化的约束条件下,其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整体显著。此外,随着绿色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人力资本的绿色效应并未呈现出递增趋势,绿色经济水平中等地区的绿色收益最低。基于此,提出加强教育投入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以充分挖掘产业变迁背景下教育人力资本的绿色效益。
现代西方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探析
柳平
1986, 4(4): 67-78.  
摘要(17) HTML全文(19) PDF 1381KB(6)
摘要:
证成批判思维——兼回应批判思维只适用自由社会吗
简成熙
2021, 39(1): 78-9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7
摘要(26) HTML全文(28) PDF 711KB(6)
摘要:
批判思维可算是20世纪英美世界主流的教育目的,同时反映了西方知识论的理性传统,以及道德论上的尊重人的康德启蒙传统。大多数学者都从实用的角度,认为批判思维是因应现代社会快速变迁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杜威、彼得斯都曾严谨地从哲学立场检视教育目的之探索意义。美国马克佩克从知识的条件证成教育蕴含批判思维,西格尔则从尊重人的原则、自足性作为成人生活预备、引领理性的传统、批判思维与民主生活等四个维度来证成批判思维作为教育理想。西格尔的论证是建立在理性、自由主义的氛围之上,这也引起了部分政治哲学家的反思,即民主社会是否可接受少数族群进行非批判思维的教育之提问。史特图与史贝克归纳了批判思维涉及民主社会的三个主题:政治体制与合法性、自由政体架构与善的概念、善的概念与其内在价值,一一加以检视,二氏认为支持性论证可以说明一、二主题,福祉论证较支持性论证更可涵盖,但仍未能完全证成将批判思维视为第三主题的内在价值。主流社会在推展批判思维之余,若少数族群没有违反重大社会共通价值且没有限制其子女参与主流社会,宜适度尊重其教育价值观。综合来说,批判思维对于非认同自由主义社群仍是可欲而非强制的教育价值。哲学论证,可以丰富教育概念的讨论,有助于体现批判思维的精神及理解其可能的限制,也具有教育实践的意义。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研究
黄兆信, 杜金宸
2020, 38(12): 33-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3
摘要(27) HTML全文(7) PDF 696KB(6)
摘要: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关于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分析工具对12269份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可见:不同创业意识的学生群体对创业教育满意度不尽相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上与传统课程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学生对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满意度方面还有待提升。要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必须对接学生课程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选择机制;丰富双创课程内容,加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并增加与之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比重;创新课程教学考核,优化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成效;发挥双创导师作用,建立双导师制度保障学生的双创活动。
科学教育中的知识、方法与信念—基于科学哲学的考察
朱晶
2020, 38(7): 106-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9
摘要(120) HTML全文(78) PDF 579KB(6)
摘要:
科学教育强调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是因为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凸显了将科学看作了解世界的方式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性。出于个体认识论的需要、科学研究的认识论特征以及科学外行与科学家在认知劳力上的区分,科学教育的目标转向受教育个体未来的社会行动,应培育学生建立对科学的信任和维护科学的认识论权威。为实现这种目标,科学教育应从理解科学的本质转向理解真实的科学实践的本质,在科学教育中呈现真实的而非理想化的科学实践,采纳基于科学哲学模型和理论的实用主义进路。科学哲学对科学实践的新近研究,虽然可以提供理论基础,但应该与科学教育进行建设性对话,更加关注非科学家理解科学的模式,将哲学模型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需要、符合教学情境的教学资源。
高考命题:全国统一还是分省自主?—从县、市高中学生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差异的视角
张首登, 郭丛斌
2021, 39(6): 99-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9
摘要(24) HTML全文(9) PDF 1059KB(6)
摘要:
县级高中为我国占总人口近一半的县级及以下人口提供受教育机会,是他们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阶梯。高考的全国统一命题与分省自主命题,对县级高中学生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有直接影响。利用2000—2018年国内顶尖高校 A 大学的本科生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高考命题方式的两次改革研究发现,在第一次“由统入分”改革中,分省自主命题显著降低了县级高中学生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但同时也提高了入学机会分布的均衡程度;在第二次“由分入统”改革中,两种命题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现行全国卷分地区使用不同卷的形式保障了入学机会的均衡分布,实现了适应各省份教育水平差异的功能,同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县级高中学生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因此,当前全国统一命题下的分地区不同卷形式与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的结合,可从多维度保障教育机会公平。
政策表述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基于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钱佳, 雷万鹏, 马红梅
2021, 39(2): 50-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5
摘要(16) HTML全文(7) PDF 1036KB(6)
摘要:
本文基于282个地级市2007—2016年“市辖区-县域内”两部门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检验了中央政府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相关规定的政策表述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度的总体影响及其空间分布效应。研究发现:在“4%”表述明确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里,地方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教育经费增长率、生均教育经费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增长;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占比以及教育经费的环比增长方面,县域内的增长显著低于市辖区;在GDP占比和生均支出等指标上,县域内的增长显著高于市辖区。本研究对“后4%”时代教育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具有现实价值。
创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
甘秋玲, 白新文, 刘坚, 魏锐, 马利红, 徐冠兴, 刘妍, 康翠萍
2020, 38(2): 57-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06
摘要(140) HTML全文(100) PDF 839KB(6)
摘要: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普遍被认为是21世纪人才发展的关键特征,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刻不容缓。一个具有创新素养的个体,能够利用相关信息和资源,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方案、产品等成果。创新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创新人格侧重于情意因素;创新思维侧重于内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创新实践侧重于外显的行为投入,它是创新素养落地的重要抓手。本研究通过将创新素养解构为上述三个方面并分别阐述内涵,通过举例来描述创新素养的行为表现,进而对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征稿启事
2020, 38(6): 126-126.  
摘要(101) HTML全文(53) PDF 138KB(5)
摘要: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
席居哲, 叶杨, 左志宏, 彭雅南
2019, 37(6): 149-1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4
摘要(88) HTML全文(76) PDF 592KB(5)
摘要:
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在西方学界的影响日盛,并对我国学校教育产生影响。国际上,积极教育的落实从类似PRP项目和施特拉斯港项目到吉朗文法学校的系统实践正稳步向前。我国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整体上呈现良好态势,然仍缺乏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积极教育操作实践框架。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于国内学校实践,其要点宜集中于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大支柱,从理论出发落到实处,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学校实践的策略则须关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充分发展积极教育,同时关注教师的积极发展;其方案的落脚点包括"以‘培优’代替‘补足’的教育模式""增加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提高教师的同理心"以及"营造积极的学校管理文化"等。营造促成积极建构的教育生态,是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首要和核心的目标。
基于经验学习圈的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改进特征
王陆, 马如霞, 彭玏
2021, 39(2): 6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6
摘要(49) HTML全文(33) PDF 942KB(5)
摘要: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教学行为改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具有群体性特征。本研究基于经验学习圈理论,对71名教师在2年持续教学行为改进过程中的350节视频课例,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新手教师、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三类群体的教学行为改进特征。研究发现:基于经验学习圈2年的持续教学行为改进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改进效果,三类教师均能够较好地改进问题的开放性;讨论后汇报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三类教师在教学行为改进中共同的难点;经验学习中的反思性观察和抽象概括两个阶段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正向改进作用比较小;三类教师群体的教学行为改进着力点明显不同,成熟教师最难改进的教学行为和最难改进的研修阶段与新手教师和胜任教师不同,新手教师与胜任教师存在不同的教学行为改进难点和相同的最难改进阶段。根据上述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行为改进特征,可以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方法与策略,形成更加精准地教学行为改进支持服务与改进依据,丰富教学行为改进的有关研究。
什么是好的大学治理:治理的“实然”与“应然”分析
李立国
2019, 37(5):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1
摘要(80) HTML全文(51) PDF 1254KB(5)
摘要:
大学组织处于外部环境影响与内部力量影响的均衡状态,在组织内部具有理性科层组织和政治属性组织的双重属性,使得大学治理呈现模糊性和复杂性。高等教育机构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因素制约都处于中等程度,既要受外部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影响又要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同时既受内部控制又要对外保持一定的开放度。现实的"实然"状态是在三角模型中,出现了学术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的不同治理模式;理想的"应然"状态是学术、政府、市场的内外部力量保持平衡,大学治理在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相对自主的发展状态。从内部的理性科层组织和政治属性组织来看,大学治理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实的"实然"状态要么是以科层官僚制为主,按照行政机构模式管理大学,要么过分强调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与权力;理想的"应然治理"是既要发挥理性科层制的作用,提高治理能力,同时更要从政治组织属性看待大学治理,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组织文化,有效化解冲突。中国的大学治理要从"求变"到"求治",从治理变革走向治理建设,从治理体系转向治理能力,从治理目标转向治理效能,实现从大学治理的"实然"现状走向"应然"改革。
从“教研机构合并”看教学研究职能的定位—基于“教学研究”概念的视角
胡惠闵, 马洁, 张翔昕
2021, 39(5): 99-10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5.006
摘要(22) HTML全文(16) PDF 720KB(5)
摘要:
近年来随着教研机构与其他部门合并的趋势明显,教学研究职能弱化与行政性职能也越趋明显。从“教学研究”概念演变的视角来看,“教学研究”概念的泛化与教学研究职能弱化密切相关。因此,解决教学研究职能问题的前提是要厘清“教学研究”概念的本义。基于此,本文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在“教”与“学”关系上从“以教为主”走向 “因学而教”;第二,在“教学”与“课程”关系上从“教学”范畴走向“课程”范畴;第三,在“经验”与“理论”关系上从“就事论事”走向“理论指导”。
城乡教师跨校交流中的匹配策略—基于“个人−组织匹配”的调查研究
李国强, 李志远
2021, 39(4): 83-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4.008
摘要(20) HTML全文(17) PDF 900KB(5)
摘要:
教师跨校交流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校的个人−组织匹配再调整。调查发现,城乡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组织匹配总体较好,但有待提高。基于对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的分析,结合中小学教师个人−组织匹配现状调查,本研究认为提高城乡教师跨校交流可采取如下策略:加大农村学校支持力度,提高城区交流教师与农村学校的需求−供给匹配;推行以骨干教师、优秀校长为主,普通教师为辅的交流队伍模式;提前公开交流教师与接收学校信息,尊重双方意愿,推行双向选择;重构个人−组织价值观体系,营造民主、互助、奋进的组织氛围;依托骨干教师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提升农村学校与教师的要求−能力匹配与需求−供给匹配,实现交流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大学生课程学习经历:测量工具设计与基本特征分析—基于陕西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陆根书, 李丽洁
2020, 38(11): 78-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6
摘要(25) HTML全文(14) PDF 732KB(5)
摘要:
学生课程学习经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在Craig McInnis 等人编制的课程学习经历调查问卷(简称CEQ)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主设计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调查问卷”(简称UMCEQ),基于输入-过程-产出三个环节,设计了陕西高校毕业生课程学习经历调查问卷,并应用该问卷对陕西省高校2018届全体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好,能够对陕西本科毕业生的课程学习经历进行科学、有效、可靠的测量,可以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有效工具。如果将毕业生感知的课程学习经历各维度得分转换为百分制成绩,则陕西高校本科毕业生对学习资源、课程组织、良好教学、独立自主性四个维度的感知处于及格水平,对学生支持、清晰的目标与标准、学习共同体、适当负担、适当评价、智慧激发和毕业生质量等七个维度的感知居于中等水平,与当前我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愿景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同性别、专业与学校层次的本科毕业生感知的课程学习经历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要优化大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应根据学生的性别、就读专业与学校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教师视角下教研工作质量与发展均衡程度的省际比较
谢晨, 尹弘飚
2021, 39(5): 55-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5.003
摘要(19) HTML全文(5) PDF 862KB(5)
摘要: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需要认清教研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开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以评价促发展。教师是教研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对教研工作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视角。基于全国30个省(区、市)5532位教研员、47620位教师的分层抽样调查数据,本研究构建并计算了各省级行政区的教研工作质量指数和教研发展均衡指数。结果表明:第一,教研工作质量评价较高的省份来自东部和东北地区,西北、西南、华南地区省份则有较多提升空间;第二,教研发展较均衡的有东北三省、江浙沪、以及中部4省(晋、湘、皖、豫),其他省份则均在低均衡组;第三,从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工作方式4方面分析影响教研工作质量与发展均衡的因素,发现教研工作的领导方式对教研工作质量与发展均衡程度皆有重要影响,即专业领导倾向越强影响越积极,省(区、市)教师与教研员人数之比、教研员从事教研工作的平均年限则对教研工作质量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为各地改善教研工作提供了证据基础与发展思路。
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中的亲代在位
吴重涵, 戚务念
2020, 38(6): 86-10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6.006
摘要(60) HTML全文(59) PDF 767KB(5)
摘要:
社会经济转型、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家庭与隔代教养现象普遍存在。然而,父母缺场、亲子分离并不必然带来父母养育缺位、亲子关系断裂。主体的视角超越了二元对立的预设,在结构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留守儿童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亲子关系的感知、学校与社区重要他人的替代中,形成了基于自身视角的亲代在位的认知图式。儿童内心的亲代在位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次(象征父母与先验父母)、核心层次(具象父母与责任父母)、支持层次(监护人对于父母形象的维系以及重要他人的代理父母位置)。这样一个儿童视角的亲代在位解释框架,对于学校做好同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对于理性选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林刚, 王成春
2020, 38(12): 76-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7
摘要(29) HTML全文(6) PDF 744KB(5)
摘要: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价值取向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对36所高校的1855名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调研,实证检验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创业教育是否具有调节作用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者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满意客户型、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存在弱相关关系。创业教育对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对满意客户型、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调节作用不显著。
论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
徐书业
1990, 8(1): 61-70.  
摘要(24) HTML全文(15) PDF 947KB(5)
摘要:
基于证据的教研转向—基本概念问题的初步讨论
董洪亮
2021, 39(5): 108-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5.007
摘要(21) HTML全文(11) PDF 524KB(5)
摘要:
要更好地实现基于证据的教研转向,必须对与这种转向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考察。教研工作的专业特殊性在于“教学指导”。“教学指导”的现场性、互动性特征不仅对教研人员从事研究的主要方法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证据”“论证”等相关概念内涵的拓展提供了指引,提示我们关注证据来源、证据类别、证据连续性以及论证形式、证据接受等关键问题。
道尔顿制的“中国之旅”:柏克赫斯特1925年在华活动年表
谢长法, 周颖
2020, 38(12): 130-1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12
摘要(33) HTML全文(11) PDF 660KB(5)
摘要:
海伦·柏克赫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她曾于1925年来到中国讲学,她的来华推动了中国教育界研究、实施道尔顿制,她与知识分子的互动更对当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近代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页。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柏克赫斯特中国之行的完整记录,柏克赫斯特的完整行程及离开中国的确切时间一直是个谜。笔者在运用美国纽约道尔顿制学校档案馆、耶鲁大学贝内克珍本馆等馆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记录材料,撰写了此份《柏克赫斯特在华活动年表》,希望能为人们研究柏克赫斯特及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填补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
马克思的教育之思:嵌入工人阶级解放的构想
张建国
2021, 39(2): 15-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2
摘要(28) HTML全文(12) PDF 757KB(5)
摘要:
教育哲学家彼得斯将教育理解为价值,他提供了一个理解教育的新角度;陈桂生揭示了教育价值的演变,指出现代教育价值包含教育(狭义)价值与教养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教育思考。他的思考融入其对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学校教学的评价,对这些评价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的教育思考深嵌入工人阶级解放的构思之中。论文从工人阶级解放角度考察教育价值如何嵌入三类评价,亦立足教育价值透视马克思教育思考的特点。这些分析表明,把握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不能离开其对工人阶级解放的理论构思;在教育(狭义)价值和教养价值上,马克思重视后者甚于前者,这种不平衡同其对道德、道德品质形成的思考有关。从社会结构来看,马克思的选择不无合理之处,如立足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德育的作用又不可等闲视之。
现象学视角下的学习:一种新的面向和可能
彭杰
2020, 38(2): 103-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2.010
摘要(167) HTML全文(190) PDF 593KB(5)
摘要:
学(Lernen)、教(Lehren)、教育(Erziehen)和教化(Bildung)作为学校教育场域中最为基本的现象是学校教育实践中较为复杂的实践活动。学校作为独立制度化的、人为组织的、富有技巧的教育实践发生的场所,关于其目的以及任务的理论和观点存在诸多差异。但无论何种学校任务和目的论,都需借由“学习”这一最为基本的现象和实践来实现。在对心理学经典学习理论批判性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从现象学尤其是身体现象学的视角阐述一种关于“学习”的新的理解和面向。首先,学习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社会关联实践,是向他者的和在他者面前的学习;其次,学习是一种转换学习、是借由消极经验而生发的经验视域的扩展与变化;第三,现象学视域下的学习是基于身体的学习,兼具主动性和被动性特征。
变革与反思:共和国德育的历史走向
黄书光
2006, 24(1): 9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4
摘要(28) HTML全文(12) PDF 221KB(5)
摘要:
基于“破旧立新”的观念变革与“以俄为师”的价值取向, 共和国德育确立了以“五爱”为核心的新德育构想。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 中国德育的政治化倾向愈演愈烈, 至“文革”时更走向全面异化。“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 中国德育才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德育政治化遮蔽, 逐渐实现德育观念的本体回归和德育实践的转型性变革。
“教科书”考释
吴小鸥
2020, 38(5): 117-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5.007
摘要(145) HTML全文(116) PDF 769KB(5)
摘要:
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英华字典》中首次将“text-book”引入中国,但未对译为“教科书”。汉语“教科书”一词出现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1887年由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传入中国。1896年,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中列有教科书59种。1899年,南洋公学师范生白作霖撰《编译教科书的意见》,倡议译日本教科书并修改之。20世纪初,罗振玉、夏偕复、严复、张之洞等人专题探讨教科书制度及其实施,坊间教科书系列出版,1904年教科书审定制确立。“教科书”一词在中国流行是文化进步的标志,彰显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诉求与生长空间。“教”突出教授方法、次序、容量,“科”强调知识分类、体系、编排,“书”明确编撰体例、规范、版权。“教科书”作为概念工具与思想资源,以其字义决定内质的逻辑关联,为现代教育设定了明确边界、框架、规范,也为中国社会奠下全新的“文化基层建构”,成为现代中国启蒙的关键词。
面向学习者画像的评估工具设计:中小学生“学会学习”能力问卷构建与验证研究
孙妍妍, 顾小清, 丰大程
2019, 37(6): 36-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4
摘要(65) HTML全文(81) PDF 663KB(4)
摘要:
作为学习分析技术之一,学习者画像可以通过多元化数据收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深描。然而,并非所有类型的数据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直接采集,学习者的能力与素养就是其中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针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学会学习能力,设计了面向学习者画像的评估工具。通过分析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学会学习能力评估工具,本研究总结出了认知、情感、元认知三大维度,并在此三大维度下构建了中小学生学会学习能力问卷。为验证问卷的信效度,研究者向上海市M区16所学校中4-9年级的学生发放了网络问卷,共收回有效回答2879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修正后,最终得到了具有高信效度的问卷版本。经过修正和验证后的问卷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问卷独立于学科知识之外,适用于多年龄段的学生;二是面向学习者画像,从中小学生学业学习的角度出发。
基于组织支持机制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能力结构研究—基于123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王志强, 龙泽海
2020, 38(12): 42-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4
摘要(16) HTML全文(14) PDF 790KB(4)
摘要:
创新创业教师的能力构成及其胜任力状况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能力的多维动态结构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基准。本研究基于全国1231所高校的大样本实证调研,分别设计了创新创业教师基础能力构成量表、能力提升影响因素量表、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量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量表,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分别验证了教师能力构成、创新创业运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能力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缺失,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主体所提供的组织支持手段单一,创新创业教师能力发展现状不足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高校必须构建起旨在促进创新创业教师认同感与专业化发展的组织支持体系。
受教育权民事救济的类型化研究
周航
2021, 39(6): 88-9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8
摘要(20) HTML全文(43) PDF 743KB(4)
摘要:
受教育权的民事救济是教育法学悬而未决的基础理论与实务问题,传统研究局限于对受教育权抽象、整体的民事性质认定,而忽视以类型化思维在具体案件中把握受教育权的权利内涵、侵权类型与侵权责任,难以为权利人提供救济。在权利性质上,受教育权在民法上主要是人格权,但同时与权利人的财产利益有紧密联系,故应包括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由此,可将侵权类型分为侵犯受教育权人格利益、侵犯受教育权财产利益以及同时侵犯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三种类型。在侵权责任上,依据归责原则的不同可分为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建立受教育权民事救济制度以解决相应的民事纠纷是保障受教育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应进一步明确受教育权在民法中的地位,回归权利救济的本质。
教育法视野中的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姚建龙, 刘悦
2021, 39(1): 6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6
摘要(17) HTML全文(19) PDF 612KB(4)
摘要:
尽管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与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教育基本法却并未给予其应有的关注与地位。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教育权具有权利与义务二重属性,在强调监护人教育权义务属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权利属性。相对国家教育权(主要透过学校教育来实现)而言,监护人教育权无疑居于从属性地位,但不能因此而漠视监护人的教育权。近些年来,监护人教育权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某些具体“抗争”,开始让学校教育有些无所适从。教育法规应对监护人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的边界作进一步明晰。
教师的法律地位研究
余雅风, 王祈然
2021, 39(1): 49-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4
摘要(24) HTML全文(21) PDF 673KB(4)
摘要:
合理确立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立法将教师作为与其他专业人员无异的一类群体,在法律地位上没有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没有呈现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导致教师管理实践中问题和争议频发。教师职业源于现代国家公共教育体系建立的需要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与其他类型专业人员最显著的区别即在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而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群体的公共性强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应以教师职业的公共性为分析基础,以公共性强度差异为划分维度,确立不同教师群体的法律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与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以公共性保障及其与自主性的协调为目标,确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科学设计教师的法律地位。
货币性激励能提升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意愿吗?——基于7省市278所学校的调查数据
黄斌, 张琼文, 云如先
2019, 37(6): 94-10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9
摘要(82) HTML全文(50) PDF 697KB(4)
摘要:
本文采用7省市278所学校教师的调查数据,分别通过两分类别逻辑回归和一般有序逻辑回归方法就中小学教师参与校际交流意愿和对津贴补助期望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在控制个体特征、学校特征和区位特征的条件下,重点考察了津贴补助与住房福利政策对促进教师校际交流的效果。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以学校类型和区位同层交流居多,津贴补助和住房福利政策的覆盖率比较低,教师期待的津贴补助数额达工资30%左右,各地保障水平与教师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津贴补助和住房福利能显著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校际交流意愿,为流动教师提供住房福利可有效降低他们对津贴补助的期望水平。教师对走教、送教的交流意愿强于定点支教,将区位向下流动教师的人事关系随迁至新学校不利于交流教师在基层学校安心教学,改善学校环境与工作条件能显著提升教师来校交流的意愿,降低教师对津贴补助的期望水平。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若干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包括推进区域内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化改革、建立基于因素法的交流教师津补贴制度、继续深化"局管校聘"人事改革。
高中生学习动机、学习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阈值研究—以我国东部S省的测评结果为例
王田, 刘启蒙, 罗海风, 刘坚
2021, 39(3): 59-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6
摘要(47) HTML全文(13) PDF 928KB(4)
摘要:
高中生由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身心健康和幸福体验普遍不高,这一现象受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很多针对减负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政策和措施已经开始施行,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研究利用网络调查问卷对来自我国东部某省的14021名高中生进行调查,选用分段回归模型(PRM)探索学习动机和学习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可能存在的阈值。数据结果显示,学习动机比学习压力对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程度更大;高学习动机下的高中生更能够感受到主动学习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对于高中生的减负需要具有差异性,才能够切实提高学习压力较高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学习动机和学习压力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非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其关系中存在阈值,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学习动机、学习压力未达标的高中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
论大学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
陈亮
2021, 39(2): 89-9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08
摘要(22) HTML全文(8) PDF 713KB(4)
摘要:
学术治理能力涵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大学学术场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方式、治理的运行制度设计、治理主体的权责划分以及利益分配、治理程序等多重因素。提升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主要包括学术治理制度的善意理解力、冲突解决力、共在执行力、责任悦纳力以及创新驱动力等要素特征。然而,实然境遇下的大学学术场域由于诸多权力的交错混杂与寻租以及外部法律制度供给缺位,造成学术治理能力出现“虚假治理”困境,阻滞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步伐。真正实现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具有民主契约的共生环境中秉持善治理念,塑造多中心学术治理格局,确保学术治理动态过程的手段善与结果善统一。
风险规制视角下的学校安全与教育法治
申素平, 周航
2020, 38(10): 89-10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8
摘要(31) HTML全文(24) PDF 593KB(4)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风险规制经历了政策规制阶段、法律规制阶段与综合规制阶段,初步建构起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并与我国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相衔接的学校风险法律规制体系。在风险规制视角下,我国学校风险法律规制在规制原则、规制目的、规制主体与规制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为推动《学校安全条例》的制定,应当确立风险预防原则、重构风险规制目的、拓展风险规制活动与重定风险规制空间。
随机干预实验在全球推动扶贫政策改善的经验
石蓉, 史耀疆, BillBikales, RicardoMorel
2020, 38(8): 110-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8.004
摘要(66) HTML全文(40) PDF 790KB(4)
摘要: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为随机干预实验带来了许多关注,本文尝试探讨随机干预实验在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影响。随机干预实验不仅是学术界的一大理论创新,更逐渐发展成为实证有效的政策工具。应用随机干预实验方法产生政策影响有四个作用机制,分别为:(1)规模化有效的干预和项目;(2)通过不成功案例优化项目,改善资源分配;(3)创造知识类的公共产品;(4)制度化循证决策。对作用机制的梳理,可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开展教育减贫领域的随机干预政策模拟实验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证经验。
教育财政策略互动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
李盈萱, 方毅
2021, 39(6): 112-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10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871KB(4)
摘要:
立足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本研究对2004—2018年中国19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展开了空间计量分析,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教育财政之间策略互动关系的存在性,并考察了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内在动机与激励机制。研究发现,地理邻近与人口邻近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策略互动关系;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策略不仅受到地方经济特征与财政特征的显著影响,还受到制度惯性与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的共同激励;面对中央教育领域的预算调控,东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存在异质性反馈机制,其中东部地区对中央政策的反馈更灵敏。因此,中央的教育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策略互动行为,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计划反馈机制的异质性,从而均衡区域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征稿启事
2021, 39(6): 126-126.  
摘要(28) HTML全文(14) PDF 138KB(4)
摘要:
“新工科”办学的欧林效应:小规模,大影响—理查德•米勒校长与王连江、于海琴的对话
[美]理查德•米勒(Richard K. Miller) , 王连江, 于海琴
2021, 39(3): 111-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10
摘要(25) HTML全文(16) PDF 806KB(4)
摘要:
欧林工学院虽然规模小、建校晚,但成就非凡。本访谈从欧林工学院1997年建校、短短20年内取得的非凡成就开始,围绕如何选择“正确的人”、如何实现“学生、学校、家长协同共赢”、如何设想“未来的模样”等三个主题来依次展开。理查德·米勒校长在洞察深邃而又行云流水的“解码”过程中,将欧林“天时、地利、人和”“视真正的学习为激情和勤奋结合”“把团队合作作为秘密武器”“培养心脑全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学生候选人须有5种思维”“欧林无指挥管弦乐队”“MIT在欧林化课程”“登陆火星计划”“类比课程为背包”等秘笈娓娓道来,将“欧林力量”“欧林智慧”“欧林方案”“欧林战略”4幅画卷徐徐展开。
青少年影子教育参与:学校群体与先赋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席玮, 李莹
2020, 38(11): 56-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1.004
摘要(41) HTML全文(23) PDF 835KB(4)
摘要:
青少年影子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现有研究尚未充分讨论的问题。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少年影子教育参与机会受到先赋因素和学校群体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影子教育参与机会的差异中,有超过40%的方差是来自学校层面,并且学校因素主要通过同伴效应对影子教育参与产生作用。除直接影响外,同伴群体因素还通过调节效应间接影响先赋因素的作用强度。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影子教育受到不同先赋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术类的影子教育主要受到家庭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影响,而才艺类影子教育主要受到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
劳动教育与创新:从工具视角开敞的意蕴
卢晓东
2021, 39(1): 94-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8
摘要(36) HTML全文(52) PDF 690KB(4)
摘要:
劳动是人类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基本作用之一是保持和促进手的发展进而促进脑的发展。劳动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几乎同时发生,工具是劳动的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展开了劳动/操劳、工具、世界之间关系的丰富内涵:个体的人唯经由打交道和上手才能领会工具,劳动中知晓何所用、何所来、不合用。不合用是修理、改造和创新工具的动机源头,也是工具维持性创新的动机源头。人唯有经由劳动才能理解指引网络,理解真实世界。劳动教育的目的因而与认识工具、认识世界联系紧密。劳动教育本质是一种劳动,是发挥出教育功能的劳动,因而具有六方面特点。在学校场域外的劳动教育在缘起、目的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劳动本身就有去遮蔽而使真理敞开的功能,因而认识性劳动、探索性/创造性劳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相关,是劳动教育格外重要的方面。上手可以把个体迅速带往前沿,“上手”概念呈现出循序渐进作为教学原则的局限。世界随着工具的使用和上手状态亮相,工具是先进的,亮相的就是先进的世界,因而劳动教育课程中特别需要安排学生上手不同的、丰富的、先进的工具。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为新,突出体现在劳动教育中可见的先进工具上。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发展吗?—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方超, 黄斌
2021, 39(3): 84-9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8
摘要(34) HTML全文(25) PDF 997KB(4)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2014—2015),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回归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测得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在认知能力测试上比不经常参与的青少年高出0.149个标准分,当控制前期能力后,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每上升1个单位值,能将认知能力提高0.049个标准分;(2)利用分位数回归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处于中位数上的青少年具有最强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的异质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倒V”型曲线,而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够缩小低–高分位点上认知能力的组内差异;(3)利用Probit模型发现学校作业并非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决定因素,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等课余活动的时间则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构成了挤出关系,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以及教育期望与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参与率呈正相关;(4)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发现体育锻炼影响认知能力的平均处理效应落入[0.095,0.117]的取值区间,而忽视选择性偏差将会高估体育锻炼的净效应。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于璇
2021, 39(2): 115-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2.010
摘要(26) HTML全文(21) PDF 1188KB(4)
摘要:
基于2005—2018年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以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为指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实证考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空间分布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地区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绝对差异均表现为明显扩大,呈现出两极或多极分化特征。当务之急必须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符合地区实际的政府分担机制,强化省级财政对普通高中教育的统筹;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全过程动态监管,以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论教育资产上市的不可持续性—基于香港联交所上市教育企业的情况分析
董圣足
2020, 38(10): 78-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0.007
摘要(40) HTML全文(25) PDF 763KB(3)
摘要:
由“红筹模式”衍生出“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再通过协议控制经营实体来实现合并财务报表,是当下我国境内教育机构到境外上市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借此,一些境外上市教育机构出于提升股价的需要,依靠资产并购和要素重组急速扩大办学规模,直接或变相控制大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既规避了国内法律监管,也造成了学校治理的“单边主义”。同时,不少此类机构的实际控制人采用各种“关联交易”做法,调节学校运行成本,掌控学校办学结余,从中获得“灰色回报”,导致学校教学投入减少、教育质量滑坡。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国家必将对举办者(实际控制人)变更、学校资产并购和关联交易等行为加以规制和监管。教育上市企业凭借VIE架构的非常规运作,可能只是短暂繁华,而不具有可持续性。现有境外上市教育企业及其控制的诸多实体学校,只有回归本然,秉承教育公益属性,做到依法、规范、诚信办学,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论经验现象学心理学
崔光辉, 郭本禹
2008, 26(2): 52-58.  
摘要(14) HTML全文(16) PDF 827KB(3)
摘要:
经验理论形态的现象学心理学简称经验现象学心理学, 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 提倡人文科学观, 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 坚持心理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它倡导质的研究取向, 将现象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研究居面, 提出具体的研究程序。它最终成为现象学心理学最成熟的理论形态, 推动现象学心理学成为"第三势力"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研员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多重视角
沈伟, 孙天慈
2021, 39(5): 116-1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5.008
摘要(9) HTML全文(9) PDF 741KB(3)
摘要:
教研员是我国区域教学质量保障人员,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教学改进、教师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教研员的地位与作用日显,有关教研员的研究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教研员角色、教研工作、教研员能力与发展方面经历了理念探讨与历史分析、制度关切与实证调研、国际比较与本土论证相交叉的研究过程,其中教研员角色研究起步最早,教研转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多线并进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且环环相扣的研究问题:教研制度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教研员作为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的关系,教研员核心能力的基础所依。未来教研员的研究应以体制机制研究推动教研员职能的转变,以教学研究为基础分析教研范式的转型,以国际比较视野构建教研员专业标准。
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
付雪凌
2020, 38(1): 23-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1.003
摘要(90) HTML全文(74) PDF 654KB(3)
摘要:
高职扩招是新时期优化经济结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要求高职变革发展理念、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高职扩招应坚持类型教育办学方向,践行“大众教育”理念,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通过优化入学甄选方式、建立分类培养机制、完善弹性学制来革新培养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建立兼顾“大众性”与“高等性”的质量标准保障扩招质量。
关于席勒的两个命题的阐释—兼论审美活动的善性
檀传宝
1995, 13(4): 35-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4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573KB(3)
摘要:
高考选考科目定级计分和校准的若干问题
温忠麟
2020, 38(6): 34-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6.003
摘要(62) HTML全文(43) PDF 631KB(3)
摘要:
新高考方案包含了选考科目,而在各选考科目中,考生能力高低不同、试题难易不同,因此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果使用标准分或者比例等级计分,那么它在摆平各科难度的同时,也会将各选考科目考生的整体能力差异抹平,因而带来新的问题。本文在讨论了几个典型的新高考方案中选考科目成绩不校准带来的问题后,认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法是使用必考科目成绩去校准选考科目成绩,同时还澄清和回应了几个有关校准选考科目成绩方面的问题和疑虑。本文认为,用必考科目成绩去校准选考科目成绩的方案可以设计得很简单,包括在比例等级计分基础上只加不减。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征稿启事
2020, 38(3): 126-126.  
摘要(95) HTML全文(47) PDF 138KB(3)
摘要:
教师的“日常抗拒”及其应对
汪明帅, 赵婵
2019, 37(6): 123-1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1
摘要(205) HTML全文(154) PDF 655KB(3)
摘要:
教师抗拒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议题,参照斯科特"日常抗拒"理论,笔者采用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对教师的日常抗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实施日常抗拒,旨在"减少或拒绝来自上层的索要",同时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因而通过发展"弱者的武器"予以应对。基于此,在拓展教师诉求表达渠道、维护教师的正当利益的基础上,转换视角,认识到教师日常抗拒的建设性,并基于教师改变的脉络,谨慎采取应对策略,有助于消减教师日常抗拒可能招致的持久危害,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
高德胜
2019, 37(6): 16-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2
摘要(101) HTML全文(84) PDF 656KB(3)
摘要:
表现一词在教育领域是那样常用,但却又没有确切的学术定义,属于陌生的教育常用语。表现发生在人际间,即以可见的方式将自己的品性与能力显示出来,以使他人看见。表现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既可以展示作为人的优异,又有诸多限制和代价。学校的诞生就是一个"舞台"事件,就是教育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被看"对象的开始。在教育史上,教育抵御表现化的主要方式在于不安于"被看",反过来去"看"社会和现实政治。经由规训的表现和表现的再"进化"这两个阶段,如今的学校已经被表现所支配。学校的表现化导致教育自主性的丧失、求真求善的失落、教育的外在化与热爱的迷失,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变成了反对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危机加剧。只有找到表现的"解毒剂",教育才能走出危机。
走出学科危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学科建设
宣勇, 张鹏
2021, 39(3): 48-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5
摘要(19) HTML全文(9) PDF 699KB(3)
摘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综合与交叉的新趋势对知识生产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大学传统上建立在知识分类体系基础上的学科制度在新知识生产模式下面临深刻危机,囿于学科壁垒的封闭式知识生产限制了大学的创新活力,知识生产过程中未能实现“学科逻辑”与“问题逻辑”相统一,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与学科建设的有效性都受到质疑。通过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审视,知识生产过程中对于专业化分工的需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学者个体而言“专”是“跨”的前提,因此学科本身不会从大学里消亡。但未来的学科建设应当通过系统性变革,打破既有的学科壁垒,建立贯通知识生产中“营地”与“阵地”的矩阵式运行结构,促进学科的交叉、会聚与融合,使得学科在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论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
管华
2021, 39(1): 26-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2
摘要(30) HTML全文(15) PDF 740KB(3)
摘要:
教育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其法律地位学界研究较少。教育行政机关是在教育领域行使权力的国家行政机关,既包括各级政府,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通过梳理12部法律、19部行政法规、48部行政规章发现,教育行政机关具有以下职权:教育行政立法权或规定权、教育行政许可权、教育行政处罚权、教育行政处分权、教育行政给付权、教育行政指导监督权和其他权力。教育行政机关与民办学校存在许可、处罚和监督等外部关系,与公办学校以处分、预算、人事等内部关系为主。教育行政机关与教师、学生直接发生法律关系情形较少。
科研诚信与学术声誉—基于政治哲学与博弈论的思考
吴冠军
2020, 38(7): 75-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6
摘要(52) HTML全文(70) PDF 729KB(3)
摘要:
因2019年年初的翟天临事件,科研诚信问题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2017年《肿瘤生物学》集体撤稿事件,则使得中国科研人员的诚信问题被国际学术共同体所关注。本文从政治哲学与博弈论角度出发,来对科研诚信做出一个系统性与原创性的学理分析。恪守科研诚信、维护学术声誉,不仅仅是自利性−策略性地捍卫学者个体,同时是政治性−团结性地捍卫学术共同体。
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研究——基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视角
郅庭瑾, 陈纯槿
2019, 37(6): 6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6
摘要(195) HTML全文(80) PDF 2516KB(3)
摘要:
探讨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科素养与教育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参加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误,考察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动机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学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周一至周五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沉迷网络,会导致其数学、阅读及科学素养显著更低。互联网使用时间通过上网娱乐动机和学习动机这两种机制作用于青少年学业发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娱乐频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相反,其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学习频率的提高而渐趋减弱。网络沉迷的青少年群体分布出现明显的异质性,长时间沉迷网络而导致低学科素养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的弱势亚群体,从而导致既有的教育不平等进一步扩大,由此网络沉迷对青少年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应引起教育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关于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
钱学森
1984, 2(4): 1-6.  
摘要(29) HTML全文(18) PDF 661KB(3)
摘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
蔡文伯, 闫佳丽
2020, 38(4): 30-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4.003
摘要(66) HTML全文(66) PDF 857KB(3)
摘要:
本研究以2006—2017年为考察期,利用PVAR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44个样本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和中国对其直接投资量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OFDI规模增长在短期内对沿线国留学生流入有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它是二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强烈动因,且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沿线国来华留学规模增长是推动OFDI发展的基本源动力之一,并存在较强的正效应,但整体质量不高、经济贡献率偏低;OFDI规模扩张对其本身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后期动力不足;受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国际价值链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双边人才存量对留学生来华促进作用有限。基于此,政府应合理评估沿线国家投资环境,集约化经营OFDI发展模式,以推动区位资源结构优化和提高全球化价值链的地位;同时,还应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体系、健全留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和拓宽留学生学科专业招生范围,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汉语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及其给教育的启示
胡平
2000, 18(1): 71-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8
摘要(30) HTML全文(33) PDF 544KB(2)
摘要:
本文从儿童识别汉字的心理机制对汉语儿童汉字学习过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作者认为, 在感知汉字过程初期, 识别汉字与识别拼音文字的过程基本相似。儿童对汉字识别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 对其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 对汉字识别进行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失读病人的语言缺失和大脑的功能定位研究, 这种研究从另一方面提供了对科学教育的思路。总之, 对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启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科学地指导对儿童的教育。
论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及其培养
李同吉, 吴庆麟
2006, 24(1): 63-68, 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0
摘要(28) HTML全文(13) PDF 252KB(2)
摘要:
本文论述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的实质、测量和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结构不良问题大量存在于生活和工作情境中, 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过程和所需成分与结构良好问题有所不同。利用结构不良问题作为测验材料, 可以测量人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测量方法与传统的智力测量相比更具生态效度。培养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所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有其独特特征, 对于当前教育改革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动机对创造力的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郝宁, 汤梦颖
2017, 35(4): 107-114, 1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11
摘要(85) HTML全文(36)
摘要:
不同动机对创造力的作用机制不同。内部动机有利于个体专注于创造过程,外部动机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创造意图,二者均可促进创造力。与控制性动机相比,自主性动机为个体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允许个体以更为发散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创造力。趋近动机可增强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创造力,回避动机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增强个体的坚持性亦有利于创造力的提升。亲社会动机使个体跳出自身视角的局限,增强其观点整合能力从而促进创造力;反社会动机则可能带来对规则的破坏感,进而易化创造性思维。责任动机、联合动机和权力动机对群体及群体中的个体的创造力有着积极影响。未来研究应分析多种动机对创造力的整合或交互作用,探寻动机作用于创造力的共有机制。
谈“隐身”与“显身”的教育研究
闫旭蕾
2007, 25(3): 17-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2
摘要(25) HTML全文(21) PDF 300KB(2)
摘要:
多年来, 教育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谈论身体, 身体没有成为理论新的增长点。随着人们对灵肉二元对立思维范式的批判与质疑, 身体已成为诸多学科的主要论域。借鉴既有研究, 可以看出教育研究中“隐身”成因及其存在的问题, 展现出“显身”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对四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
金一鸣, 袁振国
1989, 7(4): 9-18.  
摘要(43) HTML全文(14) PDF 1073KB(2)
摘要:
毛泽东同志在教育方面的主导思想及其发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李国拱
1984, 2(1): 1-7.  
摘要(17) HTML全文(25) PDF 619KB(2)
摘要:
“学生行为管理”引论
陈桂生
2007, 25(1): 1-11.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1.001
摘要(20) HTML全文(16) PDF 379KB(2)
摘要:
本文以“学生行为管理”为论题, 系统分析作为学生行为准则的规范、规范本身的权威与教师权威、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与学生行为自主管理, 以及学生行为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等问题。通过对学生行为管理诸要件的分析, 大致形成学生行为管理的路线图。
论教学的品德和实践
乔纳斯·F·索尔蒂斯
1986, 4(3): 1-8.  
摘要(18) HTML全文(20) PDF 675KB(2)
摘要:
试論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論及其教育意义
蒋晓
1987, 5(1): 83-94.  
摘要(18) HTML全文(93) PDF 1251KB(2)
摘要:
论智者和智者的教育活动
戴本博
1986, 4(2): 79-86.  
摘要(11) HTML全文(25) PDF 813KB(2)
摘要:
现代心理学的写作能力观及其教学含义
何更生, 严玮懿, 宋颖文
2001, 19(4): 60-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7
摘要(4) HTML全文(11) PDF 665KB(2)
摘要:
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流行的写作能力观及其教学含义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 然后本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写作能力的本质进行了探讨, 认为, 写作能力是由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构成的学习结果, 其本质是知识。以此为研究的基点, 本文提出了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
教育改革中的跨部门协调: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骈茂林
2019, 37(6): 137-1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3
摘要(75) HTML全文(47) PDF 715KB(2)
摘要:
跨部门协调对于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改革目标决策、资源配置、政策创新等改革阶段。跨部门协调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各参与部门共同认可、并具有主动执行意愿的新政策或规则,与政府职能部门执行现行政策中的"合作""协同"有本质区别。本研究尝试借鉴政府改革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建立一个适用于我国教育改革跨部门协调的"要素—过程"二维分析框架:要素维度,简要地对"协调事项""协调机构""协调方法"及其形态进行分析;过程维度,针对不同阶段改革任务属性及其向政治或技术分化的差异,对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应用该框架对某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的实证分析发现:跨部门协调的实现需要具有特定权力的协调机构在合适时机出场,各部门参与改革的"目的性"是否增强是检验协调效果的指标;在不同改革阶段,协调事项性质和复杂程度是判断协调机构出场时机"适宜性"和协调方法"适配性"的参照因素。
《略论“公卿弟子不养于太学”》略补
张鸣岐
1990, 8(4): 41-45.  
摘要(30) HTML全文(28) PDF 568KB(2)
摘要:
大学校友组织:公共性建构与组织成长—以武汉大学校友抗疫应急救援行动为例
罗志敏, 陈春莲
2021, 39(3): 99-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9
摘要(11) HTML全文(8) PDF 872KB(2)
摘要: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校友组织由于被担心涉入“帮圈文化”而成为限制发展的对象,其功能也大都局限在个人联谊、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层面。结合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大学校友组织的应急救援行动案例,可以从中发现,校友组织能在确定的角色下应社会需要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行动诉求,以同一校友身份为情感基点快速累积起大规模校友召集所需的信任,并在校友能人的拉动下快速响应、协同行动,从而在生产出多样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公共性的建构。而这种由“自在”走向“自为”的建构所带来的公共性增长又同时促进了其组织的成长,即在组织架构上从“校友的校友会”“大学的校友会”走向“社会的校友会”,在组织功能上从“联谊”“互谊”走向“公益”。案例表明校友组织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为此应重新审视大学校友会的作用,那就是它们不仅是高校在拓展社会影响力、传承大学文化、筹集办学资金等方面的重要组织力量,也能成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可以倚重的合作伙伴,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西方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问题的研究动向
范国睿
1991, 9(1): 39-48.  
摘要(23) HTML全文(24) PDF 894KB(2)
摘要:
教学模式
1986, 4(4): 38-38.  
摘要(18) HTML全文(16) PDF 123KB(2)
摘要:
技术时代的教育学发展——兼议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学的两种可能
伍红林
2019, 37(5): 26-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3
摘要(98) HTML全文(62) PDF 678KB(2)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技术成为哲学、传媒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与之相较,教育学原理关于技术的研究严重滞后。事实上,教育学的发展与近四百年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从技术视角回顾教育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内蕴的技术逻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化身为知识(课程)、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价标准、绩效目标等使教育成为技术体系,将教育转变成为一台"巨型机器",教育学则是为这一体系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合法合理性论证的知识体系。技术逻辑是技术时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育学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在面对人工智能的直接正面冲击时教育学的必然回应,表现为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实践变革的理论回应、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学基本问题变化的理论重构、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学科标准变化的学科体系重建;二是在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的挑战和潜在危险时教育学的可能回应,表现为教育学的学科使命将从顺应转向解放,其核心概念将由可塑转向自觉。
对教学和课程的思考
[美]I·谢弗勒
1988, 6(2): 1-3.  
摘要(33) HTML全文(19) PDF 328KB(2)
摘要:
学校与大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伙伴关系
[美]约翰·古德莱德
1987, 5(2): 1-7.  
摘要(19) HTML全文(14) PDF 784KB(2)
摘要:
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
孙时进, 施泽艺
2017, 35(2): 51-56, 1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6
摘要(62) HTML全文(41)
摘要:
校园欺凌事件因其恶性影响在近年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校园欺凌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发生率。欺凌行为的发生, 有欺凌者自身的原因, 也有社会性的原因, 治理欺凌行为需要对不同原因有充分理解。被欺凌者往往因为其与众不同而被欺凌, 他们是被同情的对象, 但是也正因为它们不自主地展现出心理弱势而"吸引"冲突的另一方欺凌自己。增强被欺凌者的自尊与自强, 才能从本源上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着欺凌事件。当三者都倡导自由、平等、支持、亲密等价值时, 校园欺凌数量便会大大减少。治理校园欺凌, 应当以问题为中心, 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入手, 实施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证据驱动的教育政策在欧洲的发展:举措与挑战
[意] 玛塔•佩莱格里尼(Marta Pellegrini) , [意] 朱利亚诺•维瓦内(Giuliano Vivanet) 
2021, 39(3): 23-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3.003
摘要(13) HTML全文(9) PDF 717KB(2)
摘要:
本文在欧洲范围内考察了证据驱动的教育政策的发展与进步、以及致力于证据生产和推广的组织机构。此外,还讨论了欧洲发展以证据为依据的教育政策所面临的一些最相关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欧盟委员会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官方文件。为识别欧洲教育部门发展证据文化的主要挑战与问题,文章也研究了世界范围内与证据驱动的教育相关的文献。本文有助于理解欧洲发展证据驱动的教育政策所采取的举措和面临的挑战。
个性·群性·社会—五四教育理论探索的中心问题
刘琪
1989, 7(2): 1-10.  
摘要(5) HTML全文(12) PDF 1186KB(2)
摘要:
从权利到地位:学生法律地位的法律追溯与权利保障
陈鹏, 王君妍
2021, 39(1): 59-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5
摘要(31) HTML全文(7) PDF 627KB(2)
摘要:
学生的法律地位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法治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学生法律地位的体现。基于现行教育法律关于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可将学生的法律地位归纳概括为民法上的特殊民事主体和行政法上的特殊行政相对人。但当前学生受教育权的可诉性、程序性、公正性不足,有必要将受教育权的救济纳入行政司法审查的范围,对学生权利进行全面救济,并兼顾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在传统课堂中进行指向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的话语变革
夏雪梅
2019, 37(5): 105-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9
摘要(102) HTML全文(59) PDF 600KB(2)
摘要:
话语变革是课堂变革的核心。传统课堂的特征之一在于教师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并表现为教师发起-学生回应-教师评价(IRE)的话语结构。教师和学生应该说什么,怎样说,才能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近20年来,课堂话语在结构、内容与功能上产生了深刻的转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进行了调节话语、改变话语内容、创建新的话语规则的设计研究。前后测的对比数据表明,课堂中产生了指向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的话语变革。
皮亚杰“心理逻辑学”之我見
李其维
1987, 5(3): 59-69.  
摘要(36) HTML全文(49) PDF 1191KB(2)
摘要:
师范教育的新设想
[美] A·W·库姆斯
1989, 7(4): 1-7.  
摘要(24) HTML全文(11) PDF 697KB(2)
摘要:
情绪劳动对幼儿园教师的意义:一项定量研究
尹坚勤, 吴巍莹, 张权, 贾云
2019, 37(6): 109-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0
摘要(92) HTML全文(85) PDF 1570KB(2)
摘要:
情绪劳动是一把"双刃剑"。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情绪劳动的负面影响,如由情绪劳动带来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但在随后的研究中,情绪劳动的积极影响得到关注,如情绪劳动可提高员工的经济收入、自我成就感的实现等。本研究利用1040名各类幼儿园教师样本,探究幼儿园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情绪劳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教师"很少"进行表层表现,"有时"或"经常"进行深层表现,几乎"总是"呈现自然表现;(2)表层表现和教师的付出、教学经验和家庭对工作的干扰有正相关系;(3)深层表现对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均有抑制作用,而自然表现则对低成就感和去个人化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与传统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但与学前教育工作在情绪劳动的特殊性方面密切相关,契合国际上重建幼儿教育专业的概念运动。可见,拥有专业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提高教师社会身份之关键,同时对完善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具有有益启示。
闽台书院的历史渊源
黄新宪
2000, 18(2): 66-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9
摘要(29) HTML全文(25) PDF 1078KB(2)
摘要:
本文通过对福建地方官员及士绅与台湾书院的发展、闽学对台湾书院的影响、闽台书院主要制度的比较等问题的探讨,认为闽台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互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十分频繁,互补性很强,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得到共同发展。
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战略布局上的失誤—对于建国年来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些浅见
张健
1989, 7(3): 1-9.  
摘要(33) HTML全文(20) PDF 991KB(2)
摘要:
教书·教学·教育·师范
张作人
1985, 3(1): 1-3.  
摘要(28) HTML全文(20) PDF 424KB(1)
摘要: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济正
1989, 7(3): 69-79.  
摘要(16) HTML全文(23) PDF 1237KB(1)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思想
曹孚
1988, 6(4): 1-14.  
摘要(34) HTML全文(32) PDF 2649KB(1)
摘要:
现象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
陶宏斌, 郭永玉
1997, 15(4): 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9
摘要(16) HTML全文(34) PDF 637KB(1)
摘要:
布拉梅尔德改造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陆忻
1985, 3(4): 69-80.  
摘要(8) HTML全文(12) PDF 1533KB(1)
摘要:
道德教育的理論与实踐——约翰·威尔逊以及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戴玉芳
1987, 5(2): 63-74.  
摘要(39) HTML全文(20) PDF 1126KB(1)
摘要:
关于柏林大学创建与洪堡教育观念的历史叙事
荀渊
2021, 39(7): 62-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6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00KB(1)
摘要:
本文基于从多个历史叙述文本勾勒出的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的基本史实,批判地分析了对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历史地位的质疑、“洪堡神话”的构造与解构等历史叙事,指出柏林大学的创建,正是以洪堡为代表的德国有教养的知识阶层,就建立一所体现德意志精神、道德、文化使命的新大学所达成的集体共识和付诸于集体行动的结果。关于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及其教育观念的各种历史叙事,固然都存在着从部分来构建整体的片面性,反映的却是不同时代德国知识阶层在认知论-政治论两个维度对现代大学价值所进行的建构、反思与批判。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
范国睿
2000, 18(1): 13-28,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2
摘要(11) HTML全文(6) PDF 1614KB(1)
摘要:
作为教育理论的重要范畴,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代表着教育研究的不同趋向和价值追求, 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彼此论争、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历史。本文拟从教育理论发生学的角度, 从不同历史时期里教育理论的学科称谓、教育理论的学科基础、理论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等多重层面对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予以系统考察, 分析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从作为一门统一的教育学的不同价值追求到分化成两门独立的教育学科的演进过程, 在此基础上概括其内在的区别与必然的联系, 以揭示教育理论由综合走向分化、由分化走向综合的辩证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逻辑结构与立法完善
汪华, 孙霄兵
2021, 39(6): 82-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6.007
摘要(21) HTML全文(6) PDF 525KB(1)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逻辑起点源于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及相应的中国教育法律体系,是中国教育法律体系的自然延伸和逻辑展开,但《高等教育法》与《学位条例》并存,造成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技术分离,更在法治实践中形成了高等教育和学位管理的二元化实施体制。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实体结构、立法方式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十四五”期间,应当从法典化、一元化、层级化、类别化等方面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
论儿童语言学习
朱作仁
1984, 2(3): 48-53.  
摘要(13) HTML全文(21) PDF 708KB(1)
摘要:
教师在线教学准备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探究—学习者控制与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
蔡红红
2021, 39(7): 27-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3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07KB(1)
摘要:
为探究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对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控制—价值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线教学准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也能分别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者控制、学业倦怠情绪的独立中介作用和学习者控制与学业倦怠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学习效果,且总间接效应略大于直接效应。在三个特定间接效应中,学习者控制的独立间接效应最大。为提高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应加强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度,改善线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生线上学习的自我控制度,并提供充分指导;关注研究生线上学习的学业情绪,对消极学业情绪进行及时干预。
教育评价术语选(二)
1987, 5(4): 22-22.  
摘要(16) HTML全文(11) PDF 113KB(1)
摘要:
西方职业指导的理論和模式述评
张伟远
1987, 5(2): 75-86.  
摘要(21) HTML全文(26) PDF 1248KB(1)
摘要:
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三) (四)
俞子夷, 遗作
1988, 6(1): 75-82.  
摘要(31) HTML全文(25) PDF 980KB(1)
摘要:
程朱学派下学上达论
黄书光
1991, 9(2): 75-86.  
摘要(34) HTML全文(18) PDF 1254KB(1)
摘要:
实事求是地研究毛泽东早期的教育思想
陈桂生
1983, 1(1): 4-11.  
摘要(40) HTML全文(21) PDF 884KB(1)
摘要:
重新评价卢那察尔斯基的教育思想
赵荣昌
1983, 1(1): 51-59.  
摘要(28) HTML全文(41) PDF 1010KB(1)
摘要:
阮元教育实踐述評附诂经精舍题名录
刘琪
1986, 4(1): 67-76.  
摘要(24) HTML全文(14) PDF 1123KB(1)
摘要:
学生意志品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初步研究*
米俊魁
1993, 11(2): 81-86.  
摘要(13) HTML全文(10) PDF 614KB(1)
摘要:
小学生对不同管理行为类型教师管教信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
陈俊, 张积家
2006, 24(1): 56-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9
摘要(23) HTML全文(22) PDF 254KB(1)
摘要:
通过情境模拟法, 探讨小学生对不同管理行为类型教师管教信息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倾向。结果表明: (1)不同管理行为类型教师的管教信息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公正型教师的管教信息能引起学生愉悦情绪和服从行为, 其次是权威型教师, 冷漠型教师的管教信息易引起学生的愤怒情绪和对抗行为; (2)不同性质的管教信息教育效能不同。诱导教诲和困扰担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服从反应, 愤怒批评最易引起学生的不愉快情绪和对抗行为倾向; (3)不同年级学生对教师的各种管教信息反应不同。三年级学生对各种类型教师的各种管教信息均表现出较多的愉悦情绪与顺从行为, 五年级学生则表现出较消极的情绪反应与违抗行为。(4)学生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倾向一致性很高。学生对教师管教信息的行为服从倾向显著高于情绪愉悦程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脑科学的发展
徐光兴
2001, 19(1): 70-74, 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10
摘要(9) HTML全文(9) PDF 598KB(1)
摘要:
的脑科学发展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二、三十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吸引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本文提示脑科学研究的进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1)大脑皮质的构造与人格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连性;(2)脑干部的前庭神经系统的异常会导致儿童多动症问题的产生;(3)人体的大脑生物钟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十分重要;(4)应该加强对脑内化学物质“行为分子”和“情绪中枢”的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注意保护儿童的脑功能和心理健康。
关于我国现阶段教育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质疑
张继良
1988, 6(4): 87-90.  
摘要(14) HTML全文(15) PDF 440KB(1)
摘要:
教育成果经济效验的实质与形式
邱渊
1984, 2(2): 11-27.  
摘要(20) HTML全文(13) PDF 1315KB(1)
摘要:
四十年来的外国教育史
金锵, 吴式颖
1989, 7(4): 27-39.  
摘要(36) HTML全文(34) PDF 1531KB(1)
摘要:
“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
周兴国
2008, 26(2): 10-15.  
摘要(10) HTML全文(8) PDF 736KB(1)
摘要:
启发式教学源自孔子和苏格拉底, 并且现代教学论亦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或原则。然而, 启发式教学的"古今"与"中外"之间, 存在着非常大的分野。这种分野的实质其实是哲学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之不同取向所致。当今要恢复古典时期的启发式教学, 就必须抛弃工具主义理性, 把启发式教学中所不可或缺的对话视作师生的生活方式。
关于高师教学问题
孟宪承
1987, 5(4): 1-3.  
摘要(26) HTML全文(26) PDF 308KB(1)
摘要:
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立法
忻福良
1988, 6(2): 11-20.  
摘要(42) HTML全文(13) PDF 1108KB(1)
摘要: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1988, 6(1): 34-34.  
摘要(40) HTML全文(25) PDF 171KB(1)
摘要: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不同成績的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晓柳, 李宁玉, 郝京华, 吴康宁
1988, 6(2): 57-64.  
摘要(29) HTML全文(24) PDF 708KB(1)
摘要:
儿童智力活动的内化与指导
胡克英
1986, 4(4): 27-38.  
摘要(19) HTML全文(16) PDF 1197KB(1)
摘要:
美国全国教育科学院
S·K·贝利
1990, 8(1): 48-48, 54.  
摘要(28) HTML全文(23) PDF 218KB(1)
摘要:
试论教育政策研究分类的理论基础
谢少华
2002, 20(1): 83-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9
摘要(6) HTML全文(3) PDF 901KB(1)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理论基础薄弱和实践范围或类别狭窄的现状,提出拓展范围与丰富基础理论是我国教育政策研究面临的挑战。在评价众多教育政策学者的分类法的基础上,尝试将教育政策研究在技术操作性层面上分为四大类。进而,笔者以更高层次的社会观和科学观为依据,重点评述了占据当今国内外教育政策研究主流的六大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理论里的因果模式
A·班杜拉
1987, 5(1): 1-12.  
摘要(16) HTML全文(9) PDF 1111KB(1)
摘要:
教育政策、教育管理与文化分析——社会学传统的重要性
安格斯劳伦斯
2004, 22(3): 31-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6
摘要(7) HTML全文(4) PDF 1296KB(1)
摘要:
近来,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研究多采用文化分析的方法。但是这些研究中的“文化”概念本身需要持续不断的分析。“文化”不是一~种增加利益的工具, 而是一-种关注组织内部动力关系和组织外部更为宽广的社会关系的观念或视角。这种关系视角把学校看作场所,文化的塑造是一个社会的和政治的过程。要理解学校教育, 就要理解教育文化反映组织动力的方式,以及学校教育在复杂的社会形态中的文化定位。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主要对象和方式
邱渊
1989, 7(1): 33-40.  
摘要(15) HTML全文(12) PDF 968KB(1)
摘要:
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塞内加尔]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
1988, 6(1): 1-7.  
摘要(26) HTML全文(19) PDF 777KB(1)
摘要:
办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学习《邓小平文选》
钟慧
1983, 1(2): 1-2.  
摘要(27) HTML全文(29) PDF 282KB(1)
摘要:
创造性思惟“信息转化说”
熊川武
1987, 5(4): 59-71.  
摘要(11) HTML全文(11) PDF 1398KB(1)
摘要:
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
王竹立
2019, 37(5): 38-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4
摘要(80) HTML全文(63) PDF 2317KB(1)
摘要:
历史上对知识有过很多定义,也有过很多种不同的知识观,但大多都把知识视为正确的、经过检验的、被专家学者系统加工整理过的人类认知成果。自网络诞生以来,人类的经验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存储在数字媒体中,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一种新的知识类型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这种还在形成过程中的、尚未被系统加工整理的知识,被称为软知识,而传统的、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知识被称为硬知识。区别软、硬知识最主要的指标是知识的稳定性,包括结构的稳定性、内容的稳定性和价值的稳定性。以软、硬知识为主要划分标志的知识观被称为"新知识观"。新知识观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产生了新学习观、新教学观以及新的教与学和理论与模式,对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工作计划
1991, 9(4): 66,71-72,77,78.  
摘要(30) HTML全文(19) PDF 681KB(1)
摘要:
数学认知能力的认知与脑机制理论模型综述
张红川, 董奇
2002, 20(1): 12-21,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2
摘要(21) HTML全文(9) PDF 1021KB(1)
摘要:
数学认知能力是个体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也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重点研究课题。近二十余年来,一些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視角,采取多种研究手段与技术对数学认知能力、过程及其与脑结构、功能的联系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获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并据此建立了若干数学认知的功能与结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彼此继承,又不断进行着扩展与深化,为数学认知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几个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主要理论观点、研究证据以及尚待改进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学前儿童对愿望与情绪之间关系的认知发展
方富熹, 刘国雄
2007, 25(4): 67-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3
摘要(31) HTML全文(13) PDF 225KB(1)
摘要:
从两种不同性质的需要(心理和生理需要)出发, 考察了90名3 -5岁幼儿对愿望是否满足引发的情绪认知, 结果表明:(1) 90%以上的幼儿都能理解愿望满足将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 (2)他们对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的认知要显著差一些, 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发展趋势, 并且这一理解依赖于需要的性质; (3)在心理需要与生理需要相冲突的情况下, 多数的3、4、5岁幼儿作出符合主人公心理需要的情绪判断。这些结果从愿望产生的根源上揭示出幼儿对基于愿望的情绪的认知发展, 探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需要优先效应", 扩展了当前对幼儿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认识, 对父母的育儿实践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李春玲
2006, 24(3): 3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4
摘要(31) HTML全文(14) PDF 239KB(1)
摘要:
频繁的学校组织变革引发人们对学校组织变革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聚焦于中小学校, 对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归纳出存在的诸多问题, 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
T·N·波斯特思尔韦特
1990, 8(1): 20-20,36.  
摘要(13) HTML全文(13) PDF 233KB(1)
摘要:
西方“隐蔽课程”研究的探析
唐晓杰
1988, 6(2): 43-55.  
摘要(15) HTML全文(16) PDF 1398KB(1)
摘要:
教师评价内容体系之重建
申继亮, 孙炳海
2008, 26(2): 38-43.  
摘要(15) HTML全文(12) PDF 634KB(1)
摘要:
针对当前教师评价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教师评价内容体系的重建是教师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教师基本素质、职责与表现为主要成分, 整合教师胜任力评价、教师绩效评价和教师效能评价的契合之处, 在理论上提出了教师评价内容体系的金字塔模型。金字塔模型主要有成分、维度与指标三级体系构成, 它对量化教师绩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培训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价值。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
黄河清
2002, 20(2): 28-34,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5
摘要(10) HTML全文(7) PDF 863KB(1)
摘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救育系统中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私人领城,学校是公共机构,这就决定了它们是青少年成长的两种不同的环境,前者是自发性的较为自然的环境,后者是有计划地建构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环境。由于家庭与学校的性质与结构不同,它们在教育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的水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救育方法、途径以及教育过程都有区别。
用什么样的汉字测定及估计小学生的识字量
1992, 10(1): 1-6.  
摘要(21) HTML全文(35) PDF 599KB(1)
摘要:
“共同生存”何以可能?——教育场域中信任问题的社会学审思
石艳
2007, 25(2): 14-20.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2.003
摘要(41) HTML全文(20) PDF 75KB(1)
摘要:

信任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社会行为模式, 是社会成员共同生存的基础。察看当前教育场域, 可发现各种形式的“信任危机”。文章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个体信任和群体信任, 以及教育系统的整体信任等三种信任类型, 提出了完善教育信任机制、确立可信任的教师形象、建立双向互动的信任型师生关系等化解信任危机的对策, 并以此来构建教育场域内的信任图景。

"应该如何”的失誤—对青年教育中理想化倾向的思考
杜克丁
1989, 7(1): 59-62.  
摘要(25) HTML全文(14) PDF 507KB(1)
摘要:
神学化·人本学化·心理学化—宏观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进程
张法琨
1984, 2(2): 83-90.  
摘要(20) HTML全文(17) PDF 878KB(1)
摘要:
视网膜与阅读:眼动控制的理想观察者模型
沈模卫, 张光强
2000, 18(4): 59-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9
摘要(4) HTML全文(36) PDF 600KB(1)
摘要:
该论文主要阐述了近来出现的一个关于阅读活动中眼动控制理论的模型, “Mr.Chips:理想观察者模型”, 该模型特别重视视觉的、语义的和眼球运动的信息的整合过程。模型以字母为认知加工基本单元, 强调视觉广度的概念(单个注视中所能识别的字母数目)。模型为人类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行为提供了一个量化体系, 同时还为一些应急行为(如回跳和最佳注视位置)等提供了新的诊释。模型还是第一个就各种盲区对人类阅读的影响做出解释和预测的量化模型。该文还深入讨论了模型的特点, 并展望了其在中文阅读眼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循证:欧盟教育实证研究新趋向
俞可, 陈丹, 赵帅
2017, 35(3): 142-149, 173, 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5
摘要(61) HTML全文(26)
摘要:
欧盟以及各成员国将研究焦点转向教育政策制定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转向的动能来自证据。循证遂应运而生,并因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勃兴而备受期待。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促使欧盟各国架构教育监测体系,它由三个层面组成:学校外部评估;学校内部评估;学生学业成就评估。而欧盟2007年展开的研究项目“改进校长工作,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可提供一个示例。该项目的最大收益非三方共赢莫属,即通过循证,使教育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互动与共赢得以实现。以循证为标志的欧盟教育实证研究新趋向能引发三点启示:证据共享,即形成一个教育学术界与教育实践界以及教育行政界的证据共享机制;体系共建,旨在生成新的循证知识、循证方法与循证理念,进而提升教育证据的生产力、教育政策的执行力与教学实践的创新力;价值共赢,意味着循证所孕育的生命力,既体现在欧盟教育版图上的欧洲价值共赢,更彰显于欧盟维度下的教育价值再造。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扈中平, 刘朝晖
2001, 20(2): 46-53.  
摘要(26) HTML全文(18) PDF 749KB(1)
摘要:
文认为,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境,就德育工作自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存在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而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认识的错位。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而且往往是无条件的和不加前提的。这种道德价值观常常使“君子”吃亏,“小人”得利,不利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我们所宣扬的道德标准为什么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我国最早的西医学堂—北洋医学堂
1985, 3(2): 28-28.  
摘要(23) HTML全文(25) PDF 154KB(1)
摘要:
圣约翰大学在引进西方心理学中的桥梁作用
马文驹
1985, 3(3): 84-84.  
摘要(28) HTML全文(26) PDF 171KB(1)
摘要:
在线教学人际互动的混合研究—上海高校教师的视角
李琳琳
2021, 39(7): 50-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5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938KB(1)
摘要:
人际互动是影响在线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SOTL-T课题组通过对8850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和23位教师的深度访谈,对在线教学人际互动的特征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在互动媒介方面,文字互动占比最大,其留存性和可见性强,可以通过字斟句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但出现了表情包辅助和表述简短化的趋势;音视频互动对网速和深层表演有较高要求,出于后台前台化的形象整饰压力,教师打开摄像头的频率不高。(2)在互动时间方面,同步互动的时间刚性强、间隔短、边界清晰、节奏匀速且方向单一,时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异步互动的时间刚性弱、间隔长、边界模糊、节奏可控且能撤销和剪辑,时间效率更低。(3)在互动空间方面,分割的空间限制了在线教学互动的多样性与充分性,但同时也能通过匿名保护形成人际安全距离;在有特殊空间需求的课程中,在线教学展现出了独有的优势或劣势。(4)超过半数的老师认为,在线教学人际互动的频率和效果较线下教学都有所下降,平台设计只是更多地满足了教师一方的符号输出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对高校、教师和平台开发者提出了相应的行动建议。
信息技术革命与教育教学变革:反思与展望
阎光才
2021, 39(7):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1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08KB(1)
摘要: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引起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关注。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进展与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确存在互动关系,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变革的同时,又不断地基于教育的社会需求寻获发展空间,但技术从未在根本上动摇教育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关系构型。当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某些特性,赋予人们解构乃至颠覆所有传统模式的期待,然而它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至少在当前和可见的未来,信息技术革命未必能够带来一场教育学的革命。因为导致现代教育各种悖论和困境的主因是由外在社会结构决定的教育体制化逻辑,技术并不必然表现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它可能促成教育既有功能的放大与内卷化,也可能带来教育固有价值属性的衰减和异化。因此,对于技术应用于教育需要持有开放而又谨慎的乐观。
两种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
吴志宏
1999, 17(3): 19-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2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623KB(1)
摘要:
简论近代中国蚕絲教育
沈剑
1987, 5(2): 37-43.  
摘要(21) HTML全文(15) PDF 776KB(1)
摘要:
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初探
沈力军
1985, 3(4): 1-9.  
摘要(6) HTML全文(15) PDF 947KB(1)
摘要:
人格的自我知识:准确性及其限度
陈少华, 曾毅
2014, 32(3): 78-83.  
摘要(77) HTML全文(47)
摘要:
人格的自我知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思维、情感、声望及行为模式的自我知觉,通常借助于内省、行为的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获得。人格的自我知识与行为表现之间有适度的相关,人们对自己的人格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其准确性随人格维度而变化。受信息障碍和动机障碍的影响,人格的自我知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自我知觉中的盲点和动机性因素使人们不可能像陌生人那样不带偏见地判断自己的人格,人格的自我知识与他人知识具有不对称性。为了提高人格自我知识的准确性,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降低自我保护动机、运用正念技术以及坚持做自己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肖正德
2021, 39(7): 92-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9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45KB(1)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积极担当新乡贤角色。乡村教师要践行这一文化责任,除了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威望外,还需具备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意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在总体上尚属低迷状态;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来源地对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乡村教师的职业守望、乡土情怀、公共精神与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呈正相关。有鉴于此,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应守望职业信念,厚植乡土情怀,振作公共精神,增强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积极发挥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外国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1990, 8(3): 16-16.  
摘要(23) HTML全文(19) PDF 158KB(1)
摘要:
从私塾到学校:中国基础教育机构现代转型的史与思
蒋纯焦
2015, 33(2): 82-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2
摘要(62) HTML全文(21)
摘要:
中国古代基础教育的主体是民间私塾,现代学制设计之初,实行分级办学,将基础教育纳入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同时又对传统私塾采取包容政策。于是在20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开始呈现传统私塾与新式学堂并举的二元结构,此种状况贯穿了整个民国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基础教育机构才彻底完成从私塾到学校的转型。私塾在近现代社会的长期存在,延缓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的步伐,这既有制度设计方面的原因,也与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高度相关。
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研究及性教育设想
耿文秀
1991, 9(2): 87-96.  
摘要(31) HTML全文(36) PDF 1137KB(1)
摘要: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新体系——读《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
朱作人, 杨宏飞
1984, 2(4): 91-93.  
摘要(22) HTML全文(17) PDF 357KB(1)
摘要:
三种反教育现代化思潮评析
邬志辉
2001, 19(1): 14-18, 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3
摘要(24) HTML全文(17) PDF 543KB(1)
摘要:
生意义上,教育现代化思潮和反教育现代化思潮几乎是共生的。由于20世纪后半叶以来“现代性的困境”,反教育现代化思潮十分活跃。依此背景,文章梳理、评析了三种反教育现代化思潮——教育现代化过时论、模糊论和危机论,指出中国既要追求教育现代化,又要在教育现代化和反教育现代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正音书院与清代的官话运动
邓洪波
1994, 12(3): 79-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3.0l1
摘要(2) HTML全文(29) PDF 703KB(1)
摘要:
要加强对教学各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验
李秉德
1985, 3(2): 3-5.  
摘要(16) HTML全文(5) PDF 380KB(1)
摘要:
数字鸿沟的演变:从网络接入到心智投入—基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调查
郭娇
2021, 39(7): 16-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2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10KB(1)
摘要:
数字鸿沟最初是描述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群体信息技术渗透率的差异,近年来其判定标准逐渐从外部的网络接入演变为内在的心智投入。基于上海39所高校64949名本科生样本的研究发现,“旧数字鸿沟”接近弥合,仅户籍在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新买电脑或开通宽带的行为显著高于城市生源。“新数字鸿沟”更为突出: 女生在线上学习时看小说或玩游戏等娱乐行为显著高于男生;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线上学习的专注力与持久度均显著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农村生源在全部6项指标上都面临比城市生源更严峻的挑战。通过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变量之后,网络接入对本科生在线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影响甚微;但“新数字鸿沟”使用偏好与投入程度各项指标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都显著,效应值也相对较大。
《外国教育家评传》序
赵祥麟
1991, 9(3): 1-9.  
摘要(33) HTML全文(20) PDF 1106KB(1)
摘要: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征稿启事
2021, 39(5): 130-130.  
摘要(24) HTML全文(7) PDF 138KB(1)
摘要:
认识过程究竟是什么(下)一心理学问题质疑
张昉
1985, 3(1): 47-60.  
摘要(16) HTML全文(19) PDF 1405KB(1)
摘要:
在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中国教育学———新世纪第一个五年中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杨小微, 叶澜
2006, 24(4): 1-9.  
摘要(40) HTML全文(17) PDF 914KB(1)
摘要:
2001~2005年,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突显出对人、对实践和对学科自身发展的深切关注,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呈现出以转型为主调的浑厚旋律,先后经历了学科存在价值与发展空间的寻找、学科研究转型、学科发展意识觉醒与迷乱这样几个阶段,最后进入“问题意识增强、本土研究强化、重建力量集聚”的新时期。总之,新世纪第一个五年使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正在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教育的问题和趋势——一些观察和思考
[美]A·H·帕索
1989, 7(3): 11-32.  
摘要(25) HTML全文(22) PDF 2212KB(1)
摘要:
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
刘儒德, 宗敏, 刘治刚
2005, 23(3): 49-54, 67.  
摘要(13) HTML全文(19) PDF 277KB(1)
摘要:
学生的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学习现象和经验的直观认识, 对学习动机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观的具体内涵和结构, 研究者们分别侧重于学习观因素和层次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但这些理论都是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归纳出来的, 而学生的学习观是一种内隐的直觉, 学生未必能够明确而全面地描述得出来。为了更好地揭示个体学习观的内涵, 最好基于调查归纳研究的结果, 参照学习理论家们对学习现象和经验的分析, 同时从因素的层次两个方面来刻画学生个体的学习观。
论教育质量
〔瑞典〕 托斯坦·胡森
1987, 5(3): 1-10.  
摘要(26) HTML全文(9) PDF 1017KB(1)
摘要:
中国古代的早期家庭教育
赵忠心
1987, 5(4): 47-50.  
摘要(20) HTML全文(13) PDF 564KB(1)
摘要:
基于学生成绩残差分解技术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雷万鹏, 马红梅, 黄华明
2021, 39(7): 84-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8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53KB(1)
摘要:
运用教育生产函数方法,在控制学生特征、教师特征和学校特征后,学生成绩的预测值与班级均值之差可视为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净效应,将此残差值在班级层面加总平均即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效应量。本文基于课题组在湖北和广东两省收集的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预测学生成绩,结合学生成绩残差分解技术讨论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教师教学质量的效应量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第一,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边际效应介于0.3−0.5个标准差间,且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第二,教师教学质量的个体间差异较大,若将教学质量处于平均水平的教师替换为最优秀的教师,全班学生的成绩可整体提升0.3个标准差;而将其替换为教学质量最差的教师后,全班成绩将集体下滑0.5-0.7个标准差。在如何科学评价教师“教得好”方面,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于教育变革、教育革新与教育改革之界说
1990, 8(2): 10-10.  
摘要(23) HTML全文(23) PDF 163KB(1)
摘要:
教育起源问题刍议
胡德海
1985, 3(2): 67-74.  
摘要(14) HTML全文(18) PDF 882KB(1)
摘要:
大学生发散性思惟初探
潘洁, 梁宁建, 金炜, 赵敏, 俞强, 徐成芳
1983, 1(1): 81-86.  
摘要(30) HTML全文(13) PDF 583KB(1)
摘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改革
孙喜亭
1988, 6(3): 1-13.  
摘要(18) HTML全文(22) PDF 1396KB(1)
摘要:
論柯尔柏格对道德教育的建构主义探讨
魏贤超
1987, 5(1): 45-58.  
摘要(12) HTML全文(30) PDF 1389KB(1)
摘要:
高等教育发展理论:解构与重构
李晶, 刘晖
2019, 37(6): 75-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7
摘要(79) HTML全文(43) PDF 599KB(1)
摘要:
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根本看法,经系统化、抽象化之后形成的,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主要讨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上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三大要素,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高等教育发展价值——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分析框架,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宋代地方官学考析
黄书光
1986, 4(4): 79-94.  
摘要(12) HTML全文(15) PDF 1507KB(1)
摘要:
教育精准扶贫:“一村一园”计划乐都十周年效果评估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村一园”计划课题组
2021, 39(7): 107-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10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714KB(1)
摘要:
“治贫先治愚”是脱贫攻坚战的长远之计。为了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健康发展,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200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青海省海东地委、行署的支持下,在乐都县开展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包括山村幼儿园和营养包两个项目。其中山村幼儿园项目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2016年提升为“一村一园”计划。“一村一园”计划实施10年来,已建成了村一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显著提升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至2019年底,乐都区学前3年毛入园率已超过98%。10年间,乐都有8705名儿童从山村幼儿园毕业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受益家庭超过5400户。山村幼儿园保障了全县近30%的贫困农村学生,总人均成本仅为县级公立园的1/6—1/8。至2019年底,“一村一园”计划已在我国11个中西部省份的33个县广泛实施,在园儿童超过80000人,累计受益人数超过210000人。“一村一园”计划的质量和效果也比较理想,受益儿童的发展水平、心理特质、智力与学习能力等方面普遍好于未上幼儿园的儿童和乡镇幼儿园儿童,有些方面接近县级公立园。无论从受益面、成本效益、教育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看,“一村一园”计划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优秀项目,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基本公共服务价值取向。
我国民办教育治理制度:变革与创新
董圣足
2017, 35(6): 18-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3
摘要(56) HTML全文(26)
摘要:
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发展,我国民办教育治理制度得以逐步完善。实践表明,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的成长壮大,与民办学校内外部治理制度的变革紧密相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办教育治理制度创新,将主要围绕分类管理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法人制度建设三大主题展开。其中,推进分类管理,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的重大举措;转变政府职能,是激发办学主体活力的重要保障;健全法人制度,是实现民办院校善治的关键所在。
关于教育和教养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南斯拉夫]弗拉基来尔·鲍良克
1986, 4(1): 1-7.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828KB(1)
摘要:
元认知与有效学习:原理与条件
陈启山, 温忠麟
2010, 28(1): 53-59.  
摘要(60) HTML全文(41)
摘要:
研究者通常将元认知分为监测与调控两个子系统进行研究,并对元认知监测与元认知调控的关系及二者对个体学习的影响作用做深入探讨。基于元认知监测的学习调控是有条件的,首先是个体要有利用监测指导调控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个体的元认知监测要足够精确。通常情况下,个体的监测并不精确,但它是可以提高的。
日本学校仪式的教育史研究
胡国勇
2010, 28(3): 87-96.  
摘要(48) HTML全文(20)
摘要:
战前日本的学校仪式形式上与江户时代藩学“释典”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但性质上已成为以“日章旗”、“君之代”、《教育敕语》、“御真影”为要素的天皇制教育训练臣民的工具,是战前日本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战后,美国利用天皇制的占领政策以及日本政府维护天皇制的国策,使学校仪式中天皇制教育毒素未能彻底清除。冷战终结后,以“日章旗”、“君之代”法制化为标志,日本出现了复活战前的学校仪式的征兆。
教育学家张文郁教授逝世
1990, 8(2): 20-20.  
摘要(26) HTML全文(32) PDF 70KB(1)
摘要: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
庞维国
2001, 20(2): 78-83.   doi: 10.16382/j.crki.1000-5560.2001.02.009
摘要(8) HTML全文(2) PDF 555KB(1)
摘要:
文从自主学习的实质、内外条件、教育干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对学习的各方面或者学习的整个过程主动作出调节和控制,它具有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学生的自主学习依赖于自我意识、元认知发展水平、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意志控制等内部条件和教育指导等外部条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改善教学模式和针对学生学习的某些具体方面进行指导两个层面着手。
高考改革初探
吴一庆
1983, 1(2): 80-84.  
摘要(14) HTML全文(4) PDF 572KB(1)
摘要:
家长学习参与和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基于亲子关系和学习自信心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
李佳哲, 胡咏梅
2021, 39(7): 72-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7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63KB(1)
摘要:
家庭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HLM模型和路径分析模型探究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1)小学生学业成绩随着家长学习参与频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初中生家长学习参与频率与子女学业成绩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2)对于亲子关系较好的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频率的增加有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升;但对于亲子关系较差的中小学生,家长要适度控制其参与子女学习的频率,以促使子女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3)学习自信心在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和子女学业成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亲子关系在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参与和子女学习自信心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并进而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建议中小学生家长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初中生家长适度控制对子女学习的参与频率,采用适合子女的学习参与方式,努力提升学习参与质量。此外,在参与子女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式教育提升子女的学习自信心。
认识过程究竟是什么(上)——心理学问题质疑
张昉
1984, 2(4): 21-26.  
摘要(17) HTML全文(18) PDF 628KB(1)
摘要:
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
肖朗, 叶志坚
2004, 22(4): 76-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11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269KB(1)
摘要:
王国维(1877-1927)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2 0世纪初, 他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期刊《教育世界》, 在广泛介绍日本、欧美教育制度以及西方教育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 比较系统地导入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及其理论基础——以康德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西方近代伦理学和心理学, 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儿童对空间词汇的掌握
张仁俊
1985, 3(4): 35-46.  
摘要(19) HTML全文(18) PDF 1211KB(1)
摘要:
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
王海英
2008, 26(2): 16-24.  
摘要(40) HTML全文(22) PDF 1027KB(1)
摘要: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与态度, 在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中, 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 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倒退。儿責观的世纪变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文章从四个时段, 即1900-1919、1919-1949、1949-1989、1989-2000分析了儿童观的变迁历程, 概括了儿童观研究中的三种方法, 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方法, 指出在中国长时段的儿童史研究还基本是一个空白。此外, 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视角的不一样, 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主要有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与儿童, 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与儿童, 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儿童, 以及哲学视角下的哲学与儿童。
精神科学教育学——成就、局限性、批判的转变
[德]W.克拉夫基
1993, 11(1): 31-40.  
摘要(20) HTML全文(18) PDF 998KB(1)
摘要:
大学治理、财务管理与价值增值关系研究
杨蓉, 王雯, 刘婷婷
2019, 37(6): 83-9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8
摘要(56) HTML全文(41) PDF 1154KB(1)
摘要:
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大学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本研究以2012—201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财务管理为切入点,考察大学治理与价值增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大学治理、财务管理与价值增值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财务管理在大学治理和大学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学治理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大学价值增值;大学治理通过财务管理进一步促进大学价值增值,但主要体现在科研价值上,教学价值提升不显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应对机制之比较研究—从中美两国的文化心理背景出发
徐光兴
2004, 22(3): 62-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10
摘要(8) HTML全文(2) PDF 513KB(1)
摘要:
本文对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做了概括性的描述, 对应激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创伤模式进行了心理学分析。同时从东西方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入手, 通过对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来分析两国人民对创伤后应激障碍采取的心理应对机制, 特别是探讨了中美两国PTSD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法的异同, 指出东西方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 两者文化的融汇必然给PTSD研究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 也将为PTSD的干预和矫治提供更加系统、更为科学的途径。
论中小学学校的法律地位
任海涛, 杨兴龙
2021, 39(1): 40-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1.003
摘要(27) HTML全文(15) PDF 548KB(1)
摘要:
学校法律地位的界定是研究学校内部建构和对外关系的基础性前提。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高校的法律地位日臻明确,但中小学的法律地位仍有待探索,值得重视。中小学的法律地位可以分为民事法律地位与行政法律地位,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出发,对其界定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中小学进行多元化处理。就民事法律地位而言,我国的公立中小学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而民办中小学具有法人地位;就行政法律地位而言,中小学在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中既可能是行政相对人,也可能是内部下属机构,在对教师的职务评定以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做出开除处理时可能具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培养新时期人才需要“第二课堂”
徐正贞
1986, 4(3): 87-90.  
摘要(4) HTML全文(12) PDF 509KB(1)
摘要: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教育
潘希武
2008, 26(2): 74-79.  
摘要(32) HTML全文(9) PDF 743KB(1)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要处理哲学与政治间的冲突, 也即是探讨哲人如何在政治城邦中获得哲学生活方式。基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考虑, 柏拉图的教诲是通过教育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德性城邦和社会。因此, 柏拉图式的教育是实现美好城邦和生活的德性教育。而这种德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的追问与探寻之中, 因而它是一种哲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
鲁洁
2001, 19(4): 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1
摘要(1) HTML全文(4) PDF 816KB(1)
摘要:
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世纪,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其目的是唯经济功利,其手段是唯工具理性。在功利主义教育的框架中,德育没有它的存身之地。道德教育的根基在本真教育中。本真教育是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又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教育、道德教育在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当代教育向本真回归的走向。
工艺学上的变化:新的定义和解释
[英]埃德蒙·金
1986, 4(4): 1-6.  
摘要(6) HTML全文(17) PDF 663KB(1)
摘要:
论学校教育作为公共生活
冯建军
2014, 32(3): 38-48.  
摘要(58) HTML全文(26)
摘要: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
林良夫
1992, 10(2): 57-62.  
摘要(23) HTML全文(12) PDF 768KB(1)
摘要:
略论陶行知人民教育思想的发展
郭笙, 刘硕
1983, 1(1): 33-40.  
摘要(20) HTML全文(20) PDF 916KB(1)
摘要:
黄宗羲教育活动研究
金林祥
1989, 7(4): 69-80.  
摘要(22) HTML全文(20) PDF 1441KB(1)
摘要:
孟禄在华活动年表(1913年5月——1937年6月)
周洪宇, 陈竞蓉
2003, 21(3): 44-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6
摘要(1) HTML全文(28) PDF 1037KB(1)
摘要: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比较教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保罗·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曾于1913—37年间10余次来中国调查教育、讲学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1921年9月,由实际教育调查社聘请,孟禄来华进行了大规模教育调查与讲学。他还长期担任中化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副董事长,参与领导该会工作。孟禄来华对于改进中国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推动“六·三·三”学制颁行,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是近现代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页。然而,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在搜集和整理大量中美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此份《孟禄在华活动年表》,希望能为人们研究孟禄提供一个基本依据,推动国内外学术界对孟禄的研究。
隋唐五代私人科技传授札记
程方平
1984, 2(3): 78-81.  
摘要(24) HTML全文(27) PDF 506KB(1)
摘要:
在线课程教学的交互形式与学生学习投入表现的关系探究
王思遥
2021, 39(7): 38-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7.004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867KB(1)
摘要:
教学交互是实现在线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也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作为同步课堂特殊交互方式之一的视频交互亦对教学交互和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30所高校15441名研究生的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与分层回归模型,围绕在线课程教学交互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在线课程生生交互、生师交互和内容交互能分别正向预测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生生视频交互正向调节了教学交互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以及情感投入的关系;而生师视频交互对教学交互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无显著影响。在未来的在线教育过程中,可通过营造社会性交互环境、丰富交互内容、关注“触发性”交互事件、保障视频交互质量等方式促进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投入。
语文教学阶梯论
陈良璜, 陈良琨
1984, 2(1): 83-90.  
摘要(7) HTML全文(8) PDF 887KB(1)
摘要:
唐文治和交通大学
周宗湘
1986, 4(3): 61-65.  
摘要(12) HTML全文(11) PDF 603KB(1)
摘要:
元记忆教育训练的认知研究
邓铸, 李学亮
1997, 15(4): 68-73, 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10
摘要(3) HTML全文(14) PDF 662KB(1)
摘要:
教育管理制度伦理问题研究
郅庭瑾
2006, 24(4): 32-37.  
摘要(25) HTML全文(18) PDF 665KB(1)
摘要:
教育管理制度既应当是合乎理性的,也应当是合乎伦理的。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是密切教育管理制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向,前者重在对教育制度本身进行道德上的评判和矫正,通过内容的建构促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在教育制度中的渗透与落实;后者强调将某种社会倡导、公众认可的道德规范转变成为具有强制效力的教育制度。两者在教育管理的秩序重整与道德建设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相比较而言,教育管理制度的伦理化更应当成为教育管理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的首要选择。
关于语文学习与教学规律的思考——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育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姚夏倩, 皮连生
1999, 17(3): 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8
摘要(19) HTML全文(10) PDF 591KB(1)
摘要:
教育实验的历史考察和本质探讨
张定璋
1991, 9(4): 1-16.  
摘要(6) HTML全文(12) PDF 1832KB(1)
摘要:
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林崇德
1992, 10(4): 65-72.  
摘要(18) HTML全文(14) PDF 886KB(1)
摘要:
关于教育学教材改革問题的思考
陈侠
1991, 9(4): 73-77.  
摘要(23) HTML全文(20) PDF 606KB(1)
摘要:
对元认知和智力超常关系的探讨
桑标
1999, 17(3): 75-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10
摘要(19) HTML全文(17) PDF 516KB(1)
摘要:
《教育史学》的反思与重构
张传燧
2001, 19(1): 81-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12
摘要(3) HTML全文(9) PDF 519KB(1)
摘要:
在反思《教育史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教育史学》的设想。文章认为,《教育史学》应该具有展现性、思辩性、应用性和人文性四大功能,分别体现《教育史学》的基本价值、本体价值、应然价值和精神价值。目前,教育史学的应有功能尚未得到完全发挥,价值未能充分实现,甚至还存在功能退化和人文价值失落现象,教育史学的危机表现为理论危机、现实危机、队伍危机。但《教育史学》的新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较好的外在环境和强劲的动力。重构《教育史学》,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理论素养、面对教育现实、更新研究方法、强化主体意识、改革课程教学等几方面抓起。
论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白振汉
1986, 4(1): 77-83.  
摘要(16) HTML全文(10) PDF 838KB(1)
摘要:
欧洲比较教育学会
1989, 7(2): 66-66, 96.  
摘要(25) HTML全文(12) PDF 265KB(1)
摘要:
《吕氏春秋》中的教育思想
廖其发
1988, 6(3): 81-92.  
摘要(21) HTML全文(34) PDF 1306KB(1)
摘要:
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
叶浩生
1990, 8(3): 17-22.  
摘要(24) HTML全文(41) PDF 550KB(1)
摘要:
学校为生活作准备——1945年以来西欧学校的发展阶段
[比利时]亨理·雅纳
1986, 4(2): 1-7.  
摘要(15) HTML全文(18) PDF 821KB(1)
摘要:
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
张人杰
2007, 25(4): 12-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5
摘要(28) HTML全文(16) PDF 311KB(1)
摘要:
为了解决教师的角色冲突, 改进学科研究也不无必要。教育社会学因本身所具学科性质而对此已有长期研究, 且已被正确地寄予更多的希望。然而, 该学科的研究实况离预期相去甚远已非一朝一夕。因此, 有必要识别和改进其不足之处, 使之能够名至实归地推进角色冲突理论的发展和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当务之急宜从较为具体的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入手, 共同地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梳理杂乱无章的现有论述, 涉及尚未涉及的突出问题, 以及拓宽系于一途的研究取向。换言之, 本文是以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为个案, 关于改进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探讨。
学科活动——小学低年级第二渠道教学的好形式
卢寄萍
1984, 2(3): 12-17.  
摘要(20) HTML全文(23) PDF 727KB(1)
摘要:
博洛尼亚进程述论
杨天平, 金如意
2009, 27(1): 9-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7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508KB(1)
摘要:
作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重大举措的博洛尼亚进程, 即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进程, 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建构欧洲高等教育区为目标, 旨在加强各成员国之间高等教育的可比性和兼容性, 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 重塑欧洲高等教育的辉煌。1999年6月, 欧洲29国教育部长共同签署《博洛尼亚宣言》, 提出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具体构想、行动纲领和工作计划。其后, 经过历次会议特别是5次部长峰会的评估和改革, 逐步形成“学位体系建设、质量保证、学位互认、促进流动、联合学位、终身学习、社会维度和机会均等、提升就业力、全球化背景下的欧洲高等教育”等新的行动目标, 并在学制改革、质量保证、学分互换、学位互认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2007年的伦敦会议明确提出, 要建设“全球化背景下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从《索邦宣言》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设想到EHEA的形成规模, 从当初的4个发起国到现在的46个成员国, 博洛尼亚进程走过了10年, 其内容不断丰富, 目标日益完善, 原则广受认同, 且一直处于发展、改革和完善之中, 致力于协调进程在各国实施进度的差异、保持进程趋同化发展中的多样性、寻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区域性合作和竞争中的平衡。
中国最初介绍和试行“道尔顿制”的资料
1984, 2(4): 40-40.  
摘要(37) HTML全文(33) PDF 138KB(1)
摘要:
试论杜威的育人观
马骥雄
1989, 7(2): 49-54, 96.  
摘要(19) HTML全文(6) PDF 836KB(1)
摘要: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姚琦
2006, 24(3): 81-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12
摘要(30) HTML全文(16) PDF 346KB(1)
摘要: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 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 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 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 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 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重新理解《学记》:基于整体教育史观的审思
孙杰
2019, 37(5): 153-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4
摘要(155) HTML全文(68) PDF 677KB(1)
摘要:
以学论教是经学时代《学记》文本注疏的总体特征,由学至本是中国古代学者对《学记》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经学时代向学科时代的转变过程中,学者们通过中体西用范式来表达对现代学术的文化认同,《学记臆解》就是国人依托传统学术对现代教育学的自我应答。国人在翻译和介绍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类译著的过程之中,拉开了中国教育学科体系自身建设的序幕。《学记考释》就是借鉴赫尔巴特的教育范式,从《学记》之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和教育心理学三个部分,来解读《学记》的教育思想体系。《学记今译》和《〈学记〉译述》《〈学记〉批注》《学记评注》等著作,可以被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历史缩影。教育史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的关注,使得我们必须围绕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基本问题,基于实质概念与形式概念连接和转换的研究路径,来重新思索经学化和学科化视域下的《学记》研究范式,以期在实现教育史学和教育学史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达到对《学记》教育思想体系的历史的逻辑的分析。
蔡元培的大学教育论
李庆
1984, 2(3): 82-89, 53.  
摘要(14) HTML全文(27) PDF 1103KB(1)
摘要: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成因与对策
朱琳
2016, 34(2): 88-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2
摘要(73) HTML全文(43)
摘要:
伴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是全面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以及信息洪流充斥的虚拟世界的蔓延,这种时代背景与生存空间带给了大学生无穷的选择机会,但网络行为失范现象也屡有发生。为了解失范类型与行为成因,我们选取了22所高校1708名大学生、126名教育工作者和46名大学生家长作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包括“违规行为、侵权行为、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四种类型;对“虚拟网络”的误解、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度崇拜等为行为产生之内因,社会集体意识的衰落和规范的缺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等为行为之外因。基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须采取引导大学生遵规意识的自我强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善大学生的网络生态环境等干预策略。
把幼儿园作为普教体系的第一阶段
刘荣才
1985, 3(2): 82-84.  
摘要(7) HTML全文(13) PDF 421KB(1)
摘要:
论王安石的陶冶成才观
黄明喜
2000, 18(1): 88-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11
摘要(5) HTML全文(3) PDF 898KB(1)
摘要:
陶冶成才观是贯穿在王安石整个教育思想中的红线和突出主题。王安石基于历史教训与变法需要,构建了集“教”、“养”、“取”、“任”诸环节于一体的人才学说,形成了基础在教育的比较完备的人才理论体系。王安石的陶冶成才观及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评价中的敏感性问题研究
冯晖
2007, 25(2): 37-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07
摘要(11) HTML全文(7) PDF 54KB(1)
摘要:
教育评价中存在许多导致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因素, 本文分析了教育评价中影响评价结果合理性的敏感性问题, 如指标属性值的标准化、评价专家的组成、群体评价结果的合成、评价模型的选取等。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笔谈
1985, 3(3): 1-26.  
摘要(18) HTML全文(14) PDF 2816KB(1)
摘要:
科学教育的研究趋势与展望
胡卫平
2007, 25(4): 44-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9
摘要(24) HTML全文(8) PDF 270KB(1)
摘要:
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教育的总体研究趋势和主要领域的研究趋势, 分析了未来科学教育研究的方向, 即研究思路的系统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研究内容的整合性。
孔子的“学”范畴研究
杜成宪
1988, 6(3): 67-79.  
摘要(13) HTML全文(25) PDF 1351KB(0)
摘要:
自由讲见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戴宝云, 易霭夫
1985, 3(2): 80-82.  
摘要(23) HTML全文(25) PDF 400KB(0)
摘要:
《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论争
陈波
2013, 31(3): 92-96.  
摘要(55) HTML全文(41)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在美国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了持久争论,特别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围绕《标准》的大辩论,表明双方都力图将中小学历史教育纳入自身的价值系统,同时也反映出教科书之争实质上是对美国的“人心之争”、“未来之争”。
美国联邦政府重大的教育立法(一)
1985, 3(2): 6-6.  
摘要(52) HTML全文(32) PDF 116KB(0)
摘要:
沁园春祝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股创刊十周年
任钟印
1993, 13(3): 8-8.  
摘要(14) HTML全文(20) PDF 168KB(0)
摘要:
西方神经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张卫东
2011, 29(4): 48-56.  
摘要(43) HTML全文(37)
摘要:
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实验美学和神经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神经美学旨在探究人类艺术与审美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生物学或神经基础。该学科领域研究从神经科学家通过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分析以揭示与大脑机能运作机制相契合的艺术审美原理到更多研究者采用无创性神经影像学技术观测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过程的脑机制而不断取得进展。关于审美具身化与共(移)情的神经机制是神经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迄今该学科发展尚未成熟,在理论和方法学上面临着一些挑战性问题需要解决,关于审美加工及美感产生的神经机制尚有诸多疑点待澄清。
“informal education”与“non-formal education”
1989, 7(1): 86-86.  
摘要(29) HTML全文(24) PDF 118KB(0)
摘要:
从“对话”到“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的跃升——论存在主义观照下的教育
沈俊强
2008, 26(4): 23-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6
摘要(11) HTML全文(13) PDF 307KB(0)
摘要:
存在主义哲学传入我国已经有较长的时段了, 其对我国教育理论更新的影响还未被深入地考察。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与司拉雪麦格(Thrasymachus)的一段对话入手, 分析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方式的“对话”, 如何经由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式的解读, 跃升为“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进而, 以杜威的教育哲学为参照, 对“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作更进一步的理解, 力图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理论发展提供的线索。
问题解决智力结构模型对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意义
1990, 8(1): 17-19.  
摘要(14) HTML全文(21) PDF 288KB(0)
摘要:
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制度”与“制度化”问题
李政涛
2001, 19(3): 76-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8
摘要(12) HTML全文(11) PDF 991KB(0)
摘要:
从“制度”和“制度化”的角度,理解和探讨教育学科自身的形成与发展是论文的中心思想。为此,论文探讨了教育学科中的“制度”和“制度化”概念及其功能、教育学科制度化的基本过程和历史简述,并提出了对当前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缺失的诊断及其初步对策。
试论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事业与思想-以主持保定莲池书院为中心的考察
吴洪成, 李占萍, 张文超
2010, 28(2): 74-81.  
摘要(39) HTML全文(30)
摘要: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不仅是桐城派大师,更是莲池书院院长、名师。他主持莲池书院期间,批判科举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西学的价值,开办新式学堂,筹集书院经费,聘请外国教习,支持书院的近代改制。所有这些,都顺应了近代新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吴汝纶卸任莲池书院院长,继续进行新教育的探索。
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考
王荣, 桑标
2007, 25(1): 68-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0
摘要(27) HTML全文(21) PDF 206KB(0)
摘要:
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是关于个体功能与发展的理论, 对发展心理学中如何理解人的发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为当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取向注入了新的气息和新的力量。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教育观念更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引发的教育观念变革寻迹
瞿葆奎, 郑金洲
1998, 16(3):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1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1262KB(0)
摘要:
中学教师关系绩效结构研究
胡中锋, 蒋毅欢
2009, 27(3): 20-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3.011
摘要(35) HTML全文(14) PDF 406KB(0)
摘要:
通过文献综述、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 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中学教师关系绩效评价量表。对173份有效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中学教师关系绩效呈现清晰的四因素结构模型, 即职业道德、自我发展与创新、和谐互助和组织认同。为了进一步验证此模型是否是最优模型及中学教师关系绩效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对413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结果证实了四维结构模型的合理性,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
彭泽平
2005, 23(2): 20-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3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797KB(0)
摘要: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从教育哲学角度来审视,我国新课程的这种价值转型,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紧密相关。在知识论转换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的动态性、建构性、开放性、内在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在人学观方面,人们开始超越以往对“人”抽象化、静态化、空洞化的认识,强调了“人”本然具有的生命性、主体性、能动性、自为性、超越性等应然性的向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知识论的前提和鲜活的人学基础。
教学研究的目的—手段范式述评—兼论我国解放后教学研究的进程与危机
崔允漷
1998, 16(2):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01
摘要(1) HTML全文(12) PDF 894KB(0)
摘要:
彻底的认知功能主义语言获得观——“用法建构语言获得理论”述评
丁国旺, 宋正国
2005, 23(1): 38-43.  
摘要(11) HTML全文(16) PDF 676KB(0)
摘要:
用法建构语言获得理论揭示;儿責利用意图解读、文化学习、范畴化等技能进行认知加工,通过模仿和用法建构,最终获得第一语言。该理论是彻底的认知、功能的语言获得理论。本文介绍该理论,说明其来源并作理论分析。
班干部:成长和教育的双重需要
孙俊三
2013, 31(1): 11-18.  
摘要(56) HTML全文(48)
摘要:
学校,以学为主,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学习的东西包括一切;学校也是生活的场所,生活的内容应该真实;学校当然也是社会的场所,社会的内容应该全面。学校的班干部制度,既是为了儿童,也是为了社会,学生当班干部,是青少年成长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培养学生班干部,充满了教育性,班干部工作,教育性是第一位的,教育性是最大的追求。班集体在培养班干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认真学习叶圣陶語文教育思想
陶本一
1984, 2(1): 78-82.  
摘要(24) HTML全文(23) PDF 450KB(0)
摘要:
“中师与小学挂钩, 建立教育实践新模式”实验与研究
四川南充师范学校课题组
1994, 12(3): 65-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3.009
摘要(7) HTML全文(6) PDF 695KB(0)
摘要:
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教育学生
余光
1988, 6(4): 91-94.  
摘要(28) HTML全文(27) PDF 453KB(0)
摘要: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的应用
刘儒德
2002, 20(1): 22-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3
摘要(11) HTML全文(1) PDF 929KB(0)
摘要:
摘要基于问题学习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念,在中小学加以应用时,教育者要注意:①其学习目标重在促使学习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成为自主(或自我调节)的学习者与有效的合作者; ②所采用的问题要与系统的学科知识相平衡; ③其学习评价要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以便有效地考察学生的收获和进步; ④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适时、适量,并随学生的进步而逐渐消退。
辽代儒学传播与教育的发展
顾宏义
1998, 16(3): 89-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10
摘要(18) HTML全文(9) PDF 752KB(0)
摘要:
儒学东进及其对日本古代教育的影响
关松林
2004, 22(2): 83-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14
摘要(23) HTML全文(7) PDF 464KB(0)
摘要:
中国儒学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世界教育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同属亚洲文化圈的国家的教育更是影响深刻。本文分析了儒学传入日本后所经历的不同发展时期,着重阐述了儒学时日本古代教育的影响。
当代智力测验中的认知评估倾向:现状、核心与趋势
邓赐平, 蔡丹
2008, 26(3): 47-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1
摘要(15) HTML全文(9) PDF 813KB(0)
摘要:
本文试图就隐含于现今常用智力浏验中的认知评估任务、评佑任务指向的核心过程、以及评估的未来趋向进行回顾。通过比较刹析研究和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智力浏验, 特别是几个明确以有关认知加工理论为基础的经典浏验, 发现这些测验大多涉及关于知觉、注意、记忆、推理、执行功能等认知过程的考查, 表明当代智力测验似乎表现出向认知过程发展评估回归的倾向
为超过“啊哈”而教!
[美]E·P·托兰斯
1988, 6(4): 15-22.  
摘要(17) HTML全文(19) PDF 660KB(0)
摘要:
“恐慌人”与让人复归平静的教育
章乐
2014, 32(3): 63-68.  
摘要(49) HTML全文(17)
摘要:
恐慌是过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性格”,其症状是屈从权威、信任丧失以及自私蔓延。“解放”的三次剥夺带来了现代人的脆弱性,科学主义盛行带来了人造恐慌的蔓延,以及“政治”的异化使得消解恐慌的公共之路丧失, 是“恐慌人”形成的现代根源。面对着“恐慌人”的形成,学校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与平静的场所,一方面,可以防止儿童过早地接触社会中的恐慌,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未来进入社会后,对社会中的恐慌提供相应的拉力。具体而言,教育应该引导儿童追寻美德与智慧;培养儿童的“风险意识”;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理学德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张学强
1997, 15(3): 89-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12
摘要(5) HTML全文(6) PDF 751KB(0)
摘要:
教育理论研究的认识定位问题
方展画
1995, 13(2): 47-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5
摘要(8) HTML全文(3) PDF 1335KB(0)
摘要:
教育哲学三论
孟宪承
2007, 25(3):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1
摘要(17) HTML全文(15) PDF 574KB(0)
摘要:
《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问题的商榷》一文的反思
潘艺林, 蒋冬梅
1993, 11(1): 49-52.  
摘要(17) HTML全文(18) PDF 489KB(0)
摘要:
也谈人类教育的起源问题——与孔智华同志商榷
陈桂生
1986, 4(2): 87-89.  
摘要(25) HTML全文(21) PDF 346KB(0)
摘要:
教育管理的病理
[加]C·霍奇金森
1992, 10(3): 7-16.  
摘要(24) HTML全文(10) PDF 2344KB(0)
摘要:
认知负荷与认知技能和图式获得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辛自强, 林崇德
2002, 20(4): 55-60, 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7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774KB(0)
摘要:
认知技能和图式获得是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它们都与认知负荷有密切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由斯威勒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然后讨论了认知负荷与图式和技能获得的关系,在明确了认知负荷对学习的影响后,进一步分析了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对“行动研究”的研究
张民选
1992, 10(1): 63-70.  
摘要(50) HTML全文(20) PDF 871KB(0)
摘要:
论沛西·能的个性自由发展理论
徐小洲
1994, 12(1): 69-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09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927KB(0)
摘要:
香港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唐玉光
1997, 15(2): 16-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2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70KB(0)
摘要:
图式理论与句子教学
王小明
1999, 17(2): 62-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8
摘要(6) HTML全文(14) PDF 523KB(0)
摘要:
“教育现代化”的可能诠释:知识社会学路径的话语研究
孙阳
2014, 32(1): 50-57.  
摘要(47) HTML全文(35)
摘要:
“教育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学术产品,同时也是一个中国意义上的独特学术命题。在现有研究历史中,西方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现代化研究都出现了一些试图从话语、意识角度对该领域进行分析的萌芽,还尚未有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该种诠释的尝试。福柯意义上的话语研究以及卢克曼等人的知识社会学的融合,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诠释而言,是一种可能的路径。在此框架下,可以提出一个包括定位、立场、内容以及方法的可能的教育现代化诠释范式。
导入范畴思维:搭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论的新框架
蒋园园
2012, 30(4): 19-25.  
摘要(64) HTML全文(26)
摘要:
分析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应有的范畴,理性地看待现有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的利与弊,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聚合式教学的核心。以一种理论研究的范畴思维,准确理解和把握国际理解教育之本真,搭建新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论框架,能为建构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论实践推理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邓友超
2006, 24(2): 8-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2
摘要(18) HTML全文(14) PDF 438KB(0)
摘要:
任何实践都需要智慧, 教师实践也不例外。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有多种方式, 实践推理是其中之一。实践推理有两种形式:一是逻辑推理, 又分为实践三段论和实践推论, 二是基于案例的推理。相应地, 教师实践推理也有此两种方式。实践推理养成教师实践智慧的方式, 一是思考, 二是处理新情境和旧案例之间的关系。
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
余子峡
1995, 13(2): 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1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2074KB(0)
摘要:
我国地方高校招生计划地区分配模型指标体系研究
董业军
2012, 30(4): 31-36.  
摘要(54) HTML全文(27)
摘要:
高校招生计划安排,特别是分省计划安排对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亦明确提出要“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为了科学、合理地分配地方高校招生计划,尽量降低地方高校招生计划地区分配中的主观随意性,有必要通过模型构建对地方高校招生计划进行地区分配。基于地方高校招生计划地区分配模型的目标定位及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笔者建立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地方高校招生计划地区分配模型指标体系,以期为全国地方高校招生计划地区分配提供决策参考。
国立北京高师和附中师资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兼论中国教育从依附到自主的历史进程
景晓平
2010, 28(1): 69-74.  
摘要(53) HTML全文(20)
摘要:
清末民初以来,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北京高师,再到高师附中,师资经历了日本籍教师,中国留日学生,北师大(包括北高师)的毕业生等三轮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体现了外来教育体系引进到中国后经历的三个过程:第一,引进外来制度。第二,本土的文化自觉。第三,融合中外,实现超越。北师大和附中师资变迁,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由依附到自觉和超越的历史进程。
拉伊和他的《实验教育学》
瞿葆奎
1999, 17(4):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1
摘要(14) HTML全文(30) PDF 1155KB(0)
摘要:
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师教育改革及展望——尊重个人尊严(人的尊严)的教育
三轮定宣
1998, 16(1): 32-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5
摘要(3) HTML全文(2)
摘要:
全国高校教育系科现状调查研究
王楠
1999, 17(3): 40-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5
摘要(6) HTML全文(15) PDF 783KB(0)
摘要:
情绪智力:理论及问题
王晓钧
2002, 20(2): 59-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10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884KB(0)
摘要:
情绪智力学说是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一种正在研究的心理与教育观点,近年来流行于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然而在研究和讨论此学说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概念、理论和应用导向谬误。本文拟从概念、理论、测量和问题4个方面对“情绪智力学说”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澄清情绪智力概念,阐明情绪智力理论,分析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匡正存在于我国学术界,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学界的情绪智力研究谬误和应用偏差。
论教育身体史的学理支撑
李艳莉, 周洪宇
2016, 34(4): 15-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2
摘要(56) HTML全文(29)
摘要:
教育身体史的提出,既是教育史研究不断走向关注人及其生命体验的需要和追求,也是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已有成果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些学科给予教育身体史研究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对“身体”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明确教育身体史研究中“身体”的本质和属性, 有助于人们跳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模式,对教育参与者形成全方位的整全认识,在书写教育身体史时以材料“体知”其真实感觉和感受,以“身体”为根基还原对教育参与者的真切生命关怀,最终书写“人”和“人身体”在场的教育史。同时,这些学科的不同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关于身体的划分,又可为教育身体史研究参考。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史研究领域,吸收和借鉴各学科身体研究的资源,应是教育身体史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
李琳琦, 王世华
1997, 15(3): 80-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11
摘要(20) HTML全文(15) PDF 1011KB(0)
摘要:
论教师的经验性学习
陈振华
2003, 21(3): 17-24, 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3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945KB(0)
摘要:
教师在学校教育场景与家庭、社区等日常生活场景中可能获得多种教育经验。从这些经验中学习即经验性学习是教师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教师建构个人教育知识、学会教学的重要途径。经验性学习有两种,一是自发的经验性学习,它可用三个心理学原理加以解释,其所以能增长知识,是有赖于外部影响和主体行动的;一是自觉的经验性学习,它的主要措施是经验反思与经验重建。
个体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质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傅维利, 刘磊
2012, 30(1): 1-13.  
摘要(48) HTML全文(18)
摘要:
实践能力的内涵需要在实践与能力的关联语境中确立起来。从其本质属性来看,实践能力是胜任不同类型实践任务的个体所具备的具有共性特征的能力素质,直接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其功能在于确保个体顺利形成并实施实践观念。对高水平实践专家的质性研究表明,个体实践能力由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等四个维度14个要素共同构成。重视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要素的专门性培养是今后学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活动
1991, 9(1): 26-26+74.  
摘要(8) HTML全文(13) PDF 288KB(0)
摘要:
尊重视域下学生学习期望的政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吴遵民, 李艳
2019, 37(5): 80-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7
摘要(80) HTML全文(36) PDF 5082KB(0)
摘要:
当前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除家长与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期待之外,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也都有一定的期望。三者期望虽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却都反映为成绩至上。从尊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角度来看,在成绩至上心理的主导下,教师和家长均缺乏对学生内在学习期望的了解与关注。同时,教育投入的高成本与高风险,亦使得干涉、代替、剥夺学生学习期望的行为频发。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期望并没受到家长或教师等成人群体的尊重,这将会对学生的后期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可通过普遍开设家长讲堂、探索创建学生生涯指导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建立多元社会媒体平台等方法,来缓解成绩至上的社会心理,增进成人群体对学生学习期望的了解与理解,推动尊重意识的形成,以让学习回归兴趣的本源,并使学习期望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民国时期教师的教学研究初探
汪明帅
2013, 31(1): 89-95.  
摘要(52) HTML全文(26)
摘要: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不仅是对自身专业身份的一种认同,也因为教学研究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民国时期,有为让师范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试教讨论会、批评会,有为让在职教师谋求教法改良的教学批评会、研究会,有为试验教学法而进行的教学法专题研究活动,等等。大体而言,民国时期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有明确的主题,但不一定指向教师的真实问题;虽强调依据教学法展开研究,但更多属就事论事;主要侧重研究如何教,对于如何学关注不多。
语言理解眼动研究的争论与趋势
王穗苹, 黄时华, 杨锦绵
2006, 24(2): 59-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7
摘要(26) HTML全文(14) PDF 256KB(0)
摘要:
眼动记录法是当代心理学界进行语言理解研究的一种重要技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回顾和分析, 可以看到, 目前这一领域研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眼动控制的本质、串行抑或并行加工两个问题上。而在未来, 对语言理解的眼动研究将会集中于口语理解的眼动研究、眼动与ERP的结合、宏观层面语言理解、语言理解的个别差异、不同语言间的眼动比较研究等方面, 未来语言理解研究的新成果将会更多地建立在眼动研究的基础上。
美国联邦政府重大的教育立法(二)
陈延泽
1985, 3(3): 68-70.  
摘要(23) HTML全文(22) PDF 305KB(0)
摘要:
论鲁迅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其貢献
何志汉
1986, 4(3): 51-60.  
摘要(20) HTML全文(29) PDF 930KB(0)
摘要:
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统计方法的关系及其新发展
段斌
1997, 15(1): 38-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5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999KB(0)
摘要:
我国8种教育期刊基础文献与核心著者分析
邢志强, 姜惠莉
2000, 18(3): 9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12
摘要(16) HTML全文(9) PDF 649KB(0)
摘要:
本文使用国际通用的“科学引证分析法”, 对我国《教育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版)等8种教育学类核心期刊1996一1998年的基础文献、核心著者及其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
重构课堂
郑金洲
2001, 19(3): 53-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6
摘要(5) HTML全文(1) PDF 1012KB(0)
摘要:
重构课堂需要梳理原有的课堂观念,树立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所在等一系列基本认识;并应对现有中小学课堂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教条化、模式化、静态化、单一化可以说是当今课堂中存在的主要病疾;课堂重构就是要尽可能避免甚至清除这些摘疾。在课堂重构中;主要应以个性化教学观为指导;实现六个方面的关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时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的重构可以借助于下列四个方面的途径来完成:开展研究;加强反思;制度创新;师资培训尤其是校本培训。
著名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马骥雄教授逝世
1991, 9(1): 14-14.  
摘要(27) HTML全文(21) PDF 113KB(0)
摘要:
学习策略的性质、结构与特点
黄旭
1990, 8(4): 85-92.  
摘要(17) HTML全文(11) PDF 786KB(0)
摘要: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理论悖论
樊改霞, 王嘉毅
2013, 31(3): 8-16.  
摘要(62) HTML全文(57)
摘要: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政策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 它也越来越多地在教育制度层面、课程设置层面以及教学方法层面面临严峻的困境,实践困境背后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悖论。公共立场的教育正是试图关注个人自由与集体权利、文化多元与核心文化价值以及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紧张关系。
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及其社会后果——基于中国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
文军, 顾楚丹
2017, 35(2): 33-42, 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4
摘要(61) HTML全文(34)
摘要:
过去30年来, 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迅猛, 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状况及其负面效应, 始终是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 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本文主要基于国家教育统计数据, 比较了2003年和2013年中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发展及其差异状况, 重点分析了这种差异状况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城乡利益的失衡格局, 其负面效应的破解亟待整个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
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
崔允漷, 雷浩
2015, 33(4): 15-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
摘要(53) HTML全文(30)
摘要:
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视角概括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结构,即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学-教一致性”,或者说“所学即所教”,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的匹配程度;“教-评一致性”,或者说“所教即所评”,它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评价的匹配程度;“评-学一致性”,也就是说“所学即所评”,它是指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的匹配程度。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对这个三因素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教-学-评一致性可以解构为三个因子,并且这一结构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较好,因此,在理论上建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模型是合理的。
1995, 13(2): 92-96.  
摘要(4) HTML全文(4) PDF 355KB(0)
摘要:
民国初年社会转型中的地方教育发展—以徽州教育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马勇虎, 李琳琦
2011, 29(4): 79-86.  
摘要(50) HTML全文(36)
摘要:
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变迁过程,具体显现了师范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度。徽州小学教育发展的县域、城乡不平衡格局,既与社会转型有关,也与地方社会的支持力度有关。全徽教育协进社议案的处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地方教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也表现出向行政领域扩展的趋势。
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祁占勇, 陈鹏
2016, 34(3): 79-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10
摘要(52) HTML全文(26)
摘要:
研究以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数据来源,利用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绘制了我国1985-2015年教育法学研究的1409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和六个领域展开。两大主线为:权利与权力的研究和教育活动法与教育组织法的研究;六大领域包括: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地位与法律关系及其法律救济研究、依法治校视域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研究、依法治教与教育法体系研究、法治视野下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及其法律意识培养研究、学生伤害事故及其教育法律责任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受教育权研究。但与此同时,我国教育法学研究还需要在程序法研究、教育法理学研究、教育法案学研究、学科视域下的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治研究、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等方面不断拓展,以期丰富教育法学研究领域,彰显教育法学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
师曼, 刘晟, 刘霞, 周平艳, 陈有义, 刘坚, 魏锐
2016, 34(3): 29-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4
摘要(107) HTML全文(67)
摘要:
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教育目标的共性与特性,决定了它们在选取素养要素与搭建框架方面存在异同,如OECD、欧盟、美国P21、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俄罗斯等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均各具特色。全球29个框架中的素养条目经梳理与合并,最终形成两类共18项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在不同框架中被收录的情况不同,且受经济体的收入水平影响: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对“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素养的关注度显著高于高收入经济体;高收入经济体对“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素养的关注度显著高于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这18项核心素养及其受关注情况提醒素养框架开发者:既要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应关注自身需求;既应关注素养框架内部层级结构,也应注意素养发展进阶研究等。
基于视频的学习过程分析:为什么?如何做?
肖思汉, 德利马
2017, 35(5): 55-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5
摘要(62) HTML全文(37)
摘要: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基于视频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尤其是对学习过程的研究——的主流取径之一。然而,对于为什么要运用视频,如何对视频进行分析,学界仍然见解不一。本文在梳理相关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两个案例呈现视频分析的三个重要维度,即个人的身体、社会的身体、身体与物件的互动。本文指出,这三个维度根本性地影响着我们对课堂互动、学习过程、教学机制的分析、理解与阐释,而视频数据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本文强调,为了发掘视频研究的潜力,教育工作者需要从理论视角上扭转"语言中心论"的偏见,探索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评价权,并且尊重课堂生活世界中的"日用行常"。
当代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趋势探析
李政涛
2009, 27(2): 21-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8
摘要(10) HTML全文(13) PDF 345KB(0)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 当代西方教育人类学呈现多种发展趋势。具体包括: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地位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核心主题更加体现时代需要和时代精神; 研究方法论日益多元化体系化, 并逐渐形成自身的特殊性; 对教育改革的介入加强, 教育改革成为发展新的沃土; 更加关注教育人类学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争论问题的透视
李剑萍
1996, 14(3): 23-31.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5
摘要(1) HTML全文(7) PDF 773KB(0)
摘要:
从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方式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于启新
1994, 12(4): 63-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09
摘要(9) HTML全文(2) PDF 557KB(0)
摘要:
区域整体推进学与教的改革:合理性、理念与实践
李小红
2016, 34(1): 76-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1
摘要(47) HTML全文(22)
摘要:
学与教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些学校自主进行的学与教改革常因缺乏区域范围的制度保障、专业支持和改革氛围而难以深入和持续。区域整体推进是学与教改革的有效路径。区域整体推进学与教的改革,是促进学校和教师深入持续推进学与教的改革的需要,是推动区域内校际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落实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区域整体推进学与教的改革必须树立三大理念: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 除学校与教师外,区域教育行政管理者、业务支持者和家长也是责任主体; 从起始年级开始推进,才能达到持续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在实践层面,一个区域可从教育管理制度的重构,教研、科研和培训的一体化改革,家校合作的完善等方面整体推进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与教的改革。
张载的教育思想
杜成宪
1985, 3(4): 81-94.  
摘要(22) HTML全文(20) PDF 1522KB(0)
摘要: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王雷
2010, 28(3): 81-86, 96.  
摘要(36) HTML全文(19)
摘要:
社会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伴随国外社会教育影响和国内“开民智”、“作新民”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教育事业。社会教育在我国近代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中心、以通俗教育为中心、以平民教育为中心、民众教育和工农教育并起四个发展阶段。在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从国情、民情出发探讨中国教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储才”、教育对象是全体国民、教育内容是全面培植、教育机构设施应该多种多样等。
论学校教育与学生自主性发展—与西方学者汉德等人对话
熊川武, 江玲
2013, 31(4): 1-10.  
摘要(51) HTML全文(36)
摘要:
西方学者汉德相继发表的“反对把自主性作为教育目的”等文章, 忽略了学生自主性的特殊性与学校教育目的的特定功能, 用社会成员自主性和社会情境这些与“教育目的”几乎没有对应关系的“前提”推导出“自主性不能成为教育目的”的结论, 存在概念不清与逻辑混乱的问题。对这些观点进行质疑, 旨在强化学校教育目的应与时俱进, 引领学校在发展学生自主性上大做文章。
论教育规律与似规律现象
唐德海, 李枭鹰
2007, 25(2): 8-13,52.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2.002
摘要(10) HTML全文(10) PDF 77KB(0)
摘要:
教育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揭示教育规律和按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性诉求。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教育规律是一种“确定性规律”, 具有纯粹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等属性, 把探求教育规律等同于寻找教育的确定性和有序性, 相对忽视教育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事实上, 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 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 教育中没有严格的必然性, 只存在弹性的必然性, 教育规律本质上应为统计性规律。
北宋教育家胡安定先生
沈灌群
1983, 1(1): 48-50.  
摘要(41) HTML全文(42) PDF 368KB(0)
摘要:
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张丹
2016, 34(1): 62-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9
摘要(54) HTML全文(32)
摘要: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 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1988, 6(1): 56-56.  
摘要(11) HTML全文(7) PDF 165KB(0)
摘要: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1986, 4(3): 78-78.  
摘要(16) HTML全文(8) PDF 222KB(0)
摘要:
论教育目的的公平转型
项贤明
2017, 35(2): 24-32,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3
摘要(71) HTML全文(45)
摘要:
公平和教育公平都是历史的概念。关于教育公平的学术探讨可以从多个学科维度在不同层面上展开。在教育公平问题上, 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优先性的原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教育质量的难以测量决定了我们很难真正在质量意义上来谈教育公平, 择校或均衡化也不能真正保障教育公平, 人在教育中的自由选择才是教育公平的关键。现实社会中的人和教育的关系发生了异化, 人在教育中被工具化即是教育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也是妨害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克服教育异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将人本身当作教育目的, 这是人的教育本质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当且必须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核心内涵。
片面洞察下的"反学校"生存———关于教育与阶层再生产的探讨
史秋霞, 王毅杰
2015, 33(3): 23-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4
摘要(40) HTML全文(30)
摘要:
通过对指定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 在边缘且弱势的生活境遇之下, 在一些成绩较差、中考无望的农民工子女中形成了娱乐与抵制并存的"反学校"生存逻辑。这些孩子最终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 实现了阶层再生产。然而, 要进一步挖掘教育与阶层再生产的关系, 则不应将其生存逻辑置于群体层面理解, 而应考虑农民工子女具体情境下的策略性选择。当不存在强烈的内群体意识时, 这种"反学校"生存逻辑中蕴含的能动性也不具有改变阶层命运的潜能。
从“中华教育会”透视晚清基督教的教会教育
陈建华
2006, 24(2): 77-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10
摘要(11) HTML全文(34) PDF 349KB(0)
摘要:
清末基督教教会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 “中华教育会”有着其他宗教机构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 “中华教育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余光
1986, 4(2): 9-12.  
摘要(34) HTML全文(19) PDF 527KB(0)
摘要:
德国国民高等学校联合会
1992, 10(4): 57-58.  
摘要(22) HTML全文(7) PDF 285KB(0)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学校科学教育的境况与改革使命——推士《中国之科学与教育》述评
王伦信
2005, 23(1): 85-92.  
摘要(20) HTML全文(16) PDF 753KB(0)
摘要:
推士(G. R, Twiss) 1922年曾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遨请下来华从事了两年的科学教育调查和督导工作,其英文版《中国之科学与教育》是他两年工作的总结性著作,但长期以来几无人提及。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从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教学法的改进、科学教师的培训等方面对该书进行评述,并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学校科学教育的境况与改革使命,藉以对此书进行推介,以待教育史和科学史研究者充分发掘其史料价值。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个人全面发展问题浅议
赵卫
1990, 8(4): 23-31.  
摘要(29) HTML全文(21) PDF 913KB(0)
摘要:
测量理论的新进展:规则空间模型
辛涛, 焦丽亚
2006, 24(3): 50-56,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7
摘要(28) HTML全文(42) PDF 466KB(0)
摘要:
规则空间模型是一种基于统计模式识别和分类取向的认知诊断理论, 该模型可用于识别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诊断学生解题中所犯的错误, 它克服了CTT和IRT在教学评价中的缺陷, 开创了心理测量领域新的里程碑。该文首先介绍了规则空间模型的基本原理及阶段过程, 然后对模型的理论进展及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最后对模型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论“科”“教”关系认识中的几个误区
张诗亚
1997, 15(4): 41-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6
摘要(12) HTML全文(7) PDF 553KB(0)
摘要:
教育人学内涵探析
王啸
2006, 24(1): 23-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4
摘要(27) HTML全文(15) PDF 239KB(0)
摘要:
当代人学是对时代精神的自觉把握, 它提供了一种以人的方式思考、把握人生的新路径。作为一种人文诉求, 当代人学自觉地承担着对传统历史叙事和当代科学叙事的双重抗争和提升。在当代人学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人学, 其内涵包括“教育:人是目的”、“教育:人之生成”、“教育:人对人的活动”三个层面。这些方面揭示了教育学的人学发展路向, 即探讨一种以人的方式进行的、以人为目的的、以成人为根本宗旨的人的教育。
论教育改革的路径
龙宝新
2014, 32(3): 31-37.  
摘要(37) HTML全文(17)
摘要:
“元路径”是掌控教育改革的最高之“道”,“具体途径”是教育体制、机制、方式改革中选用的实然套路。教育改革史上出现了三条元路径,即教育事业的自生逻辑、外力控制的强制变迁与教育理论的实践渗透。教育改革的核心变革力来自教育理论的扩散与衍生,它是三种力量,即教育理论的磁力、教育实践的应变力与教育体制的支撑力在相互角力中合成的。在教育改革中,具体路径存在的使命是侧应教育理论向实践转生的需要,理念优选、范例推销、制度配合与体制拆解等都是把教育改革导向成功的具体路径。
中国近代中师课程的沿革
郑登云
1996, 14(3): 40-46.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7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582KB(0)
摘要:
英国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漫谈
张红霞
2016, 34(3): 9-11.  
摘要(62) HTML全文(25)
摘要:
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
季诚钧
2007, 25(2): 26-30.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2.005
摘要(12) HTML全文(9) PDF 57KB(0)
摘要:
大学校长选拔制度有不同类型:选举与任命两段制、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校自主遴选制、学校遴选与行政任命结合制、政府直接行政委任制、轮流出任制等等, 不同类型的校长选拔制度有其优势与弊端。本文对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类型与优劣作了比较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针对我国大学校长选拔的几点启示。
“非智力因素理论”质疑
萧宗六
1992, 10(4): 59-63.  
摘要(17) HTML全文(18) PDF 598KB(0)
摘要:
试论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恩想的影响
张学强
1999, 17(1): 18-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3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840KB(0)
摘要:
选择与平等:利益分化时代教育改革的辩证法
黄学军
2011, 29(2): 33-38.  
摘要(41) HTML全文(22)
摘要:
教育改革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利益分化是今日之中国的重要社会特征,三十年来,中国社会逐步从利益一元走向利益分化。利益一元社会中的教育需求是同质化的,利益分化带来了教育需求上的多样化和教育选择。利益分化必然伴随着利益整合,利益整合要求更高的教育平等。教育改革需要兼顾教育选择和教育平等,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面对教育上的双重需求,政府或社会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改革,分别是均衡基础上的多样化发展,绩效责任基础上的自主办学,弱势补偿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话语霸权、强势语言与大学的国际化
阎光才
2004, 22(1): 14-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3
摘要(5) HTML全文(13) PDF 277KB(0)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大学发展历史的回顾, 揭示了自中世纪大学兴起以来, 伴随着西方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以及当代美国文明在全球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 隐藏于大学国际化演进轨迹之中的一种内在逻辑。即话语独断赋予某种语言以强势地位, 而该强势语言进而奠定了大学国际化的基础, 这种演进逻辑无疑是导致当代世界中大学的中心与边缘格局形成的内在原因。
古典教学模式的现代意识
余进利
1996, 14(2): 47-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6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855KB(0)
摘要:
青年高教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及劳务市场就业情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2017, 35(2): 110-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4
摘要(59) HTML全文(31)
摘要:
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田正平, 李江源
2002, 20(1): 39-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5
摘要(2) HTML全文(4) PDF 1440KB(0)
摘要:
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由于追赶发展的压力异常沉重,而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因素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同现代化相适宜的教育制度框架问题,而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建设性意义上实现了教育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建构形成了容纳和支撑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强有力的权威体系以及实施大规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而改革开放2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则表明中国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教育激励结构,打破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张良才
1998, 16(2): 77-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12
摘要(10) HTML全文(2) PDF 560KB(0)
摘要:
高师公共教育学改革刍议
1991, 9(4): 79-82.  
摘要(29) HTML全文(19) PDF 514KB(0)
摘要:
“第二课堂”与“第二渠道”提法的商榷
曾闵
1985, 3(3): 64-64.  
摘要(22) HTML全文(29) PDF 150KB(0)
摘要:
论德国教育史学的民族传统
周采
2011, 29(2): 90-96.  
摘要(46) HTML全文(35)
摘要:
19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学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性学科,以兰克为代表的“科学的历史学”的学术研究方法得到全世界的极大尊重。但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对现代德国历史命运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及其对德国教育史学科的影响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注意。本文从19世纪德国经历的深刻思想变迁、近代德国历史学的民族特征、1945年以来德国历史学界的反思以及对德国教育史和德国教育史学史研究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尤其重视德国教育史研究的政治语境,期盼引起教育史同行的关注和讨论。
实证评价的兴起和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测量评价课程的改革
李伟明
1998, 16(2): 62-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10
摘要(17) HTML全文(5) PDF 627KB(0)
摘要:
近代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考察
商丽浩, 田正平
1998, 16(2): 89-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14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705KB(0)
摘要:
现代日本教育法史纲———学校教育法制25年
平原春好
2006, 24(4): 38-45.  
摘要(35) HTML全文(19) PDF 536KB(0)
摘要:
自1946年至1970年前后25年时间里,日本学校教育法制建设得到了逐步完善。在宪法中即设置了教育条款。其后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教育相关法律、学校教育相关法制、学校教育国库补助制度、教科书免费提供制度、班级编制与教职员法定配备人数标准、教职员工资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法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大学面向边疆招生模式的变革及其影响
张学强
2014, 32(2): 7-12.  
摘要(58) HTML全文(26)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出于对边疆教育的重视和加强边疆建设人才培养的考虑,大学在边疆招生方面先后出现了保送分发、自由投考及定向培养等三种招生模式,实现了大学边疆招生结构及招生数量的实质性突破,但同时也存在着招生规模有限、冒籍投考严重、教育质量低下及等级政治延存等多种局限性。
学前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
龚银清, 李红
2004, 22(4): 48-52,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7
摘要(10) HTML全文(3) PDF 210KB(0)
摘要:
对儿童规则推理能力的研究是认知发展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在很多领域(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及演绎推理等领域), 儿童能否顺利地进行推理, 与儿童的规则推理能力相关。自Frye和Zelazo (1992)等巧妙设计了两进两出的斜坡任务(RAMP任务)来研究儿童的规则推理能力以来, 许多研究者使用这一任务及其他任务对儿童的规则推理能力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结论。文章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阐述了儿童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 评价了用来解释其结果的CCC理论, 以期对儿童的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有一较深入的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
1988, 6(4): 40-40,85.  
摘要(21) HTML全文(17) PDF 218KB(0)
摘要:
沉痛悼念著名小学教育家沈百英教授
1993, 11(1): 30-30.  
摘要(12) HTML全文(16) PDF 115KB(0)
摘要:
良师益友
田正平
1993, 13(3): 27-29.  
摘要(5) HTML全文(6) PDF 403KB(0)
摘要:
重新审视内隐学习人工语法范型
邵志芳, 陆峥
2004, 22(2): 47-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8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635KB(0)
摘要:
本文对过去内隐学习实验报告中的人工语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人工语法有以下特征:它是加和概念,是没有无关特征的概念,是有限变化的概念。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仅仅将人工语法作为现成的实验材料,以获取自己所需的刺激字符串为最终目的,忽略了生成字符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造成实验用字符串分布不均,测验字符串与学习字符串不对应,各线路学习字符串样例亦未能完整表达规则,因而生成的字符串集已经无法完整、准确、唯一地体现人工语法。被试没有很好地对人工语法进行充分的学习,所学的语法也无法保证就是实验者所设定的规则,自然也就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内隐学习的存在及其特性。
教师职业信念问题初探
王卫东
2000, 18(4): 8-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2
摘要(6) HTML全文(7) PDF 559KB(0)
摘要:
教师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劳动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它在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形成教育劳动自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之间存在着辫证关系, 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就必须研究教师坚定而科学的职业信念的形成问题。影响教师职业信念形成的因素可分为教师的教育认识和需要两大方面, 而后者又包括教师的生活需要、职业声望、角色期望、发展需要等具体内容。
科学地安排运动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鍵
蔡金辉
1985, 3(3): 65-68.  
摘要(23) HTML全文(17) PDF 459KB(0)
摘要:
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观及其当代启示
方双虎
2011, 29(2): 47-55.  
摘要(39) HTML全文(50)
摘要: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他以前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整合,建构了一种整合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等方面都是整合的。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观是一种“星丛观”,即坚持“有差别的统一”,也就意味着心理学的整合是一种多元的整合,而不是一元的整合。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观对当前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启示表现为:树立大心理学观;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大整合;大力发展理论心理学,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面向生活世界,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论心理理论的建构和动机归因理论的整合
韦纳B
2001, 19(3): 17-29, 36.  
摘要(6) HTML全文(15) PDF 908KB(0)
摘要:
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几点思考
田正平
1989, 7(2): 31-34.  
摘要(42) HTML全文(27) PDF 588KB(0)
摘要:
师范教育在某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的趋势
[瑞典] S·马克隆德
1991, 9(2): 27-38, 74.  
摘要(35) HTML全文(28) PDF 1344KB(0)
摘要:
论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义务教育班级、学校规模的影响
傅维利, 张淼
2014, 32(1): 1-10.  
摘要(56) HTML全文(31)
摘要: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对一些地区的中小学规模产生了强烈的扩张效应,这给城乡义务教育班级与学校规模的合理调整带来严峻挑战。中国义务教育城市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一些人口大省的小学城市化水平低于城市总体的城市化水平;二是初中城市化水平不仅明显高于小学而且大大超越城市总体城市化水平。受人口自然增长放缓、农村人口迁移流向不确定、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隐性城市化人口激增等因素影响,中国的义务教育在学校数量和规模方面呈现总量基本合理、城乡差异化发展、隐性生源压力日增、一些地方大班额问题突出等特征。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是: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两个向度,在数量和规模间寻找不同的平衡点;保持教育城市化水平与区域总体城市化水平的协调一致;善于利用小班额预存的人数弹性空间,以应对流动人口流向的不确定性;对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人口大省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向实施科学监测,并建立有效控制班级和学校规模的预警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协调层次,保证各级政府在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责权对称。
在做什么,抑或知道在做什么-教师的前提性反思的危机与重建
曹永国
2014, 32(1): 41-49.  
摘要(53) HTML全文(19)
摘要:
“在做什么”,是在常识、熟知、甚至自明的范围中对行为的考虑与回答。一般而言,这种考虑和回答能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反思自己行为的实效;但它并不引起教师对自己行为本身更多的反思。熟知、常识和自明并不等同于真知与明晓,却往往包含着“无知”。“知道在做什么”,是对自我行为本身的一种艰苦地思索,是为了真正的知道和正当地行为,表现为对熟知、流行、常识的教师行为观念的批判与反思。这是一种教师的前提性反思。它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清醒的自我批判意识,反省自己行为所隐含的“无意识的前提”,理性地抵制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无思的共谋者。但是,教师教育对效率、手段、专门化以及科学化教育理论的过度强调使其出现了危机:前提性反思变得既不必要又无可能。重建教师前提性反思,教师需要做好一种知识的准备,即在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探寻并赢得关于人、幸福以及教育的整体性知识。基于此,教师教育亦是一种通识教育。
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
何安明, 刘华山, 惠秋平
2012, 30(2): 62-69.  
摘要(34) HTML全文(19)
摘要:
本研究提出了立足中国文化背景的感恩的概念并进行了理论建构,以此为基础,自行编制了针对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对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1)特质感恩是一个六因素结构, 包括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2)自编的青少年感恩量表(Adolescent Gratitude Scale,AGS)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作为教育诊断和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教育与哲学:从游离到复归
朱守信, 杨颉
2015, 33(4): 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01
摘要(57) HTML全文(40)
摘要:
现代科学主义认识论转向与教育生活的知识化转型,引发教育对哲学的游离,并导致现代教育哲学的深层危机。社会生产对知识和知识人的单向度依赖下,知识取代人成为教育的核心主题,进而形成对教育中道德理性和人性的显性压抑。教育游离哲学的本质是教育与人的分离。知识本身没有改变社会运行的道德基础,人性完善仍是教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构建知识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石。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发展变化,教育与人的关系始终是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教育哲学的终极命题是思考教育何以为善,教育的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的善。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
曾守锤
2011, 29(1): 62-67.  
摘要(61) HTML全文(30)
摘要:
通过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和干预的综述, 指出该领域存在的三个问题:心理弹性的操作性定义比较模糊; 研究贡献的定位不清晰; 干预中存在消极视角和个体水平的局限。因此, 应在积极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 重视流动儿童的积极发展, 环境的改变以及以全体儿童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改革。
关于普教改革与发展方向问题的探讨
洪宝书
1989, 7(2): 74-80.  
摘要(22) HTML全文(22) PDF 793KB(0)
摘要: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新探
苏扬
1994, 12(4): 69-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10
摘要(18) HTML全文(13) PDF 995KB(0)
摘要: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形成原因破译
熊贤君
2006, 24(1): 76-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2
摘要(23) HTML全文(8) PDF 295KB(0)
摘要: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 它是苦难而命运多舛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目睹国难日深, 国学地位日趋微贱, 社会道德人心日渐消沉, 而西方思想文化长驱直入极显强势的时刻, 为救亡图存, 寻求中华民族出路, 探索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如何发展做出的庄严而沉重的选择。
插图对儿童的阅读理解和记忆的影响
刘春玲
1990, 8(1): 81-88.  
摘要(18) HTML全文(13) PDF 518KB(0)
摘要:
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
陈纳
2007, 25(1): 28-34.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1.004
摘要(12) HTML全文(8) PDF 284KB(0)
摘要:
文献显示, 美国双语问题的高度政治性在我们的双语问题研究中远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着重对美国在推行双语教育过程中的相关社会政治问题, 尤其是围绕双语问题形成的派别纷争的情况及其政治实质进行探讨和分析, 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特定的“语言问题”和美国社会文化的认识。
普通中学设置选修课的历史演变过程
李一平
1986, 4(1): 19-28.  
摘要(12) HTML全文(10) PDF 1162KB(0)
摘要: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李涛
2014, 32(2): 104-110.  
摘要(45) HTML全文(21)
摘要: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的增长经历了缓慢成长期(1912-1921)、迅速扩张期(1922-1926)、发展与定型期(1927-1936)、稳步增长期(1937-1949)四个阶段。国立大学的区域分布经历了严重失衡期(1912-1926)、稳定失衡期(1927-1936)、内迁扩散期(1937-1945)、复员均衡期(1946-1949)等四个阶段。国立大学是中央意识的载体,也容易成为各方斗争的工具。国立大学分布不均衡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均衡则是人为调节的结果。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存在历史的吊诡现象。国立大学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学生价值取向特征与生存状态关系研究
李晓文
2003, 21(3): 70-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9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91KB(0)
摘要:
本研究在广泛座谈的基础上设计出问卷,要求被试对日常活动的价值取向及生存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班级状态的评价随年级上升而下降,被试的个体性价值取向居优势,竞争取向、功利效益性取向和平等取向反应明显。相关分析显示,生存环境状态评价与注重内在发展价值取向和平等协调的人际交往取向显著正相关,与权威、依赖取向显著负相关。相关结果显示,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的终极性的价值取向。
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与信息封闭—关于“儿童认知模块性”研究的理论思考
翟文静, 熊哲宏
2006, 24(3): 62-66,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9
摘要(27) HTML全文(11) PDF 247KB(0)
摘要:
所谓儿童认知模块性, 是指把儿童认知发展理解为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模块)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思路是对世界范围内儿童“领域特殊性发展”研究浪潮的一种响应。本文集中探讨了关于儿童认知模块性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在确立认知发展模块性的基本涵义基础上, 着重论证了在什么意义上认知发展是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的, 从而表明儿童认知发展的模块性。
初稿阶段不同要求和不同支持对小学生作文质量的影响初探
刘如平
1993, 11(1): 71-76.  
摘要(17) HTML全文(16) PDF 657KB(0)
摘要: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中国特色
董宝良
1987, 5(2): 9-19.  
摘要(28) HTML全文(16) PDF 1212KB(0)
摘要:
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孙绵涛, 康翠萍
1997, 15(3): 22-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3
摘要(6) HTML全文(8) PDF 520KB(0)
摘要:
成为自己·个体生命成长的一种价值期望
刘慧
2005, 23(2): 36-42, 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5
摘要(9) HTML全文(1) PDF 695KB(0)
摘要:
在现代范式中,人只是一个“东西”。而生命意义的寻求、发现与实现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生存使命。那么如何才能完成?本文主张,一定要回到个体生命本身,否则可能就是缘木求鱼。从生命的视野看,个体生命只能成为生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生命“所是”和“所能是”的自己。这一答案从当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得到有力支持。当今人类的发展为个体生命成为自己提供了可能,当代教育改革正朝着有助于个体生命成为自己的方向发展,教育有义务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
家庭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关系: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问题
杨启光, 陈明选
2011, 29(4): 30-39.  
摘要(40) HTML全文(26)
摘要:
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不可低估与忽视的力量。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围绕教育的职能与权利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变迁的必然结果,其间家庭始终在西方学校教育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校教育功能、课程教学与教育政策的改革以及家庭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实验等方面都主动回应家庭变迁的挑战与需求。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学校教育变革,要深刻重视家庭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位置,要努力考量家庭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利益诉求,积极发挥学校在恢复家庭的教育活力中的作用。
学生思维特征与信息媒介关系初探
李晓文
2002, 20(3): 62-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7
摘要(4) HTML全文(3) PDF 567KB(0)
摘要:
本研究以小学和初中学生为被试, 设计测查思维加工深度和发散性特征, 并且调查了接触信息媒介的状况。通过对被试反应结果的统计分析, 以及与l% 2年一项研究的对照, 本文探讨了信息媒介对学生思维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信息媒介与学生的思维特征之间存在着特异关联性。
对“非智力因素”讨论及有关问题的几点意见
李国榕, 杨昌勇
1994, 12(2): 61-68, 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9
摘要(1) HTML全文(10) PDF 1008KB(0)
摘要:
教育史上两个对话法的最早范例及其比较
袁永椿
1988, 6(2): 21-25.  
摘要(6) HTML全文(16) PDF 582KB(0)
摘要:
教育学范畴问题探析
郭元祥
1995, 13(3): 15-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2
摘要(1) HTML全文(4) PDF 875KB(0)
摘要: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施良方
1992, 10(4): 1-24.  
摘要(26) HTML全文(9) PDF 2162KB(0)
摘要:
种族中心主义和教育:亚洲的透视
[印度] S·苏克拉
1991, 9(4): 31-42.  
摘要(21) HTML全文(23) PDF 1328KB(0)
摘要:
从馆舍设置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意蕴
周慧梅
2012, 30(2): 76-83.  
摘要(30) HTML全文(16)
摘要:
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综合机关,它前接北洋政府时期的通俗教育馆,后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馆、图书馆,繁盛时期曾推广至全国各地。民众教育馆大多假文庙、贡院、庙宇、会馆等旧址所设,在修葺、扩建过程中,不仅延续了原先建筑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晕染上浓淡不一的国家在场的政治隐喻色彩,这在实际上影响和规约着民众教育馆事业的发展。民众教育馆的兴衰发展,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独特发展的规律所致,也与政府对社会教育和“动员民众”的态度密切相关。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
吴康宁
2009, 27(2): 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7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713KB(0)
摘要:
本文审视了我国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前开始学科重建时的基础, 从“基本建设的开展”与“学术研究的进展”两个方面回顾了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主要发展, 并对“学科使命的担当”、“学科视角的确立”及“学科资源的选择”这三个缠绕于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智育概论—一种新的智育理论的探索
皮连生
1994, 12(4): 41-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06
摘要(0) HTML全文(3) PDF 879KB(0)
摘要:
背诵在留学生基础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吴碧莲
1983, 1(2): 92-96.  
摘要(28) HTML全文(7) PDF 580KB(0)
摘要:
学校道德氛围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鞠玉翠, 梁磊
2017, 35(3): 80-93, 170, 1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9
摘要(51) HTML全文(21)
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编制学校道德氛围测评框架;参照已有量表,结合我国中小学实际情况,编制学校道德氛围量表;选取东部地区中小学生有效样本1000位,用AMOS17.0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学校道德氛围可从“正义”和“关怀”两个取向测得;学校道德氛围的正义取向,可由“公平”、“民主”、“规范”、“诚信”四个量度测得;学校道德氛围的关怀取向,可由“尊重”、“帮助”、“理解”、“宽容”、“归属”五个量度测得。
论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
蔡堂根
2012, 30(1): 56-61.  
摘要(51) HTML全文(17)
摘要:
偷窥禁忌在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中很常见,一般包括禁止偷窥、偷窥、惩罚等几个要素。偷窥禁忌富有神奇色彩,往往被认为与宗教信仰有关,但实际上,它完全是由人类的隐蔽心理机制决定的。人类的隐蔽心理机制是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安全心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隐蔽心理机制决定着偷窥禁忌的结构:“禁止偷窥”是隐蔽自己,确保安全;“偷窥”是破坏隐蔽,是对安全的威胁;“惩罚”则是对破坏隐蔽所作出的反应。隐蔽心理机制在偷窥禁忌中往往以潜意识的形式发挥作用,因此,人们既难以发现偷窥禁忌中的隐蔽心理机制,又难以准确理解偷窥禁忌。
我国古代教学形式若干问题探讨
张伟平
2002, 20(2): 72-77,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12
摘要(5) HTML全文(6) PDF 824KB(0)
摘要:
我国汉代(前206 —公元220)就出现了转相传授这种特殊形态的教学形式;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还有集体教学雏形的存在; 教学形式的演化与流变与受教育者的量变相关,更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自身的特质密不可分。
钟天纬的教育思想*(一)
1987, 5(3): 58-58.  
摘要(15) HTML全文(19) PDF 181KB(0)
摘要:
教学习惯的意蕴、特质与改变路向:教学文化变革的视角
肖正德
2012, 30(3): 15-22.  
摘要(39) HTML全文(22)
摘要:
教学习惯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特定教学行为方式的直接存在和教学观念文化的显体, 它存在于一切教学文化活动方面。教学习惯具有保守性、自动性、二重性等文化特质。改变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是教学文化变革中教师面临的一种挑战性的活动。教学习惯的改变是在日常教学生活变革中进行,通过优秀教学文化的示范引领及教学制度文化的惩戒堵塞,从日常教学生活的点滴细微处着手,经由持久的日常教学生活实践陶冶来完成。
1994, 12(4): 95-96.  
摘要(23) HTML全文(20) PDF 178KB(0)
摘要: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吴黛舒
2005, 23(3): 30-37.  
摘要(18) HTML全文(13) PDF 300KB(0)
摘要: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 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 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 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 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 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 因此说, 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创造力
1987, 5(2): 44-44.  
摘要(18) HTML全文(4) PDF 186KB(0)
摘要:
资源、教学与研究
科恩, 罗登布什, 保尔
2001, 19(4): 32-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5
摘要(5) HTML全文(6) PDF 2099KB(0)
摘要:
学科领域知识的研究与教学-当代领域知识研究及其教学迁移
蔡笑岳, 何伯锋
2010, 28(2): 43-51.  
摘要(48) HTML全文(24)
摘要:
领域知识是当前认知学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表明,领域知识在个体认知中能增强工作记忆能力,提高信息预测能力,帮助形成认知技能和增强元认知监控等。领域知识研究具有向学生学习和学科教学迁移的价值与意义,并由此构造学科领域知识研究的理念。学科领域知识研究是领域知识研究的学科教学化,是领域知识的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范畴,体现如下:在学科内容组构方面,可以对学科单元知识改组形成由学理内容、认知过程和问题条件三类知识组成,具有完整性、交互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学科领域知识组块;在学科教学方面,通过组构式和补充式两种教学策略改进学科内容,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科研究方面,开展学科领域知识的知识表征研究和探讨学科领域学习模型的建立。
1994, 12(4): 91-92.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161KB(0)
摘要:
青少年作文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
祝新华
1993, 13(3): 79-82.  
摘要(11) HTML全文(19) PDF 479KB(0)
摘要:
香港和台湾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朱永新
1997, 15(2): 47-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6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669KB(0)
摘要:
城市中学对于学生的偏好——功能主义视野下的一个制度民族志研究
刘录护
2013, 31(1): 19-32.  
摘要(39) HTML全文(26)
摘要:
学校偏好对于教育的筛选机制具有重要影响,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分别以科层制和中产阶级假设为分析核心,分别持有一视同仁与中产阶级偏好相对立的解释观点。延循功能主义的科层制视野,对广州市某中学进行的制度民族志研究,有下述发现。首先,学校科层制中的等级制与岗位分工,导致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对于学生持有不同偏好,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与专职教师对于学生分别持有特殊主义、平等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偏好。其次,在当代中国的大城市中,中学教师并不具有中产阶级地位,冲突论的“中产阶级假设”在本土还无法证实,中等偏下的地位促使中学教师较偏向下层阶级的学生。因此,学校偏好更多是制度驱使而非阶层文化影响的结果;开创科层制研究与文化冲突论的韦伯,更倾向于支持功能主义;学校偏好显示出科层制的高效率,但也压抑了教育中多元文化价值的传递。
国际职业教育透视
[美国]F·C·金泽
1992, 10(4): 45-50.  
摘要(10) HTML全文(9) PDF 641KB(0)
摘要:
教育评价术语选(三)
1987, 5(4): 72-72.  
摘要(25) HTML全文(14) PDF 129KB(0)
摘要:
中国师范教育:1981—1996
1996, 14(3): 2-6.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2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420KB(0)
摘要:
解读自闭症的“心理理论缺损假设” :认知模块观的视角
邓赐平, 刘明
2005, 23(4): 53-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8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251KB(0)
摘要:
关于心理理论(T heory of M ind, T oM)习得机制的论争, 特别是模块论与一般学习理论之间的论争, 是近年来认知发展机制研究领域最为炙手可热的论题之一。而其中关于自闭症患者T oM发展异常的研究, 已然成为这一论争的一个重要场所。本文试图基于来自自闭症儿童T oM发展研究的相关证据, 论述模块论假设在解释这些事实上的效能及来自反对阵营的质疑, 并尝试探悉该理论路线的发展方向。
试论蔡元培和梅贻琦的大学教师观
刘剑虹
1998, 16(1): 36-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6
摘要(0) HTML全文(10)
摘要:
德育原理研究对象初探余光
余光
1987, 5(4): 23-28.  
摘要(17) HTML全文(33) PDF 589KB(0)
摘要:
社会主义教育不能商品化
王汉澜, 王北生
1988, 6(2): 85-91.  
摘要(9) HTML全文(10) PDF 798KB(0)
摘要:
明清时期小学德育原则与方法
高谦民
1995, 13(3): 6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7
摘要(2) HTML全文(3) PDF 598KB(0)
摘要:
教育史中的情感与情绪研究
[美]诺亚·索贝
2016, 34(4): 48-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7
摘要(41) HTML全文(23)
摘要:
受史学情感转向及情绪转向的影响,教育史中的情感与情绪研究受到重视。目前教育情感史研究主题是情感的调节与控制,以调控和培养情感行为的规章制度为主要对象,以“治理”为研究视角,集中于学生情感行为的研究,这同史学家把“情感”视为可以调节与控制的行为的认识有关。近年来史学领域出现的“情绪转向”,较于情感史,更为注重“事实的”情感行为及强调身体关涉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认识和理解教育历史的能力。对身体的关注,则可以沟通情绪研究与情感调控研究,而教育史研究实现合理的身体关注,需要教育转向为情绪史。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陈玉琨, 李如海
2000, 18(1):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6
摘要(4) HTML全文(4) PDF 1123KB(0)
摘要: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间续发展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本文研究了这两个阶段发展的特点, 并对新时期以来, 我国教育评估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了探讨。
认知视野下的莫扎特效应辨析
陈俊, 乔玲玲, 张积家
2009, 27(1): 43-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1
摘要(17) HTML全文(9) PDF 316KB(0)
摘要:
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指的是音乐学习, 特别是莫扎特音乐的学习, 能够有效促进个体的空间推理能力。该理论最早由Rauscher在1993年提出。它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强烈反响。本文综合分析了莫扎特效应在心理学领域的有关研究, 认为莫扎特效应有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和理论价值, 有其合理性。同时, 其研究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如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广泛性, 对实验效应的解释存在偏差, 等等。因此, 仍有必要对音乐与认知的关系以及发生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
问题教学
[苏]M.H·马赫穆托夫
1989, 7(2): 11-22.  
摘要(9) HTML全文(15) PDF 1409KB(0)
摘要:
视频图像阐释中的复杂性:一种方法论的探析
陈红燕
2017, 35(5): 46-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4
摘要(44) HTML全文(26)
摘要:
视频图像资料为教育研究者了解学校日常生活、追踪校园文化实践、把握教育的时代变迁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与可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视频图像容易在转录中呈现多维性,在阐释过程存在多义性,以及结果具有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如何从方法论层面对其进行控制成为视频图像阐释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化整为零、序列分析、图像语法、同时性分析以及连续比较等几个方面,对视频图像的分析过程进行了方法论的探析。希冀基于这一讨论,可以为视频图像当中对复杂性和多义性等问题的处理提供思路与框架,推进视频图像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初中生的学业归因倾向与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初探
李梅
1992, 10(3): 81-88.  
摘要(10) HTML全文(10) PDF 825KB(0)
摘要:
西方性别差异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杨杏
1997, 15(4): 74-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11
摘要(20) HTML全文(10) PDF 653KB(0)
摘要:
关于中学外语理解式教学的理论思考
卢荣远
1995, 13(1): 77-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10
摘要(17) HTML全文(7) PDF 934KB(0)
摘要:
廖世承先生对一九二二年学制的看法
1984, 2(1): 77-77.  
摘要(23) HTML全文(19) PDF 174KB(0)
摘要:
近代上海同乡组织的移民成人教育及启示
于珍, 金林祥
2009, 27(3): 83-87, 96.  
摘要(18) HTML全文(17) PDF 254KB(0)
摘要:
近代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各地移民以地缘为纽带组织了大量的民间同乡组织。这些同乡组织为满足上海移民成人的教育需求, 开展了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满足了外来移民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 为近代上海移民的城市化做出了贡献。同乡组织办学启示我们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解决移民教育问题要重视移民自组织的力量.
教师的专业地位
陈永昌
1998, 16(1): 52-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8
摘要(7) HTML全文(1)
摘要: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机制研究
张旸
2016, 34(2): 62-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8
摘要(47) HTML全文(36)
摘要: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个体教育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过程。研究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不仅能够为反思实践中的教育价值实现问题提供一个视角,而且也为研究教育价值观念的个体发生奠定基础。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先天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调节作用和个体存在环境中的“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主客观条件。个体教育需要发生的过程包括具有先天性的个体认知需要的初步展现及其不断增强、发展性障碍的出现及其看护者作为“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的逐渐出现等五个阶段。
也谈“学而优则仕”
张鸣岐, 毕诚
1985, 3(2): 43-46.  
摘要(20) HTML全文(21) PDF 497KB(0)
摘要:
大学的教育学任务——德国高校教学论的产生、任务和未来
[德]D·v·奎斯
1991, 9(3): 29-38.  
摘要(14) HTML全文(8) PDF 1177KB(0)
摘要:
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
1988, 6(3): 58-58, 80.  
摘要(19) HTML全文(32) PDF 304KB(0)
摘要:
以目标与课程为支点的美育质量测评——为了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赵伶俐
2017, 35(5): 87-9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7
摘要(74) HTML全文(21)
摘要:
美育质量测评,是撬动学校美育建设与发展的杠杆;美育目标和美育课程是杠杆的两大支点。为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71号),各级各类学校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美育目标1)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美育目标2);普通高校、专业艺术院校、中高职院校等还应促进学生"专业审美素质"的发展(美育目标3)。据此三层目标,应建构"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的"美育课程体系"。我们借鉴史上一些数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等采用的审美和艺术测量方法,以重构合理的美育质量测评公式;同时,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美育目标、课程、直接相关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五位一体"的大数据方案,以实现随时随地测评与督导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审美学习。这项巨大而精细的工程,理当纳入国家或区域十三五"互联网+"行动计划,并需要组建各方专家队伍,统筹设计与指导实施。
上海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1997, 15(2): 53-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7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953KB(0)
摘要:
試论教学目的设计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
皮连生
1984, 2(3): 54-62.  
摘要(9) HTML全文(19) PDF 778KB(0)
摘要:
“进步教育”再解读:一种后现代的视角
原青林
2014, 32(1): 111-116.  
摘要(34) HTML全文(18)
摘要:
关于美国“进步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意义,一些后现代主义教育史学家们指出,“进步教育”的发端时间可以上溯至宗教改革时期,同时它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入到了与现代公立教育体系的共生关系中去。作为教育学上的一种变革,它代表着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而不是一种理论上的革命,其核心目的自宗教改革以来始终未变。这些新见解值得关注,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教育史研究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作为其他可能选择的主体性——与伊安·帕克教授谈理论心理学
王波
2013, 31(3): 41-48, 55.  
摘要(54) HTML全文(86)
摘要:
理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想象一种超越“心理学”的、作为其他可能选择的人类形象。这种“非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致力于分析使“心理学”得以可能的文化-历史形式,以及主体如何根据心理学生产的概念和范畴思考和行动。这意味着心理学要研究的对象正是被它自己生产出来的,并在生活世界中经验性地被再生产出来。由此主体就被心理学化了。故理论心理学要击破和重构似已成为固定之物的“心理学的”“范畴”和“概念”。心理学化的主体被改造成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市民主体或心理学个体。作为马克思的解放议程最具弹性的替代性方案,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化的主体理解自我与社会的中介。而理论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想象超越了这种心理学化限制的人类形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正与之相关,通过它我们得以超越互相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及其心理学。而中国理论心理学家需要像批判地检讨那些从西方进口的心理学那样质疑土生土长的“心理学”的各种形式,并促使人们发展出新形式的反抗性的主体性。
Calling与使命:中西文化中的心理学界定与发展
张春雨, 韦嘉, 张进辅
2012, 30(3): 72-77.  
摘要(50) HTML全文(31)
摘要:
Calling成为近年来西方职业心理学关注的新焦点。Calling概念起源于新教改革,经历了从宗教性到世俗性的转变过程。对calling的中文翻译为“使命”,使命在中国的概念演化过程与calling相似,内涵相近,但也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使命为职业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它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生活满意度和人生意义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国内相关研究可从概念界定方面入手,进一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考察使命感的作用,并可将职业使命感与一般使命感分别进行研究。
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探析
刘电芝
1996, 14(2): 79-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10
摘要(3) HTML全文(0) PDF 352KB(0)
摘要:
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
李琼, 倪玉菁
2004, 22(4): 31-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5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286KB(0)
摘要:
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教育专家”或“研究者”的新型角色, 日渐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活动中。如何认识并逐步实现这种角色之嬗变, 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 亦是落实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保证。本文从知识的视野出发, 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角色的变化有其深刻的知识论基础, 即教师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消费者”与“传递者”的角色; 教师作为实践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同样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与“创造者”。这在本质上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这种角色转换, 首先需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双方在知识观上的根本转变。 *本文所指的“教师”, 特指中小学教师
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式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郭法奇
2007, 25(3): 65-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4
摘要(11) HTML全文(8) PDF 218KB(0)
摘要:
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式是原始社会个体“通过仪式”的重要阶段, 是原始社会检验年轻一代是否成熟, 是否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 一些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民族仍保留举行“成年礼”仪式的习惯, 并且有男、女孩的区别。原始社会“成年礼”仪式的出现对后来学校教育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论教育廉洁的文化品格
刘笑言, 郝宇青
2016, 34(4): 75-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11
摘要(34) HTML全文(21)
摘要:
教育廉洁的文化品格,是指廉洁文化在教育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品行、品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根据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及其发展方向,教育廉洁文化品格的特征有:蕴含着崇高的道德品质要求;体现着公平的价值理念;遵循着法治精神。
关于“教育万能论”
金锵
1987, 5(4): 29-38.  
摘要(12) HTML全文(15) PDF 947KB(0)
摘要:
实事求是地研究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教育领域中的贡献
陈桂生
1984, 2(1): 8-14.  
摘要(21) HTML全文(6) PDF 646KB(0)
摘要: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影响
邵晓枫, 廖其发
2008, 26(3): 77-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11
摘要(10) HTML全文(2) PDF 811KB(0)
摘要: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师生关系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当时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苹严, 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 向学生学习, 尊重学生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力, 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这些思想颠履了我国传统师生关系理念, 促使中国师生关系思想从传统走向现代。但也存在着盲目照搬, 对我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否定太过, 片面强调儿童中心, 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估计太低, 把以学生为本与儿童绝对中心相等同等缺点。
高心理弹性者情绪唤起反应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行为学证据
席居哲, 左志宏, 唐晓艳, 马伟军
2015, 33(3): 79-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11
摘要(41) HTML全文(15)
摘要:
基于情绪时间动态视角探索高心理弹性者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唤起反应变化的特征,可为心理弹性科学提供情绪过程机制方面的证据。利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从232名大学生中筛选实验被试,有34名高心理弹性者和33名低心理弹性者参加实验。利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检查表(PANAS)、情绪(积极和消极)唤起视频材料和自编情绪自评表,分别测量和比较不同心理弹性被试情绪基线及积极、消极情绪唤起反应变化进程的时间动态差异。结果发现:与低心理弹性组相比,高心理弹性者的积极情绪基线水平高,消极情绪基线水平低,情绪平衡度基线高; 高心理弹性者对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唤起均相对更为敏感,积极情绪唤起后恢复相对较缓,消极情绪唤起后恢复相对较快。提示更多、更长时的积极情绪唤起获益和更快的消极情绪唤起回复,是更具适应性的个体情绪时间动态特征,这种特征有助于个体保持高水平的情绪平衡度,利于当事者进行有效的压力/逆境应对。
著名中国教育史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沈灌群教授逝世
1989, 7(1): 12-12.  
摘要(34) HTML全文(19) PDF 105KB(0)
摘要:
教育学的“合理性”重建:科学哲学的观点
张华
1996, 14(4): 40-46,9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5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755KB(0)
摘要:
“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吗?——对罗斯高团队研究结论的几点质疑
楼世洲, 张家雯, 吴海江
2017, 35(6): 143-1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16
摘要(60) HTML全文(35)
摘要: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公平的着力点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要充分认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办学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复杂性,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当前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的现状,探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
试论关中书院的讲学*
柳光敏
1991, 9(1): 65-73.  
摘要(34) HTML全文(17) PDF 1085KB(0)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学综合课程的实施及其现实思考
仲玉英
2005, 23(4): 80-87, 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12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346KB(0)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学综合课程依照综合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可分为组合性课程、“混合”课程、综合性问题课程三种, 是我国当代综合课程的雏形。它是在杜威的教育社会化、教育生活化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 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切合儿童心理, 明了各学科之关系, 并适于生活和实用。这种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综合课程在发挥儿童主体, 融合儿童、社会和生活上显示出了优势, 但终因教师、教材、教法研究以及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成熟, 没有得到持久的施行。对这些问题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与反思, 无疑可以为当前中学综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论教育改革的合法性逻辑建构及其理路
薛传会
2015, 33(3): 14-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3
摘要(36) HTML全文(20)
摘要:
教育改革有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主导逻辑与辅助逻辑。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 出现了经济逻辑、政治逻辑等外部逻辑演变为主导逻辑的异化现象, 对教育改革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反思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为应对教育改革失去社会公信力的风险, 走出教育改革的现实困境, 有必要建构教育改革的合法性逻辑, 并坚持规则、价值、实践等三个维度上的合法律性、合目的性与合实效性。
教育传统:教育现代化无法割断的联系
胡金平
2001, 20(2): 84-90.   doi: 10.16382/j. crki.1000-5560. 2001.02.010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620KB(0)
摘要:
文从对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传统教育与教育传统等概念入手,分析了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联系,并进而认为这种联系不仅在时空上是连接的,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如一些教育观念也存在着相容相通的一面,同时又认为教育现代化毕竟与教育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要发挥教育传统精神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还必须对传统教育精神进行现代转换和重新诠释。
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陈家麟, 骆伯巍
1984, 2(4): 41-52.  
摘要(15) HTML全文(9) PDF 1012KB(0)
摘要:
梁漱溟在中闯教育现代亿进程中的思考
宋恩荣
1998, 16(4): 81-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11
摘要(21) HTML全文(12) PDF 858KB(0)
摘要:
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情境中民族儿童的汉语发展研究
周兢, 李传江, 杜丽君, 王飞霞, 陈思, 张莉
2014, 32(1): 11-19.  
摘要(66) HTML全文(33)
摘要:
本研究以新疆学前双语幼儿园384名维吾尔族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国际通用儿童语言研究工具和汉语语料库研究方法,探讨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情境中民族儿童的汉语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了学前民族儿童汉语学习呈现不断递升的发展图景,在汉语理解性语义和表达性语义、叙事语言和学业语言,以及汉语平均语句长度等方面逐渐发展的态势,报告了学前民族儿童汉语入学准备的良好前景;根据学前民族儿童汉语语言学习与发展规律,对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提出了整合有序的教育模式的建议;同时针对学前民族儿童与汉语为母语儿童之间的汉语语义发展差距,建议新疆学前双语教育重视引入早期阅读理念和图画书资源,为民族儿童的汉语学习构建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过程。
日本职业教育和训练的研究状况及其课题
寺田盛纪
2001, 19(1): 44-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7
摘要(13) HTML全文(12) PDF 1133KB(0)
摘要:
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
金生
2002, 20(2): 17-21,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3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659KB(0)
摘要:
本文论述了教育哲学及教育在当代的使命,把教育哲学作为探询美好生活和“好教育”的价值思考方式,把教育作为培养“好人”的德性品质的方式。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建立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探询之上,这使得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有了终极的根据,同时,也使现实的教育具有了理想的价值定向。
1993, 13(3): 93-96.  
摘要(14) HTML全文(19) PDF 296KB(0)
摘要:
教育绩效管理的教育学考察
周彬
2016, 34(4): 106-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16
摘要(46) HTML全文(26)
摘要:
随着公共教育的发展,集体教育逐渐取代个体教育。在坚守个体教育理念的同时,对集体教育有效性与公平性的追求,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两大课题,也对教育绩效管理的应用提出了要求。在集体教育中,教师个体的投入与贡献模糊不清,开展教育绩效评估就成为重构教师动力机制的前提。在教育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中,要有对教师投入与贡献的科学评估,更需要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设定教育绩效标准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考虑教师教学投入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的复杂关系。当然,教育绩效管理并不是学校管理的全部,只有开发出更加丰富的管理工具,才可能应对教育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既有助于教育办学效率的提升,还有利于教育办学品质的提高。
论教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钟海青
2004, 22(3): 7-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2
摘要(6) HTML全文(2) PDF 765KB(0)
摘要:
教育学脱离哲学即迷失了独立自主的方向,经典技育知识构建模式阻碍了教育理论原创性和解释力,形成了还原论、普适性的知识构建取向、二元论分析思维模式和简单化研究倾向,教育理论分科研究也陷入“合法性”困境。教育理论创新需要进一步反思、解构这些局限性,突破已有知识形态和思维模式。为此要走向世俗和生活,以不同标准对教育知识进行分类, 转向关爱教育生活世界和生命主体,培育学科思维“自立”意识,重视多元文化和价值的冲突整合,形成新的研究取向及学科思维和学术规范。
哪些因素影响教育经费支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7, 35(4): 130-1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14
摘要(57) HTML全文(25)
摘要:
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
倪辉
2012, 30(3): 29-33.  
摘要(61) HTML全文(18)
摘要:
通过对大学仪式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的分析,研究表明,大学仪式的主要形态是通过仪式、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大学仪式的主要特征为主旨内涵的教育性、文化性;教育形式的规模化、工业化;建构特征的表演性、象征性;规律呈现的例行性、周期性;大学仪式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身份认同与组织凝聚、道德教化与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情绪体验与情感升华等四个方面。
维列鲁学派活动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
石文山, 陈家麟
2003, 21(3): 83-90, 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11
摘要(1) HTML全文(4) PDF 962KB(0)
摘要:
本文通过对维列鲁学派活动理论的再认识,概括出了心理发生的活动二重化理论和心理发展的生活空间理论,并以这两个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心理健康的四种基本属性,即实践功能性、生活适应性、辩证发展性和文化多元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三条基本理念,即素质教育的理念、智慧教育的理念和体验教育的理念。
江苏省部分县属中专考察报告
县属中专考察组
1989, 7(1): 63-70.  
摘要(9) HTML全文(16) PDF 913KB(0)
摘要:
温克勒社会教育学之探究
梁福镇
2017, 35(4): 74-88, 136, 1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8
摘要(37) HTML全文(25)
摘要:
本文采用教育诠释学方法,探究温克勒的社会教育学内涵,力图为我国建立社会教育理论和解决社会教育问题的提供参考。温克勒社会教育学的思想渊源深受康德的批判教育学、洪堡的陶冶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教育学、施莱尔马赫的教育理论、诺尔的社会教育学、莫伦豪尔的社会教育学和科扎克的尊重教育学的影响,其主要内涵包括:探讨社会教育学理论的可能性,提出建构社会教育学理论的看法,分析社会教育学的问题,阐述社会教育学的行动和指出社会教育学的课题。温克勒的社会教育学具有肯定社会教育学理论建构的可能性、指引社会教育学理论建构的方向、探讨社会教育学领域的问题、建立教育协助理论的系统性和指出社会教育学未来的课题等优点,当然也存在着陷入教育策略错误应用的危机、主体概念无法给予明确的指示和教育活动结构仍然有待说明等问题。尽管如此,温克勒的社会教育学依然具有作为我们建构社会教育学理论的参考、协助学者了解社会教育学领域的问题和指出社会教育学领域未来发展的课题等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我国建立社会教育的理论和改善社会教育的实践,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教育技术化”危机及其救赎之道
伍正翔
2011, 29(4): 15-22.  
摘要(43) HTML全文(19)
摘要:
作为有待批判的一种危机性过程或结果,教育技术化是指“使教育转变为由技术所决定的某种性质或状态”。究其根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所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已经被技术贴满标签;二是人们对技术的盲崇心理总是会顺延到教育领域。教育要想缓解或摆脱这种技术化的危机,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继承“勒德主义”的精神和态度;其次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扎根本土的教育实践多做原创性的教育研究以实现“技术教育化”。
现代教育与儿童解放
涂艳国
1998, 16(3): 23-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3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834KB(0)
摘要:
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
丁钢
1992, 10(2): 63-71.  
摘要(12) HTML全文(13) PDF 1063KB(0)
摘要: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
张传燧
1997, 15(4): 88-95,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13
摘要(1) HTML全文(4) PDF 746KB(0)
摘要:
一九二七年前几个教育团体—回忆简录
俞子夷
1989, 7(2): 93-95.  
摘要(39) HTML全文(28) PDF 389KB(0)
摘要:
维尔伯的整合心理学
郭永玉
2005, 23(1): 51-56, 64.  
摘要(7) HTML全文(4) PDF 635KB(0)
摘要:
维尔伯是当代著名的超个人思想家和理论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意识谱模型和从前个人、个人到超个人的发展阶段论,并试图在此模型基础上整合已有的心理学派别,同时将世界精神传统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纳入到当代心理学的体系中。他构建了一种系统的、包含多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心理学为基础,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知识论,最后延伸到宗教和哲学。他的思想已成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其声誉和影响也正在超出心理学界。他的心理学整合视野尤其为人们所称道。
学生自治与学校管理—回忆简录
俞子夷
1989, 7(1): 87-96.  
摘要(12) HTML全文(20) PDF 1561KB(0)
摘要:
教育评价术语选(一)
1987, 5(4): 16-16.  
摘要(23) HTML全文(20) PDF 161KB(0)
摘要:
兴起与废止:科举考试的制度特征及其批判性反思
张会杰
2015, 33(4): 107-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6
摘要(30) HTML全文(20)
摘要: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其千年存续源自该制度对封建统治困境的巧妙化解。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科举考试对中国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千年科举积淀下来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官本位的考试思想、考试技术手段、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伦理观念、不分门第的“公平”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可为现实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进而探寻制度密钥, 通过考试制度及其他制度的优化组合促进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三重转换
胡金木, 冯建军
2013, 31(2): 80-86.  
摘要(48) HTML全文(23)
摘要: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教育启蒙之路曲折坎坷,从启蒙路径、话语范式到启蒙主题都发生了重要转换。首先,教育启蒙经历了从复兴传统到借鉴西方的路径转换,在批判现实中复兴传统,又在质疑传统中学习西方; 其次,教育启蒙还实现了从中西之争到新旧之别的话语转换,在中西之争中逐渐地实现了新旧更替,不断走向现代化; 再次,教育启蒙完成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主题转换,从培养救亡所需之“材”到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正是在这三重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现代教育改革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要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捍卫人的尊严与价值。
习俗还是发生?———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
包蕾萍, 桑标
2006, 24(1): 49-55, 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8
摘要(21) HTML全文(9) PDF 277KB(0)
摘要:
生命历程研究最近在国外发展心理学理论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概念, 提出年龄、转变等时间概念不仅直接体现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创新之处, 还是其研究范式的重要基础, 其次侧重比较了生命历程与毕生发展观联系和区别, 最后分析了生命历程理论对国内发展心理学的启示, 认为研究也可以从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拓展。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周谷平
1991, 9(3): 77-96.  
摘要(18) HTML全文(18) PDF 2129KB(0)
摘要:
基于文件阐释法的视频分析与课堂模仿研究——兼论视频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孙丽丽
2017, 35(5): 72-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6
摘要(44) HTML全文(25)
摘要:
作为课堂教学基本行为的"模仿"具有本体性意义,它涉及到身体, 表演性, 想象力, 内在图像等诸多方面.此种意义上的"模仿"不是消极的效仿,而是基于场景布置与展演性的自我更新与表达,它体现并建构着课堂教学规则.本文围绕"模仿序列蕴含并建构着怎样的课堂教学逻辑"这一核心问题,运用文件阐释法的视频分析,以序列分析为载体,分析模仿形成的互动惯习.基于文件阐释的视频分析综合情境, 身体, 实践知识等维度,综合关切本体性与情境性, 普遍性与多样性, 瞬时性与历时性等,实现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更新.
儿童智商变动性的跟踪研究
金瑜, 谈雪, 邹炼
1988, 6(4): 75-80.  
摘要(22) HTML全文(20) PDF 419KB(0)
摘要:
政策和实践的困境(上)
大卫·K·科恩, 苏珊·L·莫菲特, 西蒙娜·戈尔丁
2010, 28(3): 1-12.  
摘要(53) HTML全文(51)
摘要:
教育政策和实践总是处在困境之中,这是困扰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问题。本文着力从教育政策和实践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处理困境的角度,重新审视政策和实践两者的关系,并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实践中的能力三方面对其展开论述,以期在冲突的基础上促进教育政策和实践间的融合。
建国后中学語文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
何晓文
1992, 10(1): 77-84.  
摘要(10) HTML全文(12) PDF 838KB(0)
摘要:
文化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取向
马川, 李晓文
2011, 29(3): 43-48.  
摘要(43) HTML全文(25)
摘要:
从“文化”概念的辨析入手,通过比较跨文化心理学、交互文化心理学以及文化发展心理学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可以阐明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焦点。通过分析文化发展心理学关于符号中介及发展机制的理论假设和核心观点,可以进一步阐明文化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研究方法论探讨和研究主题。
明代捐纳与官学教育的衰败
梁仁志
2005, 23(4): 75-79, 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11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242KB(0)
摘要:
明代捐纳盛行, 不仅导致了吏治败坏, 也给当时的官学教育造成了恶劣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捐纳导致国子监监生与地方官学教师素质的不断下降; 捐纳造成科举正途相对没落与捐纳异途畸形高涨; 捐纳带来官学教育权威和公平性原则的逐步沦丧。
美国STEM教育质量评价新动向--NAEP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价要点与启示
林静
2017, 35(1): 78-86+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8
摘要(43) HTML全文(25)
摘要:
技术与工程是STEM教育的重要内容领域,但在美国也一直未得到重视。为了推进美国技术和工程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以更好地开展STEM教育促进美国21世纪人才的培养,美国负责监测国家基础教育进步状况的NAEP于2014年冬开展了一项新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项目--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价。该项评价以技术和社会、设计和系统、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三大内容领域,以理解技术原理、制定方案达成目标、交流合作为三类能力目标,以社会事件、设计目的、学校和社区中的问题为任务情境,考查学生作为21世纪公民所需的运用、理解和评价技术的技术与工程素养。此项旨在基于证据提升美国STEM教育质量的评价项目,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对我国基础教育开展STEM教育培养21世纪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课吏馆
1984, 2(4): 94-94.  
摘要(18) HTML全文(18) PDF 150KB(0)
摘要:
从纸的发明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
王伦信
2007, 25(1): 78-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2
摘要(14) HTML全文(18) PDF 316KB(0)
摘要:
在考察纸的发明和应用过程的基础上, 从口说传业向自主阅读的转变、传统师承关系的松解、经学教育中“家学”的衰落、士人知识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的技术条件等方面论述了简牍向手写纸本过渡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 分析了汉魏之际我国学术和教育变化的媒介层面的原因, 为考察当前媒介技术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提供历史启示。
略论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
金林祥
1987, 5(3): 85-88.  
摘要(13) HTML全文(33) PDF 487KB(0)
摘要:
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孙绍荣
1993, 11(1): 1-12.  
摘要(5) HTML全文(8) PDF 1202KB(0)
摘要:
心理发展的社会微环境
辛自强
2007, 25(2): 42-47,78.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2.008
摘要(10) HTML全文(5) PDF 78KB(0)
摘要:
社会不仅是遥不可及的宏观环境或大环境, 它也如同家庭和学校一样是个体直接参与并生活于其中的一种微观环境, 然而这种个体发展的“社会微环境”一直没能在心理学领域得到重视。本文从理论背景、概念定义、基本特性等方面对“社会微环境”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建构, 并期望推动它进入学术的视野, 成为今后心理发展研究关注的重要环境变量。
外国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美]S·斯波尔丁
1990, 8(3): 9-15.  
摘要(12) HTML全文(18) PDF 619KB(0)
摘要:
关于学生学习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崔允漷
1993, 11(4): 49-54.  
摘要(9) HTML全文(10) PDF 543KB(0)
摘要:
教育的“终极作用”的追求
周浩波
1989, 7(4): 49-58.  
摘要(9) HTML全文(11) PDF 1114KB(0)
摘要:
一个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调查
王稼杰
1987, 5(3): 84-84.  
摘要(19) HTML全文(16) PDF 125KB(0)
摘要:
知识的生产与习得的社会学分析
高文, 任友群
2004, 22(2): 7-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2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668KB(0)
摘要: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选择知识的生产与习得作为论述的主要方向。在时从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轨迹进行简要回顾后,本文对科学知识的成因以及教育过程中知识的习得作了社会学的分析,并试图比较建构主义思想在知识社会学领域与教育学两大领域内兴起与发展的情况,以便为两个领域中的建构主义研究寻找一个交叉点。本文希望教育界的理论研究者能更多关注诸如知识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进展,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下。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述评
李其龙
1996, 14(2): 30-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4
摘要(0) HTML全文(9) PDF 878KB(0)
摘要:
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
郭晓明
2005, 23(2): 10-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2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909KB(0)
摘要:
课程知识的合法化作为一个过程,须有课程知识的供应制度作保障。作为课程知识“合法化”的内在机制和操作体系,课程知识供应制度控制着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分配和解释,影响着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仍是“国家主导型”的,而且政治意识形态和“技术意识形态”对课程知识的供应形成强有力的控制。这种相对僅化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正面临着社会结构转型、信息化发展的严峻挑战,急待在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视域下进行调整。其方向和着力点是:消除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强行干预,突显公共领域的平等协商;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力格局,实现多元权力主体共契。
新年寄语
叶澜
1997, 15(4): 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1
摘要(20) HTML全文(11) PDF 98KB(0)
摘要:
“课程”与“教学”词源小考———兼与章小谦先生讨论
姜国钧
2006, 24(4): 68-71.  
摘要(30) HTML全文(19) PDF 494KB(0)
摘要:
本文考证了“课程”与“教学”两个词的词源。认为“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翻译的佛经中,而非通常所说的唐代,而且佛经中的“课程”已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的“课程”。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近的“教学”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而非通常所说的宋代。
从“有权者的知识”到“强有力的知识”——麦克·扬与张建珍、许甜关于课程知识观转型的对话
麦克·扬, 张建珍, 许甜
2017, 35(2): 99-10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2
摘要(46) HTML全文(16)
摘要:
麦克·扬是世界课程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早期提出了知识及学校制度的"社会建构性"和"有权者的知识"(the knowledge of the powerful) 的概念; 此后, 随着他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对英国及南非课程改革的关注, 他转向了对"强有力的知识"(powerful knowledege) 的研究。围绕着从"有权者的知识"到"强有力的知识"的转变过程, 张建珍和许甜发起了与麦克·扬关于课程知识观转型的对话。
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
方俊明
2006, 24(3): 37-42,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5
摘要(22) HTML全文(16) PDF 270KB(0)
摘要:
从融合教育的概念、发展历程来看,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它表明当代特殊教育已经从长期以来的福利型向权利型、大众型的方向转变; 对普通教育而言, 融合教育可能会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引发人们对目前"应试教育"和"英才教育"的进一步反思, 推行融合教育对现代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论廖世承中学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
钱源伟
2004, 22(2): 75-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13
摘要(14) HTML全文(7) PDF 932KB(0)
摘要:
1920——1940年代,廖世承先生在我国中学教育领域开展了全面探索,在学制改革,分科选科制,教学与课程改革,人格陶冶、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廖世承一生坚持教育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务实态度,展示了廖世承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贯通的办学风采。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征稿启事
2020, 38(8): 126-126.  
摘要(92) HTML全文(47)
摘要:
“唯物主义教育观”辫
陈桂生
1999, 17(2): 21-22, 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3
摘要(11) HTML全文(8) PDF 262KB(0)
摘要:
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概述
黄济
1994, 12(4): 33-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05
摘要(14) HTML全文(15) PDF 703KB(0)
摘要:
苏联扫盲运动 (1919-1939)
于沛
1984, 2(1): 66-69, 50.  
摘要(9) HTML全文(3) PDF 619KB(0)
摘要:
试論中学語文课堂教学結构
倪文锦
1987, 5(2): 87-96.  
摘要(4) HTML全文(14) PDF 1068KB(0)
摘要:
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钱景舫, 刘桂林
1998, 16(4): 89-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12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825KB(0)
摘要:
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测评研究
孙小红, 谭顶良
2017, 35(2): 83-91, 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0
摘要(55) HTML全文(26)
摘要:
对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结构模型提出两种理论构想:由3维度组成的二阶模型1(M1) 和4维度组成的二阶模型2(M2)。编制87个题项的测量量表对7818名中学生进行初测, 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依据心理测量原理修订成由58个题项构成的2015版中学生学习幸福感量表, 用5646个被试数据对两种理论模型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M2更为理想。最终确定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结构为由学习兴致与学习效能感构成的愉悦感, 由学力优越感、学业乐观和求解欲构成的希望感, 由积极关系构成的亲善感以及由喜新感和流畅感构成的沉浸感这8个一阶因子4个二阶维度组成的二阶结构模型。中学生学习幸福感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晚清政府选择明治日本学制的原因探析
贺晓舟
2012, 30(4): 69-74.  
摘要(62) HTML全文(21)
摘要:
从近代中日比较的视点来考察晚清政府选择明治日本学制的原因,可以发现:由于明治日本学制具有皇权至高无上、强调儒教道德(以忠君为根本)、高度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西学为用等性质,因而清廷认为它是最适合中国的,并视移植日本学制为迅速强国的一条捷径。
注意:概念、测验和教师等级评定
DasJ.P.
2002, 20(3): 68-76, 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8
摘要(7) HTML全文(5) PDF 943KB(0)
摘要:
本文的理论部分探讨注意的性质、注意的测验和测量, 以及注意缺陷的鉴定。注意具有选择性, 它包含着对冲动反应的抑制和对分心的克服。第二部分讨论三项经验研究, 这些研究探索了注意等级评定量表的使用, 该量表由教师对儿童在课堂情境下的注意情况进行等级评定。研究发现, 教师的等级评定可以预测课外情境中儿童在注意测验上的表现。这些等级评定具有显著的预测性, 正如该测验的结果所表明的, 教师一直关注着儿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即对分心的抵制。在结论性评述中, 讨论了可能导向注意缺陷改善的动态测试。第三部分是附录部分, 例举了若干注意力测验。
刘因理学教育思想评介
王慧
2001, 19(1): 87-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13
摘要(0) HTML全文(8) PDF 839KB(0)
摘要:
刘因为理学在北方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以他的理学思想为基础。刘因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并形成一套教学内容体系。刘因讲学于河北地区,深受世人欢迎,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新书简介
1989, 7(2): 98-98.  
摘要(30) HTML全文(17) PDF 116KB(0)
摘要:
认知神经心理学中“二重通路模式”与阅读障碍关系的研究
徐光兴
2005, 23(4): 59-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9
摘要(4) HTML全文(4) PDF 240KB(0)
摘要:
近年来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显著, 特别是在脑神经的认知信息处理模式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本文从人类语言的功能再现机制分析入手, 介绍“二重通路模式”的代表性理论“ DRC模式”, 并从“计算机理论”的角度对“深层失读”、“表层失读”和“音韵失读”等阅读认知障碍问题进行梳理, 以期为我们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多元民主制度中的教育问题
[加]M·霍姆斯
1993, 11(4): 27-38.  
摘要(2) HTML全文(10) PDF 1330KB(0)
摘要:
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王炳照
2008, 26(1):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0
摘要(9) HTML全文(6) PDF 348KB(0)
摘要:
书院精神是书院教育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和凝炼而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 是书院办学风格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是书院教育传统的灵魂和精髓。书院精神不是凝固的, 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书院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通过历代教育家和学者, 依据时代的要求, 反复认识和实践, 不断传承和创新实现的。梳理书院精神传承和创新的历程, 对于加深对书院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寻求智慧和启迪, 应该是很有价值的。
论中国50年代幼儿教育变革的时代特点
牟映雪
2003, 21(2): 6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7
摘要(11) HTML全文(5) PDF 1041KB(0)
摘要:
新中国幼儿教育是一种崭新的幼儿教育制度(教育性质及教育对象),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它也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故对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的评价,必须从其变革成果所持续的时间、历史影响和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来衡量;本文主要以日本、美国和英国等为参照对象,从幼儿教育的普及、课程目标、游戏、阅读教学和教育模式及幼儿教育共性背后的差异性等方面,揭示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的历史意义;以期为21世纪中国幼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深入提供借鉴。
对《对正常儿童、聋哑儿童和盲童的一项比较研究》的几点意见
曾性初
1985, 3(2): 21-27.  
摘要(23) HTML全文(16) PDF 757KB(0)
摘要:
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新论
[美]J·P·吉尔福特
1990, 8(4): 9-18.  
摘要(15) HTML全文(8) PDF 863KB(0)
摘要:
个体化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
郑富兴
2011, 29(4): 1-7.  
摘要(35) HTML全文(17)
摘要:
我国当代社会具有了分化与个体化的特征。在没有了道德共识和同质社会环境的现代社会里,社会化道德教育就产生了一种“规则错位”的问题,学生所学的道德规范不能用于他生活的社会结构或者将来生活的社会结构。而一些现代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实践结果则是培养或强化了一种“孤独的个体”。“错位的规则”与“孤独的个体”是学校道德教育割裂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的结果。面对现代社会里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应在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中调整思路。
沉痛悼念杜殿坤教授
1995, 13(1): 32-32.  
摘要(28) HTML全文(8) PDF 134KB(0)
摘要:
全国十五个区域儿童学校生存状态调查分析
李晓文, 王晓丽
2014, 32(1): 20-31.  
摘要(62) HTML全文(34)
摘要:
对全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3—8年级学生20804人的问卷调查表明:总体上小学生学校生存状态优于初中生,声誉较高的学校学生生存状态优于普通学校和乡镇学校;学习内在动机弱,功利性取向强;教育氛围呈现文化转型特点:权威型教师亲和性强,简单化的教育方式较强;班集体文化建设与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概念、师生关系等显著相关,但普遍薄弱。
高校有偿服务淺识
华东师大教育系“高校有偿服务”调查组*
1988, 6(4): 84-86.  
摘要(27) HTML全文(14) PDF 328KB(0)
摘要:
唐代考试初探
孙培青
1983, 1(2): 14-24.  
摘要(10) HTML全文(12) PDF 1182KB(0)
摘要:
道德教育:在正当与有效之间寻求平衡
严从根, 冯建军
2011, 29(3): 10-20.  
摘要(46) HTML全文(23)
摘要:
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道德存在的重要目的,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正当性追求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国家虽然是个人的集合体,但是它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它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诉求,忽视国家诉求的道德教育很容易瓦解支撑共同体的统一价值观,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性追求也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但是,正当的道德教育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有效的道德教育也不一定就是正当的。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只有基于基础性权力之上,道德教育才能消解这种冲突,才能在正当与有效之间求得平衡。
双语教学管见
沙毓英
1995, 13(4): 89-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11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901KB(0)
摘要:
对高师公共教育学科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
唱印余
1992, 10(2): 79-81.  
摘要(17) HTML全文(10) PDF 395KB(0)
摘要:
内隐-外显态度的关系及其行为预测性
刘俊升, 桑标
2010, 28(2): 59-66.  
摘要(51) HTML全文(24)
摘要:
心理学长久以来试图寻找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而研究结果却未提供太多支持性的证据, 其原因之一在于对态度结构的复杂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使我们认识到态度既包含意识的成份, 也包含无意识的成分, 即所谓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区分。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 以及二者对于个体行为的预测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说理”教育:建构公民文化之维
闫旭蕾
2012, 30(1): 22-28.  
摘要(42) HTML全文(18)
摘要:
和谐社会的建构、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公民文化而不是村民文化、臣民文化为基础。公共理性是公民文化的核心,“说理”是其运行机制,“说理”教育则是建构公民文化的重要维度。“说理”是社会正义、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一种自由言论的权利,是一种与他人平等对话、协商的政治实践方式。因此,“说理”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形成公民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以及言之有据、客观真实、符合逻辑、平等对话能力的实践方式。
孙中山教育思想试评
陈增辉
1985, 3(2): 35-41.  
摘要(9) HTML全文(20) PDF 839KB(0)
摘要: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充足指数设计与标准化测算
汪栋, 张琼文, 黄斌
2017, 35(3): 116-125, 1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2
摘要(50) HTML全文(19)
摘要:
教育财政投入的首要目标是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努力达到或接近与教育系统总体产出要求相匹配的经费标准。基于不同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结合Evidence-based和成本函数法,对达到充足要求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进行标准化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能够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但也存在规划目标与经费投入匹配度不高、处于较低层次教育扩展状态等问题。此外,后“4”时代的充足水平增速放缓、区域间和城乡间充足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也迫切要求教育财政投入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教育的第二类迟效特性
陈玉琨
1983, 1(2): 75-79, 13.  
摘要(6) HTML全文(8) PDF 666KB(0)
摘要:
论教育理论的退化与应对
龙宝新
2012, 30(2): 1-9.  
摘要(60) HTML全文(27)
摘要:
在教育实践的“围剿”下,教育理论陷入了“退化”的态势,形态退化、逻辑退化、功能退化是这种退化的三重表现。教育学变得越来越谦虚了,其自由、高贵的理论秉性在消逝。介入实践是拯救当代教育理论的行动,是其奋发图存的现实选择。介入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互适与互调,“接入——互摄——融合”是教育理论介入实践的“三步走”模式。促进介入,构筑有魅力、有实力、有舞台的教育学是当代教育学振兴的基本立场。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
孙德玉
2009, 27(1): 72-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4
摘要(10) HTML全文(6) PDF 227KB(0)
摘要:
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人格教育思想精彩纷呈, 其中, 以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最有特色、也最为重要。先秦儒家丰富多彩的人格教育思想, 呈现给我们的是多元多样而又颇具中华民族个性的特征:重群体轻个人的利他性; 重内化轻外化的自觉性; 重命运轻鬼神的现实性。
转型期中国儿童人格教育的文化审视
黄书光
2003, 21(1): 7-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2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762KB(0)
摘要:
本文依据转型期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儿童成长的深刻影响, 探讨了当代儿童人格教育的两个核心问题:个体选择意识如何培养与群体和合精神何以必要。强调只有融通东西方文化精华, 才能为转型期中国儿童的健全人格发展找到必要的出路。
沉痛悼念谭惟翰教授
1994, 12(4): 40-40.  
摘要(23) HTML全文(18) PDF 123KB(0)
摘要:
北魏中书学新探
姚宏杰
2006, 24(3): 73-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11
摘要(20) HTML全文(7) PDF 3378KB(0)
摘要:
北魏前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与太学并存。中书学隶属中书省,主要作为笼络、控制汉人士族的机构而存在,也成为后者参与北魏政权、保持政治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中书学虽以五经教授,而中书博士多不专主授经,中书学生有品阶,反映了北魏中书学的独特性。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又有所创新。北齐国子寺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并为隋唐所继承,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书学。
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动因及其展现形式
容中逵
2011, 29(2): 26-32.  
摘要(56) HTML全文(26)
摘要:
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之所以出现如此那般的历时态与共时态,乃由各具内涵特质的“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双方交锋及其结果所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游击战、阵地战、观望战博弈过程中,决定二者胜负的关键在于各自体系的严谨性、生机控制性及其为当时人们所认同接受的广度与深度,而最终决定乡村教育变迁演进实况的则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众对二者内涵特质的认知理解与对二者关系的把握处理。
“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引论
陈桂生
2003, 21(1): 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1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607KB(0)
摘要:
我国现行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 是带有“一长制”属性的“校长责任制”, 而在实际运作中, 既未充分发挥“一长制”潜在的管理效率, 又不免带有“一长制”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学校管理体制的历史的比较的研究, 揭示了有关学校管理体制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并分析了我国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的特殊背景, 供思考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和就此进行调查研究的参考。
“自然”与“约成”:“师道”与“师德”合一
沈璿, 栗洪武
2011, 29(4): 8-14.  
摘要(43) HTML全文(19)
摘要:
“师道”是一种人格的愿望的“自然”道德,是教师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而“师德”则是关于教师职业活动与专业行为本身的规范,属于教师“约定”的“义务”的道德,是教师的行为准则。二者通达现代教师道德生活的两条路径—道德与规范、自然与约成,互相并行, 相互给力,合而为一,有助于教师个体“秀外慧中”,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
教育不能简单地说是生产力
林晓峰
1983, 1(1): 19-24.  
摘要(18) HTML全文(20) PDF 738KB(0)
摘要:
论王夫之的教育哲学
张秀红
1999, 17(4): 92-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11
摘要(9) HTML全文(8) PDF 556KB(0)
摘要:
心理学研究:二种过程与机制—基于质能信息三位一体观的探索与分类
孙志凤, 刘勇
2009, 27(3): 62-68.  
摘要(24) HTML全文(14) PDF 346KB(0)
摘要: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历来谈加工多, 论信息少。信息本质为何的难题一直以来没有定论。本文运用系统观, 从经典论述出发, 在本体论层面考察质量、能量和信息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传统刚体观研究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 着眼点是刚体之间的质量、能量交流, 从而发现了质量、能量的本质; 以系统观研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 着眼点是系统之间结构对结构、关系集对关系集的作用效果, 从而发现了信息本质就是系统的联系状态或关系集。在此信息的本质定义的基础上, 首次从质能信息三位一体观, 重新理解认知心理学的表征、计算等基础概念, 把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二种过程与机制———信息论的过程与机制, 信息的物理实现过程与机制(简称信息过程与质能过程)。此分类可能有助于促进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基础理论的统一问题的解决。
和谐社会的“好生活”与道德理性的生长
郑航
2006, 24(2): 27-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4
摘要(26) HTML全文(10) PDF 245KB(0)
摘要:
道德理性内在于“好生活”并有利于促进“好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和谐社会的“好生活”是基于完整的人的完整生活, 是一种追问着、构建着、追求着的自主生活, 它内含道德理性并藉由道德理性不断得以实现。道德理性是在生活实践中生长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化的生活实践, 通过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建构道德图式、发展道德自我、促成道德反思等, 可以促进道德理性的生长。
解决问题抑或追寻意义——对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思考
曹永国
2013, 31(1): 1-10, 18.  
摘要(47) HTML全文(25)
摘要:
为了功利化目的与高效率解决问题之理想,教师专业化成了现时代教师发展之典范。越来越精细与高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塑造了一种新的教师观念,它产生了一种更加精致的技术主义入思教育与教师问题之理念,使得教师及其教学的实践与意义日趋简单化、狭窄化和碎片化。追寻意义意味着一个教师需要去探寻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意义,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服务、探索与实践真、善、美的过程。这并非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否弃,相反,它可能促使教师专业更全面地发展。寻求两者的共同发展对于教师成长而言绝非无足轻重。
文化自觉、语言自觉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李政涛
2010, 28(2): 9-16.  
摘要(44) HTML全文(26)
摘要:
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的"中国"教育学,其内涵在于:学科主体研究者的文化身份是由"中国文化"所建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生活";所用语言是汉语传统且规范标准的思想语汇;运用西方教育学的汉译名来为"教育学"命名,并且表达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运用汉语表达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对于中国教育学而言,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进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新进展
赵芳
2007, 25(2): 53-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10
摘要(22) HTML全文(10) PDF 64KB(0)
摘要: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对结构式家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构式家庭治疗吸收了后现代主义中合理的内核, 做了相应调整, 促使自己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有了新的进展。
美育的神经基础
邓佳, 黄雪
2017, 35(5): 100-10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8
摘要(52) HTML全文(32)
摘要:
美育有其神经基础,可从美育信息获得的感觉神经机制、美育信息认知加工的中枢机制、美感体验的情感中枢、审美表现技能与运动神经、大脑机制与审美意象生成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审美活动,与人的生理本能和天性高度相关,是迄今为止最具生理调动性的活动。学校美育的改革与完善应基于其背后的生理基础,特别是最重要的神经基础,通过科学建构与实施,以有效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学基础》简介
1985, 3(1): 60-60.  
摘要(17) HTML全文(13) PDF 133KB(0)
摘要:
试论明代地方儒学教学秩序的演变
徐永文
2011, 29(1): 75-79.  
摘要(53) HTML全文(33)
摘要:
明代, 地方儒学普遍建立, 所谓地方儒学, 主要是指府、州、县学。明初, 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正常。明代中后期, 由于提学官、教官、生员的嬗变, 地方儒学教学秩序发生重大改变。文章从明代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演变的原因、过程、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目的的界说
喻立森
1990, 8(4): 65-69.  
摘要(12) HTML全文(14) PDF 622KB(0)
摘要:
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现代化研究*
黄小燕
1998, 16(3): 73-80, 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8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948KB(0)
摘要:
明清数学教育的复兴和发展
李国钧
1984, 2(3): 71-78.  
摘要(29) HTML全文(10) PDF 1105KB(0)
摘要:
试论借鉴国际经验的方法论原则——以高校学龄人在校率为研究载体
邱渊
1988, 6(1): 83-88.  
摘要(10) HTML全文(6) PDF 635KB(0)
摘要:
学业成绩不足学生与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归因模式比较
段斌
1989, 7(2): 81-92.  
摘要(43) HTML全文(34) PDF 1188KB(0)
摘要:
论孔子教学论中的“情”
郭齐家
1985, 3(3): 77-84.  
摘要(16) HTML全文(19) PDF 996KB(0)
摘要:
斯坦福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1990, 8(3): 87-88.  
摘要(19) HTML全文(14) PDF 268KB(0)
摘要:
“教育作为实践”的意蕴——基于西方实践哲学的历史考察
杨道宇
2013, 31(2): 12-18.  
摘要(62) HTML全文(36)
摘要:
“教育作为实践”,有着自己的历史谱系:在规范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是一种将人变好的规范性活动,这种活动由社会规则所生成;在技术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变成了一种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工具;在存在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则成为一种追求生命意义的生命事业。对“教育作为实践”的考古学分析表明教育意味的转变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教育从德性活动转变为工具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兴起和物质生产的关注,从工具理性转变为生命事业则反映了人们企图解决工具理性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与环境污染这一时代问题。
保真度—非实证项目的自适应关系以及在项目评估中的运用
沈剑平, 杨慧兰, 操宏高, 查尔斯·华菲尔德
2010, 28(1): 1-8, 15.  
摘要(57) HTML全文(32)
摘要:
基于设计、实施和评估非实证项目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非常规的保真度以及项目评估的自适应关系及运用。我们发现在非实证的干预中,项目的保真性和自适应并不是对手而可以用来互相补充。这些非常规的关系扩大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评估作用。
早期儿童教育有什么好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7, 35(1): 110-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13
摘要(43) HTML全文(25)
摘要:
敦煌出土文书与唐代教育的研究
周谷平
1995, 13(4): 59-62, 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7
摘要(7) HTML全文(4) PDF 498KB(0)
摘要:
论制约教育理论发展的因素
周作宇
1995, 13(4): 15-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2
摘要(7) HTML全文(1) PDF 712KB(0)
摘要:
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
陆佳颖, 李晓文, 苏婧
2012, 30(1): 50-55.  
摘要(41) HTML全文(21)
摘要:
在欧洲的中小学课堂中,教育戏剧活动已得到广泛开展运用,在不少国家的师范教育中也被列为必修课程,我国近年也引入了这一教育途径。教育戏剧中蕴含的心理机制需要得到应有关注和深入探讨。教育戏剧中蕴含着独特的可开发潜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距离、审美、仿似等心理现象。这类心理活动带有游戏色彩,而且可以拉开心理距离,所以能够调动参与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在打开心扉的同时愉快地创造,在创造过程中交流、感悟和学习,因此有利于营造具身学习的文化生态情境,促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开发心理潜能。而且,教育戏剧接近生态的特殊情境,可以开发为心理发展研究的一条途径。
道德发展: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考
李伯黍, 李正云
1996, 14(4): 62-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8
摘要(22) HTML全文(14) PDF 631KB(0)
摘要:
礼·教育内容.教材结构—朱熹教育思想的一个侧面
于述胜
1992, 10(3): 39-47.  
摘要(8) HTML全文(3) PDF 973KB(0)
摘要:
开放社会中的教育分配正义及其困境
周兴国
2017, 35(6): 36-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5
摘要(47) HTML全文(17)
摘要:
教育的分配正义是一个涉及如何在社会群体及个体中间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为公平的问题。一直以来,有关教育的分配正义之理论,主要关注封闭社会中的稀缺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在封闭的社会体系中,教育的正义取决于分配的程序公平,并且倾向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给那些天资优异的年轻人。社会基本结构的封闭性,使得因教育而形成的个体特殊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得以实现。但是在开放的社会里,关注教育资源分配的正义理论就会面临因个体在国际间的流动而带来的权利享有而职责缺失的困境。因此,需要根据开放社会的正义环境,在传统的教育分配正义理论的基础上,把有关与能力实现有关的职责分配纳入到教育资源分配的题义之中。
综合实践课程:初中理科课程的县级综合——以上海市崇明县“三园教学”经验为例
宋林飞
2000, 18(2): 34-39, 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5
摘要(11) HTML全文(4) PDF 632KB(0)
摘要:
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是在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境中开展的。它具有自然真实的情境特征,多学科知识技能应用的综合特征,因果关系复杂多样且动态变化的特征等。它对学生科技素质发展的作用领域和层面是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有明显区别的,三者组合起来构成了科技素质教育的功能整体。基础教学是分科的,在此基础上再在实践应用环节上对各学科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这是从县级课程改革可行性和农村教学实际出发的,把该综合的综合了起来的一种适度综合。编制和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为初中理科教学补上了综合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知识综合、动手实践及其实践创新等能力有特殊价值。
朝鮮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师范教育
张在硕, 孙启林
1986, 4(2): 91-96.  
摘要(32) HTML全文(33) PDF 611KB(0)
摘要:
引导选择:让教学成为丰富的价值世界
黎琼锋, 王坤庆
2005, 23(4): 9-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2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302KB(0)
摘要: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育要从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出发。长期以来的教学着眼于培养知识人, 而知识人的世界是意义缺失的世界。良好的教育要从如何提升人生价值出发, 达到教育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目的。在实现人生价值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负有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责任, 教育要回归生活才能展现教学的真实意义。要让教学成为丰富的价值世界, 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设计有意义的教学, 使每一学科都体现育人的价值, 课堂对话和一种潜教学的方式也对实现教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综合技术学校的提纲
娜·康·克鲁普斯卡娅
1986, 4(1): 7-8.  
摘要(30) HTML全文(17) PDF 265KB(0)
摘要: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下)
瞿葆奎, 施良方
1988, 6(2): 27-41.  
摘要(14) HTML全文(16) PDF 1545KB(0)
摘要:
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与课程应对——基于PISA 2015中国四省市的数据分析
伍远岳, 郭元祥
2019, 37(5): 115-1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0
摘要(53) HTML全文(25) PDF 555KB(0)
摘要:
在PISA2015科学素养的测试中,我国学生在科学整体认知、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科学内容等认知维度多个层面的表现上,男生整体优于女生。同时,在与科学相关的非认知背景调查中,男生在乐意学习科学、科学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活动三个变量上的表现亦明显优于女生。基于我国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认知和非认知层面上的性别差异,为缩小或消除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在科学课程编制中,需要凸显科学知识选择的公正性以消除课程内容的性别偏见;在学校课程建设中,需要彰显学校课程的适应性以增强学校课程的性别适应;在教师课程实施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保持课程实施的性别敏感。
西德中等教育的新趋势
西德W·米特
1988, 6(4): 23-32.  
摘要(38) HTML全文(23) PDF 903KB(0)
摘要:
清代武生学额、人数及其地域分布
李林
2015, 33(3): 98-10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13
摘要(28) HTML全文(27)
摘要:
清代顺治朝武生学额,京卫武学有明确定数,各省取进多寡尚无定额。康熙十年始定全国武生学额,比照文生取进。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新设学校、升格既有学校、政区等级升降及政区归并,武生定额多有调整,每届岁试共取进武生约22000名,分属全国1800余所学校,此后该进额大致稳定。直至咸、同军兴,大规模捐输广额,武生定额增至约27000人。咸、同广额前后,武生群体总数呈“南激增、北缓增”之势; 武生分省比例,则“南升北降”。通览清代武生学额、群体人数及其地域分布变动,既可揭示其政情变化之大势,又能反映其武科人才培育与选拔之动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改革教育学教材体系
赵锡成
1992, 10(2): 85-87.  
摘要(22) HTML全文(15) PDF 410KB(0)
摘要:
校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
王建军, 黄显华
2001, 20(2): 22-35.  
摘要(9) HTML全文(8) PDF 1196KB(0)
摘要:
“面向21世纪教育系科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总报告
叶澜
2000, 18(3): 32-38,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4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773KB(0)
摘要:
“报告”简述了该项研究的全过程和研究特点, 从理论的高度提出教育系改革须以生态观重新研究生存环境与主体的关系, 寻找教育系发展学术与社会服务两大功能的整合机制, 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谈谈“非智力因素”问题
邹大炎
1994, 12(2): 55-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8
摘要(14) HTML全文(6) PDF 734KB(0)
摘要:
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动向
胡建华
2016, 34(3): 7-8.  
摘要(52) HTML全文(36)
摘要:
教育神经科学:创建心智、脑与教育的联结
周加仙
2013, 31(2): 42-48.  
摘要(66) HTML全文(50)
摘要: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心智、脑与教育联结起来为教育奠定科学基础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目前,人们用多种术语来指称这个领域,如“心智、脑与教育”、“学习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神经教育学”、“教育生物学”等,这些名称之间意义不同。教育神经科学将脑功能、脑结构与行为的研究结合起来,其研究方式包括科学研究、转化研究与实践研究。
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近代中国发展新式教育的轨迹及经验
张礼永
2013, 31(1): 84-88.  
摘要(33) HTML全文(23)
摘要:
自清末兴学以来,发展新式教育一事总算是告别了“政论”,成为了“新政”之一。建立现代学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能够普及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行政者没有固守儒家先贤提出的“先富后教”之道,而是参考东西方社会的成熟经验为本国教育的发展设计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条道路既有别于纯粹民间自营,又非全由政府强力推行,可谓“第三条道路”。其主旨是通过发展民间教育组织(如教育会、教育社、教育学会),实现了“官民合作”,并由此来进行教育建设,逐步向教育的普及迈进。这些经验,对今日之中国,不乏借鉴意义。
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演进及其特点
姚云
2004, 22(1): 21-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4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275KB(0)
摘要:
本文以“法治效用”为标准, 以事件发展线索为依据, 将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1492~ 1861年的移植模仿时期、1862 ~ 1957年的特色创建时期和1958 ~现在的逐步完善时期; 并进而围绕各个时期的法治效用主题提炼与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的三个主要特点: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非单一性, 高等教育法律性质的资助性, 高等教育法律文本的变化性。
“体感”视阈下的庄子知识论解读:历史意蕴与教育启示
王家云, 燕燕, 李福华
2014, 32(4): 99-104.  
摘要(50) HTML全文(19)
摘要:
《庄子》哲学是以体感的原初性来说知与性,即通过身体的可化转的原始关联性来描述我们存在的基本经验,这基本经验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知识的形式。也正是这可通转的体感经验才能通达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的境界。体感的化转而拓展的世界以及对知识的形塑开启了对教育学的反思。即什么才是教育与教学的真正的基础与原理以及有效的教学将怎样展开。
认知发展理论的沿革与新发展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2001, 19(4): 53-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6
摘要(14) HTML全文(4) PDF 908KB(0)
摘要:
认知发展研究不仅致力于探究不同发展时期儿童的认知所发生的发展变化,而且试图对这些发展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由此而形成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一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本文对几种最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回顾,并对新近的发展和可能的发展倾向进行探讨。
从人的心理范畴看“非智力因素”概念.
龚浩然, 黄秀兰
1993, 13(3): 83-87.  
摘要(16) HTML全文(6) PDF 625KB(0)
摘要:
论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及实践表征
朱家存, 周兴国
2007, 25(4): 38-43,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8
摘要(11) HTML全文(7) PDF 248KB(0)
摘要:
现代公共教育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20世纪末以来公共教育的结构转型带来对传统的公共教育概念及观念的挑战。为此需要以公共教育的公共性来反思和批判公共教育的应有理念与实践表征。公共教育的公共性所表明的是, 是教育的正当性或正义性, 其核心价值理念包括教育平等、教育正义和教育权利等三个方面, 因而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在实践中应表现为公共教育的平等性、公益性和权利性。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审视--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变迁的分析
李政
2017, 35(1): 54-62, 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6
摘要(60) HTML全文(27)
摘要:
从前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经历了从一维到四维的转变。后工业社会技术技能人才的四维度知识结构包括经验型技术知识、实体型技术知识、方法型技术知识与理论型技术知识,它们之间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与形成机制。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结合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的变迁进行深度变革,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在后工业社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結合与教育(上)
成有信
1987, 5(3): 11-22.  
摘要(19) HTML全文(20) PDF 1232KB(0)
摘要:
对一种共变信息的理性与利己的归因
马伟军, 冯睿
2011, 29(3): 62-68.  
摘要(40) HTML全文(32)
摘要:
人们的归因中同时存在理性归因与利己归因。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探讨了对一种与自我相关联的共变信息的归因中是否同时表现出这两种归因。实验中被试阅读并想象一些情境,情境中包含被试好/不好的行为或结果及一种相关的共变信息,然后在4个原因维度进行归因。结果表明同时表现出理性归因与利己归因,并且互不干扰。作为理性归因,一种共变信息被归于人的内因或外因的同时,还被归因于归因的联合模型所预测的与该种共变信息相对应的原因维度。作为利己归因,不受一种共变信息的影响,在4个原因维度均表现出利己归因偏好。最后探讨了共变信息等的背景信息对利己归因偏好的影响。
1988年以来的英国“国家课程”
[英]D·劳顿
1996, 14(4): 47-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6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814KB(0)
摘要:
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兼论当代中国德育哲学的变革
郝文武
2010, 28(2): 1-8.  
摘要(45) HTML全文(23)
摘要: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根源和形成方式、表现形式,因此,对善的追求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方式和形式,但对善的核心价值追求则是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德育的根本依据、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德育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品德和个人道德品德转化为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途径。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道德和德育应该形成以圣性最高善为核心价值取向,全面追求圣性最高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和谐统一的多层面的目标、价值和方式。
明清徽州商业社会中的教育特色
李琳琦
2003, 21(1): 82-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11
摘要(9) HTML全文(3) PDF 937KB(0)
摘要:
明清时期.徽州是个“以货殖为恒产”的商业社会。在徽商和徽州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徽州教育呈现出一些不同于自然经济时代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新的教育观念的萌生、商业实用教育的推行、教育经费的商业化经营,以度教育的相对平等性和相对开放性等四个方面。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徽州教育仍是浓厚的封建性教育,其近代性是非常微弱的。
从劳动制度改革谈教育观念的更新
钱景舫
1987, 5(3): 39-44.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685KB(0)
摘要:
应坚持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
周谷平
1992, 10(2): 83-84.  
摘要(12) HTML全文(7) PDF 288KB(0)
摘要:
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建国以后教育学发展道路侧面剪影
陈桂生
1989, 7(3): 33-40.  
摘要(9) HTML全文(18) PDF 853KB(0)
摘要:
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
白益民
2002, 20(4): 28-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4
摘要(8) HTML全文(5) PDF 1091KB(0)
摘要: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向。因为,一方面教师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是教师专北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教师及其专业实践活动在专业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在专业生活中不断经历"关键事件和建构性反思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的。为了实现自我更新,教师应把反思和自我专业发展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自主选择专业学习内容和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也应创造时间等便利条件和文化环境。
国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若干问题
陈振华
1996, 14(3): 85-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3.014
摘要(5) HTML全文(3) PDF 505KB(0)
摘要:
功能·环境·制度———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朱小蔓, 刘贵华
2006, 24(2): 1-7, 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1
摘要(30) HTML全文(11) PDF 372KB(0)
摘要:
现代学校制度是中国当代教育生长发育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是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理念观照下的学校制度建设对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第五次教育革命的背景下, 审视学校教育功能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确证现代学校基本职能与核心价值取向问题, 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试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周晓光
2004, 22(3): 75-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12
摘要(3) HTML全文(3) PDF 555KB(0)
摘要:
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地,也是其开展理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中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他采取了面授讲学、书信指导、召入门下等多种培养方式和途径。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倡导了徽州学者研习理学的风气,二是培养了一批徽州籍的理学家,三是确立了朱子学在徽州600多年的学术主流地位。
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 0年
张新平
2003, 21(4): 9-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4.008
摘要(2) HTML全文(3) PDF 1004KB(0)
摘要:
刚刚过去的5 0年, 是教育管理学理论快速发展的5 0年。先是教育管理科学论独占鳌头, 继而是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及教育管理整合论先后形成并与之分庭抗礼。起初, 教育管理学理论整体上以客观主义为取向, 着重事实效率的探讨, 随后, 教育管理学理论转向主观主义, 越来越重视价值伦理的探讨。
教育系统发生初探——兼析《人类教育并非起源于劳动》
刁培萼
1986, 4(1): 91-96.  
摘要(23) HTML全文(12) PDF 708KB(0)
摘要:
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
庞维国
1999, 17(3): 68-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9
摘要(8) HTML全文(11) PDF 598KB(0)
摘要:
北魏官学教育研究
穆岚
1992, 10(4): 87-94.  
摘要(14) HTML全文(10) PDF 846KB(0)
摘要:
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
吴遵民
2002, 20(3): 38-44, 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4
摘要(19) HTML全文(5) PDF 897KB(0)
摘要:
什么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理念所蕴藏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国际社会提倡的现代终身教育理论, 其又经历了怎样一个演变和深化的过程、它们在各个发展变化阶段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当我们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时, 不少人可能并不清晰, 或者难以给予准确地把握, 为弥补这一缺憾, 本文将就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被提倡和推广以来, 其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 基于倡导者的不同观点和立场所形成的不同流派, 以及这些流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 等涉及终身教育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 来略做一番概括的论述与探究, 籍此来加深对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现状的理解和认识。
再论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意义
袁运开
1999, 17(1): 72-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9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644KB(0)
摘要:
"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
汪凤炎
2006, 24(3): 1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2
摘要(20) HTML全文(10) PDF 4375KB(0)
摘要:
德的字形与含义在中国文化里经历了一个演化与定型的过程。无心符的德字仅指"直视前方行走"之类的行为。有心符的德字用于伦理道德领域时主要有两种用法:用作名词德的原始义指"直心", 然后才拓展出诸如仁、义之类的通用含义; 用作动词的德主要指"得到"。当代中国德育从德的演化过程里可以得到五点启示:(1)吸取"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的精义思想; (2)将品德视作人的内在品质, 并注重品德的实践精神; (3) "德得论"至今仍是对品德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看法; (4)在弘扬情感德性的同时, 适度加强公正德性的培育; (5)妥善处理雅文化所推崇德性与俗文化所认可德性之间的关系。
台湾和香港以及大陆(或内地)部分教育学院系本科教学计划之比较
熊川武
2000, 18(1): 39-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4
摘要(10) HTML全文(8) PDF 881KB(0)
摘要:
通过比较台湾师大教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的本科教学计划, 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有四:一是三个计划, 两大风格。台湾师大与华东师大的比较接近, 而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异其趣。二是培养目标, 同异两存。台湾师大教育学系主要培养“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人才”与“中等学校师资”, 而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本科将朝培养“学者型”教育工作者方向发展, 拟试行`, 4十3 ”或`, 4十2 ”学制, 即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三是变通招生, 广开生源。相对而言, 台湾师大招生的路子似乎宽广一些, 招收多种保送生, 还有插班生。四是紧扣目标, 改革课程。台湾师大教育学系课程变化的主要趋势:拓宽文化基础, 减少一般理论科目, 加强专题课程。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坚持“两类三块四个内涵”的课程改革方案: “两类”指“必修”与“选修”两大类, ’ `两类”的改革策略是适当调整前者, 大力发展后者。“三块”指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均由文化课程、情境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四个内涵”指“充实文化底蕴”、“突出理论修养”、“增强情境感悟”、“培养科研能力”。
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考
章小谦, 李屏
2005, 23(2): 87-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12
摘要(6) HTML全文(4) PDF 795KB(0)
摘要: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这一很不寻常的语言事件作深入的历史考证,探索“教学”这一中国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如何在中国传统教育和外来教育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形成。
评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对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实践的贡献
周晓萍
1986, 4(4): 55-66.  
摘要(28) HTML全文(35) PDF 1254KB(0)
摘要: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征稿启事
2020, 38(2): 126-126.  
摘要(76) HTML全文(50) PDF 138KB(0)
摘要:
论老庄的自然道德
谭维智
2012, 30(2): 70-75.  
摘要(45) HTML全文(21)
摘要:
老庄的自然道德是一种超越他律道德、自律道德的道德类型,是个体在既没有外在压力、又无须内在强制的情形下,在道德行为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道德,是道德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自然道德的基本特征是无强制、抗干扰、无意识。自然道德在实现方式上强调顺应天性、自然实现。
福柯知识权力理论及其教育学意蕴
李孔文, 王嘉毅
2011, 29(3): 1-9,32.  
摘要(35) HTML全文(25)
摘要:
福柯知识权力理论与其学术发展是相适应的,沿着“考古学-谱系学-伦理学”,认识型的更迭反映了知识的自主与回归,主体的微观权力是力量关系,知识-权力的共生关系形成了现代社会的真理制度,解决策略为局部斗争和生存美学。在教育领域,福柯知识权力理论在主体观、知识观、师生观、目的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略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目的
陈桂生
1992, 10(2): 45-50.  
摘要(12) HTML全文(12) PDF 711KB(0)
摘要:
教育、社会公正与知识
[澳]罗伯特·W.康奈尔
1997, 15(2): 62-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8
摘要(12) HTML全文(11) PDF 1027KB(0)
摘要:
治学作风与教育学教材建设
金顺民
1992, 10(2): 95-96.  
摘要(20) HTML全文(21) PDF 303KB(0)
摘要:
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形态的历史发展与生态型完善
刘旭东, 王胜本
2015, 33(2): 110-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6
摘要(38) HTML全文(21)
摘要:
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资助已经成为美国现代大学发展的最主要外部推动力量,并引领其健康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经验值得研究与借鉴。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发展思潮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形态经历了“社会放任型、行政干预加强型、市场分权主导型”等阶段,最终实现了健全法律保障下,政府与市场相融合的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生态型形态。
教学生活批判与重建
刘旭东
2010, 28(3): 25-30, 49.  
摘要(40) HTML全文(24)
摘要:
教学生活既是一个“周围世界”,也是“共同世界”,是教师和学生意义生命存在、更新与延续的历程。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是统一的,是人为的、为人的生活,与人的成长具有同构性。在功利主义时代,教学生活被种种外在的利益和目标所牵引,其存在的独特性被消解。要重新获得其本有的价值属性,摆脱外在力量的束缚和功利性的制约,就要对其进行价值澄清,回归到关注生命、关注生活,丰富教学活动方式、重视教学情景的创建的路径上。
性别差异的脑半球功能特殊化及其认知模块观
徐光兴
2007, 25(2): 48-52.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2.009
摘要(27) HTML全文(16) PDF 72KB(0)
摘要:
男女的大脑左右半球结构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男女的脑半球功能有了特殊化发展的倾向。通过对男女进行视觉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和言语理解等认知任务的检测, 并且在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放射层扫描(PET)和两耳分听感知等神经科学的检测技术中证实了这种性别差异的存在。其原因有性激素, 也有脑梁结构和男女发育成熟个人差异所导致。性别差异的认知模块观将为今后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从新旧《教育大辞典》看70年来教育理论的发展
童富勇
2004, 22(3): 86-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14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529KB(0)
摘要:
《教育大辞书》与《教育大辞典》,是两部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大型教育工具书。两者前后相距70年,恰处于20世纪的前叶和末叶,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世纪巨变的时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最为重要时期。从两书的编写人员、词目数量、内容变化,窥看70年来教育理论的发展。
我国教育系科发展史略
郑金洲
1999, 17(4): 39-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5
摘要(8) HTML全文(4) PDF 1337KB(0)
摘要:
《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
刘坚, 魏锐, 刘晟, 刘霞, 方檀香, 陈有义
2016, 34(3): 17-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2
摘要(59) HTML全文(34)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的委托,梳理与总结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经验。该研究围绕4个核心问题展开: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驱动力,全球主要的素养框架及其要素分析,在课程、教与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案例,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应建立的支持体系。考虑框架制订者的地域广泛性以及文化与收入水平的多样性等要求,选取了5个国际组织和24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经历研究问题确定、文献检索及分报告撰写、驱动力和素养框架的比较研究、实施经验的案例梳理、反思和提出政策建议等研究过程,完成《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本刊刊载的4篇文章分别从上述4个研究问题出发整理而成。
教育本质研究之研究
杨银付
1994, 12(4): 15-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02
摘要(10) HTML全文(8) PDF 957KB(0)
摘要:
教育全球化现象的多维审视
邬志辉
2003, 21(3): 10-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2
摘要(14) HTML全文(3) PDF 850KB(0)
摘要:
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利弊互见、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全球化还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期待全球力量的积极建构。从中国学者的视野看,当下的教育全球化进程具有经济化倾向,冲击了教育公平理念;具有殖民化倾向,消解了公民身份认同,具有弱控化倾向,侵蚀了国家教育主权。中国应对教育全球化挑战,既应解决好自身内部的问题,促进教育实力的提升,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的建构,维护国家的教育利益。
论斋藤秋男对陶行知研究的贡献
金林祥
2001, 19(3): 30-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3
摘要(9) HTML全文(17) PDF 783KB(0)
摘要:
斋藤秋男是日本著名的陶行知研究专家。他感佩于陶行知的伟大人格和率越的教育思想,怀抱重建战后日本新教育,开辞日本和平民主新道路的愿望,在50余年中,始终致力于陶行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从。他是陶行知著作日译的先驱,日本介绍陶行知的主将和研究陶行知的核心,年轻陶行知研究者的导师,中日陶研学术交流的友好使者。
论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
黄明喜
2003, 21(3): 53-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7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741KB(0)
摘要:
“以自然为宗”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是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它们体现了陈白沙及其时代离朱入陆的教育思想发展路向,展示出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本文从命题的涵义、成因和影响诸方面进行史实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认为探讨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陈白沙本人的教育思想全貌,而且有益于我们深入地把握整个宋明教育学说走向,特别是心学教育哲学嬗变轨迹。
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建构特征
龙君伟
2005, 23(2): 57-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8
摘要(6) HTML全文(4) PDF 523KB(0)
摘要:
社会认知理论经常被广大学者误解为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延伸,属于新行为主义理论阵营,其原因是他们忽视或未理解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和研究范式。文章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来分析社会认知理论,发现其基本研究范式、关键性概念和心理的建构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一致,因而社会认知理论应该是属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阵营。
建国后教育史研究取向的转换
李忠
2011, 29(1): 88-96.  
摘要(51) HTML全文(19)
摘要:
建国后出现三种不同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即革命史取向、现代化取向与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多元取向。前两种取向的教育史研究都以学校教育理论为分析框架, 对相同的教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 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标准, 治出了不同的教育史, 形成大批研究成果。然而, 在研究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 学科生存却遭遇严峻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 出现了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多元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这种取向的教育史研究还处于艰难探索之中。未来的教育史研究需要直面这种挑战, 提升研究品质, 为学科建设也为学科功能的发挥打下基础。
文化繁衍与教育
[英]R·C.巴罗
1996, 14(1): 21-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03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680KB(0)
摘要:
我国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对核心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刘涛
2015, 33(2): 10-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2
摘要(34) HTML全文(31)
摘要:
教育思想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研究命题。本文以1573篇核心期刊(CSSCI、PKU)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的办法对教育思想研究文献数量、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者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思想研究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递增趋势,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多元,研究能够紧跟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研究总体上趋于成熟。同时,研究过程中也存诸如“古化”、“西化”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未来的教育思想研究,应该着力促成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转型。
国际教育局
1988, 6(2): 4-4.  
摘要(41) HTML全文(17) PDF 166KB(0)
摘要:
二十世纪中国幼儿教育矛盾问题的历史研究
李剑萍
2000, 18(2): 78-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10
摘要(8) HTML全文(2) PDF 1036KB(0)
摘要:
二十世纪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萌生与发展时期。本文运用现代化理论,全景式地回顾了二十世纪中国幼儿教育的演进历程,概括出它的三对主要基本矛盾关系——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保育与教育、分科课程与综合(活动)课程。并且以此为切入口,对其现代化轨迹进行时代性思考,力求史与论、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幼儿教育改革与走向,提出对策性建议和经验性预测。
罗伯特·欧文在新纳拉克对幼儿学校的十条指导原则
1985, 3(4): 26-26.  
摘要(20) HTML全文(28) PDF 147KB(0)
摘要:
数学能力认知发展准备研究—上海市区(6-7岁)儿童测量报告
林晓枫
1987, 5(4): 85-95.  
摘要(24) HTML全文(43) PDF 980KB(0)
摘要:
程序教学再探
[美] B·F·斯金纳
1987, 5(4): 7-15.  
摘要(18) HTML全文(16) PDF 922KB(0)
摘要:
试论《乐记》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建求
1989, 7(1): 21-24.  
摘要(16) HTML全文(18) PDF 473KB(0)
摘要:
必读之刊物
曹青阳
1993, 13(3): 23-23.  
摘要(20) HTML全文(10) PDF 150KB(0)
摘要:
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特约稿
[加]F·迈克尔·康内利, [加]D·琼·柯兰迪宁, [中]何敏芳
1996, 14(2): 5-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2
摘要(9) HTML全文(3) PDF 1000KB(0)
摘要:
论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
马向真
1995, 13(2): 73-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8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985KB(0)
摘要:
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
余秀兰
2006, 24(2): 18-26, 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3
摘要(46) HTML全文(18) PDF 414KB(0)
摘要:
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 还有再生产原有秩序的功能。早期教育和文化环境的欠缺, 学校教育与考试内容的城市偏向, 使得农村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文化上的劣势, 加上农村在师资与教育条件上的弱势, 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成功的机会。这种文化的再生产, 使大量农村孩子被教育而淘汰, 造成农村孩子低社会地位的再生产, 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与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永记母校人师经师之恩
卓晴君
2011, 29(2): 1-3.  
摘要(72) HTML全文(50)
摘要:
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
R.J.斯腾伯格, J.A.霍瓦斯
1997, 15(1): 27-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4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1154KB(0)
摘要:
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高桂娟, 李丽红
2016, 34(2): 22-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3
摘要(42) HTML全文(25)
摘要:
在声势浩大的创业教育政策呼吁与实践热潮下,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应引起重视。为此建立了创业教育实效性评价模型,从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与创业能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创业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进行了评价, 样本涵盖了不同类别的高校以及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高校。数据收集与处理的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际效果不好,问题比较突出。在分析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因素的基础上,从加强学校、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效应的角度,提出了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美国教育哲学
王佩雄
1984, 2(2): 91-96.  
摘要(17) HTML全文(8) PDF 677KB(0)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关系的定量研究
韩映雄, 韩云炜
2008, 26(2): 25-37.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1027KB(0)
摘要:
文章通过对我国各省份人均GDP和毛入学率的回归分析和数学建模, 发现经济状况对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影响作用是很显著的。并且,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经济增长对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做出的贡献是不同的。研究同时发现, 云南、河北、内蒙古、福建、山东和广东等省的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规划目标相对保守, 吉林、陕西、湖北、重庆、安徽、四川、天津等省市的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规划目标相对过高。
精神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乌云特娜, 七十三
2015, 33(2): 77-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1
摘要(61) HTML全文(24)
摘要:
精神健康是心理学研究日益重要的议题,从人的精神性的角度来反思和理解精神健康,它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与精神疾患相对应的精神健康、被等同于心理健康的“精神健康”、与灵性和生命意义相关的“精神健康”,第三个层次与人的精神性发育密切相关,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的完整存在,精神健康应当指向“完整的人”。以此反思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应将精神健康纳入其中,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调整和补充,关注自我的精神性发育,关注人的社会文化属性。
改革教育学教学方法
刘黎明
1992, 10(2): 94-95.  
摘要(15) HTML全文(8) PDF 281KB(0)
摘要:
发揚办刊特色 繁荣教育科学
王承绪
1993, 13(3): 6-7.  
摘要(15) HTML全文(11) PDF 255KB(0)
摘要:
教职工心理挫折初探
王新如, 郑文
1996, 14(1): 87-9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10
摘要(8) HTML全文(2) PDF 683KB(0)
摘要:
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郭文斌, 陈秋珠
2012, 30(3): 49-54.  
摘要(48) HTML全文(25)
摘要:
为比较准确地了解国内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研究利用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对从中国知网中查询到的2000-2010年的850篇文献绘制了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和四个领域展开。两大主线为:发展的宏观与中观研究和残疾人与特殊群体的研究;四大领域包括: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各类特殊人群的安置与教育、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康复。
学校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杜威学校教育思想探究
郭法奇
2011, 29(3): 91-96.  
摘要(51) HTML全文(23)
摘要:
杜威学校改革思想是其学校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通过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提出了学校改革的基本设想。杜威认为,传统学校与儿童生活相隔离,教育目的和内容缺乏有效联系。现代学校作为整体教育机构和作为整体生活的有机结合,是联接社会多方面生活的中心,儿童在与多方面生活的联系中成长。杜威学校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学校要参与社会的变革,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杜威的学校改革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高德胜
2006, 24(1): 16-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3
摘要(21) HTML全文(9) PDF 252KB(0)
摘要: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 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照现实, 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磨擦依然清晰可闻:或用道德排斥生命, 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 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 因为道德是生命的花朵、是生命的自觉, 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虽然道德与生命之间“和谐之中有磨擦”, 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则多源于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 即与生命的和谐, 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
教室的困惑
佐藤学
1998, 16(2): 16-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0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1144KB(0)
摘要:
中国大学自主性:概念与制度环境
张金福
2007, 25(3): 28-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9
摘要(13) HTML全文(6) PDF 302KB(0)
摘要: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释目前分歧较大的与大学自主性及其制度环境相关的重要概念, 第二部分集中分析中国大学自主性现存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 最后一部分简要论述了中国大学自主性的总体特征及发展方向。
杨贤江的学习思想
申国昌, 陈德安
2002, 20(2): 85-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14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1332KB(0)
摘要: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虽然年轻早逝,但著作颇丰。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珍惜光阴,发愤读书,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丰富全面、论述精辟的学习思想体系。他对学习目的、学习作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与态度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他的学习思想对当今仍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芝加哥大学比较教育中心(Comparative Education Cent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0, 8(2): 62-62, 19.  
摘要(29) HTML全文(22) PDF 285KB(0)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安全感的视角
廖传景, 吴继霞, 张进辅
2015, 33(3): 88-9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12
摘要(52) HTML全文(19)
摘要: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对2219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堪忧,不同安全感水平下心理健康差异显著; (2)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 (3)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4)安全感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5)留守处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安全感在留守处境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认知结构同化论在几何概念与规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学与教的理论、模式与应用”研究小组
1986, 4(1): 39-48.  
摘要(5) HTML全文(12) PDF 919KB(0)
摘要:
俄罗斯的一流大学建设
肖甦
2016, 34(3): 12-15.  
摘要(68) HTML全文(31)
摘要:
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关联与互动
陈佑清
2010, 28(2): 24-32.  
摘要(33) HTML全文(18)
摘要:
按照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表征实际事物的符号还是真实事物本身,可以将学习区分为符号学习和经验学习两种。这两种学习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教育史上有一个更替和变化的过程。我国现行教育将符号学习当做绝对主要的学习形式,而将经验学习置于从属地位。实际上,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在学生的发展中各有独特的功能,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要培养适应当今时代我国发展所需要的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需要确立这两种学习在教育中的独立地位,并且要重视他们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试论南斯拉夫教育的特色
冰火
1983, 1(1): 60-66.  
摘要(16) HTML全文(11) PDF 780KB(0)
摘要:
孔子“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
陈桂生
2001, 19(1): 7-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2
摘要(7) HTML全文(6) PDF 567KB(0)
摘要:
“产婆术”的规则是: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再以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它的运用从教育者不自以为知出发,“启发”艺术的规则则是以自以为行[德行]者知其不行,再使自以为不行者知其行,它的运用从教育者不自以为行出发。“产婆术”与“启发”艺术的比较, 实质上是中西教育理念源头的比较。
论过程哲学视域中教学环境的三种形态及其价值意蕴
魏善春
2016, 34(2): 68-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9
摘要(48) HTML全文(23)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将过程哲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教学环境研究,探讨教学环境特殊的生存形态及其特征和价值。文章采取哲学省察方法,对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环境与作为主体的人所呈现的“二元对立”状态及其被规范和控制的事实进行深入分析。以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过程-关系思维反思教学环境建构,师生的感官和身体,师师、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的“共同体”,以及围绕儿童生活和经验组织的“连续性课程知识”,构成教学环境的特殊形态。这种教学环境既是主体存在的,又是客体化的;既是稳定的,又是动态生成、能量流动的;既具有以自身整体性、独立性及内在和谐为旨归的主体道德关怀诉求,同时也具有使师生更具“创造性”、充满“关心”意味的客体价值。
从结构方程模型看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新发展
杜晓新
2004, 22(2): 58-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10
摘要(4) HTML全文(2) PDF 433KB(0)
摘要:
目前,已有多种新一代统计方法问世,其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结构方程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本文以结构方程模型为代表,兼顾其它新的统计方法,从统计方法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论两方面,阐述新一代统计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之间的重要区别。
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驱动力研究
周平艳, 魏锐, 刘晟, 师曼, 陈有义, 刘霞, 刘坚
2016, 34(3): 22-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3
摘要(46) HTML全文(32)
摘要:
面向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素养?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思考这些问题。在不同国家确定教育发展方向、制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方面的需求,其中有时代与科技变革的挑战,有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有教育自身面临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和内涵的确立,以此将它们统称为影响21世纪核心素养的驱动力。通过文献综述,文中归纳总结出10项被全世界29个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重点提及的驱动力,区分了全球驱动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知识时代”作为驱动力对高收入经济体提出核心素养有更大的影响,而“教育公平”则更多地对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产生作用,文中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还对不同地域的国家如何发掘驱动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2008, 26(1): 89-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3
摘要(6) HTML全文(15) PDF 458KB(0)
摘要:
心理弹性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并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有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心理弹性不同的定义, 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但在进行研究时, 都认可两个基本的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 即对心理弹性变量的探讨; 对心理弹性内在机制的探讨是心理弹性研究的第二阶段, 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在综合国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并提出注重生态学原则、进行细化研究、拓展纵向研究、加强认知研究和实施干预研究, 将可能成为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
“格物”本义的教育学启示
戴大明
2008, 26(4): 68-72,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8
摘要(20) HTML全文(11) PDF 991KB(0)
摘要:
以往人们对 “格物” 的解释尚未达诂。 从 “右文说” 和 “以经解经” 的的角度审 视, “格物” 的本义是运用中国文化特有的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辨和分类。 这种新的 “格物” 观可以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启示。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设置的四种模式
项建英
2012, 30(2): 84-89.  
摘要(37) HTML全文(18)
摘要:
在近代中国高等师范、国立综合性大学、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中,由于各大学教育学科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术研究、培养目标等不同,教育学科的设置模式也不一样。四类不同性质大学的教育学科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现代化历程。
谈教育研究的语言之维
闫旭蕾
2009, 27(2): 38-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9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338KB(0)
摘要:
在哲学研究语言转向的背景下, 语言成为后现代教育理论新的切入点。教育研究引入语言之维, 揭示了语言观、语言行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语言不只是思想、知识的载体, 它与教育理论的建构与教育实践的运作一体两面。在教育场域中, 语言除具有工具性外, 还具有规范性、建构性、生成性、程序性等特点。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藉此探寻深化教育改革的途径。
跨学科创新视角下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
高云峰, 师保国
2017, 35(4): 47-53,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5
摘要(49) HTML全文(26)
摘要:
在跨学科创新视角下,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可以相互补充。创客教育是STEAM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STEAM教育是创客教育的必要补充,二者结合可以对人才培养产生良好效果。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策略包括开设标准化入门课程、学习以"创客三件套"为核心的系列创客课程,以及完成大型实景项目。在跨学科创新目标的引领下,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必将能够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积极的思路。
教育与负面性:论负面经验在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以及教师教育中的不可忽略性
迪特里希·班纳
2004, 22(4): 38-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6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355KB(0)
摘要:
本文探讨困惑、震惊与失望等负面经验在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中的意义, 提出负面经验在这些领域中不可忽视性的观点, 并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关于经验负面性的概念; 负面经验对教育过程的意义; 负面经验对于批判性研究教育科学的重要性、对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拓展——读《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
马镛
2003, 21(2): 93-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11
摘要(8) HTML全文(4) PDF 370KB(0)
摘要:
《中学数学自学輔导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实验研究
卢仲衡
1989, 7(1): 49-58.  
摘要(22) HTML全文(19) PDF 1034KB(0)
摘要:
有闭症儿童认知发展与语言获得理抢研究综述
徐光兴
1999, 17(3): 56-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7
摘要(18) HTML全文(8) PDF 460KB(0)
摘要:
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
许庆豫
2000, 18(3): 23-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3
摘要(8) HTML全文(3) PDF 848KB(0)
摘要:
本文评述平等和教育平等的内涵, 概括我国教育分流的形式、层次、性质和问题, 分析我国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
九十年代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动向及其启示--兼析曰本综合学科的设置及其初步成果
陆素菊
2002, 20(4): 48-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6
摘要(12) HTML全文(5) PDF 791KB(0)
摘要:
文章从改革背景、改革对策及过程以及改革效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中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这场职业教育改革,并结合当前我国中职改革的课题,揭示了日本这一场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再次超越QI—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述评
吴国宏, 李其维
1999, 17(2): 53-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7
摘要(4) HTML全文(6) PDF 848KB(0)
摘要:
教育领导和管理的跨文化比较模式研究
C·迪默克
2005, 23(4): 32-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5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388KB(0)
摘要:
虽然在过去三十年间, 教育领导和管理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比较研究并没有引起人们同等的关注。本文是在教育领导和管理的对比研究和国际化问题的基础上, 对如何培养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从而使得教育领域能够跟得上政治和实践的全球化进程。相应地, 理念框架的合理性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基础, 并且将学校作为基本单位进行分析看作是问题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 这里所提出的框架是建立在两种文化和构建学校教育和校本管理四大因素的基础上。这两种的文化分别指社会文化和组织文化, 四大因素是指构建学校教育和校本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 领导管理过程, 课程设置和教学。最后, 本文探讨了跨文化比较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和其意义。其中包括, 需要发展合适的研究工具来有效地操作这一理念框架。
康帕内拉的教育思想
黄学溥
1984, 2(3): 90-93.  
摘要(21) HTML全文(36) PDF 512KB(0)
摘要:
试论文化选择与教育
鲁洁
1991, 9(1): 9-13.  
摘要(17) HTML全文(16) PDF 612KB(0)
摘要:
献给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
1996, 14(3): 1-1.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1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95KB(0)
摘要:
论教育和自我教育
胡德海
1998, 16(4): 17-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3
摘要(9) HTML全文(4) PDF 815KB(0)
摘要:
如何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兼论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公共财力保障
文新华, 鲁莉
2012, 30(1): 43-49.  
摘要(39) HTML全文(15)
摘要:
现行财政体制是影响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重要因素。需要以事权与财权相统一为原则,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按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自分担约20%和80%的要求,调整现行税收分配比例;需要确保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不低于地方财政总收入的35%。因此,要强化和完善法律法规对4%的统筹协调机制、4%的预算和预算执行统筹机制以及4%的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教育督导体制。
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
邵迎生
2008, 26(3): 54-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2
摘要(13) HTML全文(4) PDF 746KB(0)
摘要:
汉语文献中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定义是混乱、令人费解的。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汉译和经典文献的梳理, 本文将对这一定义中的strengths和virtues这两个关健概念的内涵进行探讨并对它们的翻译相恰性, 提出自己的主张。
赫胥黎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邓明言
1983, 1(2): 40-47.  
摘要(32) HTML全文(22) PDF 953KB(0)
摘要:
实验,第一年——华东师大附小综合实验班一年级实验报告
1983, 1(1): 87-96, 80.  
摘要(26) HTML全文(14) PDF 1142KB(0)
摘要:
试论我国普通中学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完善
周民书
1997, 15(3): 27-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4
摘要(11) HTML全文(7) PDF 768KB(0)
摘要:
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及美感生成场域的构建
于泽元, 李健, 丁月华
2017, 35(5): 128-1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1
摘要(47) HTML全文(25)
摘要:
人类对美学的探索表明,绘画是绘画者自我生命和心灵的艺术化投射,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创造过程。绘画教学必须建基于审美取向之上,以审物之美、审意之美和审形之美为基础改进现有的教学范式。在绘画的审美过程中,美学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的融通为绘画者带来了美感体验。实证研究发现,个体在美学场中的美感体验是由内趋性等8个因素构成。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要求教师重视美学场域的价值,从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三个方面做好绘画教学美学场域的建构。
中国教育概念的产生—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概念
章小谦
2011, 29(4): 70-78.  
摘要(48) HTML全文(20)
摘要:
教育概念是专门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中国教育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是对早期专门化军事教育的反映,其语言表达形式为“爻”(xiao)。文字产生以后,开始出现专门化的文化教育活动,但是,这种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家族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中国最早的教育基本概念,如教、学、先生、弟子等,都带有浓厚的宗法制度的色彩。
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俞文钊
1990, 8(3): 71-80.  
摘要(23) HTML全文(23) PDF 876KB(0)
摘要:
儿童数量表征研究评述
柳笛, 杨纯
2017, 35(5): 138-1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2
摘要(56) HTML全文(15)
摘要:
数量表征是个体头脑内部对数量刺激的解释、表达与操作的过程,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数量表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趋于成熟,具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最初形成非符号数量表征;(2)将非符号数量表征与符号数量表征建立联系;(3)扩展整数表征的范围;(4)精确地表征有理数的大小。本研究从近20年有关数量表征的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入手,深入分析有关儿童数量表征的发展趋势与内在加工机制,总结了目前有效提高儿童数量表征能力的教育干预与训练方案。
日本国立大学中“大学自治”理论和实践的嬗变
徐国兴
2007, 25(2): 2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04
摘要(26) HTML全文(9) PDF 61KB(0)
摘要:
本文分析了日本国立大学自治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 以及大学自治所蕴含的固有矛盾。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日本型大学自治在社会变化面前所受到的挑战和和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特约稿]
[德] W·布雷岑卡
1995, 13(4):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1
摘要(4) HTML全文(7) PDF 1304KB(0)
摘要:
论雷沛鸿教育行政管理思想与实践
李露
1998, 16(1): 81-89,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12
摘要(9) HTML全文(4)
摘要:
几点希望和一个建议
陈信泰
1993, 13(3): 12-13.  
摘要(8) HTML全文(18) PDF 283KB(0)
摘要:
“元教育学”问对
陈桂生
1995, 13(2): 37-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4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790KB(0)
摘要:
测量决断理论新进展
赵必华, 吴玲
2007, 25(3): 5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12
摘要(15) HTML全文(8) PDF 229KB(0)
摘要:
测量决断理论是基于项目反应对被试进行分类决断的测量理论, 在真实的测验情境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文首先回顾了测量决断理论的发展历史, 然后描述了理论模型的四个要素、三个关键概念和一系列决断准则, 并基于Ruder的系列实证研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 最后展望了该理论在我国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应用前景。
试论教经费
金一鸣, 李丽萍
1983, 1(1): 12-18, 32.  
摘要(16) HTML全文(24) PDF 862KB(0)
摘要:
《西学考略》与中国近代教育
肖朗
1999, 17(1): 1-9,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1
摘要(7) HTML全文(4) PDF 1140KB(0)
摘要:
札记两篇(附手迹)
孟宪承
1994, 12(4):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01
摘要(2) HTML全文(3) PDF 1486KB(0)
摘要:
国内外特殊师范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刘春玲, 昝飞
1996, 14(3): 69-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3.012
摘要(7) HTML全文(5) PDF 587KB(0)
摘要:
教育人性化的三重遮蔽与敞明
张中原, 扈中平
2015, 33(2):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1
摘要(34) HTML全文(25)
摘要:
在探讨教育人性化时,学术界多从教育反人性化的视角透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忽略对教育反人性化概念本身的深层剖析,混淆了其与教育非人性化和教育弱人性化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利用目的-手段范畴,来揭示、澄清教育反人性化、教育非人性化与教育弱人性化的内涵、界限及其关系。教育反人性化的本质是“驯化”的教育,即背离人性的教育;教育非人性化的本质是“物化”的教育,即脱离人性的教育;教育弱人性化的本质是“异化”的教育,即偏离人性的教育。因此,教育应当脱离“驯化”的羁绊,逃避“物化”的罗网,摆脱“异化”的藩篱,从而走向本真、圆融和自由。
道德教育中的身体处置问题—道家庄子的观点
谭维智
2011, 29(1): 68-74.  
摘要(51) HTML全文(29)
摘要:
与西方中世纪、现代、后现代理论家们对身体的禁锢、压制、规训或无限制抬高相比, 庄子对身体的处置方式更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庄子虽然主张身体一元, 但他也认为精神是身体的主宰, 美德才使身体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要使人具有美德, 关键在于对身体的处置方式。庄子通过把身体化归到宇宙, 把人的身体处置到一个与万物共同的归宿, 以一种宇宙视角看身体, 因而使身体与道德联系起来, 进而得以解决道德教育问题。
苏格拉底如何做教师——《普罗塔戈拉》开篇释义
刘莉
2017, 35(6): 107-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12
摘要(78) HTML全文(27)
摘要:
《普罗塔戈拉》的开篇既是文章主体的序幕,也是苏格拉底本人哲学教化生涯的序幕。本文以开篇中苏格拉底与青年人希珀克拉底之间的教育案例为原型,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教育意蕴。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起点在于:个体性的对自我心性与限度的审慎反思,以及关系性的师生之间精神联结的建立;教育的具体路径在于通过辩证式对话实现个体的自我认识;保持闲暇是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苏格拉底作为教师,其典范意义不仅在于其教育技艺的高超,更在于他对城邦与青年人的爱。
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
刘桂林
1996, 14(4): 89-9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12
摘要(9) HTML全文(6) PDF 853KB(0)
摘要:
在动态中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征
邱光
1988, 6(2): 81-83.  
摘要(19) HTML全文(18) PDF 386KB(0)
摘要:
高等师范教育中的教育课程问题探讨
郭良菁
1996, 14(3): 57-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3.010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617KB(0)
摘要:
徽州书院略伦
李琳琦
1999, 17(2): 85-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11
摘要(3) HTML全文(4) PDF 935KB(0)
摘要:
未来抑或现在?——勒维纳斯时间视野下的教育指向研究
吴先伍
2014, 32(3): 49-54.  
摘要(57) HTML全文(18)
摘要:
勒维纳斯突破传统的形式化时间,将时间与具体的存在者联系在一起,认为存在者在每个瞬间都不断地新生,从而赋予时间以异质性、现在以独特性。传统教育受到传统时间观念的影响,始终将目光瞄向未来,为了所谓未来的幸福而让学生在现在饱经磨难。既然现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那么,学生的现在就不能成为未来幸福的代价,教师现在就要转变理念,采取措施,让学生现在就生活在幸福之中。
邰爽秋与民生教育
丁锦均
1988, 6(1): 57-60.  
摘要(17) HTML全文(19) PDF 537KB(0)
摘要:
教育科学知识的积累进步——兼谈美国教育实证研究战略
柯政
2017, 35(3): 37-46, 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4
摘要(78) HTML全文(40)
摘要:
相比其他学科,教育科学知识的进步慢,积累少。要让教育学知识明显高于常识,成为一门可进行快速知识积累和进步的学科,就必须大力加强科学的实证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在这方面率先做出了战略规划,发起了一场教育实证研究运动,对现有教育学研究范式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且已产生初步成效。很多教育学者对这场由外部势力主导的改革战略提出了若干质疑和反抗,认为这样做没必要、不应该也做不到。但这些质疑并没有对教育实证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实质性挑战。
“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再谈“培养什么样的人”
柳夕浪
2017, 35(2): 68-75, 1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8
摘要(74) HTML全文(26)
摘要:
与注重关键少数的"简化范式"不同, 综合素质是关系性思维的产物, 主要是指人身心、知行、文理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广泛适应现实生活中各种变化与挑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其中, 身心关系范畴最广, 知行次之, 文理复次之。在应对变动不居的未来世界的挑战中, 综合素质更为有效。当然, 核心素养体系对综合素质中的关键性要素做了具体的刻画、描述, 有助于我们对综合素质的认识, 特别是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素质关系的把握变得更加清晰, 两者关系是互补性的, 而非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碘缺乏对儿童青少年智力和体格发育的影响以及缺碘地区学校教育的若干问题
朱家雄, 耿培炳
1986, 4(3): 79-86.  
摘要(20) HTML全文(12) PDF 690KB(0)
摘要:
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之研究
1989, 7(4): 8-8, 40.  
摘要(23) HTML全文(6) PDF 252KB(0)
摘要:
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现实意义及培育
彭虹斌
2016, 34(2): 82-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1
摘要(38) HTML全文(26)
摘要:
信仰通常适用于宗教层面;信念则更适用于道德,是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本文从道德信念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培育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若干途径。通过哲学透析并运用心理学成果,发现个体不同时期获得的道德信念日后改变程度不一样;学校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信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基础,它们是影响个体道德信念的重要因素;道德信念会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未来价值的选择和道德自律;道德信念决定个体的决策、日常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潜移默化地培育早期信念;运用权威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信念;利用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变革;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学生信念改变与实践变化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反思与体悟。
解读金陵女大:文化冲突的视角
胡钦晓, 徐婷婷
2014, 32(4): 112-117.  
摘要(62) HTML全文(35)
摘要: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女校,不仅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全新局面,而且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陵女大的产生及发展恰逢中国近代文化冲突的剧烈时期。从中西文化冲突来看,金陵女大将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引入中国,打开了中国知识封闭的大门; 从性别文化冲突来看,金陵女大催生了女性的觉醒,培养了一批现代新职业女性,加速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从古今文化冲突来看,金陵女大引进了现代大学办学模式,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文化冲突的视角,既揭示了金陵女大成功办学的深层原因,也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借鉴。
应用“学与教心理学原理”减轻儿童课业练习负担
金洪源
1996, 14(1): 81-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09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533KB(0)
摘要: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
郑金洲
2000, 18(3): 1-10,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1
摘要(9) HTML全文(3) PDF 1030KB(0)
摘要:
在新的世纪,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主要会表现在这样4个方面:走向文化,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以及教育自身面临的问题, 都要求教育更多地与文化联姻, 在创造出新型学校文化的同时, 应对和关注各种相关的文化; 走向个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总是与学生个性的张扬联系在一起的, 基础教育需要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 将个性的发展放在突出地位; 走向多元, 多元文化的出现要求办学体制、学校类型、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呈现多元的态势, 用多元替代一统, 用多样替代单一; 走向校本, 学校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校本在叁础教育中愈益彰显其重要性, 如何以校本研究为起点, 校本培训为中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落脚点, 并以校本管理为保障条件, 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要加以探讨和实施的又一突出问题。
合理与背反:“规训”视野中的国民性——兼论与人的社会化的相关性
刘炎欣
2014, 32(4): 8-15.  
摘要(48) HTML全文(27)
摘要:
人的社会化是人的意义生成和价值生成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得以确立的过程,进而形成一个民族、国家特有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等民族特性和国民特性。人的社会属性的形成和国民性的确立离不开必要的“规训”。从福柯的“规训”理论视角思考国民性,通过“规训”的技术化运作,建立敛聚关系,以权力技术运行的敛聚关系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权力和规范来完成人的社会化,并确立国民性。知识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意蕴,产生了身体的有用性和生产性。但规训的过程也充斥着负性背反,需要理性辨析。
改革幼儿园课程
[美]伯纳德·斯波德克
1987, 5(4): 17-22.  
摘要(23) HTML全文(9) PDF 605KB(0)
摘要:
中国课程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
章小谦, 杜成宪
2005, 23(4): 65-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10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469KB(0)
摘要:
课程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由于中国教育学是上个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的学科, 课程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 甚至课程这个词, 也被认为是一个外来词。但是, 对课程概念的历史考察表明, 近代中国课程概念是中国传统课程概念自身演变的产物, 课程这个词, 并不是外来词。
试论陈鹤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黄书光
1997, 15(4): 81-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12
摘要(11) HTML全文(11) PDF 663KB(0)
摘要:
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制度互补性的视角
关晶
2017, 35(1): 39-46, 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4
摘要(39) HTML全文(34)
摘要:
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不是制度趋同的过程,而是制度多样化的过程。制度互补性理论为现代学徒制度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解释。制度互补性分析框架由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三个互补性维度组成。对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亦在此框架下围绕学徒激励、企业激励和质量保障三大制度基本功能分别展开。比较结果表明:相互加强或相互弥补是现代学徒制制度互补的两大形式,均衡性系统倾向于相互加强,发展性系统倾向于相互弥补;制度弥补的着力点在于规制性的制度要素;学徒激励的制度互补性核心在于提供良好的学徒职业前景预期;企业激励的制度互补性核心在于降低学徒培训外部性偷猎风险;质量保障的制度互补性依赖学徒培养资质、标准、过程、评价多环节制度保障的相互加强;数量功能和质量功能的制度亦存在互补性。
内隐学习的再解读—从认知发展角度的剖析
吴国宏, 李其维
2001, 19(3): 2-10, 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1
摘要(7) HTML全文(5) PDF 1076KB(0)
摘要:
内隐学习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停留在传统范围内的研究,往往只对内隐学习作横断面和静止的描述,没有能从发展机制上对学习加以刻画,也割裂了内隐与外显认知机能之间的联系。本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重新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加以整合,指出了二者在适应与机能上的连续性。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发展,才是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这一过程有许多无意识的成分参与,内隐学习研究以此作为对象定能开辟出一块崭新的领地。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在认知发展领域开发内隐学习研究的可行性作出了论证。
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
李定仁, 张广君
1997, 15(3): 12-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2
摘要(12) HTML全文(7) PDF 941KB(0)
摘要:
教育科学学术活动纪事
1984, 2(4): 89-90.  
摘要(9) HTML全文(13) PDF 255KB(0)
摘要:
SSI课程与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培养
张奇, 张黎
2007, 25(2): 59-64,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11
摘要(19) HTML全文(10) PDF 77KB(0)
摘要:
作者介绍了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开设SSI课程, 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关研究和教育实践概况, 论述了在我国开创SSI课程, 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并对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SSI课程提出了建议、实施步骤和研究任务。
专长的获得: 一种智力与特质兴联合体整合的观点
郝宁, 吴庆麟
2004, 22(4): 71-75,89.  
摘要(10) HTML全文(8) PDF 269KB(0)
摘要:
专长研究的早期结论已揭示出领域专家比新手更具优势的胜任力, 亦证实大量结构化的知识在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然而, 结构化知识乃至优势胜任力的获得, 不能单从认知这一角度进行考量, 其也受到情感及意动特质的影响, 可用具有领域限制的并涵盖认知、情感和意动成分的“特质联合体”理解不同领域的专长获得, 而智力处于“特质联合体”之下起着基础性作用。智力、特质联合体及知识结构构成获得专长的聪慧的“投资”结构。
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
辛自强, 池丽萍
2008, 26(2): 44-51.  
摘要(10) HTML全文(11) PDF 901KB(0)
摘要:
在心理学中, 传统的元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定量考察同类研究的典型结果, 但是历年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很大变异, 这种变异经常被研究者视为随机误差而忽略掉。本文所要介绍的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恰恰以此为起点, 当发现心理变量在年代上的变异后进而探究它与社会变迁因素的关联。这种新的元分析方法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急剧社会变迁背景下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科举何以难废?——记西太后与张之洞的一次对话
1986, 4(1): 28-28.  
摘要(20) HTML全文(11) PDF 162KB(0)
摘要:
自闭症儿童的精神统合疗法
[日]荫山英顺
1994, 12(1): 81-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11
摘要(20) HTML全文(5) PDF 1384KB(0)
摘要:
基于动允性的朝向效应-具身认知的一个证据
王晓燕, 鲁忠义
2010, 28(2): 52-58.  
摘要(32) HTML全文(18)
摘要:
受到具身哲学思想的影响,具身认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发展,而作为Gibson直接知觉理论核心概念的动允性(Affordance)这一概念,其丰富的含义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朝向效应的出现则被研究者们视为物体动允性的一种体现。围绕着朝向效应,主要出现了动允性假说和注意指向假说两种主要的解释。本文对朝向效应现象的研究及其解释进行了总结概括,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和展望。
教科书如何兼顾地域特点和城乡差异:1910—1930年代的探索
张心科
2015, 33(4): 119-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8
摘要(55) HTML全文(20)
摘要:
1910-1930年代, 主要受“实用主义”及“儿童中心”、“生活本位”等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国教育界在教科书内容如何兼顾地域特点与城乡差异以促进儿童发展上做过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学者们围绕教科书内容应符合儿童未来还是当下的生活经验、公共的还是地方的经验等问题展开了争论, 提出了不要任何教科书而由教师自行编写、不要流行的教科书而由各地自行编写、以流行教科书为本而酌情增删、书局编印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书局编印偏向农村版的教科书等各种解决办法, 同时也指出无论哪一种办法都有一定的利弊。在实践探索方面, 除了多数教科书注意文字和插图内容的普适性以适合各地共同使用外, 还有人专门编写了内含某一区域内容以适合单一区域使用的教科书。
从重点/示范到多样化:普通高中发展的价值转型与政策选择
刘世清, 苏苗苗, 胡美娜
2013, 31(1): 39-43.  
摘要(46) HTML全文(36)
摘要:
普通高中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上接下连”,起着特殊而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优先发展“重点/示范”高中,是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伴随高中教育迈进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多样化”成为我国新时期普通高中发展的价值新“风向标”。当前,在推进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对普通高中的发展定位、评估标准、课程内容、学生发展以及高考制度等方面进行变革完善。
试论王国维的教育哲学观
黄书光
1999, 17(2): 68-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9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942KB(0)
摘要:
美国大学文科教学观感
徐中玉
1985, 3(1): 5-8.  
摘要(45) HTML全文(21) PDF 477KB(0)
摘要:
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张华
1998, 16(1): 25-3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4
摘要(6) HTML全文(12)
摘要:
汉字心理学在“边角画碼查字法”研创中的应用
杨继本
1993, 11(1): 77-80.  
摘要(12) HTML全文(17) PDF 470KB(0)
摘要:
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测量方法学
郭本禹
1993, 11(4): 39-48.  
摘要(10) HTML全文(20) PDF 863KB(0)
摘要:
教师、校长和督学的领导观念
沈剑平, 谢家玲, 丽莲娜·罗德瑞杰兹
2006, 24(2): 34-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5
摘要(25) HTML全文(9) PDF 508KB(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现场管理和学校重建的过程中,教师、校长和督学三方对领导角色看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文章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实际操作出发,从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方面总结出了领导理论的二因素模式和四因素模式,并探讨了两种模式之间的关系。
原点·痕迹·反思:北京美术学校图画手工师范科
贺晓舟
2014, 32(3): 112-118.  
摘要(59) HTML全文(30)
摘要: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于1920年开办高等部图画手工师范科,但两年后即予以停办。开办该科因师范学校和中学校的图画手工教员缺乏,而停办该科则可能是受当年新学制之颁布与1920年代开始的“高师改大”和“师中合并”运动之影响。该科是现代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师范美术教育的原点,其原型虽来于日本,却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马萨诸塞州立高等艺术师范学校的图画师范教育课程,经过日本官立东京美术学校白浜徴的过滤与吸收之后变身为图画师范科,并在十多年后又通过郑锦而传至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图画手工师范科。
淡雅高洁一奇葩--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十周年
赵德强
1993, 13(3): 13-15.  
摘要(11) HTML全文(9) PDF 419KB(0)
摘要:
教学原则的性质与特点
赵鹤龄
1988, 6(4): 47-50.  
摘要(27) HTML全文(20) PDF 381KB(0)
摘要:
祝贺与希望
赖昌贵
1993, 13(3): 18-19.  
摘要(23) HTML全文(10) PDF 273KB(0)
摘要:
论汉代文教政策的形成
江铭
1983, 1(1): 25-32.  
摘要(29) HTML全文(20) PDF 940KB(0)
摘要:
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归因与对策
钟云华
2016, 34(3): 52-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7
摘要(59) HTML全文(18)
摘要:
在“归国留学人员低龄化”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重背景中,通过对湖南省1200名新生代海归的问卷调查,采取描述性统计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主要原困及解决之策进行了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新生代海归创业者多,就业者少,但创业者中超过78%的人创业过程面临较大困难;回归分析则发现,性别与专业等个体特质、创业准备不足、创业资源匮乏尤其是社会资本缺少、留创政策不完善且缺乏普惠性是新生代海归创业“落地难”、“发芽难”、“扎根难”与“结果难”的主要原因。为了充分促进新生代海归顺利创业,我国应建立新生代海归人才引进使用的“旋转门”制度,创建新生代海归创业优惠政策,加强新生代海归创业载体建设与融资力度。
论教学论基本问题
熊川武
2010, 28(1): 9-15.  
摘要(40) HTML全文(26)
摘要:
教学论基本问题是由教学实践根本矛盾决定的教学论的最高范畴,具有根本性、纲领性与中心性。现有教学论涉及的教授与学习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已知与未知的关系都不是教学论基本问题。学生身心上存在并体现于教学过程中的未解与确解的关系(理解关系)才是教学论基本问题。
一条曲折的路一教学论发展的四十年
董远骞
1989, 7(3): 41-54.  
摘要(21) HTML全文(15) PDF 1515KB(0)
摘要:
编码方式对视障群体动作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谢国栋
2003, 21(1): 58-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8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701KB(0)
摘要:
本文随机抽取小学6年级盲生、视障运动员、明眼学生和明眼运动员各20人, 共80人;采用混合设计, 通过指导语分离出语言编码纽、动觉编码组和表象编码组;操纵30°、50°和110°方位的肘关节动作。实验结果表明:(1)小学盲生采用表象表征重现肘关节动作成绩最好, 动觉表征次之, 言语表征最盖。(2)视障运动员采用表象表征和动觉表征再现肘关节动作成绩最好, 言语表征最差。
隐念与执行者: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新进路
朱洪洋
2019, 37(6): 131-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12
摘要(76) HTML全文(50) PDF 519KB(0)
摘要:
隐念是近年来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对象,是一种具象性、情感性和行为性联结的心理状态。现有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中,对政策执行者个体的研究基于"信念-执行"和"欲求-执行"两种假设,当分析政策执行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执行行为时,二者都在解释效力方面存在问题。教育政策执行有赖于执行者个体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执行。对隐念理论的引介,为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隐念-执行"这一新的执行者假设,对基于此的政策执行者R-A-B分析框架的初步探索为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进路。
繁荣学术培育人才—祝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十周年
陆有铨
1993, 13(3): 24-26.  
摘要(9) HTML全文(10) PDF 414KB(0)
摘要:
论西部地方高校发展中的策略空间
张烨
2012, 30(3): 40-48.  
摘要(38) HTML全文(31)
摘要:
策略空间的创生、利用和把握是西部地方高校获得发展的重要方式。策略空间取决于协商的机会、互动的状态;取决于行动者在特定情景中的利益一致性;取决于不同类型资源的可交换;取决于行动者对于结构规则中的模糊性和可变通性的识读、体悟和践行能力。西部地方高校发展进程中的策略空间可以是基于重大政策主题而生成的策略空间,也可以体现为无重大政策主题下基于地方高校主动协商、互动而创生的策略空间,还有可能是基于其他行动者鼓励、暗示甚至直接推动而被动生成的策略空间。
教育神经科学的领域建构
周加仙
2009, 27(3): 69-74, 82.  
摘要(10) HTML全文(8) PDF 275KB(0)
摘要: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的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重视整体人的研究与培养, 因此将为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研究基地、开设专业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等是促进教育神经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庆祝十岁生日发扬十年成绩
熊贤君
1993, 13(3): 32-33.  
摘要(22) HTML全文(11) PDF 303KB(0)
摘要:
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
李伟胜
2004, 22(3): 25-30, 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5
摘要(10) HTML全文(5) PDF 645KB(0)
摘要:
在区分几类班级存在形态(管理集体、学习集体、团结集体、自主集体)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充分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创造一个互相欣赏并使每个人的精神生命得以滋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民主集体。
对教育基本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几点看法
扈中平, 刘朝晖
1998, 16(2): 40-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07
摘要(21) HTML全文(8) PDF 590KB(0)
摘要:
在“神圣”中寻回自我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美〕菲利普·韦克斯勒
1997, 15(4): 30-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5
摘要(17) HTML全文(11) PDF 1205KB(0)
摘要:
国际课程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方法的实证分析
高振宇
2016, 34(4): 89-9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14
摘要(78) HTML全文(28)
摘要:
开展东西方课程对话的前提是要对国际课程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有整体性的认识。本文则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近十年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课程研究核心论文进行了量和质的分析,意图揭示国际课程研究的热点议题、关键文献、演进历程和未来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课程研究领域已经呈现出以美欧国家为主体,亚非国家正后来居上的论文出版格局;其热点在于重新审视课程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斗争和深层意义,并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内心体验及能动作用;同时注重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架构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我国课程研究者应建立稳定的写作同盟、开发课程理解的多重视角、开展更多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理论体系,才能进一步推动课程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觉察欺骗者模块” :推理的领域特殊性
张勇, 熊哲宏
2005, 23(4): 47-52,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7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286KB(0)
摘要:
Cosmides的社会契约理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人的条件推理能力是在社会交换的进化历史中产生的, 人的心理包含一种专门用于对社会交换进行推理的“觉察欺骗者模块”。社会契约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推理假设, 还对福多的“中心系统非模块化”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且为当前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而有效的研究途径。
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与实践探微
张爱勤
2008, 26(4): 79-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9
摘要(8) HTML全文(9) PDF 347KB(0)
摘要:
进步教育家孟宪承, 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众教育运动中, 创造性地将西方的 成人教育思想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套中国化的民众教育理论体系, 它主要 包含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民众教育的本质是对大多数人民的教育, 但重点是对年长失学者进行补 习教育;目的是培养民众的几种基本力量, 尤其是生产和组织力量;主要进行的是以生计教育为 主并包括娱乐和公民的教育;其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共同力量。 在民众教育思想渐被人们 重视并不断提及孟宪承民众教育思想的今天, 梳理孟宪承的民众教育思想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它 对我们廓清民众教育理论源流, 全面展示民众教育思想和实践, 皆有重大意义。
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
黄河清, 马恒懿
2011, 29(4): 23-29.  
摘要(49) HTML全文(40)
摘要:
在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成共识。但是,要使合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还应该以认识家校合作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为前提。本文首先对家校合作价值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进而从亲子关系的盟约性及师生关系的契约性对家庭与学校价值的独特性进行了阐述;再通过提出社会转型对家校合作的新挑战,论述实现家庭式教育与学校式教育价值的融合。
内隐记忆中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相互感染问题
高定国, 杨治良, 秦启庚
1996, 14(4): 69-73,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9
摘要(14) HTML全文(14) PDF 547KB(0)
摘要: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
杨欣, 宋乃庆
2016, 34(2): 52-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7
摘要(60) HTML全文(27)
摘要:
为了科学界定课业负担的内涵,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九省市7524名学生(小学、初中)、3836名家长和376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多视角分析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课业负担成因、内容、结果等问题的若干认知,还原了课业负担概念的认知要素,最终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课业负担的操作性定义。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适应现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的由考试评价与课业任务引发的压力体验,以及为此消耗的时间与精力。该定义可以引导课业负担研究从“概念化”过渡到“操作化”,可将课业负担的内涵特征具体化为若干可观察、可评价的要点,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课业负担定量研究奠定必要的概念基础。
中小学校长胜任特征的元分析研究
刘莉莉
2015, 33(4): 36-40.  
摘要(59) HTML全文(34)
摘要:
基于构建中小学校长胜任力通用模型的目的,本文全面回顾了最近10年我国学者的研究文献,包括学位论文8篇,期刊论文6篇,样本总量2998人,胜任特征224项。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9项胜任特征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通用模型。频次分析发现,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最为重要的胜任特征,其次是培养他人和创新性,自我控制和人际敏感并列第三位,问题分析、影响力、关系建立和沟通并列第四位。本研究结果一方面整合了目前相对比较散乱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为开展标准化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培训提供实证依据。
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延误
田正平
1996, 14(4): 79-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11
摘要(14) HTML全文(6) PDF 865KB(0)
摘要:
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
何敏, 叶澜
2002, 20(3):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1
摘要(4) HTML全文(1) PDF 1732KB(0)
摘要:
本报告通过对湖南、云南两省抽样调查问卷的系统分析, 提供了两省的学校一线工作者有关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效、问题、阻力及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单方面的认识和建议, 并引伸出一些值得深思和学校教育改革深化研究的问题。
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与专业论
徐国庆
2008, 26(3): 33-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14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911KB(0)
摘要:
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想史上, 普通论与专业论的论争几乎伴随了整个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 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成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三大两难问题之一。本文首先系统地描述了这一论争过程, 然后探讨了这一两难问题的当代意义及解决方案。这是个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 专业化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但普通化也应当是不可忽视的目标。解决这一矛盾的关健是要看到二者之间的连续性, 策略上则可通过专业化达成普通化目标。
评《学与教的心理学》*
江绍伦
1991, 9(1): 95-96.  
摘要(20) HTML全文(13) PDF 236KB(0)
摘要:
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演进与展望
蔡国春, 潘震鑫, 王春燕
2015, 33(2): 34-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5
摘要(42) HTML全文(30)
摘要:
建国后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历经萌芽、初创到基本确立的演进历程。长期以来,理应由学术委员会所行使的学术权力与高校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混沌不分。至《高等教育法》提出设立学术委员会的要求并明确其职责后,学术权力才从“潜隐”趋于“显现”。但总的来说,直至目前,学术权力仍处于依附状态。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学术权力本质及其必要性的认识,将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必然抓手,促进学术权力从“依附”走向“独立”。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意味着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从“制度设计”迈入“实践建设”的新时代。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新”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关系分析
杨昌勇
1998, 16(1): 19-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3
摘要(10) HTML全文(5)
摘要:
《中国现代教育史》简介
1984, 2(1): 95-95.  
摘要(17) HTML全文(14) PDF 119KB(0)
摘要:
小学科学教师中庸思维与科学观关系的实证研究
曲铭峰, 张红霞, 陆琪, 吕林海, 万东升, 郁波
2017, 35(3): 94-102, 1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0
摘要(65) HTML全文(30)
摘要:
科学教师的科学观发展深受本土文化影响。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中庸思维与科学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经典科学观,中庸思维三个因子中的“深思熟虑”和“谦让宽容”呈现正效应,而“以和为贵”则大致为负效应;而对于现代科学观,结构方程的因果模型尚难建立。对中庸思维、经典科学观和现代科学观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教师可分为四大群体:成熟思维群体、科学主义群体、后现代主义群体和能力欠缺群体。科学教师培训须从经典科学做起,循序渐进,对症下药。
虚拟现实技术在特殊儿童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王庭照, 许琦, 赵微
2013, 31(3): 33-40.  
摘要(52) HTML全文(43)
摘要:
虚拟现实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既是一种新的尝试,又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肢体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及其它类型特殊儿童教学、治疗与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1)联系特殊儿童评估专家,制订科学的治疗和评估标准;(2)尊重特殊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3)强调人文关怀和回归主流,强化各类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4)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实际,争取多方人员的积极配合。
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
王艳玲, 李慧勤
2017, 35(3): 134-141, 17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4
摘要(79) HTML全文(30)
摘要:
对云南省30个县10356位乡村教师的调查显示:云南乡村教师中近80%有流动(调动)及流失(改行)意愿;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呈现出“向城性“与“返乡性”两种趋向;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最为强烈;总体上工资收入越高,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越弱,但学校区位的影响不容忽视。影响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子女上学及家庭生活”、“工资待遇与工作负担”、“学校位置及交通、住房条件”、“学校管理与教学风气”、“社会氛围与工作环境”。为此,须要关注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解决子女上学和夫妻分居等问题;应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保障不同层级学校教师岗位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在教师招聘时实行“家庭来源地优先“的政策,吸引优秀青年返回本乡本土从教;想方设法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周转住房;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帮助乡村教师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语文教育中的“文”与“道”
杨澄宇
2014, 32(1): 69-75.  
摘要(52) HTML全文(29)
摘要:
“文以载道”一直是我们对于“文”与“道”关系的传统观念总结,“文”“道”之争则是长期困扰语文工作者的问题。要回答“文”与“道”的关系,研究者需要回归到它们的原义,分析它们意义变迁的历史,从而在语境中明晰它们的具体所指。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文”和“道”的含义已经今非昔比的现状与内含的矛盾之时,应当回归到语文生活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与“道”的浑然一体的状态。
传说中的学校与游戏
李屏, 章晓谦
2007, 25(1): 73-77,8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1
摘要(23) HTML全文(10) PDF 283KB(0)
摘要:
考察传说中的学校,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游戏在教育机构的专门化, 即学校的产生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一、教育的场所往往也是游戏的场所; 二、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常常与游戏密切相关。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及趋势
张爱卿
1994, 12(3): 35-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3.006
摘要(7) HTML全文(8) PDF 768KB(0)
摘要:
技术抑或实践?——教育理论的未来
[英]W·卡尔
1995, 13(2): 3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3
摘要(4) HTML全文(1) PDF 631KB(0)
摘要: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1986, 4(3): 65-66.  
摘要(15) HTML全文(19) PDF 288KB(0)
摘要: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在理论上的重大变化
张人杰
1984, 2(2): 1-10.  
摘要(9) HTML全文(9) PDF 1002KB(0)
摘要:
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范式——从信息技术革命角度的展望
于国庆, 朱红燕
2005, 23(1): 57-64.  
摘要(20) HTML全文(17) PDF 724KB(0)
摘要:
本文提出了信息技术革命,已将人类带入了网络社会、知识经济和学习生存的新时代,对个体自我发展的要素和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对现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挑战,必将呼唤和推动一种整合并超越家處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挥自我主体能动作用、充分选择利用现实世界和数字网络中教育资源的新型自我教育范式出现的观点。并从自我教育范式内涵界定,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自我教育范式的内在需求和技术可行性,自我教育范式的优势几个方面做了论述。该文对个体自我发展和教育理论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孙孔懿
2007, 25(2): 71-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13
摘要(21) HTML全文(2) PDF 126KB(0)
摘要:
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无数教育家,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和近现代之际是教育家大批涌现的高峰期。这三个时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同时具有若干相同或相近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 有助于探索教育家大批涌现的历史奥秘, 为当代教育家成长提供有益借鉴。
德育文本:问题与品质的追问
薛晓阳
2002, 20(3): 45-52, 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5
摘要(6) HTML全文(2) PDF 951KB(0)
摘要:
在德育理论中, 应如何看待我国德育文本的价值主导性, 以及当前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危机, 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一学习《师道征故》偶感
章泽渊
2002, 20(1): 9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10
摘要(5) HTML全文(7) PDF 714KB(0)
摘要:
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
张际平
2004, 22(2): 37-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6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543KB(0)
摘要:
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的真正特点在哪里呢?本文将在对远程教育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几个主要特点的实质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双向性、实时和时空性、交互性,以及可控性。
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张爱卿
1998, 16(3): 66-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7
摘要(10) HTML全文(5) PDF 713KB(0)
摘要:
论梅贻琦"教授治校"理念的文化意蕴
张金福
2002, 20(4): 90-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12
摘要(6) HTML全文(10) PDF 731KB(0)
摘要:
梅贻琦的"教授治校"理念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对当时的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其管理学文化意蕴在于:它是大学组织文化特征的理性反映,体现的是学术治校的理念,其目的在于发挥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衡作用,其本质是教授治教、教授治学,是一种民主管理的思想。"教授治校"在大学职能日趋复杂的当今虽遭质疑,但其所蕴含的精神对今天大学的管理是有启发意义的,那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包括教授在内的所有教师主体积极作用,梅贻琦"教授治校"的理念是值得当今大学管理者们借鉴的。
自然教学策略:自闭症干预的PRT技术
贺荟中
2013, 31(4): 46-54.  
摘要(65) HTML全文(43)
摘要:
作为一种自然教学策略, 关键反应训练技术(PRT技术)的有效性得到广泛验证, 如可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语言沟通能力、游戏能力、共同注意与学业成绩等。PRT技术以游戏为基础, 以关键反应为目标, 瞄准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 产生最大最快的干预效果, 使自闭症儿童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PRT技术在实践中坚持若干提高自闭症儿童动机和促进其多线索反应能力的原则。PRT色含前件、行为和结果中的多种要素。该技术可以在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环境中实施。
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鲁洁
1998, 16(4):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1
摘要(4) HTML全文(3) PDF 797KB(0)
摘要:
繁荣与发展教育科学的重大贡献—评介《教育学文集》
1993, 11(2): 87-90.  
摘要(14) HTML全文(13) PDF 492KB(0)
摘要:
关于教育学教材改革的理论探讨
张华, 李雁冰
1992, 10(2): 81-82.  
摘要(15) HTML全文(14) PDF 289KB(0)
摘要:
元代心学教育思想特点
刘桂林
1991, 9(4): 51-58.  
摘要(33) HTML全文(16) PDF 997KB(0)
摘要:
论婴幼儿早期发展中“教”与“养”关系
华爱华
2009, 27(2): 47-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10
摘要(8) HTML全文(2) PDF 197KB(0)
摘要:
在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过程中, “教”与“养”两种抚育行为构成了一对重要的关系, 直接关系到婴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相辅相成。早期的身心相依, 决定了教与养合一, 养的过程客观上渗透了教, 但却是一个“无意教”的过程。处理教与养的关系, 就是要使无意的教变为自觉的教, 而不是刻意的教, 是以养融教。
《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七人谈
陶西平, 顾海良, 张力, 杨东平, 谢小庆, 赵中建, 庞维国
2016, 34(2):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1
摘要(39) HTML全文(25)
摘要:
2015年末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作为对2002年小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纠偏,反映了美国主流价值观从重视绩效评价回归到培养良好公民这样的转向。无疑,它将对美国基础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本刊特邀七位学者就美国这一新法案展开笔谈。
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具体主张
李琳琦, 郑德新
2008, 26(2): 66-73.  
摘要(25) HTML全文(18) PDF 958KB(0)
摘要:
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 形成了新的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观, 进而主张中国要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 必须废除科举制度, 借鉴日本的经验, 学习西方, 建立近代化的新学校。吴汝纶废除科举的主张与其同时代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相比, 更加明确坚定, 对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高师院校本科公共教育学课教材改革的几个问题
罗正华
1992, 10(1): 85-89.  
摘要(10) HTML全文(12) PDF 752KB(0)
摘要:
知识基础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楼连娣, 庞维国
2014, 32(4): 90-98.  
摘要(54) HTML全文(20)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领域一般知识和领域特殊知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实验一以英语词汇量作为一般领域的知识基础,以看图英文作文作为创新任务。研究结果显示:英文词汇量对大学生英文作文的创新水平有显著影响; 词汇量越多的学生,写作的创新水平越高,这种趋势在创新的新颖性和适宜性两个维度均有反映。实验二以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学习年限(年级)作为具体领域的知识基础,以心理学研究方案的设计为创新任务。研究结果显示:以心理学测验分数为指标的知识基础,对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和适宜性均无显著影响; 以心理学修业年限为指标的知识基础,与创新思维显著关联; 随着心理学修业年限的增加,被试设计研究方案的新颖性和适宜性水平都会提高,这在较高难度任务上的反映更加充分。
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
张敷荣, 和学新
1998, 16(2): 35-39, 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06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650KB(0)
摘要:
魏晋南北朝博士职责、考选及其变异论略
孙德玉, 裘士京
2007, 25(1): 92-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4
摘要(22) HTML全文(7) PDF 177KB(0)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博士的选任方式、职责种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博士任选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汉代形成的考选博士的制度被破坏, 一再强调“高选”, 而又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标准, 导致博士水平下降; 二是博士类别增多, 除太学博士外, 又有国子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医学博士、四门博士、仙人博士等称谓。博士主要职责是兼国策顾问、礼仪顾问。由于社会动荡不安, 朝廷更迭无常, 官学时兴时废, 作为学官的博士形同虚设, 无所事事, 失其职责。博士弟子更是无心向学, 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整个社会的学术水平下降。
文化发展心理学的方法论探讨
李晓文, 王晓丽
2006, 24(4): 57-62.  
摘要(21) HTML全文(17) PDF 627KB(0)
摘要:
改变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薄弱局面需要从方法论上进行变革,应运而生的文化发展心理学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本文就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前提性认识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发展心理学视角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文化发展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机能发展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心理发展是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不断建构。分析心理发展的文化背景和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理解心理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且通过类型比较和心理表征意义分析,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状态和机制。
杜威重建经验概念的课程价值
马开剑
2005, 23(1): 22-27, 37.  
摘要(16) HTML全文(8) PDF 643KB(0)
摘要:
作为杜威教育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经验”概念的动态特征更能彰显杜威理论的精髓,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与超越其意义也正体现于此。这启示我们,在课程研究中要树立“关系存在”整体课程观;树立“经历、体验”课程观和“探究、反思、行动”课程观,要关注生活本真世界。
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
杨莉萍, 珀金斯D.D.
2012, 30(2): 48-56.  
摘要(45) HTML全文(24)
摘要:
对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使用Endnote的文献管理与分析功能、CNKI的学科类别分组功能以及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研究的现状:(1)成果总量不多,2000年以后出现增长趋势;(2)尚未出现特定的“研究中心”,包括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集中发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专业刊物或出版单位等;(3)出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最多(约占成果总数的1/3),其他学科类别依次为医学、社会学及统计学、医疗卫生政策与法律、教育与管理等;(4)研究对象集中于“老年人”和“青少年”两个群体,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干预问题;(5)主要采用测量和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对社区实践的卷入不深。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的发展面临三重阻力:(1)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社区管理体制造成公民(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社区意识的普遍淡漠,致使社区心理难以进入心理学研究的视域;(2)心理学家普遍重视理论研究,对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兴趣和经验;(3)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心理禁锢。社区心理学在中国同时也面临发展机遇:首先,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社会心理问题,政府和社会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需求为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其次,大型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行动研究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第三,心理学学科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社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苏塞克斯发展研究所
1989, 7(3): 80-80, 96.  
摘要(11) HTML全文(9) PDF 325KB(0)
摘要:
"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
程亮
2008, 26(3): 10-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5
摘要(3) HTML全文(4) PDF 976KB(0)
摘要:
随着实践哲学的复兴,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概念逐渐进入教育学领域 ,形成了课程“审议”、教学“反思”等概念。从“实践智慧”的角度来看, 教育实践是一种以善为根本追求、以情境性为特征、以实践理性为依归的“智慧的”活动。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 可以对教育理论采取一种实验的态度, 通过实践性学习和反思, 运用策略性思维, 路上通往“实践智慧”之路
明代讲会与教化
刘少雪
1995, 13(3): 67-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8
摘要(8) HTML全文(5) PDF 657KB(0)
摘要:
建国以来掖县的农村幼儿教育
李家丽
1985, 3(3): 71-76.  
摘要(13) HTML全文(19) PDF 681KB(0)
摘要:
生成性存在:当代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
岳伟, 王坤庆
2010, 28(4): 29-36.  
摘要(44) HTML全文(21)
摘要: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论刘佛年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思想
刘黎明, 祁占勇
2014, 32(3): 1-9.  
摘要(55) HTML全文(25)
摘要:
刘佛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他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式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对中小学教学改革思想作了精深的研究和全面的阐释。这些教学改革思想是值得我们继承的宝贵财富,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对我们今天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
范国睿
1998, 16(1):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1
摘要(19) HTML全文(8)
摘要:
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
林辉
2004, 22(2): 63-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11
摘要(7) HTML全文(5) PDF 502KB(0)
摘要:
成长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留美学生群体对中美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起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的主要构成、文化背景、留学概况和归国服务等方面进行群体研究,以期探讨基本特征与规律。
我看非智力因素说
郭亨杰
1993, 11(2): 59-62.  
摘要(23) HTML全文(16) PDF 487KB(0)
摘要:
三算结合教学的昨、今、明
沈百英
1984, 2(2): 63-68.  
摘要(23) HTML全文(16) PDF 648KB(0)
摘要:
我国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可行性分析
杨庚, 杨健
2005, 23(1): 93-96.  
摘要(13) HTML全文(11) PDF 372KB(0)
摘要:
价值博弈中的我国班级教育研究:历程、内容与路径
黄小莲, 刘力
2013, 31(4): 18-26.  
摘要(82) HTML全文(39)
摘要:
建国至今, 我国的班级教育研究经历了介绍引进、践行改造、严重破坏、发展实验、反思重建、深化拓展六个阶段;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为核心, 走向集体与个性的平衡, 以及迈步新集体主义的博弈;在研究内容上集中于班集体建设、班级性质、班主任工作三个方面;在研究路径上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野。展望未来的班级教育研究, 应在复杂理论的方法论指导下使研究成果走向经验与理性的整合。
我国标准化考试的引入和初步发展
王伦信
1997, 15(2): 89-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11
摘要(6) HTML全文(0) PDF 898KB(0)
摘要:
从个性因素出发来闡明教学问题和教育问题—读《教育学教程》
陈候涛
1985, 3(2): 75-78.  
摘要(28) HTML全文(13) PDF 436KB(0)
摘要:
明清蒙学教育述评
李国钧
1992, 10(1): 45-54.  
摘要(16) HTML全文(20) PDF 1191KB(0)
摘要:
百年中国乡村学校教学变迁的历史轨迹——基于颐村学校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容中逵
2013, 31(3): 70-78.  
摘要(44) HTML全文(40)
摘要:
通过对晚清至今颐村小学环境、教师、教学、学生四要素的系统历史人类学考察,可以发现百年中国乡村学校教学变迁呈现出如下历时态:在发展实况上,晚清时期作为传统儒家缩影的私塾几近常态、民国时期私塾的地位及功能与新式学堂并驾齐驱并有僭越之势、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间是村小的蓬勃发展期、改革开放后村小逐步萎缩而被乡镇中心小学所取代;在发展趋势上,学校布点由大变小、传统师道由强变弱、教学内容由土变洋、教学形式由多变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学院模式过时了吗?
曹永国
2015, 33(3): 32-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5
摘要(26) HTML全文(22)
摘要:
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模式"的兴起与兴盛使得"学院模式"颇受质疑。学院模式重视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通则化规准的教授, 被视为脱离现实、现场教育实践之取向。实践模式主张回到现场, 回到现实的教育实践, 培养反思性实践家, 倡导独特性的多元主义的教师行为。但实践模式自身存在着诸多不足, 导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观主义、随意化, 教师理论素养欠缺, 以及实践主义的崇拜。教师专业性在于教师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论与理性, 去追求并实践一种以学童的人性完整、人格健全为目的的使命, 使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实践, 防止实践异化为种种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生产主义的附庸或反教育行为。教学的本质必须基于追求意义与生活福祉的考量, 教师专业发展须有一种深厚的理论和学术指引。重建学院模式的意义, 须要省思教育理论之特性, 提升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理解,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检视自我的习惯。
美国发展适应性早期教育课程方素的述评
黄人颂
1998, 16(2): 9-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03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723KB(0)
摘要:
娜·康·克鲁普斯卡娅 综合技术学校
1985, 3(4): 10-10.  
摘要(27) HTML全文(14) PDF 149KB(0)
摘要:
我爱读的刊物
董远鸯
1993, 13(3): 15-16.  
摘要(14) HTML全文(9) PDF 284KB(0)
摘要:
流动儿童的自尊及其稳定性和保护作用的研究
曾守锤
2009, 27(2): 64-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5
摘要(8) HTML全文(3) PDF 262KB(0)
摘要:
对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稳定性及其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对358名流动儿童、248名城市儿童及其家长施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 (CBCL)。结果发现, 流动儿童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且不太稳定。层次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 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压力的交互作用显著, 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是其应对压力, 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
系统科学与教育哲学
查有梁
1986, 4(3): 31-42.  
摘要(18) HTML全文(16) PDF 995KB(0)
摘要:
中国村落小学的百年兴衰
吉标
2012, 30(4): 81-88.  
摘要(45) HTML全文(38)
摘要:
村落小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兴起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清末最后十年时间里,在政府、教会和民间三股力量的扶持与推动下,新式小学在广大乡村开始兴办。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村落中兴办新式小学的热情愈益高涨,办学规模也日益扩大。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政府极力倡导和鼓励群众办学,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兴建了大量的“民办小学”(村办小学)。“文革”十年中,农村小学急剧扩张,几乎实现“村村有小学”,数量达到了中国历史最高峰。改革开放之后至今,村落小学在调整中发展,数量逐步减少,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进行大规模教育布局调整,大量村落小学撤并,数量急剧减少。
加拿大教育局长作用的变化
[加]D·穆塞尔拉
1994, 12(2): 35-40, 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5
摘要(7) HTML全文(5) PDF 786KB(0)
摘要:
论“教育学理解”的特质
李政涛
2004, 22(1): 1-6,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1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262KB(0)
摘要:
迄今为止, 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特和清晰的理解人与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往往需要仰赖于其它学科, 这是教育学危机的根本所在。为此, 本文提出了“教育学理解”的命题, 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 具体分析了教育学理解方式中的基本假设、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式等。其目的在于:在与其它学科进行划界和整合的基础之上, 形成教育学式的复杂性的理解方式。
关于“教育现代化理论”从答案到问题的探析
卜玉华
1999, 17(2): 23-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4
摘要(13) HTML全文(7) PDF 704KB(0)
摘要:
略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谭和平, 李其维
1998, 16(4): 46-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7
摘要(2) HTML全文(5) PDF 1232KB(0)
摘要:
归纳推理是自然选择塑造的领域特殊性适应机制
蒋柯, 熊哲宏
2010, 28(3): 54-60.  
摘要(50) HTML全文(22)
摘要:
当前进化心理学理论范式的困难是缺乏认知领域的实验证据,而归纳推理研究则面临解释匮乏的困难。文章指出,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范式来解析归纳推理的心理机制可以解决两者的困难。进化心理学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和领域特殊性的观点为归纳推理的解释提供了新的出路,归纳推理的实证研究则可以在认知领域为进化心理学提供实验支持。通过分析,文章提出,归纳推理是进化而来的领域特殊性适应机制。
我国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从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因素的视角
王红, 佘元冠
2014, 32(4): 55-62.  
摘要(32) HTML全文(18)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新时期影响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中,教学“硬件条件”因素退居二线,而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等“软性因素”更加重要。我们认为,我国构建院校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以多元而统一的质量观为指导思想,心影响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为主要是内容,以指标的有效性为基本要求,以成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事实/价值问题与教育学研究
唐莹
1994, 12(1): 27-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04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1121KB(0)
摘要:
克鲁普斯卡娅论综合技术教育
成有信
1984, 2(1): 61-65.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435KB(0)
摘要:
解放教育的历史发展
彭正梅
1999, 17(1): 45-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5
摘要(14) HTML全文(9) PDF 812KB(0)
摘要:
约翰.洛克《理解能力指导散论》汉译本序
吴棠
1992, 10(3): 23-28.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795KB(0)
摘要:
试论陶行知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及其生活教育理论
郭笙
1986, 4(3): 9-22.  
摘要(12) HTML全文(13) PDF 1227KB(0)
摘要:
“竞争机制”不宜“引入”学校
冯忠汉, 梁芝芳
1988, 6(2): 79-81.  
摘要(27) HTML全文(27) PDF 412KB(0)
摘要:
清末社会文化变迁与中西融合德育观的萌生
郑航
2000, 18(4): 66-71,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10
摘要(14) HTML全文(7) PDF 829KB(0)
摘要:
德育观念的变更, 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直接产物。本文由此出发、考察清末中西融合德育观得以萌生的历史背景, 尤其侧重分析中国传统德育的近代境遇与危机, 并围绕教育如何促进“民质”的提高这一核心, 探讨早期的中西融合德育观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模式种种(二)
1986, 4(2): 78-78.  
摘要(17) HTML全文(11) PDF 132KB(0)
摘要:
“元教育学”说
熊川武
1996, 14(4): 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1
摘要(7) HTML全文(2) PDF 792KB(0)
摘要: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对欧洲地区高等教育之结构、内容、方法及教职员的影响
(罗马尼亚)D·契托兰
1989, 7(2): 23-30.  
摘要(17) HTML全文(17) PDF 937KB(0)
摘要:
儒学德性传统与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
刘长城, 刘吉林
2004, 22(4): 25-30,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4
摘要(3) HTML全文(3) PDF 266KB(0)
摘要: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完备的德性传统, 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梳理儒学德性传统的文化精神, 可以概括为价值理性、内在超越、整体主义等文化特征。植根于儒学德性文化传统, 才有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深叶茂, 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是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本质的统一; 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统一。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
彭泽平, 陆有铨
2007, 25(4): 21-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6
摘要(18) HTML全文(9) PDF 316KB(0)
摘要:
“使命”意味着职责、任务和责任, 它是人或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与责任, 代表着人或组织事业的价值取向与定位, 规定着人或者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学者的使命是教育学者职业生活信念的体现和表达, 教育学者对其使命的透彻意识直接关涉着其学术思考的品质及其价值的发挥。在当前, 中国教育学者应肩负起推进中国本土原创教育理论的建构、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以及传播教育理论从而提升社会的教育智识等三重使命。要完成这些使命, 中国教育学者必须保持和恪守“学者”的品格、良知与天职, 扎根中国鲜活的教育实践, 在守护自身立场的基础上与国外学术话语和其他学科展开平等“对话”, 尽力将自己转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
公共道德义务的认同及其教育
金生鈜
2012, 30(3): 1-6,14.  
摘要(37) HTML全文(24)
摘要:
公共道德义务是公民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福的重要条件,是良序社会和公共福祉的基础。公共道德是维护社会共同合作, 创造繁盛社会的道德风尚,它保证每一个公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承担公共道德义务,是公民的公共理性的表现。公共道德的认同与个人道德修养不同,是个人作为自由、平等、理性的公民对于共同生活的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承诺和实践。培养公共道德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一个好的教育实践,能够依据公民理想,站在公共性的立场,培育公民积极承担公共道德义务的品质。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张诗亚
1986, 4(2): 43-56.  
摘要(32) HTML全文(19) PDF 1429KB(0)
摘要:
论教师的教学反思
申继亮, 刘加霞
2004, 22(3): 44-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7
摘要(12) HTML全文(7) PDF 471KB(0)
摘要:
培养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对于教学反思的内涵与结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探讨了教学反思的内涵,并构建出教学反思的多维的、动态的、发展的心理结构:横向上包括教学反思的内容、方式、倾向,纵向上包括教师教学反思的不同发展水平、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
李松林
2005, 23(1): 16-21, 43.  
摘要(20) HTML全文(13) PDF 640KB(0)
摘要: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把教学论从对教学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也是基于对自身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反思,更有其深刻的生存论基础。就教学论学科建设而言,教学论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世界,而只是一种了解教学和研究教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教学论要从根本上变革自身的思维方式,即从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转向主体间关系思维方式,并由此导致教学论在理论视野、研究主题、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等方面的理论变革,以便寻找出超越困境的可能途径。
论发展不成熟及其价值
张卫, 郭淑斌, 王穗苹
1999, 17(4): 70-74,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8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718KB(0)
摘要:
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及其在我国中等学校的实施
刘世峰
1984, 2(1): 24-27.  
摘要(24) HTML全文(9) PDF 500KB(0)
摘要:
怀特海教育思想述评
吴志宏
1985, 3(4): 55-67.  
摘要(20) HTML全文(17) PDF 1445KB(0)
摘要:
反思与建构:教育管理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张新平
2002, 20(2): 6-16,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2
摘要(7) HTML全文(4) PDF 1346KB(0)
摘要:
教育管理现象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研究之前人们就以一种先在的、主要是“科学”的存在设定了教育管理现象。其重要表现是,绝大部分教育管理学都宣称揭示规律,都用二元的视野透析教育管理现象,都强调研究事实,都采用简化和理想化的恩维方式,都标榜自己是“科学”。但是,仅以“科学”的察看方式透视教育管理现象,只能带来“片面性深刻”,只能遮蔽本真的教育管理现象。因为,原初意义上的本真的教育管理现象是一个除实在外兼具理解性、批判性于一体的“三合一”存在。而科学的教育管理学或者教育管理科学只能在认识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方面有所作为。整体性的教育管理现象只有在整体性的观照中才能得到准确地理解。要研究整体性的教育管理现象,尚需建立一门“大教育管理学”。
体验学习影响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实验研究
王灿明, 顾志燕, 严奕峰, 张志泉
2014, 32(2): 53-60.  
摘要(38) HTML全文(18)
摘要: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模式与考试制度的夹击之下,我国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产生了严重的畸变现象。本研究引进当代世界最杰出的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并进行本土化重构,通过情境的合理创设降低活动的冒险性,精心设计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和问题解决的情境,利用班会或课余时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想象力、挑战性、冒险性、好奇性四个维度都得到显著提升,这也为我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开启出一条新的路径。
宜采用集体匿名审稿程序
张人杰
1993, 13(3): 37-37.  
摘要(19) HTML全文(5) PDF 130KB(0)
摘要:
后结构主义者的论争及其对于教育学的几种影响:转向理论
[美] H·A·吉鲁
1995, 13(1): 39-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05
摘要(7) HTML全文(4) PDF 1541KB(0)
摘要:
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协会
1988, 6(4): 74-74,95.  
摘要(21) HTML全文(23) PDF 252KB(0)
摘要:
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践尺度
林成堂, 江玲
2011, 29(3): 28-32.  
摘要(50) HTML全文(26)
摘要:
社会对教师专业自主权持有封闭性、占有性与绝对性等片面认识。构建专业自主权的实践尺度,正确认识其本质属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行使专业权利与履行专业义务。教师专业自主权应是权与责的统一,体现专业权与责的平衡;兼有集体性与个体性、手段性与目的性;是一种与其他主体对话、共存、协商、互惠的专业权利。
教育究竟是什么?——对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桑新民
1987, 5(3): 31-38.  
摘要(21) HTML全文(13) PDF 912KB(0)
摘要:
校长领导方式与学生现代性发展:以西部学校为对象
王树涛, 田立新
2016, 34(1): 84-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2
摘要(59) HTML全文(18)
摘要:
为探索校长不同领导方式对学生现代性发展的影响,提升西部学校的育人效能,该研究采用问卷法对西部学校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沃尔德曼等人的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对校长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之于学生现代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校长变革型领导及其四个分维度—理想化影响、鼓舞干劲、智力激发及个性化关怀—对学生现代性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虽然交易型领导及其两个分维度—权变激励、例外管理—对学生现代性也具有预测作用,但变革型领导总体上更具优势。这要求西部中小学校长转变领导方式,提升变革型领导的意识与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现代化。
社区教育初探
宋崇鑫
1989, 7(1): 71-74.  
摘要(26) HTML全文(15) PDF 537KB(0)
摘要:
上海市小学一至六年级阅读理解标准測验的编制和测试报告
殷普农
1987, 5(1): 71-82.  
摘要(24) HTML全文(16) PDF 928KB(0)
摘要:
高考竞争中弱势群体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场域理论的研究视角
王龙
2013, 31(4): 39-45.  
摘要(48) HTML全文(35)
摘要:
当今中国是一个文凭社会、学历社会, 高考成为将来可能获得高学历、高文凭的主要实现途径, 也是导致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从社会学场域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 发现在高考激烈竞争的背后, 是考生所处不同社会阶层场域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因此, 高考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结构中的弱势阶层存在着必然关联。这启示我们在探索高考制度公平性问题的过程中, 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解决路径:其一是增加对高考竞争中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 其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 其三是增加弱势阶层的资本积累。
《天下书院总志》作于王昶考
邓洪波
1992, 10(2): 73-77.  
摘要(18) HTML全文(11) PDF 665KB(0)
摘要:
艾伟的英语阅读心理研究述要(为纪念艾伟教授逝世四十周年而作)
吴棠, 方建移, 孙克瑞, 郭良菁
1995, 13(1): 85-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11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645KB(0)
摘要:
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遭遇时代困境的表征
张洪高, 唐晓呜
2008, 26(2): 1-9,37.  
摘要(14) HTML全文(14) PDF 1131KB(0)
摘要:
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语境下, 仁爱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不仅仅是由于时代的因素造成的, 还与仁爱价值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主要可以从仁爱面对人际关系范围变迁所遭遇的当代困境、仁爱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在当代的困境、仁爱所倡导的"义利观"在当代的困境、仁爱所倡导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在当代的困境等四个方面的表征来检讨以仁爱作为道德教育核心价值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
关于教育史学评论的理论思考
杜成宪, 章小谦
2003, 21(1): 65-7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9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988KB(0)
摘要:
本文在把教育史划分为客观的教育史(教育史Ⅰ)、记录的教育史(教育史Ⅱ)、教育史学科(教育史Ⅲ)、教育史学理论(教育史N)四个层次的基础上,阐明了教育史学评论对于推动教育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教育史评论的客观基础,提出了教育史评论的社会标准和学术标准。
我国公办中小学校转型选择
彭虹斌
2005, 23(2): 43-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6
摘要(11) HTML全文(6) PDF 851KB(0)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中小学校如何转型,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机制,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题。从社会三元结构理论出发,公办中小学定位在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我国公办学校的改革方向应该是从法律形态和管理形态上使公办学校变成真正的非营利组织。
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如何与教育相联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7, 35(5): 155-1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4
摘要(42) HTML全文(28)
摘要:
大学院(区)制改革的悖谬与反思
广少奎
2013, 31(1): 79-83.  
摘要(57) HTML全文(33)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大学院(区)制改革试行不久即被废止。企望民主却呈现专制,推重学术却催生学阀,谋求独立却依恃政府,欲行简约却终至繁杂,是改革实践中的几大悖谬;制度依赖严重、建立成本高昂、改革条件不足,是改革失败的理论原因。制度废立、当慎其事,新旧之制、衔接甚须,新制初立、配套应予,是反思此次改革所得到的几大启示。
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
张卫
2001, 19(1): 56-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8
摘要(9) HTML全文(10) PDF 697KB(0)
摘要: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能对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陈述,然而大量的例子显示,在某些情境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也无法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那些规则,这种类型的学习便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当代心理学家新近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类型,是当今学习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对内隐学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无意识认知心理过程与机制的了解,同时,对教育教学等诸多实践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追溯和总结了内隐学习研究的历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隐学习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试图以此引发国内学者对内隐学习和内隐认知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从道德的维度反思道德教育———多元社会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孙彩平
2004, 22(4): 17-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3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345KB(0)
摘要:
本文以为 , 在多元社会背景中 , 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应该实现由道德尺度到道德维度的转换。 在道德维度上思考道德教育是对以往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一种超越 , 它使研究与主观主义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 , 反思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道德内涵及表现形式 , 是与多元社会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倾向相一致的研究立场与态度。
梅贻琦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
瀚青, 王国新
2002, 20(3): 90-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11
摘要(5) HTML全文(6) PDF 804KB(0)
摘要:
梅贻琦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的领导工作, 被视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 主要体现在:思想自由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民主管理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勤俭办学的优良作风。这些对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教育视频的现象学分析:课堂中的指示、注意和交互关注
布因克曼, 勒德尔
2017, 35(5): 30-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3
摘要(43) HTML全文(3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视频研究的现象学方法论基础及其具体操作步骤。文章首先阐述了现象学的经验理论、具身理论、应答理论以及图像理论的基本特征,基于此,本研究将视频数据资料确定为一种回应的、共同参与的经验。其次,通过对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的解释,我们指出了该研究的基本方法原则。接着,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实例,以此阐明现象学视角下的视频分析应当如何步步深入。这一实例的分析,为我们开启了课堂研究的新视角,即将课堂视为交互关注的应答过程。在这个应答过程中,指示作为特殊的教育性身体,与注意、注意力保持着同步。最后,我们获得了关于教育性指示的初步类型。
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
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费纳克斯
2003, 21(2): 42-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990KB(0)
摘要:
文章纵览了父亲角色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对父亲角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介绍了作者本人在这一概念基础上主持的两项大规模的研究,主要围绕德国人对父亲角色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父亲角色概念的具体内容,实现理想的父亲角色的现实阻碍等方面。最后,作者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对家庭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993, 11(1): 95-96.  
摘要(22) HTML全文(10) PDF 127KB(0)
摘要:
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民教育的拓展:基于活动的视角
刘铁芳
2013, 31(2): 1-11.  
摘要(56) HTML全文(30)
摘要:
个体成人不仅系于知识的生长与思想的萌发,更离不开个体切实的行动。学校公共生活建构,需要切实地引导个体参与实际的公共生活。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公共参与,激活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锻炼公共实践能力,唤起他们对公共事物的关照,促进他们对公共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生命境界,乃是开启学校公共生活、展开学校公民教育的根本着眼点之所在。学校生动开展的各种活动,可谓学校公共生活建构的基本形式。学校公共活动既是实践学校公共生活理想的场域,同时也为学校公共生活价值的创生与扩展提供了可能性。
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
刘志军
2002, 20(2): 35-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6
摘要(11) HTML全文(4) PDF 750KB(0)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运用整体分析方法与内涵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基本策略,形成基础层次、提高层次、体验层次层层递进的“套塔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分析框架。
论近代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
王建军
1996, 14(2): 63-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8
摘要(4) HTML全文(2) PDF 915KB(0)
摘要:
吴汝纶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1985, 3(1): 46-46.  
摘要(31) HTML全文(21) PDF 146KB(0)
摘要:
创造力基因组学研究
衣新发, 王小娟, 胡卫平
2013, 31(3): 56-62.  
摘要(53) HTML全文(41)
摘要:
在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基因组学的相关知识和系列研究方法显示出较强的交叉学科张力,其与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即是认知/行为基因组学。在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背景下,自2005年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九项有关创造力基因组学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多巴胺、5-羟色胺递质系统中的有关基因,与精神疾病高度相关的基因neuregulin 1的多态性和精氨酸后叶加压素受体多态(AVPR1A)等与被试的一般创造力和舞蹈、音乐创造力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创造力基因组学可能是解开人类创造力起源之谜的新机会,在此背景下,“第二代认知科学”框架下的创造力研究范式转型、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及其测量,以及精神疾病和创造力的关系等都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先生"考
章小谦
2007, 25(4):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1
摘要(17) HTML全文(9) PDF 235KB(0)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前, 对教育者的称谓, 第二人称一般称"先生"。"先生"之称, 始于西周。"谓师为先生"的原因, 是那时还没有形成教师概念, 教育者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后, 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老师"取代了"先生", 成为教育者的第二人称。
论陶行知的师德
郑登云, 崔运武
1991, 9(3): 39-45.  
摘要(22) HTML全文(12) PDF 908KB(0)
摘要:
现代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底线与道德至善
余维武
2014, 32(3): 69-77.  
摘要(55) HTML全文(24)
摘要:
在当今多元异质的开放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和道德至善论,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和持久特征。以某一至善论为所有人规定一客观正确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道德底线通过用最为基本的道德义务来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防卫体系,也为人们能够自由而安全地追求自己所欲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至善提供了保障。道德教育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异质的社会里与他人进行平等开放的道德对话,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寻求更加广阔的道德共识,自由地追求至善。
我国教育权利与义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2000—2015年CNKI数据库
刘东东, 李一杉, 刘子阳, 周芳
2015, 33(4): 49-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08
摘要(32) HTML全文(24)
摘要:
教育权利与义务是教育法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以教育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绘制CNKI数据库2000—2015年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知教育权利与义务的研究范围集中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均衡等。渐强型研究前沿包括:教师权利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美国经验;稳健型研究前沿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关系、依法治教和受教育权;最新研究前沿有:教育法律救济、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保护和择校。基于文献分析可知:以教育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的研究,更加关注教育法律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的提出,这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途径探论
孙德玉
2010, 28(2): 67-73.  
摘要(38) HTML全文(22)
摘要: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不断地实践着人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理论信条。人性化以砥砺"品性"为目的(内在的);社会化则以修塑"人格"为宗旨(外在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就是循着外在的环境熏陶和教育影响以及内在的修身养性和躬行践履两大路径展开的。
重点师范大学教育改革刍议
陈子良, 倪文锦
1984, 2(3): 63-70, 17.  
摘要(20) HTML全文(10) PDF 961KB(0)
摘要:
教学世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化
南纪稳
2015, 33(3): 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1
摘要(38) HTML全文(20)
摘要:
教育学界关于“教学(教育)回归生活”的困惑和争议仍在持续。在教学论层面深入探讨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教学论(和教育学)话语中, 我们可以从三个世界, 即教学世界、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视角来认识教学世界与其它世界的关系。教学世界是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中介, 是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化, 即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和化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教学就是在这种双向二重化的过程中, 将其转化的结果沉淀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最终实现教学之目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提法失之片面, 正确的提法应当是: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超越生活世界, 走向科学世界。
领域特性观:领域普遍观的对立或补充?
邓赐平
2002, 20(3): 53-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6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943KB(0)
摘要:
从关注领域普遍性到关注领域特性, 是当代认知发展拼究的一个重要发展倾向。但是, 什么是领域及什么是领域特殊特性等这些“元问题”迄今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试图对领域特性观的认识根源和领域的基本特征进行剖析, 以深化关于领域特性观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影响的认识。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满意度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以创业激情为中介的大样本实证考察
葛宝山, 宁德鹏
2017, 35(3): 103-115, 171, 1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1
摘要(49) HTML全文(23)
摘要:
“双创”背景下的创业时代需要高校创业教育有更大作为。目前,创业教育出现了理论研究成果丰富而实效性评价研究几乎空白的悖论,这应引起学界对创业教育满意度及其对创业行为影响的关注。通过构建包含创业教育满意度、创业激情、个人背景因素和创业行为各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6省百所高校的30887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实践情况满意度、教学方式满意度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创业激情正向中介了课程体系满意度、师资体系满意度、教学方式满意度、教学部门满意度、教学目标满意度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而负向中介了创业教育实践情况满意度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性别、专业、学校性质、学校所在地和创业活动经历在创业行为上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而提出若干建议: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个体创业激情;优化女性创业资源,鼓励女性创业行为;构建校企合作机制,丰富个体创业经历。
教育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马兆掌
1989, 7(1): 81-85.  
摘要(18) HTML全文(20) PDF 612KB(0)
摘要:
从STEM教育到STEAM教育——大卫·安德森与季娇关于博物馆教育的对话
大卫·安德森, 季娇
2017, 35(4): 122-129, 1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13
摘要(43) HTML全文(28)
摘要:
本次对话主要结合大卫·安德森教授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讨论了STEM教育的起源、特征及其情境因素,分析了STEM教育的困境,探讨了博物馆教育在STEM教育向STEAM教育转变中的独特优势,介绍了各国促进博物馆在STEAM教育中的历程,指明了博物馆教育与当地文化的匹配性、以及大学教育研究者对融合博物馆教育和STEAM教育的贡献等,最后展望了STEAM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的实验——以五级分制记分法为个案的研究
孙杰
2014, 32(2): 1-6.  
摘要(54) HTML全文(35)
摘要:
五级分制记分法是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过程中,在我国中学学校教育生活领域被广泛运用的一种学生学业和品行成绩评定方法。旅顺中学是我国最早实施五级分制记分法的中学,在对学生学业和品行评定的实践操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总结了运用五级分制记分法的实践经验。科学的精神和实验的态度,是新方法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喻:传统教育的思维范式
金忠明
1993, 11(4): 1-11.  
摘要(10) HTML全文(9) PDF 1339KB(0)
摘要:
试论福泽谕吉的启蒙教育思想
关松林
2010, 28(4): 88-95.  
摘要(44) HTML全文(27)
摘要:
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他的启蒙教育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文明理论”、“实学理论”与“和谐发展理论”是其启蒙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福泽启蒙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核心精髓和基本观点。福泽谕吉的启蒙教育思想不仅批判了当时日本的封建教育的观点和方式,指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且在理论上为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课程
奥田真丈
2001, 20(2): 54-60, 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2.006
摘要(11) HTML全文(3) PDF 793KB(0)
摘要:
教育现象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李树英, 王萍
2009, 27(3): 40-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3.009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236KB(0)
摘要:
教育现象学是具有独特人文视角的教育学, 目前, 它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探讨。但目前理论界对教育现象学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围绕教育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及教育现象学本身的归属等问题进行探讨, 以澄明认识。
关于中国心理学史上的两个问题
马文驹
1985, 3(2): 95-96.  
摘要(17) HTML全文(31) PDF 279KB(0)
摘要:
催眠术与运动员心理训练
杨立能
1989, 7(1): 75-80.  
摘要(19) HTML全文(31) PDF 759KB(0)
摘要:
课堂论证话语的序贯分析:小学生的科学推理
邵发仙, 胡卫平, 张睆, 张艳红, 首新
2019, 37(6): 48-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6.005
摘要(80) HTML全文(60) PDF 1174KB(0)
摘要:
科学推理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论证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推理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对如何开展高质量的课堂论证还很茫然。为了探究教师对课堂论证的话语塑造如何影响学生的科学推理发展,对三堂小学科学课上的科学论证话语进行了序贯分析。发现:教师明确的推动更可能引发学生相应水平的推理,复合提问和指向不明的推动则更可能导致学生较低水平的科学推理;对学生不同水平的科学推理回应,教师的反馈模式有所不同。回溯课堂情境,讨论认为:明确的低认知问题可能导致伪论证的发生,适度的劣构问题有助于科学推理的深度发展;教师同时强调科学论证的结构和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反向观点及其反驳,能提高科学论证的质量。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分析
傅维利
1990, 8(2): 79-87.  
摘要(17) HTML全文(22) PDF 1032KB(0)
摘要:
我国个别化教学问题研究的进展
张必隐
1989, 7(3): 61-68.  
摘要(6) HTML全文(9) PDF 887KB(0)
摘要:
“教化”含义初探
朱克良
1993, 11(4): 13-16.  
摘要(4) HTML全文(8) PDF 525KB(0)
摘要: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
沈模卫, 李鹏, 徐梅, 张锋
2004, 22(4): 63-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9
摘要(5) HTML全文(7) PDF 300KB(0)
摘要:
基于“在线认知量表” (OCS), 采用两组大学生被试, 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讨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行为模式, 编制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 (PIUS -CS)。结果发现:(1)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由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因素构成。量表具有较理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2)男大学生的上网冲动性、网上优越感较女大学生更强; 文科类学生的上网冲动性较理科类学生更强。(3)上网时间和上网次数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模式只有较弱的正相关, 不宜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评价指标。
知识、方法与智慧—对王守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种阐释
张学强
2001, 19(4): 83-9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10
摘要(10) HTML全文(9) PDF 1133KB(0)
摘要:
王守仁基于“心学”的教育思想与实戏是时当时教育批判和改造的结果,其目的是革除当时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学风、机械化的培养模式和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弊端。在其教育思想与实践中,教育是个体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同受教育者自身生活世界密不可分的自我实践、体验与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全人生指导的过程,其教育思想与实践对现代教育极富借鉴价值。
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考
魏兆锋
2012, 30(1): 93-96.  
摘要(34) HTML全文(18)
摘要:
有一些中国教育史教科书及相关书籍在提及梁漱溟为蔡元培所聘进北京大学作教师时,都曾谈到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一事。事实上,梁漱溟当年并未投考过北京大学,这是一个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另外,梁漱溟被聘进北京大学时的身份是讲师,而非教授。
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
顾明远
1991, 9(2): 69-73.  
摘要(32) HTML全文(23) PDF 572KB(0)
摘要:
从杜威到布鲁纳——看美国教学论思想的发展
张小平
1983, 1(1): 67-74, 66.  
摘要(13) HTML全文(28) PDF 1007KB(0)
摘要:
应该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王策三
1988, 6(3): 45-57.  
摘要(22) HTML全文(5) PDF 1464KB(0)
摘要:
簡论高校体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陈国荣
1984, 2(1): 91-94.  
摘要(15) HTML全文(17) PDF 457KB(0)
摘要:
也谈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
陈晓菲
1986, 4(2): 90-90.  
摘要(21) HTML全文(22) PDF 163KB(0)
摘要:
试论现代心理学的三个转向
叶浩生
1999, 17(1): 54-60,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6
摘要(11) HTML全文(6) PDF 684KB(0)
摘要:
信息社会与教育革新——兼论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势
钟启泉
1984, 2(3): 1-12.  
摘要(23) HTML全文(11) PDF 1336KB(0)
摘要:
论自然分材教学
熊川武
2007, 25(2): 1-7.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2.001
摘要(22)
摘要:
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学习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 旨在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它由“感情调节、反思诊断、普补分读、课堂作业、问题跟踪”五个环节或方面构成, 辅以“自编辞典”和“导生制”。这些举措既改变了传统因材施教对经验的过分依赖性与弱操作性, 又避免了“分层教学”对学生分类别群造成的负面影响。实验证明, 自然分材教学能较大幅度减轻师生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师生的幸福感。
论传统教化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
王雷
2002, 20(1): 52-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6
摘要(4) HTML全文(3) PDF 858KB(0)
摘要:
传统教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向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专长的心理学研究及其教育含义
胡谊, 吴庆麟
2003, 21(4): 80-85.  
摘要(3) HTML全文(7) PDF 635KB(0)
摘要:
近三十多年来.教育一心理学逐渐演变为专门研究知识、学习与教学的“教学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该学科在理念上确立了以“知识”为出发点的研究逢径,在实践方面导致课堂教学发生实质性变化。在这一视野下,专长研究—旨在揭示各领域的知识或能力宴质覆其友展规律的研究范畴—一直在沟通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学校教育实践工作,正避步描绘出各领域胜任能力的复杂“基因图谱”,为课堂中学与教的目标与方法提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建议。
中小学STEAM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胡卫平, 首新, 陈勇刚
2017, 35(4): 31-39,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3
摘要(52) HTML全文(30)
摘要:
STEAM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研究与改革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有效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制定STEAM教育政策,加强STEAM学科课程渗透,实施STEAM有效课堂教学,促进STEAM教师专业发展,开设STEAM活动课程,开展STEAM教育科学评价,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教育体系。
经验传承、实践反思与人生教育——论教学活动的三种形态及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程良宏
2014, 32(4): 47-54.  
摘要(39) HTML全文(28)
摘要:
把教学理解为经验传承活动,承认了经验之于教师发展的价值,但有唯经验化、技术化危险。将教学看作实践反思活动,有助于确立教师的专业主体身份,却可能产生狭隘的“专业主义”倾向。把教学作为人生教育活动,是将教学作为师生当下生活实践和导向人生价值觉醒的行动,它把教师的人生经验、生活实践与教学行动联为一体,教师、学生和知识经验形成一种互渗结构,成为经由现实达至超越的人生实践。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不仅需要从经验传承和实践反思的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更需要从“人生教育”的角度去进行理解,这样更有可能使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意蕴。
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论与实践尝试:共识、争议与反思
李刚, 王红蕾
2016, 34(4): 98-10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15
摘要(59) HTML全文(32)
摘要:
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结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要素进行的研究,其已经逐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论。混合方法研究兴起于对范式不兼容的反思与批判,并随后选择了实用主义作为其范式,这奠定了混合方法研究的合法性基础。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对于为何选择混合方法研究以及如何开展混合方法研究,仍存有误区与困境。国内研究者丞待加强对混合方法研究的评介应用与反思。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续)
1986, 4(2): 7-8.  
摘要(13) HTML全文(8) PDF 320KB(0)
摘要:
关于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张燕镜
1991, 9(2): 7-14.  
摘要(29) HTML全文(19) PDF 852KB(0)
摘要:
创造性的定义
1987, 5(2): 19-20.  
摘要(30) HTML全文(23) PDF 303KB(0)
摘要:
对我国教育学的反思—教育学不是指令  而是具有更高的力量
王铁军
1991, 9(2): 19-26.  
摘要(22) HTML全文(20) PDF 936KB(0)
摘要:
中招考试制度改革若干政策问题分析
沈玉顺
2014, 32(3): 26-30.  
摘要(78) HTML全文(40)
摘要:
中招考试制度改革涉及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开发人力资源、保障个人教育选择权和维护教育公平等重大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处理教育质量、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文从教育评价学角度分析了中招考试制度改革涉及的上述政策因素,提出了以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统筹考虑初中毕业考试和中招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以学业成就评价、职业性向测验和学生发展潜力评价为基础的中招考试制度,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解决个人选择和教育公平问题的改革思路。
大学生正念主体性量表编制研究
王青, 彭雅楠
2017, 35(5): 146-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3
摘要(44) HTML全文(21)
摘要:
正念主体性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新兴的积极学习心理品质概念。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了大学生正念主体性量表。实证研究阶段回收两批数据,共654份有效问卷,整份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达到0.8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揭示了正念主体性的五个维度:学习方法、情绪调节、计划意识、经验开放性以及学习投入。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证明五因素的结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数据。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为国内大学生的正念主体性研究提供测量工具上的有效支持。
德育的变革与变革中的德育
古人伏
2002, 20(1): 31-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4
摘要(8) HTML全文(5) PDF 881KB(0)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近两年来德育在实践中的变革及其影响,并提出当前社会变革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本文认为,当前德育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现实生活的伦理价值对学校教育原则的冲击; 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网络虚拟性的负面影响; 学生思想品德的失真。本文提出,德育应进一步作出的相应变革是:贴近生活; 夯实基础; 整合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评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责任公民。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李福华
2003, 21(4): 25-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4.012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1009KB(0)
摘要:
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两大哲学基础,即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本文简称“两点论”)已成为人们确立高等教育思想的经典,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在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理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人类学基础。认为,布鲁贝克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是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但忽略了任何教育存在的教育人类学这个首要的基础,教育人类学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从教育人类学出发.文章认为大学应首先为学生而设,“大学者,大学生之谓也”,进一步强调人们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
李春玲
2001, 20(2): 10-2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2.002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1149KB(0)
摘要:
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是一种关系学说,也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基础——经验自然主义一元论的哲学思想的支撑。杜威用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深刻地揭示了:在本质上,“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进而他运用这一关系学说,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教育的方法的性质和教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透析了他界定的教育本质。可以说,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观念是社威阐释教育本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更是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问题辨析
王身佩
1995, 13(3):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9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696KB(0)
摘要:
前教育现代化时期的落差———以《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传播为例
吴小玮
2009, 27(2): 90-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2
摘要(5) HTML全文(3) PDF 281KB(0)
摘要:
在中日两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之前, 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从教育的视角来看, 魏源所著的近代地理巨作《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经历了迥异的传播过程, 而这一现象揭示出彼时两国在精英教育和社会认识上的明显差异。正是中日两国在教育发展状况上早已存在的落差, 决定了之后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起点与进程。
中美中小学教师选秀评奖制度比较研究
王强
2015, 33(4): 41-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07
摘要(38) HTML全文(29)
摘要:
以中国A省及美国麻省与福罗里达州为例,对中美中小学教师选秀评奖制度的规则进行了深入地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美奖励举办主体、奖励对象、流程依据、比例及力度均存在差异。基于此,从“资源统筹”转向“多元选择”,从“重奖勇夫”转向“社会认可”,从“单一统筹”转向“多元选择”,提出了改进我国教师选秀评奖制度的三点建议。
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
杜成宪
1997, 15(1): 19-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3
摘要(7) HTML全文(9) PDF 858KB(0)
摘要:
论教师全面敬业
江玲, 熊川武
2008, 26(1): 33-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7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165KB(0)
摘要:
师全面敬业是量性敬业与质性敬业的统一。它改变了教师敬业的元素,使之由往昔的单纯的道德要求发展成价值追求与科学法统一的范畴。它在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能力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彰显了自身的价值。实现教师的全面敬业涉及许多内容,其中识量性敬业、理解质性敬业,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两种敬业形式结合起来是主要方面。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
温克勒
2017, 35(4): 62-73,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7
摘要(37) HTML全文(14)
摘要:
批判教育学是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里,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现代社会对儿童成长所造成的冲击上,对它的思考和探究可以有诠释学、辩证法、历史学和意识形态批判等多种方式。教育哲学在探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分别有以下三种范式:把教育的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进程,强调教育应被视为一个自律的系统,以及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去养成一个有尊严、能自律的人。批判教育学就在与这三种范式的论辩中形塑自身的研究取径和教育概念。批判教育学具有十个传统根源,分别是:乌托邦思考,早期人文主义的尊严概念,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个人自由,启蒙时代的理性概念,夸美纽斯的民主教育理念,十九世纪初的观念论哲学,施莱尔马赫的浪漫主义哲学,十八世纪末人们对道德行动和美感之间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的人文主义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以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等。在德国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中,莫伦豪尔的批判教育学引入了美国的实证取径,以现代社会科学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莫伦豪尔晚期著作的启发下不难发现,在第二现代里,由于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个体的自然成长速度,因此批判教育学既要面对(全球)社会带给教育的种种挑战,同时又要为儿童提供安稳的成长环境。
高考数学中考试评价的研究——基于CTT与IRT的实证比较
闫成海, 杜文久, 宋乃庆, 张健
2014, 32(3): 10-18.  
摘要(56) HTML全文(31)
摘要:
相关研究表明,IRT在教育考试评价中比CTT具有诸多优点。本文以某地区高考数学考试数据为基础,比较CTT与IRT在项目参数、评价方式、精度估计三个方面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证明,在IRT下参数更容易反映观测各个项目的特征属性,IRT参数比CTT参数更具精确性,项目信息函数能更好的反映试题信息;CTT与IRT的评价方式不同,IRT下的能力分数优于CTT下的测验分数,更能反映学生能力水平;CTT与IRT精度估计不同,IRT测验信息函数和能力置信区间比CTT有更好的精度。实证展示出IRT在高考数学考试评价中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基于《教育规划纲要》第三方评估的证据
朱德全, 李鹏, 宋乃庆
2017, 35(1): 63-77, 1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7
摘要(38) HTML全文(20)
摘要:
通过对苏、鲁、鄂、湘、川、渝等14个省(市、自治区)82个县(区)546所中小学的实证调查,结合2010年-2014年义务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和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典型案例分析,对2010年以来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评估。评估发现:5年来,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不仅从战略任务的高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而且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所进步,“均衡配置师资”逐步实现。但也存在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部塌陷”、办学条件“内涵化”差距巨大、农村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严重、城镇化进程中新挑战不断、教育质量城乡差距甚大等问题。因此,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转变义务教育发展方式,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开拓义务教育内涵均衡、优质均衡与特色均衡的发展道路。
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
徐玉珍
1995, 13(4): 23-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3
摘要(6) HTML全文(4) PDF 1159KB(0)
摘要: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陈桂生
1988, 6(4): 33-39.  
摘要(26) HTML全文(26) PDF 635KB(0)
摘要:
论秦汉博士的职责和考选方式的演变
裘士京
2002, 20(4): 84-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11
摘要(10) HTML全文(9) PDF 712KB(0)
摘要:
秦汉博士官的设置是文化教育领域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博士的职责、考选方式及其分类在秦汉数百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博士由备咨询的闲职成为专经博识的太学教师,其选任更加合理。
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表征比较研究
李炳全
2003, 21(1): 53-57, 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7
摘要(1) HTML全文(3) PDF 660KB(0)
摘要:
表征(representation)是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尽管这两种理论的表征在本质、哲学基拙以及基本过程等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差异, 但在表征的内容、符号、心理机制、方式等方面却有明显不同。因此, 对这两种流派的表征理论的比较研究龙可以使我们对表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又有助于我们对这两种理论的特色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地认识, 从而为实现二者的互补与整合提供理论基础。
科教兴国的强音:斯宾塞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
肖朗
2008, 26(2): 88-96.  
摘要(25) HTML全文(28) PDF 1121KB(0)
摘要: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 伴随着进化论的导入与传播,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传入近代中国, 颜永京、严复、任鸿隽等人始而翻译斯宾塞的著作, 继而在导入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努力将之转化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资源, 遂演变为近代中国科教兴国的时代强音, 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
王晓慧
2012, 30(1): 86-92.  
摘要(74) HTML全文(26)
摘要:
教会女学是中国近代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教会女学的设置目的既与普通教会学校有相同之处又有殊异之处;教会女学建构了显性宗教课程和隐性英美文化场域用以进行教育控制,但女传教士群体对课程进行了“知识加工”;其客观上对中国女性的主体建构进行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
皮亚杰错了吗?
弗内歇
2000, 18(3): 47-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6
摘要(13) HTML全文(5) PDF 677KB(0)
摘要:
本文依据皮亚杰的经典理论,对某些旨在否定皮亚杰理论的实验及其解释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从而表明皮亚杰理论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ToMM-SP模型:对儿童心理理论的核心机制之解读*
倪伟, 熊哲宏
2008, 26(4): 47-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1
摘要(14) HTML全文(10) PDF 490KB(0)
摘要: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心理机制一直是心理理论领域颇有争议的一个研究课题。ToMM-SP (心理理论机制─选择加工器)模型用模块论的视角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发生发展, 是对儿童心理理论之核心机制的一种有力解读。本文详细介绍了ToMM-SP模型以及基于ToMM-SP的心理理论加工模型, 并探讨了其理论突破、实验价值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教育学理论及其在近代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贾永堂
1989, 7(4): 59-68.  
摘要(16) HTML全文(12) PDF 1092KB(0)
摘要:
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
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
2017, 35(2): 12-23, 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2
摘要(54) HTML全文(24)
摘要: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 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 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 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 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 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 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 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 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 第二, 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 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教育评价术语选(五)
1988, 6(1): 96-96.  
摘要(6) HTML全文(8) PDF 146KB(0)
摘要:
”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问题的商榷
马兆掌
1992, 10(1): 13-18.  
摘要(8) HTML全文(8) PDF 715KB(0)
摘要:
从经济学家到心理学家———西蒙主要心理学思想述评
李永鑫, 周广亚
2007, 25(3): 44-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11
摘要(25) HTML全文(15) PDF 254KB(0)
摘要:
西蒙(Simon, 1916—2001)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 也是最出名的多学科专家。西蒙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管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上, 他是现代管理决策理论的创立者, 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奠基者, 提出了著名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本文阐述了管理决策理论的理论基础、决策的原则、类型和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描述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类认知的基本过程和重要的人类认知现象, 并在此基础上对西蒙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评价。
教育功能探析
邬大光, 魏贻通
1991, 9(2): 57-68.  
摘要(23) HTML全文(18) PDF 1373KB(0)
摘要:
关于教师劳动的商品属性问题论争述评
朱贤
1988, 6(4): 81-84.  
摘要(28) HTML全文(18) PDF 379KB(0)
摘要:
我国女子籃球优秀投籃手若干心理特征的探讨
季浏
1985, 3(4): 47-54.  
摘要(11) HTML全文(8) PDF 813KB(0)
摘要:
我国高校“教劳结合”的新兴模式
韩延明
1995, 13(3): 45-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5
摘要(16) HTML全文(8) PDF 678KB(0)
摘要:
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
叶澜
1987, 5(3): 23-30.  
摘要(27) HTML全文(18) PDF 739KB(0)
摘要:
解释学与认知科学
肖恩·加拉格尔
2004, 22(1): 34-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6
摘要(12) HTML全文(1) PDF 347KB(0)
摘要:
哲学解释学———被理解为解释的理论———所研究的一些问题, 也是认知科学要回答的。人的理解的性质、我们获取和组织知识的方式、语言和记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意识和无意识知识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人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可以构建起解释学和认知科学之间的交叉平台。尽管解释学绝大多数时候和自然科学是相对的, 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通路, 使得解释学可以有助于认知科学, 反之亦然。
恐惧产生机制的进化视角:恐惧模块说
杨昭宁, 苏金龙
2012, 30(4): 51-57.  
摘要(50) HTML全文(34)
摘要:
恐惧的进化模块说认为人类有关恐惧的相关机制是进化而来的,对人类进化史上重复出现的威胁性刺激尤为敏感。历经漫长的进化史而形成的恐惧模块具有选择性、自主性、封闭性以及特定的神经网络基础,基于灵长类动物和成人的研究已经发现恐惧模块存在的证据,而以婴幼儿为被试的相关研究则进一步做了补充。然而,恐惧敏感刺激的起源问题及恐惧模块无意识自动化激活的特点仍面临争议,未来研究需融入EEA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考虑文化选择对恐惧模块的塑造,并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改进。
现代犬儒主义教育哲学批判
高伟
2014, 32(2): 21-30.  
摘要(76) HTML全文(23)
摘要:
现代犬儒主义教育哲学批判具有对现代教育进行全面整理与反思的特征。现代犬儒主义既是现代教育哲学问题之所在,也是现代教育哲学危机之表征。这是一种比虚无主义更极端、更普遍的时代病症。现代犬儒主义不仅是哲学的犬儒化,更重要的是生活、体制的犬儒化。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实践话语,它产生了一种既无能量,也没有深度的教育实践。超越犬儒主义之要津在于重塑精神生活的价值。公共生活、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是现代教育哲学致思的基本方向。
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张福娟, 王小慧
2000, 18(4): 3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5
摘要(9) HTML全文(11) PDF 501KB(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并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由于它可以测量出特殊儿童在学业.上的短期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而且可以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绘制出学生的进展图,所以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此方法来诊断特殊儿童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另外可在随班就读工作中采用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来评价学生的进展情况以及方案的有效性,推动中国全纳教育的深入开展。
“形式教育”与“实质以育”(上)
瞿葆奎, 施良方
1988, 6(1): 9-24.  
摘要(11) HTML全文(12) PDF 1786KB(0)
摘要: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及其神经基础
马伟娜, 姚雨佳, 桑标
2010, 28(4): 50-55.  
摘要(43) HTML全文(30)
摘要:
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为例,探讨这两种策略在情绪反应和神经基础上的异同。与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情绪体验和行为表达,减少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杏仁核和内侧眶额皮层的激活水平; 而表达抑制虽然能够降低情绪行为,但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却会增强,内侧眶额皮层的激活程度也会增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认知重评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但在遭遇极端负性事件时,表达抑制更可能作为保护性因素发生作用,有效维持人们的心理弹性。此外,提出进行无意识层面研究、发展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范围及注重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视角,将可能成为情绪调节策略及其神经基础的研究趋势。
陆九渊的“易简”教学法及其历史意义
黄明喜
2016, 34(1): 104-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5
摘要(40) HTML全文(18)
摘要:
通过对《陆九渊集》的分析讨论,可从学理层面上厘清陆九渊“易简”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结合对发明本心、优游读书与六经注我诸命题的阐释,可揭示“易简”教学法的涵义:强调随机启悟,教导受教育者自己向内心去体认“本心”,以端正做人的动机,从而认知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有所得; 要求教育者主动宣讲教化,论事析理,以情动人,鞭策鼓励受教育者明辨义利,立定志向。在读书理论上,陆九渊主张平淡简易、优游厌饫; 在治学立场上陆九渊则主张学者应善于利用儒家经书里的思想智慧,以张扬自己当下的生命意义。“易简”教学法是陆九渊心学教育区别于朱熹理学教育的一大标识,对中国教育史上宋明心学教育学派的产生具有开创意义。
试论教育的主体性—兼谈教育、社会与人
王道俊, 郭文安
1990, 8(4): 33-40.  
摘要(22) HTML全文(17) PDF 824KB(0)
摘要:
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理论来源
王占魁
2012, 30(2): 10-18.  
摘要(37) HTML全文(32)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秉承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文化传统,通过将分析哲学、现象学、知识社会学、批判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阿普尔开辟了批判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有关阿普尔理论的学术属性,国际教育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事实上,阿普尔理论的复杂性,与其所受的系统的哲学修炼和其所继承的美国本土的教育哲学传统密不可分。为此,澄清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理论来源,不仅有助于化解有关阿普尔理论归属上的纷争,深化我们对阿普尔理论的综合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其批判教育研究建构方式的整体把握。
《西方教育史》译文补正
赵卫平
1991, 9(1): 85-94.  
摘要(23) HTML全文(20) PDF 661KB(0)
摘要: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
祝智庭
1999, 17(2): 1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2
摘要(9) HTML全文(13) PDF 871KB(0)
摘要:
跨文化心理现象的词源学考证:以欺负现象为例
陈光辉
2014, 32(3): 93-98.  
摘要(73) HTML全文(26)
摘要:
国内欺负研究直接借鉴了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却并未考证汉语语境中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界定性特征,以及与“bullying”存在的异同。通过梳理考证欺负现象在汉语文化中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其表现方式,结果发现:1.欺负现象早在2600年前开始由“侮”字来表达,此后逐渐被“欺”字所取代。2.欺负现象的内涵高度稳定,它是一种强者故意伤害弱者的行为,且通常会给弱者带来痛苦。3.欺负的界定性特征有三:故意性、力量不均衡性、伤害性,其中力量不均衡性是其区别于一般攻击的核心特征。研究表明,欺负现象有别于西方的“bullying”现象,且词源学研究应该是心理学领域开拓新研究主题的首要工作。
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
朱燕
1992, 10(3): 59-66.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732KB(0)
摘要:
对曾性初同志《几点意见》一文的几点意见
朱曼殊
1985, 3(3): 43-48.  
摘要(15) HTML全文(9) PDF 721KB(0)
摘要:
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
李秉德
1989, 7(3): 55-59.  
摘要(22) HTML全文(21) PDF 553KB(0)
摘要:
当前英国教育中的问题
[英]P·莫蒂默尔, J·莫蒂默尔
1994, 12(1): 17-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02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788KB(0)
摘要:
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
郭元祥
1994, 12(2): 17-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2
摘要(4) HTML全文(3) PDF 1017KB(0)
摘要:
教学和培训计划的评价特征
1986, 4(1): 56-56.  
摘要(30) HTML全文(16) PDF 172KB(0)
摘要:
课程理念的历史透视与重建
卜玉华
2001, 19(3): 64-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7
摘要(11) HTML全文(4) PDF 1091KB(0)
摘要:
本文以新世纪课堂理念的更新为基本使命,首先批判性地剖析了传统课程理念的变迁过程、特点和历史影响,接着对现代各种课程理念的基本追求作了分析,最后,在结合时代精神、哲学文化的发展趋势、人的现代观念和知识观的基础上,指出从传统的“认识性生存”走向“存在性生存”将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走向。
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发展线索问题的探索
杜成宪, 张继玺
2001, 19(4): 66-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8
摘要(14) HTML全文(12) PDF 822KB(0)
摘要:
20世纪国内关于中国教育史发展线索问题的研究, 古代教育史有濡家教育、劳动人民教育或教育的阶级斗争的单主线说, 养士教育、平民教育和世家学术传承的多线索说, 统治阶级教育与人民性民主性教育的主次线索说; 近现代教育有教育现代化单主线说, 资产阶级新教育、半封建教育和半殖民地教育的多线索说, 新民主主义教育和民国教育的主次线索说, 资产阶级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主次线索说。正确把握中国教育史发展线索将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历史的特点和规律, 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 确定教育史发展线索的依据是教育实践。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解读舒新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理路
于述胜
2007, 25(4): 87-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7
摘要(23) HTML全文(13) PDF 386KB(0)
摘要:
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是知识建构与社会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后五四时期的二三十年代, 在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现代教育经验, 并能对这种经验进行系统反思之时, 才获得了自己的"现代"历史意识, 并取得了相应的知识形式。舒新城是中国教育学科建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有关学术理路, 是基于教育和学术独立的历史需要, 去重置中西古今教育关系的知识化形式。他所面对的实际难题, 是如何既认同于自我的独特性, 又能充分领取西方的现代教育经验。由于他是立于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基础上安排中西古今关系的, 故其具体文本的学术理路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发展中学“差生”特长的研究
1992, 10(3): 75-79.  
摘要(14) HTML全文(6) PDF 586KB(0)
摘要:
中国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分析
李晓玲
2000, 18(2): 25-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4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820KB(0)
摘要:
本文以我国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研究成果、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立项和专业刊物刊文为尺度,综观和分析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进展、特点和问题;思考并提出了如何促使职教科研的立题、布局和分配等科学和合理化,全面实现立项目的与科研力量的充分利用,促成科研成果及时传播推广,实现科研成果有效利用的一些原则、方法或策略。
关于当代大学教学论的个人思考
[法]G·米亚拉雷
1994, 12(2): 27-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3
摘要(16) HTML全文(10) PDF 725KB(0)
摘要:
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泛教育理论的哲学建构
项贤明
1996, 14(2): 17-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3
摘要(5) HTML全文(3) PDF 1148KB(0)
摘要:
论教育价值中人的价值地位
王坤庆
1991, 9(2): 49-56.  
摘要(24) HTML全文(9) PDF 923KB(0)
摘要:
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
“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
2000, 18(3): 39-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5
摘要(3) HTML全文(6) PDF 657KB(0)
摘要:
富有时代气息和导向性的教育理论刊物--庆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10周年
程学超, 王洪美
1993, 13(3): 38-40.  
摘要(17) HTML全文(8) PDF 400KB(0)
摘要: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现代教育技术初探
张杰夫
1989, 7(2): 67-73.  
摘要(37) HTML全文(26) PDF 826KB(0)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种教育史观试探
杜成宪
1998, 16(2): 70-76,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11
摘要(6) HTML全文(4) PDF 859KB(0)
摘要:
关于教育投资与经济效益的几个问题
宋梓铭
1984, 2(2): 28-35.  
摘要(10) HTML全文(16) PDF 811KB(0)
摘要:
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
刘晓东
2005, 23(2): 28-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4
摘要(12) HTML全文(8) PDF 679KB(0)
摘要: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或神话的)、梦想的、艺术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历史沉积的因而是复苏的,是“转变的生长的”。儿童文化现象最重要的特征是古而常青的特征:它有悠远历史但却是从头开始生长的,是复演的又是创新的,它是新与旧的和谐统一,它是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可以在互补与互哺中相得益彰:一方面,儿童的成长是依赖于成人的;另一方面,儿童清纯朴素的天性又对成人的心灵和文化具有反哺的功能。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可以而且应当在互补与互哺中共同成长相互拯救,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拥有更为美好更为文明的未来。
伊索克拉底教育思想初探
赵中建
1992, 10(3): 29-38.  
摘要(14) HTML全文(6) PDF 1257KB(0)
摘要:
自我概念的具身性:概念与实验
游旭群, 申莎
2012, 30(4): 63-68.  
摘要(39) HTML全文(32)
摘要:
自我概念具身性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詹姆斯、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奥尔波特的身体自我理论,都蕴含着自我概念具身性的思想。依据这一观点,自我概念包含着个体大脑在内的整个身体及其活动方式。身体的结构、活动图示及感觉-运动经验都决定了我们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自我概念相关的行为研究为自我概念的具身性提供了有力证据,作为一种新兴的观点,自我概念具身观克服了传统自我概念离身性的缺陷,强调了个体身体结构及身体活动在自我概念中的重要作用,为自我概念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初探
肖朗
2000, 18(2): 87-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11
摘要(8) HTML全文(29) PDF 821KB(0)
摘要:
德国传教士花之安所著《德国学校论略》是鸦片战争后比较系统地论述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山之作。它全面地介绍了德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其中以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中轴,然后围绕这一中轴又分别介绍了各类中等技木学校及高等专门学校,由此,西方近代三级学校教育体制、普及义务教育的概况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等始被导入中国,在晚清知识阶层中广为传布,并成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曰本”的教育改革方针的文献依据之一。
社会精央与统治秩序:西方雄辩家教育的阐释与诉求
单中惠, 刘亮
2008, 26(2): 80-87.  
摘要(13) HTML全文(13) PDF 986KB(0)
摘要:
西方雄辩家教育强调的培养社会精英的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和统治秩序, 由于其能够充分满足维系社会君主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 因而被国家政权用来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工具。雄辩家教育实际上成为了西方历史上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观念体系。以社会精英统治和构建道德秩序为手段, 从而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目的。
从建国以来宪法中教育条款变化看教育发展
尹力
1998, 16(3): 38-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5
摘要(10) HTML全文(1) PDF 807KB(0)
摘要:
心育活动论
何德宽, 张积家
2003, 21(2): 87-92, 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10
摘要(2) HTML全文(3) PDF 745KB(0)
摘要:
心育是以主体活动为核心的心育各要素构成的交互作用的活动共同体。活动是心育的基本单位,外部活动是心育的基本条件,内部活动是心育的关键因素。探讨心育中的活动,对于揭示心育本质、指导心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北高师和南高师为中心
肖朗, 项建英
2006, 24(1): 69-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1
摘要(26) HTML全文(7) PDF 250KB(0)
摘要:
民国初期, 近代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我国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的中心。尤其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形成了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群体, 在教育学科建设的学术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科学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建树良多, 从而对加速中国教育学科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
郭晓明
2004, 22(2): 14-21, 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3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983KB(0)
摘要:
个体精神自由是教育及其课程应该给予学习者的承诺,课程知识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生硬压制必须予以清除。知识的“意义性”为人与知识建立超功利的“意义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人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重要基础。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待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从而失去了叶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现在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时待知识的态度,特别是建立起评判“知识获得”的新标准—关注知识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整体关联的“意义标准”,并以此为基拙构建知识与人交往的恰当环境。
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法制建设的几个关系
孙灿成
1996, 14(2): 40-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5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599KB(0)
摘要:
将竞争机制引进教师队伍管理——论教师队伍的“大稳定、小流动”
顾鼎竞
1988, 6(3): 23-27.  
摘要(32) HTML全文(22) PDF 601KB(0)
摘要:
弗莱克斯纳大学理论的早期导入及反思
王少芳
2015, 33(3): 120-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16
摘要(25) HTML全文(19)
摘要:
学界对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侧重西方大学理念、制度、实践等对中国的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理论文本的研究。有鉴于此,以民国学者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导入为切入点,可发现弗氏大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是民国教育界的热点论题。民国学者对此既有异乎寻常的多样关注,又有接受弗氏对美国大学的批评而舍弃了作为其精华的“现代大学的理念”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理念的轻视及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精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民国学者对弗氏思想之取舍,实为导入西方大学理论的典型缩影。它说明外来大学理论在异质文化场域转移过程中存在被接受与排斥之现象,也凸显了学术思想在不同文化场域转换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
小说叙事中的清末教育改革
王伦信
2011, 29(3): 75-81.  
摘要(43) HTML全文(19)
摘要:
受维新人士对小说启蒙作用的认识进而发起“小说界革命”的影响,清末小说的译介和创作进入到一个空前的繁荣期,教育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成为新小说创作的题材之一。通过撷取清末教育题材小说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叙事片断,透过其常见主题和有关新式学堂办理、教学等情形和师生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揭示小说语境中教育革新与守旧、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冲突,及其所呈现的清末新式学堂图景。
试论董纯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张腾霄
1992, 10(1): 35-44.  
摘要(19) HTML全文(6) PDF 1178KB(0)
摘要:
对《学报(教科版)》和我国教育研究的展望--纪念我校《学报(教科版)》创刊十周年
郭豫适
1993, 13(3): 3-6.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530KB(0)
摘要:
福建船政学堂与留欧学生
郑登云, 金林祥
1983, 1(2): 25-30, 24.  
摘要(18) HTML全文(19) PDF 847KB(0)
摘要:
小学新授课结构初探
陈先墀
1983, 1(2): 89-91.  
摘要(13) HTML全文(13) PDF 362KB(0)
摘要:
国内外工科学位比较的多指标分析
李伟明
1984, 2(2): 69-75.  
摘要(9) HTML全文(8) PDF 601KB(0)
摘要:
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第九至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姚本先, 朱丽娟, 罗佳
2010, 28(3): 68-74.  
摘要(37) HTML全文(19)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心理学会共召开了4届全国性的学术大会。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编印的《论文摘要集》中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发现中国心理学的变化与发展。结果表明:收录论文数量有较大提高,各领域的研究不断细化;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普通与实验心理学,其次是工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研究者使用最多的是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研究者地区分布从集中在北京地区开始向其它地区扩展,研究者单位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和专门研究机构,合作方式主要是单位内部合作。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各领域发展迅速、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逐步增强、心理学研究的力量不断壮大、心理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
日本的教育社会学
[日]新堀通也
1985, 3(3): 27-35.  
摘要(15) HTML全文(16) PDF 1073KB(0)
摘要:
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关怀人间、人事、人心
金生鈜
2006, 24(3): 1-1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1
摘要(20) HTML全文(13) PDF 408KB(0)
摘要:
教育学思想的对象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选择的目的、原因, 以及我们基于怎样的立场和价值做出真正合目的的价值选择的问题。教育学要为现实的教育选择提供关于更好教育的导向, 就需要高于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思想。基于特殊立场的任何对教育需要的判断或选择都是在部分的利益立场选择教育的。教育选择的思想性判断必须超越这样的利益立场, 这就是无立场的教育学, 即对教育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共同问题和公共意义进行理解, 超越简单或片面立场。教育学必须站在社会整体性的公共福祉的立场上把握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教育的规范性反思。无立场的教育思维在“天下”和“永恒”的背景下, 试图解释文化和生活需要解决的涉及人间、人事和人心的教育问题。
吴俊升教育哲学管窥-以《教育哲学大纲》为中心的考察
程亮
2010, 28(2): 82-89.  
摘要(41) HTML全文(18)
摘要:
教育哲学是吴俊升最主要的学术旨趣,《教育哲学大纲》则是他最重要的教育哲学著述。透过吴俊升的学术生涯,以《教育哲学大纲》为中心,可以看到,正是通过开拓教育哲学的新体系、推进杜威教育学说的发展、寻求适合中国的教育哲学,吴俊升确立了他在中国教育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试论蔡元培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
汤广全, 金林祥
2008, 26(1): 14-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1
摘要(8) HTML全文(5) PDF 230KB(0)
摘要:
元培主政北京大学,以坚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而声名显赫。其办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就是:对哲学本义的把握,持守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划分,对中庸之道的阐发。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支撑着蔡氏的大学理念。
教育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科学
黎加厚, 杨善发
1992, 10(2): 87-88.  
摘要(27) HTML全文(27) PDF 283KB(0)
摘要: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
刘晟, 魏锐, 周平艳, 师曼, 王郢, 刘坚, 陈有义, 刘霞
2016, 34(3): 38-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5
摘要(62) HTML全文(43)
摘要:
为应对全球化、知识时代与科技发展等挑战,各国或地区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需通过多层次的复杂教育系统最终落实到实践中。由于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全球总体上很多地区尚处于框架制订和论证阶段,还缺少广泛的、系统的教育实践;其实践效果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也尚需一段时日,因此对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成效展开述评为时尚早。但各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官方文件和相关研究报告中所展现出的实例,可反映出其对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推进方式与途径的思考和认识。这些实例显示,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均需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整体设计,具体包括要选用真实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依托多样化的测评,引导和推进21世纪素养教育。
初析科斯坦扬的教育成效的覌点和算法
冷志强
1988, 6(1): 89-95.  
摘要(26) HTML全文(16) PDF 689KB(0)
摘要:
贺拉斯·曼和美国的普及教育
单中惠
1985, 3(1): 83-90.  
摘要(19) HTML全文(11) PDF 910KB(0)
摘要:
学生认知方式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与进展
宋广文, 李寿欣, 伊焱
2000, 18(4): 50-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8
摘要(12) HTML全文(14) PDF 979KB(0)
摘要:
起始于20世纪4D年代的认知方式研究, 已从知觉领域渐渐扩展为个性的结构理论之一。半个世纪以来, 关于学生认知方式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作一系统的介绍与评述, 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 并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心理学依据。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述评
谢安邦, 阎光才
2001, 19(3): 45-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5
摘要(12) HTML全文(4) PDF 757KB(0)
摘要:
本文根据历史线索对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三种范式: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批判理论的研究范式和解释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大致的厘定和评价,试图展示该领域理论形态和研究策略的整体景观。同时,就各自理论话语所处的特定语境作简单的分析,并倡导各自间不应是相互对峙与攻计,而是要彼此间抱宽容和理解态度,不是苛求于整合而是要寻求互补。
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吴湘萍, 徐福缘, 周勇
2006, 24(1): 30-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5
摘要(26) HTML全文(6) PDF 273KB(0)
摘要:
本文对某院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研究发现, 工作环境、组织承诺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本文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营造学习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立“以激励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教师职业发展管理等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应措施。
试论中国现代女科技人才的性格特点
李繁
1985, 3(4): 27-34.  
摘要(18) HTML全文(28) PDF 829KB(0)
摘要:
4-6岁听障与健听儿童语用交流行为之比较
贺荟中, 贺利中
2009, 27(1): 63-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11
摘要(10) HTML全文(5) PDF 336KB(0)
摘要:
本文在半结构环境下,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儿童语言资料转换系统-CHIDES、母子言语互动交流行为编码系统-INCA-A、以及CLAN数据分析程序对4-6岁重度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语用交流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 (1) 4-6岁重度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的语用交流行为随着年龄增长稳步发展。在言语倾向、言语行动、言语变通三个层面上二者均存在主要类型; (2)与同龄健听儿童相比, 4-6岁重度听障儿童语用交流行为发展滞后, 主要体现在注意系统、情绪系统、讨论与协商系统、澄清系统, 表现为被动的应答, 无法主动表达自己的交流意图、主导社会互动的方向。
小学、中学、大学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三稿)
华东师大“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研究”协作组
1986, 4(2): 13-23.  
摘要(20) HTML全文(25) PDF 1045KB(0)
摘要:
对探究式学习的18种评论-支持探究式学习的12条评论和
任长松
2002, 20(4): 39-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5
摘要(11) HTML全文(4) PDF 989KB(0)
摘要: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理论界,似乎出现了一边倒的舆论。其实,对于探究式学习,无论国内外,在理论与实践领域,争议都很大,并且这种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本文对探究式学习从正面与反面进行了评论,不仅分别阐述了12条支持性评论与6条反对性(或质疑性)评论各自的观点,同时陈述了各自的理由。在文末小结中,作者探讨了探究式学习在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其未来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建议。
句子图式训练方法的实验研究
王小明, 严玮懿, 丁亦文, 王培颖
2001, 19(3): 1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2
摘要(10) HTML全文(6) PDF 631KB(0)
摘要:
步入困境的语文教学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基础上,吸收我国教师的教学经验,一种句子训练的方法被构建出来。教学对比实验证实该方法有极其显著的教学效果,从而以句子教学为切入点,对构建语文教学的科学理论作出了探索。
美国联邦政府重大的教育法令(三)
1985, 3(4): 68-68.  
摘要(24) HTML全文(11) PDF 97KB(0)
摘要:
“非智力因素”的说法似欠科学
吴翼鉴
1992, 10(4): 85-86.  
摘要(16) HTML全文(9) PDF 238KB(0)
摘要:
南朝鮮的师范教育制度概述
孙启林
1986, 4(3): 91-96.  
摘要(19) HTML全文(21) PDF 606KB(0)
摘要:
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材改革与建设
皮连生
1990, 8(1): 31-35.  
摘要(27) HTML全文(21) PDF 418KB(0)
摘要:
刍议进化环境、大脑与智力的交互决定性
朱楠
2010, 28(4): 56-63.  
摘要(37) HTML全文(29)
摘要:
本文从智力的定义、遗传性、智力的神经基础、进化环境对智力的间接影响这几个方面论述了进化环境、大脑与智力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塑造的关系。以斯皮尔曼的g因素论为基础,进化心理学将智力分为一般智力和专门智力,前者与神经加工效率指标,尤其是新皮层面积有关,负责解决进化史上新颖的适应问题—这些适应问题可能来自自然环境,也可能来自人类的社会文化体系本身; 后者以类似“模块”的方式解决进化环境中重复出现的适应问题。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专门智力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的约束,而社会文化领域的专门智力则以一般智力(及其神经基础)的高度发达为前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中被“选择”出来。
2020-01ml目录
2020, 38(1): 1-2.  
摘要(66) HTML全文(45)
摘要:
"教学如游戏"论纲
邓友超
2003, 21(1): 12-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3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976KB(0)
摘要:
发生着的教学实践是一种初中学段保护主义下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主体方面, 教师抱守不合理的“行动中的理论”不放, 致使合理的“倡导的理论”成为摆设; 在教学过程方面, 课堂如工厂一般。于此思付“什么才算是教学”, 并洞察到作为教学理论最新发展的“教学即交往”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困厄, 这样, 提出“教学如游戏”这个假说就有了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意义。假说的辫护理由之一是“教育(教学)和游戏”为“教学如游戏”提供了转换基础; 理由之二是本体论意义的游戏从不同角度预示了思考教学要素和本质的方向。最后, “教学如游戏”从师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过程观三个维度回答了“什么才算是教学”。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周洪宇
2017, 35(1): 1-10,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1
摘要(54) HTML全文(18)
摘要:
以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目的观的具体体现。在注重培养能力的21世纪,重温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在原则、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可为构建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提供诸多启示。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当前我国实际出发,结合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尝试提出一种“学生核心素养”的假说,供教育界讨论。
课程行动研究模式之探讨
霍秉坤, 黄显华
2000, 18(4): 21-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4
摘要(11) HTML全文(11) PDF 824KB(0)
摘要:
学校改革的伦敦挑战及其启示
[英]柯里斯·赫斯本兹
2015, 33(3): 58-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8
摘要(47) HTML全文(16)
摘要:
"在许多城市中存在着有效课堂———‘标杆'学校, 甚至是这样一类学校的学校群———但是, 任何这样一类成功的模式如果拓展到整个区域范围就很少再有同样的样板了。"在全球教育改革运动、环太平洋成功体系以及"道德驱动改善"等教育改革之后, 伦敦开始思考并实践如何将学校改革形成规模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在国家、地区和学校三个垂直协同的框架里同时在整个地区采用一揽子的计划, 进行政策干预,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达到规模化改善之目的。此种方法是否可以效仿, 地区改善是否可以持续, 则需要时间去加以证实。
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特点及启示
阎文芬
1996, 14(2):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9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707KB(0)
摘要:
香港中小学心理辅导的现状探析
孙少平
1997, 15(4): 54-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8
摘要(24) HTML全文(20) PDF 630KB(0)
摘要:
简评皮亚杰关于反省抽象及其发展的研究
林敏, 孙志凤
2006, 24(2): 66-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8
摘要(22) HTML全文(10) PDF 221KB(0)
摘要:
反省抽象(reflecting abstraction)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本文主要介绍了反省抽象在发生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反省抽象与经验抽象、伪经验抽象、再反省抽象及元反省抽象之间的关系。同时, 以个体对序列关系的掌握过程为例来说明反省抽象的发展过程。反省抽象对发生认识论解释人类逻辑—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雷尧珠
1984, 2(2): 39-47, 56.  
摘要(18) HTML全文(18) PDF 1090KB(0)
摘要:
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和心理机制
邢淑芬, 王丹旸, 林崇德
2015, 33(3): 71-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10
摘要(53) HTML全文(19)
摘要: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和暴力游戏的盛行,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再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依然存在激烈的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理论模型,即一般攻击模型和催化剂模型。一般攻击模型认为,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存在着即时效应和长时效应,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但是,儿童的人格特点、原有的攻击水平、对暴力角色的认同和游戏特点等因素会对媒体暴力的影响发挥调节作用。未来需要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对该领域问题进行研究,以获得相对一致性的结论。
“学业不良”的界定及其因析模式述评
钟启泉
1994, 12(2): 6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10
摘要(8) HTML全文(7) PDF 724KB(0)
摘要: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教育人性基础的现代转向
刘铁芳
2010, 28(4): 20-28.  
摘要(35) HTML全文(21)
摘要:
以古希腊三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自然目的论为依据,以自然人为基础,以理性为致知路径,以灵魂的美善为基本内容,以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为基本目标。伴随现代教育发生的过程,经验主义取代传统的理性主义作为致知路径,自然祛魅,自然人基础转向社会人基础,教育一开始就把个体置于社会境遇之中,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个体,由此而奠定现代教育的基本主题,那就是适应现代工业生活的科学主题以及适应政治生活的民主主题。以科学和民主为中心,培养适应现代生活的公民,成为现代教育的最大成就。现代教育对自然人的远离,也造成现代人的虚无与虚弱。重申人与自然的联系,促成个体发展向自然人基础的回归,以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重建当下教育的目标,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
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路径
易红郡
2012, 30(4): 89-96.  
摘要(59) HTML全文(39)
摘要: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备受人们重视,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仍有争议。英国被称为自由主义的故乡,曾涌现出众多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们关于自由教育的阐述为英国大学通识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大学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着通识教育的精神。英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实施路径,无疑为反思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读经之史 读经之实 读经之死———对1904年至1949年历次读经争议的考察
张礼永
2009, 27(2): 83-89, 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3
摘要(17) HTML全文(0) PDF 317KB(0)
摘要:
本文考察了从1904年至1949年间, 旧中国旧社会发生的数次关于读经的争议, 当时产生了“读经立国论”、“读经修身论”、“读经救国论”、“读经存文论”等。由于其牵涉到朝代的变更, 教育目的的变动, 课程设置的变迁, 新旧文化的冲突, 各方势力的角逐, 故而显得既丰富多彩, 又有点纷繁复杂。不过最终结果, 读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小学课程表里是不复存在了, 而且上述这些论调基本上都没能够立得住脚。如此, 再回过头来, 依据这些历史事实, 对近年来颇具声势的“儿童诵读经典”活动作一简评, 供方家批评。
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及九七后的对策
李军
1997, 15(2): 36-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5
摘要(7) HTML全文(1) PDF 1228KB(0)
摘要:
明清徽商妇教子述论
李琳琦, 宗韵
2005, 23(3): 74-79.  
摘要(5) HTML全文(14) PDF 236KB(0)
摘要:
明清时期, 由于徽商长年经商在外, 于是徽商妇独自承担起教子重任。本文从徽商妇对教子的高度重视、徽商妇教子的内容、徽商妇教子的艺术三方面进行论述, 试图具体揭示徽商妇在家庭教育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钱穆论中国大学教育之目标
魏兆锋
2014, 32(4): 118-123.  
摘要(61) HTML全文(28)
摘要:
针对国民政府时期全盘西化和功利主义在大学教育界的盛行,钱穆指出,中国大学教育应当将培养“真切爱护国家民族及能真切为国家民族服务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对此目标,钱穆进一步从“‘通人’尤重于专家”、“用社会”之人才重于“供社会之用”的人才、人文科学人才重于自然科学人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而上述三个方面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结构,同时更是一种内在的素质结构。鉴于当今中国大学教育领域依然存有崇洋蔑己与急功近利等现象,钱穆有关中国大学教育目标的思考在今天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与警醒价值。
杜威在华活动年表(中) (1919年4月30日—1921年7月11日)
黎洁华
1985, 3(2): 85-94.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1168KB(0)
摘要: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文化的视角
凡勇昆, 邬志辉
2012, 30(4): 26-30.  
摘要(58) HTML全文(32)
摘要: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两种文化路向:乡土化和城市化,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陷入了“内卷化”。为了走出困境本文提出了农村教育发展文化自觉的路径,它要求全面认识城乡文化差异,凸显农村教育文化自主,体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价值诉求。
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
李子建, 尹弘飚
2003, 21(1): 21-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4
摘要(11) HTML全文(6) PDF 1358KB(0)
摘要:
课程实施研究兴起于课程研究范式与社会脉络的后现代转换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一变化趋势的影响。我们应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入手,检视与建构后现代课程实施理论的基本特征:在本体论上,将课程实施视为对话,恢复其开放性和复杂性; 给教师和学生赋权,使其作为主体参与课程实施; 尊重课程知识的建构性和境域性; 倡导以多元与宽容的方法论评价和研究课程实施。面向教育情境、面向师生本身是后现代课程实施理论的精髓所在。课程学者应从其缺陷入手,改善这一理论的实际运作。
论实训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的实践基础
宋锡辉
2010, 28(1): 91-96.  
摘要(62) HTML全文(24)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既要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还要不遗余力地推行实践性教学,更要重视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本文结合云南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各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就突出实训课程全面性、相关性、针对性是实践性教学的实践基础进行了初步阐述和分析。
竞争的德性及其在教育中的扩张
高德胜
2016, 34(1): 14-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2
摘要(48) HTML全文(23)
摘要: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教育是以竞争为基本运行逻辑的,竞争理应纳入教育研究的视野。本文旨在思考竞争的德性,竞争对现代教育的附体是如何完成的,后果是什么。通过哲学透视与事实分析,发现竞争以人人为己为出发点,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排斥与打击,是一种“灵恶”;现代教育无论从动力、组织条件、内在结构,还是从运行方式、评价标准、精神气质上都是竞争的;竞争借教育之身所传之道,无外乎人人为己、道德冷漠、竞争就是人际关系的全部、学习的工具性、人的工具性等。竞争对教育的附体,窒息了教育的灵魂,对人类也是贻害无穷。在现今的教育框架内,教育是无法摆脱竞争控制的。教育还魂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新的教育革命。
论智力的知识观
皮连生
1997, 15(3): 52-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7
摘要(10) HTML全文(9) PDF 708KB(0)
摘要:
德国文化与教育科学化进程
朱晓斌
1997, 15(4): 23-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4
摘要(12) HTML全文(5) PDF 825KB(0)
摘要:
进化而来的心理是功能还是结构
奚家文, 蒋柯
2014, 32(1): 76-81.  
摘要(48) HTML全文(32)
摘要:
对“自然选择选择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理解偏差成为了进化心理学解释“心理”意义的理论障碍。现代遗传学认为,自然选择通过保存和积累各种变异塑造了生物的基因型。基因型并不等同于生物体的物质形态,而是生物与环境的互动模式。通过分析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可以发现:(一)有机体的功能在逻辑上先于其生理结构;(二)有机体是通过功能而不是结构来适应环境。因此可以说:自然选择塑造了功能。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与实践
郑登云
1988, 6(2): 5-10.  
摘要(18) HTML全文(9) PDF 696KB(0)
摘要:
论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边界
刘耀明, 熊川武
2011, 29(1): 36-40.  
摘要(36) HTML全文(19)
摘要:
内涵性均衡与外延性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种不同的型态, 也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存在着相对的边界, 但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目前, 我国义务教育正由外延性均衡发展向内涵性均衡发展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 谨防内涵发展外延化, 要以人为中心, 充分激发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还应积极利用外延性条件, 以提升义务教育的内涵性质量。
行行重行行: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中国
涂诗万
2014, 32(2): 116-124.  
摘要(52) HTML全文(27)
摘要:
中国学界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头30年为引进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译介杜威著作和评介杜威教育思想,此时期的代表性研究者是胡适;1930年至1949年是深入研究期,此时期的研究颇有“百家争鸣”气象,有吴俊升的自由主义进路的研究、梁漱溟的创造进化论视角的研究,也有林布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等;1950年至1980年,中国的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分化为两支,大陆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意识形态化批判,真正的学术研究几乎停滞,香港、台湾的研究则进入繁荣期,吴俊升成为此时期中国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集大成者;1980年后中国大陆对杜威教育思想重新评价,标志着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大陆开始复苏。从研究的思想类型看,百年研究历程是一个从实验主义到绝对主义,再重回实验主义的历程。
魏晋“才性之辩”考论
廖其发
1990, 8(2): 47-56.  
摘要(9) HTML全文(15) PDF 1107KB(0)
摘要:
教育的批判—实用主义理论
[澳大利亚]罗伯特·E·扬
1997, 15(3): 45-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6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754KB(0)
摘要:
教育实证研究的“德国视野”与“德国经验”——底特里希·本纳与李政涛、彭韬的对话
底特里希·本纳, 李政涛, 彭韬
2017, 35(3): 159-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7
摘要(47) HTML全文(31)
摘要:
底特里希 · 本纳,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荣休教授,当代德国最杰出的教育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教育、教养理论和普通教育学。围绕“德国学者如何看待教育实证研究”的问题,本纳教授与李政涛教授、彭韬博士展开了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何谓教育实证研究的“德国视野”和“德国经验”。
从规训到尝试解放:人学视域下的晚清身体教育变革
李忠, 亓婷婷, 郝洁
2016, 34(4): 23-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3
摘要(58) HTML全文(30)
摘要:
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以及教育是规训晚清人身体的主要途径。融入权力的礼仪规范,将士人身体紧紧束缚在以权力为核心的礼仪之下。作为社会习俗,缠足在直接造成女性双足伤残的同时,还限制了妇女的身体活动和行动能力。将书本作为知识来源的教育传统,辅之以身体惩戒,限制了求学学子的身体舒展。在外来文化的催化作用下,晚清人对人有了新的认识,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以人的现代化为特点的教育现代化开始起步,人的身体得到初步解放。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独特乐章——清末女子学堂教师之考察
吴民祥
2010, 28(1): 60-68.  
摘要(50) HTML全文(25)
摘要:
清末女师难求成为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女子教育实践者通过对传统与域外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因袭传统与制度约束的合理变通以及教育制度的创新,不断开拓女子学堂教师的来源渠道,推动女子教育现代化进程。
值得发扬光大的几个办刊特点
袁运开
1993, 13(3): 1-2.  
摘要(19) HTML全文(12) PDF 262KB(0)
摘要:
考试文化: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
王中男
2013, 31(1): 33-38.  
摘要(58) HTML全文(30)
摘要:
延续了千余年的考试文化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从理论视角来看,改革的实质是文化变革,一项文化变革的深层桎梏是文化;从实践视角来看,考试文化是我国历史上诸多教育改革的深层桎梏。而今,考试文化已然穿越历史,成为我们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这表现在,考试文化制约了课程评价功能的应然转向,导致了课程评价指向与初衷背离。
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
于述胜
2003, 21(1): 90-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12
摘要(0) HTML全文(8) PDF 814KB(0)
摘要:
固有着悠久的教育创新传统。这集中体现为制度和实践的日益突破,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中国的教育传统又具有两重性,既拥有丰富的教育创新资潭,又存在着阻碍创新的惰性力量和消极因素。中国有两十主要创新思想传统~古代的和现代的.对这两者的利弊得失也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全国教育理论刊物简介(一)
1995, 13(2): 46-46,64,82,89.  
摘要(3) HTML全文(4) PDF 399KB(0)
摘要: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制度创新
邹志辉
1998, 16(4): 25-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4
摘要(4) HTML全文(0) PDF 609KB(0)
摘要:
论邓小平同志对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大理论贡献
张力, 曾天山
1998, 16(2): 27-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05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866KB(0)
摘要:
后现代课程观初探
张文军
1997, 15(4): 12-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3
摘要(9) HTML全文(6) PDF 1020KB(0)
摘要: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兼论教育研究的取向与方法
方 建 锋
2003, 21(2): 19-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3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1391KB(0)
摘要:
本文立足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探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应然关系,从研究者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分析了导致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原因,指出教育研究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科特性和理论特性,摆脱自然科学理论型的束缚,注重对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研究,重返注重实践智慧的发展路径。
自我控制失败的心理因素、神经表达及交互作用刍议
黎建斌, 聂衍刚, 曾敏霞, 窦凯
2012, 30(4): 44-50.  
摘要(44) HTML全文(23)
摘要:
自我控制失败是研究自我控制的独特视角。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可以发现:(1)自我控制失败可从自我控制资源、特质自我控制水平、消极情绪和线索激活等心理因素进行解释。(2)自我控制失败在大脑中表现为前扣带回皮层和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以及杏仁核过度激活。从交互作用视角来看,自我控制失败可从“状态与特质”、“意识与资源”以及“心理与神经”三个方面进行解释。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发掘影响自我控制失败的心理因素,探索自我控制及其干预的神经表达以及自我控制失败的发展规律。
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
叶澜
2001, 19(1): 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1
摘要(1) HTML全文(3) PDF 536KB(0)
摘要:
想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层生存困境作了反思,提出了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局限与超越的问题。强调研究教育的思维方式从简单走向复杂的必要,强调教育理论要加强原创性研究。期望新世纪初的中国教育理论有一次从近代向现代的重建式的再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实验
余祖光
1995, 13(4):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9
摘要(4) HTML全文(3) PDF 778KB(0)
摘要:
利他人格研究述评
钟华, 郭永玉
2008, 26(1): 68-73, 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1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292KB(0)
摘要:
就在“人类行为决定于人格和情境两大因素交互作用”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心理学界之共识时, 人格心理学家却还在为证明利他行为中人格因素的存在而长期不懈地搜寻着相关佐证。直到近年, 利他人格这一概念才逐渐得到研究者的认可, 并确立了其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应有的地位。本文梳理了人格研究者从反驳人们对利他人格存在的质疑, 到发现利他人格, 再到对其内在结构探索的发展线索, 列举了利他人格领域新近的研究成果, 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尚存的问题, 并对利他人格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多级评价的四步协调模式
杨慧兰, 沈剑平, 操宏高, C.华菲尔德
2009, 27(3): 1-11.  
摘要(16) HTML全文(18) PDF 485KB(0)
摘要:
本文以W.K.凯洛格基金会的释放资源倡议(Unleashing resources initiative)的评估工作为例, 阐述了适用于协调多级评价的一般四步模式。我们检阅了相关文献, 提出了协调对于多级评价的必要性, 解释了四步模式, 讨论了这一模式的优点, 并提出了运用该协调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984-1990年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教材编选计划(征求意见稿)讨论会在武汉召开
1985, 3(2): 41-42.  
摘要(14) HTML全文(21) PDF 282KB(0)
摘要:
教育学制度化的兴起与逻辑
程亮
2016, 34(3): 6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8
摘要(75) HTML全文(34)
摘要:
近年来,有关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探究逐渐从认识论的层面转向社会学的层面,关注教育学的制度化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对教育学制度化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兴起及其逻辑进行了描述和阐释。研究发现,教育学的制度化最初在德国的发端,一方面与当时中等教育阶段文法学校需要训练有素的教师有关,另一方面深受卢梭发现儿童所激发的泛爱教育运动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现代大学提供的自由土壤。其后,教育学逐渐向丹麦、芬兰、瑞士、英国、法国等国扩展,形成了多元的制度化方式。在这些多元的方式背后,显示出教育学制度化的基本逻辑:它主要是根源于“实践的”甚至“政治的”需求,而不是出于理论或知识的旨趣;但它却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教育学的知识传统,为教育学确立自身的“专业身份”提供了支撑。
社会、个人教育需求与学校教育功能
唐晓杰
1993, 13(3): 49-60.  
摘要(6) HTML全文(3) PDF 1445KB(0)
摘要:
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吴霓
1996, 14(1): 13-20.  
摘要(4) HTML全文(4) PDF 724KB(0)
摘要: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袁振国
2017, 35(3): 4-17, 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2
摘要(72) HTML全文(23)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实证研究的历史,清晰界定了实证研究的涵义和要素,阐明了实证研究对于教育学走向科学的深刻意义。文章第一次鲜明提出,实证研究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研究规则,一套方法体系,是精神、规则和方法的有机结合;深入分析了实证研究对于自然科学和包括教育科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普遍适用性,强调了量化之于实证研究的特别重要作用,并对教育学界普遍存在的对于实证研究的若干误解给予了简明扼要的回答和澄清。文章讨论的是教育研究的范式问题,蕴含的是对教育学命运和走向的思考。文章主要针对研究人员而作,但对教育成果评价标准、教育研究杂志质量、教育研究政策、教育研究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无法回避的挑战。
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若干启示
阚阅
2016, 34(2): 45-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6
摘要(39) HTML全文(28)
摘要:
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和流行地,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 美国业已形成一个涵盖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及教育机构等多重利益相关者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同时在传统商业创业基础上更加注重通过社会创业创造社会价值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鼓励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创业改善其经济社会状况, 并构建起形式多样、贯穿于各个教育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实践, 对从法制环境、生态系统、社会创业、创业课程和知识创业等维度推进我国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迎接挑战:在改革中走向新世纪——再论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叶澜
1996, 14(3): 7-14.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3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712KB(0)
摘要:
论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模式的演变
王建军
1998, 16(1): 45-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7
摘要(0) HTML全文(7)
摘要: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岳伟, 王坤庆
2004, 22(2): 1-6, 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1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624KB(0)
摘要: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
范国睿
1995, 13(2): 83-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9
摘要(2) HTML全文(4) PDF 839KB(0)
摘要:
教学中的问题: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
陈振华
2014, 32(4): 30-39.  
摘要(34) HTML全文(51)
摘要:
教学中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甚为重要。然而,一些教师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对问题的偏误认识与使用产生了诸多乱象。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教师从多方面理解。通过不断追问:“何谓教学中的问题”、“教学中为什么要有问题”、“什么是有思维发展价值的问题”、“问题价值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我们或可把握教学中的问题实质和特点,在教学中选择和设计更具思维发展价值的问题,真诚地邀请学生提出和解决具有思维发展价值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必须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周详的理性思考和充分的准备。
我国招生考试标准的元评价体系研究
张远增
2014, 32(3): 19-25.  
摘要(53) HTML全文(19)
摘要:
招生标准是价值存在与价值活动策略及方法的统一体。维稳能力、发展状态与发展能力、包容能力、可及性及科学性五个标准构成了我国招生标准的元评价体系。以这五个标准及其计量模型为基础所建立的公共政策质量意义上的招生标准质量指数,以及考试制度所确定招生标准系统的公共政策综合质量指数,能为发现、改进、完善、建构我国现行招生标准体系的对策提供客观依据。
沉痛悼念胡守棻教授
1994, 12(4): 50-50.  
摘要(3) HTML全文(11) PDF 119KB(0)
摘要:
一种正在演进着的人类发展观———人的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述评
丁芳
2009, 27(2): 58-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4
摘要(1) HTML全文(3) PDF 245KB(0)
摘要:
美国心理学教授Urie Bronfenbrenner在批评传统发展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正在演进着”的理论体系——人的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Bronfenbrenner提倡在发现模式中以及用生态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发展。该理论模型具有四个定义性特征:过程、个人、情境和时间, 其中过程构成了模型的核心。这四个定义性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人的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揭示人的发展的本质的新视角。
论当代解释学观照下教育情境的特征
邓友超
2005, 23(1): 1-6, 15.  
摘要(2) HTML全文(5) PDF 657KB(0)
摘要:
谓之的当代解释学是哲学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当代解释学是反科学主义的产物,科学主义的系列范畴自然也在其反对中,如科学世界、支配、科层、霸权等。以此为观照,教育情境应具有三个特征:兼顾师生生活世界、充满信任、团结和主体间一致。
教育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行动宣言
2017, 35(3): 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1
摘要(33) HTML全文(19)
摘要:
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
吴康宁
2010, 28(4): 10-19.  
摘要(45) HTML全文(40)
摘要:
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世所罕见。理念与利益、文件与文化、前台与后台、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是导致中国教育改革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充分理解中国教育改革的难度及其原因,是实事求是制定教育改革的合理具体目标与科学推进策略的基础。
民国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动态考察
熊文渊, 王建军
2013, 31(2): 87-96.  
摘要(62) HTML全文(34)
摘要: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构成了理解民国教育的重要维度。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研究并不深入。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竞争与共生并存的关系。这种竞争与共生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强竞争—弱共生阶段(1912—1928年)、弱竞争—强共生阶段(1928—1936年)、强竞争—强共生阶段(1936—1939年)以及弱竞争—弱共生阶段(1939—1949年)。民国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变迁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多元冲突中的教育理想:整合与追寻
周兴国
2011, 29(2): 19-25.  
摘要(43) HTML全文(24)
摘要:
教育理想作为教育的完善境界,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理想的教育状态;既体现在教育的实践展开中,也体现在教育哲学的理论阐述中。教育哲学流派的多元纷呈预示着教育理想的多元冲突,也造成了教育理想追寻的实践困境。为消解教育理想的多元冲突,教育实践需要从学校教育的过程性以及个体发展的多层面和多方面性出发,以一种更加灵活的立场与态度,对各种不同的教育理想加以整合。由此,每一种教育理想都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同时每一种教育实践都能够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来追寻不同的教育理想。
国外领导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
黄攸立, 饶繁繁, 周宏
2013, 31(1): 62-70.  
摘要(66) HTML全文(37)
摘要:
领导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具体领导任务进而实施有效领导的自信程度的判断。其测量以问卷的形式为主,量表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分散。领导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地预测领导动机、领导成效,对集体表现和相关刻板印象也存在影响。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差异、个体因素和工作情境因素等,领导力训练也对领导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未来的研究需加强领导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与领导成效的互相作用问题等五个方面的探索。
研究洋务学堂的重要资料书
1984, 2(2): 96-96.  
摘要(13) HTML全文(22) PDF 144KB(0)
摘要:
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五) (六)
俞子夷   遗作
1988, 6(3): 93-96.  
摘要(18) HTML全文(20) PDF 492KB(0)
摘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叶浩生
2008, 26(4): 55-60,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2
摘要(7) HTML全文(5) PDF 284KB(0)
摘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 但是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 基本观点也大相径庭。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是一种话语范畴, 而不是一种精神实在。后现代主义也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 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 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一种释义学转向, 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学科视域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齐学红
2005, 23(3): 24-29, 79.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260KB(0)
摘要:
论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 揭示出作为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在知识性质和知识形态上的独特性, 分析了教育社会学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批判的困境, 以及实践取向方面表现出的学科特质。同时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转型期教育内卷化及其破解路径
黄祖军
2012, 30(2): 37-41, 47.  
摘要(63) HTML全文(59)
摘要:
社会转型期教育发展呈现出内卷化。这与转型期教育的文化困惑、教育非理性转型和教育失调有关。而破解教育发展的内卷化,一方面需要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需要跳出教育,从社会、文化转型入手,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二十年建设1979——2000年
张人杰
2001, 20(2): 1-9.  
摘要(12) HTML全文(2) PDF 738KB(0)
摘要:
对1979年开始重建的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 本文藉由三个向度, 且兼采几种途径加以审视。研究结果显示, 在学科建设方面, 制度重建工作大体上已完成, 基本建设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 此外, 研究队伍在逐渐壮大, 研究领域在逐渐扩展, 研究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在学科要素方面, 已作出的努力集中在调整学科的架构和探索学科的性质; 而在研究与决策方面, 已经成形的主要有三种联系, 但必须了解研究人员与决策者在研究中的差异, 并且应对研究的效能以恰当的界定。本文与其说是在勾勒二十年重建的成绩, 倒不如说是提出了“三十而立”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在中国”与“在世界”:“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术景象
李政涛
2015, 33(2): 117-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7
摘要(32) HTML全文(20)
摘要:
德国国际教育研究所
1992, 10(2): 56-56.  
摘要(11) HTML全文(9) PDF 183KB(0)
摘要:
焦虑、抑郁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
马伟娜, 桑标
2011, 29(3): 55-61.  
摘要(54) HTML全文(42)
摘要:
以18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抑郁自评量表筛选出高焦虑、高抑郁个体,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1)高、低焦虑组和高、低抑郁组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焦虑、抑郁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对情绪控制持消极态度; (2)随着焦虑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忽视策略则越少,习惯使用重视和抑制策略则越多; (3)随着抑郁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宣泄策略越多; (4)个体对情绪控制持积极内隐态度,其对消极情绪习惯使用的认知忽视策略越多且认知重视策略越少。
20世纪中国边疆“直过”民族教育观念变迁研究———以云南独龙族为例
高志英
2007, 25(3): 37-43, 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10
摘要(13) HTML全文(9) PDF 298KB(0)
摘要:
20世纪50年代, 中国共产党对云南省的景颇、傈僳、独龙、怒、布朗、佤、基诺、德昂等族, 以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鄂温克和海南岛的部分黎族进行“一步走”的民主改革, 社会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其民族教育也从传统的原始教育跨越到近代学校教育。作为边疆、特少、“直过”民族中社会制度跨越发展的典型, 独龙族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也伴随其社会制度的跨越性变革, 从传统的原始教育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学校教育。本文通过对20世纪独龙族的教育形式、教育观念从传统到近代学校教育演进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过程的回顾, 探索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及其观念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边疆“直过”民族教育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活动理論及其对教学論的意义
李慰昌
1987, 5(2): 45-52.  
摘要(17) HTML全文(11) PDF 925KB(0)
摘要:
教育批评的社会基础透析
刘生全
2003, 21(2): 32-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4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1143KB(0)
摘要:
教育批评的盛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集中反映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崭新变化与时代特征。质言之,教育批评的盛行在于教育在社会中的位置正在发生着从边缘到中心的转移,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一个教育基础。对教育批评的社会基础的透析,一定意义和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解释。
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
高德胜
2007, 25(4): 30-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13
摘要(20) HTML全文(12) PDF 274KB(0)
摘要:
教育培养道德行动者的使命在电子媒介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媒介通过多种机制大量生产旁观者, 虽然这种旁观者是与直接旁观不同的间接旁观者, 但却继承了直接旁观者的德性。电子媒介时代是一个"普遍旁观"的时代, 而"普遍旁观"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非常危险。在这一过程中, 教育不能旁观, 在使自身成为道德行动者的同时, 应致力于培养有媒介意识道德行动者。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1986, 4(3): 60-60.  
摘要(12) HTML全文(17) PDF 214KB(0)
摘要:
1843— 1937年的上海女子教育:阶段与特点
赵欣
2010, 28(2): 90-95.  
摘要(43) HTML全文(26)
摘要:
19世纪中叶,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几乎与此同时,上海女子教育悄然发轫。本文考察上海女子教育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发轫期、发展期与多样化发展期三个阶段,在归纳每一阶段上海女子教育特点同时,希图连缀起1843-1937年上海女子教育发展的脉络,并藉此管窥上海女子教育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之增益。
课件中各教学模块间关系的拓扑描述分析
包淑萍, 王吉庆
1995, 13(2): 59-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6
摘要(0) HTML全文(3) PDF 658KB(0)
摘要:
知识就是快乐—一种关于幸福的知识价值观及其课程新形态
陈彩燕
2004, 22(2): 22-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4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651KB(0)
摘要:
学习化社会人类的知识生存方式及知识观的演变要求确立一种“知识就是快乐”的知识价值观。“知识快乐观”的实质是人的学习本性的实现和超越,表现为知识作为结果的快乐与知识作为过程(即求知)的快乐。与这种知识价值观相对应的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习化课程。学习化课程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其内容是整合各种有利于增进人的幸福的知识,其方法是“主体学习”与对话学习。
论教育的身份赋予
陈振中
2004, 22(4):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1
摘要(12) HTML全文(7) PDF 299KB(0)
摘要:
教育的身份赋予 , 指的是教育对人具有赋予身份的功能。个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一种教育身份 , 这种教育身份 , 既具有功利性作用也具有象征性功能。教育的身份功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 但现实的种种扭曲使这一功能常常走向负面。应该让教育的身份功能回归本位 , 让学历真正成为一种受教育的经历和体验 , 剥离文凭对人的压迫性 , 剥离学历主义给教育造成的异化性 , 使教育更好地发挥对个人的解放和升华作用。
没有科学,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
周作宇
2001, 19(4): 17-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3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1049KB(0)
摘要:
本文对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倾向进行了讨论, 指出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 科学的训练和科学的范式还没有建立, 谈不上“主义”。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近亲。实证主义虽然受到挑战, 但仍有其合理成分。教育研究不是为了研究的研究, 而是为了教育的研究。研究需要多种方法, 多条途径。与实践的合作, 既是教育改造的基本需要, 也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路径。
创意人生源于生活教育——梭罗教育思想解析
王彦力
2004, 22(4): 90-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13
摘要(5) HTML全文(1) PDF 235KB(0)
摘要:
摆脱美国在向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工具理性和社会习俗的束缚, 使生命充分发挥其价值的新生活和新教育是美国思想家梭罗倡导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解读梭罗的教育思想, 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教育带来很多启迪。
陈独秀教育思想新论
金林祥
1994, 12(2): 41-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6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711KB(0)
摘要: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计划表
1996, 14(1): 95-96.  
摘要(17) HTML全文(13) PDF 111KB(0)
摘要:
我国《学校教育法》制订的现状与展望
黄欣
2012, 30(3): 23-28.  
摘要(40) HTML全文(29)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相继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八部有关教育的法律与法规,但至今尚未制定教育领域中涉及对象范围最广、人数最多、作用最为重要的《学校教育法》。然而,制订《学校教育法》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校权责分明机制建立的必要保证,是明确学校法律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的权威依据。当前,《学校教育法》的制定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和实践基础。《学校教育法》的早日出台,已不仅是学校的心声,还是保障年轻生命及其教育权益的必需。
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实效性和不可替代性—与马兆掌同志“商榷”的商榷
燕国材
1992, 10(4): 51-57.  
摘要(4) HTML全文(8) PDF 782KB(0)
摘要:
前近代商人对教育的介入及其影响
李忠, 王筱宁
2006, 24(2): 72-76, 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9
摘要(33) HTML全文(11) PDF 231KB(0)
摘要:
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促使前近代商人借助教育奋力改变自己的地位; 成功商人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介入教育活动; 商人介入教育活动对商人和教育双方都发生作用, 并对双方产生不同影响。然而, 就教育变革而言, 前近代商人介入教育的活动促进了固有教育的发展, 而制约了教育的近代变革。
学区系统终态变化的整体反思—上海普陀区中朱学区近十年教育实践与经验的研究总报告
“中朱学区教育”联合调查组
1990, 8(2): 1-10.  
摘要(17) HTML全文(12) PDF 1174KB(0)
摘要:
论教育理论结构及其方法论意义
沈剑平
1990, 8(3): 31-40.  
摘要(20) HTML全文(14) PDF 1130KB(0)
摘要:
嬗变中的留学潮流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田正平
1995, 13(2): 19-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2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1124KB(0)
摘要:
价值商谈与学校道德生活的建构
龙宝新
2005, 23(3): 17-23, 61.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304KB(0)
摘要:
学校道德教育是以学校道德生活建构为桥梁来促使学习者道德成熟的一项心灵工程。围绕价值冲突的诱发、商谈和和解这一主线, 构建价值商谈型学校道德教育是适应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间接化和微型化走向, 成就学习者道德生活的必然选择。
古代《诗经》教本的历史演变
张蕊, 俞启定
2012, 30(3): 78-83.  
摘要(34) HTML全文(35)
摘要:
经学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五经》之一的《诗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使用过多种教本。从先秦到清末,《诗经》教本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从原典教本到注释教本,从多家教本到统一教本,从学术著作到应举专书。
权力制衡与教育公平之实现
邱伟华
2011, 29(1): 25-29,40.  
摘要(57) HTML全文(29)
摘要:
尽管教育公平是一个人人赞同的伟大理念, 但在实际行动中家长与学校却都是教育不平等的追求者。当政府的权力不受制约时, 政府也会放弃其所负有的公平责任, 而成为教育不公平的制造者。因此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制衡的政治权力, 只有民主的决策机制才能使当政者倾听民众的教育公平诉求, 才能让公民参与并监督公共教育的预算与分配, 以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
“皮亚杰问题”与现代教育学前景
李文正
1990, 8(2): 43-46.  
摘要(10) HTML全文(13) PDF 363KB(0)
摘要:
教育竞争的管见
滕健
1988, 6(3): 17-20.  
摘要(20) HTML全文(14) PDF 510KB(0)
摘要:
心理资本:理论、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熊猛, 叶一舵
2014, 32(3): 84-92.  
摘要(63) HTML全文(28)
摘要: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开展心理资本研究对于提升个人与组织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十年来, 研究者们围绕心理资本的概念与理论、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影响效应及干预培养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研究的重点包括制定不同人群心理资本的纳入标准、探索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的整合机制、加强纵向追踪与干预研究、开展青少年与特殊群体研究, 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国民政府时期推行边疆教育政策的背景刍议
王景, 张学强
2012, 30(2): 90-96.  
摘要(60) HTML全文(39)
摘要:
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政策的推行使得边疆地区仅有世俗文化传承而基本没有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历史走向终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是为贯彻国民政府的边疆政策和教育政策而由国民政府所创制并被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系列特殊性和优惠性的少数民族教育法令措施。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和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为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推行提供了政策制定上的合法性依据。新式教育普及政策则从教育政策层面为边疆教育政策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又一个合法性来源。
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类型研究
查明华, 申继亮, 高潇潇
2002, 20(2): 66-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11
摘要(2) HTML全文(0) PDF 671KB(0)
摘要: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分别对32名和268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以探讨目前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采取怎样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1)目前中学教师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时采用的主要策略包括:言语疏导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_惩罚约束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2)教师采用的策略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有关。对于与教师冲突较大的学生厌学行为和攻击行为,教师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居多; 对于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内向行为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更多采用言语、行为疏导型策略。此外,教师主要采用言语行为疏导型策略处理学生的自我中心行为。
教育规划的方法与技术选择
戚业国
2009, 27(1):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5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307KB(0)
摘要:
教育规划是在二战后兴起并受到重视的,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历经多次起伏, 形成了客观与主观两种基本范式, 出现了专家、政治和协商三种基本规划模型。教育规划有国际比较、人力需求、社会需求、成本收益、成本效用等技术方法, 但这些技术方法经常处于争议中, 合理运用这些技术方法, 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是教育规划成败的关键之一。
孔子是如何批评弟子的
王毓珣
2008, 26(3): 65-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9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732KB(0)
摘要: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在教学过程中既提出了一些过错思想和一系列批评弟子的原则, 又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 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今日如何批评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迪。
论二程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
黄明喜
1997, 15(2): 81-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10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841KB(0)
摘要:
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
丁芳, 郭勇, 王晓芹
2010, 28(3): 61-67.  
摘要(40) HTML全文(28)
摘要:
采用多种心理理论任务(包括失言理解任务、白谎任务和故事理解任务)、合作行为任务、儿童马氏量表等方法探讨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90名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参加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理论水平可以显著预测合作行为水平。(2)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3)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高“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显著低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
试论孔子师德
罗裕祥
1985, 3(2): 47-50.  
摘要(3) HTML全文(10) PDF 513KB(0)
摘要: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计划表说明
1993, 11(4): 87-94.  
摘要(11) HTML全文(12) PDF 401KB(0)
摘要:
日本东京国立教育研究所
1990, 8(3): 60-60.  
摘要(26) HTML全文(17) PDF 89KB(0)
摘要:
国际教育评估协会
1992, 10(3): 48-48.  
摘要(21) HTML全文(14) PDF 139KB(0)
摘要:
幼儿教育的未来意识
李季湄
1990, 8(1): 49-54.  
摘要(17) HTML全文(19) PDF 624KB(0)
摘要:
不同类别学习任务的差异
阴国恩, 丁小斌
2008, 26(4): 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3
摘要(4) HTML全文(3) PDF 290KB(0)
摘要:
多重类别学习系统观点的提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使分类研究在过去十年中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文章运用多重类别学习系统的观点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 从构造方式、理论解释和神经心理基础几个方面对类别学习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四种类别学习任务———基于规则的任务、 信息整合任务、原型变式任务和天气预报任务的差异进行了梳理和区分。基于规则的任务依赖于前扣带回, 需要工作记忆和执行注意的参与;信息整合任务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内隐程序学习;“A, 非A"原型变式任务诱发视皮层的知觉学习;天气预报任务存在各种不同的接近最佳反应的学习策略。
试论教育中的非系统性
郭元祥
1989, 7(2): 59-65.  
摘要(12) HTML全文(17) PDF 843KB(0)
摘要:
中国博士后资助体系30年及顶层设计重构
姚云, 曹昭乐
2017, 35(2): 76-82, 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9
摘要(43) HTML全文(29)
摘要:
博士后资助体系是博士后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中国博士后资助体系经过30年发展, 反映出的是机构条块分割的分散式资助, 导致资助强度不公平、成果归属难确定、影响有价值课题申报和增加站点管理难度等问题, 它已威胁到博士后制度生存。改革博士后资助政策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 改革基本思路是采用全额资助, 资助体系由"教授资助、政府资助和站点资助"三类构成。
心理学的措辞:隐喩和故事的意义
辛自强
2005, 23(2): 63-69, 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9
摘要(2) HTML全文(0) PDF 871KB(0)
摘要:
心理学乃至所有科学研究,需要的不仅是事实和逻辑,同样需要隐喻和故事,也就是说心理学的修辞是多方面的。然而,历史上对这个问题却是忽视的,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从措辞学的视角反思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本丈以麦克洛斯基提出的有关经济学专业的措辞学“四纲要”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心理学中的措辞问题,重点探讨了隐喻和故事的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徐国庆
2017, 35(1): 30-38, 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3
摘要(61) HTML全文(32)
摘要: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其成功构建需要深入研究五个关键问题:什么是现代学徒制?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学徒制?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关键性制度障碍是什么?现代学徒制需要哪些支撑条件?现代学徒制构建需要沿着这五个方面,捕捉实质性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现代学徒制是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经济社会学、劳动力市场理论等视角,而且必须确立现代学徒制形成的社会建构观,探索可能促使其形成的社会机制。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综述
1996, 14(1): 93-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11
摘要(11) HTML全文(4) PDF 288KB(0)
摘要:
从"重点中学"到"优质教育品牌学校"
吴颖民
2008, 26(3): 93-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13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490KB(0)
摘要:
略论孔门诗书礼乐之教
陈桂生
2011, 29(3): 69-74, 90.  
摘要(31) HTML全文(13)
摘要:
依据《认语》中传递的同诗书礼乐之教相关的信息,着重考察孔子授业的性质。从中察觉孔子教有别于一般的伦理道德之教,而属于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这种君子之教同近代人际关系平等取向的伦理道德教育有根本性质的区别。
有偿服务与教育商品化
张燕镜
1988, 6(3): 27-30.  
摘要(6) HTML全文(10) PDF 503KB(0)
摘要:
彝族“克智”辩证实践:作为一项公共教育活动
顾尔伙, 张诗亚
2014, 32(1): 58-62.  
摘要(27) HTML全文(17)
摘要:
彝族“克智”辩证实践是辩手与群众的互动过程。克智论辩具有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学习历史、培育人文等四个方面的公共教育特性。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有重要意义。
台湾教科书政策未来走向研究
刘晖, 李惠, 李俊堂, 张立
2017, 35(6): 71-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9
摘要(55) HTML全文(16)
摘要:
1987年后的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教科书制度也随之骤变。本文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考察台湾国民教育阶段教科书制度的变迁,揭示教科书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今后台湾教科书政策走向做出预判。研究发现,在台湾教科书政策变迁过程中,尽管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非常显著,但编审制框架下的多方博弈格局已然形成并逐渐呈现一种平衡和完善的状态,未来教科书政策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极小。
論宋代的精舍与书院
张惠芬
1987, 5(1): 31-44.  
摘要(12) HTML全文(3) PDF 1594KB(0)
摘要: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康德哲学框架
熊哲宏
2000, 18(3): 53-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7
摘要(4) HTML全文(0) PDF 1015KB(0)
摘要:
本文论证的核心论点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或康德主义的。通过把发生认识论与康德的“先验”概念、“先验心理学”和“先验逻辑”相比较, 说明发生认识论与这三者均有明显的相似性, 同时又有实质性的区别。论文表明, 深入阐明皮亚杰与康德的内在联系, 是我们理解发生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杜威在华活动年表(上)(1919年4月30日—1921年7月11日)
黎洁华
1985, 3(1): 91-96.  
摘要(7) HTML全文(10) PDF 757KB(0)
摘要:
教育评价术语选(四)
1988, 6(1): 68-68.  
摘要(14) HTML全文(8) PDF 171KB(0)
摘要:
面向21世纪西南师大教育系改革思路纲要
1999, 17(1): 90-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11
摘要(11) HTML全文(4) PDF 487KB(0)
摘要: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
周燕
2000, 18(2): 19-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3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597KB(0)
摘要: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已有的许多研究发现,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有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经地位(SES)等,然而,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发生影响的复杂机制却还远远未能得到揭示。
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
陶志琼
1999, 17(1): 38-44,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4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699KB(0)
摘要:
先秦道家的教育思想
丁钢
1987, 5(2): 21-36.  
摘要(10) HTML全文(7) PDF 1588KB(0)
摘要:
音乐、心理与大脑
张卫东
2014, 32(1): 89-96.  
摘要(44) HTML全文(35)
摘要:
音乐因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而吸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对其心理机制及神经基础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研究者们围绕音乐的认知加工和情绪体验及其神经基础、音乐与人格特征的关系、音乐心理学及脑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诸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脑认知机制上音乐加工与语言加工的关系、音乐情绪加工及其脑机制等是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避免认识误区探索高职新路——关于发展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邹荣祥
1999, 17(3): 50-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6
摘要(6) HTML全文(0) PDF 729KB(0)
摘要:
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
郑金洲
1997, 15(3):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1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1056KB(0)
摘要:
朱熹教学法述評
陈增辉
1984, 2(4): 63-70.  
摘要(11) HTML全文(14) PDF 911KB(0)
摘要:
评“六三三”学制
金林祥
1983, 1(1): 41-47, 11.  
摘要(10) HTML全文(13) PDF 849KB(0)
摘要: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周洪宇, 申国昌
2007, 25(3): 82-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7
摘要(21) HTML全文(9) PDF 363KB(0)
摘要:
自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建立以来, 中国的教育史学已走过了曲折反复的百年历程。在进入新世纪后, 中国教育史学将走向何方?其发展趋势如何?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史学工作者的深思。从中国教育史学走过的历程和世界历史学、教育学, 特别是教育史学发展的最新走向来看, 我们认为,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发展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即转向加强自身学科理论建设, 转向研究教育历史的日常问题, 转向发掘本土的学术传统, 也可称之为中国教育史学的“三大转向”。
在改革道路上的苏联学校*
[苏]M·H·斯卡特金
1991, 9(1): 15-25.  
摘要(31) HTML全文(29) PDF 1282KB(0)
摘要:
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及其补救
栗洪武
2011, 29(2): 83-89.  
摘要(48) HTML全文(22)
摘要: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与传统的旧式学校相比较,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民国初年,由学堂转变为学校,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彻底被打破,一种新的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废除“读经科”和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在当时虽显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历史的一个重大失误。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补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黄新宪
1994, 12(1): 55-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07
摘要(4) HTML全文(0) PDF 799KB(0)
摘要:
论宾斯万格存在分析学的理论特征
任其平
2013, 31(1): 50-55.  
摘要(46) HTML全文(40)
摘要:
宾斯万格吸纳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改造”,开创了存在分析学运动。存在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是强调人的在世之在和超世之在,关注人的整体性。他长期探讨人类的潜意识、梦、本真、非本真、被抛、焦虑、内疚和死亡等重要主题,建构了完善的存在分析学体系。其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反对因果论,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存在分析;反对二分法,主张对人的经验进行整体理解;反对机械论,主张对人的生存进行本真解读;反对本能论,主张对人的存在进行现象学描述。
57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古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古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
杜成宪, 李得菲, 张月佳
2017, 35(4): 89-98,1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9
摘要(30) HTML全文(26)
摘要:
1979-2015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中国教育史教材57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91人,按其被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60人)、中频人物(14人)、中高频人物(5人)和高频人物(12人)。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收入频次基本对应,频次最高的前5位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孔子是唯一被所有教材都收入的;所选入人物及其频次表现出教材编撰者持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教育史观,以教育贡献的标准考察和取舍人物,对人物的评价重思想贡献甚于重实践贡献;人物评价被高估和被低估的情况都存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沈灌群和孟宪承等的著述中,已初步形成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核心人物群体(约10人);1979年毛礼锐等人的著述完善了核心群体,进而提出一个基本群体(约30人);之后的教材编撰者则继续认定核心群体,并完善了基本群体。57种教材所选入人物中有1/3的人物只出现一次,可见选入人物存在随意性;核心人物群体中儒家人物占绝对多数,可见所选入人物代表的教育价值尚不够全面和多元。中国教育史教材选入教育人物应当遵循代表性、专业性和平衡性等原则。
建国十七年人民教师精神群像的形塑
于翠翠, 徐继存
2015, 33(2): 96-10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4
摘要(43) HTML全文(25)
摘要:
建国十七年的人民教师,在无产阶级政治的指导下,用理想与激情形塑了一代师者的精神群像。面对艰苦的物质条件,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凭借坚定的革命信仰、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塑造并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意识和政党认同。回顾那段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当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物理学科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朱宏雄, 顾元吉, 宣桂鑫, 舒信隆
1996, 14(3): 64-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3.011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524KB(0)
摘要:
恩科制、科举功能嬗变与清代教育危机
宗韵
2014, 32(4): 105-111.  
摘要(51) HTML全文(37)
摘要:
清康熙朝中后期,科举入仕政策导向下的文化教育“繁荣昌盛”,其直接结果是科举应试人口膨胀,中式机率走低。科举笼络士子、控制社会的功能亦相应趋弱。情势所逼,清廷设立恩科。雍正、乾隆二朝恩科的周密实施,在保障科举控制社会之强力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科举的根本功能——选贤任能作为交换而被牺牲。长此以往,科举终结,以培养专事科举者为主旨的清代教育亦失去存在意义。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1986, 4(3): 86-86.  
摘要(18) HTML全文(14) PDF 209KB(0)
摘要:
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的倾向及其系统化探讨
乌阿茹娜, 李晓文
2013, 31(4): 55-60.  
摘要(51) HTML全文(28)
摘要:
已有的自我同一性研究呈现出从状态走向过程研究的趋势, 并不断向自我同一性形成机制聚焦;有关同一性形成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自我建构和自我发现。立于动态系统理论, 整合分析不同观点, 发现二者并非对立矛盾, 而是系统中侧重点不同的组成成分。在此基础上探讨方法论, 可聚焦研究同一性工作、涌动体验、转折性自我对话。这些概念是观察研究自我同一性动态发展过程的关键变量, 是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系统研究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的聚焦点。每个层次都关注着系统的交互作用过程, 文化和历史背景都交织在其中。同时也是同一性发展干预的切入口。
杨贤江在复旦攻读心理学
1985, 3(2): 20-20.  
摘要(13) HTML全文(19) PDF 160KB(0)
摘要:
祝愿与建议
景时春
1993, 13(3): 11-12.  
摘要(4) HTML全文(8) PDF 274KB(0)
摘要:
教育领导力模式变迁之反思
胡中锋, 王义宁
2015, 33(3): 7-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2
摘要(58) HTML全文(29)
摘要:
自上个世纪以来, 教育领导力的研究一直被教育学界所关注, 出现了数十种教育领导力模式。每一种教育领导力模式在彰显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局限性。伴随着教育领导力模式研究的发展和变迁, 新的教育领导力模式的完备性逐渐增强, 呈现出统整其它模式的趋势。我国教育领导力模式的研究应该紧跟国际潮流, 加强本土化开发,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杜威在华活动年表(下) (1919年4月30日—1921年7月11日)
黎洁华
1985, 3(3): 93-96.  
摘要(12) HTML全文(8) PDF 321KB(0)
摘要:
无根的玫瑰——试析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情感的失落
朱晓宏
2002, 20(2): 49-52,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8
摘要(2) HTML全文(0) PDF 615KB(0)
摘要:
本文指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如人意的现状,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混淆了祖国与国家、政府的概念,把情感救育等同于知识灌输; 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脱离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主要是实施以“我”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情感教育。
欧文主义公社与教育
1985, 3(1): 82-82.  
摘要(13) HTML全文(13) PDF 163KB(0)
摘要:
关于记忆研究中再认指标的述评
杨治良, 郭力平
1998, 16(1): 74-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11
摘要(2) HTML全文(1)
摘要:
晚清新疆义学建设的历史考察—以吐鲁番为中心
王启明
2015, 33(2): 91-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3
摘要(40) HTML全文(26)
摘要:
晚清新疆义学建设是与新疆建省、地方改行州县制度相配套的措施之一,在此情况下,吐鲁番相继设立了八所义塾。待义学开办十余年后,魏光焘提出在南疆设立总义塾的改革计划,但其效果并不如各地的散塾,因而吐鲁番设立总义塾的建议被否决。清末百日维新与新政的推行以及甲午战败所导致的教育政策变更与教育经费紧张,最终使包括吐鲁番在内的省城附近的义学终于在光绪末几年被裁改,新疆义学也走向了历史的尽头。
道德价值結构研究的几个问题
陈欣银
1987, 5(2): 53-62.  
摘要(14) HTML全文(16) PDF 1075KB(0)
摘要: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黄济
1988, 6(2): 71-76.  
摘要(26) HTML全文(17) PDF 708KB(0)
摘要:
对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设想的出发点
马平
1992, 10(2): 88-90.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381KB(0)
摘要:
“注意”的意义:认知科学的解释范式述评
蒋柯, 胡瑜
2013, 31(1): 44-49.  
摘要(41) HTML全文(32)
摘要:
心理学中的“注意”概念界定模糊,其根源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导致的心理本体矛盾。概念问题导致了研究方法的缺陷。心理学的“注意”概念描述的对象本身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适应当时解释范式的需要而做出的理论建构,当解释范式发生转变时,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目前“注意”概念与实验研究中的问题不能通过技术层面的改革得到解决,而关于心理本体解释的变革则可能会让我们完全放弃“注意”这个概念。
美国教育资源情报中心
1986, 4(1): 38-38, 66.  
摘要(13) HTML全文(22) PDF 304KB(0)
摘要:
顿悟思维: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
师保园, 张庆林
2004, 22(3): 50-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8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714KB(0)
摘要:
围绕顿悟的格式塔概念人们进行了大量的争论。目前的争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张顿悟与潜意识有关,属于特殊的加工过程,而另一类则尽力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顿悟,认为顿悟属于一般的认知加工过程,两类观点从顿悟的定义、酝酿现象的解释及顿悟理论等方面体现出来、综合以往研究来看, 顿悟确实与潜意识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两类理论各有其合理与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应该采用更为先进的手段,从跨学科角度进行。
试论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延安干部教育—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陈延泽
1984, 2(1): 21-23, 20.  
摘要(13) HTML全文(11) PDF 379KB(0)
摘要:
学历层次与劳务市场就业情况的国家内部差异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2017, 35(2): 106-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3
摘要(54) HTML全文(23)
摘要:
《学记》纲要
陈桂生
2004, 22(3): 68-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11
摘要(1) HTML全文(3) PDF 487KB(0)
摘要:
《学记》形成于汉代太学出现以前。其中关于大学的构想, 为战国至秦汉间关于完整的教育实体的预想。本文力求排除以后来的经验忖度以前事物的阅读障碍, 通过对《学记》结构的分析和对其中若干概念、命题的考辫, 以尽可能辫明这一难得的教育文本的原义。
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一种解释学的视角
周险峰
2006, 24(4): 25-31.  
摘要(29) HTML全文(12) PDF 757KB(0)
摘要:
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就是指教育文本理解的合理性、有效性评判的标准。从解释学发展的角度看,文本理解的合理性标准有“原意论”所称道的符合性标准,追求理解的正确性;有哲学解释学所认可的生成性标准,强调理解主体的经验性、理解的创造性、理解的对话性、理解的过程性或曰探究性以及理解的精神性。生成性标准启导教育文本理解范型由独断型理解向探究型理解转换,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变传统文本理解中的病理性现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业成就评价框架的初步开发
张雨强, 崔允漷
2010, 28(3): 38-49.  
摘要(43) HTML全文(27)
摘要: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学业成就监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研究课题。它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义务教育新课程科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效果、科学全面地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新课程科学教育改革课程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全面深入地分析与借鉴PISA、TIMSS、NAEP等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吸收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最新成果,厘清新课程科学学业成就监测的设计理念,梳理评价维度,整体设计评价框架,并初步开发试题编制模型与质量保证技术,能为新课程科学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文化传播与教育
郑金洲
1994, 12(4): 55-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08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1008KB(0)
摘要: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动作技能领域(二)
1986, 4(4): 95-95.  
摘要(19) HTML全文(12) PDF 86KB(0)
摘要:
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
冯建军
1996, 14(1): 35-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05
摘要(9) HTML全文(4) PDF 1220KB(0)
摘要: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
邱学华
2011, 29(2): 4-6.  
摘要(68) HTML全文(40)
摘要:
论学生发展能达到的境界—基于“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改革实践的研究
李家成
2011, 29(1): 30-35.  
摘要(60) HTML全文(29)
摘要:
学生工作领域内涵着丰富的育人价值, 整体培养着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形成学生创生性的行为方式而言, 它促进学生学会策划与综合创生, 学会践行与动态生成, 学会反思、重建与行为质量的自我提升。就提升学生复杂性的思维品质而言, 多元丰富滋养出学生思维的“理性”, 自主实践滋养出学生思维的“自我”性, 实践体验滋养出学生思维的“过程”性。就滋养学生富有生成力的精神品质而言, 学生工作促成着学生去“信任·希望·充满感情”, “理解·关怀·满怀感恩”和“开放·进取·充满活力”。学生工作还综合性地发展着学生的学习力。
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侯怀银, 王晋
2008, 26(3):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4
摘要(11) HTML全文(4) PDF 986KB(0)
摘要:
20世纪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建、停滞、重建、成型和发展五个阶段。中国学者对何谓“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本文在时这些探索进行反思的基袖上, 提出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教育社会学要利用“后发优势”, 克服“后发劣势”; 教育社会学要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派的建立; 中国教育社会学要有“开放意识”。
从学与教的角度看非智力因素
朱燕, 叶奕乾
1993, 11(1): 63-69.  
摘要(18) HTML全文(10) PDF 775KB(0)
摘要:
生态智慧与生态式教育
毛文凤
2008, 26(3): 25-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7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984KB(0)
摘要:
生态智慧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和深层追问中产生的,它相时应的教育范式是“生态式教育”。本文通过对生态式教育理念形成的形上考察,在综合分析了生态式教育对传统教育范式(灌输式教育和园丁式教育)批判的基础上,着重梳理了生态式教育的对话特征,试图见证一条适合中国现代化教育范式的新思路。
从作为认识对象的智力到IQ测验所测的智力—智力研究中的间接性特征
于泳红, 李其维
2003, 21(4): 71-74.  
摘要(9) HTML全文(8) PDF 467KB(0)
摘要:
作为认识对象的智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通过人们的外显行为而表现出来。智力测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智力的手段,然而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智力到智力测验所测得的智力分数需经历多次转换.因此10测验分数所代表的“智力”只能部分地反映其实的智力。本文着重对这些转换过程进行分析,指出智力研究中的间接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IQ量表既不是测量智力的唯一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方法,不能盲目相信lo测验的分数,更不能滥用IQ测验。
市民社会与上海近代“海派教育”
金忠明, 李本友
2003, 21(2): 53-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6
摘要(0) HTML全文(4) PDF 927KB(0)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发展教育,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似乎是一个新的课题,其实上海近代的“海派教育”已为之作了有益的探索。西学传播、教会学校和洋务教育分别从外部与内部提供了“海派教育”的“气候”,而“华洋杂居”的市民社会“模本”及其需求则构成了新式教育的动力。
试析庄子对道德问题的归因分析
谭维智
2009, 27(3): 75-82.  
摘要(10) HTML全文(12) PDF 388KB(0)
摘要:
庄子把道德解释成自然而然的东西, 并由此出发希望从根源上去除人类之恶, 重建道德基础。道德问题的产生, 原因往往是由于对道德的执著、道德的外在功利性和目的性以及由儒家所倡导的不恰当的道德教育方式。从这样的归因分析出发, 得出解决人的道德堕落问题的策略, 根本的一条就是去除破坏人的自然本性的各种欲望、道德知识以及道德规范。
魏晋南北朝教育之剖析
王建军
1986, 4(2): 69-78.  
摘要(11) HTML全文(17) PDF 1092KB(0)
摘要:
论“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的限度——“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
姜勇, 戴乃恩
2017, 35(3): 72-79, 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8
摘要(44) HTML全文(23)
摘要:
近十多年来,“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不断受到学术界的追捧与褒扬,似乎唯有“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才是真研究,才是好研究。一时之间,以证据为基础的、迷恋大数据的教育研究成为了时代的呼声。我们主张用“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观点一,爱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教育研究是有人文情怀和爱的情感的,只用数据来说话的教育研究会成为一种“冷漠”的、“冰冷”的、“僵硬”的研究,缺乏精神追求与终极信仰,只有“活泼泼”的教育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彰显生命关怀和人文情怀的。因此,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出发,我们主张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在关系上要有“相遇”的过程。观点二,思是人的存在的重要可能。追求“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往往迷恋于各种大数据的挖掘、积累,执迷于各种数理统计模型和数据的运算与建模,操持于数据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却缺乏教育研究的本真的“思”,缺少对教育价值的理性探讨,缺失对教育思想的探求与寻绎,从而将教育研究带入只见数据而缺乏原创思想的“无思”的境地。观点三,信仰是人的存在的重要支柱。教育研究不只是运用数据和“证据”来说话,它更重要的是研究者用心来说话,用情感来说话,用自己一生的信念来说话,所以,信仰问题才是困扰很多教育研究的大问题。没有敬畏、虔诚、执着的信念与信仰,研究者很难真正爱上教育研究,也很难从千变万化的数据中寻找到教育的规律与发展方向。
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战略对策探讨
杨德广
1988, 6(3): 59-66.  
摘要(21) HTML全文(20) PDF 906KB(0)
摘要:
美术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周红
2014, 32(1): 97-102.  
摘要(49) HTML全文(23)
摘要:
美术治疗是借助美术来进行诊断与治疗的一种心理疗法。它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步发展于50年代。60至90年代是其成长的黄金期,美术治疗在欧美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业化的心理服务,其实践形式和方法日趋多元,实践领域不断拓展。进入21世纪,“整合”成为美术治疗的一个主要趋势,适应科技发展、重视文化情境的多样性,也是美术治疗发展中的显著特征。
康德与西方大学教育学讲座的开设
肖朗
2003, 21(1): 74-8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10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065KB(0)
摘要:
康德是德国近代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西方大学教育学讲座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母校柯尼斯堡大学多次主讲教育学,并通过大学讲座来阐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西方大学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笔者多年留学海外所收集到的重要史料,并主要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近代德国教育改革及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着重考察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关情况及其影响,以期为我国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学史的研究提供若干有益的素材,并藉以促进我国学界对西方近代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及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探讨。
教学组织形式争鸣述评
陈志科
1994, 12(2): 79-8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11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875KB(0)
摘要: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有害压力研究及教育对策
周加仙, 王臻璐
2014, 32(4): 71-79.  
摘要(60) HTML全文(32)
摘要: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经历压力,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压力过大会诱发机体的生理变化,导致机体压力响应系统过于敏感,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大脑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理解儿童早期经历有害压力对健康和认知的影响,并通过照料者、儿童和教育法规三个角度来减轻或缓解有害压力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教师专业教育的兴起与困境
荀渊
2013, 31(3): 85-91.  
摘要(45) HTML全文(23)
摘要:
教师专业教育在美国的兴起,肇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遵循大学专业教育的发展逻辑——以相应的组织形式发展专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并与专业实践建立关联——逐步确立其在大学系统中的专业教育地位。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教师教育机构及其专业知识系统的变革居于核心位置,教师专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当1980年代政府开始主导改革后,美国教师专业教育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发展困境。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
张玲
2003, 21(1): 44-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6
摘要(1) HTML全文(5) PDF 957KB(0)
摘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逻辑上并不严密, 但在教育界却极受欢迎, 为什么?本文回到原点, 从一大一小两个角度, 具体地讨论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从时代精神来看, 多元智能理论契合了重视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精神;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我国当前教育中较为忽视的一些重要层面, 如通过强调人的感官开发与直觉学习而使人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立足点, 通过强调身体动觉智能而开启了人的自主性, 同时强调了常被人们忽视的社会认知与智能的质量指标。
山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
张书丰
2000, 18(4): 79-90,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12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1174KB(0)
摘要:
从1862年至1952年, 教会学校教育在山东存在了整整九十年的时间。作为一种跨国籍的教育行为, 教会学校具有双重性质:其一, 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 是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产物, 是对中国主权尤其是教育主权的侵犯。从这一意义上说, 它兴起于中国主权被肆意践踏之时, 而终结于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之日, 是历史的必然; 其二, 教会学校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 它向刚刚“被动”地步入近代社会的中国展示着西方近代教育形态并传授西方近代文化和科学。从这一意义上说, 教会学校又担当着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对山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讲学
1985, 3(1): 70-70.  
摘要(12) HTML全文(9) PDF 128KB(0)
摘要:
异源同流殊途同归—严复与王国维导入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肖朗
2001, 19(4): 73-82, 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9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1226KB(0)
摘要:
严复与王国维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先驱性人物。由于其留学、研究及译述阅历不尽相同, 严复主要导入了以培根、J.5.穆勒、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想及教育理论, 王国维则主要导入了以笛卡儿、康德、叔本华等人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及教育学说, 在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理论的初创时期, 他们从不同的源头引进了西方近代哲学的“活水”, 异源同流, 殊途同归; 他们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学说, 互相补充, 相得益彰, 各自作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
上海市与横滨市父母孩子角色标准的比较
刘金花
1993, 11(4): 55-62.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610KB(0)
摘要:
语音类别学习:模型、方法与相关研究
邢强, 刘凯
2017, 35(4): 115-121, 138, 1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12
摘要(50) HTML全文(29)
摘要:
语音类别学习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之一,其能降低认知负荷、加快学习速度,以使人更好适应环境。双系统模型是当前语音类别学习的主要理论模型,它假设语音类别学习存在着相互竞争的两个系统,即外显学习系统和内隐学习系统;语音类别学习的研究主要针对人工语音材料和自然性的普通话材料,采用延迟反馈和及时反馈、丰富反馈和简单反馈、组合式发音和随机混合式发音等方式来探讨语音类别学习外显和内隐系统的特点。已有研究主要探究语音类别学习中工作记忆的作用,普通话分类习得和不同人群的语音类别学习特点,未来研究应注意谨慎借鉴知觉类别学习的研究成果,并可在认知研究、老年人视听问题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领导才干研究之我见:社会科学的幻想?
[美]V·A·霍华德
1990, 8(4): 19-22.  
摘要(10) HTML全文(15) PDF 447KB(0)
摘要:
体育与国民素质提升:来自脑科学的新证据
陈爱国, 颜军, 赵峰
2013, 31(2): 63-68.  
摘要(49) HTML全文(40)
摘要:
体育作为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手段,其重要作用亟待承认和普及,而脑科学的发展则为认识体育与国民素质提升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具有改善脑的可塑性、促进学业成绩、延缓认知老化等功能。
平民女学简介
翟同泰
1984, 2(4): 53-56.  
摘要(24) HTML全文(17) PDF 499KB(0)
摘要:
日帝统治时期台湾文化教育的演变
郑梅淑
1994, 12(1): 45-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06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936KB(0)
摘要:
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
黄书光
2000, 18(4): 1-7,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1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775KB(0)
摘要:
本文认同并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从“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肩负的神圣文化使命,并具体探讨了“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建构及其培养问题。这一素质建构框架吸收了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旨趣; 但把“现代中国人”改为“中国现代人”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突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价值冲突,吸收了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并以马克思主义者所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 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再整合。强调当代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 使新旧接续, 推陈出新。
杨振宁谈我国新时期的人才培养
朱志明
1986, 4(3): 23-30.  
摘要(9) HTML全文(23) PDF 707KB(0)
摘要:
著名心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胡寄南教授逝世
1990, 8(1): 8-8.  
摘要(10) HTML全文(12) PDF 82KB(0)
摘要:
近代中国教育团体的发展历程
金顺明
2002, 20(1): 60-70,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7
摘要(6) HTML全文(1) PDF 1139KB(0)
摘要:
中国近代教育团体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合法化、成熟化和调整分化四个阶段。其黄金时期出现在从1915年至1935年的第三阶段,此时的教育团体规模大、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活动空间相当开阔。
教育研究体系的重构:三对范畴与三类研究
雷鸣强
1995, 13(1): 25-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03
摘要(3) HTML全文(0) PDF 795KB(0)
摘要:
语言模块的具身性考察——“第二代认知科学”视野下语言心理研究的新进路
奚家文
2009, 27(2): 70-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6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318KB(0)
摘要:
“语言模块”研究力图从生物基础和认知机制的多视角探索中为复杂的语言心理给出一个综合的解释。然而, 第一代认知科学表征计算范式下的语言模块研究因受离身之困, 目前推进艰难。未来我们应选择第二代认知科学所提示的新进路, 回归到“脑-身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上”, 对语言模块进行具身性考察, 并藉此全面关注语言模块的情境性、发展性和动力系统性, 从而实现解释的充分。
苏联教育科学院
1988, 6(2): 26-26, 64.  
摘要(25) HTML全文(16) PDF 253KB(0)
摘要:
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
魏晓东, 于冰, 于海波
2017, 35(4): 40-46,134,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4
摘要(89) HTML全文(48)
摘要:
近年来,美国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STEAM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国家战略。通过STEAM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运用跨学科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成为具有STEAM素养的高质量人才。STEAM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必将推动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梳理STEAM教育的产生背景,分析STEAM教育的框架,总结STEAM教育的特点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带来有益启示。
基于系统说与加工说的记忆系统建构模型
刘耀中
2001, 19(1): 64-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9
摘要(4) HTML全文(6) PDF 580KB(0)
摘要: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收费”现象的政策解析
邵泽斌, 张乐天
2010, 28(3): 31-37.  
摘要(31) HTML全文(26)
摘要:
当前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择校收费”现象,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市场机制深度介入办学过程并交互作用的结果。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对转制学校的政策支持,以及由此形成的优质学校的创收冲动加剧了这一现象的蔓延。这使得当代中国义务教育利用市场机制的过程表现出了既有别于历史,又不同于西方的三个方面特殊性,即市场机制出场时间的独特性、启动市场机制动机与目标的独特性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独特性。新世纪政府必须在增加教育供给、均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构政府与市场合理有序的治理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试论明代教育管理的特点
张建仁
1992, 10(1): 55-62.  
摘要(10) HTML全文(11) PDF 816KB(0)
摘要:
西方教育史方法论五题
邓明言
2003, 21(3): 6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8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1015KB(0)
摘要:
西方教育史研究有越来越重视方法论的趋势:强调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当代价值取向;彰显人文性;大胆借鉴社会科学方法;提倡多元文化,加强比较历史研究,以提升教育史学科整体学术水平。
国际科学教学心理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韩葵葵, 胡卫平, 王碧梅
2014, 32(4): 63-70.  
摘要(48) HTML全文(29)
摘要:
近几年来,国际科学教学心理研究体现出研究思路的系统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研究内容的整合化等特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概念学习、学习环境、探究教学、教师研究等方面。概念学习注重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学习环境重视技术支撑和模型建构,探究教学强调合作学习与科学论证,教师心理侧重发展模型、专业知识和专业信念。在未来的科学教学心理研究中,科学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认知神经机制将会得到重视,聚合科技的思想将会得到体现,围绕科学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研究将会得到加强。
上海近代教育期刊的历史沿革
杨建华
2004, 22(1): 87-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14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332KB(0)
摘要:
在中国近代期刊史上, 上海的教育期刊, 如:《教育世界》、《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等, 对外国教育思想的引进和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潮的兴起, 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建立和发展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本文对上海近代教育期刊的发展脉络做了系统梳理, 以展示上海在中国教育期刊史上的重要地位, 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析探
罗明基
1992, 10(1): 91-96.  
摘要(19) HTML全文(16) PDF 721KB(0)
摘要:
“对话”型课堂形态分析——以语文课程为例
方武
2004, 22(2): 92-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16
摘要(6) HTML全文(1) PDF 349KB(0)
摘要:
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探析
吴刚平
2000, 18(2): 12-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2
摘要(6) HTML全文(3) PDF 669KB(0)
摘要:
社会、知识、学生、教师和开发者构成课程开发中矛盾运动的基本结构要素。各个要素对于课程开发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功能效应,导致课程开发矛盾运动的不同总体特征,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课程钟摆运动呈出现时代落差。准确地预见和适应课程开发矛盾运动的特点,有助于寻求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和生长点。
康德与近代西方教育思想
陈元晖
1987, 5(1): 13-24.  
摘要(19) HTML全文(39) PDF 1310KB(0)
摘要:
英国院校研究发展与演变的逻辑:从“平等”到“质量”
蔡国春, 郗霏
2014, 32(2): 44-52.  
摘要(29) HTML全文(22)
摘要:
院校研究在英国的发展是迟缓的。从历史渊源来看,英国早期的“院校研究”活动包括“校史研究”和“政府报告”。但其“真正意义上”的院校研究起源于英国政府决定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过程(1963—1987)。在此期间,院校研究主要是促进“教育平等”的政策研究和大学内部教学法改进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质量评估运动”和“问责”促成了院校研究在英国高校内部地位的确立。院校研究的旨趣也从关注“平等”转向“质量”。院校研究在英国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甚至对中国院校研究的推进,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进化: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视角
李永鑫, 赵剑
2009, 27(1): 56-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3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263KB(0)
摘要:
运用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组织内部及其相关行为, 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探讨了进化观点对组织变革、性别差异和领导行为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解释, 然后对这一研究视角进行了简要评价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超越方法:教学即审美与精神的探求
多尔·小威廉姆
2003, 21(1): 34-43, 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1.005
摘要(7) HTML全文(12) PDF 1214KB(0)
摘要:
本文从后现代主叉的视角上对基于方法的现代性的教学观进行了重新审视。作者首先对泰罗主义进行了批判分析,然后结合杜威的教育思想阐述了自己的有关教学的观点,最后提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教学信条。
大学生感恩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剧本实验
何安明, 惠秋平, 刘华山
2014, 32(2): 74-80.  
摘要(35) HTML全文(28)
摘要:
为了考察感恩对助人行为的预测作用,细化感恩与负债感、快乐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对296名大学生进行情景实验,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协方差分析技术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发现:感恩与负债感、快乐不同,它是一种积极的、具有社会道德价值的情感特质;感恩比负债感和快乐更能正向预测助人行为等亲社会行为。
积极教育论纲
陈振华
2009, 27(3): 27-39, 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3.008
摘要(9) HTML全文(3) PDF 494KB(0)
摘要:
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 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积极教育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 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 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 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关于教育实验意识问题的初步探讨
冯加根
1994, 12(4): 79-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11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1378KB(0)
摘要: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与基督教教育策略的调整
王伦信
1999, 17(4): 75-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9
摘要(7) HTML全文(9) PDF 674KB(0)
摘要:
“不读历史的人, 注定重犯历史的错误”—忆骥雄先师与《外国教育史略》
张诗亚
2001, 19(4): 93-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11
摘要(6) HTML全文(7) PDF 410KB(0)
摘要:
基于奖优惩劣思想提高区分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冯晖, 王奇
2011, 29(3): 38-42,48.  
摘要(37) HTML全文(22)
摘要:
综合评价结果中经常出现多个评价对象的价值相近、难以有效区分优劣程度的现象。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奖优惩劣思想的综合评价方法,而且奖惩的比例是可调控的,并以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评价对象的区分度。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试论道德教化的对话性
刘铁芳
2004, 22(3): 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1
摘要(4) HTML全文(1) PDF 534KB(0)
摘要:
理想的道德教化是基于生命的叙述与倾听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就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来显现个体生命的伦理关涉。传统遘德教化突出教化者的威权性,是独白性的道德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凸显,对话性乃是现代性教化的基本特征。培植对话性道德教化理念的关键问题是:生命世界的凸显,个体性话语的培植,自由自主的交流情景,开放的话语空间。
论舒新城的近代中国教育史研究
崔运武
1988, 6(4): 59-70.  
摘要(37) HTML全文(19) PDF 1093KB(0)
摘要:
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
叶澜
1984, 2(2): 57-62.  
摘要(13) HTML全文(11) PDF 672KB(0)
摘要:
对孟宪承大学教育观的思考———以其大学三理想为中心的考察
贺晓舟
2009, 27(1): 88-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10
摘要(1) HTML全文(3) PDF 349KB(0)
摘要:
孟宪承的大学教育观深受中国传统和欧美现代大学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思想史上, 其贡献是提出现代大学的三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并强调要运用智慧来探求真善美, 以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观。
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效益与资金
王幼群
1988, 6(2): 83-85.  
摘要(41) HTML全文(20) PDF 377KB(0)
摘要:
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刘谦
2007, 25(1): 35-38,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5
摘要(29) HTML全文(16) PDF 199KB(0)
摘要:
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视角出发。将7岁儿童的游戏行为置于家长、社区、学校等因素构成的微观环境中进行观察,描述了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比如以“道吉信息加工模式”解决矛盾、以玩具为媒介参与游戏、游戏中的性别的分解,并对如何改善微观环境,促进儿童的游戏行为及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教育学与批判—对各种批判教育科学思想的局限性及问题关系的思考
本纳迪特里希
1999, 17(2): 31-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5
摘要(3) HTML全文(3) PDF 1198KB(0)
摘要:
受教育程度:教育扩张的50年回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7, 35(6): 148-1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17
摘要(52) HTML全文(23)
摘要:
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自我表现特征及其内涵比较——小学生自我调节机制的一项研究
李晓文
2000, 18(4): 37-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6
摘要(3) HTML全文(6) PDF 718KB(0)
摘要:
本研究选取发展良好与适应不良的三—五年级小学生为被试, 以问卷访谈形式调查他们喜欢和讨厌的自我表现特征, 以及对理想特征内涵的理解。结果表明, 两组被试在自我表现特征的选择和理想自我特征内涵的理解上, 都显示出丰富性、亲和性和现实性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探讨了不同适应水平儿童自我调节倾向形成的某些机制。关键词自我表现特征理想特征内涵自我调节机制。
论叶适的教育思想
王伦信
1988, 6(1): 45-55.  
摘要(16) HTML全文(17) PDF 1215KB(0)
摘要:
也论教育经费兼论其改革
吴贤忠
1984, 2(2): 35-38.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477KB(0)
摘要:
世界教育研究协会
1990, 8(3): 8-8, 30.  
摘要(22) HTML全文(11) PDF 230KB(0)
摘要:
道德判断的基本概念
1986, 4(2): 30-30.  
摘要(12) HTML全文(11) PDF 119KB(0)
摘要:
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分析
董秀华
2008, 26(1): 37-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2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407KB(0)
摘要:
为一个科学术语,“专业”(profession)主要指一部分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也正因如此,在这些职业领域就业的专业人员的养就与高等教育有着某种天然联系。本文从对专业概念的界定、专业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入手,追溯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认为:专业人员的养成在中世纪时是在大学进行的,但在十九世纪中期,通识教育和纯科学研究的理念和实践把专业教育逐出了大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又逐步重新纳入高等教育轨道。而目前。专业高等教育制度因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传统与特色而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
创业培训才是当前我国农村职教的重点与出路—对当前我国农村职教问题与对策的浅析
石伟平, 徐国庆
1999, 17(4): 33-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4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508KB(0)
摘要:
我校四十年来师资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华东师大人事处师资办
1991, 9(3): 21-28.  
摘要(16) HTML全文(12) PDF 948KB(0)
摘要:
隐喻的身体:民国时期学校中的女子“剪发问题”
周洪宇, 周娜
2016, 34(4): 41-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6
摘要(46) HTML全文(52)
摘要:
近代中国学校是改造国民性、打造身体的重要空间,置于其中的学生身体为充斥学校空间的诸种话语力量所规范和打造。身体可谓是近代教育空间中诸种话语力量的集结点,也成为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的重要切入点。民国时期,女学生的剪发问题为国家话语和男性话语所主导,她们被禁止剪发;“五四”时期,“女性自决”意识觉醒,剪发被符号化为女性对独立的追求,女学生剪发渐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尚话语与国家话语先后主导着女学生剪发问题,女学生剪发渐渐普及,但头发问题依然未摆脱“妇运国家化”的历史命运。
教育行政执法协同性:模式、问题与推进路径——基于当前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
高杭
2016, 34(3): 91-9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11
摘要(40) HTML全文(22)
摘要:
当前,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的协同性,已成为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方向,对于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破解当前教育行政执法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从教育行政部门内协同和跨部门协同两个层面,归纳出当前提高教育行政执法协同性的实践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内协同中存在着人员编制受限、职权配置不清、法律制度障碍、同级区域协同不足等问题;跨部门协同中存在着政府部门间协同程度不高、与第三方力量的协同程度不高、执法重心下沉尚不彻底等问题。未来可从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合理划分职权范围、推进教育督导与教育执法的结合、探索建立教育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基层街镇组织的作用、加强与第三方力量的协同六个方面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协同性。
“非智力因素”概念之我见
魏庆安
1993, 11(4): 71-74.  
摘要(5) HTML全文(6) PDF 497KB(0)
摘要:
钟天纬的教育思想(二)
钟祥财
1987, 5(3): 70-70.  
摘要(17) HTML全文(21) PDF 211KB(0)
摘要:
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
李红, 陈安涛
2003, 21(2): 78-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9
摘要(5) HTML全文(3) PDF 835KB(0)
摘要:
3个月左右婴儿只具有知觉性分类能力, 仍然是非概念有机体; 7个月左右婴儿能够进行意义性分类, 这时婴儿已经成为概念有机体。生命最初的3个月到7个月是概念发生发展的关健时期, 对知觉信息的重新描述是概念产生的机制。
关于科举制度产生的时间
许椿生
1987, 5(3): 22-22,38.  
摘要(7) HTML全文(8) PDF 251KB(0)
摘要:
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家庭参与:背景、影响及领导力策略
杨启光
2015, 33(2): 103-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5
摘要(41) HTML全文(28)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由于美国“千禧代”大学生人口特质变化与家庭结构关系的变迁、高等教育的社会角色转型以及现代网络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等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美国家庭参与到大学校园的现象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使高等院校与家庭的关系面临一种新的文化转型。家庭参与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获得可靠的学术成功、确保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以及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美国高等院校正重塑家庭参与的院校精神与管理哲学,提供家庭参与的专业支持,优化与完善家庭参与项目,不断主动强化院校的家长领导力策略建设。
美国教育行政制度剖析
张力钢
1987, 5(4): 73-83.  
摘要(24) HTML全文(14) PDF 1241KB(0)
摘要:
心理咨询的哲学基础初探
杨宏飞
2005, 23(3): 62-67.  
摘要(10) HTML全文(11) PDF 239KB(0)
摘要:
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 以精神分析、当事人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基督教心理咨询和后现代心理咨询为对象, 用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对心理咨询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分析, 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心理咨询唯一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 但哲学取向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不同流派应该取其精华, 舍其糟粕, 为人服务。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时伟
2004, 22(1): 28-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5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231KB(0)
摘要:
九十年代末, 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高师院校便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优先选择的场所, 使高校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导模式。从各地教师继续教育反馈信息与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看, 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高校模式, 建立起包括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和社区模式在内多样化的有机联系的模式体系。
中学外语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原著的研究
张思中
1987, 5(3): 53-58.  
摘要(14) HTML全文(16) PDF 589KB(0)
摘要:
从共同体到伙伴关系:教师学习情境和方式的扩展与变革
王晓芳
2015, 33(3): 43-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6
摘要(26) HTML全文(17)
摘要:
教师共同体中的教师学习是经验式、参与式和身份获得的学习。边界明晰、成员同质的教师共同体可能压抑教师个体性, 限制学习机会, 侧重共同体的再生产和知识的代际传递, 不利于教育创新。作为边界地带的大学与学校伙伴关系代表着教师学习情境的扩展, 其特点在于开放的边界、包容性强, 多元话语和实践均能获得对话的空间。伙伴关系中教师学习方式是扩展式、横向式的跨界学习过程, 侧重于问题解决和探究, 体现在新知识的试验、探索和创造上, 代表着教师教学活动系统的整体提升。边界物件的开发和运用与作为跨界者的学校教师, 是帮助教师实现跨界学习的中介机制。如何将伙伴关系中的跨界学习与共同体学习两者相融合是教师学习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语文特征与认知
曾性初
1993, 13(3): 71-78.  
摘要(6) HTML全文(7) PDF 748KB(0)
摘要:
试论赖尔森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单中惠
2000, 18(3): 78-84,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10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905KB(0)
摘要:
本文对19世纪加拿大教育家赖尔森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作了比较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在加拿大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 赖尔森不仅长期投身于教育实践, 而且在公立学校、教师、教育立法和管理等方面敢于理论探索, 因而被誉为“加拿大公共教育制度的创立者”。
张爱玲《传奇》中“女人”的认知隐喻探析
鲁雅乔
2012, 30(1): 62-69.  
摘要(36) HTML全文(17)
摘要:
按照具身认知的观点,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修饰手段,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隐喻对概念特别是抽象概念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女人”这一抽象复杂概念的建构过程提供理想的分析框架。借助具身认知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和各类不同隐喻的工作机制,可发现《传奇》中“女人”概念的隐喻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隐喻:“女人是物体”和“女人是生物体”,而两大隐喻还包括11类子隐喻。同时,进一步分析显示,由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特征都是消极负面的,因此,张爱玲《传奇》中的“女人”概念也带有较强的负面色彩。
全国首届汉字心理学学术会议侧记
1985, 3(1): 3-4.  
摘要(30) HTML全文(12) PDF 312KB(0)
摘要:
儒家的理想人格与现代新人的培养——兼谈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丁祯彦
1998, 16(1): 10-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2
摘要(1) HTML全文(1)
摘要:
试论现代社会学习理伦体系中的德育模式
李伯黍, 林彬
1998, 16(1): 69-73,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10
摘要(1) HTML全文(1)
摘要:
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教育计划
1989, 7(3): 10-10, 60.  
摘要(14) HTML全文(43) PDF 225KB(0)
摘要:
试论教学概念的界定
季震
1990, 8(2): 93-96.  
摘要(18) HTML全文(16) PDF 449KB(0)
摘要:
社会变迁对教育变迁的影响:一种社会学分析
吴康宁
1997, 15(2): 72-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9
摘要(0) HTML全文(4) PDF 1080KB(0)
摘要:
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核心是教材的适应性
胡其明
1992, 10(2): 90-91.  
摘要(14) HTML全文(7) PDF 258KB(0)
摘要: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结合与教育(下)
成有信
1987, 5(4): 39-46.  
摘要(24) HTML全文(33) PDF 820KB(0)
摘要:
两汉地方官学考论
江铭
1986, 4(1): 49-56.  
摘要(13) HTML全文(24) PDF 1040KB(0)
摘要: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
马和民, 王德胜, 尹晗
2019, 37(5): 56-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5
摘要(69) HTML全文(48) PDF 787KB(0)
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教育领域的全新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想象力,技术成为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新维度。信息技术业已建构出一种日趋强大的教育话语权力,演变为一种具有现代化、现代性象征的新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生产力的革命性巨变及由此衍生的均衡教育资源的强大动能。但是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事实判断的角度来看,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充满了娱乐学的色彩,表现为丰富性、互动性、新奇性、简捷性等娱乐性特征。正因为如此,新技术的教育应用常常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质疑和抵制。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的思考,有助于走向"技术教育学"的探索,从而支持我们深刻认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两面性——娱乐性和生产性。
历史学科“教育目标”具体化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一项研究
青云中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组历史学科组
1990, 8(2): 63-66.  
摘要(19) HTML全文(9) PDF 408KB(0)
摘要:
幼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
郑健成
1996, 14(3): 52-56.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9
摘要(11) HTML全文(5) PDF 543KB(0)
摘要:
伦观点采择及其研究中存在的若千问题
张文新
1998, 16(4): 58-63,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8
摘要(1) HTML全文(14) PDF 739KB(0)
摘要:
筏喻的课程观:课程概念的演变与趋向
王建军
2009, 27(1): 33-42, 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6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442KB(0)
摘要: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各种不同的课程概念, 指出这些概念在内涵上可以归结为从“课”到“程”到“教师之教”、“学生之学”、“社会目的与意义”的范围不断拓展的序列, 并基于课程概念演变趋向提出“筏喻的课程观”, 最后以这种课程观分析了课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确定与未知、历史与未来、知识与行动、过程与结果、片段与整合等六对矛盾。
祝贺、感激、感慨、希望——贺《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顾明远
1993, 13(3): 7-8.  
摘要(47) HTML全文(20) PDF 281KB(0)
摘要:
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
张春莉
1998, 16(2): 55-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09
摘要(4) HTML全文(1) PDF 768KB(0)
摘要:
运动竞赛焦虑多维度研究的新进展
戴晶斌
1996, 14(2): 83-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11
摘要(2) HTML全文(17) PDF 824KB(0)
摘要:
从课程变革看近代“新教育”探索
曾毅
2013, 31(3): 79-84.  
摘要(69) HTML全文(45)
摘要:
中国近代课程变革与近代“新教育”探索密切相关。从洋务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近代课程在课程观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反映出近代“新教育”五方面的探索:一是培养具有“新人格”的国民;二是推行普及教育,提倡男女教育平等;三是崇尚实学真知和生活能力养成;四是关注儿童兴趣和个性特长发展;五是注重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
儿童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研究述评
刘国雄, 李红
2013, 31(3): 63-69.  
摘要(58) HTML全文(39)
摘要:
儿童很早就对道德和习俗领域的基本的社会规则表现出初步的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逐渐地从他律转向自律,并与其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很早就在多个判断标准上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做出了区分,他们对社会习俗的认知则从绝对性、普遍性向相对性、具体性转变;随年龄增长,儿童的个人世界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年长儿童、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将个人领域从道德和习俗领域独立出来。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大大丰富了社会领域理论,对有关社会规范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21世纪的英国师范教育改革——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结构改革实践
[英]P·莫蒂默尔
1996, 14(3): 32-39.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6
摘要(2) HTML全文(0) PDF 669KB(0)
摘要:
黄梨洲教学法述评
陈增辉
1990, 8(3): 61-70.  
摘要(20) HTML全文(9) PDF 1207KB(0)
摘要:
传统教育哲学批判:杜威的思辩与逻辑
郭法奇
2013, 31(4): 89-95.  
摘要(53) HTML全文(38)
摘要:
杜威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是研究杜威与现代教育关系的途径之一。杜威从“个体与国家”关系的维度出发, 分析和批判了柏拉图、18世纪“个人主义”和19世纪的教育哲学。指出个体的存在与国家的存在是一致的;个体不能从属于国家, 也不能超越国家;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教育机构为每个人的自由和多方面发展提供条件。杜威的研究为认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和现代教育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解释。
何谓“新教育中国化”
吴冬梅, 俞启定, 于述胜
2005, 23(2): 70-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10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586KB(0)
摘要: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动,教育本土化问题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史上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含义进行了研究,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当代教育本土化的开展有所助益。
路在何方:抗战前中学生出路探析
杨国山
2013, 31(4): 75-81.  
摘要(47) HTML全文(25)
摘要:
抗战前, 中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均面临严峻的形势。中学生无出路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学校风气、教育威信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究其原因, 除了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大背景影响外, 还与中学教育同社会需求脱节、中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普通大学生、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王益明, 金瑜
2000, 18(4): 44-49,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7
摘要(10) HTML全文(8) PDF 546KB(0)
摘要:
本研究利用了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前约一年半时间取得的卡特尔16PF测验结果,对普通大学生(1731人)、三好学生(47人)、优秀学生干部(44人)的人格特点进行了比较。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 1.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三好学生的人格特点具有多重协调与平衡的特征(或优势)。这使得三好学生取得了更好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效果。2.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优秀学生干部具有更为出色的社交公关素质。3.与优秀学生干部相比,三好学生更象扎实做事、懂事听话的“好孩子”。4.人格特点在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当代运动心理学发展述评
唐征宇
2004, 22(2): 53-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9
摘要(9) HTML全文(2) PDF 586KB(0)
摘要: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心理学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运动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和移植了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运动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心理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这篇论文主要就当代运动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几个方面进行了述评。
德性培育与制度教化-论道德失范时期的道德教育
蔡春, 扈中平
2002, 20(4): 10-20,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2
摘要(6) HTML全文(0) PDF 1209KB(0)
摘要:
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使既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受到现实行为方式与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忽略了制度教化这一道德教育的本源形式。我们从人性出发,指出道德与制度的共通与互补,认为在道德失范时期道德教育需要采取德性培育与制度教化相结夸的途径,并对制度教化的条件与合理性进行分析,认为制度教化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制度公正。
“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的建构— “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
陈桂生, 胡惠闵, 黄向阳, 王建军
1999, 17(4): 14-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2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930KB(0)
摘要:
论朱之瑜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孙传钊
1989, 7(4): 81-90.  
摘要(11) HTML全文(11) PDF 1127KB(0)
摘要:
为什么清末教育机构被称作“学堂"?—民国元年学堂改学校考(一)
章小谦
2003, 21(4): 55-63.  
摘要(1) HTML全文(10) PDF 998KB(0)
摘要:
学堂、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名称,在中国都是古已有之。但是,在清末中西文化碰撞、新旧势力交替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学堂由专指学习外国语言、西方军事技术的教育机构,演变为指称专门讲求西学的教育机构,最后成为近代新式教育机构的通称。
传统教育“三中心”说的由来及反思
黄梦婉
2017, 35(6): 137-1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15
摘要(63) HTML全文(27)
摘要: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教师、课堂和教材"三中心"被认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传统教育"三中心"的出现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三中心"这种说法最初起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对建国至"文革"期间十七年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其次,"文革"结束后,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大论战的背景下,反传统教育者套用"三中心"一词来概括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三中心"的身份从十七年教学工作的实践特征,转变成了传统教育学派的理论特征。在对传统教育客观评判的今天,尽管"三中心"这种说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统教育的理论倾向,但为了减少传统教育思想被误读的风险,我们还是应该谨慎使用"三中心"这个概念。
现代性: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吴小鸥
2010, 28(4): 71-81.  
摘要(37) HTML全文(15)
摘要:
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在知识精英对大众进行现代意义总动员思路的引领下,清末民初教科书在科学理性、民主政治、现代伦理精神、现代商品经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着启蒙。教科书开启儿童的智识,塑造着国民新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构建了社会变革话语系统的基础力量。教科书的启蒙犹如静水深流、润物无声,不断浸润着中华大地,激荡着古老的神州。正是由于清末民初教科书启蒙的力量与承载,现代性在这个千年古国中以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形式喷涌而出。于是,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前行,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论促进教师态度转变的方略
王惠东, 熊川武
2004, 22(2): 88-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15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524KB(0)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思潮的演变
金忠明
1987, 5(3): 71-83.  
摘要(20) HTML全文(25) PDF 1504KB(0)
摘要:
教育知识学科称谓的演变:从“教学论”到“教理学”
黄向阳
1996, 14(4): 17-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3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903KB(0)
摘要:
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理念、方式与局限
柳夕浪
2002, 20(2): 42-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7
摘要(5) HTML全文(1) PDF 818KB(0)
摘要:
教育的真理不是僵固在那里、现成拿来可以享用的东西,而需要研究者的主动参与、不断体验与创造; .对教育活动意义方式建构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别人无法代替; 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反思理性”的基础上。教师的研究应当从严格的“学科规训”制度下解放出来,以建构性试验为中心展开,克服“专业个人主义”,强化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
分析教育哲学的兴起和面临的困境
李玢
1991, 9(4): 43-50.  
摘要(23) HTML全文(26) PDF 922KB(0)
摘要:
挑战与应对: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社会服务
周谷平, 孙秀玲
2007, 25(4): 79-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12
摘要(19) HTML全文(7) PDF 270KB(0)
摘要: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形, 不断对自身进行适时地调整, 通过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职能, 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进行社会服务的原因, 分析其社会服务的形式、特点及成效, 以期能为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教材改革刍议
王顺兴
1991, 9(3): 63-66.  
摘要(33) HTML全文(18) PDF 491KB(0)
摘要:
关于桐乡县普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报告
杨栋梁
1986, 4(2): 57-64.  
摘要(22) HTML全文(9) PDF 903KB(0)
摘要:
上海格致书院述评
霍益萍
1984, 2(4): 57-62.  
摘要(12) HTML全文(8) PDF 728KB(0)
摘要:
教育与商品经济关系初议
刘刚
1988, 6(2): 76-79.  
摘要(25) HTML全文(18) PDF 529KB(0)
摘要:
《孟子》在“四书”中的学习次序探析
屈博
2015, 33(4): 94-9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4
摘要(18) HTML全文(14)
摘要:
自有“四书”之名以来, 《孟子》在“四书”中的学习次序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朱子之学规定的“第三”, 到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第四”, 再到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变化起伏, 每一次变化既受到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影响, 同时也基于人们对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难易程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学习需求上的考量。《孟子》一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四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其次序的变化也成为影响整个“四书”学习次序变化的关键。
论学校制度生活促进个体发展的机制
傅淳华, 杜时忠
2014, 32(4): 16-22.  
摘要(59) HTML全文(33)
摘要:
要真正地将“制度育人”的理想变成现实,探询学校制度生活促进个体发展的内在机制十分必要。学校制度生活的促进机制涵括“强促进性机制”和“弱促进性机制”两类,前者可以分为心理层面的共享性机制和行为层面的规限性机制,而后者则可以分为心理层面的生成性机制和行为层面的引导性机制。当然,各类机制的发生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支持。
上海市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调查报告
王孝玲执笔*
1993, 11(1): 87-94.  
摘要(21) HTML全文(14) PDF 849KB(0)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直观性教学原则
白莉民
1988, 6(1): 69-74.  
摘要(13) HTML全文(19) PDF 585KB(0)
摘要:
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
[美]J.D.安德森
1999, 17(1): 67-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8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556KB(0)
摘要:
郭沫若的师道观
龚济民
1984, 2(1): 28-32.  
摘要(6) HTML全文(15) PDF 645KB(0)
摘要:
当前我国教育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张海娜, 杜玉华
2016, 34(4): 66-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9
摘要(49) HTML全文(21)
摘要: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其廉政文化建设与其他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即承担着“防腐”和“育人”的双重使命,对于引领社会廉洁风尚、推动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实证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教育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总体把握,重点从理念、制度、载体和行为等四个层面对建设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探寻其原因所在和完善方向。
回向身体的观念——对语文教育理论的一种探索
杨澄宇
2017, 35(6): 50-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7
摘要(59) HTML全文(21)
摘要:
语文"即"语言,"身体"是人经由语文通向世界的基石。在世界形态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身体可以分为自然的身体、社会的身体和超越的身体。三个维度的身体互为表里、互相冲突,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混沌整体。语文教育在走向现代化之时,应厘清三者的关系和分野,需要将身体外的因素打上"括弧","明哲保身"。基于此三种身体观的语文当是整体的、在世的与自足的。语文的本体论探究也由此"别开生面",着力于身体之间、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差别与裂缝。语文的本质是裂缝,诗学是到达语文本体的可能途径。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中一些问题的商榷
曾性初
1984, 2(3): 26-31, 47.  
摘要(13) HTML全文(12) PDF 786KB(0)
摘要:
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研究——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科制度变革为例
严三九, 南瑞琴
2017, 35(6): 95-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11
摘要(50) HTML全文(24)
摘要:
健全的学科制度是发达国家成就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所在。通过对美国新闻传播体系中声名卓著的两所新闻学院的学科制度变迁的梳理,发现这两所一流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具有以下共性特征:"外部评价"(如基金会捐赠)对新闻传播学科方向的划分和设置有着重大影响;依托"课程项目增减"就可以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用"小班授课,顶点应用"的模式组织教学;坚持使用"共同治理"进行学科管理,上述种种特征共同构成了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制度,为我国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论语》口传特质及教育启示
顾尔伙, 张诗亚
2010, 28(4): 64-70.  
摘要(35) HTML全文(18)
摘要:
从教育的角度审视《论语》,发现它有着极其明显的口传特质。《论语》口传特质主要表现在其传授主题﹑传授内容﹑传授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语》的传授具有“对话”,“活态”,“化育”等教育特性。
乡村社会的教育规范:批判与重建
高小强
2012, 30(2): 26-36.  
摘要(42) HTML全文(24)
摘要:
乡村社会传统的教育规范是零碎的、粗疏的、不成文的和俗化了的,但其目标不是教导人怎样按照规则进行行为选择, 而是造就有德性、有品格的人;与传统教育规范相比,在乡村学校,新的法规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向科学化、正规化、法制化方向的发展, 因而具备了更强的技术性、可预测性和可算计性。尽管许多现代教育规范变成了“金规则”,但是因为一味追求“合法性”而忽视了“合道德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只有指向人自身的、关注人的幸福生活的、合道德性的教育规范才是有意义的教育规范。
融三性为一体的好刊物——赞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李定开
1993, 13(3): 19-21.  
摘要(19) HTML全文(13) PDF 429KB(0)
摘要:
论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
王建军, 慕容勋
2005, 23(1): 76-84, 92.  
摘要(16) HTML全文(22) PDF 1155KB(0)
摘要:
清代广州书院在发展进程中逐步构建起一个层级书院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影响和带动了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化教育发展,并有效地调动起商人阶层的求学积极性,争取到商业资本对书院发展的支持。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清朝的书院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强力作为,也得力于官、绅、商的有效互动。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使书院的社会功能转向了协助地方官府规范和引导区域文化教育发展。
人的发展和教育:假设及构想
方展画
1990, 8(3): 41-50.  
摘要(21) HTML全文(19) PDF 1105KB(0)
摘要:
培根 育种 互结良缘——基础教育本体改革在急
张法坤
2011, 29(2): 7-10.  
摘要(46) HTML全文(35)
摘要:
七十年来我国两轮“减负”教育改革的历史透视
项贤明
2019, 37(5): 67-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6
摘要(87) HTML全文(51) PDF 646KB(0)
摘要: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来的教育改革历史经验,尤其是通过对学业负担问题两度浮现的历史进行客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层级教育发展规模匹配度过低所导致的升学压力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差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科举文化残余影响在社会心理层面起着学业负担放大器的作用;中小学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机制不科学、教学方法失当、学习指导不足等是造成学业负担过重的内在原因;政绩追逐推动下的改革话语生产失范是形成"减负"改革困境的重要干扰因素。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应当改"办重点"为"办特色",引导中小学教育走多样化发展道路;通过调节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的匹配度,来降低升学压力;并通过社会改革来调整阶层利益,化解科举文化残余的消极影响,从而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成功地踢开"学业负担过重"这个绊脚石,为培养一大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GALCHS视野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
徐小洲, 王旭燕
2016, 34(2): 16-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2
摘要(56) HTML全文(35)
摘要:
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是当前国际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要树立以全球(Global)、全民(All)和终身(Lifelong)为外驱力,以互补性(Complementary)、整体性(Holistic)和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为内应力的“GALCHS”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念, 破解学校创业教育“生态位”角色缺失、政策因子缺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基础薄弱等难题,推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萌芽、发育并进入“稳态”。
需要·问题·对策-试析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高职教育发展
李建求
2000, 18(1): 52-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5
摘要(12) HTML全文(4) PDF 535KB(0)
摘要:
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 指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要获得持续、高效、健康的发展, 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者还就这些城市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大学、文化认同与民主:加拿大-中国的比较
[加]R·海霍
1993, 11(2): 15-16.  
摘要(4) HTML全文(7) PDF 1279KB(0)
摘要:
茅盾十二岁时的一篇作文
孔岭德
1985, 3(3): 56-56.  
摘要(18) HTML全文(10) PDF 124KB(0)
摘要:
模拟论、模块论与理论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大解释理论
熊哲宏, 李其维
2001, 20(2): 70-77,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2.008
摘要(1) HTML全文(6) PDF 820KB(0)
摘要:
本文在概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观察与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别对模拟论、模块论和理论论这三大解释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观点和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述评。论文表明,尽管这三种理论彼此之间进行着热烈的争论和批评,但它们似乎都过多地求助于各自所依据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而很少深究各自理论本身的缺陷。
元记忆的内涵、结构及其机制
刘耀中
1999, 17(4): 56-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6
摘要(4) HTML全文(6) PDF 657KB(0)
摘要:
“称赞”抑或“敬重”:从伦理概念到德育实践
唐燕, 高德胜
2014, 32(2): 31-37.  
摘要(40) HTML全文(31)
摘要:
称赞与敬重是古典伦理学中两个迥异的重要伦理概念,然而在“躲避崇高”的现代社会中却遗忘了二者的区分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勘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辨明称赞与敬重的对象及活动原则各有不同。在德育实践中,应遵循称赞与敬重的规定性,区分值得称赞与值得敬重的事物,走出实践中的活动误区,以促学习者之道德成长。
从“占有”到“生成”:儿童学习观的转换
张更立
2016, 34(2): 76-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0
摘要(59) HTML全文(23)
摘要:
儿童学习观是儿童观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儿童”、“发展”及“幸福”等持有不同的观点,便衍生出了有关“学习”的不同观念。这些学习观各具认识论基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即占有”,它是人们在现代功利社会背景下,依据“成人-儿童”二元比较的他者思维框架,建构的以“匮乏”为基点、以“功利幸福”为目的、以“占有”为手段、以“效率”为标准的儿童学习观。这一学习观由于其特定的观念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使得其表现出根本的自身缺陷性。其实,超越二元比较的理解框架,直面儿童本身,儿童实际上并不是一类本质先定的匮乏性存在,而是拥有丰富发展潜能的生成着的人。“学习即生成”,即是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在与环境的开放性相遇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儿童生命的内在规定性构成儿童生成性学习实现的基本条件。
职业变迁与教育转型—从塾师阶层消失看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
蒋纯焦
2009, 27(3): 88-96.  
摘要(14) HTML全文(7) PDF 353KB(0)
摘要:
民国时期, 教育制度建设加强, 小学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流; 私塾受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控和压缩,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改变。六三三学制颁行后, 政府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塾师阶层被快速边缘化, 职业队伍和职业需求锐减。新中国成立后, 私塾接近它的历史终点, 大量自动停办或被基层政权取缔, 部分则经过改造, 被新政府纳入社会主义的学校系统。私塾的消亡意味着塾师阶层的消失, 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最终完成。
舒新城的中国教育近代化论—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日]阿部洋
1992, 10(4): 25-44.  
摘要(9) HTML全文(39) PDF 2118KB(0)
摘要:
动作技能分类学提纲
1987, 5(1): 95-96.  
摘要(14) HTML全文(9) PDF 172KB(0)
摘要:
浅談心理紧張与中小学生心身健康
汤盛钦, 赵介城
1984, 2(1): 42-44.  
摘要(23) HTML全文(25) PDF 317KB(0)
摘要:
美国中小学计算机应用及对中国的启示
包秋
1997, 15(1): 68-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9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850KB(0)
摘要:
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
熊哲宏, 李其维
2002, 20(1):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1
摘要(13) HTML全文(3) PDF 1153KB(0)
摘要:
本文在对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之间的共同点(相似性)与差异(或对立)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我们超越这两种理论各自的局限性并产生一种整合性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可能的途径。
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七)(八)
俞子夷
1988, 6(4): 71-73.  
摘要(15) HTML全文(12) PDF 349KB(0)
摘要:
城镇中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查敬东, 邓成凯, 李宁
1990, 8(4): 93-95.  
摘要(21) HTML全文(14) PDF 486KB(0)
摘要:
二十世纪中国成人教育矛盾问题的历史研究
李剑萍
1998, 16(4): 73-80,57.   doi: 10.16382/.cnki.1000-5560.1998.04.010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999KB(0)
摘要:
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创新观的测查研究
庞维国, 苗士伟
2011, 29(1): 54-61.  
摘要(43) HTML全文(23)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测查法考查了460名中小学教师和1507名中小学学生的创新观。结果显示:⑴  我国中小学师生普遍认同创新的新颖性和适用性特征, 对动机、智力、知识、环境与创新的关系也有准确认知。⑵ 大多数中小学师生认为创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能力, 他们关注创新型学生的智力特征, 但并不认为创新能力与学业成绩相关联。⑶ 多数中小学师生认为创新能力可以培养, 但我国当前的创新教学存在不足, 主张把创新技能训练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个人幸福·社会公平·世界和平—心理学家的人文情怀
郭永玉, 胡小勇
2015, 33(2): 55-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8
摘要(53) HTML全文(30)
摘要:
心理学研究通常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而较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从心理学学科的性质上看,心理学应在对人性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并对具体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包括从个人幸福,到社会公平,再到世界和平的全面关切。在个人幸福方面,可将幸福感区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目标和经济水平均能对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在社会公平方面,低阶层比高阶层更加感到社会不公,更加依赖于社会公平,而减少社会限制、提升控制感可以增强低阶层的公平感。在世界和平方面,和平心理研究在爱与恨、和解与真相、理解与共存的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在未来,结合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心理学研究大有可为。
高师学生的能力结构和培养途徑初探
徐君藩
1984, 2(2): 48-56.  
摘要(14) HTML全文(8) PDF 940KB(0)
摘要:
论教育与社会需要脫节问题
袁振国
1991, 9(2): 39-48.  
摘要(22) HTML全文(31) PDF 1124KB(0)
摘要:
中国教育史研究四十年
周德昌
1989, 7(4): 19-26.  
摘要(26) HTML全文(20) PDF 989KB(0)
摘要:
语文教学的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基础——试论魏书生同志的课堂教学改革
谢象肾, 倪文锦, 何晓文
1986, 4(1): 29-37.  
摘要(9) HTML全文(6) PDF 1113KB(0)
摘要:
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成本指标体系及其分析
张万朋, 宋旭璞, 张文国
2008, 26(4): 41-46, 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11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259KB(0)
摘要:
目前教师继续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 关于成本方面的研究也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有些研究在可信度、效度、研究方法以及样本的抽取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本文以对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成本的理论分析为基础, 试图设计出一套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成本指标体系, 并以上海市某教师进修学院为例, 对该体系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教育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鲍同梅
2008, 26(1): 27-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6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226KB(0)
摘要:
文立足于对象与方法的关系之维.在对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内涵进行简要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种研究视角:其一,分析和理解哲学原则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其二.比较教育学科内外研究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其三,从方法论上对教育理论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
中国迈向21世纪的学校环境教育研究
李子建
1998, 16(3): 31-37, 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4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827KB(0)
摘要:
论哲学与价值教育—以英国全国统一课程为例
[英]G·海登
1992, 10(3): 1-6.  
摘要(3) HTML全文(4) PDF 1360KB(0)
摘要:
论现代童年概念的内涵、源起与局限
林兰
2015, 33(4): 30-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05
摘要(40) HTML全文(33)
摘要:
现代童年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反映了启蒙运动以来对待儿童及其生活的现代思维方式。现代童年概念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和对立;建立了童年的线性发展模式;产生了“标准化”的童年样态。现代童年概念源于二分法的现代思维逻辑,受生物学导向的童年研究视角限制,并随着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及现代家庭生活的变化得到巩固。现代童年概念以儿童生理发展的不成熟预测了儿童社会能力的不足,将儿童的生活划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使得儿童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定义童年的权力被成人操控,童年的多样形态被忽略,儿童的声音被埋没。
人的教育需要:困境及超越
张旸
2012, 30(4): 9-18.  
摘要(47) HTML全文(27)
摘要:
研究教育需要是试图从教育活动发生和发展的主观性视角反思教育,教育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人的教育需要的困境。由于视域限制、现代困惑、文化束缚和政策制约等原因,教育需要的困境主要展现为存在危机、本真虚无和结构失衡。人是完善自身教育需要的唯一主体,可以通过提升人的教育需要品位解决教育的有关问题。所以,面对现实教育需要的困境,合理性教育需要的建构基于历史基础、教育依据和主观诉求等条件,可以通过固本兼容取向的确立、各方共同行动的展开、过程与结果的调控等环节来实现。
唇读研究回顾:从聋人到正常人
徐诚
2013, 31(1): 56-61.  
摘要(45) HTML全文(38)
摘要:
唇读能力对聋人极为重要,在正常人的在交流中同样起到辅助作用。以聋人或正常人为对象的唇读研究各有侧重,前者在于探索提高聋人交流能力方法的应用性,后者以研究人类视听多通道的信息整合为主,但在神经生理研究中二者也常互为对照以研究听觉损伤与否的差异。当前研究中仍存在聋人被试信息统计非标准化、唇读材料过简单、唇动记录手段单一等问题,今后研究当有所改进,并向唇读中的语义辨析、逻辑判断等高级认知加工方向发展。
专业劳动视角下师德建设研究
田爱丽
2013, 31(2): 19-24, 48.  
摘要(44) HTML全文(35)
摘要:
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部分是由教师作为“社会人”的道德问题引起的;部分是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由其劳动特性带来或者强化的。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劳动有着独特的性质: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劳动时间、场所、形式的不固定性;劳动成果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不便性;劳动质量对个体的高度依赖性,等等。教师专业劳动的特性对教师职业道德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教师专业劳动的特性开展师德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专业劳动者的主体价值,规范教师行为,让教师充分体验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民族脊梁:1933年“复兴教科书”的启蒙坚守
吴小鸥, 姚艳
2015, 33(4): 113-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7
摘要(28) HTML全文(23)
摘要:
在“一·二八”事变中惨遭轰炸与焚烧后,商务印书馆提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复业标语,气势磅礴地推出“复兴教科书”。这套书成为20世纪中国教科书史上编辑校订人数最多、出版种类最多、经历课程标准最多的教科书,并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复兴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在日寇猖獗的刺激下,自觉调整启蒙基调,努力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结果。“复兴教科书”积极守望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力”和“民族精神”,在文化自觉中进行文化创新;将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作为现实关怀,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和“共赴国难”,明确抗战救亡的全民族性和正义性;注重儿童体格、德性、经济、政治的综合训练及能力培养,主张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和“自动探究”能力的公民,并希望以此为民族复兴积蓄现实性的支撑力量。
课程文本解读中的“一元”与“多元”
彭亮
2015, 33(2): 49-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7
摘要(28) HTML全文(16)
摘要:
随着“文本”意义的彰显和后现代思潮的推波助澜,课程与文本的组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之而来的是课程文本解读的“多元”的呼声和景象。但是,从文本去解读课程同时也有着“一元”的低音,它潜藏在课程文本解读当中,构成了课程文本解读的框限。因此,在课程文本的解读中,需要兼顾“课程”与“文本”的双重特性,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课程, 悠游于科技的边缘--威廉·派纳与杨澄宇关于课程和科技关系的对话
威廉·派纳, 杨澄宇
2017, 35(1): 102-10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11
摘要(25) HTML全文(18)
摘要:
教育起源于以劳动创造为核心的人生的发展——兼与胡德海同志商榷
程大琥
1987, 5(3): 89-96.  
摘要(8) HTML全文(14) PDF 934KB(0)
摘要:
对话人生与教育
夏正江
1997, 15(4): 2-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2
摘要(17) HTML全文(11) PDF 928KB(0)
摘要:
教育学传统解读
辛萌, 侯怀银
2017, 35(1): 87-92+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9
摘要(51) HTML全文(28)
摘要:
教育学传统是从教育学这个复合系统中抽象出来的,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产生,是融历史客观性在内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研究范畴、研究范式、知识体系等教育学相关内容的集合,是被赋予了价值和意义的事物。教育学传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育学传统具备稳定性、阶段性、发展性和借鉴性。教育学传统与传统、文化传统、传统教育学、教育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严格区分。教育学传统对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指引的作用,但事物具备两面性,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教育学传统。
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孙彩平, 赵伟黎
2016, 34(1): 24-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3
摘要(50) HTML全文(22)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当下小学品德课教材在品德课程改革中实现的历史性突破,检视其目前存在的伦理隐忧,在进一步深化品德课程改革的思路上,提出小学品德课教材设计的改进理路。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行小学品德课教材中相关内容及以此内容为依据的教学设计思路的深入分析,认为现行教材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事件为主要素材,以“过好自己的生活”为核心目标,取得了品德课程改革的长足进步。但是,当下教材中存在着伦理立场的唯“我”无“他”、生活思路的技术化以及道德逻辑的功利化等伦理隐忧。结合新编教材的相关主题,借鉴解释学与存在主义的理论,论文解释了新教材编写中新的努力与超越:引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与世界相依存的伦理立场,引导儿童深入理解个体与生活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内涵,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成为与世界和他者共在、有文化历史感的人。
对《抓住关键、综合治理—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傾向》一文的反思
高玉文
1988, 6(4): 41-46.  
摘要(27) HTML全文(17) PDF 629KB(0)
摘要:
“农村初中目标导学实验”研究报告
景庆云, 李培湘, 陈国先, 田守铭, 姚云
1994, 12(2):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1
摘要(0) HTML全文(4) PDF 1509KB(0)
摘要:
教育的文化研究——探索教育基本理论的第三条道路
董标
2002, 20(3): 15-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2
摘要(4) HTML全文(1) PDF 1288KB(0)
摘要: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者, 是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两条道路。在这两条道路上, 教育理论的发展有若干困境。本文假定, 所谓“教育的文化研究”是第三条发展道路。以此为前提, 本文讨论了文化研究的若干资源, 诸如一般文化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毛泽东的文化理论, 詹明信的文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 特别是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 对教育的文化研究的意义。本文的结论是, 教育基本理论的第三条道路, 虽然也有不少困难, 但很有意义。
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透析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李长伟
2006, 24(3): 21-30,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3
摘要(21) HTML全文(12) PDF 419KB(0)
摘要:
心理学与实践哲学是赫尔巴特开创的近代教育学的两座基石, 而近代教育学之所以走向分裂, 原因即在于作为教育学基石之一的实践哲学的沉沦。从本源看, 实践哲学关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行为, 而不是抽象的先验的理念活动。赫尔巴特把可塑性概念的论述放在以实践哲学为基石之一的教育学的核心位置, 以之淹没了具体的历史的生命实践, 必然导致本真的实践哲学的蜕变进而引致近代教育学的分裂。欲治愈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有必要回归本源的实践哲学。
二至六年级学生目标投入的想象干预研究—儿童自我表征发展透视
李晓文
2007, 25(4): 52-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10
摘要(17) HTML全文(5) PDF 443KB(0)
摘要:
本研究尝试从关系自我发展角度, 对2—6年级学生的目标投入进行想象干预实验, 旨在探索目标投入干预手段, 进而透视儿童自我发展特征。各年级被试由四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组成。四个实验组分别从自己父母老师好朋友四种角度, 想象目标实现时的感受。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儿童想象干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我表征取向的发展变化。通过想象自己和重要他人对自己目标实现与否的反应, 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目标投入。
对实施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几个问题的看法
宋广文, 张华
1990, 8(3): 23-30.  
摘要(20) HTML全文(13) PDF 863KB(0)
摘要:
谈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
[法]皮尔·卡斯巴
2006, 24(3): 43-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6
摘要(21) HTML全文(15) PDF 272KB(0)
摘要:
本文围绕近年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这一主题, 首先指出在国家众多、国情各异的欧洲, 教育史学家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和其文化专业背景及工作环境等不同有关; 然后通过四个案例具体介绍欧洲教育史工作者如何运用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来发掘新资料、提出新问题和拓展研究领域的; 最后概要叙述史学方法最新的两大变革走向及教育史研究工作者在这种变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主题描述与命名方式对判定THOG问题的影响
曹欢, 唐大宁
2003, 21(4): 86-91.  
摘要(12) HTML全文(8) PDF 515KB(0)
摘要:
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化实验方法研究了“主题描述”与“命名方式”两个因素对被试判定THOG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命名方式对THOG问题解决有显著影响,而主题描述对THOG问题解次没有显著影响。
班级建设中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初探
李家成
2013, 31(2): 25-35.  
摘要(55) HTML全文(36)
摘要: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班级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领域;诸多的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育科研人员共同合作,努力实现着班级建设的育人价值。在国际化背景下,21世纪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启示我们要建立班级建设领域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在前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基础上,“新基础教育”在班级建设领域形成了新的评价目标体系,关注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精神发育、学习境界等素质构成。在基于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的评价实践中,“新基础教育”逐步开发着一系列的评价工具,包括实践活动、日常观察、学生作品、现场展示、调查问卷、专题测试等。在评价途径的拓展上,“新基础教育”研究强调日常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就评价过程的推进而言,“新基础教育”注重师生共同形成评价体系,强调群体与个体的多维互动,关注评价与教育的紧密结合。班级建设中学生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形成相关的保障体系,包括教师素质的提升、学校管理的变革与教育政策的发展等。
试析动作学习理论模式的演变
刘德恩
1999, 17(4): 63-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7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637KB(0)
摘要:
论大学问题的“悬置”
眭依凡
2017, 35(6): 82-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10
摘要(52) HTML全文(22)
摘要:
大学是国家科学的脊梁、民族文明进步的希望。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以其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垄断性作用决定了国家的兴与衰。这一逻辑和事实决定了阻碍大学改革发展的问题必须率先解决,制约大学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作用的问题不能悬置也不容悬置。本文在回答为什么要提出"大学问题悬置"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及我国大学有待进一步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大学问题不能悬置的原因。最后,对被大学长期悬置而未能解决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去行政化"三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
论《大学》“日新”思想的价值意蕴
孙德玉, 王恒
2012, 30(3): 84-88.  
摘要(29) HTML全文(23)
摘要:
《大学》“日新”思想包括“自新”、“新民”和社会“惟新”几个方面。它根植于良知,形成于教化,完善于自求,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用之于修齐治平,无不恰到好处。“日新”精神养成之路径是“八条目”,行动的先后顺序是修身为先为本,治平为后为末;养成之时间是终其一生,所及范围包括人生活动的所有场所。“日新”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批判与反思:1951—1978年的陶行知研究
张蓉
2005, 23(3): 90-96.  
摘要(79) HTML全文(47) PDF 263KB(0)
摘要:
1951年, 受批判电影《武训传》的影响, 陶行知也受到了批判, 致使陶行知研究在1959年后成为国内研究的禁区, 这种状况一直到1978年才得以改变。这场批判不仅损害了陶行知的名誉, 而且阻碍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需要我们去深刻反思。而与国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就在这一段时期, 国外学者对陶行知的研究却是方兴未艾, 并对陶行知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
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汉语句法与詞性概念和规則的教学实验研究
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学与教的理论、模式与应用”研究小组*
1987, 5(3): 45-52.  
摘要(9) HTML全文(12) PDF 745KB(0)
摘要:
成人教育学(Andragogy)
1992, 10(2): 71-72,77.  
摘要(36) HTML全文(27) PDF 527KB(0)
摘要:
教育人学论纲
扈中平, 蔡春
2003, 21(3):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1
摘要(5) HTML全文(9) PDF 981KB(0)
摘要:
人学不应被理解为哲学的一种形态或一个分支,而应被理解为以一种自觉的方式表达人文世界观的方法论和信念。我们正是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去透视与把握教育人学世界观的树立:其一为人的存在与教育,其二为教育与人的生成。进而,从教育人学世界观的角度反观“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及其要求。
建构实在论与我国当下教育科学研究的省思
赵志纯, 王嘉毅
2014, 32(2): 61-66.  
摘要(35) HTML全文(20)
摘要:
科学哲学是西方科学与文化发展的精髓之一,对各学科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指导意义。以科学哲学史上的实在论之争为切口,简短回顾与梳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介绍新近的建构实在论,希冀引起我国教育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对科学哲学的重视,特别是对新维也纳学派当前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建构实在论给予足够的关注。此外,以建构实在论作为方法论指导,深刻省思我国当下的教育科学研究,亟待在如下四个方面做出突破: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加强科际整合;在研究取向上,应当重视本土径路;在学术旨趣上,应当回归教育实践;在研究方法上,应当尊重多元范式。
论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保守主义人学视角的审视
吴全华
2016, 34(3): 71-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9
摘要(51) HTML全文(24)
摘要:
本文旨在从保守主义人学思想出发,揭示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保守主义人性论主张进行梳理、归纳,结果发现,保守主义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对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人性论主张,即人性是人的一种潜能,人的境况是决定人的行为善恶的条件;人性是不变的,人作为具体的社会存在是不完善的;人性人人平等,且现实表现是多样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依照保守主义的人学思想,论文对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作理论推演的结论是,教育者不应将人的品行视为实体性的本性使然,并充分重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性尊严的意义;教育改变不了人性,更不能使人至善;我们不应将教育结果平等作为教育正义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教育应通过保守和创发自由,使人获得人性自由的成长。
论分立知识视野中的教师知识
刘旭东
2016, 34(1): 5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7
摘要(41) HTML全文(20)
摘要:
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一定知识的支配,理解教师知识是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的核心方面。由于知识观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不尽相同,由此所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也大相径庭。教师是实践性职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工作的,他要随时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境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实践策略,丰富的个人化知识支持着他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履行专业职责的活动,因此,依照哈耶克的“分立知识”观,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内隐性等特征,是个人化知识,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可能。教师教育改革要尊重每位教师个人知识的独特价值,创建有助于教师合作并促进每位教师展现其才华的文化和制度,构建丰富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教学计划
1993, 11(2): 91-96.  
摘要(8) HTML全文(5) PDF 340KB(0)
摘要:
教育研究范式简论
沈剑平, 瞿葆奎
1990, 8(1): 55-60.  
摘要(18) HTML全文(4) PDF 527KB(0)
摘要:
动力系统观视野下的青少年发展研究
周丽华, 李晓文, 乌阿茹娜
2012, 30(3): 55-59.  
摘要(45) HTML全文(23)
摘要:
动力系统观提倡从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来看发展,对当前发展心理学方法论探讨具有影响力。就青少年转折与发展而言,动力系统观视角指出青春期特有的动力系统活动状态形成了青少年探索敏感性,这也构成了主动性发展的潜在趋势。这些倾向影响着青少年在其成长空间中的吸引子和斥子状态的选择。因为发展是形成于个体与环境各子系统的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发展研究需要比较分析典型类型的青少年的变化过程,从中提取发展过程的普遍性特点。而有效的发展引导和问题干预应该在个体发展敏感点搭建合适行为转折的桥梁。动力系统论的相关研究,对青少年发展过程研究的策略和量化方法也有借鉴意义。
论本科
马骥雄
1985, 3(1): 37-45.  
摘要(20) HTML全文(15) PDF 947KB(0)
摘要:
教师学习机制的社会建构主义诠释
毛齐明, 蔡宏武
2012, 30(2): 19-25.  
摘要(35) HTML全文(21)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终身学习的思潮凸显了教师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对教师学习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建立在新型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维果茨基空间的基本框架,可以将教师学习分为内化、转化、外化和世俗化等四个主要阶段。从其具体机制来看,还可以从观念、行为和交往三个维度,将教师学习理解成为“用”中学、“探”中学和合作中学的过程。这种机制探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揭示当前教师学习中常见弊病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法治建设及其时代发展
汪华, 孙霄兵
2019, 37(5): 136-1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2
摘要(50) HTML全文(25) PDF 477KB(0)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法治建设取得了瞩目成绩,法治目标确定并不断推进,高校法人地位权利确立并发展,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深刻变革,一流大学建设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给高等学校依法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大高校依法治理力度,重视高校师生权益保护,将高校法律治理推进到新的阶段。
保罗·弗莱雷的教育思想评述
于向阳
1995, 13(3): 51-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6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922KB(0)
摘要:
拿破仑与帝国大学
史静寰
1985, 3(2): 57-64.  
摘要(4) HTML全文(4) PDF 929KB(0)
摘要:
我国综合中学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
王伦信
2001, 19(3): 37-44, 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4
摘要(7) HTML全文(2) PDF 999KB(0)
摘要:
我国从20世纪初引入西方三段式学制模式后,中学教育就一直存在功能综合与功能分散、文理(实)分组与并组等方面的矛质和争论。1922年“新学制”曾将综合中学作为解决学生个性适应和升学就业矛盾的理想模式加以倡导,但其实施效果不佳,30年代初即宣告废止。近年来,在强调普教与职教一体化的情况下,同时也是受一种国际潮流的牵引,综合中学又成为实践探索的热点。为了使这种探索更有成效,我们有必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注意普通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质;坚持从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教育经验;同时也应对综合中学办学模式的不足有充分的认识。
非关联性正负强化条件对迷信行为习得的影响差异
郝健宇, 李凌
2016, 34(2): 96-10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3
摘要(47) HTML全文(25)
摘要:
迷信行为对社会、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对迷信行为的产生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对现实生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两个实验探究了非关联性的正负强化条件对于迷信行为习得的影响差异。在第一个实验中,72名参与者被指导通过指定反应键去完成图片任务,正强化条件组的任务是使令人愉悦的图片(IAPS)尽可能多地出现在屏幕上并保持图片尽可能长时间地显示。负强化条件组的任务则是使令人厌恶的图片(IAPS)尽可能少地出现在屏幕上并尽可能快地使其从屏幕上消失。第二个实验是音乐操作实验,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改变了刺激持续时间。本研究同时考察了刺激固定间隔时间对迷信行为习得的影响,发现间隔时间和强化条件有交互作用。结果显示,负强化条件下参与者更容易产生控制幻觉,并且相对于较短的间隔时间,较长的时间间隔条件下负强化条件组和正强化条件组的差异会更大。基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迷信行为的发生,并充分制定干预、教育方案对大众进行影响。
上海地区幼儿运动能力調查报告
幼儿运动能力测试小组
1985, 3(2): 29-34.  
摘要(15) HTML全文(13) PDF 508KB(0)
摘要:
晚清士子的生活与教育———以塾师王锡彤为例
蒋纯焦
2006, 24(2): 88-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11
摘要(10) HTML全文(7) PDF 342KB(0)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近代社会的深入, 新式教育逐渐兴起, 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士子的传统生活受到挑战。本文以王锡彤为个案, 从其身世与学业、职业活动、经济生活、身份变动等方面, 来具体剖析晚清底层士子的生活与教育, 探讨近代教育界传统士子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相互关系。
论唐代中央学官的官职迁转
董坤玉
2014, 32(3): 105-111.  
摘要(20) HTML全文(15)
摘要:
唐代学官在国子监内部的迁转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迁转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各馆内部由助教而博士的升迁;另一途径为先馆内,后馆间的顺次升迁。这两条途径之间也存在交错迁转的任职方式。学官进入国子监前、出国子监后的任职部门也比较集中。中唐以前学官多来自征召和荐举,中唐以后幕府成为学官的重要来源。学官出监之后主要有两种出路:一种是出任地方官,多为地方长官;另一种是留任京官,职位大体都在文化部门之间变动。
郭沫若与恩师小野寺
1987, 5(2): 7-8.  
摘要(10) HTML全文(10) PDF 323KB(0)
摘要: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评述
蒋晓
1984, 2(1): 70-77.  
摘要(13) HTML全文(23) PDF 695KB(0)
摘要:
小学生公民素养的调查研究
张家军
2017, 35(6): 42-49+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6
摘要(57) HTML全文(17)
摘要:
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九个省市的城乡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后发现:小学生公民素养在整体上得分较高;小学生公民素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公民素养要高于男生的公民素养;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学生的公民素养要高于乡镇学生的公民素养;东部地区小学生的公民素养情况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小学生的公民素养,但中部地区小学生的公民素养与西部地区小学生的公民素养不存在显著差异。针对调查情况,为提高我国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公民素养教育;加强小学生的实践训练,做到知行统一;克服性别刻板观念,树立男女平等思想;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人性的教育学立场
赵荷花
2011, 29(1): 11-19.  
摘要(47) HTML全文(19)
摘要: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 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 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 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 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 即生命立场, 复杂取向; 主体立场, 实践取向; 生成立场, 过程取向; 价值立场, 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 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 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 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 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 顺势导引; 化育人性, 启发自觉; 提升人性, 引领超越。
从义利观剖析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陈超群
1995, 13(1): 53-59.   doi: 10.16882/j.cnki.100005560.0195.01.007
摘要(6) HTML全文(3) PDF 843KB(0)
摘要:
从教育学教科书看我国60年来的教师叙写
周仕德
2014, 32(3): 119-124.  
摘要(51) HTML全文(31)
摘要: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教师叙写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20世纪50年代至2013年期间,我国教师教育范畴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教育学教科书为中心,从教科书内容如何论说教师、叙写结构设计演变、教科书作业(练习内容)意义建构取向三个方面考察我国教师叙写变迁,发现教师叙写内容建构存在模式化和文本话语呈现教条化的特征,教师叙写的内容话语呈现和结构设计演变展示了从关注道德主体到职业主体的转型,教师叙写的意义建构折射出教师认同和自我了解有待于提升。未来如何改进我国教育学教科书的教师叙写,则是面临的重要新课题。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探析
冯增俊
2006, 24(4): 18-24.  
摘要(14) HTML全文(15) PDF 760KB(0)
摘要:
随着中国高教扩招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如何界定和引导高职教育发展,看法颇多。研究表明,高职教育要避免重蹈一般普通院校之辙,必须在坚持高等技艺性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技艺与人文结合,走从纯粹技艺性到技艺与研发结合再到技艺、研发与学术性应用融合一体的新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道路。现阶段,中国高职教育在强化技艺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有重要时代意义的。
教育、语言与生活
刘良华
2001, 19(1): 29-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5
摘要(14) HTML全文(9) PDF 520KB(0)
摘要:
原本在生活中,教育自从借助书面语言而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以来,逐步因离开生活而带来危机。返回生活世界是当代教育革新的一个基本主题,但教育返回何种生活却成为问题。只有将“生活世界”理解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种运作方式,只有将“语言”合理地植入生活世界中,才算是没有亏待“生活世界”的价值,才有可能摆正教育与生活以及教育与语言的关系。
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的回顾与改革
黄济
1991, 9(2): 1-6.  
摘要(31) HTML全文(17) PDF 639KB(0)
摘要:
《教育大辞典》书院样条选刊
1987, 5(4): 84-84.  
摘要(20) HTML全文(17) PDF 124KB(0)
摘要:
学生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李绍珠, 张大良
1994, 12(3):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60.1994.03.010
摘要(4) HTML全文(8) PDF 594KB(0)
摘要:
简讯
1984, 2(2): 10-10, 62.  
摘要(12) HTML全文(16) PDF 298KB(0)
摘要:
专家教师的教学专长的知识观、技能观与成长观
胡谊
2000, 18(2): 58-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8
摘要(1) HTML全文(6) PDF 690KB(0)
摘要:
在新教师向专家教师转化过程中,教学专长是其关键内容。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教学专长是专家教师必备的一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从技能获得角度,教学专长又是专家教师具有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和即席创作的能力。从新教师向专家教师转化过程中,教学专长的获得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教育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推断——相关方法原理与实例应用
黄斌, 方超, 汪栋
2017, 35(4): 1-14, 1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1
摘要(53) HTML全文(24)
摘要:
近二十年来,因果关系推断方法快速发展成熟,并逐渐占据微观计量方法领域的主流地位。本文首先对因果关系推断方法兴起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其次,探讨了判定因果关系需满足的三个条件,对在实验数据和非实验(观测)数据条件下进行因果判定的主要困难,以及观测数据研究中异质性残值的产生原因与构成进行了剖析;其三,借助小班化教学与"新机制"改革效果评价的实际案例,依次阐述了断点回归、工具变量、倾向得分结合倍差等准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过程;最后,对准实验研究所面临的内部有效性质疑进行了回应,强调对选用方法背后隐含假设进行稳健性检验的重要性。
体操技术动作综合能力教学过程的探索
茅宗道
1988, 6(1): 61-67.  
摘要(14) HTML全文(15) PDF 788KB(0)
摘要:
校园伦理论纲
宋晔, 班华
2003, 21(4): 17-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4.009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878KB(0)
摘要:
“校园伦理”与教育伦理、梗固文化等概念虽有密切联系,却又县有不同内涵,它是校园内部发生的神圣而有人文本性的伦理关系总和.将其作为独立命题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在强调教育共同体所担负的教育责任的同时,突出校园伦理主体精神对话的意义。校园伦理的主体、宗旨和活动方式均不同于其它社区中的伦理,它具有独特的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人际关系调节和育德、育人方面的功能。在校园伦理建设中,要重视核心价值与主要责任美系定住、不断提升校国伦理品味、处理好校园伦理的结构性生和制度性等问题。
扎荣茨汇合模型述评
俞国良, 池丽萍
2008, 26(3): 41-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8
摘要(12) HTML全文(3) PDF 738KB(0)
摘要:
出生顺序对个体智力发展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貌似简单却倍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扎荣茨对此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 提出了这一领域有重要影响力和解释力的汇合模型。该模型认为, 由父母和子女们的智力水平共同决定的智力环境将影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章梳理了汇合模型的发展与完善过程, 对扎荣芙有关出生顺序的研究进行了评价, 指出了其学术贡献并重点分析了这些研究的局限。
1995, 12(3): 94-96.  
摘要(4) HTML全文(2) PDF 182KB(0)
摘要:
香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冯增俊
1997, 15(2): 23-30,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3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1026KB(0)
摘要:
市场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伦理困境与政策选择
刘世清
2005, 23(4): 17-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3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276KB(0)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主要表现为市场力量与机制介入、公共教育权力的转移以及学校自主权的提升。但是随着市场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深化, 教育的选择性、公益性、公平性与竞争性等一系列改革伦理问题也不断凸显。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改革与决策的伦理质量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多方参与相统一, 坚持差异公平与弱势补偿相统一, 坚持个体选择与教育公益相统一, 坚持分类管理与公平竞争相统一。
超越传统:走向批判与本土化的比较教育学
杨明全
2015, 33(4): 23-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04
摘要(35) HTML全文(19)
摘要:
比较教育学即将迎来学科创立200周年。在经历了多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之后,当代比较教育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走向“批判”并回归“本土化”。伴随着传统的“描述与借鉴”范式的日趋式微,比较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由此带来了批判性的学术话语。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功能被重新定义,聚焦本土化问题成为新的取向,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国际性”与“本土化”之间寻找新的融合点与平衡点。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鲁洁
2005, 23(3): 9-16, 37.  
摘要(9) HTML全文(8) PDF 337KB(0)
摘要: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 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 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在道德存在观上, 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 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 “人应当如何生活?”是道德的基本提问。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建构有道德的生活。二、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 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们不断丰富、提升、反思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德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传授知识的课程, 而是经验课程。三、在学习观上, 从单向认知转向多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进行学习, 课程中的互动表现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 学习者与教材等的对话, 学习者自我经验的反思。
育人为本论教育
朱本
1991, 9(1): 33-38.  
摘要(9) HTML全文(9) PDF 508KB(0)
摘要: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
王申连, 郭本禹
2013, 31(3): 49-55.  
摘要(54) HTML全文(35)
摘要:
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以及对客观精神的理解的方法,描述整个心理生命结构系统、心理生命的发展和心理生命的差异。他的描述心理学为后来的描述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教师的培养与教育理论的学习
[英] M·B·萨瑟兰
1994, 12(3): 19-26.   doi: 10.16382/jcnki.100519903.004
摘要(1) HTML全文(7) PDF 889KB(0)
摘要:
学习不良儿童言语交际策略的理解与运用
俞国良, 闫嵘
2006, 24(1): 43-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7
摘要(23) HTML全文(9) PDF 226KB(0)
摘要:
言语交际策略是个体根据特定社会习俗, 通过语言表达和理解意图, 从而实现交际目标并获得良好社交效果的一种能力。它是言语、社交习俗和元认知三种知识成分的有机结合。以往研究表明, 与一般儿童相比, 学习不良儿童在言语交际策略的理解与运用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言语交际策略研究, 将为进一步探索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技能缺失的原因, 以及社会认知发展的内部规律提供新的视角, 因而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数量化方法探
陈玉琨
1985, 3(2): 7-20.  
摘要(23) HTML全文(17) PDF 1311KB(0)
摘要:
第二语言学习的利与弊:语言与认知的角度
王瑞明, 焦鲁, 范小月, 刘聪
2016, 34(1): 90-9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3
摘要(31) HTML全文(11)
摘要: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第二语言学习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从个体语言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学习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方面,大量的实验证据证明双语者在执行功能方面表现出优势,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观点。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方面,很多研究发现双语者存在词汇通达劣势,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这种影响是暂时的,甚至双语者的某些语言能力还会好于单语者。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要加强对第二语言学习利与弊的系统研究,探讨第二语言学习利与弊的发展轨迹和内在机制,而且应该尝试使用因果设计更直接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对个体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影响。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家长教育观念研究
俞国良, 辛涛
1995, 13(3): 87-9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11
摘要(5) HTML全文(5) PDF 664KB(0)
摘要:
具有鲜明学术风格的教育理论刊物——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看法和建议
马平, 王汉澜
1993, 13(3): 9-11.  
摘要(22) HTML全文(6) PDF 409KB(0)
摘要:
元教育理论研究纲略—“教育”意义的探索
周浩波
1995, 13(1): 15-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02
摘要(3) HTML全文(0) PDF 1163KB(0)
摘要:
德国精英大学计划:特点与特色
陈洪捷
2016, 34(3): 4-6.  
摘要(52) HTML全文(34)
摘要:
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的几个问题
王嘉峰, 谭建忠
1984, 2(4): 15-20.  
摘要(22) HTML全文(12) PDF 679KB(0)
摘要:
关于弹性学分制与我国高校收费的思考
徐颖
2006, 24(1): 28-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6
摘要(16) HTML全文(9) PDF 181KB(0)
摘要:
本文对以学分取代学年作为高校收费的计量单位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弹性学分制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自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 帮助学习者更加主动地掌握着学习费用并提高其学习收益。
教学模式种种(一)
1986, 4(2): 24-24.  
摘要(26) HTML全文(14) PDF 133KB(0)
摘要:
国际法与中国的私立学校——兼论“民办教育”的概念问题
袁征
2017, 35(6): 27-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4
摘要(47) HTML全文(25)
摘要:
中国私立教育的重建已经超过三十年,但是,除了幼儿园外,私立学校仍然非常弱小,总体情况远不能跟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权利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法的规定受到忽视。本文研究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关于教育的条文,探讨它们在中国的效力和对于私立教育的作用,并对"民办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
高等教育规划的过程与规划工作者
[法] S·路里埃
1988, 6(3): 39-44.  
摘要(9) HTML全文(4) PDF 660KB(0)
摘要:
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 做好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万琳
1984, 2(1): 45-50.  
摘要(7) HTML全文(17) PDF 795KB(0)
摘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五人谈
王英杰, 陈洪捷, 胡建华, 张红霞, 肖甦
2016, 34(3): 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1
摘要(55) HTML全文(28)
摘要: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教育部也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2016年工作要点之一。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尤其是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在这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五位学者分别就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情况展开笔谈。
关于中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问题
杜成宪
1996, 14(1): 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01
摘要(15) HTML全文(10) PDF 905KB(0)
摘要:
对“教劳结合”中的“教”和“劳”的再认识
刘世峰
1995, 13(3): 37-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4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910KB(0)
摘要:
初为人师的困惑与解决——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理论模型构建
周寰, 衣新发, 胡卫平
2014, 32(2): 67-73.  
摘要(51) HTML全文(30)
摘要:
实习教师在初次接触教育实践过程中,几乎都会体验到理想与现实不相符合的“现实冲击”(reality shock)。这一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教育实习的积极作用,还可能导致实习教师在入职阶段的适应困难,甚至放弃教师职业,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实习教师“现实冲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对“现实冲击”的内容、结果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有利于实习教师自身、师范院校以及实习学校进一步认识这一现象,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教育实习现状。
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高伟
2006, 24(1): 8-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02
摘要(22) HTML全文(6) PDF 277KB(0)
摘要:
当代教育是无“根据”的教育。教育研究有本质说而无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方式。教育哲学必须究问本体论, 也就是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以领悟存在的方式来成就其存在, 这种存在方式称为生存。因此教育哲学也就是究问生存论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教育。生存论以人存在的时间场域为起点, 追问人存在的时间性、意义性和体验性。教育的意义在于完成人的美好生存, 为此何谓生存、何以生存、以何生存相应地构成生存论教育哲学的主要题域。回归本体的教育即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试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
姜国钧, 杜成宪
2005, 23(1): 65-75.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931KB(0)
摘要:
本文以对中国古代教育名人数、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创新点、教育规模和教育赝量增长变化的统计和描述为依据,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个周期6个阶段,并对各周期教育结构的总体特征作了简要的概括。
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
吴康宁
1999, 17(3): 10-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1
摘要(7) HTML全文(5) PDF 790KB(0)
摘要:
德育对青年一代的价值导向初探
古人伏
1994, 12(1): 39-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05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781KB(0)
摘要:
教育史研究国际化与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以舒新城为个案的考察
陈桃兰, 田正平
2013, 31(2): 74-79.  
摘要(46) HTML全文(19)
摘要: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一方面自觉、深入地思考和回答了教育史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关注国际史学研究新动态,积极借鉴西方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舒新城对教育史研究“国际化”和“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为教育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浅析教育学教材的科学性
邓银城
1991, 9(3): 57-62.  
摘要(11) HTML全文(19) PDF 723KB(0)
摘要:
学生不良问题课堂教学对策的思考
胡兴宏
1993, 11(2): 71-80.  
摘要(15) HTML全文(12) PDF 1073KB(0)
摘要: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文化与精神遗产:以陶孟和为例
周勇
2007, 25(3): 76-81, 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6
摘要(23) HTML全文(7) PDF 261KB(0)
摘要:
虽然开创教育社会学的陶孟和并没有创作出一部有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社会学专著, 而其所属集团的上层地位与精英意识也使得他无法走进底层或边缘群体的教育生活, 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教育社会学遗产:这份遗产包括他对教育的关注, 试图以社会学视野的教育变革来追求民主政治、改良社会的学术理想, 他以独立学人的姿态在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复杂的人事关系中为追求这一理想付出的政治努力, 以及他为认识、改造中国社会做出的教育学术贡献。
敏感期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
周加仙
2010, 28(3): 50-53, 67.  
摘要(66) HTML全文(41)
摘要:
敏感期是指大脑的结构或者功能容易受到特定刺激影响的阶段。敏感期的可塑性机制有轴突的精化、突触的形成与消除、突触的巩固三种。敏感期的启动要达到三个条件:(1)必须提供精确可靠的信息。(2)神经回路必须有适当的兴奋与抑制连接。(3)必须激活神经回路的可塑性机制。敏感期的结束机制也与可塑性的机制有关。
论工程技术教育的类型和层次
黄克孝, 成永林, 沈纯道
1985, 3(3): 57-63.  
摘要(13) HTML全文(12) PDF 809KB(0)
摘要:
论教育存在问题的结构
吴康宁
1986, 4(1): 9-17.  
摘要(4) HTML全文(20) PDF 1008KB(0)
摘要:
全面评价荀况的教育思想
张瑞璠
1985, 3(1): 71-82.  
摘要(17) HTML全文(9) PDF 1328KB(0)
摘要:
传播效果研究与学习理论关系之解读
王光荣, 梁敏学
2012, 30(3): 67-71.  
摘要(45) HTML全文(28)
摘要: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传播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深受心理学的影响,因此传播效果研究自然也烙上了心理学的印记;作为传播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心理学,目前已具备多种研究方法和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由于研究对象的交叉,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理论与传播效果研究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心理学有望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为我国传播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使我国传播学研究早日突破重复和模仿欧美的桎梏,创造独立的研究体系。
当代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中国经验—叶澜主编“‘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评析
庞庆举
2015, 33(2): 121-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8
摘要(44) HTML全文(20)
摘要:
深刻反思当代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谭晓玉
1999, 17(3): 26-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3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685KB(0)
摘要:
关于本市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咨询报告
汪燮华, 王鸿仁, 梁镜清
1984, 2(3): 94-96.  
摘要(10) HTML全文(4) PDF 354KB(0)
摘要:
转识成智:现代教学的认知价值追求
徐超富
2014, 32(4): 23-29.  
摘要(28) HTML全文(23)
摘要:
学校教育为了满足培养现代人的需要,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现代教学的认知价值取向应该是追求“转识成智”。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但要真正实施和做到“转识成智”,还面临制度、观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干扰和阻碍。为此,我们提出了质疑求知、实践锤炼、开放课堂场域、开发现代教学技术的转智功能和方法论指导等应对策略。
由楚简中“教”族字的使用看楚人的辩证“教学”观
高华平
2012, 30(1): 70-76.  
摘要(33) HTML全文(17)
摘要:
《尚书·说命》篇“学学半”一语中的两个“学”字,向来被认为前一个读“教”,其“古文”为“斆”;后一个为学习的“学”。从楚简文字资料来看,“斆”、“學”二字都是古文“学”字。在楚简文字中,“教”、“学”二字都可以表示“教”,也都可以表示“学”,这属于楚简“教”族字中特有的“反义共字”现象,反映了楚人教育思想中浓厚的辩证法精神。
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及启示
侯怀银, 李艳莉
2011, 29(3): 82-90.  
摘要(33) HTML全文(29)
摘要:
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经历了教育科、教育学院、文学院下设教育学系、重设教育学院四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特征:培养目标上注重学术性和社会应用性结合; 课程设置上注重面向实践,必修选修结合; 教师队伍以国外留学生为主; 生源稳定,占学校总人数比例较高; 教学管理标准规范且不失灵活; 学生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大夏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提供了以下启示:教育系科在讲求学术性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应用性的发挥; 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整合;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要注重“三结合”; 学生培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育史资料书的典范——试析孟宪承等对《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的编纂
文正东
2010, 28(1): 75-80.  
摘要(43) HTML全文(15)
摘要:
为了帮助初学者学习中国教育史,孟宪承等编纂了《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通过对编者的编纂思想和编纂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编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教育史学术人才的训练,讲究选材、编排,最终编纂出这本堪称典范的教育史资料书。
“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
任海涛
2017, 35(2): 43-50, 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5
摘要(63) HTML全文(40)
摘要:
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展开, 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 这对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园欺凌不利。清晰厘定校园欺凌概念是有效防治该现象的必要前提。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 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 对于治理该现象不利。校园欺凌概念应该从狭义上界定, 它不应该包括校外入侵, 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狭义校园欺凌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学生作为欺凌者的责任, 教师作为欺凌者的责任, 对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不力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并对这些责任进行相关规定, 才能够有效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
人格判断的准确性:信息数量和质量的作用
陈少华, 曾毅
2013, 31(4): 69-74,81.  
摘要(66) HTML全文(36)
摘要:
良好的信息是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重要调节变量, 信息是否良好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数量假设认为, 判断者对判断目标的人格信息了解越多, 其人格判断越准确。当信息数量有限时, 内隐人格理论和假定相似性会通过额外信息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在信息数量相同的条件下, 信息质量决定了判断的准确性。对于准确的人格判断, 价值信息比事实信息更有效, 私密信息比公开信息更重要。此外, 情境强弱对行为信息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判断者与判断目标的熟悉度和关系质量是获取信息的关键。未来的研究应着手解决信息数量与质量的量化、人格判断的生态效度及其与其他变量交互作用等问题。
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思考
葛新斌, 郭齐家
2003, 21(4): 64-70.  
摘要(4) HTML全文(4) PDF 796KB(0)
摘要: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源自西欧的现代化的“全球化”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的特点,决定了垒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只能是在“古今中西”多种异质性教育资源的冲突与融合中,通过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有机整合,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这一基本模式。
全面理解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编写《新编教育学教程》的一点体会
叶澜
1991, 9(2): 15-18.  
摘要(22) HTML全文(19) PDF 509KB(0)
摘要:
略论课堂学习中的动机作用—兼评奥苏伯尔的动机观
邵瑞珍, 皮连生, 吴庆麟
1983, 1(2): 48-83.  
摘要(8) HTML全文(20) PDF 659KB(0)
摘要: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发展的阶段性
王孝玲, 马和民
1986, 4(2): 65-68.  
摘要(16) HTML全文(16) PDF 344KB(0)
摘要:
在规范管理中释放科研生产力:经费管理的国际比较
林拓, 袁锦贵, 范楠楠
2016, 34(4): 7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10
摘要(42) HTML全文(30)
摘要:
在国家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经费对科研创新支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严格科研经费管理也成为共识,因而,科研经费的管理面临着刚性严格规制与柔性创新激发的两难选择。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发现,破解难局的关键在于,既要在尊重科研规律的基础上强化经费管理,又要在规范管理中促进科研创新,由此形成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预防型,重在经费使用者的自律与使用活动的监督;二是全成本型,以科研创新主体及创新活动的全成本核算为标准,明确科研成本补偿机制;三是绩效型,以经费使用绩效为核心,聚焦科研成果创新与转化。三者互动交织构成有机整体,从而在经费规范管理中释放科研生产力。
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间题
葛新斌
1997, 15(1): 82-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12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904KB(0)
摘要:
道德具身性的元分析研究
苏彦捷, 孙芳芳
2014, 32(2): 88-96.  
摘要(50) HTML全文(27)
摘要: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的感知觉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将物理变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发生变化这一探讨方向命名为“道德的心理物理学”。元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个体的感知觉与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这种效应是否受到某些变量的影响。元分析纳入42个研究,共包含2962名被试。研究结果表明道德的具身认知效应显著,具体感知觉与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之间存在相关(r = 0.19, p < 0.01)。“被试来源国家”这一变量的调节作用显著(Q = 79.454, df = 41, p < 0.001)。
知识与思维—二程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
吴宣德
1990, 8(3): 51-59.  
摘要(11) HTML全文(15) PDF 881KB(0)
摘要:
描述心理发展的三种途径
桑标
1997, 15(1): 48-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6
摘要(11) HTML全文(7) PDF 620KB(0)
摘要:
四海择珍 学术至上
熊川武
1993, 13(3): 29-32.  
摘要(6) HTML全文(7) PDF 562KB(0)
摘要: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特色及启示
黄兆信, 张中秋, 赵国靖, 王志强
2016, 34(2): 39-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5
摘要(52) HTML全文(20)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高校掀起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演变的第二次学术革命以来, 英国大批高校纷纷开始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实践。英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在政策上给予的支持、引导和规范进一步推动了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为创业教育的繁荣提供了根本保证。反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可以从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扶持力度、品牌效应等四个方面得出如下启示:第一, 积极开展对高校新型办学模式的探索;第二, 构建突出创新思维的课程体系;第三, 加大对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扶持力度;第四, 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第五, 发展专业性的创新成果服务机构。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工作记忆的解释
李其维, 曾守锤, 王顺妹
2005, 23(2): 5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7
摘要(2) HTML全文(3) PDF 487KB(0)
摘要:
对工作记忆的增长可以(部分地)解释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发展的假设做了检验。127名3—5岁儿童接受以下测验:“Tom说”游戏任务作为现实性监测发展的评估;数字倒背广度测验作为工作记忆能力的测量;数字顺背广度作为短时记忆能力的测量;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的言语分测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数字倒背广度可以显著地预测现实性监测的成绩,表明随着可用的心理资源的增加,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的能力在增长。现实性监测与数字顺背广度的相关不显著,表明内容记忆与源记忆是分离的。
若干德育问题上经由比较后的发现
张人杰
2002, 20(4):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1
摘要(3) HTML全文(3) PDF 984KB(0)
摘要:
本文选取四个问题, 通过对中外研究结果的比较, 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经由比较后发现:(一)在德育的重要性的把握上, 宜采"社会变迁论", 因为它的解释力胜于"道德危机论"; (二)在德育的"瓶颈"的识别上, 不谋而合之处多于我们的预计, 相异之处也不乏其价值; (三)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 都已发生明显的变化, 以寻求个体与群体之间新的平衡点; (四)在使德育走出困境的途径的抉择上, 一般更倾向于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但仍有相当大的深究空间。
纪念著名教育家孟宪承教授逝世三十周年
周谷平
1997, 15(3): 73-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10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764KB(0)
摘要:
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
刘金花
1995, 13(4): 51-58.   doi: 10.16382/j.cnki.1000-560.1995.04.006
摘要(12) HTML全文(4) PDF 626KB(0)
摘要:
关于《育人为本论教育》一文的几点看法—与朱本同志商榷
陈信泰, 孙振东
1992, 10(2): 51-55.  
摘要(13) HTML全文(17) PDF 595KB(0)
摘要:
社会参与教育教育面向社会—“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刍议
叶立安
1990, 8(3): 81-87.  
摘要(10) HTML全文(10) PDF 715KB(0)
摘要:
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透视与对我国的启示
段斌
1991, 9(4): 59-65.  
摘要(35) HTML全文(21) PDF 766KB(0)
摘要:
胡适与中国公学
季维龙
1993, 11(4): 75-85.  
摘要(25) HTML全文(15) PDF 1338KB(0)
摘要:
百年大计,根在树人—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的办学之道
吴雯
2013, 31(4): 82-88.  
摘要(67) HTML全文(33)
摘要:
张寿镛在担任光华大学校长期间, 始终重视学生精神的培养, 在其影响之下, 光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爱国精神、艰苦办学精神等核心思想;教育思想上, 他关注学生的心理建设, 强调知行合一, 中西并重、兼容并包, 注重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 并着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精髓来锻造学生。此外, 张寿镛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 抗战时期与张元济、何炳松、郑振铎等人一起, 在上海秘密抢救大量古籍, 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柏林大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研究
张小杰
2003, 21(2): 69-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8
摘要(2) HTML全文(0) PDF 1057KB(0)
摘要:
柏林大学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领导创办起来的,洪堡的办学思想与他制定的办学原则对柏林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其中也包括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洪堡追求的是学术自由,但他却把柏林大学置于政府强有力的控制之下,正是这种控制妨碍了柏林大学模式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对于柏林大学的创办,尤其是对柏林大学模式的设计以及该模式基本特征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施莱尔马赫(F.E.D.Schleiermacher)。《柏林大学章程》主要是他的作品。该章程具体规定了柏林大学的基本组织结构、柏林大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洪堡、施莱尔马赫等人描绘和设计的大学模式(包括学院制、教授会制、讲座制、利益商谈制等)最终成为德国各大学的发展模式,对美、日等国的大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六章新诠——论孔门军事教育的重要地位
高培华
2007, 25(2): 65-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12
摘要(13) HTML全文(4) PDF 116KB(0)
摘要:
春秋官吏文武不分职, 平时理政治民, 战时出为带兵的各级将领, 与此相应的“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其中以“射、御”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教育, 是每位学子必修的基础课, 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孔子所办私学也是这样。孔门七十二子“身通六艺”, 都是武艺娴熟颇具军事才干的。即使素来不以勇武著称的颜渊, 也有十分出色的军事才能。这些在《论语》中都有反映。
全国教育理论刊物协作会第五届年会纪要
1994, 12(1): 95-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12
摘要(14) HTML全文(3) PDF 342KB(0)
摘要:
教育的两难境地与学校创收
王晋堂
1988, 6(2): 67-71.  
摘要(21) HTML全文(19) PDF 600KB(0)
摘要:
论教育研究的历史意识与逻辑意识
郭元祥
2000, 18(1): 29-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3
摘要(7) HTML全文(2) PDF 918KB(0)
摘要: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 批判了教育研究中历史与逻辑相脱离的现象, 探讨了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历史观, 考察了教育历史与教育逻辑的关系, 认为教育研究应具有历史意识和逻辑意识。
功能分解与心理的整体模块性———J.福多的 “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批判
熊哲宏, 李放放
2004, 22(1): 56-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9
摘要(9) HTML全文(2) PDF 240KB(0)
摘要:
论文对J福多所谓“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 (即把认知系统划分为“输入系统”与“中心系统”)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他的这一分类法既在方法学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也得不到现有实验证据的任何支持; 它在理论上肢解了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导致一种心理的局部模块性), 对认知心理学研究造成了严重误导。
非智力因素与素质教育—兼评燕国材与马兆掌之争
马文驹
1992, 10(4): 73-76.  
摘要(10) HTML全文(19) PDF 447KB(0)
摘要:
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梁平
2000, 18(2): 50-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7
摘要(4) HTML全文(4) PDF 744KB(0)
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作者主张:(1)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区别于概念、规则的学习结果,因而必须专门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2)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由紧密联系的四个环节组成: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评价学习结果。(3)问题解决学习任务分析包括: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分析问题解决成分与过程;分析知识的组织结构与问题图式。(4)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与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应根据问题解决成分技能教学、知识整合教学与问题图式教学的需要进行。
范德堡教育领导力评估: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估方式
[美]J.墨菲, E.戈德林, S.艾略特, X.克雷文斯, A.波特
2011, 29(1): 1-10.  
摘要(54) HTML全文(35)
摘要:
校长领导力的评估和评价是问责制和学校改进的重要部分。设计精确, 执行主动, 并妥善实施的评估能有效提升组织绩效并筛选出未来的领导者。但由于缺乏评估和监控领导者绩效的专门、有效的工具, 优质学校领导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形成了新的校长领导力评估工具的概念体系:范德堡教育领导力评估。我们以对领导力的界定和对领导力重要性的观察展开研究, 进而提出校长领导力模型, 本模型是在与领导力评估, 学校绩效和学生成功的大背景下的领导力行为概念相匹配的情况下提出的。根据对学习型领导文献的细致梳理, 聚焦于论证以教学领导为核心从界定和衡量改善学习的领导行为中看范德堡教育领导力评估模型与现有评估工具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概念模型和以学习为中心领导的建构为基础的研究, 进而介绍了范德堡教育领导力评估。这种新的评估工具旨在评估校长的以学习为中心的领导行为。
透视和促进ASD学前儿童“社会脑”发展——神经可塑敏感期的教育干预模式之建构
周念丽
2013, 31(2): 49-55.  
摘要(47) HTML全文(27)
摘要: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社会认知能力薄弱。原因在于,他们在接受和处理来自他人的情绪刺激以及识别他人面部特征时,相关的皮质活动处于弱激活状态或异常区域激活。通过对处在神经可塑敏感期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可促进其“社会脑”的发展,而这必须有机整合专家系统、技术系统和数据系统。
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
吴洪成
1996, 14(2): 55-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7
摘要(11) HTML全文(5) PDF 734KB(0)
摘要:
杜威的探究性教学论:出场语境及其视域偏差
唐斌
2014, 32(3): 55-62.  
摘要(66) HTML全文(24)
摘要:
杜威思想是在消解二元主义中逐步出场的。在终结大写实在的过程中,杜威通过对现代科学以及小孩触摸火焰等过程的现象学分析,构建了实践实在论并由此提出了“从做中学”及其探究性教学理论,弘扬了教育的现实性。但知识学习过程并不能完全与此等同,还需要解释学与学习论等相关理论的支撑,而杜威并未清楚意识到这一点,由此导致了其理论的某些偏差:用“认识”与“认知”遮蔽了“理解”与“学习”,因而他对赫尔巴特的批评就并非充分合理。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场域转换及惯习重构
阮成武
2019, 37(5): 128-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1
摘要(74) HTML全文(47) PDF 705KB(0)
摘要: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与学生相对应和互动的关系性存在,是在特定的教育场域内形塑一定惯习的社会行动者。其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年龄夹角,导致既有惯习与持续转换的场域之间形成冲突。基于A大学若干个案的叙事研究,以场域转换与既有惯习的矛盾运动为解释框架,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过程进行考察。提出高校教师应采取能动性的行动策略,根植于最初性情倾向系统又应随场域转换而不断实现惯习重构,以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
关于现行三年制中师教学方案的思考
施良方
1996, 14(3): 47-51.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8
摘要(1) HTML全文(4) PDF 498KB(0)
摘要: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苗春德
1993, 13(3): 21-23.  
摘要(9) HTML全文(14) PDF 416KB(0)
摘要:
未来的挑战与国际教育的未来
施良方
1991, 9(4): 87-95.  
摘要(15) HTML全文(9) PDF 1072KB(0)
摘要:
中高考数学试题难度的认知任务分析
邵志芳, 李二霞
2010, 28(1): 48-52.  
摘要(41) HTML全文(18)
摘要:
本研究根据邵志芳和余岚(2008)设计的CTA评定框架和程序,以李二霞和邵志芳(2009)提出的试题难度多项指标,对近三年(2007~2009)的上海市中考和高考数学试题进行事前难度评定。结果表明:(1)多名评定者对试题的评定呈现极其显著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了CTA方法的信度良好;(2)上海市高考数学试题难度在近三年中呈现“偏难→偏易→偏难”波动,而中考数学试题难度在近三年中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师生关系畸变
刘继青
2008, 26(1): 20-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5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282KB(0)
摘要:
从书院到学堂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繁多而复杂,但中国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学校与社区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使学校相对全面地游离于社区共同体之外,从而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结合与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移植外来模式而建立起来的近代学校.毕竟生长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在西化的形式中。容纳了各种不同且常常相互冲突的社会力量、文化因素,从而使近代师生关系呈现出混乱、失序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学校的师生关系,不过是变化了的制度形式及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
黄崴
2001, 19(1): 19-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4
摘要(6) HTML全文(20) PDF 975KB(0)
摘要:
在总结现有的典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依次分为古典教育组织理论一效率为本模式、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一人本模式、教育管理科学理论一理性为本模式以及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一多元整合模式等,然后分别对这些理论及其模式的历史演变、基本观点和基本特性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四种理论和模式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还就如何借鉴这些理论和模式提出作者的看法。
王艮与王守仁教育思想之比较
张树俊
2001, 20(2): 91-96.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706KB(0)
摘要:
守仁与王艮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两人的教育思想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差异。由于教育目的的差异,在教育对象上,王守仁把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为官之人和官宦子弟,而王艮则主要集中于平民百姓。王守仁与王艮都提倡“乐学”,但怎样做到乐学,王守仁只注意到了教育的环境和方法,而王艮则认为“乐学”的关键在于消除“私欲”。在“知”、“行”结合的问题上,两人也有差异,王守仁的“知”、“行”结合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的,重在强调“心”的作用,而王艮则重在强调从百姓日用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获取真知。
学生小组辅导中的价值体脸
张声远, 章本荣
1997, 15(1): 80-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11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313KB(0)
摘要:
论教育考试的功能性缺陷与价值冲突
王后雄
2008, 26(1): 47-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8
摘要(3) HTML全文(10) PDF 406KB(0)
摘要:
迄今教育考试在基础教育发挥着其他要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 教育考试自身存在着“利弊兼具”的功能性缺陷, 正反映了它作为一种考试内在的矛盾以及人们对待这一问题的价值分歧与冲突, 考试恰恰是在动态处理这些矛盾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就是要在考试功能正向性与负向性、考试系统内部与外部、考试的社会性与合目的性之间寻求契合与平衡, 发挥教育考试的正面功能, 实现教育考试目的和价值的回归。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石中英
2001, 20(2): 36-45.  
摘要(7) HTML全文(2) PDF 942KB(0)
摘要:
本文概述了波兰尼的个体知识和缄默知识理论,分析了其对于近代以来形成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知识观的革命性意义,介绍了其在英美教育学领域内的一些主要影响,并努力结合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就其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意义开展进一步探索,以促进人们对我国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认识论基础的反思和重构。
回顾与思考—中小学教材建设40年(1949-1989)管窺
叶立群
1992, 10(2): 1-32.  
摘要(6) HTML全文(8) PDF 3485KB(0)
摘要:
民国时期社会课程史论——以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的考察
阳光宁
2007, 25(2): 79-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14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85KB(0)
摘要:
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校社会课程设置的起步阶段。以民国政府历次颁布的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 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要求, 折射民国时期社会科教育的嬗变历程。社会课程理念与实践效果的反差、在“移植的”基础上带有“本土化”倾向、最初是社会变革的成果而最终归宿于政府的政治理念, 为当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淺议我国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陈子良, 黄克孝
1983, 1(2): 61-63.  
摘要(18) HTML全文(14) PDF 352KB(0)
摘要:
用非参数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研究大规模教育考试维度的问题
雷新勇
2007, 25(3): 57-64, 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3
摘要(16) HTML全文(4) PDF 550KB(0)
摘要:
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维度与考试分数的意义解释、考生在考试中的行为表现解释密切相关。利用非参数项目反应理论模型选择试题组成单维量表, 可以达到研究考试维度的目的。选择单维量表试题时, 下界c值的确定, 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用非参数项目反应理论模型对英语考试的三个量表维度研究发现, 从每一个量表中只能选择出一个单维量表, 而不是与每一部分测量的微技能数相应的多个单维量表; 每一单维量表测量的均为该部分不同微技能的组合。这个特征表明这些单维量表均为基本单维量表, 非严格单维量表。无论c值为0.3, 还是0.2, 选择出的基本单维量表均满足弱单调性要求, 整个单维量表的区分功能不会有明显差异。
课程与教学
崔允郭
1997, 15(1): 54-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7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717KB(0)
摘要:
国民政府时期大学委员会考述
田正平, 张建中
2005, 23(4): 88-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13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301KB(0)
摘要:
如何克服行政官僚化的弊病, 是教育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蔡元培在学习法国“学者的行政”基础上, 设立了大学委员会, 以学者指导教育行政, 试图以此解决这一难题。从现实的运作来看, 大学委员会明显与国民党对教育的政治诉求及其集权化原则相左。因此, 这一机构的消亡在所难免。但它所蕴涵的学术化原则, 对今天教育行政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论教育学院公共教育学的困境
童富勇
1992, 10(2): 91-93.  
摘要(13) HTML全文(5) PDF 370KB(0)
摘要:
关于教育系办学现状的个案研究报告——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近年来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教训
王守恒, 周兴国
1999, 17(1): 80-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10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737KB(0)
摘要:
人类教育并非起源于劳动
孔智华
1984, 2(4): 81-82.  
摘要(18) HTML全文(12) PDF 314KB(0)
摘要:
班级社会学探讨
[日]片冈德雄
1985, 3(3): 37-42.  
摘要(15) HTML全文(13) PDF 663KB(0)
摘要:
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
郑金洲
2003, 21(2): 2-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1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970KB(0)
摘要:
在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正日趋体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走向:走向教育理论自身的批判,突出地表现在对教育理论中的理论前提、概念术语、命题等所作的规范性、规则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反思上;走向丰富的教育实践,突出地表现在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注重把握实践问题、转变研究方式、解构研究话语、构成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上;走向多维的综合,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样式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上。
纪律问题的情绪维度与纪律维护
程功, 周跃良
1996, 14(2): 9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12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553KB(0)
摘要:
主体精神: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的本真意蕴
尧新瑜
2003, 21(4): 48-54.  
摘要(6) HTML全文(3) PDF 784KB(0)
摘要:
陆九渊心学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古今学者对其评价不一.其中,眨多于褒。对蕴藏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主体精神更多为世人误解或遮蔽,实际上,象山从道德本体、道德主体和道德方法等层班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张扬主体精神的思想进行了论证和阐述。在呼唤人文关怀和主体精神的现代社会,重新对心学的本真意蕴进行“发明”和“去蔽”,不仅对道德教育创新具有理论借鉴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具有实践意义。
农村教育问题驱动下的量化研究
刘善槐
2017, 35(3): 57-63, 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6
摘要(49) HTML全文(30)
摘要:
在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后,农村教育的量化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研究范式具有“问题驱动”“基于证据”和“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农村教育的量化研究具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以摸清事实为目的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用数据来回答“是什么”;二是以解释为目的的关系性研究,用统计模型来回答“为什么”;三是以决策为目的的构建性研究,用价值模型来回答“如何做”。
城乡社会结构变动与高中教育机会分配——基于甘肃Q县初中毕业教育分流的分析
杨宝琰, 万明钢
2013, 31(4): 27-38.  
摘要(46) HTML全文(25)
摘要:
高中教育机会在人口中的分配形态,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分布特征。研究者基于甘肃省Q县初中毕业教育分流的调查数据, 对县域内的高中教育机会分配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初中毕业教育分流过程中存在性别、阶层结构再生产现象;在中等教育阶段验证和支持了MMI假设和EMI假设, “EMI假设”对于中国情况更具有解释力;非农化和非农职业流动并没有为农民阶层带来高中教育机会的提升, 甚至具有反向作用;体现文化分层的父亲文化程度是决定高中教育机会最为主要的因素。
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
唐莹, 瞿葆奎
1993, 11(2): 1-14.  
摘要(6) HTML全文(11) PDF 1493KB(0)
摘要:
浅谈当代教育科学的数学化-兼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徐玉珍
1992, 10(1): 71-75.  
摘要(16) HTML全文(15) PDF 619KB(0)
摘要:
元认知与教学
杨宁
1995, 13(3): 79-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10
摘要(2) HTML全文(0) PDF 778KB(0)
摘要:
依法规范办学  推动民办学校发展
邹荣祥
2003, 21(4): 92-95.  
摘要(26) HTML全文(21) PDF 502KB(0)
摘要: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文章认为:办好一所民办高校,要理顺办学机制,依法规范办学;要明确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要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专职师资队伍;坚持规范化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有机地结合。
中国语境中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进路和当代使命——基于科学范式形成及其知识图谱证据的分析
赵健, 杨晓哲
2019, 37(5): 92-10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8
摘要(63) HTML全文(30) PDF 3223KB(0)
摘要:
本文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语境中分析了学习科学发展的成就,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学习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问题。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本文概括了中国语境下学习科学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蒙学阶段、心理学范式阶段和当下的科学范式初期阶段。继而通过对中英文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对比分析,证实了科学范式初步的发展进程,同时确认中国学习科学还处于一个学科新知生产机制不健全、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尚未凸显的初级阶段,明确指出了中国学习科学发展的当代使命。
新形势下对“三个面向”的再认识与深化教育改革
贺鸿琛
1995, 13(1): 33-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04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738KB(0)
摘要:
教育实证研究的一般路径: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为例
尹弘飚
2017, 35(3): 47-56, 168, 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5
摘要(68) HTML全文(24)
摘要:
和偏重实证主义认识论和实验方法的“证据为本的教育研究”相比,既强调证据为本、又重视方法多元的实证研究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来说尤为必要。它提倡教育研究者依据严谨的量化或质性探究所得的证据,抽象出经得起逻辑检验的关于特定对象的论断。对中国内地教师情绪劳动的量化与质性探究的介绍展示了教育实证研究的一般路径,即由回顾、反复搜寻和再概念化组成的3R之旅。教育实证研究者应注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理念与经验的平稳转换中丰富我们的理解,并促进知识的增长。
智慧的多元-平衡-整合论
张卫东
2002, 20(4): 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8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783KB(0)
摘要:
从东西方传统文化以及科学心理学研究两大领參对智慧的概念内涵及其心理构念界定予以论述。东西方传统文化关于智慧的性质及其获取途径既有比较一致的观点又存在彼此有差异的思想。智慧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即智慧的显义理论和隐含理论。前者主要从认知、平衡、整合的角度深入分析诠释智慧涵义;后者揭示的智慧多维观主要涉及认知思维、人际交往能力与品性修养。现代科学心理学关于智慧的研究越来越明确地证明智慧心理构念多元一平衡一整合的特性。
“'三个面向'与教育改革"座談会发言摘要
1985, 3(1): 9-36.  
摘要(22) HTML全文(8) PDF 2845KB(0)
摘要: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瓶颈及实践探索
贾文胜, 潘建峰, 梁宁森
2017, 35(1): 47-53, 1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5
摘要(47) HTML全文(26)
摘要:
实施现代学徒制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经济体系互动、扩展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还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抉择。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阐明参与到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相关主体及其利益诉求,本文借助经济社会学“社会建构”这一理论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所面临的制度障碍及其消极影响;并针对当下高职院校构建与实践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制度困境,通过深入剖析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践案例,提出了五大机制制度,为作为基层创新与实践主体的高职院校指出了在当前制度环境下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路径。
系统视阈下教育领导力研究领域、体系与范式构建
许国动, 胡中锋
2013, 31(4): 11-17.  
摘要(50) HTML全文(36)
摘要:
随着领导理论的发展, 领导力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 教育领导学的出现和兴起, 教育领导力也将成为教育领导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文献分析发现, 教育领导力研究多停留在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层面。然而, 教育领导力研究远非如此疆域。在领导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多学科视野下, 教育领导力研究是由体系、领域和范式三个子系统组成, 他们以特定的排列组合方式内聚和耦合成庞大的研究系统。
“制度教育学”管窥
康永久
2001, 19(1): 35-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06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1010KB(0)
摘要:
对二战后兴起的制度教育学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发展历程、基本理念和分析方法作了简明的回顾和分析,并对新时期复兴制度教育学的方法作了初步的展望。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改革
金林祥
1985, 3(2): 51-56.  
摘要(16) HTML全文(18) PDF 704KB(0)
摘要:
理学音乐教育思想初探
张学强
2000, 18(1): 82-87,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10
摘要(9) HTML全文(15) PDF 827KB(0)
摘要:
理学音乐教育思想是理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对先秦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继承, 又体现了理学的特色, 主要表现为将先秦儒家音乐教育思想进一步抽象化。理学家在音乐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见解, 但从根本上来讲, 它仍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音乐教育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音乐教育为德性修养和社会政治服务的倾向过于明显。
重读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
张烨
2009, 27(1): 78-8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9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429KB(0)
摘要:
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重大的教育变革, 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深深根植于社会系络之中, 受制于既有制度基础的深刻影响。依据宏大叙事与微观史实的教育政策制度分析构成了重新解读的重要特征。其中宏观层面三种文化冲突的整体背景, 中观层面的地方教育权力诉求, 微观层面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和基层高校管理者的行为动机与方式构成了重新解读这次变革的基本维度。
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教师评价的认知和偏好
张积家
2007, 25(4): 6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11
摘要(23) HTML全文(9) PDF 238KB(0)
摘要:
研究了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教师评价的认知和偏好。结果表明:⑴评价语言形式影响小学生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名词评价被认知为更强, 更稳定和更有适应性。⑵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的教师评价有不同偏好。被表扬时, 更喜欢名词评价; 被批评时, 更喜欢非名词评价。
略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
孟湘砥
1988, 6(3): 13-17.  
摘要(12) HTML全文(7) PDF 604KB(0)
摘要:
蔡元培的教育法
1986, 4(2): 56-56.  
摘要(10) HTML全文(4) PDF 149KB(0)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计划表
1995, 13(1): 92-95.  
摘要(21) HTML全文(8) PDF 292KB(0)
摘要:
论美育的普遍性
楼昔勇
1990, 8(2): 89-92.  
摘要(19) HTML全文(7) PDF 539KB(0)
摘要:
科学与生产一体化条件下对学生的劳动训练
[苏]Π·P·阿图托夫
1990, 8(1): 1-7.  
摘要(9) HTML全文(15) PDF 616KB(0)
摘要:
青浦县改革数学教学的一项实验研究
上海市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
1986, 4(4): 7-26.  
摘要(14) HTML全文(19) PDF 1836KB(0)
摘要:
论波克维茨的“历史化”教育史学
李先军
2017, 35(4): 99-106, 137, 1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10
摘要(33) HTML全文(25)
摘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波克维茨针对教育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档案迷信等倾向,从社会知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历史化"教育史学思想。历史化教育史学认为:现实与历史是不可分离的,教育者对现实的理解,不能脱离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史研究关注的是现实问题的"当下历史";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交织着知识和权力的相互影响;教育史研究者,应成为批判的行动者;历史发展是非连续性的,教育史应研究历史的断裂。
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
熊川武
1998, 16(4): 9-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2
摘要(8) HTML全文(3) PDF 924KB(0)
摘要:
重温师范大学制的“孟胡之争”——孟宪承与胡先骕关于师范大学制的论争之探析(1925)
张礼永
2014, 32(2): 97-103.  
摘要(59) HTML全文(35)
摘要:
为尽早实现教育普及的目标,近代教育先贤设计了独立的师范教育体制,当中又特别强调高等师范的建设,而有“高师教育分区制”的出台,“六大高师”因之而诞生。上世纪20年代,高师迎来了“升格运动”,历经多年苦心经营才成的“分区制”随之破产,“六大高师”多数倾向转轨为普通大学。特别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先升级为武昌师范大学,旋即“舍师范”而“奔综合”变为武昌大学,此种情形引发了教育先进的担忧,而有恢复旧制的种种呼声及努力。但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对此却不以为然,而孟宪承与之意见相左,故而构成一场教育论争。胡不认可“封闭性”的师资培养方式,主张采用“开放性”的,但是这种理想的计划离中国的现实太远,而且对教育学与师范教育的认识不周全,因而引来孟宪承的批评。这场论争规模虽小,但学术分量很足,对于今日的师范教育改革亦不乏借鉴意义。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社会学分析
张人杰
1999, 17(2): 1-10, 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1
摘要(12) HTML全文(5) PDF 975KB(0)
摘要:
评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对“经典皮亚杰任务”的模拟
王中杰, 熊哲宏
2005, 23(1): 44-50.  
摘要(16) HTML全文(16) PDF 804KB(0)
摘要:
运用联结主义网络来模拟一般认知发展过程已成为近期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特别是以经典皮亚杰任务的模拟为显著特色。本文介绍了关于“永久客体”、“序列”、“守恒”、“天平秤任务”的联结主义网络模拟,着重对这种模拟所引发的理论问题和理论意义作了评价。
日本教育的正负面
[日]天野郁夫
1993, 11(1): 41-48.  
摘要(4) HTML全文(18) PDF 965KB(0)
摘要:
近代中国小学生身体形塑研究
魏珂
2016, 34(4): 29-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4
摘要(63) HTML全文(27)
摘要:
在“强国保种”思想的引导下,学生的身体形塑成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的焦点。近代小学生的身体因政府、舆论和学校规章的外部规训和学生的自我内在塑造而形塑。就外部规训来看,从清末“癸卯学制”颁布开始,政府对学生的身体实施理念与政策双向控制,媒体杂志、学校则分别采取舆论及制定规章来规范学生身体。就自我内在塑造来看,小学生的日记则曝露了其对身体及其身体形塑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他们坚持锻炼身体并把自己的身体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注重卫生习惯培养;面对体罚,强调自省诫勉;注重仪容,穿着大方。近代小学生身体形塑过程呈现出以下特点:内塑转外塑,多重合力;细致化与科学化趋势明显;适塑同步,严禁体罚;全民参与,辐射性强。近代小学生身体形塑效果显著,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陈琦, 张建伟
1998, 16(1): 6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9
摘要(0) HTML全文(1)
摘要:
当前学前教育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潘洁
1984, 2(3): 18-25.  
摘要(18) HTML全文(17) PDF 941KB(0)
摘要:
知觉符号理论刍议
王瑞明, 莫雷
2010, 28(1): 36-41.  
摘要(37) HTML全文(20)
摘要:
认知科学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其中占主流的理论一直是命题符号理论,受体验哲学和体验认知的推动以及知觉和认知的关系发生转变的影响,Barsalou针对命题符号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知觉符号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做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提出后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当然,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教育现象学之反思
苗雪红
2014, 32(1): 32-40.  
摘要(37) HTML全文(23)
摘要:
受现象学哲学思想以及北美教育现象学的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采取现象学态度和方法面对教育生活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取向。现象学为教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与思维方式。为了在教育现象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首先需要考察我国教育现象学的发展,然后回到现象学哲学的思想资源中,从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和致思路径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明确教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规范教育现象学的致思路径,提升教育现象学的理论追求。
20世纪中国学制问题的历史研究
李剑萍
2002, 20(3): 84-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10
摘要(7) HTML全文(11) PDF 718KB(0)
摘要: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其基本轨迹可以抽绎为双轨与单轨、长与短、统一性与灵活性等内在矛盾关系的现代化运动过程。今后较长时期内, 中国学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中间制(Y型学制)向单轨制收拢, 修业年限全程稳定在16年左右, 以“六三”制为基本学制、多样化学制并存, “非制度化”或“去制度化”将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充分的选择机会。
试论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及其与一般条件下人们的认识过程的联系——兼评“对象、条件、任务说”
谭铭
1986, 4(3): 43-50.  
摘要(12) HTML全文(5) PDF 636KB(0)
摘要: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思想与实踐
张文郁
1985, 3(1): 61-70.  
摘要(15) HTML全文(14) PDF 1050KB(0)
摘要:
群体心理和班级建设
白振汉
1984, 2(4): 27-39.  
摘要(6) HTML全文(8) PDF 1316KB(0)
摘要:
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探析:核心素养的视角
崔鸿, 朱家华, 张秀红
2017, 35(4): 54-61,135,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6
摘要(76) HTML全文(46)
摘要:
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是学生在活动参与、项目设计、问题解决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在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中,学生围绕"明确的结果和模糊的任务"进行跨学科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在增强人文素养、培育理性思维、养成主动学习意识、提升个体觉悟、强化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这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在正确把握基础教育科学课程价值、连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接轨热点理念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我国教育发展环境与战略选择的探讨
杨栋樑
1989, 7(1): 25-32.  
摘要(11) HTML全文(16) PDF 915KB(0)
摘要:
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议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五
葛鲁嘉
2005, 23(4): 42-46, 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6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232KB(0)
摘要:
科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五种历史形态。该形态从诞生起, 就有物理主义和人本主义、实证论和现象学两种不同研究取向, 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统一是其一直不懈的努力。该形态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分类, 也有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分类, 关键是心理学研究类别的顺序。该形态的研究方式和方法有实验和内省的地位和作用之争。该形态从诞生就有科学化的问题, 科学化的延伸是本土化的问题。
教育变革的阻抗因素探析
王万俊
1993, 13(3): 61-70.  
摘要(8) HTML全文(4) PDF 1175KB(0)
摘要:
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金林祥, 李庚靖
2000, 18(1): 77-8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9
摘要(6) HTML全文(4) PDF 461KB(0)
摘要: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 他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教育思想。这个思想主要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力图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采取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征,又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人与政治人:陶行知教师角色理论的分析
胡金平
2004, 22(2): 69-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12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564KB(0)
摘要:
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学校不再是知识分子暂时寄身的处所而成为他们的粉神家园,现存政制合法性的阐释者身份和角色普遍遭到了人们的非议,教育学界盛行的是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专业知识人自居者。然而制度化学校教育所赋予教师法定的知识人与政治人双重角色,又成为教师职业中必须面对的矛质与冲突。陶行知虽然从未否认过教育与政治的关联,但仍然有从重知识人角色到重政治人角色的转向。然而他并非认为教师应继续扮演传统的依附性政治人和精英政治的代言人角色,而应转变为独立性社会批判者和民主政治的启蒙者; 其知识人角色则应从经典文化和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解释者及真理的代言人,转变为知识的实践者、真理的探索者以及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巴敦调查团”与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改革
金保华, 喻本伐
2006, 24(1): 84-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1.013
摘要(5) HTML全文(4) PDF 247KB(0)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初, 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 在“巴敦调查团”建议下, 20世纪20年代后, 教会大学按照“更加基督化”方针对宗教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也因之得以残喘。然而, 受制于文化交流的法则, 教会大学宗教教育最终避免不了消亡的命运。
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
王占仁
2016, 34(2): 30-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04
摘要(34) HTML全文(20)
摘要:
系统研究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是从根本上廓清现实存在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模糊认识的重要途径。中国创业教育发端于1988年, 直接榫接创造教育, 是本土创造而不是“舶来品”; 中国创业教育的“六年研究”具有深远的国际背景, 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 政策导向经历了从“以创带就”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拓展; 展望未来, “面向全体”是主流趋势, 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 实现“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是纵深发展的关键, 在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方面构建系统化协同推进的支持体系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冯建军
2005, 23(2): 1-9,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1
摘要(1) HTML全文(3) PDF 895KB(0)
摘要: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相一致,依次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范型:规范伦理、个人主体道德和商谈伦理,与这三种道德范型对应的道德教育范型分别是灌输式的、个人主体式的、交往式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道德教育必须确立双重的任务:既要成为个人主体的催生剂,又要成为个人主体的解毒剂。为此,在弘扬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健全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论教师良心拒绝与正当不服从及其限度
吴元发, 扈中平
2011, 29(3): 21-27.  
摘要(52) HTML全文(17)
摘要:
本文通过假设教师具有“教学人员”与“学者”双重角色,尝试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区分为三类,试图探讨教师基于不同角色而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论证“作为教学人员的教师”由于其职责特殊性,对第一、二类问题应该本着对社会秩序的关怀而进行服从,对第三类问题可以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而进行良心拒绝。指明“作为学者的教师”对三类问题都可以在公众场合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而采取不服从的态度。但基于两种角色的教师行为都应有严格的限度。
文化的阐释:鲁利亚文化心理观与心理学当代发展
孟维杰
2012, 30(2): 57-61.  
摘要(47) HTML全文(19)
摘要:
鲁利亚创建和主张的文化心理观,是其文化历史理论的精髓所在。它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强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挖掘鲁利亚的文化心理观,解读其深邃内涵,无疑对建设和推动当代心理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知识社会学问题
万明钢
1996, 14(1): 29-3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04
摘要(1) HTML全文(5) PDF 579KB(0)
摘要:
学生与课本如何相互作用:通过教育媒介来研究社会化的方法论问题
V·卡尔马斯
2005, 23(1): 28-37.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956KB(0)
摘要:
学校课本被认为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媒介。然而,因为这一主题的复杂性以及方法论障碍,人们很少研究具体课本的影响以及学生与课本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我这里讨论的是把课本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媒介的研究方法论问题,并就研究以及如何理解课本与它们的读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问题提出一些方法。
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意蕴及其限度
李云星, 王良辉, 周跃良
2019, 37(5): 17-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02
摘要(65) HTML全文(45) PDF 561KB(0)
摘要:
技术不仅关涉教育活动,也形塑、影响着教育理论生产。信息技术变革了教育实践形态,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表征认识论的新学校教育认识论,并革新着教育知识生产的逻辑,从而具有深刻的教育理论意蕴。技术内在目的的消解使得信息技术存在教育价值限度,技术二元性则内生了信息技术的教育限度与伦理挑战。面向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重建,需确立"人的生命成长"价值尺度,保持教育的开放性,以解决、回应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限度问题。
心理学研究中的质化运动
麻彦坤
2015, 33(2): 65-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9
摘要(61) HTML全文(30)
摘要:
质化研究作为一种运动在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质化取向日渐融入社会科学主流成为库恩所谓的“规范科学”。最近20年,质化研究扩散到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心理学中的质化研究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衍生出了现象学心理学、扎根理论、话语分析、叙事心理学、直观探究等不同取向,这些研究取向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内在的联系,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方法论启迪,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自觉与自由——儒家私学课程思想及现实意义
吴刚平, 余闻婧
2014, 32(2): 38-43.  
摘要(39) HTML全文(24)
摘要:
自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儒家私学课程呈现出促进个人自发性和判断力发展的自觉特征。这一自觉特征不仅表现在儒家私学以行合知的课程形态中,而且体现在内克外推、共通于乐的课程心理结构中。对儒家私学课程中自觉思想的开掘,不仅有助于揭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而且有助于洞见致使这一根基松动的缘由。
西周春秋时代的教育科目—“言”
张怀通
2007, 25(1): 86-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13
摘要(24) HTML全文(10) PDF 3487KB(0)
摘要: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教育的科目,不是《周礼> 记载的“六艺”。而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记载的书、言、射、御、礼、乐,其中“言”的科目因西周“言礼”而设,又因“言礼”需赋诗言志而有诗教。西周春秋时代的诗,除了“诗”之外,还包括某些有韵的“书”,因此“言”是孔予“六艺”中诗、书的源头。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兼论创新人才的培养
文新华
2004, 22(1): 7-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2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262KB(0)
摘要:
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全面发展不是全才发展, 不影响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在逻辑和哲学上不是对立关系, 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创新人才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的结晶。
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新模式
陈妙云
1997, 15(3): 35-44,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5
摘要(10) HTML全文(4) PDF 856KB(0)
摘要:
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
P郎
1995, 13(3): 25-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3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994KB(0)
摘要: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述评
方展画
1987, 5(1): 59-70.  
摘要(20) HTML全文(14) PDF 1202KB(0)
摘要: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在中国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张春莉, 高民
1996, 14(1): 57-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07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1162KB(0)
摘要: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王伦信
1991, 9(1): 75-83.  
摘要(25) HTML全文(24) PDF 1057KB(0)
摘要:
高中阶段教师职业枯竭的多层研究
高峰强, 王鹏, 张文新
2008, 26(1): 81-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9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377KB(0)
摘要:
通过对29所高中阶段学校763名教师的问卷调查, 探讨了教师个体水平变量和集体水平变量对教师职业枯竭的预测作用。多层分析结果表明:(1)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和工作压力分别对职业枯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且存在学校间差异; (2)学校水平的集体效能变量能显著正向预期工作压力与情绪衰竭、工作压力与非人性化、应对效能和知识枯竭以及应对效能与个人成就感之间的关系。
公民德育的德性化诠释及危机与认识——公民教育在德育政策层面的价值设计和政策反思
薛晓阳
2012, 30(1): 14-21.  
摘要(45) HTML全文(16)
摘要:
公民德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内容,包括对公民责任、民主意识、参与热情及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德育应当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政策设计应当更多体现公民教育的道德立场,而不是一般道德教育的立场。道德教育既不能代替公民教育,同样也不能代替公民德育。严格地讲,公民德育是由公民教育所演生出的教育问题,而不是由一般德育演生出的教育问题。
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
杜成宪
2000, 18(3): 85-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11
摘要(2) HTML全文(0) PDF 525KB(0)
摘要:
中国教育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有关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合理地划分中国教育发展阶段, 有助于把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判定特定时期教育的变革及性质和合理地编排教育史论著体系。20世纪中国的教育理论界先后有过依据朝代更替、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教育实践、阶级斗争等多种中国教育史分期法的探索, 展现出面貌各异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合理的中国教育史分期应以教育实践为主要依据, 也对历史年代、社会形态等外部变化因素有所依傍。
观念世界的教育变革—现代小说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当议
田正平, 陈桃兰
2008, 26(3): 71-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10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741KB(0)
摘要:
现代小说里的教育叙事, 生动地记录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片段, 形象地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变革的时代主题。这些变革虽然只是通过现代小说体现的, 但这种观念形态的呈现对于研究现代教育史有若特珠的价值。它不仅可以拓宽教育史研究的视城、丰富教育史研究的资料, 还可以完善教育史著作的文本写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前人已经取得了一些开拓性的成果, 但仍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淺谈培养学的自学能力
陆亚松
1983, 1(2): 85-88, 96.  
摘要(23) HTML全文(33) PDF 612KB(0)
摘要:
新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
姚继军, 张新平
2010, 28(2): 33-42.  
摘要(47) HTML全文(20)
摘要: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各级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相对均等地配置教育资源,为每一位受教育者尽可能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使其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通过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可以定量地测度新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这对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中国的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在1949年以后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改善,而进一步缩小差距则仍是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任务。
20世纪比较教育学者的历史方法论探析
彭虹斌
2014, 32(4): 1-7.  
摘要(44) HTML全文(29)
摘要:
比较教育学者萨德勒、康德尔、汉斯、施奈德与乌利希运用了历史法;其主要作品大致发表在20世纪初至60年代。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萨德勒等人的历史法在认识论上分为目的论解释和因果性解释两种类型。在具体的历史法应用方面,主要运用的是历史比较分析、历史心理分析、历史宏观与微观分析,不过康德尔、汉斯和乌利希等人的历史法有一些不同。历史研究法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这些学者比较有效地分析了对象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其独特性,并探讨了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不足之处在于其历史法不够全面,没有将统计法、测量法等实证方法纳入进来。
胡适中西融通的文化教育思想
黄书光
1994, 12(1): 63-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08
摘要(1) HTML全文(33) PDF 605KB(0)
摘要:
私立大学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宋秋蓉
2004, 22(1): 73-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12
摘要(4) HTML全文(2) PDF 260KB(0)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为私立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反之, 私立大学的存在与发展, 动摇了中国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传统, 壮大了市民社会的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进化发展心理学
董会芹, 张文新
2006, 24(4): 63-67,95.  
摘要(31) HTML全文(20) PDF 633KB(0)
摘要:
进化发展心理学是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是一种从种系发生来解释人类发展的新理论视角。它试图以达尔文进化发展的机制来解释人类各种心理与行为的进化意义,并通过汇总各个领域的研究资料、设计进化实验等途径和方法来探讨人类心理和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机制。
数能力的模块性———Dehaene的“神经元复用”理论述评
胡林成, 熊哲宏
2008, 26(1): 74-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2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284KB(0)
摘要:
针对人类算术能力的本质与起源问题, 近年来, Dehaene等提出的“神经元复用”理论认为人类的数能力依赖于大脑中预存的神经回路, 这种回路的可变性使其预存的倾向性发生变化, 从而可以表征数字的近似量, 并能够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本文简要介绍了在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认知模型———三重编码模型和相应的神经模块理论———顶叶三回路共存说以及相关的比较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经验证据, 并对该理论存在的问题予以评析。
走向智慧教育观的新境界:怀特海智慧教育观的审视与超越
肖士英
2015, 33(4): 7-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02
摘要(38) HTML全文(19)
摘要:
怀特海率先张扬的孕育于古希腊的智慧教育观,颠覆了现代知识教育观的统治地位,构成了智慧教育观迄今仍被奉为圭臬的经典形态。该智慧教育观尽管以其对教育目的深刻洞察、对知识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化必要性的透彻分析、对智慧教育运用知识方法的精辟揭示、对智慧教育同生活整体内在统一性的精当提炼、对智慧教育节奏和周期的勾勒等内容,对教育哲学和与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却存在着智慧观缺乏彻底性、知识观基础缺乏批判性、德性取向缺场、超主体性意识欠发育等诸多仍被学界所盲视的缺陷。使其由唯主体性取向向主体性取向与超主体性取向相融通的综合取向提升、由直接运用知识取向向基于健全图式运用知识取向演进、由认识论能力论取向向生存状态论取向演进、知识观基础由前批判性取向向批判性取向转变、智慧观基础由非批判性形态向批判性形态提升、德性属性由德性取向缺场向德性取向在场转变等改进举措,能有效消解其上述缺陷,有助于当下学界关于智慧教育观的认知提升到新的境界。
论中国教育思想嬗递的若干特点
李军
1998, 16(4): 64-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9
摘要(4) HTML全文(0) PDF 971KB(0)
摘要:
科技教育与人文精神
徐玉珍
1998, 16(4): 39-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6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749KB(0)
摘要:
技术教育化过程的基本规律探析
李艺, 单美贤
2008, 26(3): 17-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6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943KB(0)
摘要:
技术教育化就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技术进行加工改造, 改变其自在形式, 斌予它以适合于教育主体的需要的形式, 从而使之成为满足教育主体的需要的新的对象的过程。在分析了技术教育化过程是历史的、具体的基础上, 详细论述了技术教育化过程的基本规律。
成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孙世路, 方敬, 易滨
1989, 7(3): 81-90, 95.  
摘要(19) HTML全文(9) PDF 1233KB(0)
摘要:
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李琳琦, 张晓婧
2006, 24(4): 72-81.  
摘要(23) HTML全文(17) PDF 943KB(0)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安徽书院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清代的全面繁荣,明代是其发展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首先详细考证了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最后从徽商、宗族和学术流布等三个角度揭示了明代徽州书院发达的原因。对明代安徽书院的研究,将有助于安徽书院发展史和全国书院发展史研究的深入。
提高考核质量的探讨
应俊峰
1983, 1(2): 64-74.  
摘要(3) HTML全文(17) PDF 995KB(0)
摘要:
论课程知识选择的主客体尺度
郭元祥
1990, 8(4): 47-55.  
摘要(19) HTML全文(15) PDF 874KB(0)
摘要:
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与传统的村社文化
张男星
2004, 22(2): 29-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5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890KB(0)
摘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了俄罗斯的村社文化,并联系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进行分析,以期找出俄罗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等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由此,本文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变革必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俄罗斯在它的高等教育变革中便受到其传统的村社文化的强烈影响。俄罗斯传统的古老村社文化蕴洒着浓厚的“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它们在漫漫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俄罗斯人对集体和国家的深厚依赖与信任、时私有和市场的天然排斥与敌对;反映在高等教育方面就是强调和固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权力渗透和义务行使,并且视民众享受国家给予和保障的免费高等教育为当然。但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和高等教育观念却与今天面向市场经济的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相冲突,使得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步履艰难,从而也不得不采用“新旧并存”的变革思路和做法。
域外书院研究述评
丁钢
1995, 13(4): 63-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8
摘要(10) HTML全文(0) PDF 931KB(0)
摘要:
香港教育制度史研究(1840——1997)
操太圣
1997, 15(2): 1-15,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1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1457KB(0)
摘要:
认知发展与认知发展异常:自组织的视角
邓赐平, 刘明
2009, 27(2): 52-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01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292KB(0)
摘要:
自动力系统观被引入儿童发展研究, 自组织系统日渐成为发展机制研究所偏好的理论模型之一, 认知发展领域概莫能外。本文试图概述有关自组织视角下的认知发展和认知发展异常研究的进展, 阐释该理论视角及有关研究范式在揭示认知发展机制所具有的独特贡献, 并尝试探析领域仍悬而未决的一些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启示和参照。
试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李晓波
2003, 21(4): 34-39.  
摘要(9) HTML全文(6) PDF 819KB(0)
摘要: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教育公平的实现不能脱离效率。现阶段实行效率扰先、兼顾公平的策略,根本目的还是要在曼走程度上实现金平,使公平与荭率能得到有机结一。只有高等教育得到充分发展,高等教育会平才能得到实质性的体现和提升。
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
钱曼倩
1983, 1(2): 31-34.  
摘要(27) HTML全文(23) PDF 504KB(0)
摘要:
中学生和工读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
张福娟
2002, 20(4): 78-83, 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10
摘要(4) HTML全文(1) PDF 569KB(0)
摘要:
本研究运用卡特尔14人格因素问卷(CPQ)对中学生和工读生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工读生与中学生在整个人格特征上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两者14种人格因素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聪慧性、轻松性、敏感性和自律性等四个方面,中学生要比工读生聪明,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外界事物更为敏感,但在轻松性方面的表现不如工读生。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之类型学分析
夏正江
1996, 14(4): 27-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4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1353KB(0)
摘要:
汉代经学教育述评
俞启定
1986, 4(1): 57-65.  
摘要(6) HTML全文(14) PDF 1145KB(0)
摘要:
阻碍效应的理论研究述评
陈琳, 莫雷, 徐贵平, 郑允佳
2011, 29(2): 39-46,69.  
摘要(37) HTML全文(19)
摘要:
阻碍效应的研究对学习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联结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都对阻碍效应的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阻碍效应的存在是刺激之间竞争的结果,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阻碍效应是人们理性推理的结果。文章对阻碍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并从学习双机制角度对阻碍效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过程、整体与和谐———后现代语境中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及启示
陈英敏, 高峰强
2009, 27(3): 55-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3.002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286KB(0)
摘要:
现代化运动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昌明与繁荣, 但与此同时, 西方机械唯物论、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等现代价值理念也导致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动和盛行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叛与重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机主义的后现代世界观, 以期重塑抑或重振西方现代文明。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理念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可谓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它们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为人类文明的延绵甚或重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英国高等教育财力资源形式的变化
[英] G·L·威廉斯
1990, 8(2): 25-42.  
摘要(24) HTML全文(21) PDF 1725KB(0)
摘要:
试论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登州文会馆的缘由
吴洪成, 王蒙
2013, 31(1): 71-78.  
摘要(48) HTML全文(34)
摘要: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办与西方传教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传教士创办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驱者,同时也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发挥了推动作用。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所办的登州文会馆被称为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同时也是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不论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还是在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都具有突破性与里程碑性质的影响。狄考文之所以会成为在华创办教会大学的先驱者,既是由于当时历史潮流的驱动,也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悟有着直接的关联。
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张传燧, 李卯
2012, 30(3): 89-96.  
摘要(46) HTML全文(41)
摘要: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既是外国教育浸润影响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适应时势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是中西教育交融演变的产物。晚清书院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无疑也对近代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面对外来文化教育的强烈冲击,晚清书院开始进行自我调适与更新,其在办学体系、办学宗旨、课程内容、管理体制、图书资源等方面基本具备了向近代学校转型的主观内在条件。清政府的两次书院改制诏令更是直接促成了传统书院迅速向近代学校的转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进程。
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操宏高, 冷志强
1989, 7(4): 41-48.  
摘要(8) HTML全文(10) PDF 905KB(0)
摘要:
论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评价尺度及其发展逻辑
于述胜
1999, 17(3): 80-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12
摘要(6) HTML全文(6) PDF 601KB(0)
摘要:
世纪转換之际的中国人口与教育
桂世勋
1990, 8(3): 1-7.  
摘要(12) HTML全文(13) PDF 1189KB(0)
摘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已基本确立
何德宽
1992, 10(2): 82-83.  
摘要(15) HTML全文(9) PDF 301KB(0)
摘要:
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
张卫东, 李其维
2007, 25(1): 46-55.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1.007
摘要(21) HTML全文(21) PDF 383KB(0)
摘要:
综观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作及其重要成果, 从认知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认知行为心理学理论的神经科学研究、基于脑神经机理构建认知行为心理机制理论模型的研究这三个研究层面评述其对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学术意义和研究贡献。文章指出,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学的发展, 但其尚难以满足心理现象因果解释的要求, 不能替代心理科学研究本身。心理学研究者掌握和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旨在使其“服务”于心理学研究, 从认知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的探索中获得启发而构建心理学理论, 这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真正学术意义之所在, 目前我国心理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应引起重视。
教育独立的困境———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之考察
方勇, 罗彩云
2007, 25(3): 70-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5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231KB(0)
摘要:
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继续推进蔡元培主导的, 以“教育独立”为目标的大学区制教育改革。但时局的变动, 却要求国民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理与控制, 以实践“教育建国”、“教育救国”。因此, 会议就“教育独立”这一主题议决通过了许多在理念、方法上互相矛盾、抵触的议案。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突出显示了民初以来“教育独立”所面临的困境及其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自此之后, “教育独立”即逐渐从“高潮”走向“低落”。
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南国农
1990, 8(1): 21-30.  
摘要(13) HTML全文(7) PDF 756KB(0)
摘要:
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
王春燕
2008, 26(4):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12
摘要(3) HTML全文(5) PDF 248KB(0)
摘要: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张雪门先生创编的。其基本观点是: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远景, 以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近景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为儿童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 不仅反动了当时幼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而且对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香港师范教育的沿革与面临的问题
胡惠闵, 王鉴君
1997, 15(2): 3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2.004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561KB(0)
摘要:
自闭症世界的素描一青春的自闭症世界
荫山英顺, 石川美由纪
1998, 16(3): 46-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6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1854KB(0)
摘要:
读《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郑登云
1984, 2(1): 15-20.  
摘要(11) HTML全文(18) PDF 701KB(0)
摘要:
探讨“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意义与作用
赵鸣九
1993, 13(3): 89-92.  
摘要(7) HTML全文(9) PDF 531KB(0)
摘要:
学校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
叶飞
2013, 31(3): 25-32.  
摘要(44) HTML全文(37)
摘要:
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着源自于组织生活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公共性的匮乏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校组织主要遵循着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呈现出显著的权力等级性,阻碍了公民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形成;二是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依然是控制与“物化”的逻辑,使得学生难以获得主体性的公民身份,因而也难以形成深刻的公民体验和公民认同;三是学校组织的目标导向是人力资源的“生产工厂”,这与培养好公民的育人目标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在公共性匮乏的状态下,学校组织将成为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障碍,制约学校公共生活氛围的发展。为了使学校组织成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力量,必须克服组织中的权力独占性、管理控制性以及私益的膨胀性等,从而建构民主的公共生活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
夏正江
2000, 18(2): 1-11,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1
摘要(14) HTML全文(6) PDF 1129KB(0)
摘要:
知识与教学是两个具有天然联系的逻辑概念。在教学理论中,如何通过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教学理论的经典问题。迄今为止,从知识本身的性质入手,去考察和探究这一经典问题的努力在国内并不多见,本文提供的即是这样一种初步的尝试。论文涉及到的知识范畴主要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知识的个人性与社会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等,论文重点讨论了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程序性知识、破除知识的确定性崇拜、重视个人知识的应有地位、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等对于发展学生智能的特别启示。
论新的教育知识生产观*
陈振华
2001, 19(3): 88-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3.009
摘要(5) HTML全文(7) PDF 775KB(0)
摘要:
本文概述了旧的教育知识生产观的三方面内容,揭示了其片面性,尝试构建了一种新的教育知识生产观:普通教师也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这种教育知识的生产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与产品。
孔子无神论教育思想浅析
朱法彰
1984, 2(1): 51-57, 32.  
摘要(20) HTML全文(20) PDF 903KB(0)
摘要:
勒温的场决定论对教育学的影响
洪丕熙
1983, 1(1): 75-80.  
摘要(20) HTML全文(35) PDF 652KB(0)
摘要:
伊斯兰教与教育
马骥雄
1988, 6(1): 25-33.  
摘要(9) HTML全文(44) PDF 1037KB(0)
摘要:
殚精研究, 锐意发明——忆孟宪承教授的治学精神
金锵
2007, 25(4): 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2
摘要(17) HTML全文(11) PDF 181KB(0)
摘要:
人类心智的“论辩性”及其培育
顾尔伙
2016, 34(1): 38-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5
摘要(55) HTML全文(10)
摘要:
论辩是中西方教育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印度和古希腊都出现过规模宏大的论辩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辩学体系,即古希腊“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中国的“名辩学”。论辩为什么会久经不衰,它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它对教育意味着什么,如何利用论辩的思想和方法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论文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人在论辩中的存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这一关系到“论辩—思维”之间关系,涉及到“认知博弈中人的精神生长”的基本问题。研究发现:从论辩与思维的关系来看,人类的心智具有“论辩性”;从论辩的角度来关注现实生活,人类思考就是一个“内在论辩”的过程。论辩不仅提高了思考的速度,而且提高了思考的质量。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智,具有“论辩性”的心智只有在对话教育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建议在对话教育实践中,活动前与“文本”进行对话,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对话,活动后与“自己”进行对话,以便对“论辩性”的心智进行培育。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葛新斌, 郭齐家
1999, 17(1): 10-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2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711KB(0)
摘要:
决科之利:科举时代专经现象述论——兼论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
丁修真
2015, 33(4): 99-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5
摘要(26) HTML全文(23)
摘要:
科举专经,是指科举考试中所出现的科举群体对特定经书的依赖现象。该现象发端于唐,积淀于两宋,至元明而蔚为大观。学界对此虽已有不少关注,但就科举专经的历史演变,其所内含的科举意义等方面尚未见专论。相较于地区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科举人才的成功与专经取向的关联更为直接。科举地理所呈现的人才分布与地区差异,是长期以来科举专经制度与地方科举互动的结果。
社会资本视角下19世纪柏林大学之崛起
胡钦晓
2008, 26(1): 58-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13
摘要(15) HTML全文(10) PDF 389KB(0)
摘要:
柏林大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热点”问题。社会资本概念为研究柏林大学崛起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外部关系来看, 柏林大学已经融入政府网络, 摆脱了宗教束缚, 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 坚持“纯粹知识” (Wissenschaft)的真理探究; 从大学内部关系看, 底部科层化和顶部非等级制的组织内部, 既存在着学术竞争, 也存在着科研合作; 从制约大学内外部关系运营的非正式制度来看, 民族意识形态的觉醒、唯心主义思想的力量以及德国传统大学的习俗惯例等, 都为柏林大学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柏林大学的崛起, 为当下中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理论借鉴。
民国时期民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刘齐
2015, 33(3): 112-1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15
摘要(25) HTML全文(12)
摘要:
教育思想是教育发展史的灵魂。民国时期,教育流派众多,教育思潮此起彼伏。其中,“民生”颇受关注,并由此产生了“民生教育”的概念。加之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不同学者对“民生教育”有不同的解读,并最终促使中国民生教育学会的成立,创办了刊物,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而使“民生教育”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潮。
兴趣的自组织目标-信息理论
章凯
2004, 22(1): 62-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10
摘要(1) HTML全文(5) PDF 205KB(0)
摘要:
最近二十年来, 西方兴趣研究从复苏逐渐走向复兴, 但由于兴趣的复杂性和心理模型的局限性, 仍缺少一种比较成熟的兴趣定义和理论。这篇文章运用现代复杂性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 提出了一种心理系统的自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整合有关研究, 阐述了兴趣的自组织目标-信息理论这一新的理论假设, 并简要分析了该理论假设的合理性。
课堂视频分析:理论进路、方法与应用
郑太年, 仝玉婷
2017, 35(3): 126-133, 172, 17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3
摘要(54) HTML全文(29)
摘要:
课堂视频分析为研究教学和学习过程及其近因提供了获取数据、提升研究实证性水平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国际比较、教学改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理论建构、教师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学科内容分析、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分析、课堂谈话分析、会话分析、微观民族志分析、境脉分析、现象学分析等多种理论进路,分析单元包括问题点、教学场景、语句、话轮/会话、完整主题会话/片段、完整课堂等多个层面。
自闭症的认知神经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邓赐平, 刘明
2004, 22(3): 56-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9
摘要(4) HTML全文(2) PDF 571KB(0)
摘要: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研究再次受到空前关注,这不仅源于临床和教育实践的需要, 还在于这类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儿童的认知神经发展机制。本文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及其脑神经基础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回顾,并就一些新的发展倾向进行展望,以期深化我们关于该领城研究的认识。
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
郭晓明
2003, 21(2): 11-18, 4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2.002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992KB(0)
摘要:
时代的知识状况和现代哲学对传统知识论的超越,迫切要求课程领域建立一种以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知识观。“教化”是人的精神的转变,强调人既走出自身与知识和人类文化等客体精神交往、又回到自身的双向历程。在“教化”的视野里,知识从有待人去占有的对象物转变为人实现自我超越并与世界建立完整意义关系的手段,课程成为人与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在这样的课程里,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知识由规训人的强制力量转变为参与人的精神转变的促进者。构建这样的知识环境需处理好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智慧以及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空间与秩序:对工读学校教育现状的反思
陈晨
2014, 32(1): 63-68.  
摘要(28) HTML全文(23)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工读教育(2007)”普查数据和2012年对部分工读学校的个案调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工读教育的场域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主流社会构建了工读学校的社会地位,使其在城市空间中处于被排斥的位置。工读学校内的教育秩序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来呈现,教育秩序是“师生关系”博弈的结果,而由此构成的全新秩序使得工读学生有自我发展的可能。
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
瞿葆奎
1991, 9(3): 67-76.  
摘要(34) HTML全文(40) PDF 1083KB(0)
摘要:
“追寻美德”:麦金太尔的美德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顾彬彬
2011, 29(1): 20-24.  
摘要(38) HTML全文(22)
摘要:
美德是麦金太尔伦理学的核心概念。美德具有与共同体生活相契合的实践性、叙事性和历史性。麦金太尔对美德的崇奉和对启蒙运动以来道德筹划的批判, 提倡回归共同体的生活, 是现代性社会弊病的一种补偿性解决方法。他的美德伦理学说对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吴小鸥, 李想
2014, 32(1): 103-110.  
摘要(79) HTML全文(24)
摘要: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矿物、动物、植物为主。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集中表现在对女子教育享有权、自主发展权、工作参与权、身心健康权的赋权增能,超越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关于女子及女子教育的思想。由于编撰者均为男性,女子教科书呈现的是符合男子社会文化标准的理想女性形象,关注女子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他者赋权而不是立足于女性生命本体的自我赋权。但女子教科书能从天赋人权的角度竭力倡导女子全新人生范式的构建以及全新的“国民之母”及“女国民”身份认同,历史意义和价值十分巨大。
21世纪以来美国教育史学科新进展
孙益, 林伟, 杨春艳, 李振蕊
2011, 29(4): 87-94.  
摘要(37) HTML全文(21)
摘要:
21世纪以来的美国教育史学科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学科新趋势在教育史学会开展的学术活动、《教育史季刊》以及各个大学的教育史教学中都有所体现。总体而言,近年来美国教育史学科具有以下特征和趋势:第一,教育史研究范围宽泛,主题细致;第二,少数族裔和女性教育史问题备受关注,且正在深化转型;第三,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第四,将教育史研究与教育政策联系起来。
高考标准化的应用研究报告
刘昕, 马世晔(执笔)
1990, 8(2): 57-61.  
摘要(17) HTML全文(14) PDF 436KB(0)
摘要:
教育即言语行动—杜威语言意义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肖绍明, 扈中平
2010, 28(1): 28-35.  
摘要(56) HTML全文(38)
摘要:
通过对杜威语言意义理论的系统梳理,阐明语言是工具的工具,意义生成于言语行动;强调教育思想即是具体的言语行动,言语行动规定了儿童的存在与生长、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和教育生活的形式与内容等教育基本内涵,其本身所蕴含的自由本质、交往功能、社会性探求品质和个体性特性决定了教育民主的前提、内容、特征和标准;通过理解意义与对话教育,言语行动促进了个体思维发展、科学精神养成和自我认同。
从《镜花缘》看李汝珍的女子教育理想
孙玫璐
1997, 15(1): 90-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13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776KB(0)
摘要:
试论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发展的功能的关系
张同善
1991, 9(4): 17-22.  
摘要(19) HTML全文(10) PDF 759KB(0)
摘要: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方法
翟惠文, 徐慧芳, 吴翠玲
1985, 3(2): 79-80.  
摘要(17) HTML全文(4) PDF 259KB(0)
摘要:
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
张良才, 孙传宏
2001, 19(1): 75-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1.011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525KB(0)
摘要:
世界教育一样,中国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主导了整个20世纪。在其具体形态上,它表现为由“教育救国”向“科教兴国”的转变。它以文化民族向政治民族的转型及生产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剖析了“教育救国”论的主观僭妄及“科教兴国”论的客观合理,宏观地展示了这一嬗变的进程,从理论上对这一嬗变给予了必要的论证。
感谢与希望
胡德海
1993, 13(3): 16-17.  
摘要(8) HTML全文(20) PDF 296KB(0)
摘要:
以手机为终端的“互联网+”移动美育研究
张建, 陈本友
2017, 35(5): 109-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9
摘要(49) HTML全文(22)
摘要:
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美育平台建设,促进美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丰富与创新美育教育教学方式,是当前美育研究与改革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移动美育就是这样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人们获得审美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的美育新方式,它可以将手机、互联网渗透进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之中,构建出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互联网+"移动大美育体系。
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
[英]麦克·扬
2003, 21(3): 36-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5
摘要(6) HTML全文(2) PDF 865KB(0)
摘要:
教育社会学需要这样一种理论,它将知识问题重新纳入课程的争论之中,而不否认知识的社会和历史本质。现有的教育社会学,无论是建立在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都没能为可供选择的课程提供基础。本文提出了“社会现实主义”的知识与课理论,这种关于知识而不仅仅是关于认知者的社会理论,既承认课程知识的社会历史本质,也承认它们超越其特殊社会起源的客观性,并将课程知识的客观性置于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的公共规则和惯例之中。
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文本依据辨析——兼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使用问题
郭良菁
2013, 31(3): 17-24, 32.  
摘要(53) HTML全文(43)
摘要:
当前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依据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译为“目的”的两个英文词其实含义有别,所谈的问题也有差异。其中两个文本宜解读为“教育无结局”或“发展无止境”,另一个文本则针对教师在教育行动中的思维过程,指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理解和使用对教育过程的危害,使教育者的行动变成机械的过程。更进一步,杜威针对教育者构思“目的”时常见的错误,为这一思维过程提出了几个规范。深入解读后一种“教育无目的论”,可以给课程编制者和教师正确对待“预定教育目的”提供深刻的启示。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
1995, 13(2): 90-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10
摘要(9) HTML全文(4) PDF 344KB(0)
摘要:
关于“我们怎样思维”的教育学探索—从赫尔巴特到杜威
郅庭瑾
2002, 20(3): 27-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3
摘要(5) HTML全文(9) PDF 1160KB(0)
摘要:
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尤其在教育学研究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的思维程序,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由想象”, 建立了科学的思维的雏形。02世纪初, 杜威进一步将科学的思维概括为暗示一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用行动检验假设等“反思性思维”。在两种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中, 二者都以“我们怎样思维”作为追问的主题, 而且分享了“假设一检验”的解决方式。
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易红郡
2008, 26(3): 84-9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12
摘要(9) HTML全文(8) PDF 1075KB(0)
摘要:
英国保守主义是近代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 它经历了从传统保守主义到新保守主义的演变, 其基本原则是注重传统、等级制、社会秩序、国家权威、自由市场和渐进式改革等。保守主义对英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在渐进式变革、教育等级制、教育国家化和教育市场化等方面。
知识图谱: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研究新技术
郭文斌
2016, 34(1): 45-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6
摘要(47) HTML全文(17)
摘要:
如何对数字时代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客观、高效和科学的整理,产生出新的知识为教育研究者所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者必备的素养。本文旨在促进教育研究者通过使用计算机,将抽象数据信息转化为可视化信息,增强他们快速识别抽象信息的认知过程。论文对知识图谱进行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的原理、绘制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实例说明。结果发现,作为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属于较新的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它能够通过图像直观展现出教育研究最前沿领域和学科知识的信息会聚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来揭示教育研究发展的概貌,便于研究者全面审视教育研究领域的结构和研究热点、重点等信息。结果表明,知识图谱通过信息可视化对教育文献内容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极大提升了教育文献内容研究的质量,为海量教育文献内容的深度解读提供了可行性的技术支持。
高等教育管理一非营利部门的视界
王建华
2004, 22(3): 19-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4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563KB(0)
摘要:
由于种种原因,高等教育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圈于教育管理的定势之中,没有大的突破。本文以为,对于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其基础在于对大学组织定位与制度特征的把握。只有抓准了这两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才能落到实处。论文指出,高等学校属于非营利组织,由此,整个高等教育管理应从公共管理走向非营利组织管理。
从发生认识论看思维训练
谭和平, 李其维
2005, 23(3): 68-73.  
摘要(6) HTML全文(9) PDF 225KB(0)
摘要:
本文以发生认识论为视角来观思维训练之本质, 认为发生认识论能为思维训练提供科学启示, 能为思维训练指明训练的途径和方向。发生认识论所持有的活动观、结构观、运算观、表型复制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思维训练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念。
洞开的世界教育文明窗口--写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十周年之际
陈桂生
1993, 13(3): 33-36.  
摘要(6) HTML全文(4) PDF 514KB(0)
摘要:
"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教育观
仇忠海
2004, 22(1): 95-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15
摘要(11) HTML全文(5) PDF 93KB(0)
摘要:
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问题
陈桂生
1996, 14(2): 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2.001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335KB(0)
摘要:
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
叶浩生
2010, 28(1): 42-47, 90.  
摘要(48) HTML全文(27)
摘要:
本体论上的二元论、认识论上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上的元素主义成为制约认知心理学发展的瓶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影响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促成了认知心理学的三个转变: (1)从控制实验转向情境分析; (2)从个体加工机制的探讨转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 (3)从静态的表征转向认知的动力学分析。
教育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历史考察—中美比较的视角
肖朗, 黄国庭
2011, 29(1): 80-87.  
摘要(49) HTML全文(25)
摘要:
本文将教育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关系置于中美教育期刊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 揭示了美国教育期刊的学术性演变过程, 即从20世纪上半叶偏重实用性过渡到下半叶注重理论研究, 并以美国教育期刊为参照, 对同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期刊在学术性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展开分析, 在此基础上指出教育期刊所担负的社会功能, 不仅是学界用于学术交流的公共论坛, 而且应该为学界树立科学研究的标杆。
明清徽州的书屋、文会及其教育功能
施兴和, 李琳琦
2000, 18(4): 91-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13
摘要(12) HTML全文(12) PDF 458KB(0)
摘要:
书屋和文会是明清徽州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们不仅具有普及教育的功能, 与官学、书院、义学、塾学等相辅相成, 而且还具有增强士子科举竞争力的功效, 特别是文会, 为士子应考前研讨、切磋制艺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公共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经验
储培君, 尹艳秋
1991, 9(4): 83-86.  
摘要(21) HTML全文(21) PDF 525KB(0)
摘要:
魏晋南北朝玄学、儒学教育理论的比较研究
李军
1993, 11(2): 39-50.  
摘要(11) HTML全文(8) PDF 1270KB(0)
摘要: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动作技能领域(三)
1987, 5(1): 30-30.  
摘要(18) HTML全文(14) PDF 145KB(0)
摘要:
论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张旭东, 贺岭峰
1993, 11(4): 63-70.  
摘要(18) HTML全文(10) PDF 878KB(0)
摘要:
教育实证研究:历程、现状和走向
程建坤, 陈婧
2017, 35(3): 150-158, 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6
摘要(53) HTML全文(31)
摘要:
自教育研究引介实证方法以来,教育实证研究历经纯定量、定量为主、定量与定性并存的三个阶段。因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范式存在差异,故学界对教育实证研究的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并提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过程。为避免出现运用因果关系解释教育现象的弊端,学界主张采用教育实证研究推理元模型。因哲学研究和实证研究各有优劣,故学界对教育实证研究适切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针对争论,建议运用混合方法开展教育研究。
论我国早期师范教育的特点
江玲
1996, 14(3): 15-22,31.   doi: 10.168182/j.cnki.10005560.199603.004
摘要(4) HTML全文(7) PDF 835KB(0)
摘要:
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分类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皮连生
1993, 11(2): 51-58.  
摘要(13) HTML全文(7) PDF 831KB(0)
摘要:
电视的教育哲学——论电子媒介对现代学校教育理念的冲击
高德胜
2007, 25(1): 12-19.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1.002
摘要(26) HTML全文(15) PDF 298KB(0)
摘要: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主导性媒介基础。现代学校教育建立在印刷媒介的基础上, 其教育基本理念与印刷媒介的特点密切相关。我们已经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而电子媒介有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特性, 对构成现代教育基础的一些基本概念, 如世界、主体、交往、知识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在电子媒介盛世, 弄清楚电子媒介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是教育研究必须面对的课题。
试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和商品经济的关系中几个问题
陈信泰
1988, 6(2): 65-67.  
摘要(13) HTML全文(9) PDF 371KB(0)
摘要:
被忽视的重要教育议题:校服的多重教育功能
范楠楠, 袁锦贵
2017, 35(6): 64-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8
摘要(38) HTML全文(16)
摘要:
校服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人们对校服所承载的独特教育功能也都寄予厚望。校服蕴含了多重教育功能:一是教育秩序的强化功能,二是良好道德的涵育功能,三是审美追求的化育功能,四是健康心理的培育功能。我国当前的校服教育功能发挥地还并不充分,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兜住质量底线,注重校服设计、强化审美化育,助推校服产业、做大民族品牌。
“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
杜时忠, 程红艳
2007, 25(1): 78-85.   doi: 10.16382/j.cnki.100-5560.2007.01.003
摘要(30) HTML全文(11) PDF 301KB(0)
摘要:
大量“无德而富”现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道德不能给人带来财富,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传统道德资源的回答主要受了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前者强调天赋良知, 后者强调因果报应。然而, 传统道德资源被瓦解, 天命良知、因果报应失去制约力量;新的道德资源尚未形成, 人们找不到讲道德的理由, 道德信仰危机不可避免。在存在道德危机的社会中, 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是, 应不应该培养有道德的人。本文强调学校德育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 而应审视社会正义, 提倡主体精神。依据“自愿选择, 理性判断”的原则, 造就自制、理性和负责的个人。
试论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霍益萍, 田正平
1986, 4(3): 67-77.  
摘要(27) HTML全文(18) PDF 1114KB(0)
摘要:
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
叶浩生
2004, 22(1): 43-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7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231KB(0)
摘要:
社会建构论是西方心理学中的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 其特征为:1.反基础主义。认为心理学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2.反本质主义。认为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 所谓人的本质是社会建构出来的。3.反个体主义。4.反科学主义。从主流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和促进心理学家对学科自身的反思方面来说, 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其反实在论倾向和相对主义的科学观却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及其伦理风险
樊改霞
2016, 34(1): 31-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4
摘要(48) HTML全文(21)
摘要:
近百年来,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一直被教育研究者所持续关注。通过规范性研究,发现我国道德教育在现代性浪潮冲击下曲折的历经了道德革命、社会主义道德改造以及工商化的道德改革这三次现代性的转向,这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走上了泛政治化道德、工具理性主义道德之路。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方案需要作出内部批判和修正。一方面,承认现代性道德教育所确立的基本价值理念的普遍规范性和形式有效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批评现代性道德教育转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度政治化、工具化的倾向。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
冯增俊
2001, 19(4): 26-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4
摘要(4) HTML全文(1) PDF 727KB(0)
摘要:
本文讨论中国教育中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对中国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影响。全文分四部分, 首先探讨创新精神与民族教育的互动关系, 指出教育只有坚持从创造文化的目的来发挥保存、选择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才能用新的方法来回答历史的挑战。其次, 探讨科举制在中国兴衰中的作用。再次是研究全国统考制度对当今中国民族创新精神造成的负面影响, 指出统考制度用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出题考试和统一标准答案, 束缚了一代代人的创新精神。最后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 提出改革高考制度的三点设想, 如建立新型人才观, 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和建立新的科学的考试制度。
廉政风险防控与现代大学治理
斯阳
2016, 34(4): 79-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12
摘要(41) HTML全文(20)
摘要:
高校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为重点,以科学技术和廉政文化为支撑,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为抓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准,全面深化高校廉政风险预警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科学防控高校招生录取、基建修缮、科研经费等“十大关口”,以教育造势、以制度制势、以科技助势、以监督定势、以问责强势、以文化成势,形成压倒性态势,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使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进一步显现,标本兼治,形成廉洁教育生态。
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论语》教本的传承特点
陈祥龙
2015, 33(4): 89-9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3
摘要(32) HTML全文(17)
摘要: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 《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 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 汉代以降, “五经”教育兴起, 《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 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 宋代以降, 《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 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 《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 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 《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 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 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 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学术职业选择、阶层趣味与个人机遇
阎光才
2017, 35(6): 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1
摘要(82) HTML全文(40)
摘要:
从历史角度而言,进入近代社会后,学术职业才为中上阶层所青睐并逐渐为其所主导。本研究表明:我国学术职业为中上阶层主导格局背后的生发机理,主要源于与家庭相关的早期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优势,但这种优势会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而缓慢衰减,并逐渐为机构效应所替代。就总体而言,学术职业选择的阶层差异并非完全源于阶层文化与趣味,而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异以及各阶段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因此,立足于教育优先策略,全面丰富惠及所有人的教育资源,大幅增加社会各阶层子女教育年限,是提升全民劳动素质、挖掘人的潜能、培育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及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创建有序社会的效率与公正兼顾之策。
个人-环境相应理论
[美]R·V·道维斯
1993, 13(3): 41-48.  
摘要(9) HTML全文(21) PDF 807KB(0)
摘要:
第三章修订工作总结
孟宪承
1987, 5(4): 4-6.  
摘要(13) HTML全文(9) PDF 221KB(0)
摘要:
非正态分布多科成绩分数整合理论模型新论
于全训
1991, 9(1): 49-64.  
摘要(19) HTML全文(15) PDF 1232KB(0)
摘要:
感悟教育史
孙培青
2013, 31(2): 69-73.  
摘要(54) HTML全文(22)
摘要:
教育的原点:育人
鲁洁
2008, 26(4): 15-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5
摘要(3) HTML全文(3) PDF 336KB(0)
摘要: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要义就在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上来。当代异化的教育背离了它的原点, 失身为经济、政治的奴仆。教育的异化除存在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外, 还由于在思想上被基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所统治。实现教育的回归就要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 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 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 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
“非智力因素”与性格
沙毓英
1994, 12(3): 53-63.   doi: 10.1638/jcnki.10055051994.03.008
摘要(2) HTML全文(6) PDF 1211KB(0)
摘要:
教师学习—从日常话语到研究领域
毛齐明
2010, 28(1): 21-27.  
摘要(44) HTML全文(24)
摘要:
我国的教师学习研究目前尚处于萌芽时期,需要从以经验总结为特征的日常话语阶段走向研究领域的自觉建设阶段。本文在梳理和反思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自觉建设该研究领域时,我们需要在方法上走向“复杂化”,在研究群体上实现“跨学科化”,在研究主题上更加重视“变革”和“合作”。
时代精神·哲学·教育
黄枬森
1990, 8(4): 1-8.  
摘要(17) HTML全文(12) PDF 883KB(0)
摘要:
论电视谋介与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影响
任一鸣
1992, 10(3): 89-96.  
摘要(12) HTML全文(2) PDF 920KB(0)
摘要:
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关系的厉史演变
吴黛舒, 宋广文
1997, 15(1): 75-79,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10
摘要(2) HTML全文(5) PDF 748KB(0)
摘要:
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杨九诠
2013, 31(2): 36-41.  
摘要(59) HTML全文(40)
摘要: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改语境下中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实施以来,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其困境在于:政策文本中,“综合素质评价”概念的内涵和功能尚处在犹豫未决状态,从而造成了羸弱而尴尬的局面;生存发展的条件严重不足;尚未进入真正的教育评价领域,缺乏属于自己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等。评价出路在于:进一步加大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的力度;以高考制度改革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营构综合素质评价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将综合素质评价归置到表现性评价范畴,以“个性”与“发展”为取向,以质性评价为方法,建立与综合素质评价属性、价值与功能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机制和文化。
联觉的大脑网络激活
李佳源, 赵伶俐
2014, 32(2): 81-87.  
摘要(31) HTML全文(26)
摘要:
近年认知神经心理学家利用神经成像技术对联觉进行了大脑激活情况研究,通过以颜色联觉为主的研究成果的对比与分析,发现联觉伴随体验的大脑激活不局限于特定区域(比如V4或顶叶区域),而是涉及一个大脑区域网络(大脑的6个区域被激活),这个大脑区域网络与联觉的三个不同加工过程相关联。同时通过对造成大脑结构差异的遗传基因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发现找到的几个备选基因都是大脑中影响连接发展的基因,据此推测决定联觉的基因可能在大脑中影响连接发展的那些基因中(至少部分)找到。
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
彭运石, 林崇德, 车文博
2006, 24(2): 49-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2.006
摘要(13) HTML全文(5) PDF 327KB(0)
摘要:
西方心理学的危机本质上是方法论的危机。业已确立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心理学方法论、整合立场的心理学方法论, 从各自的角度展示了人的部分本质, 但均无力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西方心理学方法论危机的超越, 关键在于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看待人的本质, 确立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心理学研究方式———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由此实现彻底的科学主义与彻底的人本主义的有机统一。
具身-生成的意识经验:神经现象学的透视
陈巍, 郭本禹
2012, 30(3): 60-66.  
摘要(40) HTML全文(22)
摘要:
意识现象的特殊性使得认知科学亟需一种全新的研究进路来整合意识的主观性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现象学主张将现象学与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探索意识经验,并基于自我感、自主感与拥有感、幻觉性身体拥有等研究证据论证了意识经验是具身-生成的。意识具有主观性或经验性,其不仅依赖于生物体的具身结构,而且延展与嵌入到外部世界之中,并通过脑内大尺度神经活动而生成。虽然上述设想仍然存在争议,但却在科学研究背景下拉近了意识经验与大脑活动之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距离。
道德发展规律与纪律教育—皮亚杰理论的几点运用
陆有铨
1984, 2(1): 37-42.  
摘要(19) HTML全文(24) PDF 702KB(0)
摘要: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发展回顾
刘晓燕, 陈国鹏
2011, 29(1): 47-53.  
摘要(54) HTML全文(29)
摘要:
由斯坦福大学Carstensen等人提出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近年来在社会行为的动机研究与老年人认知与注意的积极效应研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回顾了该理论从提出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对该理论涉及的三个核心概念—选择、情绪和时间知觉, 相关的研究证据以及这一理论对心理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启发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指出了现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论乾嘉时期的实学教育思潮
金忠明
1990, 8(1): 71-80.  
摘要(21) HTML全文(15) PDF 980KB(0)
摘要:
对美国教育人类学的思考
〔美〕 L·科米塔斯
1989, 7(1): 1-11.  
摘要(11) HTML全文(8) PDF 1323KB(0)
摘要:
论雷沛鸿的师道观
瀚青
1998, 16(2): 82-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13
摘要(32) HTML全文(1) PDF 727KB(0)
摘要:
对上海市1983年高中、中专入学考試试题的统计分析
教育系试题分析小组
1984, 2(4): 83-89.  
摘要(26) HTML全文(20) PDF 590KB(0)
摘要:
教育目的的依据
喻立森
1993, 11(1): 13-20.  
摘要(19) HTML全文(13) PDF 945KB(0)
摘要:
国际成人教育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Adult Education缩写为ICAE)
1991, 9(3): 10-10, 46.  
摘要(21) HTML全文(10) PDF 299KB(0)
摘要:
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
瞿葆奎
2005, 23(3): 1-8.  
摘要(23) HTML全文(9) PDF 356KB(0)
摘要:
译马克思关于教育的一些语词需要辨析。人的发展包涵身、心两方面; “心”的发展包涵智、德或智、德、美。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为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极其重要。然而, 对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来说, 劳动教育是另一类别的教育、另一个层次的教育, 它不能、也不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及其理论解释
曾守锤, 李其维
2006, 24(3): 57-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6.03.008
摘要(16) HTML全文(13) PDF 218KB(0)
摘要:
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是当前错误记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对现实性监测的定义、研究范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 介绍了三个相关的理论, 指出了现实性监测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并认为, 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研究, 考察现实性监测与易受暗示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关于建构教育人学的几点设想
冯建军
2017, 35(2): 57-67, 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7
摘要(34) HTML全文(38)
摘要:
"育人为本"的新时代呼唤教育人学的诞生。教育人学是以教育中的整体人为研究对象, 探讨整体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区别于教育中以人为对象的其他学科, 教育人学总体上属于哲学, 是以教育哲学思维为主, 横跨许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人学具有哲学本性、综合性、时代性和基础性。教育人学研究教育中整体的人和整体人的教育, 其主题包括教育人学的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现实形态, 以及教育人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教育人学的研究就是寻求对教育中人的理解。教育人学研究是一种规范性研究, 它以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运用辩证的思维和综合的方法开展对教育中整体人的研究。
中华民国时期私塾的现代化改造
熊贤君
1998, 16(3): 81-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9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839KB(0)
摘要: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国内与国外的关系
李方
1992, 10(2): 84-85.  
摘要(14) HTML全文(8) PDF 282KB(0)
摘要:
程朱学派教育哲学探析
黄书光
1989, 7(2): 35-48.  
摘要(19) HTML全文(24) PDF 1583KB(0)
摘要:
论教育实践合理性
熊川武
1997, 15(4): 47-53, 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7
摘要(16) HTML全文(8) PDF 739KB(0)
摘要:
计算机輔助教学帮助培养几何证题能力的实验研究
王吉庆, 董百年
1990, 8(2): 67-70.  
摘要(16) HTML全文(24) PDF 327KB(0)
摘要:
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
徐国庆
2015, 33(2): 41-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6
摘要(46) HTML全文(27)
摘要:
在项目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职业教育教材设计出现了单一化趋势,这是不合理的。职业教育专业性质、课程性质的多样化,内在地要求职业教育教材模式多样化。职业教育教材设计模式可从三个维度、九种水平进行定位,即职业—可区分为相关、任务、项目三种水平,知识—可区分为理论、实践、经验三种水平,学习—可区分为叙述、对话、活动三种水平。通过三个维度、九种水平之间的组合,可以获得五种典型的职业教育教材模式。
“从做中学”新论
单中惠
2002, 20(3): 77-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3.009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780KB(0)
摘要:
“从做中学”是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 生动地阐述了他对知与行关系的看法。无论对于儿童发展来说, 还是对于学校教育来说, “从做中学”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从做中学”的依据、涵义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试图给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一个新的解读。
政策和实践的困境(下)
大卫·K·科恩, 苏珊·L·莫菲特, 西蒙娜·戈尔丁
2010, 28(4): 1-9.  
摘要(56) HTML全文(34)
摘要:
内隐学习研究综述
郭秀艳
2004, 22(1): 49-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08
摘要(9) HTML全文(3) PDF 273KB(0)
摘要:
在无意识研究热潮中, 内隐学习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内隐学习研究业已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评述, 具体介绍了内隐学习的定义、测量方法、特征、机制及其应用价值, 并在文末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
张立昌
1999, 17(4): 26-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03
摘要(1) HTML全文(7) PDF 709KB(0)
摘要:
语言获得:先天与后天
郭培方
1999, 17(1): 61-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1.007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504KB(0)
摘要:
关于“非智力因素”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探讨
郝德永, 周武军
1993, 11(1): 57-62.  
摘要(25) HTML全文(18) PDF 691KB(0)
摘要:
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历史线索与理论分析—兼论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的扬弃的重演
刘晓东
2000, 18(4): 14-20,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03
摘要(2) HTML全文(8) PDF 747KB(0)
摘要:
本文对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尝试对其内含的辩证思想作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一方面,类的精神发生是通过个体发生来表现的,另一方面,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发生都要通过重演的手段继承这一历史财富。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创造都要建立在先人奠定的基础之上; 个体发生会复演已有的史实,另一方面,个体的“选择”会反过来影响种系发生的轨迹和内容。本文还认为,类生命的演进是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的,而个体对类的复演则是以减速度的方式进行的; 愈久远的历史,也就被愈多后继的个体生命以浓缩的方式重演过,因而也就被以更为精炼的形式浓缩在基因中,因此,愈久远的历史在后辈的重演中所用的时间也就愈少。本文还对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了的重演这一思想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
上海盲童学校历史调查简记
朱怡华
1994, 12(2): 47-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2.007
摘要(8) HTML全文(2) PDF 795KB(0)
摘要:
论新型活动课程的建构
廖哲勋
1995, 13(2): 65-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2.007
摘要(6) HTML全文(1) PDF 771KB(0)
摘要:
加涅的教学模式研究
李乐天
1985, 3(4): 11-25.  
摘要(19) HTML全文(17) PDF 1508KB(0)
摘要:
城乡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刘育明, 范晓玲, 毛映辉, 郑和钧
1984, 2(3): 32-39.  
摘要(9) HTML全文(25) PDF 664KB(0)
摘要:
责任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改革主体责任
朱丽, 赵汉华
2011, 29(3): 33-37.  
摘要(48) HTML全文(20)
摘要:
责任伦理是一种伦理新维度,是一种前瞻性责任。教育改革是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应该遵循责任伦理。在责任伦理的视角下,教育改革的不同主体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为了确保责任的实现,还需要建立一些制度,主要是决策前的制衡机制、民主监督制以及责任追究制。
国际教育发展理事会
1992, 10(4): 63-64.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294KB(0)
摘要:
明清时期社师的遴选、教学及经济收入
李良品
2009, 27(2): 76-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12
摘要(12) HTML全文(5) PDF 272KB(0)
摘要:
社师是明清时期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社师的遴选既有国家层面制定的标准, 也有地方官员制定的标准。其遴选分为教课之前和考核之后两个阶段。元明清时期的社师均为实现“导民善俗”的目标而从事教学活动, 其教学内容有德育启蒙教育、智育启蒙教育和朝廷圣谕律令教育三个方面。社师的教学活动分为常规教学活动和特殊教学活动。明清时期社师一般要求聘用至少取得“生员”身份或者生员以上已经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其经济收入来源于束脩、节敬等。
教育学大师孟宪承的教学和治学作风——纪念孟宪承老师诞生106周年
董远岑
2000, 18(3): 73-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9
摘要(8) HTML全文(4) PDF 561KB(0)
摘要:
大学道德危机
王建华
2009, 27(1): 23-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8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397KB(0)
摘要:
历史长河中, 大学一直是一个充满道德优越感的地方, 曾被誉为社会的良心、道德的领袖。但17世纪以降, 以牛顿的经验主义与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现代主义范式逐渐控制了知识界, 事实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科学与道德开始分道扬彪。从此在价值问题上理性必须保持沉默, 知识不再意味着美德。19世纪以后自洪堡到纽曼都主张, 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时至今日, 随着大学里科研至上、系科主义盛行, 加之教学科研活动中对价值中立的制度性诉求, 道德之于大学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或装饰, 大学已日益成为一个不讲道德只讲真理的组织机构。今天的大学越来越成为科学探究的场所。大学教师越来越倾向于放弃道德教育的责任。道德探究与德性践行的缺失使得现代大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在今天以及未来, 单单凭借对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大学已不足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如果大学不能恢复对于道德探究和德性践行的热情; 如果仍然是只讲真理不讲道德, 那么, 人们将很难信服在未来大学继续有资格在各种社会组织中拥有诸多的特权。
孙诒让对浙江近代教育的贡献
童富勇
1993, 11(1): 81-86.  
摘要(14) HTML全文(17) PDF 771KB(0)
摘要:
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邵志芳, 庞维国
2016, 34(1): 69-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0
摘要(45) HTML全文(21)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女生通过高考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新生录取的性别比例已从男生多于女生变成女生多于男生,以至于有人呼吁要“拯救男孩”。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相关文献,从高考总分和科目分的性别差异、不同科目内容和认知目标上的性别差异、两性成绩差异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等多个侧面,对性别差异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梳理。结果显示,高考成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并可能影响高校录取性别比例; 但性别差异的成因与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各种研究所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未来须在对策研究、测量方法、研究方法、原因研究、后果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也论教育现代化
张人杰
1998, 16(3): 14-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3.002
摘要(0) HTML全文(1) PDF 873KB(0)
摘要: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
胡金木, 栗洪武
2017, 35(2): 92-98, 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11
摘要(71) HTML全文(33)
摘要: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传统"往往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对立面。过去的教育遗产被认为是讨厌的累赘, 是需要抛弃的东西, 也成为启蒙者所批判的对象。其实, 传统不是凝固的, 而是流动的, 是处于一种"延传变体链"之上的。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传统不断重构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是完全背叛传统, 而是不断优化传统, 是承续与革新的统一。然而, 在外力的冲击下, 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逐渐被自卑情绪所代替, 他们开始怀疑自身的教育传统。自身的教育传统从"无所不能"到"一无是处"。只有尊重自己的教育传统, 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启蒙。中国教育现代化既不能固守传统, 亦不能抛弃传统, 而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延传变体链"上重构教育传统, 实现教育的启蒙。
思想品德結构与新时期德育任务
班华
1986, 4(2): 25-29.  
摘要(16) HTML全文(15) PDF 569KB(0)
摘要:
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
鲁洁
2007, 25(4): 6-11, 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4.004
摘要(18) HTML全文(10) PDF 305KB(0)
摘要:
超越性是人的本性, 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不仅具有把握"在场"生活的能力, 还可能对"尚未到场"的生活作出反应。突破现存生活的规定性, 作出超乎现实的追求, 正是人的特性。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创造作为生活取向、能对现存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和能力的人。当今的教育是一种病态性适应的教育, 它背离了超越性的期待, 把学生紧紧捆绑在应试等不合理教育体制之中。面对这种病态的教育, 我们每个当事者都不能违避道德上的拷问。
我校组成《教育科学丛书》编委会将陆续出版《教育科学丛书》
1984, 2(4): 14-14.  
摘要(52) HTML全文(41) PDF 146KB(0)
摘要: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探讨—认知领域
罗黎辉
1986, 4(4): 39-53.  
摘要(12) HTML全文(10) PDF 1420KB(0)
摘要:
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
戚业国, 杜瑛
2011, 29(2): 11-18.  
摘要(58) HTML全文(31)
摘要: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现实影响越来越大,但教育评价中的争议与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究其根源在于教育评价的价值基础,原来基于强势主体价值的教育评价难以适应多元价值的教育现实。以往的教育评价范式主要建立在教育价值唯一或确定的基础上,现代教育价值趋于多元,教育评价范式面临全面转换的现实需要。本文分析了教育评价的矛盾根源,总结了教育评价的已有范式,提出了我国教育评价范式转换的主要思路。
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
叶飞
2012, 30(3): 7-14.  
摘要(65) HTML全文(28)
摘要: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
1988, 6(2): 42-42.  
摘要(17) HTML全文(14) PDF 142KB(0)
摘要:
教育起源于“人类教育的前身”说值得商榷
赵荣昌
1985, 3(2): 65-66.  
摘要(11) HTML全文(13) PDF 228KB(0)
摘要: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的理论之质疑——兼论教育的负功能
张人杰
1992, 10(3): 17-22.  
摘要(10) HTML全文(2) PDF 745KB(0)
摘要:
试论儒家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
郭齐家, 毕诚
1988, 6(4): 51-57.  
摘要(13) HTML全文(9) PDF 702KB(0)
摘要:
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
吴遵民
2003, 21(3): 25-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04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1161KB(0)
摘要:
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形成于上一世纪80年代的中期。由于这种教育活动既能满足地区住民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又能实现地区社会安定,以及政府长期以来期望解决而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的,以提高国民精神文化教养和整体素质为宗旨的、并最终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多重目标,因而其一经产生即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和社会民众的支持下,社区教育实践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关于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却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倾向,而这显然制约了我国社区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拓展。为此本文拟从国际比较的角度,通过对社区教育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的再思考,来对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做一番深入的探讨,以期对这一新兴的教育活动能有一个较为总体和清晰的认识。
试论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问题
左焕琪
1996, 14(4): 55-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7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718KB(0)
摘要: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与西方教育的传入
周谷平
1989, 7(3): 900-95.  
摘要(17) HTML全文(18) PDF 618KB(0)
摘要:
国家权力和法定知识的政治学
[美]M·W·阿普尔
1992, 10(2): 33-44.  
摘要(5) HTML全文(8) PDF 1400KB(0)
摘要:
马相伯中西汇合的文化教育观
黄书光
2004, 22(1): 80-8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13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265KB(0)
摘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马相伯对西方科学人文教育精神的有机吸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性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地审视了其中西汇合的文化教育见解。这些见解对于当代中国新教育改革和新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无意识层面对情绪反应的调整作用
马伟娜, 姚雨佳, 桑标
2012, 30(4): 58-62, 68.  
摘要(59) HTML全文(37)
摘要:
采用有意识任务(与执行性意图结合的指导语)和无意识任务(句子整理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策略,考察无意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情绪反应的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无意识启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具有适应性的情绪性结果,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无意识表达抑制在对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下调方面优于有意识层面,无意识认知重评在对生理反应下调方面优于有意识层面。以上结果表明无意识层面进行的情绪调节与意识层面同样有效。
关于研究学校管理原则的若干问题
张济正, 吴秀娟
1983, 1(2): 54-60.  
摘要(15) HTML全文(14) PDF 778KB(0)
摘要:
建校四十年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进行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华东师大教务处
1991, 9(3): 11-20.  
摘要(15) HTML全文(7) PDF 1198KB(0)
摘要:
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支付多少学费?他们又得到了何种公共支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7, 35(1): 106-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12
摘要(55) HTML全文(29)
摘要:
民国初年中华职业学校遭遇挫折的原因探析
张宇
2006, 24(4): 82-87.  
摘要(24) HTML全文(11) PDF 713KB(0)
摘要:
中华职业学校在192l一1926年闻遭遇了一系列严重挫折,这一事件恰好也是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与观念因素,缺乏职业界参与办学“惯例”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尤其显得脱节,而实践证明,职业学校附设工场以便学生实习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沟通产学”的方式
教学研究的过程成果范式述评
崔允漷
1994, 12(3): 9-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3.002
摘要(13) HTML全文(9) PDF 887KB(0)
摘要:
基于呼唤的假设自我:概念、形成与影响
田喜洲
2015, 33(3): 62-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9
摘要(50) HTML全文(25)
摘要:
呼唤(calling)是个体对追求目标的内心认同与强烈渴望,实现呼唤能使个体体验到更多的工作意义、个人使命与真实自我。但并非所有呼唤都能实现,曾经本可以选择但又放弃了呼唤的自我对现实自我、职业与生活有何影响?基于假设思维、自我概念和呼唤研究的已有成果,可以发现:(1)基于呼唤的假设自我(counterfactual self based on calling,CSC)是与事实自我并行的新构念;(2) CSC对呼唤与假设思维研究具有重要理论贡献;(3) CSC能对个人情感、认知、动机与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教育研究思维方式的类型分析
杨小微
2003, 21(4): 1-8, 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4.007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1002KB(0)
摘要:
文章从“研究对象观”与“研究思维类型”这两个维度对教育研究进行类型分析, 提出了由“前提性认识” “提问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三个层面构成的分析框架, 结合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探寻教育研究中思维方式特征变化的轨迹, 以及不同思维方式在空间上“共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重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刘黎明, 吕旭峰
2010, 28(3): 13-24.  
摘要(52) HTML全文(2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时地对过去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分析,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动向和存在问题,展望其发展趋势,对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思想多元化的现时代,更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1986, 4(1): 18-18.  
摘要(24) HTML全文(16) PDF 157KB(0)
摘要:
时间转换在记叙文阅读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夏天生, 王雨函, 陈琳, 莫雷
2015, 33(4): 72-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1
摘要(60) HTML全文(36)
摘要:
采用探测再认范式和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情境模型中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情况下, 时间转换对记叙文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1用探测再认范式探讨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条件下, 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2采用事件分割范式探讨时间转换对事件单元划分的影响, 进一步检验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时间转换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 当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时, 时间转换不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 事件单元是建构情境模型的核心单元, 时间转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 才能引发读者更新情境模型。
论9 0年代的比较教育
(英国)布罗德福特
1999, 17(3): 34-3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04
摘要(16) HTML全文(9) PDF 633KB(0)
摘要:
关于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几个问题
赵祥麟
1984, 2(2): 76-82.  
摘要(14) HTML全文(20) PDF 792KB(0)
摘要:
论盛宣怀办学与政府的协调关系——以南洋公学校名演变为视角
欧七斤
2015, 33(3): 106-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14
摘要(23) HTML全文(19)
摘要:
考察解读校名更易的具体过程与内在根源,可以窥见我国现代教育诞生和成长的特殊轨迹。南洋公学(1896 -1905)是盛宣怀倾注心力最多、办学成绩最突出的一所学堂,其校名数经变更。在现代教育起步之初,以盛宣怀为代表的绅商阶层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其创办的南洋公学借鉴西方,定名“公学”,采取由工商实业出资支持的“公学”发展模式。然而,当时中国社会还远未形成成熟稳定的工商阶层,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主导社会的传统却异常发达,“公学”办学模式注定缺乏可持续性。在晚清政府主持学制改革后,“公学”模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转而融入到由国家政府主导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之中。
社会主义教育竞争的特点浅析
王铁军
1988, 6(3): 20-23.  
摘要(11) HTML全文(7) PDF 483KB(0)
摘要:
法国全国教育研究所
1992, 10(3): 57-58.  
摘要(10) HTML全文(5) PDF 263KB(0)
摘要:
跨文化教育、训练和研究学会
1991, 9(1): 83-84.  
摘要(8) HTML全文(13) PDF 271KB(0)
摘要:
析“四民分业”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先秦社会教育初探
姚能海
1988, 6(1): 35-44.  
摘要(10) HTML全文(11) PDF 1190KB(0)
摘要:
数字加工中的直觉
陈亚林, 刘昌
2011, 29(4): 57-63.  
摘要(39) HTML全文(20)
摘要:
数字能力是人类乃至动物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的数字加工中除了存在着理性加工外,还存在着直觉性加工。在数字编码的研究中,数字认知偏差揭示出存在着直觉性加工,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在数字运算的研究中,估算、直接提取加工以及距离效应和奇偶效应都揭示出了直觉性加工的存在。未来研究需注重研究其他领域的数字编码,从加工方式的角度对数字运算中的特定现象提出一定理论解释,以及注重探讨其潜在的实用价值等。
闵斯特伯格的心理学思想评述
李艺敏, 王红艳, 李永鑫
2014, 32(1): 82-88.  
摘要(44) HTML全文(30)
摘要:
雨果·闵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nberg, 1863—1916)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德国心理学家。作为20世纪初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哈佛大学心理学实验室主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哲学协会主席等职务。闵斯特伯格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心理学的多个领域。他在实验心理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司法心理学与工业心理学等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位巨匠、应用心理学的先行者、工业心理学的奠基者和心理学科普工作的实践者,对现代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大道至简: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智慧解析
王保星
2010, 28(4): 82-87.  
摘要(32) HTML全文(20)
摘要:
裴斯泰洛齐以遵循自然法则作为简化教育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论上的简化和现实的推行,在继承古希腊和谐教育理念的同时,赋予民主主义教育理想以现实性,初步实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并为人类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高校研究生群体文化建设探究
张磊, 陈谷纲
2004, 22(3): 92-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15
摘要(1) HTML全文(3) PDF 423KB(0)
摘要:
孟子对孔子伦理思想与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张瑞璠
1983, 1(2): 5-13.  
摘要(11) HTML全文(8) PDF 1054KB(0)
摘要:
钟天纬与上海三等公学
钱曼倩
1985, 3(3): 89-92.  
摘要(15) HTML全文(15) PDF 545KB(0)
摘要: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行为脑机制的多学科探究
张卫东
1997, 15(3): 67-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9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633KB(0)
摘要:
何为教育实践?
金生鈜
2014, 32(2): 13-20.  
摘要(37) HTML全文(28)
摘要:
教育实践在规范意义上具有向善性,其目的与行动内在统一,相互构成,是人类追求美好品质和美好生活的根本行动。教育实践及其目的是终极的,具有合目的、合理性和合道德的根本品质,是规范性的价值行动,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技术行为。现实的教育活动惟有成为追求美善生活和培育优秀人性的行动,它才是实践。当前教育的工具化、程式化和技术化,把教育降格为训练工具人的生产过程,使得教育行动失去理性原则的规范和伦理品质的限定。回归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善的、理性的伦理行动,成为以终极目的为原则的实践。这是我们最为急迫的对真正的教育的希望和呼唤。
论“育人”为目标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余玉花, 刘梦慈
2016, 34(4): 85-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13
摘要(50) HTML全文(28)
摘要: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面对的是特殊的场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主体,这也决定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具有特殊性。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以“育人”为主要目标,体现了高校教育目标与高校反腐的一致性。高校廉政文化育人的关键是高校学生廉洁人格的培养。廉洁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廉政文化育人是一项艰巨的教育活动,因此高校开展廉政文化教育需要有全面性的设计思路,包括在课程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和在环境中育人等。
西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大学的起步
李春萍
2005, 23(3): 80-89.  
摘要(8) HTML全文(7) PDF 368KB(0)
摘要:
西学进入中国后迅猛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知识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 关注西学教育在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探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改造与消亡、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现代大学创建之初的步履维艰, 并强调分析大学史的理论视角。
教师发展的非反思路径
王加强
2014, 32(4): 40-46.  
摘要(43) HTML全文(22)
摘要:
教师发展有反思与非反思两条途径。前者是教师在将教育教学活动对象化、课题化和教育认识显性化、公共化的前提下,通过理性方式谋求发展。后者是教师在未将教育教学活动对象化、课题化和教育认识显性化、公共化的前提下,以非理性方式谋求发展。非反思路径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轻视,形成了反思路径的“唯一性神话”。这个神话源自理性主义认识论及建基于此的教师专业发展概念。而这两者在哲学与教育学中都遭到了批判。因此,我们应关注、重视非反思路径。它的形态包括:默会怀疑、内隐学习、悟性思维、以心识心等。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亟待完善—兼与李友芝同志商榷
孙成城
1990, 8(1): 95-96.  
摘要(14) HTML全文(19) PDF 193KB(0)
摘要:
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坤
2015, 33(4): 58-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09
摘要(58) HTML全文(23)
摘要: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在西方国家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的相关研究直到2000年左右才开始进行。其概念界定及中文译法存在的差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以及经历地震灾难儿童,成为国内此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引进国外相关研究工具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也开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量表。个体、家庭以及家庭外因素是影响我国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关于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还没有形成系统。未来要加强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理论建构、本土化研究以及干预模式建构等方面的研究。
两种不同理论观点设计的教学之比较研究;
吴庆麟
1994, 12(3):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5.001
摘要(6) HTML全文(0) PDF 593KB(0)
摘要:
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1988, 6(2): 56-56.  
摘要(20) HTML全文(12) PDF 179KB(0)
摘要:
关于湖南攸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探讨
朱俊杰
1994, 12(1): 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1.001
摘要(12) HTML全文(4) PDF 1589KB(0)
摘要:
加强教育实证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成果览要
2017, 35(3): 18-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3
摘要(33) HTML全文(22)
摘要:
转型时期的教育变革与新型知识分子的塑造——新发现胡适澄衷学堂丙午日记的解读
陆发春
2004, 22(3): 81-8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13
摘要(5) HTML全文(3) PDF 527KB(0)
摘要:
以往的清末教育变革研究,较多使用的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清政府或教育管理者方面的史料,处于被动地位的受教育者对新型教育的看法和反映则较少研究。本文以新发现胡适丙午年(1906)上海澄衷学堂学习期间所记《自治日记》作个案诠释,由课程设置、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宣扬科学新观念、社会自治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新的思维视野形成等层面分析,进而阐释转型时期新式学堂教育的变革,新型知识分的培养塑造,确实有着异于以往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空间记忆的内在参照系理论及研究进展
李晶, 张侃
2011, 29(3): 49-54.  
摘要(45) HTML全文(19)
摘要:
内在参照系理论提出,人在记忆环境中物体位置时会先指定一个方向,以此为基础建立内在参照系进行表征,并强调这种表征方式在空间记忆中占主要地位。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内在参照方向的选择,通常采用相对位置判断和部分场景再认范式进行研究。目前研究者们主要关注各种空间因素对于内在参照系建立的影响,包括场景结构、观察视点和物体朝向等。在未来研究中,首先可以考虑采用新的实验范式继续讨论内在参照系与自我中心参照系的关系,也可引入新的空间因素以及人口学变量来探讨它们的影响,并加大脑机制方面的研究力度。
生物反馈在教育界应用的可能性
杨立能, 孙仲贤
1985, 3(3): 35-36.  
摘要(14) HTML全文(14) PDF 287KB(0)
摘要:
高校公共课《教育学》(新编本)编写的背景与思路
郭文安
1991, 9(4): 67-71.  
摘要(18) HTML全文(16) PDF 660KB(0)
摘要:
试论智慧技能-中外学者智慧技能观比较
皮连生
1992, 10(1): 7-12.  
摘要(23) HTML全文(17) PDF 714KB(0)
摘要:
模糊数学在教学工作质量数量化及其综合评判中的应用探讨
张铁明
1984, 2(4): 71-81.  
摘要(11) HTML全文(12) PDF 838KB(0)
摘要:
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
施良方
1994, 12(3): 27-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3.005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635KB(0)
摘要:
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
潘艺林
2002, 20(4): 21-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3
摘要(0) HTML全文(8) PDF 807KB(0)
摘要:
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伴生物和"亲本"功能。"亲本"表明了批判功能的基础地位和衍生作用,标识着批判功能的教育哲学基础,这是由批判、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的。批判是高深知识得以增长的动力与理论源泉;高深知识离不开批判,而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独特的工作内容,高等教育离不开对高深知识的探究。因此,离开了批判,高等教育就会因迷失独特的工作对象而迷失自身。
论教师道德教育的评价
田爱丽
2008, 26(4): 31-40, 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7
摘要(2) HTML全文(8) PDF 391KB(0)
摘要:
教师教育不仅是强化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过程, 也是一项不断提升教师伦理道德的活动。教师教育评价要服务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要持续地关注教师伦理与道德教育问题。教师道德教育评价包括对教师道德教育目标的评价、道德教育课程落实度与创新性的评价、教育过程德育因素的评价以及教师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公办教育能够保障教育公平吗?——基于“俱乐部模型”的观察与分析
吴华
2017, 35(2): 1-11,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2.001
摘要(42) HTML全文(23)
摘要:
通过公办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公办教育制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公办教育至今没有实现的制度目标。本文通过构建权利与公平的"俱乐部模型", 对公办教育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制度性局限进行了分析, 由此得出"公办教育是产生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前提, 公办教育难以保障教育公平"的惊人结论, 并初步探讨了克服这一制度性局限的基本思路。
教育的经济性能之劳动观
邱渊
1984, 2(4): 7-13.  
摘要(8) HTML全文(10) PDF 723KB(0)
摘要:
孟禄在华活动年表[续]
周洪宇, 陈竞蓉
2003, 21(4): 40-47.  
摘要(3) HTML全文(3) PDF 1009KB(0)
摘要: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比较教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保罗·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曾于1913-37年间10余次来中国调查教育、讲学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1921年9月,由实际教育调查祉聘请,孟禄来华进行了大规模教育调查与讲学。他还长期担任中化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副董事长,参与领导该套工作。孟禄来华对于改进中国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推动“六·三·三”学制颂行,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是近现代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页。然而,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在搜集和整理大量中美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此份《孟禄在华活动年表》,希望能为人们研究孟禄提供一个基本依据,推动国内外学术界对孟棣的研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
冯增俊
1998, 16(2): 45-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2.008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1028KB(0)
摘要:
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
张敷荣, 张武升
1990, 8(4): 57-64.  
摘要(26) HTML全文(13) PDF 941KB(0)
摘要:
阿吉吉克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o A jijic Sobre Educacion Internacional)
1990, 8(2): 88-88.  
摘要(15) HTML全文(14) PDF 136KB(0)
摘要:
工人教育协会
1990, 8(4): 32-32, 46, 56, 70.  
摘要(20) HTML全文(16) PDF 498KB(0)
摘要:
清教革命背景下的英国教育
喻冰峰
2014, 32(1): 117-124.  
摘要(26) HTML全文(15)
摘要:
英国清教徒在培根哲学和夸美纽斯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实施普遍教育、注重教育实用性、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等内容极为丰富的改革计划。清教革命时期出现的社会动荡虽然对学校和大学都带来了消极影响,但革命胜利后,克伦威尔在教育领域内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共和国时期的英国教育呈现一派新景象。尽管很快因王政复辟,许多改革计划化为乌有,但清教徒的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为英国教育留下了丰硕遗产,其改革实践成了19世纪英国教育大变革的先导。
学校资源分配中“相关原则”的实践意义及其限度
卜玉华
2010, 28(4): 37-42.  
摘要(30) HTML全文(29)
摘要:
在学校资源分配实践中,同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等伦理学原则因不能提供判断和选择多种特殊价值,实践指导意义较弱。相较之下,“相关原则”的实践意义更为鲜明,既有助于维护学校在资源分配中的独立自主性,也有助于实现资源分配的效益最大化。当然,这一原则也存在着双重危险:“支配性善”的独断专行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过度张扬。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辩证地把握这一原则的实践限度。
天才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新论
沈模卫, 朱海燕, 张锋
2003, 21(4): 75-79.  
摘要(4) HTML全文(5) PDF 666KB(0)
摘要: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 天才儿童的先天论与后天论之争重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有研究发现, 天才儿童具有特殊的脑组织, 为天才的先天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 新近有关天才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发现其能力结构和人格特征分别表现出不均衡性和双重性。这些结果导致人们对天才儿童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新的认识。据此, 笔者提出应重新审视有关天才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理解杜威的教学价值思想
迟艳杰
2010, 28(2): 17-23.  
摘要(38) HTML全文(22)
摘要:
历史地考察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教学价值的发展进程,是我们把握杜威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一个内在逻辑。杜威在经验课程和问题教学法中所倡导的民主社会的教学价值,是对赫尔巴特学派为代表依托于学科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度中个人道德与知识的教学价值之超越。杜威通过儿童作业等相互协作的活动方式,把班级授课制中的抽象人解放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也就是社会的人,使学校变成了雏形社会,从而实现了他"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信条,以培养美国民主社会需要的具有理性自由和社会性品质的公民。
经亨颐的师范教育思想
张彬
1999, 17(3): 81-85, 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3.011
摘要(2) HTML全文(14) PDF 695KB(0)
摘要:
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叶飞
2011, 29(2): 70-76.  
摘要(50) HTML全文(27)
摘要:
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具有多维性的特征。在以往的“一元分析框架”下,儒家传统往往被当作一个模糊的整体而遭受全面的否定或全面的肯定。这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违背了逻辑规律。因为,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是多维、多层面的,不可能以一概全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我们在此所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主张从三个层面来解析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官方制度层的儒家传统、民间草根层的儒家传统和知识分子层的儒家传统。这三个层面的儒家传统由于其内涵、特性的显著差异,导致了它们在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因而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论中小学教育研究目的的人文取向———基于理解教育研究视角
江玲, 石宜君
2009, 27(2): 30-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2.011
摘要(4) HTML全文(0) PDF 300KB(0)
摘要:
中小学教育研究目的的人文取向是指中小学的教育研究活动所追求的尊重、同情和悦纳师生的需要、感情和行为诉求, 从而使师生获得幸福的伦理境界。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师生理解、师生解放和师生怡然三个方面。实现教育研究目的的人文取向的路径较多, 但从管理角度来说, 学校管理者和教育专业研究者采取需要、感情和制度激励等措施是最为基本的。
以“学”为核心的教育话语体系——从语言文字的视角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学”现象
杜成宪
2010, 28(3): 75-80.  
摘要(25) HTML全文(20)
摘要:
从字源上考察,汉字的教是由学发展而来的,中国人的教的概念是由学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使得一度教、学二字可以通用,但只是学字可以毫无障碍地通用为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学字实际上主要承担了表达教的概念的功能,即“以学论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重学甚于重教,甚至可以将传统教育思想看成是一种学习思想。这种以学为核心的教育话语体系直到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传入中国后才发生转变。
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立场
高峰强
2000, 18(3): 64-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8
摘要(5) HTML全文(2) PDF 1012KB(0)
摘要:
本文较为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 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 坚持以方法为中心; 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 固守人为机器的模型。认为尽管科学主义心理学所奉行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体现了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时代精神, 也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乃至有目共睹的长足进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为心理学直面人生、服务社会、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本质隐设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1994, 12(4): 93-94.  
摘要(18) HTML全文(7) PDF 168KB(0)
摘要:
诚实教育的思路与出路
刘次林
2005, 23(4):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1
摘要(7) HTML全文(3) PDF 312KB(0)
摘要:
诚实指心口一致、言行一致。绝对诚实教育观把诚实看作绝对的道德义务, 采取概念讲授、故事寓意、权威主导、榜样示范和行为习惯训练等教育方法; 相对诚实教育观反对把诚实当作内在的恒定素质, 把人的诚实看作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 在不同的道德情境和不同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彻底否定人能够绝对地诚实, 认为不诚实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的表现, 所以, 我们应该宽容不诚实, 区分必要的撒谎、善意的撒谎和恶意的撒谎; 论文认为,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不仅能够以过程论的方式统合各种纷然相争的观点, 而且还实现了对诚实教育问题的思路大转换。
条件推理概率解释模型中的隐性预设及其实证检验
余达祥
2009, 27(3): 46-54.  
摘要(15) HTML全文(14) PDF 317KB(0)
摘要:
过对条件推理概率解释模型的数学分析,发现相对于不同概率空间取得的前、后件概率不满足条件概率的定义要求。基于条件概率的条件推理解释模型隐含着共属类假设,即认为推理者能在同一概率空间对条件命题的前、后件发生率做出评估,但未给出任何实验证明。为验证条件推理概率解释模型,分别进行了有关该模型的概率一致性检验和共属类假设检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推理行为不满足该模型蕴含的概率一致性要求及共属类假设,被试的条件推理行为不能用Oaksford条件概率模型来解释。
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巡察监督体系的构建——以沪上部分高校为例
斯阳
2019, 37(5): 144-1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9.05.013
摘要(65) HTML全文(34) PDF 1669KB(0)
摘要:
探索高校巡察监督的有效路径,持续深化政治巡察,加强巡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是解决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健全高校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联动监督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机制,加强联动监督的条件保障,强化联动监督成果运用,使高校联动监督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褚宏启
2016, 34(1): 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1
摘要(65) HTML全文(34)
摘要:
概念的多重表征形式及其双极结构模型
邵志芳
2006, 24(4): 46-49,56.  
摘要(21) HTML全文(14) PDF 552KB(0)
摘要:
本文对于概念形成理论的流派和阵营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考察,提出五大流派探讨的分别是概念的不同的表征方式,而这些表征方式之间在表征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上是有鲜明的递进关系的,可以建构起一个双极结构。基于解释的阵营与基于相似性的阵营相比,只不过是运用了新一层次的相似性而已。本文阐述了概念的多重表征———基于规则的表征、基于线索的表征、基于样例的表征、基于图式的表征,以及这四种表征形式的双极结构模型。
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
陈巍, 丁峻
2009, 27(1): 51-55, 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1.002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254KB(0)
摘要:
近十年来, 一项被誉为可与DNA相媲美的神经科学新发现——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逐渐成为未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界的“研究宠儿”, 众多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是人类社会认知的重要神经机制。该系统与人类的动作识别、意图理解、语言进化、共情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文章介绍了该系统在个体认知和社会行为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并对当前研究中所遗留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反思与展望。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美感体验与功能实证
陈丽君, 文琪
2017, 35(5): 117-1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10
摘要(50) HTML全文(35)
摘要: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以优美、壮美、悲剧、喜剧多种形式呈现,给人带来快感、触动、颤栗等体验。对多种形式音乐美感的体验,可滋养人的情感能力和强化人格优势,进而塑造人格;诸多脑研究证明音乐欣赏和乐器训练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与认知发展;不仅如此,从审美的神经机制和生理反应来看,音乐欣赏中的美感体验还具有临床上的放松与干预功能。音乐美感体验的诸多重要功能启示我们未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重音乐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扣人心弦,温润人的心灵。
幸福·道德·教育
高德胜
2012, 30(4): 1-8, 18.  
摘要(48) HTML全文(25)
摘要:
在一个热衷幸福而避谈道德的时代,有必要厘清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互通的一面,即“幸福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幸福性”;幸福与道德也有相异的一面,即幸福比道德“宽广”,道德比幸福“坚强”。幸福和道德都与教育相关联,关联的方式也呈现出既相通又相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为幸福的教育”与“为道德的教育”、“幸福教育”与“道德教育”、“幸福的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等不同维度的互通与相异上。
孔子诗教哲学与朱熹诗教哲学的比较
靳健
2008, 26(1): 10-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1.004
摘要(3) HTML全文(7) PDF 201KB(0)
摘要:
子诗教哲学是一种本体论,是探求人的存在价值的本体论;朱熹诗教哲学是一种认识论。学《诗》就是“明天理”的认识论。孔子诗教的过程是开放的,其哲学价值是追求个体人格的发展;而朱熹诗教的过程是封闭的,其哲学价值是致知文本蕴含的道学。孔子诗教哲学表现出海纳百川的气魄,而朱熹诗教哲学则有点杞人忧天的伤感。孔子诗教哲学是一种语录式思想.不利于生成系统化的教育功能;而朱熹诗教哲学是一种结构化纲领,有利于引领文明发展的自觉化方向。
论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兼谈全球化背景下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李爱萍
2004, 22(4): 83-8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12
摘要(4) HTML全文(4) PDF 283KB(0)
摘要:
论文将“现代”界定为整个2 0世纪的历史阶段, 将“现代性”从表征上概括为:经济上, 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 政治上, 民主主义扩展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文化上, 社会哲学或生活哲学取代自然哲学或科学哲学的统治地位; 教育上, 国际主义教育崛起并打破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教育的局限。在立足于对“现代性”几个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 论文采用文献法, 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角度出发, 揭示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所在, 并得出国际主义教育思想是杜威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与内涵的结论, 目的在于阐明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和现代教育思想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积极意义。
从“理性人”到“理性生态人——论教育观的后现代性转向及重构
刘炎欣, 陈婷
2013, 31(3): 1-7,16.  
摘要(63) HTML全文(53)
摘要:
“理性人”教育观是现代以理性为核心的教育观,处于备受责难的时代困境中。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理性人”教育观,批判和解构其时代局限性,重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理性生态人”教育观是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
徐梅林, 赵磊夫, 王为杰
1996, 14(3): 9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3.015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535KB(0)
摘要:
引入评价-分析职能 提高学校管理质量
史根东
1990, 8(1): 37-47.  
摘要(21) HTML全文(17) PDF 849KB(0)
摘要:
教育人类学综合研究的初步尝试
[美]G·斯平德勒, L·斯平德勒
1988, 6(3): 31-38.  
摘要(27) HTML全文(18) PDF 811KB(0)
摘要:
社会反应四维模型述评
王沛, 张饼铭
2002, 20(4): 68-7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4.009
摘要(1) HTML全文(3) PDF 974KB(0)
摘要:
社会反应的各种描述型模型试图明确用以定义和区别不同的社会影响类型的概念维度。基于以往的理论,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社会反应四维模型,并且证实:在一个独立的模型中,要想解释诸如从众、少数派的影响、服从、传染:独立、反从众等社会影响现象,有4个维度是必需具备的。此外,该模型还发现以往的研究未曾揭示的5种潜在的社会影响类型。这些新类型显示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发展趋势。
论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构理
张爱卿
1996, 14(1): 71-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08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902KB(0)
摘要:
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课堂分组学习形式探索
瞿平
2003, 21(3): 9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12
摘要(2) HTML全文(10) PDF 678KB(0)
摘要:
人类的早期教育形式是个别化的私塾式教育,为了满足更多人受教育的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班级授课制度应运而生。分组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语文课堂分组形式是主要以个性化语文学习为核心兼顾班级集体学习目标的分组合作竽习的语文课堂教育形式。它一方面体现班级集体共有的教育需求、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又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最终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个体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分组活动学习的教学结构和语文课堂教学分组活动学习类型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简评一种断的智力理论:PASS模型
李其维, 金瑜
1995, 13(4): 41-5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05
摘要(1) HTML全文(7) PDF 1018KB(0)
摘要:
知识与大学的教育功能:高等教育课程设计
[美] E.C.肖特
1994, 12(4): 25-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03
摘要(9) HTML全文(2) PDF 817KB(0)
摘要: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支持体系
魏锐, 刘晟, 师曼, 周平艳, 王郢, 陈有义, 刘霞, 刘坚
2016, 34(3): 46-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6
摘要(51) HTML全文(25)
摘要:
在推进和落实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与组织、社区和社会机构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通过梳理全球支持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优秀经验,从三个方面描绘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支持体系: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整体推进或局部推进;加强地方、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权,发挥研究机构或民间组织的作用,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机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进行指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师研修,为教师提供资源与工具支持。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设计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建立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加强教师研修的有效性以及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创业意向的关系
李海垒, 张文新, 宫燕明
2011, 29(4): 64-69.  
摘要(49) HTML全文(23)
摘要: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了996名大学生(男生420人,女生576人),通过2(男生、女生)×4(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两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发现:男生的创业目标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显著高于女生;双性化被试的创业目标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是最高的;对于创业目标意向来讲,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对西方学者课程目标模式讨抢的述评
孔企平
1998, 16(4): 30-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5
摘要(2) HTML全文(2) PDF 941KB(0)
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
张玲玲, 张文新, 陈光辉, 陈亮
2008, 26(2): 59-65.  
摘要(10) HTML全文(29) PDF 745KB(0)
摘要:
个体关于未来的目标和担忧对其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研究通过开放性问卷调查了700余名大学生,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未来目标和担忧的具体内容, 以及目标和担忧的年级与性别特征。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职业或工作以及个人婚姻/家庭方面, 同时大学生还较多地担忧家庭安康和自己的身心健康, 并且这些目标和担忧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文章在对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建议。
新疆民族儿童学前双语语义发展与入学认知准备的相关研究
周兢, 张莉, 闵兰斌
2015, 33(2): 25-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4
摘要(48) HTML全文(38)
摘要:
研究聚焦探讨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双语发展与入学认知准备的经验互动。以新疆4-6岁维吾尔族学前儿童为对象,采用汉语和维语PPVT,EVT和Bracken工具,测查儿童双语的理解性语义水平、表达性语义水平和入学认知水平。研究发现新疆学前民族儿童的汉语和维语语义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同教育质量幼儿园儿童的两种语义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过三年的学前双语教育,民族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整体概念水平的通过率水平均达到50%以上;而在认知基本概念方面和认知综合概念子项目上存在不均衡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检视的需要;学前民族儿童汉语理解性语义水平和表达性语义水平,与入学认知准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状态,而儿童汉语理解性语义水平和表达性语义水平对入学认知准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由此证明,学前阶段少数民族儿童的双语学习,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评价的发展轨迹
王斌华
2012, 30(1): 37-42.  
摘要(63) HTML全文(27)
摘要:
我国发明了考试,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几千年,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测验”和“学生评价”却先后发韧于英国和美国,我国仍然处于引进和借鉴的层面。学生评价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这期间,学生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学生评价的范围更加宽泛。如今,中国和平崛起,再创华夏辉煌,应该在考试制度时期、教育测验时期和学生评价时期以后的“后学生评价时代”有所作为。
论梁启超与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创建
程禹文
1996, 14(4): 99-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13
摘要(4) HTML全文(2) PDF 865KB(0)
摘要: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动作技能领域(一)
1986, 4(4): 54-54.  
摘要(20) HTML全文(30) PDF 123KB(0)
摘要:
“素质教育”四种属性之探讨
盛群力
1991, 9(4): 23-30.  
摘要(23) HTML全文(13) PDF 923KB(0)
摘要:
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式问题与反思
姚计海
2017, 35(3): 64-71, 169, 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7
摘要(50) HTML全文(19)
摘要:
一门学科称之为科学的关键在于它有系统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对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而言,研究方法决定着教育学的科学性质。分析国际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运用情况,探讨我国教育实证研究方法存在的范式问题,探索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研究整体水平。在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实证与思辨两大研究范式具有相应的方法论地位。当前西方教育研究方法体系被强烈地赋予实证的特征,国际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倾向运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以及整合量化与质性研究而形成的混合研究。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范式仍然存在单一化问题,思辨研究仍然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方法,实证研究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比例很少。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应加强体系与规范建设;加强实证研究取向,提倡研究范式多元化;加强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混合研究。
面向高技术发展的技术教育课程改革
沈勤
1995, 13(4): 79-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4.010
摘要(1) HTML全文(2) PDF 1237KB(0)
摘要:
试论国外教育民主化运动
徐辉, 陈晓菲
1990, 8(2): 71-78.  
摘要(12) HTML全文(9) PDF 857KB(0)
摘要: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关晶
2010, 28(1): 81-90.  
摘要(32) HTML全文(24)
摘要:
本文沿着历史的脉络,以学徒制的制度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将学徒制的历史分为了前学徒制、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16-18世纪的国家立法学徒制、工业革命后的集体商议学徒制、二战后的现代学徒制五个阶段,分别对各个时期影响学徒制的历史背景以及学徒制的发展状况、制度形态和教学形式进行了阐述并在对不同阶段学徒制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讨论与总结了学徒制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与驱动因素。
智力的本质探析
方建移
1993, 11(2): 63-69.  
摘要(16) HTML全文(13) PDF 719KB(0)
摘要:
语言学取向的教育研究
谢登斌
2005, 23(4): 24-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4.004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306KB(0)
摘要:
语用学对当代教育领域的穿透、语言本体的能量以及社会变革的现实一并促成语言学取向的教育研究。其研究特质体现为, 聚焦教育主体的真实生活, 探索个体的生活体验, 进行反思性写作和建构叙事文本。解释学、现象学和符号学的研究范式构成语言学取向的教育研究景观。语言学取向的教育研究因推重文本认识论而见长, 也因囿于语言的天然不足而面临无法闪避的问题。
青少年日常行为取向及其形成因素分析———自我发展特征透视
李晓文
2004, 22(4): 53-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8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390KB(0)
摘要: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级学生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反应强度, 以及环境和基本价值因素于行为取向的回归分析, 探讨行为取向和意义变化年级特点, 进而揭示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特征。结果显示, 在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反应强度方面, 三年级与五年级学生、六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相对接近, 但环境和基本价值的回归影响却不同。这反映了同样的行为取向具有不同的意义, 而且发现, 青少年个体化的表现状态存在螺旋式的提升。
教育专业领域、性别和劳动力市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7, 35(3): 164-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18
摘要(49) HTML全文(22)
摘要:
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郭永玉
2002, 20(2): 53-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2.009
摘要(2) HTML全文(3) PDF 703KB(0)
摘要:
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人们熟悉的是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但对他晚年为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所做的研究所知甚少。马斯洛晚年致力于一种新心理学的创建,他称其为“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势力心理学”。他修订了著名的需要层次模型,在深入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基础上研究了超越性人格的特征,并探讨了将这种新的人格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来一些重要理论模型的先导。
杜威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徐小洲, 张敏
1997, 15(1): 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8
摘要(16) HTML全文(5) PDF 790KB(0)
摘要: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
胡瑜, 孙灯勇
2010, 28(4): 43-49.  
摘要(62) HTML全文(26)
摘要:
感恩是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利益评价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之间,以及情境因素与状态感恩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许多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以及负债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恩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感恩的人更具有亲社会行为,感恩不同于负债感。
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发展与中等教育关系研究
刘军
2012, 30(1): 77-85.  
摘要(30) HTML全文(16)
摘要:
大学预科是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一个特殊教育层级,它既是中等教育的延伸,又是进入大学本科前的准备。虽然自清末学制至民国学制,大学预科都被列入高等教育段,但并不能忽视其与中等教育的密切关联。在中等教育尚不发达的时期,大学预科受中等教育发展规模、程度的影响颇深,反之,大学预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了中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学预科从学制中被撤除后。
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郅庭瑾
2005, 23(3): 38-42, 73.  
摘要(8) HTML全文(6) PDF 228KB(0)
摘要:
教育管理伦理指的是教育管理制度、管理关系、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的基本伦理规范与道德意义。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改善教育管理实践的现实状况, 呼吁和倡导一种体现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的教育管理活动与行为, 另一方面在于丰富、拓展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伦理、教育管理理念与理想的伦理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伦理和管理行为伦理等方面。
教育目的与教育理论之研究
周浩波
1993, 11(1): 21-29.  
摘要(7) HTML全文(20) PDF 1064KB(0)
摘要:
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讨
瞿葆奎, 沈剑平
1991, 9(1): 1-8.  
摘要(6) HTML全文(6) PDF 980KB(0)
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发展阶段职教体系研究
曾茂林
2012, 30(4): 37-43.  
摘要(33) HTML全文(25)
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关系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国家为此出台了相关培训政策,但短期培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教育学具体人立场反思,则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各阶段现实处境及其需求设计职教体系,这对其内在素质提升和身份的转化都将起到关键作用。现有城乡一体化远程教育网络,为建立务工前、中、后期相互衔接的三层职教体系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城乡职教社区双层网络建设突破,将能从时空统一性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精准服务,实现教育社会功能与人本功能的有机统一,建成贴身、贴心全面育人的职教体系。完善投资分担、就业准入、职教资格框架等制度,则是确保该体系顺利建设与有效运行的条件。
高中生职业兴趣调查
余嘉元
1989, 7(4): 91-95.  
摘要(13) HTML全文(8) PDF 442KB(0)
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现实困境与政策构想
郅庭瑾, 尚伟伟
2015, 33(2): 17-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3
摘要(29) HTML全文(29)
摘要: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实现人的城镇化,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供给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十分严重:公共教育财政分配不均问题依然突出;办学条件等硬件设施资源占有不均现象非常明显;教育中的“遗忘”和“差别”对待问题普遍存在。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实现,必须强化政府责任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激发教育部门智慧创新教育管理方式;转变学校定位,注重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参与和均等发展。
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攀比效应与虚荣效应
周浩, 龙立荣
2015, 33(2): 70-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10
摘要(45) HTML全文(24)
摘要: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将影响分配公平感的参照对象信息分为三类: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 与特定参照对象相比的不利信息、有利信息。采用4×2×2模拟情境实验分析了三类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对分配公平感影响力最大;分配公平判断中存在攀比效应,当与特定参照对象相比的不利信息呈现时,分配公平感显著降低;分配公平判断中存在虚荣效应,且在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缺失时效应最强。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
张传燧
1999, 17(2): 77-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10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624KB(0)
摘要:
农村商品经济三种格局对教育影响之比较
朱永祥
1989, 7(1): 41-48.  
摘要(5) HTML全文(7) PDF 934KB(0)
摘要:
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一)(二)
俞子夷
1987, 5(4): 51-58.  
摘要(13) HTML全文(14) PDF 958KB(0)
摘要:
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与图像转向——兼论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理论生产
李政涛
2017, 35(5):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1
摘要(66) HTML全文(28)
摘要:
已有视频图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即将视频作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课堂互动的研究工具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之于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解,习惯性地停留于"媒介""工具""应用""方法"和"手段"等层面上,低估了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论创生价值及其对于教育理论生产的独特价值,包括它带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来源及表现形式、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理论世界。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图像转向",意味着"视频图像"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教育学理解方式、研究方式、创制方式,将从"通过视频与图像分析"转向"视频与图像层面上的分析";教育学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或写作方式,将从基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转向基于文字语言、视频图像语言交融式的表达。
论“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探索“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另一个思路
吴黛舒
2004, 22(3): 13-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3.003
摘要(9) HTML全文(3) PDF 562KB(0)
摘要:
本文考察了学科发展史,指出在知识分化时期,学科的制度化是依据界定在问题、研究方法和知识系统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的; 在知识融合时期,从问题、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对学科进行区分变得相当困难,学科范式的趋同成为一个显著特征。“学科立场”是知识融合、学科融合时期区分学科差异的重要指标,“教育学立场”是探索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一个新思路。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与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
扈中平
1994, 12(4): 5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4.007
摘要(3) HTML全文(8) PDF 916KB(0)
摘要:
应用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十年实验和关于形式训练说的思考
金洪渊, 吴澜
1995, 13(1): 67-75.   doi: 10.16882/j.cnki.100005560.0195.01.009
摘要(2) HTML全文(6) PDF 980KB(0)
摘要:
浅谈教育的价值
王汉澜, 马平
1991, 9(1): 27-32.  
摘要(15) HTML全文(15) PDF 728KB(0)
摘要:
致辞
2016, 34(3): 16-16.  
摘要(39) HTML全文(26)
摘要:
儿童精神成长研究:意义、取向与多学科视野
苗雪红
2012, 30(1): 29-36.  
摘要(54) HTML全文(22)
摘要:
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尝试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中,顺着个体精神现象发生的逻辑,采取生物学—现象学的发生学取向,从种系进化与个体发展的连续进程来探讨儿童的精神成长,呈现个体精神发生的内在潜能和自然的步骤、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环境条件以及现实的发展形态。这一问题是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点问题,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各学科领域儿童研究的立场、问题、方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层面孕育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参与起作用的全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技术革命与教育》
1984, 2(2): 27-27.  
摘要(16) HTML全文(15) PDF 149KB(0)
摘要:
沙那尼亚(Znaie)社
1992, 10(1): 34-34, 76.  
摘要(14) HTML全文(8) PDF 266KB(0)
摘要:
系统发展观:儿童社会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倾向
邓赐平, 刘金花
2000, 18(1): 64-70,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7
摘要(5) HTML全文(1) PDF 739KB(0)
摘要:
系统发展观是当代儿童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它把发展看作是动力系统相互调节的结果。这一观点强调儿童发展受生活环境中多个水平的影响、系统水平的循环因果性、以及系统的动态特征, 因此在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中, 特别是儿童社会化研究中, 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家庭系统中的儿童社会化作为分析范例, 试图揭示系统发展观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童”与“军”之悖论——民国童子军发展历程探析
吴小玮
2014, 32(2): 111-115.  
摘要(42) HTML全文(22)
摘要:
20世纪初,英人贝登堡创办了Boy Scout这一儿童组织,并强调“非军事化”的发展原则。民国时期,Boy Scout在传入中国后不仅被译作“童子军”,其发展也自始至终存在着“童”与“军”的悖论。指出这一悖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童子军训练本身的教育价值;对悖论何以产生的分析,又能进一步呈现童子军在中国的独特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经济学分析
张万朋, 王千红
2007, 25(2): 31-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06
摘要(18) HTML全文(9) PDF 174KB(0)
摘要:
对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问题, 如果仅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容易流于片面性并陷入一些令人困惑的误区之中。本文从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范围经济以及成本劣加性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针对性地回答了运用传统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不了或解释不好的一些现实问题, 并指出了政府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即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产业的经济规制。
重读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基于教育政策借鉴理论的视角
张烨
2007, 25(2): 87-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2.015
摘要(19) HTML全文(4) PDF 101KB(0)
摘要:
教育政策借鉴理论为重新审视中国二十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运用著名教育学家大卫.菲利普斯教育政策借鉴理论的基本模型, 对上世纪50年代具有典型借鉴特征的“院系调整政策”案例从跨国吸引, 决策, 实施以及内化/本土化等四个过程进行详尽分析, 以期丰富教育政策借鉴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英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与教育
李玢
1994, 12(3): 43-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3.007
摘要(13) HTML全文(4) PDF 954KB(0)
摘要:
中法里昂学院及其它
1986, 4(1): 83-84.  
摘要(11) HTML全文(23) PDF 227KB(0)
摘要:
自学輔导教学与常规教学培养认知能力的比较研究
陈荣华
1990, 8(1): 89-94.  
摘要(27) HTML全文(12) PDF 378KB(0)
摘要:
论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的主体精神
叶飞
2016, 34(1): 98-10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14
摘要(43) HTML全文(19)
摘要:
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是否内含着主体精神元素,这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并通过文本诠释法和历史分析法对《孟子》原典及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展开了学术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性观上,孟子超越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模糊表述,旗帜鲜明地强调人在本性上具有“良知”和“良能”,具有成为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道德内省修身理论,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了人作为主体的“道德挺立”; 在道德意志上,孟子超越了孔子关于道德意志探讨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道德意志的内涵,强调人的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品质; 在道德行为上,孟子并未止步于孔子所树立的谦谦君子的行为规范,而是主张培育正道而行的“大丈夫”,捍卫社会道义和正义秩序。由此观之,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的主体精神是异常恢宏而壮阔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借鉴。
书院的起源与宋代书院的发展
李才栋
1985, 3(3): 85-88.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561KB(0)
摘要:
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陆有铨, 戚万学
1990, 8(2): 11-19.  
摘要(23) HTML全文(22) PDF 906KB(0)
摘要:
《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简介
1984, 2(1): 96-96.  
摘要(27) HTML全文(17) PDF 140KB(0)
摘要:
教育学的合法性与价值关涉——对元教育学的反思
金生
1996, 14(4): 8-16,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4.002
摘要(4) HTML全文(1) PDF 1032KB(0)
摘要:
神经神话"的成因分析
周加仙
2008, 26(3): 60-64, 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3.003
摘要(1) HTML全文(4) PDF 762KB(0)
摘要:
经神话是广泛流传的观念,它来源于神经科学的研究,但是在演化的过程中偏离了神经科学的原始研究,在神经科学以外的领域中传播与稳定下来。本文从脑科学的原始研究以及对脑科学研究成果的错误理解与解释推论的角度分析了教育文献中存在的神经神话及其成因。
论王韬的教育思想
张海林
1993, 11(4): 17-26.  
摘要(22) HTML全文(13) PDF 1189KB(0)
摘要:
从印刷术的应用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之二
王伦信
2008, 26(4): 88-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10
摘要(3) HTML全文(3) PDF 349KB(0)
摘要:
考察印刷术推广前后教育的变化, 不难发现:印刷术普遍应用于大众传播特别是教 育材料的复制, 成为北宋初年书院勃兴的契机, 也带来了教育的相对普及。 书籍的广泛流通也引 导了士人读书习惯的改变, 泛观博览读书风气普遍流行, 鉴于纠正其偏差, 强调专精成为宋人论 读书方法的一项要旨 。通过印制试题等方式, 印刷术也直接应用于科举考试, 有利科举考试规模 的扩张。 大量的科场时文甚至习作被印制出版, 成为考生模仿和科场剽窃的对象, 在教育成为科 举附庸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張謇与师范教育
陈有清
1984, 2(1): 58-60, 14.  
摘要(33) HTML全文(24) PDF 549KB(0)
摘要:
直通他心的“刹车”:五问具身模拟论
陈巍, 张静
2015, 33(4): 65-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0
摘要(39) HTML全文(26)
摘要:
直接社会知觉立场在认识论上质疑了基于理智主义的他心观。理解他心不是像后者所预设的“心智思考另一个心智”, 而应被视为“具身心智知觉另一个具身心智”。作为直接社会知觉的实体理论, 具身模拟论强调对心智模拟的核心概念进行再利用, 经由镜像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运动模拟, 以一种直接的、自动化的、前反思的加工方式来通达他心。然而, 这个模型面临如下五个问题:相似的大脑-身体系统并非社会互动的必要条件; 自身运动能力并非理解动作意图的必要条件; 镜像神经元经典实验的解释并非不可兼容于心智化; 具身模拟并非是在刺激贫乏而是在刺激丰富背景下产生的; 镜像神经元是联想学习而非自然选择的产物。
进化心理学关于心理模块的领域特殊性思想
商卫星, 熊哲宏
2007, 25(1): 56-61,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8
摘要(21) HTML全文(18) PDF 201KB(0)
摘要:
领域特殊性是心理模块的首要特征。本文考察了领域特殊性的特征和起源, 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思考。本文认为领域特殊性不等于模块性, 领域特殊性和领域一般性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它们应保持一定的张力, 同时领域特殊性对心理机制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
世界银行: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992, 10(3): 79-80.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291KB(0)
摘要:
逻辑推理发生发展研究的新取向——元逻辑及元逻辑理解的发展
吴国宏
2003, 21(3): 77-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3.03.010
摘要(1) HTML全文(4) PDF 651KB(0)
摘要:
逻辑推理发展经过了逻辑学、认知加工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理论等诸多视角的探索,成果不可谓不丰,但仍旧各自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Moshman从元逻辑和元逻辑理解的角度,重新诠释逻辑推理的发展机制与进程。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介绍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借鉴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对该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是一条可行的研究途径,这样做能很好地避免思辨性理论的空泛和单纯实验研究缺乏理论意义的缺陷,将两者互补地结合起来。
关于现代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张健
1987, 5(1): 25-30.  
摘要(12) HTML全文(3) PDF 695KB(0)
摘要:
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
王小明, 胡谊
1996, 14(3): 76-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3.013
摘要(5) HTML全文(7) PDF 765KB(0)
摘要:
民国时期中学会考制度评析
谈儒强
1998, 16(1): 90-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13
摘要(10) HTML全文(20)
摘要:
农村寄宿制学校同伴侵害对内化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黄晓婷, 吴方文, 宋映泉
2017, 35(1): 93-101+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10
摘要(57) HTML全文(23)
摘要:
同伴侵害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同伴侵害量表、内化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抽样调查了华北和西部两省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16835名学生,对其同伴侵害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同伴侵害对学生内化行为的影响及产生机制。结果表明:(1)在农村寄宿制学校,16.03%的学生报告曾遭受过侵害,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同伴侵害检出率无显著差异。(2)在控制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及父母受教育水平后,同伴侵害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内化行为。(3)心理弹性在同伴侵害与内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自尊能显著调节心理弹性对内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对理解同伴侵害“如何”及“何时”影响学生的内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干预中,一方面要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应重视个体因素及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汤盛钦
1985, 3(3): 49-55.  
摘要(11) HTML全文(11) PDF 828KB(0)
摘要:
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的发端:缘起、进程与意义
李鹏
2016, 34(3): 107-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13
摘要(53) HTML全文(24)
摘要:
接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是新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深中国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建国初期,新中国政府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使得中国的对外交往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对于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教育交流活动而言,中国和东欧国家教育文化交流动议更早,双边教育文化交流制度和配套措施的制定也在1950年底前相继完成,这些都为东欧留学生来华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和对留学的理解不尽一致,这些外国留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来华时间不统一导致教学缺乏计划性,留学生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对中国政府安排的政治思想课程抵触情绪较大,中外双方对留学经历缺乏共识等,经过中外双方的沟通这些问题最终得以解决。通过对外国留学生的多渠道、多角度的施教,特别是通过导师一对一指导,助教一对一辅导,同学一对一帮助等方式,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攻克了语言难关,得以进入高等院校选学课程。与此同时,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对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开创性作用。
教师的风度
张汉如
1986, 4(1): 85-90.  
摘要(23) HTML全文(5) PDF 762KB(0)
摘要: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
朱永新, 徐子望, 鲁白, 褚君浩, 蒲戈光, 邹昊, 吴晓如
2017, 35(4): 15-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4.002
摘要(40) HTML全文(30)
摘要:
自我扩展的德育
刘次林
2000, 18(3): 1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3.002
摘要(8) HTML全文(0) PDF 1151KB(0)
摘要:
本文认为, 我国现行的德育没有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因而把灭私作为目的。本文用“自我扩展”的概念将公和私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为德育找到一种更可靠的人性基础。文章对德育提出了三个命题:修德不是为了别人, 而是为了自己; 德行不是自我栖牲, 而是自我实现; 德育不是灭私而是肯定私又超越私。最后还对如何扩展自我提出了一些见解。
走出中国心理科学的文化困境
常若松
2004, 22(2): 42-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2.007
摘要(7) HTML全文(4) PDF 620KB(0)
摘要:
本文着意指出当前中国心理学界所面临的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而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又目睹其局限而产生的文化困境。强调中国心理科学只有坚持实证科学的基本原则,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才能确保心理科学健康发展。
影响与适应:从比较的角度看外国留学生
[美] P·G·阿特巴赫
1992, 10(1): 19-13.  
摘要(13) HTML全文(15) PDF 1582KB(0)
摘要:
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
林良夫
1999, 17(4): 82-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4.010
摘要(12) HTML全文(4) PDF 939KB(0)
摘要:
教育研究的元分析
黄向阳
1993, 11(2): 27-38.  
摘要(7) HTML全文(13) PDF 1201KB(0)
摘要:
青春期冒险行为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程琛, 胡经纬, 桑标
2013, 31(2): 56-62.  
摘要(60) HTML全文(42)
摘要:
青春期是个体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极为重要的阶段,此时个体经常会做出鲁莽的决定和危险的行为,而这会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来研究青春期冒险行为的成果,它们揭示出更深层的作用机制,可以为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证据和支持。对青春期冒险行为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诸多建议和启示。
澳大利亚的师范教育
柯森
1990, 8(3): 89-96,15.  
摘要(23) HTML全文(19) PDF 976KB(0)
摘要:
民国中学毕业会考之始末
张永平
1992, 10(3): 49-57.  
摘要(17) HTML全文(10) PDF 1046KB(0)
摘要:
钟摆振动与介入转化—教师发展中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的关系审思
程良宏
2016, 34(1): 57-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8
摘要(74) HTML全文(26)
摘要:
教育理论优先抑或教师实践优先的钟摆振动长期困扰着教师发展,致使教育理论者产生盲目自持的理论优越感或唯实践是从的理论自卑,使教师对教育理论无所适从或质疑抗拒而凭借经验行事。教育理论者要使其教育理论有效作用于教师实践,须向教师实践生活不断介入转化,在尊重和理解教师实践基础上生成教育理论。教师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向理论者的理论生活介入转化,通过理论学习、理论批判和实践理论构建提升实践的理论品质和素养。
我国职业学校成绩展览会的历史考察(1918—1944)
王江涛, 俞启定
2016, 34(2): 104-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4
摘要(53) HTML全文(38)
摘要:
民国期间职业教育迅速兴起,职业学校通过举办成绩展览会的方式展示学校技能教育之成果,希望以此来争取社会之扶持,改变民众之认识。自1918年创办至抗战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及其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不遗余力,逐步将职业学校成绩展览会之影响由地方扩展到全国。职业学校成绩展览会的历史演变过程可划分为探索、上升、平复、高潮、衰退五个时期。成绩展览活动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固有的一种封闭状态,在舆论宣传、民众教化、谋求社会之认同方面功不可没,对促进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问题
董纯才
1983, 1(2): 3-4.  
摘要(6) HTML全文(5) PDF 249KB(0)
摘要:
重新认识王韬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置书英国事件”
田正平, 叶哲铭
2006, 24(3): 90-96.   doi: 10.16382/j.enki.10005560.2006.0B.0B
摘要(21) HTML全文(58) PDF 291KB(0)
摘要:
在近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 王韬是一位先驱性人物。他于1867-1870年间在西欧的游历被后世的研究者普遍视为其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 游历本身也是近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事件。然而, 在事后的文本叙述中, 王韬夸大了游历中个别事件的意义; 后世的研究者受王韬叙述的引导暗示, 再加上考证困难、习惯思维的影响等因素, 也往往放大了这些事件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历史意义。本文即以王韬曾置书英国的事件为例对上述现象进行剖析, 试图还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
教育、心理新书简介
1986, 4(2): 91-96.  
摘要(0) HTML全文(7) PDF 142KB(0)
摘要:
试论教育的辩证逻辑——-教育学范畴体系初探
张晓鹏
1991, 9(3): 47-56.  
摘要(27) HTML全文(22) PDF 1143KB(0)
摘要:
西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透视
李复新
1990, 8(4): 71-84.  
摘要(24) HTML全文(13) PDF 1564KB(0)
摘要:
元代的儒戶与地方官学
呼明虎
1989, 7(1): 15-20.  
摘要(25) HTML全文(10) PDF 510KB(0)
摘要:
初中生学业拖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陈秋珠
2016, 34(3): 100-10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12
摘要(46) HTML全文(7)
摘要:
为研究初中生学业拖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学业拖延问卷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为研究工具,对随机整群抽取出的459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初中生学业拖延处于中等水平以下;(2)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得分;(3)学业拖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在执行不足和计划缺乏主效应上差异显著;(5)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在学业拖延4个因子主效应上差异显著。结论:(1)初中生学业拖延总体情况较好;(2)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优于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3)学业拖延越高学业自我效能感越低;(4)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受执行不足和计划缺乏影响;(5)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受学业拖延4因子影响。
高校招生能力建设七人谈
袁振国, 秦春华, 施邦晖, 熊斌, 常桐善, 沈伟其, 黄文玮
2017, 35(1): 11-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2
摘要(54) HTML全文(31)
摘要: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启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改革对高校的招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高校的招生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七位学者围绕高校招生能力建设展开笔谈。
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
操太圣, 卢乃桂
2005, 23(3): 43-48.  
摘要(13) HTML全文(12) PDF 236KB(0)
摘要:
学校组织变革的最终目标在于学校组织文化的重建, 但由于文化形成的长期与稳固的特性, 使得学校组织的深度变革异常困难, 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出于对自身价值观念的维护而怀疑、否定, 甚至抵制变革。研究发现, 激发教师对学校发展愿景和变革目标的认同, 将有助于在学校里建立起改革取向的强势文化, 动员教师投身改革的信心和动机, 进而促进学校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
京师同文馆组织结构探析
陈向阳
2005, 23(2): 77-86, 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11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975KB(0)
摘要:
1862年,为适应当时对翻译人才、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需求,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从组织分析角度看,京师同文馆属于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范畴。作为一个组织,京师同文馆具有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既有纵向的层次结构,又有横向的部门结构,还包括职位或角色结构。具体而言,京师同文馆组织层次结构分为管理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教学层等;组织部门结构包括各外文馆、各科学馆以及各教辅机构等;组织职位或角色结构包括总管大臣、专管大臣、监察官、提调、总教习、教习、帮提调、助教、副教习、翻译官和幕修官等。它们构成了京师同文馆整体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晚清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变迁的情形。
《劝学篇》与20世纪初年的留学日本热
杨晓, 田正平
2000, 18(4):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4.011
摘要(7) HTML全文(20) PDF 824KB(0)
摘要:
论文运用文本析的方法, 对张之洞《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在认识层面上, 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 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从西艺到西政的实质性转化, 促成了20世纪初年中国的留学日本热。但是, 其“游学”思想在实践层面上, 以留学日本为学习西方的“捷径”, 采取以“速成”为主的教育方式, 又丧失了中国学术“探本溯源”“厚积薄发”“融会贯通”的传统, 形成了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的倾向, 导致了“欲速则不达”的消极后果。为中国当代留学教育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活教育”教学原則探析
景远
1983, 1(2): 35-39, 34.  
摘要(16) HTML全文(11) PDF 659KB(0)
摘要:
我国大学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探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
史璞, 孟溦
2012, 30(3): 34-39.  
摘要(41) HTML全文(20)
摘要:
在新制度主义社会学中,制度构成的基础要素包括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组织存在于一定的制度基础上并服从合法性机制。借助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力,文章对大学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及其取得合法性的手段进行探究,分析了大学绩效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并就构建和优化绩效管理体系提出了改进建议。
存在与否?—混合情绪同时性体验与加工的理论争议与证据
潘发达, 李其维
2011, 29(4): 40-47.  
摘要(33) HTML全文(19)
摘要:
情绪研究中对混合情绪存在与否一直持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是无法同时存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情绪可以独立地同时存在于意识中,产生混合情绪。围绕争论有四种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即情绪环状模型、正性负性激活模型、评价空间模型以及注意分配理论。同时引发了大量关于混合情绪的研究,在混合情绪体验及混合情绪加工的同时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未来的研究须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角,同时要加强多种方法的交叉合作。此外,对于混合情绪的作用、影响以及应用研究也应予以关注。
心理弹性研究中发展威胁指标诸问题
席居哲, 左志宏, 马伟军, 吴蔚
2013, 31(4): 61-68.  
摘要(40) HTML全文(39)
摘要:
发展威胁指标被视为心理弹性的“试剂”, 对其整体状况进行恰切评定, 是展开心理弹性研究的重要基础步骤, 可靠、有效的发展威胁因子评定则赖于对逆境、压力、危险因子属性及其功能特征的深入把握。复杂生态系统使个体可能面对的威胁因子多种多样, 这给把握发展威胁指标带来了挑战, 研究者需要注意一系列重要问题:已有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外部威胁因子, 对内部因子不够重视;发展威胁因子需达到一定严重程度, 才能较好检测(非)心理弹性;研究者需在兼顾远端危险(危险指示)的前提下, 着重考察近端危险(危险媒质)的作用过程;还需识别那些可在危险资源连续体上游滑之因子, 即危险/资源因子。心理弹性研究者了解这些问题, 对于提高研究的揭示效力与概括化程度大有裨益。
非认知因素问题探析
郑希付
1992, 10(4): 77-84.  
摘要(21) HTML全文(14) PDF 821KB(0)
摘要:
香港与大陆教师文化差异研究
吴浩明
2002, 20(1): 71-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2.01.008
摘要(2) HTML全文(0) PDF 1107KB(0)
摘要:
本文从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师继续教育等多方面比较了中国大陆和香港两地的教师文化差异,分析了造成上述差异的文化因素。
少数民族社会转型与基础教育:以云南丽江为例
胡迪雅
2015, 33(3): 53-5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7
摘要(43) HTML全文(40)
摘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面临更为急剧的文化变迁和生计方式的改变, 少数民族教育因而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丽江是典型的由传统农业向农业与旅游服务业兼备的社会转型的少数民族地区, 兼具中国社会转型的共性以及文化变迁、生计方式改变、人口流动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出特点。当地学校教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应, 但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重视基于本地实际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 实施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教育。
吉尔福特的问题解决智力结构模型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的运用
[美]W·B·迈克尔
1990, 8(1): 9-19.  
摘要(12) HTML全文(13) PDF 533KB(0)
摘要:
完善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思考
陈恒, 邬跃
2007, 25(3): 92-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3.008
摘要(21) HTML全文(7) PDF 188KB(0)
摘要:
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做好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 本文从政策制度角度剖析了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对如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措施。
关于理解社会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
千野阳一
2007, 25(1): 39-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7.01.006
摘要(30) HTML全文(8) PDF 272KB(0)
摘要:
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的本质首先必须注意研究方法问题。最简洁的方法是将社会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的总称,进一步的方法是在有关社会教育的立法层面上所作的考察。两者都不足以探究社会教育的本质。对社会教育本质的探讨必须在历史层面上展开。必须明确由谁、在何时、持有何种目的来组织社会教育,即须在下层民众的要求与上层统治阶级的意志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加以考察。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丁芳
2005, 23(3): 55-61.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276KB(0)
摘要:
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 它在儿童总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3岁前儿童之所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发生困难的两种理论解释:概念缺乏观点和执行功能观点, 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有关的几种理论, 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以期深化我们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内部机制的认识。
异化·僭越·启蒙:《红楼梦》与明清女性身体教育
于洋
2016, 34(4): 36-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5
摘要(47) HTML全文(22)
摘要:
在教育活动史研究视野下移、史料来源拓宽的背景下,《红楼梦》成为研究明清教育身体史的重要符号之一。儒家道德对女性教育的矛盾要求,改朝易代带来的极度管控,都将明清时期的女性身体教育推向异化的扭曲状态。在传统礼教标榜塑造“道德的身体”的基础上,明清女性身体教育逐渐由“以礼修身”演变为身体的尊卑教育,进而发展到“以礼为法”。《红楼梦》以比官修典籍更接近世俗真实的笔触反映了明清女性的身体意识,揭露了明清女性教育的奴役原则对身体的“暴政”,启蒙我们重回女性身体解放的根本,即找回自我身体的“元话语”。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整体认识
叶上雄
1988, 6(2): 91-96.  
摘要(15) HTML全文(29) PDF 690KB(0)
摘要:
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
谢翌, 马云鹏
2005, 23(1): 7-15.  
摘要(9) HTML全文(11) PDF 824KB(0)
摘要:
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教和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重建学校文化成了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理解和把握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取向是文化重建的重要前提,诊断、评估学校文化现状以及发展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重建的基本过程,建构合作性的学校文化是优质学校的重要目标。学校的成功改进端赖于专业化教师团队的建设,而不能仅凭个别教师的优质化发展。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实证分析
王强
2012, 30(2): 42-47.  
摘要(37) HTML全文(23)
摘要:
对来自浙江3校122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其中81名来自2所民办民工子女校)的问卷调查发现:民办民工子女校教师对“学科体系”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高于公办校教师,对“反思与研究”的自我效能感低于公办教师。另外还发现:不同性别、学历、教龄及学科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对“学科体系”、“课程开发”、“多元评价”、“教学设计”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距。针对外在差距,通过“鲶鱼效应”与“羊群效应”提升教师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内在差距,提出了避免“木桶效应”与“破窗效应”的办法。
通达创造性顿悟的具身之路
张忠炉, 李红
2014, 32(4): 80-89.  
摘要(48) HTML全文(28)
摘要:
“如何通达创造性顿悟”可能是比“顿悟瞬间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问题。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身体及其与世界的交互经验为认知提供了支架基础并影响认知加工。通达创造性顿悟有两种具身路径:内在的身体结构和状态以及身体和外在环境的交互经验。前者主要体现在:某些大脑部位的改变比如背外侧前额叶的损毁或者左右前颞叶的失活与激活促发顿悟; 个体处在特殊的生理状态下比如说适度醉酒、睡眠或者一天中不佳时间段等更可能通达顿悟; 其他的状态如冥想(专注)以及积极情感也促进顿悟问题解决。后者主要体现在:身体与物理实物的交互使得更可能遭遇反例从而通达顿悟; 当身体动作激活了解答相关的知觉运动模式时(比如说在解答双绳问题时摆动手臂),顿悟更可能发生; 某些身体姿势比如说保持手臂弯曲而不是伸展更可能促进顿悟问题解决; 通过隐喻的方式(比如说暴露在照亮的灯泡下)来激活顿悟相关的抽象概念也可以通达顿悟; 经历多样文化促进创造性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身体及其与世界的交互经验在通达创造性顿悟中起重要作用。人类身体通达创造性顿悟的方法为揭示顿悟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挖掘更多的身体相关变量,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探索顿悟的具身机制。
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李永占
2015, 33(4): 80-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2
摘要(109) HTML全文(52)
摘要:
选取河南省270名幼儿教师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以及情绪智力对这一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水平较高, 且工作对家庭的干扰效应更明显; 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情绪智力分别负向和正向预测其工作投入; 幼儿教师情绪智力可以调节工作家庭冲突对其工作投入的负性影响, 具体而言, 在低情绪智力水平下, 幼儿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可以负向预测其工作投入水平, 而在高情绪智力水平下, 幼儿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对其工作投入影响不显著。
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
皮连生, 蔡维静
2000, 18(2): 40-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2.006
摘要(6) HTML全文(5) PDF 726KB(0)
摘要:
本文首先用“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论的观点评析了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在指导教学结果测量和评价方面的优点和局限性;接着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应用新的知识观、技能观和能力观设置教学目标并针对目标进行学习结果的测量、诊断和评价。
民初国文教科书的中华民国想象——基于课文数据库统计的分析
王明建
2012, 30(4): 75-80.  
摘要(38) HTML全文(27)
摘要:
国文教科书是课文的集合,任一篇课文都在反映和表达着时人的想象。如果某篇课文在多数国文教科书中出现,其所蕴含的想象就更具普遍性。遵循大于或等于总教科书套数一半的原则,通过对辛亥革命后五年中出版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课文进行数据库统计和主题分析,可以描绘出独立开放、民主共和、现代农工商齐驱并进及现代文明容纳且革新传统文化的中华民国想象。这一想象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也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处理现代与传统问题的纠结心态。
我国一流大学的入学机会及其地区差异:2008-2015
曹妍, 张瑞娟
2016, 34(4): 52-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8
摘要(41) HTML全文(24)
摘要:
近来,各地区一流大学招生公平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一流大学入学机会指数,并对2008年至2015年间31个省市地区一流大学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一流大学总体的入学机会有所提高;西部地区获得了较多的招生名额,但由于当地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入学机会的实际增长幅度并不大;此外,受到各地区适龄人口数和高考报名人数差异扩大的影响,地区间入学机会的差异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研究进一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入学机会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招生名额的调整对入学机会的改善贡献较弱,而经济发展的变化成为入学机会提高的重要原因,进而导致地区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关于湖南攸县网岭鎮1993年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可行性调查报告
朱俊杰
1992, 10(3): 67-74.  
摘要(9) HTML全文(7) PDF 769KB(0)
摘要: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
杨四耕
2004, 22(4): 9-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4.002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301KB(0)
摘要:
“作为师生的精神生命活动的教学理解”与“作为师生的现实生命存在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关联: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的本体论基础, 教学理解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在终极意义上, 教学理解即是教学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澄明, 而这种澄明最终指向教学主体的自我超越与文化生成。
教育史学科建设六人谈
张斌贤, 杜成宪, 肖朗, 周洪宇, 陈露茜, 周采
2016, 34(4):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4.001
摘要(39) HTML全文(28)
摘要:
学科重建一直是教育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几十年来,几代学人殚精竭虑,不断探索,形成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教育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尽管如此,教育史学科发展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仍需同仁付出艰苦的努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历来重视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此次策划笔谈,开辟专栏,为思想交流提供平台,是希望以此为契机,促进对学科重建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推动教育史学科的自我更新。
青年的理想及其对形成人生观的影响
祝蓓里, 苏琬
1984, 2(3): 40-47.  
摘要(24) HTML全文(14) PDF 747KB(0)
摘要:
教育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方展画
1997, 15(1): 10-18,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2
摘要(6) HTML全文(2) PDF 1117KB(0)
摘要: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实证研究
王映学
1997, 15(3): 59-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3.008
摘要(24) HTML全文(13) PDF 699KB(0)
摘要:
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
唐莹, 瞿葆奎
1995, 13(1):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1.001
摘要(6) HTML全文(8) PDF 1567KB(0)
摘要:
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
张岱年
1989, 7(1): 13-14.  
摘要(38) HTML全文(33) PDF 243KB(0)
摘要:
创建21世纪的教师教育
琳达.达林哈蒙德
2008, 26(4):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8.04.004
摘要(7) HTML全文(7) PDF 625KB(0)
摘要:
对外行人而言, 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所需了解的信息, 是无从察觉的, 即通过学习无法获取, 于是他们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是不需要接受正规培训的, 同时也破坏了教师教育项目。传统培训模式的弱点就在于大量的不相关课程更加深了上述观点。本文重在探讨对于如何创建一个有效且有利于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项目所做的大量研究。此项目中的三个关键部分, 包括课程之间, 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性; 大量且严密监督的临床实践与教育学相关的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学习者应与学校保持紧密关系, 这样他们更易了解好教师的典范, 促使他们更快的成长和发展。本文也极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抵挡压力, 削弱那些最终影响教师引进, 学校教学声誉以及专业实力等等的计划。
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
叶澜
1997, 15(1):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1.001
摘要(7) HTML全文(2) PDF 898KB(0)
摘要: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下)
伏彩瑞, 关新, 朱华勇, 汤敏, 项贤明, 张逸中, 库逸轩, 袁振国
2017, 35(5): 13-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5.002
摘要(41) HTML全文(33)
摘要:
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麻彦坤
2006, 24(3): 67-72.   doi: 10.16382/j.crki.10005560.2006.03.010
摘要(17) HTML全文(13) PDF 241KB(0)
摘要:
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融入了蔚为壮观的“维果茨基现象”。他提出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思想, 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宝库, 广泛影响了心理学发展的众多领域; 激发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促进了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迁入并影响了后现代心理学, 从工具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启发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孕育和发展。
教育目标分类学提纲
1988, 6(1): 8-8, 34, 56.  
摘要(17) HTML全文(7) PDF 189KB(0)
摘要:
在自主自律中主动发展——上海市闵行中学学生民主管理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报告
范国睿, 英政, 汪一欣
2001, 20(2): 6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2.007
摘要(7) HTML全文(10) PDF 833KB(0)
摘要:
学生民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为了适应当今时代教育民主化发展趋势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海市闵行中学积极推进学生民主管理改革,构建融学生自我管理、班级自治自理、全员参与为一体,认知、践行、评价相统一,自主与责任相统一的学生民主管理的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弘扬了学生主体意识,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得以积极、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
试析柯尔伯格课堂道德討论模式的特点和作用
柯森
1986, 4(2): 31-42.  
摘要(26) HTML全文(16) PDF 1391KB(0)
摘要:
自然科学学习的认知模式和自然科学教科书的改进
[美] M·C·威特罗克
1990, 8(2): 21-24.  
摘要(21) HTML全文(11) PDF 394KB(0)
摘要:
教师职前培养的教育课程改革争议
任长松
1995, 13(1): 61-66.   doi: 10.16882/j.cnki.100005560.0195.01.008
摘要(2) HTML全文(1) PDF 686KB(0)
摘要:
非智力心理因素再辨析—与燕国材、马兆掌同志商榷
杨昌勇
1993, 11(1): 53-56.  
摘要(15) HTML全文(12) PDF 483KB(0)
摘要:
我国90年代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分析
卢乃桂, 许庆豫
2001, 19(4): 7-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1.04.002
摘要(3) HTML全文(1) PDF 906KB(0)
摘要:
本文依据国家政府公布的数据和文献,分析了我国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多种表现,说明了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与教育资源分配的关系,探讨了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性质,提出了淡化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的初步设想。
刘昼的教育思想
李军
1994, 12(3): 87-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4.05.012
摘要(6) HTML全文(1) PDF 100KB(0)
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
1988, 6(4): 22-22.  
摘要(50) HTML全文(26) PDF 87KB(0)
摘要:
根据青少年理想形成的规律进行理想教育
李涵生
1984, 2(1): 33-36.  
摘要(19) HTML全文(10) PDF 500KB(0)
摘要: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
金生鈜
2009, 27(3): 12-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9.03.007
摘要(4) HTML全文(8) PDF 293KB(0)
摘要: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是教育学的重要议题。幸福不是快感, 而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 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的美善生活的实践。教育只有引导人追求和实践美善生活, 才能促进人的幸福。同时, 教育促进幸福, 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获得有益于实现幸福的生活能力和内在品质, 另外一方面要引导受教育者提升和发展德性, 实现人格精神的优秀。惟有德性的教育, 才能促进人的幸福。
美国课程改革透视
张玉勤
1996, 14(1): 47-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6.01.006
摘要(0) HTML全文(2) PDF 857KB(0)
摘要:
“进化心理机制”是解读“无生物功能之用”的文化产品的钥匙——论斯蒂文·平克进化心理学的文化心理观
李海燕
2011, 29(2): 62-69.  
摘要(63) HTML全文(23)
摘要:
西方著名进化心理学家斯蒂文·平克的文化心理观可以概括为:进化心理机制是解读文化产品所隐含的文化心理的钥匙。平克的进化心理学的文化心理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文化产品——文学、艺术和音乐——进行了适应器和副产品的科学界定;对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化产品所隐含的文化心理问题加以定位,即其研究目标是解释人类与“无生物功能之用”的文化产品之间的关系;对进化心理学的文化心理研究进行界定和梳理。本文作者认为,平克提出的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进行文化心理研究的思想十分新颖,对我国进化心理学的多学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改革与提高
刘佛年
1983, 1(1): 1-3.  
摘要(17) HTML全文(13) PDF 372KB(0)
摘要:
“元教育学”考辨
郑金洲
1995, 13(3): 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5.03.001
摘要(0) HTML全文(8) PDF 1366KB(0)
摘要:
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3, 13(3): 26-27.  
摘要(5) HTML全文(3) PDF 249KB(0)
摘要:
民办教育政策推进为何缓慢?——基于组织行为决策视角的考察
阎凤桥
2017, 35(6): 1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2
摘要(66) HTML全文(19)
摘要:
我国民办教育是生长在公立教育体制之外的新生事物,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往往要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是一个多政府部门合作决策的行为。因此,民办教育政策制定和落实的有效性,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并且受到既有规则能否及时做出调整的影响。民办教育政策的这一属性,适合从组织行为决策模式视角进行分析。合理回报、独立学院和分类管理三个民办教育政策的缓慢推进,是组织行为决策模式的典型事例。
合作学习情境中的成就目标研究
陈勇杰, 姚梅林
2011, 29(2): 56-61.  
摘要(42) HTML全文(20)
摘要:
目前成就目标研究的视角逐渐从个体学习情境转向合作学习情境,并着重围绕掌握趋近和表现趋近这两种典型的成就目标在同伴知觉、合作交流模式、冲突管理方式及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对学业成绩的不同影响展开了研究。不同成就目标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特点的探讨是合作学习情境中成就目标研究的发展趋势。
特质性情绪智力:结构、机制及与健康的关系
孙灯勇, 郭永玉
2011, 29(1): 41-46,67.  
摘要(49) HTML全文(28)
摘要:
特质性情绪智力(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一簇与认知、加工和使用情绪负荷的信息能力相关的行为倾向和自我知觉。特质性情绪智力处于人格结构中的较低层次, 与大脑左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有关。高特质性情绪智力的个体倾向把压力评估为一种挑战, 而不是威胁, 并倾向采用问题中心的积极应对风格。特质性情绪智力对抵御压力, 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教育改革与个性发展
丁证霖
1989, 7(2): 55-58.  
摘要(7) HTML全文(12) PDF 532KB(0)
摘要:
教育学系改革的比较研究与未来建议
崔允都, 王建军
1999, 17(2): 44-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9.02.006
摘要(2) HTML全文(3) PDF 726KB(0)
摘要:
关于教育学理论教材与实际教材的基本构想
周国光
1992, 10(2): 93-94.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263KB(0)
摘要:
以道德化的政府推行社会教育———理学社会教育实施的一种思路
张学强
2004, 22(1): 67-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4.01.011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241KB(0)
摘要:
理学教育家普遍认为, 政府在社会教育中承担主要的责任, 通过社会教育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 而其前提则是道德化政府的存在。从这一思路出发, 理学教育家对当时政府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并为如何推进政府的道德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推行社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当今社会如何推动政府的道德化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反思
翟楠
2010, 28(1): 16-20, 35.  
摘要(52) HTML全文(30)
摘要:
在这个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一些人追求道德至善的同时,难免有另一些人对道德产生怀疑、不屑甚至践踏。道德底线说的不断张扬及其与道德至善论的论战使得道德教育在“至善”的高标与“底线”的坠落之间徘徊犹豫,不知何去何从。道德教育要培养道德圣徒还是要培养守法公民?它们各自的局限何在?道德教育又该如何反思自身?
延安教育模式与邹平教育模式: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不同路向
崔玉婷
2006, 24(4): 88-95.  
摘要(27) HTML全文(16) PDF 880KB(0)
摘要:
延安教育模式与邹平教育模式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基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不同性质与路向的救国模式与教育实践。前者的路向为政治革命,后者则为文化革命。性质、路向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手段、策略也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有:教育理念上“以教统政”与“以政统教”的区别;主要教育内容上人生行谊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之别;组织群众的方式上“政治动员”与“商量办事”之别。
意向性:从布伦塔诺到麦农
郭本禹, 崔光辉
2006, 24(4): 50-56.  
摘要(21) HTML全文(16) PDF 733KB(0)
摘要:
意向性是早期人文科学心理学中布伦塔诺学派思想的核心。布伦塔诺提出的心理的意向性本质观点,拉开了心理学人文科学路线的大幕。在他之后,麦农作了进一步推进。麦农区分出意动、对象和内容,从对象的意向性把握方向进行心理学领域的拓展。意向性从布伦塔诺到麦农的发展推进了人文科学心理学路线的进程。
大学人文教育批判和实践的逻辑与表现样态
张立昌
2006, 24(4): 10-17,37.  
摘要(17) HTML全文(14) PDF 987KB(0)
摘要:
正像历史上信仰的时代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当今,理性受到情感的审判。但不再是过去那种在二元对立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清算和全盘否定。在教育中,它促进了对人的形象的重新描绘和实现方式的反思。处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大学教育面临着合理性、合法性考验。时下,对于大学人文教育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历史关切和现实忧虑,是其得以加强和改善的必要意识基础。但在现实的努力中,其理论逻辑和实践形式都表现出诸多的不恰当。大学人文教育有效性的深层危机,是自身对其实践的逻辑的违背,致使应有的“人文性”流失了。所谓科学课程的挤压和科学霸权的言说并不能成立。大学人文教育的逻辑是指教育者为了凸现人文性而必须共同遵守的内在规则。它是建立在“大学”、“教育实践”内在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基础上的。聚焦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对话”和“反思”是贯穿于大学人文教育过程的核心机制。“主题—探究—表达”是其基本的和可能的课程模式。
  • 表格显示
  • 年代显示
  • 列表显示
2021年 第39卷 第6期 页码: 1-126 第5期 页码: 1-130 第4期 页码: 1-126 第3期 页码: 1-126 第2期 页码: 1-126 第1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12期 页码: 1-138 第11期 页码: 1-126 第10期 页码: 1-126 第9期 页码: 1-250 第8期 页码: 1-126 第7期 页码: 1-126
第6期 页码: 1-126 第5期 页码: 1-126 第4期 页码: 1-126 第3期 页码: 1-126 第2期 页码: 1-126 第1期 页码: 1-126
2019年 第37卷 第6期 页码: 1-159 第5期 页码: 1-160 第4期 页码: 1-167 第3期 页码: 1-172 第2期 页码: 1-159 第1期 页码: 1-163
2018年 第36卷 第6期 页码: 1-153 第5期 页码: 1-164 第4期 页码: 1-161 第3期 页码: 1-165 第2期 页码: 1-152 第1期 页码: 1-158
2017年 第35卷 第6期 页码: 1-151 第5期 页码: 1-158 第4期 页码: 1-133 第3期 页码: 1-167 第2期 页码: 1-113 第1期 页码: 1-115
2016年 第34卷 第4期 页码: 1-111 第3期 页码: 1-112 第2期 页码: 1-110 第1期 页码: 1-109
2015年 第33卷 第4期 页码: 1-123 第3期 页码: 1-124 第2期 页码: 1-123 第1期 页码: 1-124
2014年 第32卷 第4期 页码: 1-123 第3期 页码: 1-124 第2期 页码: 1-124 第1期 页码: 1-124
2013年 第31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5
2012年 第30卷 第4期 页码: 1-96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2011年 第29卷 第4期 页码: 1-94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2010年 第28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5 第1期 页码: 1-96
2009年 第27卷 第4期 页码: 1-96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2008年 第26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2007年 第25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5
2006年 第24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5 第1期 页码: 1-96
2005年 第23卷 第4期 页码: 1-94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5 第1期 页码: 1-96
2004年 第22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5 第1期 页码: 1-96
2003年 第21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2-95 第1期 页码: 1-96
2002年 第20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2001年 第19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2-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2000年 第18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5 第1期 页码: 1-95
1999年 第17卷 第4期 页码: 1-96 第3期 页码: 10-90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5
1998年 第16卷 第4期 页码: 1-96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5
1997年 第15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5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5
1996年 第14卷 第4期 页码: 1-106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1995年 第13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5
1994年 第12卷 第4期 页码: 1-96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85 第1期 页码: 1-96
1993年 第11卷 第4期 页码: 1-94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1992年 第10卷 第4期 页码: 1-94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1991年 第9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1990年 第8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1989年 第7卷 第4期 页码: 1-97 第3期 页码: 1-95 第2期 页码: 1-98 第1期 页码: 1-96
1988年 第6卷 第4期 页码: 1-94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1987年 第5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1986年 第4卷 第4期 页码: 1-95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8 第1期 页码: 1-97
1985年 第3卷 第4期 页码: 1-94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3-94 第1期 页码: 1-96
1984年 第2卷 第4期 页码: 1-92 第3期 页码: 1-96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1983年 第1卷 第2期 页码: 1-96 第1期 页码: 1-96
2021
2021年 第39卷 第6期  页码: 1-126
2021年 第39卷 第5期  页码: 1-130
2021年 第39卷 第4期  页码: 1-126
2021年 第39卷 第3期  页码: 1-126
2021年 第39卷 第2期  页码: 1-126
2021年 第39卷 第1期  页码: 1-126
2020
2020年 第38卷 第12期  页码: 1-138
2020年 第38卷 第11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10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9期  页码: 1-250
2020年 第38卷 第8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7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6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5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4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3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2期  页码: 1-126
2020年 第38卷 第1期  页码: 1-126
2019
2019年 第37卷 第6期  页码: 1-159
2019年 第37卷 第5期  页码: 1-160
2019年 第37卷 第4期  页码: 1-167
2019年 第37卷 第3期  页码: 1-172
2019年 第37卷 第2期  页码: 1-159
2019年 第37卷 第1期  页码: 1-163
2018
2018年 第36卷 第6期  页码: 1-153
2018年 第36卷 第5期  页码: 1-164
2018年 第36卷 第4期  页码: 1-161
2018年 第36卷 第3期  页码: 1-165
2018年 第36卷 第2期  页码: 1-152
2018年 第36卷 第1期  页码: 1-158
2017
2017年 第35卷 第6期  页码: 1-151
2017年 第35卷 第5期  页码: 1-158
2017年 第35卷 第4期  页码: 1-133
2017年 第35卷 第3期  页码: 1-167
2017年 第35卷 第2期  页码: 1-113
2017年 第35卷 第1期  页码: 1-115
2016
2016年 第34卷 第4期  页码: 1-111
2016年 第34卷 第3期  页码: 1-112
2016年 第34卷 第2期  页码: 1-110
2016年 第34卷 第1期  页码: 1-109
2015
2015年 第33卷 第4期  页码: 1-123
2015年 第33卷 第3期  页码: 1-124
2015年 第33卷 第2期  页码: 1-123
2015年 第33卷 第1期  页码: 1-124
2014
2014年 第32卷 第4期  页码: 1-123
2014年 第32卷 第3期  页码: 1-124
2014年 第32卷 第2期  页码: 1-124
2014年 第32卷 第1期  页码: 1-124
2013
2013年 第31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13年 第31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13年 第31卷 第2期  页码: 1-96
2013年 第31卷 第1期  页码: 1-95
2012
2012年 第30卷 第4期  页码: 1-96
2012年 第30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12年 第30卷 第2期  页码: 1-96
2012年 第30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11
2011年 第29卷 第4期  页码: 1-94
2011年 第29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11年 第29卷 第2期  页码: 1-96
2011年 第29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10
2010年 第28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10年 第28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10年 第28卷 第2期  页码: 1-95
2010年 第28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9
2009年 第27卷 第4期  页码: 1-96
2009年 第27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9年 第27卷 第2期  页码: 1-96
2009年 第27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8
2008年 第26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08年 第26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8年 第26卷 第2期  页码: 1-96
2008年 第26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7
2007年 第25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07年 第25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7年 第25卷 第2期  页码: 1-96
2007年 第25卷 第1期  页码: 1-95
2006
2006年 第24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06年 第24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6年 第24卷 第2期  页码: 1-95
2006年 第24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5
2005年 第23卷 第4期  页码: 1-94
2005年 第23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5年 第23卷 第2期  页码: 1-95
2005年 第23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4
2004年 第22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04年 第22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4年 第22卷 第2期  页码: 1-95
2004年 第22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3
2003年 第21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03年 第21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3年 第21卷 第2期  页码: 2-95
2003年 第21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2
2002年 第20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02年 第20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2年 第20卷 第2期  页码: 1-96
2002年 第20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1
2001年 第19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01年 第19卷 第3期  页码: 2-96
2001年 第19卷 第2期  页码: 1-96
2001年 第19卷 第1期  页码: 1-96
2000
2000年 第18卷 第4期  页码: 1-95
2000年 第18卷 第3期  页码: 1-96
2000年 第18卷 第2期  页码: 1-95
2000年 第18卷 第1期  页码: 1-95
1999
1999年 第17卷 第4期  页码: 1-96
1999年 第17卷 第3期  页码: 10-90
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9年 第17卷 第1期  页码: 1-95
1998
1998年 第16卷 第4期  页码: 1-96
1998年 第16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98年 第16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8年 第16卷 第1期  页码: 1-95
1997
1997年 第15卷 第4期  页码: 1-95
1997年 第15卷 第3期  页码: 1-95
1997年 第15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7年 第15卷 第1期  页码: 1-95
1996
1996年 第14卷 第4期  页码: 1-106
1996年 第14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96年 第14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6年 第14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95
1995年 第13卷 第4期  页码: 1-95
1995年 第13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95年 第13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5年 第13卷 第1期  页码: 1-95
1994
1994年 第12卷 第4期  页码: 1-96
1994年 第12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94年 第12卷 第2期  页码: 1-85
1994年 第12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93
1993年 第11卷 第4期  页码: 1-94
1993年 第11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93年 第11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3年 第11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92
1992年 第10卷 第4期  页码: 1-94
1992年 第10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92年 第10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2年 第10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91
1991年 第9卷 第4期  页码: 1-95
1991年 第9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91年 第9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1年 第9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90
1990年 第8卷 第4期  页码: 1-95
1990年 第8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90年 第8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90年 第8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89
1989年 第7卷 第4期  页码: 1-97
1989年 第7卷 第3期  页码: 1-95
1989年 第7卷 第2期  页码: 1-98
1989年 第7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88
1988年 第6卷 第4期  页码: 1-94
1988年 第6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88年 第6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88年 第6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87
1987年 第5卷 第4期  页码: 1-95
1987年 第5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87年 第5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87年 第5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86
1986年 第4卷 第4期  页码: 1-95
1986年 第4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86年 第4卷 第2期  页码: 1-98
1986年 第4卷 第1期  页码: 1-97
1985
1985年 第3卷 第4期  页码: 1-94
1985年 第3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85年 第3卷 第2期  页码: 3-94
1985年 第3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84
1984年 第2卷 第4期  页码: 1-92
1984年 第2卷 第3期  页码: 1-96
1984年 第2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84年 第2卷 第1期  页码: 1-96
1983
1983年 第1卷 第2期  页码: 1-96
1983年 第1卷 第1期  页码: 1-96